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片场杀机》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片场杀机》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6-20 21: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片场杀机》经典观后感10篇

  《片场杀机》是一部由阿米尔·纳得瑞执导,西岛秀俊 / 常盘贵子 / 芦名星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片场杀机》观后感(一):電影瘋子

  10月19日晚,看完了。一個簡單的電影熱愛著。即使爲了還債被毆打,腦子裏面永遠浮現出的是他的電影事業。

  內心宣洩了對哥哥死的追悼,不願離開哥哥死的地方,來賺錢還債。每晚睡覺也是伴著放映機的電影中入眠。

  还有一个很经典的尽头,一个流氓头子给他让他自己拿著一只枪塞进嘴巴里,扳动机关。他说可以,你给我多少钱。然后那个人给了140,000yen。他就扳动机关了。帅爆了。这个时候脸还是完整的。之后就沒有一張好臉可以看了。

  最後一天,100部 best movie的 recall 和100下被毆的宣言

  10月22日下午,看了CUT第二遍的感觉和上次差不多。但是多了一个很值得回味镜头

  最后第三天的时候,幕后老大派人来赶场了,不让西岛君在这个厕所裏面被打赚钱了。西岛君说“我一定要在这里,如果不行的话,你就杀了我吧。”那个流氓没办法就说“你要找这里的话,就要付每天100,000yen的租金和40,000yen的保镖费,我拍两个保镖看场,如果你被打死了,他们可以帮你收尸。”西岛君没有办法。

  等西岛干完这一天的被打工作后,这个场子的大佬进来了,跟他说:“我早就提醒过你了,你在这里被打赚钱迟早会被幕后老大发现的,他们是不可相信的,而且是随时会改变主意的。不如我把你的剩余欠款借给你,你去还债,等你什麽时候有钱了再还给我。”

  西岛君说“如果这样,请你打我到最后一日元。”

  那个好心老大说“我不能这样做”

  西岛说“你有你的理由不打我,那我也有我的理由不接受。这根本不是钱的问题,如果是钱的问题,我早就去抢银行了。”

  这个镜头让我很回味,他说的这个不是钱的问题。。。。。。。留給觀眾去思考吧。

  最後打完,他用自己帶著鮮血的手在留有哥哥死去血跡的廁所的窗臺上抹了一遍。。。。。。。觀眾自己去回味吧。

  還完了哥哥為自己欠下的12,450,000日元 債后,又大膽的跟債主要借35,000,000日元. 來製作自己的電影。

  劇中最後100拳100部電影:

  (The 100 movies are introduced through captions, and they are from Naderi’s own list. He tells us that movi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human lives, acting as a magic drug that heals our sick souls. And his opinion is appealing by virtue of the fact that this movie is based on his own life story, a story in which he has given up everything to make movies.

  http://www.busanhaps.com/article/japanese-actor-nishijima-hideoshis-silence)

  1 Citizen Kane (1941) 大國民、公民凱恩 1941

  2) 8 1/2 - Federico Fellini 1963

  3) 雨月物语 - 沟口健二 1953

  98) 大红灯笼高高挂 - 张艺谋 1991

  100)2001: A Space Odyssey - Stanley Kubrick 1968

  候孝賢 童年往事

  蔡明亮

  李滄東 Peppermint Candy

  Apitchatpong Blissfully Yours

  印度的Apu Trilogy

  Frederick Wiseman - Welfare 1975

  市川崑 - ビルマの竪琴 1956

  Roman Polanski - Knife in the Water 1962

  Victor Sjöström - The Wind 1928

  Hector Babenco - Pixote 1981

  John Huston - Fat City 1972

  John Ford - The Searchers 1956  

  大島渚 - 少年 1969

  小津安二郎 - 晚春 1949

  Robert Bresson - Mouchette 1967

  黑澤明 - 七人の侍 1954

  Federico Fellini - La strada 1954

  第二遍記住這些了:

  ingin’ in the rain 1952

  the general 1927

  unset Boulevard 1950

  The Third Man 1949

  Jaws (1975)

  Trouble in Paradise (1932)

  Greed (1924)

  Tokyo story (東京物語) Yasujiro Ozu’s 1953

  裸の島 / The Naked Island / Hadaka no shima 新籐兼人 1960

  father 1927

  tronger Than XXXX

  Throne of blood 蜘蛛巢城 黑澤明 1957

  Rashomon 羅生門 黑澤明 1950

  《片场杀机》观后感(二):愧對電影理想痛楚人生

  聽到台北電影節將要播放《CUT》,片名更譯成了對味又兼顧話題性的《影癡鬥陣俱樂部》,內心已準備要向重度影癡們好好推薦這片,這片早在上海和北京都放映過,現在終於讓台灣影癡等到了。去年我很幸運地在東京旅遊時就順道在新宿看了這部電影,還碰巧遇上導演Amir Naderi在映前替觀眾們簽名,好幾位觀眾努力操著日式英文和導演討論影片內容。我只害羞地請了導演在本片文宣上簽名,然後從遠處拍了張照,因為對我來說,想要紀念一部瘋狂的電影,這樣就夠了。

  被伊朗禁止拍片的導演Amir Naderi以電影創作藝術家的身分「流浪」國際已久,近幾年幾乎都是居留在日本,他前幾天才剛拿到第21回日本映画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大賞(Best Director prize at the 21st Japanese Professional Movie Awards),下一部片更是已在日本籌拍。一個人的瘋狂果然能吸引來更大的瘋狂,《CUT》除了由青山真治共同製作完成之外,主角更由知名重度影癡西島秀俊擔綱。西島秀俊在片中扮演視電影為己志的瘋狂導演,不但在自家貼滿導演和作品的資料,還自行舉辦小影展,用底片放映機播映難得一見的經典電影。他拿著大聲公在街頭奮力嘶吼,宛如鎮守頹危宗教的僧侶,對著神情麻木人群大聲疾呼電影的重要性──彷彿預示無感的末日就要到來,而人性對藝術之美的渴求將要消逝。這一切如同Amir Naderi對現實的呼告,他自稱這部片的製作是由於傑出電影正在漸漸消失:「如果再不採取行動,藝術電影很快就要滅絕了!」而片名「CUT」想必也是暗示著Naderi個人,以及電影創作群體在各方面所受到的種種侷限。

  而這部電影的痛心疾首不只表現在精神上,秀二──這位瘋狂程度不亞於Naderi的片中人物,並不是只會辦影展、拍電影、憑弔已逝電影大師的軟調文藝青年,他更是勇敢將生存意義擲向理想中焚燒的硬派導演。當秀二發現哥哥為了湊錢給他拍片,居然去向黑道借高利貸,最後還丟了性命,他痛不欲生,卻又不得不煩惱起該怎麼籌錢,此時他居然萌生了一個極度怪異的賺錢方式──在哥哥慘死的地點,當起大家的人肉沙包。故事最瘋狂的一點也就在這裡:哥哥慘死造成的愧疚,和電影夢不成的遺憾,秀二居然選擇讓這一切化為拳腳,直接痛懲這副無能的肉身。理想的失敗即等於人生的失敗,這一點從Naderi導演將百大電影以字卡、畫面的形式穿插在秀二被痛揍的畫面裡可以清晰地看出來:悲痛無語之時只能想起這些大師片段作為心靈支柱,然而畫面如此有力,卻也終究只能以沉默回望現實的痛楚……也許,秀二和Naderi在那血肉模糊的視野裡是這樣想的吧。

  你的生命中有什麼遺憾是用渾身痛楚也無法償還的嗎?我不是那種視電影藝術性為至上,視大眾文化如敝屣者,但對於自己喜愛的事物,我也有我堅持的理想性。而秀二拿著大聲公在街頭奔走的身影,在娛樂性至上、文藝性開始被商品化的現世裡,確實如同一縷頑固的幽靈,他令人感到尷尬而寒冷──是從什麼時候起堅持舊時美學成了一種荒謬?正因如此,即使這部片不會被排進我人生的百大電影裡,但是我很確定它擲地有聲的瘋狂會令我一生無法釋懷。

  至於片中的百大電影是否有台灣電影?答案是有的,而且是我也非常喜歡的。重度影癡們一定要去看看。

  ※在有導演簽名的文宣上,有幾句大導演們的瘋狂評價,節錄如下

  「我愛『CUT』!它實在太強而有力了!」──賈樟柯

  「『CUT』這部電影和任何一部電影都不一樣!」──黑澤清

  「一言以蔽之,我和這部電影的相遇是極度瘋狂的!」──青山真治

  「這部電影是我個人表演生涯的巔峰之作!」──西島秀俊

  《片场杀机》观后感(三):一鸡血,就不留神话痨了……

  CUT是不是一部好片子不好说,不过它肯定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观影过程就像有人用了两个钟头时间劈头盖脸反反复复地冲我吼“电影是艺术商业片都TMD应该去死”。我肯定是记住了。但是有没有被说服,这可不一定。

  前两天看了一篇周黎明对姜文的专访,很长,但是很精彩采访和被采访的双方很真诚,也因此听到了不少在官方场合难听到的话。

  姜文作为演员并不是我特别喜欢的那一型(我总觉得演员应该更柔软一些。嗯柔软。),但是作为导演我觉得他实在是太牛了。是个独自走得很远,而且觉得这种状态理所当然,且不太愿意照顾身后人情绪的人。他对艺术的理解我觉得很对,他说艺术是表达自我,首先是要让自己爽,考虑到观众没有什么不对,但这与艺术本身无关。人家我行我素地艺术着,而且大概是因为他太牛了,好像也并没有在商业烂片围攻下产生焦虑感,活得悠然自得。(要不怎么香川叔这么牛的人能心甘情愿地被他装麻袋里呢,笑。)

  但CUT不是这样。我没看过阿米尔导演其他的作品,不知道他是不是一直这么大火气。我觉得,作为一个对电影艺术抱有理想的人,对现实不满是肯定会有的。三谷大BT私下里未必没掀过桌子骂过街,但是他拿出来的成品是《笑的大学》,是《广播剧的时间》。而阿米尔拿出来的是《CUT》。

  作为一个故事,CUT的情节过于简单直白,影片开头秀二未经铺垫的焦虑情绪还没有将观众带进戏,挨揍的重口情节就马上开始了。我觉得我是属于那种对暴力情节承受比较强的人,但仍然会觉得CUT实在是过于暴力。这种重口味不在于化妆有多夸张多血腥,不在于流多少血断几根骨头,而在于对这种毫无观赏性的殴打和被殴打一而再再而三持续不断地重复,这种对暴力沉闷的重复叠加观者心理造成的压抑感,说看到一半想逃出去透透气是肯定不夸张的。(看第二遍时我身边两个姑娘在不到一半时就在念叨“不会之后就一直这样吧……”当时我很想欢乐地接一句“对啊就一直这样!”)

  于是,这种无节制的对暴力的强调,导演到底想干嘛?真的是想好好地向观众解释艺术电影的好处吗?我觉得与其这么说,不如说是导演只是想发泄。就像是我面对一个跟我意见不同的人,我想说服他,掰开揉碎口水都说干了,对方榆木脑袋完全不开窍,最后我怒了,把手东西一摔骂道你***就一傻逼。——对了,这么一说我就能明白CUT的来由了。

  于是,虽然我在看完第一遍的时候很不想再看第二遍,但是由于各种理由还是re了的时候,我反而有点庆幸。因为在认可——或者不能算是认可,只是知道了这部电影的基调,并把它当成一个前提接受下来的时候,我就能看到这部电影的好处了。

  所以说CUT其实并不是给我这样的人拍的。我压根就不是什么艺术电影的信徒,像最后那被扔上祭坛一样的“百大”我拢共就看过三部(不包括大红灯笼谢谢),就一西岛叔脑残饭,而且我相信去看电影的人大部分都是西岛叔的脑残饭,导演要拿自己对商业电影的愤怒在这群人里找共鸣实在鸡同鸭讲。做电影的人和纯正电影饭大概很容易接受导演的前提,而愚钝如我就必须得在看完一遍之后才能努力说服自己接受。

  看得出来导演对电影是爱到骨血里去的。而且秀二那种人群中的焦灼状态应该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状态——他独自与深爱的电影相处的时候,非常安静、温柔。在自己的露天小电影院里给大家放电影的时候,眼里是最单纯的快乐(包括已经被揍得鼻青脸肿的时候),我觉得那是整部电影里最柔软的地方,西岛叔的笑容非常动人。我想,凡是有自己挚爱的人,不管那挚爱的对象是什么,都应该懂得那种单纯美好、毫无杂质的快乐。

  跟朋友聊天有个共识,就是导演大概有拿秀二当成艺术电影本身的倾向。所以秀二不能由长成导演自己这样的人来演,必须得西岛叔这么好看的人来演才行(监督的杀气袭来,唉呀我不是故意的饶了我……)。必须得是这么美好的一张脸,毁起来才有手感,啊不对,才有情绪。团子说,要是她当导演就会在最后一天让秀二死掉,我说,如果秀二死了,这片子就是纯正的艺术电影的祭典。但导演这头愤怒的公牛显然不是这么想的,他不愿意认可电影逐渐成为上一世代的人美好回忆的事实(否则他拍出的大概就是天堂电影院了),他要电影艺术在这个时代依然活下去,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下去。细想一下这其实蛮让人感动的。就像电影最后,西岛叔中气十足地喊出那句“よ~い,スタット!”的时候,我在心底暗骂了一句“我靠”,然后多少有点“败给你了”的感觉。

  很喜欢叔白天挨揍,夜里用电影慢慢治愈这一设定。新奇、浪漫,完全不切实际。从脸朝着电脑显示屏的画面入睡,到坐在沙发上让胶片影像透过自己投射到屏幕上,再到直接将画面打到横卧的人体身上,程度逐级递进,而投射画面一次次的改变也绝妙地将“已近极限”这种情绪不着一字地清晰表现出来。先是影片中滚动的女孩与现实中半裸的身体重叠,然后是打兔子的猎枪子弹仿佛打在身体上,最后是一条条红色的丝带飘落,墨色和朱砂的符咒仿佛写满全身……镜头语言一方面表达的是治愈与疗伤,另一方面却又呈现出了一种难以形容的悲壮感。震撼程度在某种层面上甚至要高于实打实的拳脚相加。作为电影白痴,那些投射出来的老片子我完全都不知道是什么,但仍然可以体会到这种感染力。我觉得导演对于电影语言运用的纯熟程度甚至与这部电影叙事上的简单粗暴完全不相配,能让我理解的理由也只有他是故意为之这一点了。

  据说这片子在威尼斯电影节放映的时候曾经得到了长达10分钟的掌声,但是却并没有得奖。电影节上在座的都是电影人,这片子会戳中他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然而电影中致敬的那些电影,那些“是艺术,同时也是真正的娱乐”的电影,和这部电影本身恐怕并不是同类,不能得奖也在意料之中。不知道导演自己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说太多了……其实我真的只是为了到电影院去看西岛叔的大脸才去看电影的……><叔在脸没被打残的前20分钟里颜无敌了,那么大的银幕,正面脸部特写竟然看不见褶子这太不科学了!头发比一直以来熟悉的样子略短,整个人都呈现出一种非常年轻的状态。虽然跟朋友开玩笑地说评委是不是抱着片中正木想借给他钱的态度把奖颁给他的,但实际上叔的表演非常出色,是之前没有见到过的叔,得双份奖并不令人意外。身为脑残饭不好意思仔细描述叔的美貌,所以请参见团子那篇repo吧XDDDD

  《片场杀机》观后感(四):一個急於告訴觀眾“我喜歡什麽電影”的電影

  劇情很簡單:籌不到資金的小導演(西島秀俊)平日只能搞搞街頭演說為藝術電影呐喊、堅持名片播映會。某天,混黑道的哥哥因為支持他拍電影欠了組織巨款還不出被做掉了,留給他兩千萬要兩周內還清。小導演決心在哥哥被殺的廁所充當人肉沙袋,邀請黑社會頭腦簡單的小弟們來毆打自己發洩,就這樣拼死拼活的贖罪受難了兩星期,完成了任務,并贏得組織頭目(菅田俊)的尊敬搞到了開拍新片的經費。沒了。

  通常一個影迷電影總會安排些致敬橋段啊埋藏一些小捏他等待知心人發現啊,像這電影如此劈頭蓋腦迫不急到要告訴觀眾“我覺得哪些電影是經典”還不惜出版權費直接投影《大路》《穆謝特》《裸島》《怪談》什麽的足有10來個片段的,實在前所未聞啊,最後更以一拳一片的方式直接用字幕開列“導演心中的百大片單”來了!你媽這是電影還是電影學校啊,導演你博覽群片不分國度時期這點我get了!

  但是我總覺得,一個急於告訴觀眾“我喜歡什麽電影”的電影,多半是個二流的幼稚作品。導演只知怪罪商業環境的態度姑且不做評論,說到底,挨打和拍電影有什麽關係?藝術的受難,這樣表現也太簡單太自大了吧!?啊?不過也多虧這百大片目,向末尾30部進發期間,眼看西島桑搖搖欲墜,我心中多少有些被懸念驅使而默念:喂,別倒下啊,我還想知道最後十大是什麽呢!終於等到了,居然是高級的搭配劇照版!最後一大也是毫無懸念的《公民凱恩》。

  有些電影,比如賈木許的,在無言的靜態中能感受到張力。這一部,攝影取景普通至極無美感不說,緩慢的沉默中,我感受不到張力。偏偏導演還充滿自信地通篇不給配樂……全集派西島粉絲可以一看他的怒吼演技。還有很多脫上衣的場面,不錯嘛肌肉緊實,相當好看的。

  本場(6月16日13:30環藝二廳)見面會有常盤貴子和伊朗導演Amir Naderi到場,前者在本片里演老大菅田俊的侄女,黑幫會館里當bartender,跟笹野高史老頭一起充當男主的記帳員(?),屬於沒有多大發揮餘地的角色,感情戲也只略微一點點。不過常盤鏡頭裡總覺得顴骨大得顯眼,看到本人卻是臉盤兒超級小,典型明星臉啊,坐我旁邊的男士不顧自己女友就在鄰座,連呼兩遍“好漂亮!”。除了向導演發嗲外,她介紹說自己有個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是同學的好友在上海生活,所以自己放假出來玩經常選擇上海,已經來過數不清多少次了(啥?!怎麼從來沒有聽到過目擊報告啊,一定是我不關心的緣故)大約是開場前先見面的關係,導演沒說啥實質性內容,怕劇透吧,只是提醒大家做好心理準備會看到“很不一樣的西島先生”,那是啊,鼻青臉腫血肉模糊的西島先生我也是沒有見過的,微小的成本一半花在化妝上了吧……

  《片场杀机》观后感(五):老头别挣扎了,你的男主角正在隔壁放映厅跟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搞基呢。

  3.14 京都シネマ

  在京都上映的这段时间,导演老头每场放映结束都会来观众交流。

  京都シネマ是CUT跟セイジ同时上映,你懂的其实大部分来看的都是西岛叔的脑残饭(当然也包括我),老头要在这里找共鸣,说实话很难。

  简单来说,这是一部狂热的致敬电影,相当好懂,就是用轰炸洗脑式的视听语言告诉你,电影他妈是艺术,就因为你们这帮做商业电影的傻逼,把真正做艺术电影的都毁了巴拉巴拉。

  老头把西岛完全当成自己的化身,隐喻其实也非常明显,即使被一直在击垮也要活到最后为艺术电影而奋斗。(以至于当老头一出场上来第一句话是:我知道这不是一部看起来很轻松很好懂的电影的时候我立马笑出来了。)

  之后老头讲话,说对于现在全世界独立影院越来越少的情况表示愤怒(这片就内容来讲,也不可能放院线上映的好么= =),然后表示大家都应该愤怒。他觉得像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之类都会被人们渐渐忘掉,这也是应该表示愤怒的事情。

  等,等一下。也就是说老头觉得只要独立电影院继续发展,大家就会越来越记住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这些人?然后觉得独立电影院减少了所以大家都不热爱真正的艺术电影了。

  首先,该被记住的,不会有人忘记,会被遗忘的,本来就不值得记住。从最早的烧拷贝,到后来有录影带,到DVD,最后是一个文档。影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人类,也把那些文艺片带给了如果是烧拷贝的时代根本不可能接触到的人。

  对于电影立教这件事,竟然被我见到了活的信奉者,也算是开眼了。

  一直以来,做文艺片,包括做纪录片的,都总是以一种被害者的姿态站在世人面前。“我们总是被商业片排挤,我们没有盈利,我们用自己的信念在坚持”。而同时,又会用一种上目线对待商业片,“你们做的这些垃圾电影一点意义都没有”之类的想法。这都是一直以来很不好的一些习惯。

  电影从其诞生之初就是一种娱乐。做电影的人,应该是不管自己怎样低三下四到处筹钱怎样一周不睡连夜剪片,都要把这些藏起来,然后献给不管在影院里还是在电视前电脑前的人,能够有2个小时忘记现实中的一切事情,投入到别人的故事里面来的时间。就像走秀的模特,不管几天没吃饭了还是在后台被助手扎了多少针,一走上台马上就要是一副老子身上的衣服你们买得起么这样的态度。

  五星给西岛叔,不管是最开始一步三回头,还是到之后面目全非,真的很棒,被揍的演技最难了,他还整部电影都在被揍。

  常盘贵子那从头到尾都一个表情的演技减掉一星。

  而声称做真正的电影却用了这个女优的导演减掉一星。

  导演是8月15日生的狮子座,那种不管怎样讲都死不认输的个性,我算是领教过了。

  《片场杀机》观后感(六):拳拳到戏肉

  “走向末路的也许不是电影,而是迷影(cinephilia)——这样一种用来专门描述因电影而生的爱。” ——苏珊·桑塔格 《电影的没落》      《CUT》在内地被译为《片场杀机》,词不达意,它令我想到了柯南伯格那部“巨塔杀机”,同样的不知所云。影片重头场景被安排在一卫生间内,除非把整部电影理解为一个简陋的片场,否则片中真没有出现过片场。《CUT》里还出现了黑社会,但绝不是要探讨电影拍摄跟黑社会洗钱的关系,而是迷影。 之前,我把青山真治的《东京公园》归入了迷影类的片子,片中人物热爱Zombie Film(僵尸电影),分明就是导演的本性流露。但看过青山真治参与编剧的《CUT》后,我觉得《东京公园》只是闷骚流露,行动力不足。因为这部《CUT》,大概只有用极致疯狂来形容有人评价为变态或者一脚踩为垃圾也不为过。在极其无聊的动作片外衣下,《CUT》脚踩电影的尸体残骸,膜拜大师的佳句华章,大肆拼贴,简单粗暴,既偏执又虔诚,终于构建出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 在我看来,真正构成影片骨架的并不是西岛秀俊、常盘贵子这些演员,而是那些放映会的电影片目,与电影和导演有关的细节玩笑,像笠智众等。《CUT》有大喊口号的煽动行为,它向多数商业娱乐电影直接宣战,这令它看起来像一株热带雨林里的泰坦魔芋,令多数人避之不及。从拜访“黑小沟”(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的坟冢开始,《CUT》就揭示了迷影的恋尸癖本质,镜头还故意模仿了三位导演的风格。主人公身兼导演和影迷的双重身份,贴满墙壁的电影海报,记满片名和人名的贴纸,及至组织天台放映的做法,看起来都非常之亲切。 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千百击而不倒。而其中,最令我感触的一点莫过于他牢记着每次放映到场的观众人数。这是强迫症患者的行为,同时又是完美主义者的毛病。想到先前有导演一直抱怨,为什么没有更多人来看他电影。但事实上,他难道不应该更珍惜那些已经看过的观众吗? 导演也不忘呈现“戏肉”,那些经典名片的段落,借助投影一一重现,抚慰着主人公受伤的躯体,起到了疗伤功能。从新藤兼人的《裸岛》到费里尼的《大路》,从约翰·福特的《搜索者》到布列松的《穆谢特》,一同被抚慰的还有场下观众迷影的心。如果你知道这些导演,仍还记得看这些电影时的心情,那《CUT》就是在帮你梳理记忆,同时跟主人公一样思索:电影到底是什么?或许,绝大多数人都不需要那么变态疯狂,但经典电影的意义却是不容抹杀的。经典电影已死,但我们还活着,还要等着拍电影、看电影。      关于经典电影已死的话题,那是来自《视与听》每十年的十大评选。过去三十年,从未有一部1980年以后的电影能入围十佳。换话说,可能是它们还没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再有,经典电影的时代可能真的已经过去了。当我看到TOP100的最后一部(也就是第一名),内心失望忍不住嗟叹了一把,前排女观众掉转头,投来恶狠狠的目光。 我当然知道,有人把观看这部电影视为被虐,被一白痴导演狠狠地虐了就像主人公被一帮雅库扎分子痛打狂殴,极度夸张却又莫名其妙。另一方面,《CUT》又印证了铃木清顺的一席话:电影这东西,基本上就是一种暴力。如果对片中近乎受虐狂的暴揍场面有一解释,也许我们在日常观影经验中就会有类似感觉被虐,被弱智的电影虐,恨不得冲上去撕毁银幕;也被高明的导演虐,折服不已五体投地。但以在中国的几场放映为例,多数观众显然更想揪住阿米尔,一顿胖揍、海扁。 然而,不到半程,我就意识到《CUT》更像一场游戏,一次刺激观影经验的精神狂欢。一切只为抖出那个天杀的TOP100(虽然它新意寥寥)。至于那些貌似宣战的街头口号,我想,除了充当噱头、吸引下周围人的注意力,实质上它也无人问津(有些地方会让人想到内地独立电影)。就像戈达尔宣称电影已死、阿巴斯终结了电影之类,电影从未死去。将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完全对立,摇旗呐喊斩杀对方,那也大可不必。只可惜,并不是每个人都对终极榜单感兴趣,在一些人看来,那还不如摆一张白纸、新建一个文档,写下TOP100就完事了。【北京青年报】      参见:http://cinephilia.net/archives/14377 什么是,或曾是『迷影文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