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无问西东》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无问西东》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6-06 21:21: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无问西东》经典观后感10篇

  《无问西东》是一部由李芳芳执导,章子怡 / 黄晓明 / 张震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无问西东》观后感(一):面对真实自己

  说实话,看后没有网上所描述的那种特别特别的感触年代感太强,每个年代衍生出的人性差别太大。用三个特殊历史时代衔接在一起,虽有点牵强却也不突兀,导游的蒙太奇处理芳华要好

  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写西南联大为何出人才,因为自由。除了特殊的历史年代百家争鸣之外,我想应该是当年的教授真的称之为师,铁皮屋内的“静坐听雨”;吴岭澜在防空洞旁边的寄语“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生命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在敌机轰炸时安静平淡的“哪有学生不走,老师先走的道理”。至真至简。没有大道理却有对生命的保护,在逆境对抗能力。面对真实自己的能力。

  片尾“献给珍贵的自己”,我很欣赏这句。每个人都是珍贵的,坦然真实的面对自己。

  插曲:小女看到王敏佳被批斗的时候感情一度不能自制。孩子感情是那么真实,这是我们成年人不能比的。以前我会告诉她这是电影,这是历史时代。现在我觉得真实是没有时代的。

  《无问西东》观后感(二):但从真心,无问西东

  一部满足名校优越情节的电影。这句话没有褒贬之意,仅是直观感受。高知识分子往往比劳动人民多着一份形而上情怀,以理想,家国,正直,真心作为自己人追求的向导。正是这一份美好的,天真烂漫的,可贵理想主义,才有了文艺文化母亲对力宏(我肯定是得了种记不住剧里人物名字的病)说,世人想要体验的,祖上什么没有做过,因此力宏有选择自己人生的多种选择,而他终究违背母亲,只追随了自己的善良同情的真心。

  同行人说看不懂张震那段故事与其他几段的联系。其实张震的故事作为开头结尾贯穿整部电影,以最接近现代人生活场景讲述了在如今社会如何只追随真心,无问西东的道理。格局相比战争大环境下的爱国情怀,生死与共要小得多,但也算真实(就是广告提案的场景也有点浮夸了吧,简直不忍直视)。

  西医的医生没有为章子怡(发现章子怡的眼睛没有焦距,总有种盲人感觉)站出来的那段,朋友说了个词“心正行圆”,指心术要正,行事可以圆滑。最可怕的是聪明自私的人。医生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人,他胆小在没有保护章子怡,他无畏在前往边疆支边。这样的矛盾体,是不是证明了他也在守护他的理想和真心?

  《无问西东》观后感(三):《无问西东》几条叙事线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个故事里 吴岭澜(陈楚生)受到梅老师和泰戈尔的启示明白要听从本心,行我所行。改学文科,后在西南联大任职。

  第二个故事里 沈光耀(王力宏)被吴岭澜催促,离开了后来被炸毁的锅炉房,保住了性命。并且听到吴岭澜讲的真实和真心,毅然从军,与父母命相悖二星。

  第三个故事里,陈鹏(黄晓明)小时候在昆明的孤儿院,因为沈光耀空投的食物才活下去。后来,他救下了王敏佳,知情后也没有告发李想,等于也救了李想。

  第四个故事里,李想记住了陈鹏的话,在支边时为了救人而牺牲,是种赎罪的心态吧。被救夫妻的孩子张果果(张震)面对职场险恶人心叵测坚持本心,选择了善良单纯

  影片中一直在升华这些中心思想,每个人都很珍贵,每个人都会对别人产生巨大影响,在各种选择面前,要听从内心,做无愧真心的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个猜测,最后陈鹏回到孤儿院,人去楼空,是不是因为这里的孤儿从小跟外国传教士学唱西方歌曲,长大后还是在唱,所以被作为反动派打倒了?

  《无问西东》观后感(四):不同的故事,同样的情怀

  之前犹豫了很久,不知道要不要看《无问西东》,因为周围的朋友有些认为剧情逻辑混乱,也太矫情了。但是我看了电影后,却觉得电影的优点远大缺点的。或许有些人认为电影的主线混乱,可是我看了后发现,这四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剧情连贯,前后关系交待得很清楚。首先是吴岭澜,他思考了很久,最终选择去文科,然后才有了沈家耀在联大听他讲泰戈尔诗集的那一幕,才让沈家耀明白了真实的力量,才鼓舞他听从内心召唤去从军,这才有了空中投食的壮举,继而黄晓明所饰演的人物也因此在战乱灾荒中幸存下来,最终成长成为使新中国子弹研制成功重要力量。同时,他的好友李想,放弃了安逸城市生活,在危难之际救助队友,这才使第四个故事的男主的父母幸存下来。所以,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中国有无数个这样的仁人志士,是他们使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这样看来,影片的思路是很清晰的了。

  另外,该片一个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大胆拍摄有关文革前夕的那段历史。影片中,人与人之间只剩下斗争,许多人面对与自己素无瓜葛女人,竟打着所谓的“打倒反革命”的旗帜,使章子怡所饰演一角几乎丧命,何谈法治总体而言,影片显得真实而感人

  《无问西东》观后感(五):2018-01-20《无问西东》观后感

  听朋友说《无问西东》是讲民国的文艺片,看别的影评说电影讲到了西南联大的大师,觉得应该是感兴趣题材,所以下午去看了。

  总的来说,说是一部文艺片定位不错,整个故事拍得场景看上去很美,人物很热血,那么多句“真心”真是大写的尴尬

  在民国、抗战那么困难的时候,电影场景物资竟然如此充足,都显违和。

  民国大环境总体应该表现的是沉重的历史背景与大师背后不屈从命运的心和爱国的情怀。但是电影拍得轻飘飘的,不算多雷,也不算多好,好歹迎合了小清新的心吧。这个题材,本可以拍得更好的。钱穆当年写《国史大纲》是以为中国要亡国,编史以作为日后复国的基础。这样伟大的情怀,电影没有表现出来,可能是因为导演功力不够,表现不出来吧。

  影片各个主角,都在各自的人生、各自的命运中做出选择,表现了追求,表现了无悔的心。除了尴尬之外,也算不错。

  叙事方面,各个故事线穿插得很凌乱,四个时代,每个故事线都有关联,但联系不是很明显,而且时间上也很乱,总觉得在讲述方式上表现得过了,抓人眼球效果虽然体现了,但故事线太多、显得凌乱。《西伯利亚理发师》七条线齐头并进,都讲得那么清楚,是导演功底不够之过呀。

  有两个小细节表现得很好:1.章子怡演的女主角在明白过来被心爱的人抛弃的时候笑了,从死亡线挣扎醒过来看到黄晓明扮演的男主角反而痛哭,永不在逆境、敌人众人前示弱,是坚强的表现。

  2.西南联大的时候,教室盖得不结实屋顶又漏雨,风声雨声飞机的轰炸声盖住了老师讲学的声音,老师终于在黑板上写“静坐听雨”字,然后静坐,听雨;学生也明白过来老师的意思,也静坐,听雨。现在少见的是这样的师者,以及能够明白师者“静坐听雨”之心的学生。有这样精神的老师和学生,环境的恶劣,物资的匮乏,又算得了什么呢?中国到底不亡。

  总的来说,不踩到雷的电影算少见的了,推荐

  无论怎样,都是无悔的一生呀。

  影片末尾挂出了众大师的一生,站在屏幕面前眼泪止不住地流,那是一个多么璨烂的时代,多么伟大而令人敬仰的一生呀!

  《无问西东》观后感(六):无问西东,一个青春的故事。

  无问西东,这是一个青春的故事。forever young and forever with tears。

  整部影片有四条时间线。第一条时间线是1920年的北平时代,心高气傲的吴岭澜和温文尔雅的梅校长思考什么是真实。若不善于实科,便可不钻于实科。吴岭澜看到泰戈尔身边站着是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群人,逐渐坦然接受现实。“人把自身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踏实,却丧失了真实,不懊悔也不羞耻平和,与喜悦”。这种自省而醒的故事,从来都是一个人波澜壮阔史诗,我觉得从来不比那些飞机大炮渺小

  第二条时间线是西南联大时代。吴岭澜是沈光耀的教授,这是吴岭澜真实精神的延续,也是沈光耀一心报国的青春的绽放。西南联大是中国高校教育史的巅峰,这里云集了各个领域的院士,是那个时间段的中国的荣耀。虽破瓦寒窑、一介布衣,但端坐的老师,黑板上的静坐听雨,就是一片锦绣山河。虽战机呼啸、警报拉响,但老师们仍可以慢条斯理地聊泰戈尔,聊恐龙化石。浪漫的教育赋予他们自由和思想上的安宁。里面两个自贡的娃儿确实是个亮点,影片最后给沈妈磕头令人泪目。

  第三条时间线是1960年代的特殊时期,而沈光耀是陈鹏的晃晃叔叔。这条时间线是整部电影最具矛盾冲突的一条,敏佳本来只是面对着爱情二选一的烦恼,却因为一封信和一个谎言跌入万劫不复境地。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言论没有现在自由,思想却比现在纯洁。也正是那个时代,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第四条时间线是2010年代的当代,上个时代背叛敏佳的李想是果果父母的救命恩人。在这个利益良知互相矛盾多重碰撞的年代,果果依然展示沉默阴影里如刀削一般的英俊侧颜。

  我注意到了他们的最后一眼,敏佳看到了她的朋友站在群众前面要与恶势力保持距离,赢得了众人的掌声,她笑了。许伯常老师的夫人看到她与许伯常老师琴瑟相谐的情景,她笑了。沈光耀在击落一架敌机的时候看到了降落伞,说了一句,妈,对不起。李想看到了他在边疆支援的情景……

  影片在最后七分钟里回顾了电影中出现过的一些人物,重新向我们介绍了他们:

  梅贻琦、梁启超、梁思成、王国维、冯友兰、钱穆、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袁复礼、邓稼先…

  中华千载春秋、百年兴衰。是无数人于世间一掷孤勇,才造就了眼前繁花似锦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而他们不朽的风骨,当被世人永记。

  《无问西东》观后感(七):观后感:感谢导演,让我有一种被肯定的救赎感。

  很意外的看到一部这么戳心的电影,感觉宣传没什么力度,还是最近我太忙了?一直不怎么知道,就是前两天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有人转了一句,沈光耀妈妈的话: “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女孩子婚生子。注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心想,哇,我明智的父母,看评论说是无问西东,今天就买票看了。。。

  没看过海报,不知道主演是谁,不知道故事背景,一切都不知道,就这么因为一句台词。。。我就走进了电影院。可是没想到是三条线并行最终连接的方式,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一边忙着看剧情,记故事,因为是三条线并行讲的,怕看着看着,看乱了,也怕自己看不懂之间的联系,所以一直聚精会神关注各种情节的转换和细节;又一边忙着认演员,其实黄晓明出来的时候,我有点惊讶,哎,居然有黄晓明,然后又看到,哎,居然有章子怡?然后又看到居然有小耳朵,哎,是王力宏哎~哇,这个我认识,那个也好眼熟~ 就酱一直处于这种状态~

  当我看到梅校长说:“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有一种被肯定的救赎感。就好像自己一直追求的人生无悔,一直追求的希望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一直追求的不屈从世俗,坚持自己,终于有人,有一个非常权威的人,告诉我,这样是对的。被否定了这么久,被身边的人质疑了这么些遍,就好像被冤枉的小孩,咬牙坚持了很久,最终有人说出了真相时候的心情委屈的哭,坚持到胜利的解气等等~ 真羡慕吴岭澜有一个有思想,可以给他指点迷津的好校长。我也时常迷茫,特别是最近,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感情。身边朋友的想法,父母的理论同事说教,都没有让我觉得可以信服的地方,难受了好久。就像吴岭澜一样,我也为自己经常思考人生而感到羞耻,也不好意思跟别人讨论人生的意义,怕被嘲笑。前两天还被讲,让我不要想这么多,过好当下和每一天就好了。我不以为然,如果我们不在思考,那么活一天,一年,一辈子,又有什么意义

  吴岭澜去泰戈尔的演讲,那段独白,更让我羡慕。那种身边有智者的感觉,心灵随时可能被荡涤的感觉,真好。后来看到明通之后的吴岭澜,在社会动荡的大环境中,儒雅笃定的教授着下一代学生,继续将这种智慧言传身教突然觉得那个时代,虽然战乱纷杂,但学者着实有学者的样子,追求和心怀。沈光耀难得的坚持着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虽然母亲反对,令他下跪发誓,但是他依然选择参军,报效国家。虽然他妈妈的言论在当时的国情下,显的格局略小,但是,后来两个战士来为沈光耀报丧,送别后,镜头拉远,沈妈妈身后“三代五将”的匾额赫然在目的时候,我终于明白,正式有这样开明智慧的父母,历代忠良的家世,才教育出来了心怀天下,坚持自我的沈光耀。沈光耀忤逆母亲参军的故事,让我很有感触,自古忠孝两难全,当我追求到外面来探索更广阔的认知,更多彩的世界,人生更多的可能的时候,我只能远离父母,常年在外。我也很感恩,我有像沈爸妈一样开明通达的父母,他们不限制我人生的任何一种可能,他们告诉我,我有能力飞多高,飞多远,都可以。他们没有到达的地方,我们可以去。

  电影中我没有想到的是陈鹏居然是被沈光耀救助的那群孩子之一,陈鹏解开此处的时候,王敏佳已经被批斗会的人们打个半死,假死后,被陈鹏救到了陈鹏的那个村子。故事到这里,我隐约看到了一种传承,让我欣慰。电影中让我觉得很戳心的一点是,王敏佳的师母,在探得王敏佳死去之后,惊慌失措,看来,她也没想指她于死地,失魂落魄的走回家后,一步踏入了井中,毫无留恋和迟疑。让我看到,她也没有多么的坏,只是生活中的怨怼,总要找到一个出口,她选择了王敏佳,但是事情不可控后,她又受到良心的谴责。我当时看着就想,这一切罪魁祸首应该是那个许老师,许师娘是真心爱他,仰慕他,委曲求全,卑微至极,当她控诉在家里,许对她的各种行径的时候,我是有点惊讶的,没想到,他这么狠心。她不过是乞求爱的可怜女子,长期的心里压抑和病态相处,再加上那个时代特殊的社会背景,最终让所有的事情都变了样。。。我很讨厌许老师这样的人,觉得不讲道义。哪怕是报恩,也不至于对人家这个样子,做人要讲良心。其实,他们有点我父母的影子,只是,我爸妈没有像他们这么极端,看着他们,我就一直在想,婚姻中,两个人一定要平等,不然,长期,谁都不好过。

  其实,我对陈鹏和王敏佳的爱情,倒没什么感觉,感觉他们更像是寒冬里相互依偎的可怜人。他们俩的结局,让我想起了芳华里面的刘峰和小萍,阴错阳差,不知道会不会抱憾终身。。。其实是有点呕的。看到果果一家人去祭祀的时候,我还以为果果的爸妈就是陈鹏和王敏佳呢!看着果果妈妈的那张大脸,我不由的心中感叹,天。。。当年就算是打残了,时间也真是把杀猪刀啊。。。不过还好最后独白说出了真相。。。我懂那种人生有悔,一定要忏的感受,李想应该是一辈子都在赎他当初没有站出来的罪吧。。。最终这样也算是救赎了自己,还了王敏佳一条命。我特别怕人生有什么后悔的地方,就是这个原因,一旦你觉得后悔,你就会不断的回想,救赎,弥补,希望重来。。。你后面的人生,会永远永远记得这件事情,心中有个坎。我最怕这样。。。

  再说另一个让我比较感触的地方吧,就是我对一流学子应有情怀的憧憬和想象吧。我资质平平,拼了命也只是考了一个普通的二本学校,念了个名不见经传的研究生。可是我却对真正的学者有着神一样的崇拜情节,不是名校的虚荣,而是,那种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以让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甚至对整个人类做出贡献,创造价值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电影片尾的每一个伟大的学者都是我想象中,我追求的样子。每个人都学以致用,为国家奉献青春,生命,那种自豪感,让我等自惭形秽。他们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样子啊~

  这种情怀到了现代,就显得薄弱了很多,所以,果果救助四胞胎和拒绝合作都让我觉得没有前面三代人的举止更加壮阔。可是时代变了,在社会不再有战乱,纷杂的是人心的时代,保持真心,就显得更加的艰难。果果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谎,可是每个人都把他猜测的很狡诈,这就是现在的人心叵测。虽然果果最后没有联合Robert的举动很鸡汤,但是我很想干了这碗鸡汤,不管有多难,都要有坚持的存在。

  头一次看完电影之后,很感激导演,让我知道,我不是在孤军奋战,我得追求,我得所思所想,都有被坚持的意义和可能。最近正好迷茫中。。。看了电影后,突然内心很平静,但是又隐隐觉得有一股力量,让我更加的坚定。。。感谢此片团队,做出如此得我心的电影。

  《无问西东》观后感(八):一部会令人思考的电影

  2018年第一个让我哭的稀里哗啦的电影,说实在话,前半部分根本没看进去,张震的故事最开始不清楚要讲什么,感觉不疼不痒的,随着故事的展开,到章子怡被打的时候眼泪控制不住夺眶而出,知道章子怡出事后落井下石的同事,以为章子怡被打死后一哄而散的人群,牺牲章子怡奔赴自己远大前程的心上人,人性的丑恶嘴脸分分钟尽现,孤坟葬着未亡人,枯井跳下活死人,既可悲又可怜,既可哀又可叹!陈楚生段的从迷惘到坚信,王力宏段的从小我的闲适到为国家的英勇就义,张震段的从无所适从到笃定前行,每一段都展现出导演对只关内心、无问东西的推崇,全片分段展现故事,但以清华的发展史和暗藏的人物线贯穿全片,有点像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影片结尾展现出的清华历史人物榜,更是展现了如此动荡的历史背景下,科研学者、文豪大家对本心内份执念的坚持和坚守,感人备至,令人深省,但个别演员会让观众很是跳戏。

  《无问西东》观后感(九):不问

  应该是最近安慰我的最好电影,故事的讲述方式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类似,由四个看似独立但却是有人物紧密联系的故事组成。

  张震最后说到,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电影里鸡汤不多,但却一直都在重新筑起我心里这几天来失去的勇气。

  老王还是一如既往的帅气。

  这个时代不缺爱,今日你爱我,明日我爱他,陈鹏等敏佳的时候,瞧见印章破了,又重新做了一个给她。果果的爸爸说,爸爸妈妈只希望这辈子,你幸福,快乐。沈光耀的母亲说所追求的功名利禄,只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一生,命就没了。

  四代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我喜欢这部电影,用真实,笨拙的情感,唤醒我。

  《无问西东》观后感(十):无问西东——你看明白了吗?

  最近一部电影上映,争议特别大。当然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带着争议上线的,“迟到”了好几年,终于可以重见天日,不容易。但毕竟是错过了时间,随着情怀作为谈资不断被撩起,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那就是大家开始排斥“情怀”的泛滥,“滥情怀”之类的评价中肯与否,你只需要想一想,这部电影几年前上映,会有如此评价吗?

  相信大家应该已经猜到,我想要说的就是《无问西东》这部电影,一部探讨关于本我与自我、家庭、社会、乃至环境的电影,在这无尽的对话中,最终追问大学精神究竟是什么的深刻哲思。

  电影讲述了四个故事,四个关键时间点,四代中国人,四个关于不同背景下,不断追问自我的故事,时间跨度贯穿近现代百年中国,故事各自穿插,互有联系,电影希望通过这四个故事告诉我们,告诉当下的我们,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属于自我的生活,自我的理想,并从外界与自我的对立中,求得自我与外界的归属和认同。

  第一段故事:新文化运动时期(本我与自我的对立)

  这一时期是新思潮涌入的时期,西风东渐,一大批青年人开始接纳西方思想,电影中有大量的细节描写,比如国学课不在受人关注,比如西方戏剧的兴起,而想要解决中国积贫积弱的困局,“兴实业”是当时很多优秀青年的首选,其中就包括清华学子吴岭澜,当时他给学校校长的回答是——“最优秀的人都念实科”。

  在面对自我人生岔路选择之时,他开始产生了巨大的疑惑,一方面,他文科确实长于理科,另一方面,他希望自己有更大的“实用”价值,由此而产生的自我对立,直到受到校长的点拨,他解开了自己的心结,选择自己擅长文科,最终做了一名教师,传递文脉。

  在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可能很多人看不明白,那就是泰戈尔访华,为什么泰戈尔的演讲会令吴岭澜做出决定放弃“实科”,是因为泰戈尔访华的目的是为了告诉中国人,不要盲目追求所谓的西方文化,因为他认为东方文化是要优于西方文化的,东方人的使命是要用东方文化去救济西方文化。。。而实际上,这次演说极大的鼓舞了当时守旧派的文化主张,也给当时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然,电影本身认为遵从你内心的选择是好的,但如果非要去较真,从文化结果而言,我个人还是持保留意见的。

  而后面的内容实际上都是可以两面来讨论的,如果真的从更加宏达的历史观去看他们的选择,实际上或多或少都是有问题的,但仅仅是出于遵从电影的价值,我就不多做讨论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私下探讨。

  第二段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本我与家庭的对立)

  这个历史时期,就不多讲了,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就应该都明白,国难当头,时局动荡,为了保留文脉,当时的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开始南迁,并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出身名门、生活优渥的沈光耀文武双全,不说前途光明,但至少乱世之中,生活是有保障的,但也是因为家庭原因,沈光耀先祖三世五将,这群人为了建功立业,很可能都是死在战场之上,而沈光耀的父亲没有出现,沈光耀可能是沈家唯一的血脉,正是如此,他的母亲总是劝他别去当兵,希望他可以平平安安过此一生。

  一方面是外族入侵,同胞受难;一方面是养育恩情,家族牵挂。这也是中国人常常会遇到的选择,忠孝两难全,而沈光耀最终决定听从内心的选择,投笔从戎参加飞虎军,将自己年轻的生命奉献了自己的祖国。

  第三段故事:曲折前进时期(本我与社会的对立)

  这段时期应该是属于大革命前夕,政治高度敏感,革命热情空前。陈鹏、李想、王敏佳三个小伙伴从小玩到大,为了给自己的老师出气,李想、王敏佳偷偷的给师母写警告信,而这封信彻底的改变了三个年轻人的命运。

  师母根据笔迹标点查出了王敏佳,并拿着信找到了王敏佳的医院,说王敏佳勾引自己的老公,且不要说这是子虚乌有,哪怕就算是真的,拿到现在看来作风问题不算什么,但在特定的环境下,这些问题是有可能判死刑的,最后组织介入,派人调查王敏佳,并查出王敏佳更大的“问题”——叔叔在台湾,而且说谎自己和毛主席合影。。。

  接下来,王敏佳开始受到猛烈的批斗,但作为医院最先进的积极分子李想为了获得支援边疆的名额选择沉默,和王敏佳划清“界限”,讽刺意味深重,一方面,自己要奉献自己支援边疆,一方面连最亲近的人都不愿意施以援手,深刻的揭露了人性的虚伪。

  陈鹏的选择却很值得去思考,在所有人都在牺牲“小我”之时,他不愿意去“九所”,他选择的不是政治的正确,而是内心的正确,陈鹏挺身而出,将王敏佳救出,并安置到自己的故乡,当他安顿好自己内心之后,也就是安顿“小我”之后,毅然决然的远赴戈壁投身祖国的核事业,投身“大我”,而心怀愧疚的李想则在一次雪灾中为救他人牺牲了自己。

  第四段故事:建设新时期(本我与时代的对立)

  最后一段故事,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获得巨大的发展,但飞速的发展却带了很多信仰的危机,价值缺失,人与人不再相互信任,也就是信任危机时期。

  远离了动荡、战乱、动乱,现代的人所面对的困惑似乎更大,几年前最大的危机是什么?三聚氰胺事件,说的不好听,这是祸害子孙,亡国灭种,这个世上没有哪一个民族是对自己后代荼毒的,但在利益的冲击下,人们的内心似乎变得冷漠,甚至不会思考,他们只是觉得自己的子孙不喝毒奶粉就可以了,他们想不到卖豆浆、卖大米、卖蔬菜的人都是这么想的,所以有些人虽然不会喝毒奶粉,但他们会吃到毒大米、毒蔬菜。。。正是经历了这些,人与人开始变得不再信任。

  而第四段故事的主角张果果是一位部门经理,他在一次广告推广中,好心救助四胞胎的贫困家庭,在信任危机面前,张果果也产生了疑惑,他不能确定自己该不该在职场上和其他人一样运用权谋向上爬,自己该如何面对信任危机,是否该继续行善之举。

  实际上,张果果曾经一度动摇,电影里面有一个微小的细节,那就是张果果的口头禅:“你猜”,这足以体现他并不信任别人。但是在一次扫墓时,他明白了一切善恶都是你自己的选择,他最终选择成为一个善良的自己,他拒绝牺牲自己的善良换取向上爬的机会,他接纳了那一个贫困家庭。

  一、对立?不对立。

  百年历史,四个故事,两个小时讲完,不管对立的形式如何,这一切的对立都是内心与外界的对立,但有趣的是,导演试图在告诉我们,对立只是暂时的,在更长的历史中,坚持内心的选择,却始终就是最正确的选择,比如第一个故事,吴岭澜希望实业兴国,他希望自己来做,但他最终的选择是文科,看似对立,实际上,他保存了文脉,为日后国家的兴业埋下了火种。第二个故事,沈光耀牺牲了自己,但他却保全了无数个家庭,沈家少了他一个儿子,但千千万万个家庭却有了延续下去的希望。第三个故事,陈鹏选择小爱,但他在大爱是在小爱中开出的花,所以他的大爱才那么的真挚。第四个故事,太明显了,在一个信任危机的年代,张果果收获了信任,他选择了信任,选择先迈出自己的脚步,最终信任也回报给了他,贫困家庭并不是要讹他,而是向他道谢,而他也在信任中收获了喜悦。

  二、“真我”的内在矛盾

  整个电影最大的中心,就是呼唤“真我”的回归,也就是人回归到人本身,抛弃他外在的价值属性,实际上,这个一个很深刻的问题,《武林外传》吕秀才说死姬无命那集就是如此,也就是你把一切外在属性都抛弃了,你究竟是谁的问题,也是第一个故事中,本我与自我的区别,本我就是一切原始的直接表达,自我是自己向现实的调整,前者向环境提出需求,后者是接纳并适应环境。但是影片处处都刻意营造的是一种“超我”的选择,细细一看,他并不是“真我”的回归,而是“超我”战胜一切,这也是为什么,“真我”的选择永远不会出错的原因,从某种意义上,电影希望营造一种“真我”如此正确,我们需要守护它,去传承它,但它却因此牺牲“真我”本身的真实,所以很多剧情看起来会觉得很尴尬,比如在表现故事承接方面,校长告诉吴岭澜追求自我的真心,吴岭澜告诉了沈光耀,沈光耀救助了陈鹏,陈鹏开导了李想,而李想救了张果果的父母,看上去显得十二分的刻意而不真实。

  三、“真实”即当下的体验

  电影在呼唤“真我”的同时,强调最多的方法就是当下的体验,而这也是电影本身极力刻画的,虽然有些不自然,但电影本身一定给你大量美好的体验,这种体验是针对剧中人物的,但同时也会折射到个人身上,而这也是悲苦中促使个人奋发向前的动力,那是一种诗意的美好,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泰戈尔演讲中,吴岭澜内心的自足,所以他的选择是内心的安宁;第二个故事是在西南联大课堂外的大雨,沈光耀感受到平凡生活的美好,所以他的选择是捍卫的勇气;第三个故事是诠释核时陈鹏和王敏佳的狂奔,所以他的选择是对于情感的忠诚;第四个故事在张果果的画里,那是人和人相互亲近的感动,所以他的选择是一个人的善良。这一切美好的根源都来内心的活力,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正是如此,哪怕四个故事中有两个故事结局并算不上完美,毕竟沈光耀战死,毕竟陈鹏受到核辐射,但你任能体会那种别样的深情之美,就在电影的小细节里,就在沈光耀战死,反复念叨着的“对不起,妈妈”的时候,就在陈鹏脱下帽子,展现出严重核辐射后遗症脱发的时候,你会觉得他们本来应该要获得更多,但绝不会觉得他们的付出不值得,这种体验就是来自那一种诗意的美好,这也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正是如此,他们才会奋不顾身的做出那他们自己的选择。

  四、对于“大师”的定义

  电影毕竟是给清华的献礼,最近好大学的标准已经被谈滥了,大师的背影也被反复推崇,在这里,我想换一个角度,聊一聊我认为的好老师。

  梅贻琦先生曾经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那个年代,说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放在现在,却有问题,因为那个年代,教书育人是一个老师的首选工作,他们心中的老师是传道受业,塑造灵魂。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中那么刻意的强调传承的结果,故事一切的开端实际上是梅老师告诉吴岭澜的那一句话,“不要把自己置身于麻木的忙碌中,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这句话是一位老师的教诲,也是电影精神传承的起点,作为一位老师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是自己的思想能够得到传承,这也是老师最初的价值。

  我不清楚导演是不是有这种想法,即呼吁老师也要回归老师本身,实际上,现在的老师是很可怜的,因为大多数的他们很难再把教书育人当做他们自己的工作首选,并在其中获得喜悦,这大概是我们怎么也出不了那个年代“大师”的原因,同样是“大师”二字,内涵的定义却不在相同,又怎么可能会结出相同的果子呢?

  而这两种“大师”最本质的区别在哪里?前一种可以“教出”好学生,后一种只能等着“好学生”被自己教,他们不再有传承关系,正是如此,“大师”也就不会再有了。

  五、“做最好的自己”是伪命题

  实际上,电影本身没有回答“最好”的自己,因为在电影的世界里,这是一个伪命题,在面对各种外界与自己内心对立的时候,我们究竟该怎么走?电影的回答是做什么样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个选择都是出于你自己,这样的你才不会懊悔,而是平和,才不会羞耻,而是喜悦。

  四个故事,从外界来看,他们做出的选择都不是那么的“聪慧”,他们有学文的(实际上,现在学文也有一点被歧视的味道),从军报国的,甘于寂寞进入戈壁的,无偿帮助别人的,不要说在那个年代,现在看来,这些似乎都有一点“愚蠢”。而他们在做出这些决定之前,都有一个共同的选择,就是“随大流”,但最终他们却没有如此,因为他们被“大师”塑造成这样一群人,对社会、国家满怀责任,对弱势保有同情,最关键的是他们坚定这份信念,并贯彻一生。而这些人恰恰成为了这个民族的真正的脊梁。

  正是如此,做最好的并不重要,因为当你明白上面的一切,每一个你都是那样的可贵,这也是电影结尾告诉你,献给每一个珍贵的你的原因。

  六、回望

  为什么电影要贯彻百年中国,采取如此宏达的叙述方式?答案很简单,希望借由过去照见当下,作为清华的献礼片,我们这么多年呼吁的“大学精神”的回归,就在于此,而这只是最直观的,可实际上,什么样的人不需要回归呢?我们的理想、信念、对于美好的憧憬,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需要?每一个人都需要。

  还是回到电影中,影片最后那么多了不起的大师,一代又一代清华人的代表,如果说他们的价值还保留,为什么我们在这里不断的呼吁?如果说真的没有了,为什么我们这么多人还是记得那时候的美好?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电影能给我们的启示还远远不只如此,你可以从中看到更多更多。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