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城小子》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金城小子》影评10篇

2018-06-17 21:5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城小子》影评10篇

  《金城小子》是一部由姚宏易执导,刘小东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金城小子》影评(一):在荒野看金城小子

  第一次去荒野书店,找了一下,进去已经很多人了。开始不久后,郭熙志老师来了。虽是第一次见,跟想象差不多

  片子讲述一位画家回到老家辽宁金城,画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有下岗工人农民老板、、、对于画家来说,他想用笔和色呈现这群被遗忘的人,农村城市吞噬后的残余。

  看完后,大都散去了,剩下的散乱地围坐着。郭老师说,侯孝贤拍的太文艺腔了。纪录片应是平视,或更好的是低于生活,而不是像这样的高于生活,有点滥情。特别音乐,很矫情导演与画家的视角是错开的。像这样的纪录片是可以在央视播的。

  我开始问了个很细节问题:树军参加的战争以及身上的砂子。郭老师提出应把握纪录片整体的问题,谁也不可能完全看懂。我想我整体已把握,需深究细节了。当然老师这样说也自有他的道理,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有整体视角。郭老师提到影片开始时说的艺术商业化的问题。他说现在无商业化的只有诗歌和纪录片,因为不赚钱。

  我最记得的一句话是(大意)都是这样一代一代过来的,不会差太远。所以为什么要有历史,要知道历史。因为有历史才有你。一个人的生活习性、个人秉性,都是与你生长故乡息息相关的。所以,怎能不去了解自己的故乡,了解自己身边的亲人、儿时的朋友。

  我自看了小川绅介的牧野村,便觉一种使命感去了解自己的故乡。郭老师说他布置学生作业便是回去拍自己的故乡。他说先从一样东西拍起,不用很宏大角度。对我犹如点津。

  《金城小子》影评(二):画布上的老男孩

  ■一句话点评:听到维瓦尔第的《四季主题,侯孝贤的乡土记忆好似在大陆重新活过来,有了生命相似的城市化进程,一样的打动人心

  在维克多·艾里斯的《榅桲树阳光》里,画家等待最好的阳光落在结果的榅桲树上。长时间的等待无望后,他舍弃了未完的油画选择素描。画家解释说,生活也是如此,世事不可能完美无瑕,你必须放弃一些东西。讲述画家创作的众多电影中,这部片子一直是无法避开绕过的。《金城小子》结尾处,刘小东为作画搭建的棚子被人蓄意破坏,里头未完成画作也一并被毁。看到这里,我不知怎么就想到了《榅桲树阳光》。刘小东希望通过作画找回失去的一些东西,他选取了许多熟悉人物各种各样背景。岂不知,有些东西是注定要放弃的,慢慢被遗忘。他要寻找一些熟悉的往日感觉,然而有些东西已经无法存活于当下。

  拍摄电影时的等云到,画家作画时的等雨停,天气变化,太过寻常。可看在创作者眼里,却可以左右他们的灵感冲动。这是一群走在时间轨道上的观察者,他们乘着光影旅行漫步。画作上的时间是静止的,电影里的时间是有长度的,生活中的时间则是漫无止境的。三者各成一体,在《金城小子》里又呈现出相互依赖包容关系,连接起过去、现在和将来。

  《东》里刘小东是一个职业画家的身份,在《金城小子》里,他不止是画家,还是父母儿子、朋友的玩伴、台湾团队的合作者。刘小东解释说,画家作画只有一个角度,对象需要摆在那里,最好不动。拍电影就不一样了,导演可以选择最好的角度,可以全方位记录。他画故乡老去的朋友们,侯孝贤们拍摄老去的他,这是一个位置上的互换。他选择回故乡作画,有些是在北京时的某个触动,拿着X光片的老人,令他想起孩提时的伙伴。在观看电影时,我们同样会产生触动,闻到台湾新电影的乡土味道,想到属于自己的原乡情结

  《金城小子》的导演是姚宏易,侯孝贤系的年轻成员,我们一般把跟侯孝贤作品有关,后来又单独做事的人算作侯孝贤系。侯孝贤一般会给予这些人更多的关照和帮助,像《金城小子》就由他本人监制,更有廖庆松、杜笃之、林强等人组成的固定班底。

  这部纪录片呈现一个闭合结构,首尾都是家长里短耳背老爷子和多话的老妈妈。真正切入金城这个小城时,电影开始有了翻天覆地改变,呈现出惊人的怀旧氛围,由此来呼应刘小东的创作意图美好的东西才会引发创作,他爱这片土地还有生活在上面的人。

  影片多处用到维瓦尔第的《四季》篇章,熟悉台湾电影的影迷应该知道音乐背后有段故事。拍《风柜来的人》时,侯孝贤用了李宗盛的影片,电影上映后很快下片。后来杨德昌建议说,不妨配一版古典音乐的,他建议用上维瓦尔第的《四季》,于是《风柜来的人》有了另外一种感觉。用侯孝贤的话说,“重新活过来有了生命”,在国外更是大受欢迎,藉此侯孝贤也初步确立了个人风格。《金城小子》摘用这段音乐,肯定有所指涉。片中没有直接出现过去的青春,改由画家本人不时提起,比比划划。从风柜到金城,青春隔开了几十年,人都变了,但是画面传递的感觉没有变。

  或快或慢的列车美丽田野芦苇荡,没有任何人的惊扰。这到底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者是一种记忆错乱。电影不时会跳入怀旧色调,对现实进行直接过滤和修饰美化。见过太多破败的乡镇小城,包括自己的故乡,那里有无所事事的人,环境脏差乱。时间仿佛在那里开裂,出现了一个豁口,既不是期望中的现在,也不是记忆里的过去。在电影里,金城美得不像是它的当下。消逝中的故乡和重新聚在一起的朋友,在褪色的时间里,在模糊的记忆里,他们慢慢老去。

  至于K歌厅一段,侯孝贤终于忍不住从人群里跑了出来,开唱闽南语歌曲——就像阿萨亚斯的《侯孝贤画像》,献唱完毕,大家一起跟往事干杯。刘小东说他的画是关于人的故事,人的崩溃。那《金城小子》是一种补充说明忠实于创作者的自我发现,它的拍摄主体是画家本人以及变了模样的故乡。【北京青年报

  《金城小子》影评(三):金城小子有钱

  很多年以前,看过一个刘小东的访问,刚刚富起来的画家在镜头里说:一个艺术家成功之后一定会变的很富有,但这不影响他继续做一个艺术家。我和当时镜头里还年轻的刘小东一样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事情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作为一个成功艺术家的刘小东不是变的富有而是很富有,拍卖价动辄就是几千万的天价。好在,他还是继续在做一个艺术家的正经事,画画,做老师,和以前的朋友一起拍电影。画面中的人物从身边的朋友,延伸到三峡的民工,泰国的小姐。作画的方式也由画室拓展到了真实的现场。这些年,刘小东的现场作画总是配以纪录片,成为画布之外的另一种声音。直到有一天,他说,要画画少年时的朋友,那些金城小子。

  金城小子开头的时候,刘小东在镜头里说:他一直很害怕回家乡画自己的朋友,因为他知道以他今天的身价,这些画会有很高的商业价值,而在我们中国人的概念里面,朋友之间的情谊好像就不应该和金钱扯上关系的。这段话让我觉得有一点点悲伤,时间就是这样改变着每一个人,那些理所当然的东西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我们再也无法说钱是钱,画是画了,艺术的创作最终传达的是艺术家对生活本身的感受和体悟,我们都被时代裹挟着向前,无论如何都会留下痕迹。金城小子有这样一个开头,让我多了一份期待,也留了一份担心,但是当刘小东的朋友们登场的时候,那些鲜活的金城小子一下就就打消了所有的疑虑,他们那么真实,带着自己的故事,坦率真诚

  《金城小子》这样的纪录片其实很难拍的,画家的部分多了,变成艺术家的自传;画家的部分少了,又缺少了一种特别的主观视角。侯孝贤的团队做的恰如其分体贴的让被拍摄者几乎感受不到摄影机的存在。金城小子们得以呈现出自然生猛的活力,对现实和人的敬意在画布上也在影像里。画家只是刘小东的职业,在金城,他和那些儿时的伙伴没什么两样。我们看到每个人的故事,看到画布之外更真实的人和生活,他们比定格在画廊里的东西更鲜活,

  摄影和电影的出现曾经绘画发展产生了许多影响,在《金城小子》里有很多刘小东画画的场景,这两种不同载体在面对同样的生活场景时重叠在一起出现在银幕上,产生了非常奇妙化学效果。就像刘小东自己说的,“电影有的时候比画画好,镜头能记录更多的视角,画画的时候,多一点就看不到了。”

  总之,这是一部充满感情的纪录片,好看温暖,一点不沉闷,是生活本身的幽默力量造就了片子动人气质。记录金城小子的昨天和今天,也描摹整个时代的画像。我们都不是小镇青年,我们还未老去,但就像吴贻弓导演在上海电影节开幕式上获奖感言里说的那样,电影就是如此迷人,毫不吝啬的告诉你生活过去或者曾经是这样的。我们和金城小子是如此不同,但也可以那么相似。生活不像时髦大片那样五光十色,它们实在锋利,没那么多虚头巴脑的矫情。就像旭子手臂上的纹身,是条只纹了一半的龙,因为太疼了 .

  《金城小子》影评(四):金城小子

  “工人阶级被淹没了,我们忽然发现我们都是城里人,我们的故乡都被楼房盘踞,我们都是没有故乡的城里人。”画家刘小东写道。2010年,在离开故乡辽宁金城三十年后,他回乡去画他的旧友们,26幅画,也成就了一部纪录片,《金城小子》,姚宏易导演,侯孝贤兼制。

  金城小镇曾以造纸厂闻名,如今衰落。刘小东昔日伙伴,皆成历尽生计沧桑中年人,却也无法不活得乐天知命。无法远离商业的艺术与粗糙的现实、绘画者与被绘者之间的关系,在童年与故乡中,变得更微妙,也许更简单,或更多审美距离。而摄影机,如刘小东的“第三只眼”,试图捕捉画家如何以画笔捕捉生活史,作为通往过去的途径。那无边无垠风中舞动的芦苇之海,有种亘古不变的诗意,用侯孝贤的话说,有点像时间静止。也令人想起侯氏电影里,九份那宁静清明、依山望海的芒草;运苇杆的火车,则令侯孝贤想到台南的糖厂小火车,流动似曾相识

  画家走出画室,或者说,将画室由固定封闭的建筑空间还原为流动开放的日常环境,原始的现场,可以是野地,采石场,或台球厅,所谓写生与写实,电影亦然(如在日本,被称作“活动写真”)。这种套层框架:现实、画笔、照相机数字高清与16毫米摄影机;不同质感:画布、照片、银幕上两种色调的影像……如一个布满镜子厅堂,映照彼此。

  《金城小子》影评(五):生活的奇迹

  在如今这么一个信息垃圾泛滥的时代 我们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能看了。或许只有纪录片 才是最真实的了.

  影片以一种很散漫的方式回忆起了刘小东老师的故乡。整个片子的氛围都弥漫着浓浓的乡愁。没有什么华丽的东西,一切只是质朴而真实的日常。然而艺术家的画作是感人的,那些肖像并非只是一张张布,而是在那些笔触在燃烧。你会感觉到自己也被那些画家所要表现的东西所感染了。我很惊异为什么有人画出了这样的人物,甚至比真实更加真实,那是属于当下的一幅幅活的人皮。

  刘小东老师的故乡是迷人的,一个朴实的东北小镇。我总以为艺术必须成为非日常的表达。却发现不论怎样,生活和世界是不会改变的,改变的只是认识。真实是迷人的,艺术只能扎根于时代,扎根于生活,才能成为真实。人有的时候也许什么都不要管,远离一切,才会感受到真实。在田野,在山丘小溪,在麦田,在丰收后稻谷香味里,甚至是在遗忘的时光里。

  刘小东老师说:其实我就是个画画的。

  我想这并不是他的谦和,而是一个艺术家最为真实的生活感悟。什么东西能够超越一切呢,超越生活呢。一切都是生活的奇迹。

  《金城小子》影评(六):真实的两个维度表演的真实与影像的真实

  第一维度:

  问:如何达到表演的真实?

  答:影像的疏离感、演员的表演、故事的虚构

  ——影像的疏离感:杜拉斯、安东尼奥尼、小津安二郎、侯孝贤、贾樟柯、锡兰等

  ——演员的表演:吕乐、阿巴斯《合法副本》等

  ——故事的虚构:阿巴斯、戈麦斯、费里尼等

  《金城小子》影评(七):《金城小子》:油彩时光机

  小镇乡愁,城镇变迁,青春记忆,《金城小子》以日记体的叙事方式,纪录了画家刘小东回到故乡——金城,为其邻里、朋友、亲人,作画的故事。这部看似寡淡的影片,好似一壶浊酒,迷醉了异乡客,翻涌了往日情。原来,那些日子不再有;原来,那些脸孔生疏。影片开场,刘小东便通过画外音,道出了自己近乡情怯的真实心情笔者认为,这一“怯”,反而成立了刘小东的观察视角。

  就好像刘小东在电影中的独白,“画作的取景角度是固定的,是有界限的。”所以,那些刘小东为别人所作的油画,反过来折射他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察——多维视角。每个画中人,都在经历一样的人生旅途。他们之中,有的人下岗了,有的人开了KTV,有的人做了采石工人,有的人整天无所事事……为此,这些人物的出场——白底黑字的简单介绍,配以素描——构成了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也,正是这些人物的现实经历,构成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复合体。作为观众的我们,总能在他们的身上,看到我们或者我们父辈的影子。抑或说,一种生活方式的影子。

  “时间是最伟大的艺术”刘小东如是说。如何体现“时间”这个艺术,《金城小子》用到了二种互为表里的叙事手法。其一,就好像影片的开场镜头,纵深,画面上方是新修的高速公路,有农家人骑着脚踏车,亦有城里人开着面包车,人车鼎沸;画面下方是荒芜一片的稻田,未经开发。其二,前一个镜头是乡间景致的纵深画面——匹配剪辑,下一个镜头就是一条两旁都是楼宇建筑的城镇小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对匹配剪辑的画面深处,都有一根高耸入云的烟囱。这根烟囱好像一枚开启时空隧道的开关,魔幻现实主义一般地轴对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论及对比,街这边是错落的,站成一排的,正在休息的农民工;街那边是整齐的,坐成一排的,正在待客的酒店小姐。

  金色的麦浪、白色的雾气、红色的漏光(影片部分段落由16mm胶片拍摄),以及那些揩拭在画布上的油彩,《金城小子》好像一种存在于作者记忆体内的“时间光谱”,玲珑地表现了画外人——刘小东——的内心色彩:物非人非。它是乡土的,它也是诗意的,冬日的铁锈色、夏日的洪水泛滥、秋日的桌球室、春日的阴雨绵绵,编织成了一首无言的,遁迹在时光中的诗歌。

  从踢球,到打卵,再到打牌、影片中的人物似乎在不断地通过玩游戏,无意识地将自己遁入了那段被遗忘的童年时光。刘小东拿起画笔,将其画下。用刘小东自己的话讲,“我的画越来越质朴。”笔者认为,这种“质朴”并非完全意义的现实主义。因为,这些作品,大多数都是摆拍的。刘小东将一个个现实世界的真实人物,投掷在了他所虚构的记忆体环境之中。譬如,他在无意中与一位女邻居,一路闲聊到了台球室,画她,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而且,影片还多次出现,他为了画某人,摆弄其周身道具的举动。这些动作,符号性地使得这些画作具备了泄漏“广义画中人”文化、政治和历史的语意密度。

  薄暮冥冥,麦穗两岐。沐浴着霞光的火车,穿行而过。有人离开,有人回来。有人告老还乡,有人杳无音信。多次出现在影片中的火车,语意分明地成为了时光隧道中的时光机。攀着的,坐着的人们,集体无意识一般地穿梭在五彩斑斓的时光隧道之中。

  文章刊登于2011年5月24日《东方早报》,其他媒体或个人,勿转。

  《金城小子》影评(八):追根溯源之旅

  “在北京的臭水沟边上看两个老人在看一个X光片,我立刻想到的是一种被遗忘的人,因为我们在城里生活都很忙,大家连见面打招呼都很无力都很忙,突然看两个人研究身体的时候,在臭水沟边上,会突然勾起一种对遗忘的一种表达欲望。

  我觉得我这些兄弟对我的生活轨迹来讲是被遗忘的角色,一个是整个工人阶级,在中国大的社会背景变化下,工人阶级被遗忘的感觉,还有一个整个城市化的进程,小城镇是被抛弃的,早晚被城市给吞并的被遗忘的,他们即使再有个人才能,或者是个人的品质,但是就是像被遗忘的一群人一样。”——刘晓东《金城小子》

  离乡三十年,回归到最初的起点,追根溯源,用画笔记录自己的家乡。

  《金城小子》影评(九):当记录成为一种艺术……

  中国人的乡土情怀其实隐藏了极大的矛盾性。一个出生地或者生活地包含了最原始的灵魂自尊,尽管我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生命的荣誉感在我们无法选择的情况下就这样降落下来了。

  自古“英雄不问出处”,但为何不问呢?你想过么?

  “英雄”往往因为自己原来低位的身份和出生家世的不佳而怯于提及,并不是不该问出处,而是英雄不想被人问及出处。《金城小子》着实展示了自己的出处?到底刘小东算不算英雄,是非自有公道。

  每逢过年都有大量的外流人员不远千里万里之途,返乡回家。故乡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家,更是无法割舍的归属。你曾经在那里生活,在那里养成习惯,在那里结识朋友,更在那里抱怨生活的烦恼,环境的恶劣,人们素质的底下,好像有朝一日脱离这个区域就再也不愿回去一样。于是,每个人都为之奋斗,去外面的世界打拼,去寻找比故乡美好的净土,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说白了,就是脱离这种苦海。做到的人欣然地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并且抛弃了那个不愿被别人问及名字的出生之地。

  刘小东一直走着自己的“记录”道路,不管是画笔,还是这部片子。他的心灵有一个归属,那就是生发他成长的那片土地,而这就是他艺术中灵感的来源,也只有这片热土,让他意识到人性中最能打动人的不是绚烂的辉煌,而是原始的平淡。世间也没有什么能像火焰一样永恒燃烧,因为燃烧之后还是灰烬,但平静的流水却是一种凝固的永恒。

  在刘小东故乡情怀中似乎并没有很大的范围。刘小东好像不愿把自己的家乡定位在辽宁省锦州市,他只是把那个小小的城镇装在自己本源的深处。金城,这个离锦州仅有半小时车程的地方,要不是有个金城造纸厂就连锦州人也不会知道有这个地方。但那里是刘小东的家,是他记忆深处的那份算不上美好但是深刻的地方。他不加修饰的记录,不是对它的贬低,当然也不是褒奖,只是一种单纯的记录,记录这个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不大可能会被关注的地方。这种记录构成了他艺术的元素,也是他骨子里的东西,就像他说话的语调,在京生活这么多年仍然是一口东北话。难道是改不了么?我想他是不想改吧。

  我们学习了那么多儒家思想、传统文化,能真正应用的能有几人?仁义礼智信在激烈竞争中被演绎为阿谀奉承、世故做作。当有朝一日蓦然回首之际,可能才会发现平淡的真实是如此的伟大,如此的难以面对。

  “一个人不能忘本”,说起来如此地平淡,但又是最难做到的道德准则。

  《金城小子》影评(十):是他们的,也是我们的

  这是来自东北金城的故事,画家刘小东回到老家去画那些身边的朋友。我们总有个地方要回去,即使你漂泊了很久,将异乡变成故乡,但你出生的地方只有一个。在刘小东寻找过去,惧怕遗忘的时候,我们也在这部纪录片里看到属于我们的那部分。

  有一天画被毁了,小东和朋友们建的棚子被人用车故意撞了。刚好,画作剩下的部分不用上色了。背景的色彩和人物的白描骨架形成了最后的作品,与那些由于损坏而留下的混乱和褶皱构成了新的视觉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是被现实“撞击”出来的作品,破坏者与刘小东共同完成这幅作品“打卵儿”。

  刘小东用画笔,将那些活生生的人,凝固在那一瞬间,他用画作重新展示了生活,他心目中的,以及他修改后的现实。那些人脸上的悲伤、无奈、劳累、苍老、无辜、沉闷,都是我们熟悉的,甚至是属于我们自己的。

  村镇里的某种生活形态,有它特有的幽默在,而那种脱离了都市,被刘小东说成是被他遗忘的人群里,却有着相对原始的坚定,和属于普通人的安详。正如小东说的那个朋友,他屋子所有能看到的东西,就是家产,没有别的。在那里,人们看到物质的单纯,欲望被这现实消解了。

  所以,这是侯孝贤喜欢的,在这里他能看到他熟悉的“童年往事”和“风柜来的人”。于是,他成了拍这个片子的不二人选。在KTV的那个场景里,我们看到侯导一展歌喉,就如同那个小镇上的某个生意人,在扯着嗓子和做鬼脸的小动作里,有他的单纯。

  最让人熟悉的幽默,往往来自老人。小东的父亲耳背,他说父亲怎么今天耳朵这么好?老人却回答说他牙好,于是观众乐了,但也有人哭了。不知道别人怎样,我想起了家中的祖父,竟是与小东的父亲这样的相像,他自从脑子得过病之后,言语之间也经常闹笑话,耳朵也背。这里掩藏着某种难以承受的东西,老人的错误让你发笑,但背后的现实是,他已经很老了,而终将有一天,你连这错误的话语也听不见了,只有回忆,在面对这些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抵抗悲凉。

  2011/3/27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