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4:34: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10篇

  《从晚清到民国》是一本由【美】唐德刚著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一):从晚清到民国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二):晚清到民国的那段质的转变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三):历史是个好东西,常看常新

  唐德刚果然了不起,真个历史学家还是比较严谨的,况且他又总能拿到第一手资料,立意视角也比较独特。小解人情事理,大论学理世势,也都应付的来。可以的,可以的,几乎能刷新历史入门者对晚清到民国这段时间的认识吧。

  书里把晚清到民国的主要事件都梳理了一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百日维新,义和团,辛亥革命。百多年之后回头再看,这些事情在历史中的地位也就清晰起来了,有些事真叫人哭笑不得,转型期于是多故事也多乱子吧,尤其碰上内忧外患的时节,也多许多沉痛的地方。

  再回百年之前,去看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也是重新认识了这几个人。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做起事确实不是今天想当然的情况了,也不应纯以好坏而论,那就太轻飘了,成了样板戏而不是真实的生活。

  感觉有些人是平反的,有些人还没有,说什么世间自有公论,如今看来也是安慰自己的无聊话了,不过但凡多一些了解总是好的。也能知道历史宏观也许能谈必然,落到个人头上还是偶然居多,才能持一些敬畏之心,有人帮忙指出整个情况,才能持一点宽容理性的态度吧。

  另一个启发在于,事情还是得原到当时的文化和环境去看,以现代人的文化和心理揣度古代人的状态,容易得出“大谬不然”的结论啊,这是历史的变化,不过科技进步巨大无疑,人心进步就渺小有限了,去理解这些同与不同,也是很大的乐趣不是吗。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四):读物《从晚清到民国》

  马克思说过,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晚清到民国,其内忧外患,何尝不可以从之前的你方唱罢我登台上寻得规律。

  今天在这里记录的,着重是这段历史的内忧。自秦朝以降,晚清到民国中国经历了第二个转型期的三个阶段。

  首先,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爆发以来,深深打击了清政府的排外势力。促使以奕訢、曾国藩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掀起“师夷制夷,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其目的是利用和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简而言之,是搞科技现代化,这是中国近代转型的第一阶段。

  然而,随着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北洋水师的覆没,历时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

  这时,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上书光绪帝,希冀其改良政治,救亡图存。当然,以康有为五品顶戴在章京上行走(行走者,有事则行,无事则走),在面对以慈禧为首的当权顽固派,只能是螳臂当车了。加之袁世凯告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相当于当朝宰相)的荣禄,变不了法的一百零三天至此灰飞烟灭,谭嗣同等高干子弟六君子只能落地菜市口。这就是以政治现代化为主的第二阶段转型期。

  中国近代转型的第三阶段,是以孙中山先生(中山,为日本友人所取)领导的同盟会(前身是兴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在1911年10月10日发动的武昌首义,至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的辛亥革命。这里要补充一点,武昌起义是清末革命党人发动的唯一一次武装暴动。所以,历史上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是屡试不爽的。

  至此,鞑虏已驱,但“民国”难建。什么是“建立民国”,就是把君权成换民权,从君主走向民主。

  所以,从狭义的辛亥革命说,到1912年1月1日止,这是“开始的结束”。但是从广义的“辛亥革命”而言,我国从君主转型到民主,或许才是“结束的开始”。

  这就是《从晚清到民国》。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五):唐德刚:以史写心,为民族立传

  本书是《晚清七十年》之删节本。

  作者因为所写的时代离个人身世未远,加之家庭背景与清末一些事件颇有关联,故而“笔端常带感情”,或以古讽今,或以西喻东,以旁逸斜出,富有意趣的笔法,滔滔不绝、绘影绘声地讲述了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清朝末世,探究了中国穿越历史三峡、融入人类文明的历史大趋向。

  唐德刚先生对清末历史人物抱有“同情之理解”,无论是志有余而才不足的“南海圣人”康有为、还是“以一人敌一国”“甲午战争”中最大“背黑锅”的李鸿章,无论是既有女政治家铁腕手段又如“女人家”短浅的慈禧、还是既能“治世”又可“乱世”的袁世凯、或是风云际会成为中国革命第一“旗手”的孙中山,作者常常用行为心理学的利器,间杂以外交史、交通史、宗教史(义和团、白莲教)、学术史(今文、古文派),钩沉出各个历史人物面临重大抉择时的时代背景、国际格局、人事纠葛、利益纷争,令人信服地解释了国事何以至此,人物为何这般抉择,让人掩卷沉思、受益良多。

  作者以史家之深刻洞察、如椽巨笔,还原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海战、戊戌变法、义和团乱、辛亥革命等大历史,立论公允,寄意深远,绝非意识形态史学可比拟者。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六):读后随笔——《从晚清到民国》

  《从晚清到民国》记述由鸦片战争开始至民国建立的风风雨雨。唐德刚在对这段历史的解读上,常常表现出桀骜的一面。

  作者唐德刚,1920年生于安徽合肥,1948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获史学硕士及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8年,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在台湾出版,评价颇高。一年后,岳麓书社出版了此书的阉割版。而这部《从晚清到民国》又是该阉割版的阉割版。

  唐德刚最具代表性的历史观点是他的“历史三峡”说:

  历史是条长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其间死人如麻,痛苦至极。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一日。从此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

  关于太平天国

  唐德刚此说源自其个人推断。从洪秀全后期黄袍加身、妻妾成群、享乐至上来看,他堕落得也不像什么狂热的宗教分子。洪天王也许不是假托迷信搞革命,也许也不是宗教狂,只是科场失意之后转身寻个寄托罢了?就像“天朝田亩制度”,只是纸上作业,一天也没有施行过一样,不必当真。

  关于康有为

  关于义和团

  先看看庚子之乱的时间线:

  6月10日,义和团开始进京,烧杀奸掳,京城大乱。

  6月16日,原本对义和团是剿是抚态度暧昧不清的慈禧下旨解散义和团。

  6月17日,慈禧得洋人要她归政的假情报(英商报纸的一篇社论而已),怒而下旨重用义和团。义和团大批涌入北京。

  6月20日,清廷表面开始围攻各国使馆,实则装装样子,不敢真将使馆夷为平地。

  6月21日,慈禧以光绪名义下诏对十一国宣战。

  7月14日,天津沦陷。

  8月14日,八国联军攻破北京。

  本来“各怀鬼胎、彼此嫉忌,搞个七国联军的集体行动已非易事”的洋人们,只好临时七拼八凑了一支杂牌军。虽是纸老虎,也把慈禧等满清贵族吓得西窜而去。说义和团之乱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借口,不如说是清政府玩火自焚的结果。这种局势下,东南地区的汉族督抚借口廷谕为“矫诏”,不从“乱命”,与列强议约搞“东南互保”,使长江中下游地区一时免于战火,也是值得称颂。

  关于袁世凯

  袁世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其驻扎属国朝鲜时,支撑危局12年,令朝鲜朝野慑服,环伺周围的列强瞠目,尤其日本对袁恨之入骨。袁世凯此番作为深得李鸿章青睐。接替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兴利除弊,变法维新,也做了不少建树。袁世凯后因称帝的闹剧背负骂名,“奸雄”之名太盛,几乎要煞了“能臣”之才,真是可惜呢。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Joy的读书笔记)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七):很深刻的剖析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八):从“何不食肉糜”到“稽侍中血,勿浣也”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九):如何才算一流的历史书

  个人认为眼下的历史类书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史学研究类书籍,没看过,也没有看的兴趣;二是基于史料加之文学的演绎,可读性较强,但是缺乏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论;三是整理丰富的史料,以主旨逻辑串联成书,内容丰富有据可考,但容易流于细节,没有提炼出自己的历史观和内在逻辑。总而言之,真正的一流史书当集三类之长,史料丰富,有据可查;语言文字赋予文学性,通俗易懂;善于分析研究史料,理清内在逻辑,建立起整体的历史观。能集三者之长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可算其一。

  而唐德刚的这本书,看评论,有人说其史料失真,没考证过,姑且认为这是个问题,但很多都属细节,无关其主旨框架。而他的“三峡论”,各国对华战略的阶段性总结以及对晚清救国变法的四个现代化总结,可以说是构建了整个晚清侵略与反侵略史的历史架构。此外,他对于人物的评价也是直指本质,尤其是对慈禧和康有为的评价,令人印象深刻,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作者的狂傲。总体来说,这本书尚不能入一流,当属次一流,姑且给4星。

  《从晚清到民国》读后感(十):历史转型期的晚清七十年

  看到很多评论都说这本书是阉割版的《晚清七十年》,因为作者论述的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进入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三峡期,现代化,尤其是政治现代化,将决定中华民族能否继续在现代社会占据一席之地。而政治的现代化和民主化,在大陆的语境中,始终是个敏感的话题,阉割可能也是在所难免。

  但是作者写作的大格局和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辛亥革命之前的晚清70年,是中华社会进入历史转型期的开始,而辛亥革命是这一开局阶段的一个句点。之后,转型的历史三峡期正式开始。历史三峡中曲折蜿蜒、暗礁遍布,多少仁人志士、多少英雄草莽,共同在这历史的三峡中摸索前行。经过七八十年的探索,在蒋经国解禁以后,台湾的政治现代化转型终于冲出历史的三峡,奔向广阔的大海。而大陆自49年以后,迄今也近70年,不知目前的现代化进程能否让唐老满意?

  作为史学大家,同时与民国时期的诸多当事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唐老先生的文章写的高屋建瓴,引经据典而又深刻剖析,尽量以写史者的客观视角描写晚清七十年来的世道多舛,世态人情,让我们对这一段由“君主”向“民主”过渡的历史转型期,有了更清楚的认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