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柳暗花明》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柳暗花明》经典影评集

2018-06-15 21:4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柳暗花明》经典影评集

  《柳暗花明》是一部由卡洛斯·雷加达斯执导,Nathalia Acevedo / Adolfo Jiménez Castro / Willeb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柳暗花明》影评(一):关于导演的一些采访片段

  原文在 imdb 导演详细信息部分 http://www.imdb.com/name/nm1196161/bio?ref_=nm_dyk_qt_sm#quotes 摘一些和此电影相关的片段, 帮助理解 关于 寂静之光 的部分在这里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283315/

  我们人类有对过去的记忆, 我们会做梦, 有记忆, 还有幻想, 当然现实世界不会和想象一样. 我们在现实和幻想中切换时不需要一个标记, 所以, 电影里我也不给标记. 我认为观众都很聪明, 电影业也在飞速的发展, 现在标记已经不是必须的. 所以我不会做出使你能够清晰分辨什么是过去, 什么是想象和幻想的明确划分, 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 像是头脑自然发生的那样. 我这么拍电影是因为我真的尊重观众. 聪明的观众不需要可以的引导就能跟上节奏. 我倒是有一点特别明白, 现在人们看电影或是在学校读书的方式. 想象一下卡夫卡的「变形记」-- 我这么说不是要拿我和卡夫卡对比, 一百年前写的书, 没人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变成了一个甲虫, 没有解释, 如果历史上有一个解释, 我打赌没人会再读这本书, 或是 乔伊斯--再次声明, 不是说我和乔伊斯一样, 为什么我们可以接受那些作品, 但是当看电影的时候就需要一个解释?

  - 关于负面评价 人们问我, 在现今这个时代你怎么有勇气拍这样的片子, 我说, 如果一个东西, 我自己喜欢, 那么也会有其他一些人喜欢. 古希腊的 塞内卡 说过, 一件艺术品越是优秀, 受到的诋毁就越多. 墨西哥的朋友们观点应该不会这么分裂. 这里的人们都很疲惫, 他们花钱去评价, 并且他们在感受之前就先评价.

  - 关于恶魔 我不能解释说那到底意味着什么, 不过可以告诉你, 它是哪来的. 拍摄恶魔的那个房子是我出生并度过了我生命开始五年. 而那个恶魔拿着的工具箱就是我父亲的工具箱, 远在我出生之前就有了, 当然现在也还在那. 在我小的时候, 有过几次那样的梦境, 可能是那些梦给我带来了心理创伤, 然后恶魔就跑我电影里来了.

  这个电影是对成人研究, 那些被隔绝的人, 情绪化的人, 神经质的人, 基本上就是我们当今世界的大多数人. 主角病了, 并且无法认识生命中的一切都是那么鲜活灿烂, 仅仅是简单存在就使得生命那么的美好. 重点是: 黑暗来了, 当然会来, 要尽可能的摆脱黑暗, 并尝试着点亮光明.

  《柳暗花明》影评(二):光,还尚未到来

  伯格曼在评价塔可夫斯基时说,终于有人展现长久以来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体现境界。虽然两位大师实际不同角度出发、在不同的范畴实践了各自的电影美学,但这段对塔氏的评论实在是颇为引人思考事实上,塔氏之后,也未再有人能够博得如此之高也是这般贴切的评价。

  后来有一位被塔氏的镜头感染并且因此投身电影事业的导演——Carlos Reygadas。

  对于《Post Tenebras Lux》,我想可以把伯格曼的评价倒过来讲:即再也没有另外一个艺术题材能够比电影更适合将艺术家长久以来想要表达却不知如何体现的境界展现出来!

  有人把这部电影和《Zerkalo》相比较,这个比较未必是牵强的,我倒是认为,《镜子》是从人类命运、时代精神的角度展开的哲学思辨,其诗意落在宏观上,而《Post Tenebras Lux》则是从潜意识和梦的角度展开的感性追索,其诗意落在微观上。从这一观点出发,《镜子》具有划时代意义,而《Post Tenebras Lux》则更具现实意义。

  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所运用象征手法,我不完全同意这样的说法。正如塔氏在电影素材的选取上也反对纯粹符号式的象征主义一样,简单地说,正如塔氏所强调的,以展现真理朴素目的艺术表现博得了观影者的强烈共鸣,这就不是单纯的象征作用,即观众切身地领悟了导演要表达的含义,从而达到了一种亲历电影时间线条参与感,而非像阅读教科书一样通过诸如象征手法一样的例子而参透了电影语言。因此,我同时也反对认为这部影片具有实验性质的观点,因为《Post Tenebras Lux》绝非是超验的,相反,是经验的!

  影片的个性化导致对电影的解读终归是存在争议的,但仍旧不失为一次有所裨益的尝试。

  从电影开篇直至发光红色怪物的部分结束是影片的序。Juan的女儿Eleazar迷失在草场的画面和接下来红光怪物潜入屋中部分的衔接可谓是鬼斧神工。之所以这样说,开篇充满着序曲意味,足球场、马、狗、一切如此熟悉奇异,紧接着是暴雨黑夜闪电、雷鸣,女孩只身一人,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入到那光明与黑暗交织的深邃的梦境之中。这个场景让我想到一部烂得不能再烂的商业电影-吕克贝松的《Lucy》中的情节,Lucy在脑细胞开发到一定程度体会到了当自己是一个婴儿时,在母亲体内的那种极度丰富难以言表感觉,同样,开篇的场景似乎尝试着制造了一个这种类似的无人能够记起的神秘感觉。长镜头之后突然切到温暖舒适的居所,发光的红色怪物悄然入内,这就形成了两个梦境自然而然转换过程,换句话说,梦还没有醒,只是场景变换了一下,且氛围从极度危险转换到极具安全感。我们不难发现,怪物的举止十分笨拙,甚至有点滑稽,犹如一个外星来客,他提着一只箱子,好似是来执行一个让他也不知所措任务。之后出现一个醒来的孩子迷惑注视着怪物。无疑,这一画面让人困惑,但却并不突兀,而更多地是传达着一种无助无奈,是关乎一个过渡的无助与无奈,即过渡到成人世界、进入真正的生活、开启一场无法预料的、过程荒唐结局悲凉游戏之中。呼应着此处,结尾时,在Seven走入森林之前也安排了同一场景。如果说开篇的红色怪物段落所表达的意向还较为隐晦,那么末尾重复则露骨地严苛,紧接着是林木的倾塌,充满着强烈的感性主义和悲观色彩,这是绝望预言标志着梦的坍塌,冷峻、可怖、深入骨髓的死亡的静默。

  接着直接谈电影的结局,令人回味并且惊叹不已的设计!从而使那些片段素材的整体逻辑性环扣在了一起。这一设计是有意而为之,但却是精妙的,我的理解是,橄榄球赛才是现实!说到这,其实没有必要争论整个影片哪一处是梦境,哪一处是现实,诸如Juan和Nathalia在性交俱乐部中的场面,更多地表现的是Juan的潜意识(两人突然能够讲流利的法语已然露出端倪)。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影片前三分之一处即Juan拜访互助俱乐部之后突然转到青年橄榄球赛前的场景。在那组镜头中,充斥着压力不安、危险和不可预料。(再提一下,之后又是完美的镜头切换,对比强烈的聚会场景,有相互问候烟火闪烁、温馨歌声根据导演的亲身经历,他很可能就是其中一支球队中的一名球员,如果说那时,男孩儿还不知道人生定数,正如不知道球赛的胜负,正如观影者不知道之后发生在Juan和Seven之间的故事,而后来,命运将一切引向悲惨的结局;随之而然地,梦也遁入荒凉与虚无,在最终的绝望迸发成一注殷红的鲜血之后,时间刹那间回到橄榄球赛的那一刻。对于场上的男孩儿们而言,充满着激烈对抗的球赛或许是他的第一场与恐惧未知的搏斗,但球赛毕竟是暂时的,一切尚未到来,正如本片题目《Post Tenebras Lux》,即拉丁语的“Light after darkness”,阳光阴霾遮蔽在苍穹之上。球赛之后,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陆续发生,我们是否能够重新进行一次命运的选择,而即便重新抉择,是否仍将面临困境、陷入窘迫?如同片中两位老人下棋时的争论:“we can play another game.”;“Or are you tired?”Juan最终累了,他不想再重新一次游戏,因为他知道,重来一次很可能结局依旧如此。导演在结尾处抛出一个开放式的提问:“既然已经审视过生命了,那不乏让我们重新来过,而我们该如何行事?”。依旧是频繁切换且颤动的镜头,未知、不安、张紧和一种隐匿于血管中的恐惧感和被迫去战胜这种恐惧感的压力。

  片中聚会一段,Juan在晚宴上引用了《战争和平》中Pierre的一段话,令周围的宾客倍感不解。背景小说的后段,即1812年俄法战争爆发后的故事。Juan的态度带着一种轻蔑与嘲讽,在片中,他是居住在墨西哥的白人,是上流社会中的一员,但又不同与其他人,他认识到人类本性脆弱,精神的匮乏价值观的扭曲,同时,他本人的人生却同样是可悲的,无法抑制欲望,在温馨却单调天伦之乐中日渐颓唐,毫无方向失落不已。值得品味的是,Pierre最终获得了和平,托翁赋予Pierre的和平不仅是人类的和平,更是人性的和平。而Juan最终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他在临终前体味到一种异常平和,体味到一种回归为一个婴儿的温暖。这一段落最为舒缓,个人主义色彩强烈。Juan的独白很富诗意,但给人更多的感觉是黯然伤神,最令人动容的是Juan充满诗意的自语,他还说道,Now it’s Rut’s and Eleazar’s turn。父亲犹如鲑鱼一般穿越乡愁的海域洄游,孩子们则相反地朝向无法逆转的轮回的方向起跑。Juan在临行前感到释然,满含悲悯,他想让狗来陪伴他,他也并不是记不起凶手是谁,而是不再想去追究一切,亦是不再想去探寻那生命意义的微光

  影片用镜独特玻璃瓶营造的圆球性效果使得边缘虚化,仿佛圆圈之外就是梦的域外,但观影者的眼球却又恰恰被禁锢在瓶中,根本无法从梦境中逃逸。影片中有一段拍摄海浪的场面,此处确实像极了泰伦斯 马力克,机位很低,制造出广角的感觉(马力克特别钟情于这种“冷静旁观者之眼”的手法,摄影机既不是上帝之眼,也不是第三者之眼,有时是没有生命的物体之眼,诸如岩石之眼、野草之眼,有时是非静止运动物体之眼,诸如飞翔昆虫之眼、漂浮的灰尘之眼等等),海浪的响声彻底洗刷了前一个场景中酒吧噪音(再次展现了完美的剪辑),接着夜幕降临,又一次以孩子作为画面的中心,同开篇场景相对应,颇有一种混沌之间人类诞生(亦指精神领域,哲学的起源)的味道,这一丝希冀也恰恰应和着题目。这个承接段落强化了思辨,显而易见,导演在探究“从哪里来,向哪里去”的问题,打狗、射鸟、砍树等等,都是强调人类作为统治者地位,片中屡屡出现马匹和狗,且皆是从征服者的视角拍摄的,而此刻,汹涌的海浪冲刷岸滩,云海裹挟落日余晖大自然不可抗力在其间孕育演变,反衬着人类的渺小孱弱

  关于本片的叙事,我认为,跳跃式的梦境的转换和大量插段的结构并没有太多弱化叙事的逻辑和张力。以Seven的结局为例,他真的重见妻儿了吗?我看未必,不过是Seven自己的一个梦罢了。Juan和Seven,两类人,分属两个不同阶级,平行直至交叉,以主线开始,辅线收尾,清晰明了

  最后,我想重提电影的结尾段落,这次则非要搬出Schopenhauer来不可。《创世纪》第一章中写道: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世上便有了光。哲学家们对光出现的认知恐怕另有见解。先看“世界是我的表象”一说,人生就是一场大梦,这岂不是影片形式核心!再看“世界是我的意志”一论,“Das Leben schwingt, gleich einem Pendel, hin und her zwischen dem Schmerz und der Langeweile.”Juan和Seven不正是如此,那些在互助俱乐部坦白自我的人们,那个不停谩骂想要伐树的胖子,那个在酒吧同Nathalia搭讪的瘦子,那些性爱俱乐部中的男男女女,甚至那些餐桌前的邻居们,没有一个人的生活不是如此!至此,影片结尾的分量已如枝头饱满欲坠的果实——这不是一场两队交锋的比赛,这分明是人类同自我的较量,是理性同意志的较量,在这场较量胜负未分之前(正如片中的比赛胜负未分),光,还尚未到来!

  《柳暗花明》影评(三):黑暗后的光明

  影片一開頭,已經用詭異的場景設置和類似“移軸”鏡頭勾畫出一个遠離人世的世界。一對夫婦住在遠離人煙的一棟大房子里,養著兩個孩子和幾條凶猛的狗。他們的生活看起來是自給自足,悠然自得的。居住在一個如此自然的環境,又有著美滿的家庭,也沒有什麼工作的壓力,好像是許多人對理想生活的憧憬。然而,从妻子對欲望的釋放,到兩人關係的緊張,又来了天災人禍,这里貌似变成了最凄惨的地点。丈夫最後被人殺死,而殺死他的那個人,最終也沒有得到什麼,反而進行了自我毀滅。這其實是一種,發生在如此美麗的自然之中的,命定的悲劇。影片中說到這樣一個意思,人只是會一代一代地感受這樣的循環,你失去的,能在孩子們身上看到,然而你知道,這也終將成為他們失去的。

  影片有兩個場景最讓我難忘。一個是丈夫讓妻子彈琴唱歌,突然淚流滿面,說他在這一刻感覺到什麼是愛,他愛世上的一切。而快到結尾時,青年面對著一大片的樹,一棵倒下,而他拔掉了自己的頭。一個從心靈上給我震撼,一個從畫面上給我震撼。這兩方面的結合,正是這部影片所具有的特點。

  一個閃著紅光的動畫怪物出來,像是從地獄裡走出來的魔鬼,但是又沒有真正的什麼行動。不過此時,你也不會想要再多解釋些什麼了。

  (看前迷茫,看中恶心,看后恶心,请慎重。)

  《柳暗花明》影评(四):远非导演的最佳作品

  欣赏过这部作者风格浓烈的年度奇作之后,我仍然支持雷加达斯在戛纳上获得最佳导演的殊荣。就像泰国导演阿彼察邦一样,雷加达斯代表的不仅是墨西哥,他那些让观众瞠目结舌的作品简直就像是通往拉美新世代电影的一扇奇异的大门。在这部新作里,雷加达斯一如既往地抹去了现实和梦幻的界线,将传统叙事和诗意描述最大程度地糅合在一个维度之上。

  看完之后,我的脑子里萦绕的不是什么落后地区与先进文明间的冲突、种族和阶级差异,甚至是贫富悬殊殖民化思维这些可供分析和解读的议题,尽管这些在影评人的眼中都是青睐有加的瑰宝。

  我看到的是一个梦幻般的国度,透过一种形式奇特的摄影镜头和技术,各类宠物家禽、野生动物、参天大树、群山叠嶂、奔腾不息的海浪、被闪电划破的天空、适时降临的滂沱大雨等等,像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眼前。不得不提,那只动画展现出来的恶魔,似乎将神话跟现实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

  但我也深深地认同:这远非导演的最佳作品,逻辑缺失而动机模糊的叙事,歧义丛生的象征意义,给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造成一种无奈而可怕的障碍。这或许是雷加达斯的一种姿态,我相信,这也是坚持真正电影美学的姿态。

  《柳暗花明》影评(五):表现主义的春之祭

  一个刚能直立行走的小女孩,在水田中蹒跚乱转,口中发着刚能与混沌天地沟通的音节,妈妈、奶牛,天幕阴沉,似乎捱过春天这最后一场暴雨后,一切就柳暗花明。被裁切为正方形的画幅、镜头四边的刻意虚焦、低至女孩高度的机位视角,这美丽而又显极端的一切,满足着Carlos Reygavas老影迷们对墨西哥人的期待,这注定还是一部画家电影,是在美术角度界定下戛纳难得的艺术电影。

  那么,它应该像西班牙画家电影大师维克多.艾里斯的作品那样,让角色沉默寡言,让自然惊天动地吧。水田、森林、橄榄球场、公路、芬兰浴室、寿宴,虚焦的外景与实在的内景相互呼应着,往视觉艺术的道路奔去。而寂静深夜迈入闪着荧光迈进卧室的牛头怪人,以及对准海洋波涛的长无边际镜头,又不免让观众思绪往去年的金棕榈《生命之树》上面靠。场景离开森林不久,还真被拉到了森林中一颗苍天大树那,发动起来的电锯将要面对的大树,在最后的电影时间中确实关联生命的大树。

  任何丰富观影经验导致的先入为主预判,却都在随后的影像发展中(对不起,你实在难以将其梳理出一个确定的叙事)挫败着。导演压根不想等雨过天晴后,让一切柳暗花明,而是变本加厉地将电影引向朦胧和混沌。小女孩跟着雨前狂吠的狗儿回到家中,那里有比她大不了几岁的哥哥、漂亮的妈妈以及时常狂暴着虐狗的爸爸胡安。他们一道住在一个偏远的墨西哥农村,在这里的生活就像是另外一个世界,但是迟早,他们的世界会与我们的世界相遇,并在上帝视野中呈现一番迷离的表现主义碰撞。

  于是,在我看来,《柳暗花明》是有着隐约主题的交响诗,是安静与狂暴并置的世界,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交响诗《春之祭》。它安详慢板的呈示部在乡间,暴烈急板的发展部在异乡(导演曾居住过的英格兰、西班牙到比利时),戏剧而隽永的再现部又回到墨西哥乡间,始终围绕着那个隐约的主部主题——雨后从家庭生活脱茧而出的欲望。而副部主题总在让人极其不适的意外中发展变形,一会是两个孩子成为少年后参加奶奶的寿宴,一会是乡邻戒酒互助俱乐部中的有趣发言,一会是孩子们母亲进入色情俱乐部中尺度极大的激烈画面,一会是英格兰泥土中的橄榄球对抗。

  墨西哥的导演认为这全是他的“感觉、记忆、梦想,是我所希望和恐惧的一切以及我现实生活的真相”。对于极其实验的表现手法,他也坦诚这“像是一幅表现主义的画作,不仅仅是对现实的临摹,而是希望能从中表达出自己的感知。”于是,主题在变形中,成为伴随春雨的一场春梦,并在差不多梦醒的结尾居然组织出一个关于友情、背叛、误杀、赎罪的情节脉络。

  暴雨终于倾盆,赎罪者在水田里狂吠一声,扯下了自己的脑袋,倒在血泊之中。野蜂飞舞,水牛啜饮,一副亘古不变的乡间表现主义画作。

  《柳暗花明》影评(六):微光浮现

  设想每个导演的特质都清楚的写在他们的脸上:瘦削文雅的迈克尔·哈内克;顽皮狡猾的罗曼·波兰斯基;克制内向的安德烈·塔科夫斯基。雷加达斯则明显是一个例外,这个41岁的墨西哥男人站在一系列严格高尚的电影背后,始终保持着一副庄严谦逊的面孔,手握戛纳最佳导演的证书轻轻晃动,脸上露出孩子般的欢欣。被称为带有自传色彩的[光之后]以愈加奇特的表现手法,变幻莫测的情节跳跃引得世人注视,再次证明了卡洛斯·雷加达斯依旧那么的出人意料。影片曾被西方媒体称为“凝固的荣格的炖肉”,如一场赤裸而放纵的流水宴,对抗性、抒情诗调,和一些直白的荒谬。风格的私人化,妄图通过不加雕饰的表演和非凡的视觉效果来弥补。而打破传统的叙事节奏,甚至让一些最忠实的捍卫者都感到困惑。对此雷加达斯如此回应:“当我们看到一些事情的时候,通常会以为自己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但这是非常奇怪的。因为生活恰恰相反,大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明白正经历的意味着什么,除非在很肤浅的层面。而之后我们会发现他们开始变得重要,并呈现出某种特别的关联”。

  影片有个异常引人注目而意义不明的开篇,浸淫着雨水的废弃足球场上,两岁的小女孩饶有兴致地追赶牛群,天色渐暗,雷电交加的轰鸣声打破了平静。画面充满如幻觉般的危险和不可名状的担忧,不知有何隐喻。事实上片中的小女孩正是雷加达斯的女儿,他们曾一起在那片草地度过无数个快乐的下午时光,小女孩追逐动物的蹒跚脚步和稚气的呼唤声,是那么的美,雷加达斯不禁要将之定格记录,与世人分享,甚至无需过多的解释,只是直接地呈现。它可以是女孩的梦境,也或许是恶魔的化身,并不需要明确的界定。如雷加达斯所说,当我们回首过往,总是分不清一些事是真的发生过,还是只是我们幻想的创造物。

  镜头从室外移向室内,红色的发光恶魔带着令人心悸的恐怖氛围悄悄进入,却没有带来意想中的恶果。接下来则是更加令人振奋的奇异画面:一只狗被暴打致死;一对夫妇和众村民在名为“哲学家”的破旧房屋里相互倾诉寻求帮助;英国橄榄球赛场上少年的扭打;桑拿室内所有人的赤裸相对和欲望发泄;然后最震惊的时刻来临,误杀胡安的男子面对倾倒的森林,拔掉了自己的头颅,大雨随之倾盆而下。在用玻璃酒瓶所创造出的边缘模糊的摄像头下,影像以一种不真实的流动相互交织,看似毫无关联却又实质统一。男子断头的场景接近于最终毁灭,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延续;英式橄榄球象征着充满活力的运动事物,亲密的身体接触却隐含着不可预料的危险,意味着生命一直在继续,即使你害怕也不会停止;而红色发光恶魔寂静无声的穿过房间,似乎预示着灾难的来临。所有这些故事主题的模糊,叙事的不连贯,在雷加达斯这里,都可以归结为“挫败”一词:成年人在精神上是被禁锢和情绪化的,当男主角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将在病痛中逝去,他才意识到了生活中的闪光点和鲜活性,那些微小而简单地快乐。而这恰恰对应了标题“黑暗之后的光”,即指生命中总有黑暗来临,但人们要学会尽所能地释放自我,重新点亮自己生命里的那盏灯。

  杰出而具挑衅,平和而荒谬,就如雷加达斯电影的两翼在此清晰呈现。在深夜出现的魔鬼走过毫无生气的房子,神秘而奇异,似乎吸取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精华,使人想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那些在人们身边漫步的鬼魂。巴黎性桑拿场景是在沉闷田园风光描绘中夹杂的视觉冲击,对人类原始欲望的冷嘲热讽。而婚礼聚会上,胡安对《战争与和平》等文学作品的讨论,则暗示精英阶层们精神的富有的同时,生活困境却更加凸显。此外令人兴奋的是,影片还表达了一些阶级冲突带来的精神危机,定居在乡村的胡安一家和周围农户处于不容忽视的关系紧张之中。作为雷加达斯越来越关注的主题,在[天堂之争]中只是作为柔和的背景,这里却在冷漠的村民中被放大,他们威胁着稳定的秩序和社交礼仪。

  [光之后]可以被看做雷加达斯的“玻璃世界”,它在一系列清醒的白日梦和放纵的场景中凸显着美丽的乡村风景和温柔的家庭时光,并在一些奇异的认知意象和超脱世俗的镜头交织中渐行渐远。其中夹杂着一些平凡而可怕的微小事物,如虐杀动物,恶魔出没,他们在不可捉摸的实际意义之外,更体现了雷加达斯高度实验性的电影意图。恰似一个异类,一个空灵的存在。对于影像的模糊和跳跃,雷加达斯如此解释“我认为我们确实生活在黑暗之中,如果你想做现实的奴隶,那不妨不拍电影”。用自己的感觉、记忆去塑造影像,发现生活真相,橄榄球部分取景自雷加达斯呆过的英国德比郡的圣玛丽山学院,乡村小屋则正是雷加达斯位于墨西哥城郊外的家。甚至走调却又无比煽情的钢琴二重奏,都来自雷加达斯艺术家的生活感知,有些场景和形象虽无意义,却传达出了大胆而具有吸引力的视觉或文体效果,如破碎的回忆在想象的溪流中流动,逐渐上升至缥缈虚空。

  原载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声明,谢谢!

  《柳暗花明》影评(七):起风了

  起风了,崇山峻岭前,女儿、牛、马、小狗,欢快地奔跑,眼前何须路,眼前就是路,转个圈圈。电闪雷鸣,世界怎么黑了,大雨闭眼,无处可去。山的另一边,伐木工提着工具箱潜入树的家,小树苗听着惨叫,没敢作声。大自然的习俗就是礼尚往来,森林派了位神秘的牛头使者,提着工具箱把小男孩夜梦惊醒。狗,牛,父亲,母亲怎么都在说着不同的话。对白如此强烈,人们当众忏悔着过去,我渴望着欲望,你渴望着情话,眼前何须路,眼前就是路,转个圈圈。雷鸣电闪,生活怎么碎了,大雨如箭,富贵同命。谎言和意外使两个圈紧扣起来,人们期待着结局,传统叙事的男主角,众目睽睽之下,一声枪响,结束了,连同观众们的心,真是压抑得暗无天日。真的就结束了?为什么要这样真的结束,这是一个问题。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给他们配上猎枪,来个响动吧!砰!砰——!砰——!无论是棋局还是赛场,一切远未结束,命运搏斗才刚刚开始。一切回光返照。沟通谅解误会,你弹一首从未有过的曲子,我说一段从未说过的话;同情挽救堕落,我帮你找回妻儿,你帮人们找回森林;忏悔浸润生命,自杀未遂的勇气,让断头的血洒满大地。雷加达斯在球场宣誓到:《柳暗花明》是抵御寒冷的烈焰,破晓时分的光线,唤醒眠者的号角,守护王国的坚盾。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这片故土,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柳暗花明》影评(八):A Shocking Ending

  Thoughts of the film director must be really complicating, daring, and vanguard. But the point is that I could not understand the beginning and neither could I accept the ending.

  It is a film that is so well directed that it is really hard to tell the directing trait.

  On the first place I love the natural way of telling stories of a couple who live suburb of Mexico ( I found it out after finishing seeing it through searching online) . Conflicts like Juan's being addicted to Internet and being unable to meet his wife's desire are just minor problems compared with his fellow villagers' crime like taking drugs. Juan loves his wife and takes her to experience feelings of making love. To live is to enjoy sex. That is maybe also the echo from film director.

  econdly, the film presents to its audiences the real side of a village in Mexico. Poverty, crime arising from poverty, religion in name of reflecting upon crime, forgetting about it when conflicts showing up and having crime again, sex, childhood, nature, these key elements composing life are all reflected in this about two hour long film and they are expressed delicately.

  Thirdly, it must be important but I could not understand why the red kangaroo shaped like animal shows up twice while everybody is asleep but the big boy. what does the film director try to say?

  The thrilling ending... It makes me hard to sleep. Thanks God, you did not do a close-up, film director Carlos Reygadas.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