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筏重洋》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孤筏重洋》影评10篇

2018-06-21 21: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筏重洋》影评10篇

  《孤筏重洋》是一部由乔阿吉姆·罗恩尼 / 艾斯彭·山德伯格执导,帕尔·斯维尔·哈根 / 安德斯·巴斯莫·克里斯蒂安森 / 托拜厄斯·桑特尔曼主演的一部历史 / 冒险类型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孤筏重洋》影评(一):真胜过美:评介电影《康提基号漂流筏》

  真胜过美:评介电影《康提基号漂流筏》

  廖康

  世界上就是有这么巧的事,同一年拍出两部海上漂流的电影。李安的《少年派漂流记》太美了,其光辉遮掩了另一部——《康提基号漂流筏》(Kon-Tiki)。《漂流筏》虽然以最佳外语片得到奥斯卡提名,却没有获奖。《漂流筏》讲的是真事,是在海上、而不是摄影棚里拍摄的,却没有《少年派》那么光彩夺目;为“真不如美”做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示范。然而,《漂流筏》的价值并不在其略逊一筹的美,而在于它对人探索世界,探索真理真实再现。在此意义上,这部电影反映的真胜过它展现的美。

  一九四七年,当中国忙于国共内战时,地球的另一端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却不为华人关注大事。挪威人类学家托尔•海尔达尔(Thor Heyerdahl, 1914-2002)带领五位勇士,乘仿造古印第安人的木筏,历时一百零一天,航程八千公里,从秘鲁漂流到南太平洋的图阿莫图群岛的拉洛阿岛。他们的木筏以印加帝国太阳神康提基命名,因为海尔达尔坚信,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居民最早是五世纪从秘鲁乘桴漂流而来。学术权威们对他的理论嗤之以鼻,说印第安人不会造船,只有木筏,根本可能渡海;也没有任何刊物发表他的论文。于是,海尔达尔决定严格依据西班牙人的记载,用秘鲁的波尔萨(balsa)树,一种很轻的巨大木材,还有竹子绳子香蕉叶,仿造一模一样的印第安木筏。除了一架无线电收发机外,不用任何现代工具完全利用海流和风力,再现古印第安人的漂流壮举。

  电影片简短有效表现幼年的海尔达尔的冒险性格,随即带观众跟随成年的海尔达尔来到美丽迷人的波利尼西亚群岛,展示他的理论依据:逆流从亚洲来非常费力;岛上的菠萝原本生长在美洲;当地人说其祖先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那正是南美洲;当地人崇拜的祖先石像与南美的石像非常相似。当然,电影并不是用来证明海尔达尔的理论,他的理论也不是仅靠漂流就能够证实。电影所展现的是海尔达尔追求真理的大无畏精神不屈不挠意志。一个不会游泳,更没有航过海的人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竟然要乘桴漂流!他在酒馆里说起自己的打算时,一个有经验水手听了后断然否定可能性,还告诉他可能发生的危险。而在探险家俱乐部里,一个因冻疮而失去一条腿的大胡子科学家鼓励海尔达尔,并告诉他要按照土著人的方法造木筏,不用任何铁器。真正感动人鼓舞人的是这位科学坚毅而久经风雨形象。那形象告诉观众:探索真理,不仅需要饱读文献,更需要艰苦实践

  六位勇士中只有一个航过海,谁也没有操纵过木筏,他们都是在干中学。虽然多数时间风和浪缓,但偶然也有暴风骤雨,不容半点疏忽。说是漂流太平洋,海上镜头实际上多在地中海马耳他附近拍摄。鱼肚白隔开淡蓝的天和宝石蓝的海,美得令人心醉。夜晚墨绿色海面上墨绿色云层中的闪电,显然在摄影棚里做不了那么真。电影也让观众看到他们经历壮观景象:一条巨鲸从木筏底下静静游过,几只鲨鱼落水者身边翻腾抢食,落日海水辉映得桔黄金灿,发光的电鳗将漆黑的海面一隅照得闪闪发亮。当他们接近目的地时,一个推摇的镜头尤其感人暗夜墨色海上泛白的木筏上六位勇士对头躺着,仰望星空,伴随着悠扬音乐,俯视的镜头推开,木筏愈来愈小,白云下面的海面上唯见白帆一点,最后一闪后,镜头摇平,照见地球的弧线和太阳,镜头上摇,是广袤宇宙银河和无穷的星辰,再摇,是月亮,下摇,是蔚蓝间白的地球——我们美丽的家园,天亮了,镜头拉近,回到海上,回到那悠扬的音乐,又见木筏。这一系列镜头仿佛一气呵成天衣无缝,但理性告诉我那是不可能的,那是艺术科技完美结晶

  这部电影基本依照海尔达尔的日记拍摄,也参考了1951年获奥斯卡奖的同名黑白纪录片,贵在真实。仅举一个不易察觉的细节,第一百零一天清晨,六勇士之一刷牙时,隐约见到宝石蓝海面上一个晃动的黑影,不仔细察看,可能很难看清。他抬头,果然,天上有只海鸥也就是说陆地不远了。漂流结束时,他们的外貌都变了,整洁奶油小生都成为古铜色饱经风雨的老水手。若不是一个个胡子拉碴,简直就是六尊古希腊铜像走下神殿。

  人物形象的变化虽然做得好,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不鲜明。六个人中,只有海尔达尔和第一个加入漂流的德国工程师赫尔曼•沃青格(Herman Watzinger)的不同性格比较突出,另外四人,要不是因为担当的职责不同,长相略异,几乎无法分辨编剧导演还是过于注重纪事,忽略了人物塑造

  顺便提一句,海尔达尔将其漂流经历写书出版畅销五千多万册,翻译成七十多种文字。他的理论虽然仍未得到广泛承认,但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说,并得到DNA的部分佐证,他们六勇士也名扬天下。他的教名托尔(Thor)也是北欧神话手持铁锤天神,这位天神因1962年美国出版的漫画书和近年来出品的Thor系列电影而成为西方家喻户晓的新超人,反令真正的英雄烟消云散。真胜过美,电影《康提基号漂流筏》让我们回想起这人杰伟业。

  2013年11月2日

  《孤筏重洋》影评(二):伟大的后行者——评《孤筏重洋》

  一直钟爱地理探险的题材,这部传记虽然比较简略讲述了101天的海上之旅,但是却感受图片和文字以外的震慑力,尤其是索尔的信念和各位友人的互相扶持。真难得的是在遭遇风暴时没有伤亡。忽然想到了《派》,但是感觉更加真实。当你用生命去印证一种猜想,就预料到会有失去,有比起纯粹成功更加吸引你的地方,就是磨练后生持久的盼望,因为有信念,所以经得起磨练。在大洋上漂流是一趟生死未卜的航程,先祖智慧越洋过海,更加印证了造物主奇妙。海上探险,实在太棒了。世界因为有了海洋,才变得更加有魅力。有了人的探索和勇于求知的精神,世界才得以进步。

  《孤筏重洋》影评(三):男女之间的爱也许只能迂回进行

  孤筏重洋 Kon-Tiki (2012)有点乏味,也许航海这件事就是这样,别说暴风骤雨惊涛骇浪就是美景看个一百天也就那么回事人生亦然?(痛苦令人印象深刻美景转瞬即逝剩下尽是平淡乏味[衰])但片尾的那封信立刻使影片得到升华加分不少!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非常西方世界主流价值观,这男主吧,要远涉重洋却不会游泳,而且一定要遵循传统方式制造木筏,他说如果要是发生什么事情那便是主的旨意大概就这意思吧),那我想的是您要航海却连游泳都不要学会是不是指望当您掉到太平洋里的时候上帝立刻把海洋变成陆地呢?是啊,航海途中掉下去的都会游泳,等片尾他掉下去的时候他确实得到这个结果了,掉到珊瑚礁上了,,,再说说这片子开始看感觉是风光片,然后基情四射(我也学会这个词了,哈哈,这里说的是那种只有男人之间才能有的兄弟情!)最后来一封信,立马升华,爱情文艺片!是的,别说女人的世界男人不懂,其实男人的世界何尝不是,女人很难体会,有些事情还真是只有男人在一起才干的了的,比如踢球,比如航海(就像影片中这种条件),当男人追逐梦想的时候(就是说只能他们自己去追逐的那些,不讨论女人的),女人就是那避风的港湾,那些好词我就不写了,接纳包容肯定赞美支持,呵呵,总之这个女主完全符合圣经里对妻子要求,也许这部电影想说的是,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物种,再加上每个个体背景阅历等等的不同,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之间的爱只能迂回进行。

  补充画面唯美颜色非常和谐,连六个男人的头发都是从栗色到金色,绝不出位,完美。

  补充:我没讨论男主幼年时既有的探险精神,和成人后以梦为马(这真是T*&一好词,适用面极广!)勇于追逐梦想和对成功的极度渴望。而且还有一些人生的大智慧,尊重传统,(还记得片中一个人说:一定要在细节上严格遵守,用绳子的地方绝对不能用钉子。大概吧)这些占了影片绝大篇幅,而女主对男主事业的支持,比如他们逃离荒岛时箱子散落,女主不顾自己的腿伤以及面临的错失获救良机而去抢救海尔达的资料,这里男主也表达了对女主的爱情,舍弃资料而选择迅速去岸边求救,,,这个故事美好,但是我觉得影片的节奏不好。故事可以讲的更好。

  《孤筏重洋》影评(四):我们被自然接纳了,像海鸥和鱼一样

  我们被自然接纳了,像海鸥和鱼一样。

  初看这部片的标题,便会想到的又是一部人类与自然抗争史。然而在影片的播放进程中所呈现的却是一部节奏舒缓的自然和谐史。在这一点上是有些超乎于自己的想象的。

  影片是由挪威的人类学家索尔的真实经历所改编,为证明自己10年的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孤伐重洋的艰难之路,想来这是一种何等的勇气,这是一种科学的信仰,是提基的力量,向着那光亮那方的力量。

  本片是一部佳片,虽在影片之中无出乎意料波澜,但却在结束之后给人了无限的温情的鼓舞,以及它的诠释方式让人在最后义务反顾的被自然接纳了,获得一种无语伦比超脱于自然的平静力量。

  它好,是因为它未把人的力量放在一个主要的叙事角度,而是将自然与人结合为一,用一种近乎禅意宁静手法去表现这在我们看来所谓“征服”于自然的伟大举动。但是在这部片中导演将“征服”这两字完完全全的丢弃的,得来的是被自然的“接纳”-因为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和它们融合为一,所以我们向着光亮,去到了我们想去的地方。

  但是影片不是一开始就将“征服”二字完全摒弃的,而是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逐渐被接纳的。

  冰箱销售员赫尔曼对于古老制法的木筏的质疑,想要劝说索尔用铁丝来加固。托斯坦的鹦鹉被吃掉后愤怒的杀死一头鲨鱼的残忍

  人的天性在此等意义上来说还是无比的自负的,对于自然我们还是充满着不信任困惑,我们总觉自己的力量才是值得信赖的,这一点从工业革命开始便愈来愈深的映入我们的脑海之中,仿佛成为了我们人本性中的一部分。这种本性的循环使我们愈来愈自负,愈来愈妄想摆脱于自然的控制。当然,若我们头脑中无此被自然接纳的意愿之时自然又何必来接纳我们呢。但在1500年前的人们因为对于提基的信仰以及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之时,自然也接纳了他们,自然也使他们到达了他们所想要到达的地方。

  所以说这部片中所无尽包涵的“接纳”之意使我在这之后十分感动,但在细想之中又十分痛心我们的自己让自己所成就的“固有本性”。

  但是影片中在体现这“接纳”之意同时却也是有冲突存在着的-是选择与这自然的关系,还是选择与这人的关系。索尔的妻子丽芙,这两人看起来有着共同的信仰,可以达成精神上的共识,但是人却也为人,人所构筑的社会关系已经确定无疑的存在着,再去被着自然接纳看似也便无可能了。丽芙离开了,为了在这个社会关系中所存在着的她与孩子们。索尔离开了,脱离了被束缚着的社会,选择了被自然完全“接纳”着。两人无对无错,都只是为了成就于自己罢了。

  所以,被自然接纳的此部片子也因被我们好好的接纳呢。

  《孤筏重洋》影评(五):一般般

  六个人轻轻松轻渡洋了5000英里,也没见瘦一些或黑一些,饮食问题也没有,暴风也只是小试牛刀矛盾嘛连口角都算不上,冒险吧,抓住大白鲨拖上来就给弄死了。

  故事太轻松了,最后结局时我都不相信这样就完了,片中几个男的,总以为他们会发展点基情还是啥的,结果也没有,几个角色刻画得太平面了,最后长了胡子后,都谁是谁都分不太清了,片中有一些细节没有搞明白是什么意思,比如那个胖子老盯着筏子快要松开的木头,是想表达什么呢。搞得我一直以为是买的盗版碟删了什么情节一样,不然整个片子不应该就这水平吧,画面非常清楚景致倒还不错,男主角气质比较特别

  以为是文艺片,看上去象冒险片,最后我也分不清楚是什么片子了,反而是片子刚开始,没有下海前的那段拍是好一些。

  《孤筏重洋》影评(六):从现代驶回远古——《孤筏重洋》

  在人类造船技术还尚未十分发达的时候,海洋是绝对的天堑。相比较于内陆的河流所带来的安宁亲切、生命的欣喜以及文明的发展,海洋往往是危险、神秘代名词。那浩瀚无边的水面变幻莫测天气,对于陆上生命来说都有着极大威慑但同时又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科学家索尔经过自己在波利尼西亚岛长达十年的人类学调查后,坚信最早一批来到波利尼西亚的是南美人。然而他的理论当时的科学界没人相信,因为那时的南美正处于石器时代,能够航行的工具只有木筏,相信古人能只凭木筏就横跨5千多里的海面从南美行驶到太平洋中央的大洋洲?于是四处碰壁的索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完全仿照当时的印第安人的造船方法制作一只木筏,不采用任何的现代工艺,然后从秘鲁驶向波利尼西亚。

  与其说这是一次科学考察倒不如说这是一次从现代驶回远古的旅程,是对“探险”这个词最原始的解读。当人类沉浸在祖先的冒险所带来的科技繁荣中时,却与那份最原始的冒险精神悄然远去。其实原始才是“探险”的真正的含义。这里的原始不是指装备上的原始,而是指目的上的原始。人类从诞生伊始就不满足自己对外物一无所知的状态,人类存在有多久这种好奇心就会存在了多久,这种存在与装备无关,这是人类的天性,无论是木筏还是宇宙飞船,人类对未知最原始的好奇才是探险的真正内涵。

  所以影片的索尔说:“在那时的人看来,海洋不是障碍,而是交流的通道”

  然而技术的进步帮助了人类却桎梏了人类冒险的心。影片开始没有人看好托尔的航行,水手们用他们“先进的理论”证明他们的木筏没办法在水中撑那么长的时间,那些学者喋喋不休只知道用嘴巴重复“人类不可能乘木筏横渡太平洋”。看啊,拥有了先进装备的人类反而被装备约束了自己对未知的好奇以及直面未知的勇气。

  但索尔证明了,《孤筏重洋》证明了,当第一批人类站起来决定探险的时候,他们对问自己最多的绝对不是:“我的装备行吗?”,应该是:“我真的想探索未知吗?”

  《孤筏重洋》由先进回到原始,诠释了何为探险以及我们为什么要探险。

  《孤筏重洋》影评(七):没有唯一

  今天看了《远筏重洋》,电影拍的也许不算什么。毕竟,这是二十一世纪,充斥着太多的技术、现代艺术、特技、特效,当《阿凡达》都拍出真实感的时候,应该有很多孩子会把《鲁滨逊漂流记》看做真实的故事。这个电影反倒失去了应有的传奇色彩。

  电影从表达真实的媒体变成了表达超真实的媒体。

  仅仅是今年,探险类的电影就有好多,还有一个叫做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同样是漂流在大海上。情节和效果都远胜过这一部电影。

  但是因为是有纪录片的性质,有些情节在看的时候,像是身临其境。我忽然意识到一种社会境状。

  如果我就在那条船上,也不须有什么危险的境遇,仅仅是那种境遇下,看不到电影,只有几本书,那么那几本书是不是就是非常珍贵的?如果书写的就是这次探险和旅行。

  那么我就不知道阿凡达,不知道少年派,所有的探险就是这个。也许,这个就会成为我一生的梦想。至少这种探险的精神,这种情节会给我无数的幻想,改变我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不是古时候。不是遥远荒凉的所在。繁华的现代的繁华反而成为一种荒凉的缘故。

  正因为我可以看看这个,看看那个。所以,我知道这部历险的电影不仅没有探险性,也没有吸引人的情节。

  我们太富足了,我们甚至都不需要选择。还来不及去回味这一部故事给我的冲击,来不及消化这一部的精髓和表达,下一部又来了。

  当我发现某一个演员的表演非常好的时候,我就记着去找他的另外一部,希望能够获得同样的享受。

  无论这种享受是感官的还是情绪的,或者是理性层面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世界如此繁荣,却容易变得贫乏。繁荣没有给我们留下足够的时间让我们自己来主张。我们的主张就是不断寻找被同一类的刺激重复刺激。

  我还记得,我的儿时,手边没有多少书籍,于是我的课本就成为一座宝库。不断的阅读和把玩,一篇课文就能引发出更多的内容。

  自己也会尝试着这样那样的写作文。希望我能够再现自己获得的那种或者感官或者哲思或者情绪上的内心涌动。

  每当遇到一本书,哪怕是从红涛爸爸那里获得的几页用来包药片的废纸,都要在片段的文字中寻找在其他片段中应有的内容。

  那种贫乏,是一种繁荣。

  因为贫乏,所以使你的人生朝向了某种狭隘的唯一性上面。人们都说是理想、梦想引导着人的一生。

  我不这样认为。是个体足够的认知和倾向造就了一生的朝向。

  但是在繁华的背景下,我们的认知和倾向都失去了唯一性。人们应该发现,随着见识的增长,善恶、对错都有了相对性。我们把善恶分为真善恶,把谎言分成真谎言和善意的谎言。因为现实的复杂性正在冲击着个体甚至集体的经验。

  电影、书籍或者其他的任何一种媒体都在以正式或者恶搞的形式描述着世界的复杂性。

  身处在这样的文化场景中,一个人或者一个孩子,就像一个向日葵举起花朵却不知道朝向天空中无数太阳中的哪一个。

  这样的向日葵是富足的,是茁壮的,但是又是不确定的,要么是彷徨的,要么是随机的。

  我们已经不可能恢复贫乏。我们应该去了解的贫乏,不应该仅仅是历史,还有那些贫乏时代的富足。

  这种思考,在这个繁复的世界里,弥足珍贵。

  《孤筏重洋》影评(八):真正的历险

  海子卧轨自杀的时候带了4本书,《Kon Tiki(孤筏重洋)》便是其中一本,这曾是一道考试题目你敢信?

  它讲的是作者托尔上世纪40年代的亲身经历,真人真事,从秘鲁乘木筏横渡太平洋到达波利尼西亚岛群的传奇故事!

  因为非常好奇我就想买来看看,没想到绝版了!于是在淘宝下单买了翻印版。真不敢相信全球销量5千万册被译为70多国文字的一本书在国内居然如此冷门,必定是有原因的,至于原因是啥,看了才知道。

  2012年被拍成电影,刚看了,说实在的,没什么波澜,比较沉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它好看多了,也许书会不一样。

  托尔在2002年去世,其他4位同伴分别在1964、1972、1986、1997、2009年去世。

  在这次远征历险结束后,托尔的妻子丽芙就和他离婚了,丽芙去世于1969年,托尔则继续从事考古、写作与探险工作,可见波澜壮阔与平凡日常无法相容。

  《孤筏重洋》影评(九):配合如下的评论看过来的,所有需要讲的都在内文了

  内文比电影讲的更清楚。

  “曾园:海子携带《孤筏重洋》之谜”

  链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2MjMzODUzOA==&mid=2247484267&idx=1&sn=eb605708297eebcf7168582c084f31ed&scene=4#wechat_redirect

  《孤筏重洋》影评(十):星空和海洋

  探险,向着未知进发的勇气,或许叫信念,意志,让人类挣脱躯体和精神的局限,努力接近宇宙的无限。庄子说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很危险的,这是完全没有理性预期的社会体制下的“活命”哲学。但抛开体制的异化,其实,人类的恐惧感也会对这种信念产生怀疑,然后退回到已知的领域,安于现状。

  当托尔·海尔达尔和他的伙伴们躺在木筏上仰望星空,在身下泛着蓝色幽光的海洋中荡漾,我想,冲破一切生命的桎梏,抛却对未知的恐惧,走出去,拥抱我的自由。我没有勇气像托尔那样“抛弃妻子”的决绝,但我们可以一点点找回自我,每天多做一点点自己,这就是我面对蓝色的星空和海洋时所想的。

  很喜欢这部影片,喜欢她的真实感。航程中的沉闷、孤独、恐惧、妥协、坚定、勇气、怀疑、对峙,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罗素说,幸福源于参差不齐。大概是这意思。我也坚信生命的多样性开启了诗意的生命。影片让我体验到的真实感,更多源于自然的真善美。

  或许,每一个人都拥有一片天空。我的天空,有青山卷暮云的水墨诗意,有霞光万丈的恢弘阵势,有鸟儿划过天际的啁啾婉转······我的大地,蜜蜂钻进初绽的月见草白色的花朵,花瓣在嗡嗡声中绽开,折一枯枝,挥舞在孔雀草干枯的果壳中,会流淌出一股清脆窸窣的旋律······天地接壤的层峦,依稀山线,隐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天,有个人告诉我,彩虹的那头很远很远,他一定要去彩虹的那头看看,因为彩虹的这头他已经去过。于是,我的天空多了一道彩虹,前方的路,依稀向着彩虹的那头。

  或许,终有那么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彩虹只是幻影,他瞬间即逝,而天空依然美丽。放下幻影,彩虹不在。但至少,我们尝试过。然后,继续向着未知的自由进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