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号列车》经典观后感10篇
《日落号列车》是一部由汤米·李·琼斯执导,汤米·李·琼斯 / 塞缪尔·杰克逊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落号列车》观后感(一):人生的意义
我觉得人生就是你获得一次旅行的机会,让你到人世来走一遭的机会,生活有痛苦也有快乐,虽然每个人都免不了要死,但是这不能说活着就是在浪费时间,每一个人每一个物每一件事都有发生到结束的过程,然后又有新的人新的物新的事发生,人可以毁灭,但人类可以延续,这个时代的人类毁灭了,下个时代的人类还是可以重生,我也不知道人类到底为什么存在,我也不知道地球为什么存在,宇宙为什么存在,但是我知道,人活着就是一趟旅行,让你看遍风景,让你品尝人生百味,活着就是为了追求快乐,死亡对于那些追求快乐无望的人也是一种解脱,这就是我理解的人生的意义。小虫子小猫小狗,它们为什么活着,你看他们从出生开始为了吃的为了繁衍而争来斗去,有的在完成了繁衍后就死去了,有的随着年龄增大老去了,它们不会去思考为什么活着,它们只是靠本能活着,它们和人类一样也要忍受风吹雨打,悲欢离合,也许光靠目前人类所掌握的知识和智慧无法参透生命的意义,但存在的都有其理由,生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自然也是这个系统中的零件之一,我相信肯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可能用头脑无法思考出人生的意义,但用心去感受就会找到人生的方向,遵循内心真实的心声,快乐的过一生,珍惜每一天每一分钟每一秒,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想人活着的意义就是成就梦想,追寻快乐和幸福。
《日落号列车》观后感(二):《日落号列车》:宛如死亡赞美诗
(芷宁写于2012年11月2日)
一部影片充满了独幕剧般的戏剧风格,充盈着激烈思辨的对话与碰撞,全片却只有两个演员,角色连姓名都省去,只用与他们肤色相应的“白”和“黑”替代,仿佛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和态度,且全片只有一个场景,即一间简陋狭小公寓的起居室,即便需要卫生间入镜,也只从敞着的门里切出一角来,两个主演主要围绕着简易的餐桌和沙发展开他们密集的戏份,然而,正是这样一部视觉单一、考验观影耐力、缺乏花哨伎俩的电影令很多有心人看得入迷,并随之思虑。
这部由汤米·李·琼斯执导并担任主角之一的《日落号列车(The Sunset Limited)》,脱胎自普利策奖得主美国著名作家、剧作家考麦克·麦卡锡的同名小说及话剧剧本。影片的剧情一目了然,始于陋室,也终于陋室,从自杀未遂的白人被黑人救起即展开了庞大而深刻的辩论,内容关乎生与死、真实与虚无、信仰与无神论、宗教与欺罔、存在与消亡等等,全片几乎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必要的叙事铺垫,甚至没有什么情感戏,有的只是大段大段的哲学思辨,然而这些充满哲思的对白意味深远,在“黑”与“白”的言辞交锋中,也呈现出了完整缜密的戏剧结构和肌理,若没有思考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丰饶的辞藻贴切表达,这部作品,不论小说、戏剧还是电影都将不存在。
将舞台剧以影版再现,做得出色的例子不算少数,近年来就有朗·霍华德执导的《福斯特对话尼克松》及波兰斯基执导的《杀戮》博人青睐,而《杀戮》在格局上似乎和本片更相近,同样是少场景多对话,同样是理念与态度的对碰,只是本片在某些方面做得更单一,更孤绝,也更暗黑。就由两个生活空间迥异、思维观念相差甚远的人支撑起一部影片而言,本片又令人想起07年由史蒂夫·布西密执导并担纲男主的新版《密会》,当然就表演而言,不论汤米·李·琼斯还是塞缪尔·杰克逊,都要胜过《密会》的另一主角西耶娜·米勒无数。就思辨的程度而言,本片虽不似同样以场景简单对话突出而著称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那样讨论得亘古宽泛,却也深邃入骨,自始至终都展示出一部成熟扎实作品的特质。
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人就是一路向着死亡而行的,关于生命的终点,人类更愿意用美好的方式来认知并表达,于是自杀成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反对的行为和禁忌的话题。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或许正因为不论如何也解决不了生命终结的困境,回避并加以训诫似乎成为不错的招数。然而自从人类有了独立思想以来,特别是那些敏感多思又不屑于回避的人,往往在思考的终端会将死亡看做是永恒的存在,对他们而言,自杀是一种向往,是摆脱终极纠结的积极行为。自杀了的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这样说过;“死去是一种艺术,和其他事情一样,我尤善此道”。死于心脏病的菲茨杰拉德说:“毋庸置疑,所有生命都是一个毁灭的过程。”于是以这种观点论,影片《处女自杀》中的五位少女便有了先知先觉的敏锐和勇气。
生命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不同阅历不同感受值的人所领悟的都不同,加缪还说过:“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每个人都有做这个判断的权利,只是有时候,那些看似积极明朗的人,千万别和将此类问题思索了千万遍并最终得出消极答案的人辩论,因为辩论的结果,明朗的人不见得说得动抑郁的人,末了还会被那股结合着稠密思虑的阴抑给影响了。就像本片片尾,即使苦口婆心的黑人有信仰者将自己以为正确的道理掏心挖肺地悉数抛出,以试图唤醒对方心中的感同,但是身为无神论者的白人教授,这位读过4000本书的人已经不是能被劝解的,他的思想体系已坚不可摧,他的理论哲思已深入血液,对他而言,黑人的说法已不具备任何触动力,他畅快淋漓地诉说了对虚伪世界的厌恶,对虚无人生的厌弃,对所谓上帝的痛恨,对宗教的鄙夷以及对死亡的神往。当他最终打开房门离开时,黑人显然已受其影响,脸上呈现出飘忽不定的神情,最终试图解救的他人的人被拖入了阴暗地带。
片名中的“日落号列车”从没在片中出镜,台词中有过这样的一句“当日落号列车以80英里的时速驶来的时候……”,或许在考麦克·麦卡锡的心中,人生就像日落,人生的轨迹就好似日落号列车以一定的时速驶向黑暗和死亡,就这个意义而言,该片像是一部“死亡赞美诗”。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81427787_h.html
《日落号列车》观后感(三):白与黑
两个老头叨叨叨没完没了,看下来真是需要极大地耐心~要不是之前朋友推荐,我是看不下来的。不过好在两个老戏骨都很给力。
电影一看上去就是那种讲大道理深内涵的电影,所以怀着极大地压力敦促自己时不时停下来咀嚼字幕台词。。。真是很杀神经。。。
虔诚的信徒试图教化一个自杀未遂的无神论者,宗教的是非或者内涵我是看不出来的,毕竟没有研究过神学。
从影片本身来看,其中的对比非常明显,白人黑人,无神论者与信徒,教授与传教士,至于为什么不是男人与女人,我想阴阳在这里互补的成分会大于相对,孤男寡女共处一室探讨尼玛的人生,指不定会相生相惜,本来一部深奥牛逼的剧情片不免会因俗套的爱情成分大打折扣。
另一个非常明显的对比就是传教士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希望与兽对人类世界的绝望,影片中两人大部分的对话就是围绕这个矛盾展开的(撇开宗教),而且就没有换过场景,一直在黑人略显简陋的公寓里进行。。。当然片方肯定不是木有钱而搞小制作,绝对是因为有一定的含义的,导演才故意这么低调的!!
随着影片进行,越来越发现,这个房子好像就是代表着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位传教士就是当下世界里普通人的缩影,公寓不大又简陋但设施还算齐全(生活并不宽裕,但也算舒适),他犯过罪进过监狱,经历过生死后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开始了新的生活,(人生中经历过挫折和磨难而后重新振作),周围住着瘾君子小混混时常来骚扰(生活还得继续烦恼还是会有)但是传教士却把感化他们作为挑战(面对困难乐于挑战)因为他始终坚信上帝不会放弃每个人(始终坚信某种信念和目标)。
这个白人老头也许就是人心里的另一面,超脱以后消极,认为一切到最后都归于虚空,信仰和憧憬都是麻醉自己的借口和避难所。
我们不能说叫兽的说法是错的,人的生老病死谁也说不清,百年之后关于你的一切确实都将消失成为虚无。进化论的尽头或者终极目标是不是以拜托疾病与死亡为目标而放弃肉身的束缚,这些作为我们普通人是无法可知的,这个“黑暗叫兽”的境界太超脱世俗了,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
普通人可以做的,就像最后传教士在门口喊得那样:i'm gonna be there in the morning ,去尼玛的虚无!!!!老子还是得这么活着!!!!!
电影中叫兽关于信仰的一个观点窃认为非常切中要点,信仰上帝就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么?就是这样的。人在遇到迷惘或者困难的时候总会感到无助,总是要找个什么来寄托寻求安慰,也许并没有实际的作用,但他确实能安慰人的心灵,上帝或者其他什么神灵就是因为这个存在的,管他是不是存在,管他有没有历史根据,在困难的时候能帮助到我就行了。
上半部戏确实是黑人的表演,无论是表达,表情及反应速度都稳压白人的感觉,而我认为的最精彩的台词是"如果你的那些想法不让你在"日落号"列车以80英里时速驶来的时候,站在月台上而不是跳下去,那么它们有什么意义?",这句台词直接想让我鼓掌喝彩,确实无愧于一个称职的牧师或者传教士.
但后半部白人的回击,错,不应该说是回击,而是被逼无奈的终极表达,让我只有一句话想说"有文化真可怕"!
白人寻死的理由:曾经信仰的东西已沦陷,"我已渐渐不能再虚伪,我已渐渐获得了对真理本质,对世界本质的启迪,这就是那个世界级的理由".即这位博览群书的学者的理由是他发现的世界和真理本质,或者说人生的意义的本质就是无意义,一切都是无意义,对他来说,选择相信一切有其意义是虚伪,固毋宁死.
quot;信仰的存在只是为了苟活,为了妄想,为了幻觉,为了谎言","进化是不可避免的,这使得极具智慧的生命体,最终意识到一件事,这件事情超越所有,那就是一切都是虚无"这样的语言最终让黑人牧师的信仰也面临动摇和崩溃,最终质疑上帝"如果你是想让我帮助他,为什么没有给我说服他的语言?"
语言,一旦善于使用,绝对是有惊天动地之力量,想想希特勒,想想丘吉尔,想想毛泽东,哪个不是语言表达的高手?而语言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底蕴,白人的"4000"本书,一生的追求让他拥有如此这般让黑人绝望的语言,他的高度不是一般你我可以到达,所以我不敢说他不对,因为我也找不到语言可以来证明他不对.
他的语言让黑人牧师信仰崩溃,也给你我传达出一种可能:"人生可能真的就无意义".信仰为何,人生意义为何,看得多,知识获取得越多,有时候反而会变得更迷茫,这是有信仰者和无信仰学者之间关于生命和信仰意义的探讨,黑人的坚定信仰被白人的学识和语言表达所击溃.谁敢对一位穷其一生追逐人生世界真谛的学者说你不对呢,黑人牧师不敢,我也不敢,故白人说的也许就是真谛.
《日落号列车》观后感(五):日落号列车:自杀本身亦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
人生的意义何在?数千年来一直就困扰着人类。弗兰克提出“活出意义来”,其实背后隐藏的含义却是人生无意义,你需要在人生中去寻找意义,寻找支撑你活下去的理由。他为此发明的“意义疗法”,也挽救了很多濒临自杀之境的人。不过,小的阶段性的意义好找,个人的意义也好寻,一丝牵挂,一点爱意,都可让个人的生活充满意义与乐趣。但整个人类生活的意义呢,就好像没有那么容易寻找了。人类生存的目的何在?人类的存在对于宇宙有何意义?人生痛苦数十年只为活着,这样的活着有意义吗?对于看透人生意义的人来说,弗兰克的意义疗法应该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HBO所拍摄的这部电视电影《日落号列车》中的白人,就是这么一种人。这是一个历尽人生的老教授,一生看过四千多本书,但自称未看过圣经。人生的一切让他悲观,也让他觉得一切了无意义。在日落号列车飞驰而来之际,他纵身跃下,想了此无意义的一生。可这一跃,偏偏跃进了一位黑人牧师的怀里,开始了黑白两个老人对于人生意义的探讨。整部影片就只有两个连名字都没有,只以黑白命名的演员,情节就是这两人不断地谈话,场景也只有一个,就是黑人家里。这是一部典型的闷片,但由萨缪尔·杰克逊和汤米·李·琼斯两位老戏骨演来,还是颇为精彩传神。这样只是两个人的对手戏,以前还看过一部,叫做《男女授受不亲》,那部影片表现了语言的风暴,而《日落号列车》则直指语言的核心。
在剧中,自然黑人认为人生有着意义。他本来是个坏小子,也是监狱的常客,曾经残忍地将人重伤,自己也差点被杀死。不过,他也从中思索出人生的意义,并笃信上帝,将圣经当成行为的准则。对于白人教授这样一个厌世者,自然是上帝送到他面前的一个责任,他必须担负起拯救其生命还有灵魂的重任。于是,开始了两人言语的交锋。电影的前半部,基本上萨缪尔的表演,他饰演的黑人充满了睿智,还有基督的博爱,滔滔不绝的话语,让其占尽上锋,宛若天使一般。而相形之下,琼斯饰演的白人,则在萨缪尔的步步紧逼之下,似乎已经放弃了必死的信念,煮食水果,同饮咖啡,人世的温情,好像这两人已经成为无话不谈的老友。黑人天使逼退了白人死神的侵袭。
不过,形势陡然生变,剧情也急转直下,前面话少木讷的白人,却话锋突健,他对于上帝的质疑,对于人生意义的否定,让刚才咄咄逼人的黑人步步退缩,最终心灵被击垮,对于他坚信的一切也怀疑起来。是啊,人生的意义何在,这并非一个体验的问题,而是一个逻辑的问题,在逻辑上并不支持意义的存在。知识上占据着优势的白人,在逻辑的论述上自然更胜一筹。他说,他身后的门一扇一扇地都关上了,只剩下最后一扇门,那就是自杀。人生至此,确也是别无退路。想一想,也挺恐怖的。但教授其实并无畏惧之意,反有必死之心,认为死是对于人生无意义的一种最好解脱。他打开了黑人紧闭的门,走了出去;而黑人也重新陷入刚才白人教授的困境之中。
死真的能将人从无意义中解救出来吗?既然已经认定了人生无意义,那么对于人生无意义的这种无望的抵抗,岂不是更加的无意义吗?自杀本身就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只能强化人生的无意义,消解无意义的唯一途径,只能是如弗兰克般,去寻找人生的目标,去活出意义来。否则人生就如浮萍,随波逐流,让自己走向迷茫。教授看透人生了吗?表面上是看透了,好似发现了人生之真谛,认识到了人生之虚无。实则并未参透人生,参透生活。上帝让人存在,自然有其理由。白人不信神的存在,所以最后只能否定了自身的存在。
人的存在本身即是人生意义所在。
《日落号列车》观后感(六):他说
我所相信的东西,正如我说过的“非常脆弱”,他不会存在太久,但我不认为这是我做出选择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应该比这更深沉,你可以适应失去,你必须如此。你把这个世界一点一点地放弃,你变成了自我毁灭的帮凶,而你什么也做不了,你每做一件事就关上了面前的一扇门,最后只剩下一扇。
如果人们能看清世界的本质,生命的本质而不是做梦和幻想,我不相信他们有理由不尽快地选择死亡。这些痛苦之人的喧哗与呐喊,是上帝耳中最动听的声音,你们只是一个只有痛苦的群体,如果那种痛苦被聚合起来,而不是仅仅单纯地重复,这巨大的重量将把世界从宇宙中拽下来,使其粉碎燃烧穿过因此而产生的无数黑夜,直到灰飞烟灭,还有兄弟情谊公正和永生。如果有一种宗教为虚无和死亡准备的,我愿进到它的教堂,你们的宗教只为了轮回,只为了梦境,幻想和谎言,如果将死亡的恐惧从人的内心放逐出去,他们一天也活不了,这种对来生的恐惧,谁想要这样的噩梦。巨大的阴影笼罩在每日的欢乐之上 ,每一条道路通向死亡,每一段友谊每一段爱,折磨,失去,背叛,痛苦,苦难,衰老,侮辱,久治不愈的恶疾这才是所有这一切的结局。
事实是我所看见的事物,慢慢空洞了,它们不再有实践性的内容,他们只是一列火车一堵墙一个世界一个在毫无知觉极度空虚的世界里,它的生命语言毫无意义,为何我还要与这样的东西为伍?
《日落号列车》观后感(七):如果可以为生活立个标杆,夹在活着的原因和死亡的诉求
没准备咖啡,没准备小吃,就这么仓促的打开了电影看起来。
剧情就不多说了,很简单很直接,同时也很模糊,不过如果很长时间没有思考自己的生活,列车就可以当作开胃菜,当然,苦辣酸甜。
如果我们知道了,让自己的精神文化更加丰富,知识渊博到万人敬仰,可自己幻想的生活与现实大相径庭,令自己痛苦不堪时,你是否还愿意为止倾尽全力,探索想要寻求的一切?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会回答:不经历怎么知道。
命题再加个设论:痛苦到只有自杀才能解脱。
说实话,答案也许就参差不齐甚至需要重新思考一切的关联。
我们的生活也许就是夹在这两根标杆中,坚持不懈的信仰生活和撒手人寰的潇洒放开。我们生活在两者之中,挣扎的前行着,只要没接近极端,快乐和痛苦的感觉会一直同时存在。
电影本身,就是一根标杆,它提醒着我们,日复一日徘徊的我们,只要在思考,就能证明,我们还活着,有直觉有梦想有报复的活着,不论现实残酷与否,不论历史重复也罢,更不论我们能不能战胜自己,总之,没触及到思维宇宙的边缘,信仰的自己的生命,坚强的活着,或许才是最好的。
《日落号列车》观后感(八):《日落号列车》——遗憾没能走出戏剧
两个陌生人的深度交流?
一个自杀者死后与幽灵的交谈?
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想象出来的人的对话?
考麦克·麦卡锡的剧本忽略了两人对话外的环境,通过琐碎的谈话内容进行关于死亡、信仰的思辨,两种世界观的碰撞。
只是这样的作品仅仅是照搬那还何必改编成电影呢,放到剧场两个演员一气呵成的演出会更过瘾,放到大银幕镜头切换反而变成了劣势,也无法展现电影的其它优势,来源于文学和表演的成果也不是说更充分的凸现。唯一成果就是能让世界各地的观众看到。
所以如果是个先锋些或者稍有点颠覆意识的导演,或许会插入些相关事、物的镜头,或者通过更多空间空镜头来进行一些调动。其实这样一个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发挥空间。
《日落号列车》观后感(九):暗黑的死之告白
这片如果归类,我认为将其归为暗黑系并无不妥。
因为这是竭力想和现世决裂的宣言,也因为它这么说了——“每一条路都通向死亡,每一段友情、每一种爱都是折磨、失去、背叛、痛苦、苦难、苍老、屈辱、以及久治不愈的恶疾。”
其实我觉得整部片子想说的也无非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而另一件则是 “生是苦海,死是解脱。”
以至于要再给此片一个更合适西方人的名字, “撒旦的自白”就更为贴切。因为,毕竟很少能看到这么一部片,它能这么明目张胆的、大段的抒发对生的厌恶、神的痛恨,以及对死的向往。
可以说,这是编剧麦考克•麦卡锡在继《老无所依》之后,再一次把视线凝聚在更虚无、更黑色的深渊。在这个故事里,自杀未遂的白人教授被黑人所救,随后他们就一直在简陋的房屋中喋喋不休,探讨生和死,神或魔,意义和无意义,以及世界的本质等等。
而至始至终,这部完全摈弃了干扰性元素的对白剧,给人的感觉竟是——作者让人沉溺在自我毁灭的绝望之中,自己则不厚道的获得了异质的快感和平静。
最明显的就是,全局 “戏眼”完全集中在汤米•李•琼斯所做的长篇告解上。而作为辩论的赢家,他是极端厌世的思辨者,并在结局处成功的拖垮了一个阳光角色的心智(塞缪尔•杰克逊)。
他一直在说:“我渴望着黑暗,我祈祷死亡,真正的死亡。”
或者是,“我希望逝去,永远逝去。”
并深情咏诗般的叙述着“死”对于他的终极意义——“那种黑暗,那种孤独。那种寂静,那种安宁。只是想一想,我的心里就暖暖的。”
他甚至表示,“我不认为我现在的心境,是看待世界悲观。我认为我的心境就如同这世界本身一样。”
但是其实,勘破生死和妄论生死也只有一线之隔,至于此处究竟是什么,我不敢说。我只能说,从风格形式看,影片的确在尽力抛开实相,完成一场生死观的叙事——人物肤色分为黑白,角色名也以黑白代替,包括日落列车,都彰显了它的高度隐喻性。
在90分钟的封闭场景中,在二元对立的模型下——要么一方代表上帝,另一方是撒旦;要么一方代表永恒的虚无,另一方则是现世的喧嚣。
而最终的答案却是:这个世界是一个集中营,智者皆当尽早死去,永生是终极的梦魇。
你又怎么看呢?
----
附,教授的告白
1
我渴望着黑暗,我祈祷死亡,真正的死亡。
但如果在死亡后我会遇到生时所认识的人,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那将是终极的恐惧,终极的梦魇。
如果我会在那边再一次见到我的母亲,将这一切重头再来,只不过没有了对死亡的期待,那将是一个最终的噩梦,无止境的噩梦。
2
我希望逝去,永远逝去,永远。
因为没有人存在,就不会有什么群体,没有社会。
只是想一想我的心里就暖暖的。那种黑暗,那种孤独。那种寂静,那种安宁。
而距离所有的这些,只有一次心跳的距离。
我不认为我现在的心境,是看待世界悲观。
我认为我的心境就如同这世界本身一样。
进化是不可避免的,这使得极具智慧的生命体,最终意识到一件事,一件在所有事之上的事——那就是,一切都是虚无的。
3
如果人们能够看清这个世界真实的面目,看清他们的生命真正意味着什么,撇清那些梦境与幻象,我相信他们会尽快的去选择死亡。
我不相信上帝,你还不能理解吗?看看你的周围,伙计,难道你看不见吗?
那些饱受痛苦折磨的人们在呻吟,而这却是他耳中最愉悦的声音。
我对这些讨论深恶痛绝,祂说:“粗野的无神论者,终日只热衷于咒骂。”
同时他又否认他有这种观点。
4
你们的团体,是一个除了痛苦以外什么都无法给予的团体
如果把这反反复复的痛苦,聚集起来,那它巨大的重量,会把整个世界从宇宙之壁上拖下来
带着它坠落、燃烧,穿越它所能造成的最无尽的黑夜,使它消失殆尽,直到连一缕灰烬都不剩下,
那些所谓的兄弟之情,所谓的公正,还有永恒的生命都成为无稽之谈。
可悲的上帝啊,让我看看,有没有哪种信仰,是为虚无、为死亡而存在的,如果有的话,我倒会进入它的圣堂。
5
而你信仰的存在,仅仅是为了苟活,为了妄想、为了幻觉、为了谎言。
如果将死亡的恐惧从人的心中驱走,他们会一天也活不成,要不是恐惧更可怕的将来,谁会想要这样的噩梦呢?
这把利斧的阴影,笼罩着所有欢乐。
6
每一条路都通向死亡。每一段友情,每一种爱都是。
折磨、失去、背叛、痛苦、苦难、苍老、屈辱、久治不愈的恶疾——所有这一切,只带来一个结局。
一个给你的,给每一个你曾在意的人和事的结局。
这才是真正的组织,真正的团体,每个人都是生命的一员。
你告诉我的兄弟是对我的救赎?
那我咒骂祂。
咒骂在各种形状、各种伪装、各种形态中的他。
我在他之中有没有看到自己? 我看到了。
而我所看到的使我作呕。
7
事实上,我看到的事物的外形,渐渐的空泛了。
它们不再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它们只是某种形状..一辆火车..一面墙
一个世界,一个人,一个在没有逻辑而言的喧嚣空间。
摇摆不定的东西,它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我要与这样的东西同流合污呢?
《日落号列车》观后感(十):相由心生,浮生若梦
其实电影本身并没有要给我强烈灌输某种思想,这也正是它的高明和深刻之处,两种思想摆在你面前,让你去选择,强烈地给观者注入某种思想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说的是世上景象,不过光影;爱恨情仇,都是妄念。之所以见相,是由于心中有相。所以我们在世间上所经历的一切,潜意识---意识--行为,三者互相影响,我们既不想黑人牧师一样怀着上帝的责任,救赎他觉得想要救赎的东西,也不像白人教授一样抱着一切即是虚无,死才是有意义,我们就像二者的中间,像个天平,有时倒向这边,有时倒向那边,我们只是普通人,电影让我思考人生,社会,宇宙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我们也无法说清,电影里面的自杀放到我们普通人身上也不可能发生,最强烈的感受是它启迪了我们对“相”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