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勒阿弗尔》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勒阿弗尔》影评10篇

2018-07-02 03:4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勒阿弗尔》影评10篇

  《勒阿弗尔》是一部由阿基·考里斯马基执导,安德烈·维尔姆斯 / 卡蒂·奥廷宁 / 让-皮埃尔·达鲁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勒阿弗尔》影评(一):冷幽默线控木偶

  阿基考里斯马基作为芬兰最重要导演,也是欧洲最多奖的导演之一,作品历来风格鲜明返璞归真,充满幽默与反讽,被奉为“结合摇滚风格的极简主义”。新片《勒阿弗尔》沿袭他以往风格,以简洁冷峻的试听语言天真善良人物结构曲折必然命运

  阿基的电影被总结为四类:经典文学的改编作品、临时起意的冒险旅行、摇滚音乐有关故事和人物、最底层生活肖像。新片《勒阿弗尔》应该归为第四类,讲述了一个擦鞋老人,如何集同各路社会底层朋友力量,帮助一个偷渡逃跑的黑人小孩,躲避警察追捕,离开《勒阿弗尔》去伦敦的故事。

  如前面所提到,这部新作与之前许多作品一样关注的是社会底层人物:温饱成问题还嗜酒的擦鞋匠,他善良忠诚妻子宽容明理的面包老板娘温婉坚定酒店老板娘,还有同是擦鞋匠的越南移民。这些人在帮助偷渡黑人小孩的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流露人性善意一面。就连追捕的警察,也在最后改变意图放弃行动,转而帮助。

  有几部电影能从第一个画面交代出导演这一生追求幽默感?从《我雇了一个合约杀手》,《薄暮之光》到今天的《勒阿弗尔》,阿基的电影风格之所以如此统一,在于他对摄影表演方面把握特立独行与众不同。阿基电影中的演员表情呆滞动作机械,但却出奇一致,介于舞台表演与机器人之间。相对舞台表演,他们的演出不富含情感,甚至流露处“表演”痕迹,例如两人同时缓慢地转动头部表示回忆方式。而相对机器人,当然,这比喻玩笑意思,主要指他们的动作一板一眼,非常模式化。而这种有些间离的表演,正是令阿基影片中人物充满幽默感,同时又形象鲜明的原因

  另一个控制体现在摄影的风格上,其实这一点与他对场景选择联系密切。他很喜欢封闭幽暗的室内空间,并在人物与其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例如本片中的非洲小男孩衣柜,老擦鞋匠夫妻客厅,告密邻居与其卧室等。每个空间中的光影变化,都影响着人物的塑造,而这类关系的建立,帮助阿基表达人类孤独卑微

  总的说来,阿基作为奖项宠儿,又带来了一部令人满意的作品,至于结局如何,则无从揣测。

  《勒阿弗尔》影评(二):无为的魅力

  贺岁版的《窃听风暴》?我不觉得。影片可以起个副标题叫“法国好人”,电影温情融洽得就是一部治愈系小品。我刚想感叹法国导演也能拍出这样毫无矫揉造作感的喜剧,才发现原来导演是个波兰人,无怪乎通篇都洋溢着冷峻的幽默,处理得如此干净利落

  人物僵硬的表演,刻意制造的不自然节点情节充满跳脱感,与故事的温和印象形成鲜明对比。超级正点的八十年代复古色调,好莱坞黄金年代的光线运用,那些黯淡的大色块,静态的画面,沉默的人物,阴郁神情,夸张的表演,乐队的演出,不曾停止的烟与酒,陈旧过时的set……这种种的细节带来的违和感与戏谑感使电影自始至终都充满逗趣的吸引力,而导演的戳印标记则再明显不过,翻开《十分钟年华老去》中大师那十分钟的片段,许多象征与标记都曾一一出现落实。

  故事的铺陈发展与情节冲突似乎从来不是导演关注的焦点,导演对任何煽情感动冲突紧张高潮都吝于笔墨,却愿意花上3分钟把镜头对准一首完整歌曲表演,事实上单就开慈善演唱会这一个情节就够好莱坞拍一部跌宕起伏120分钟的剧情片了,各种商业元素全部具备,但皆被导演无视弃置。他更着迷于以充满象征性符号性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但在实质上这些象征与符号并没有表达任何意义,所有的所指仅仅是所指本身,一场充满行为艺术感的表演本身,不紧不慢地,以某种沉着不经意语气讲述着故事,无惊无险地直到故事结束。有时回想起影片的种种片段细节,感到时间大多是在这些无为的画面、停顿、动作和对话中虚度,但正如有人评价的“外冷内热”,故事与人物的个性与温情,便是在这些细碎之间流露,满脸褶子的底层小人物在他的仰角特写下都变成了黑白片时代英雄

  唯独具有象征意义的,或许是片尾那株开花的树,和妻子神谕一般的康复。我开始猜测这想要表达的是好人有好报的因果报应,还是上天的神圣干预,以一场出乎意外的恶疾为这个救赎使命预留舞台。但无论是何种解释,都好似与影片并无多大干系。导演那已炉火纯青娴熟个人风格已经盖过了其他一切声音,这使得他的目的已显得并不那么重要。这或许是影片最大的问题,当我们沉浸在导演荒诞无为的个人魅力之中,早已忘却了观赏影片的原意何在。

  《勒阿弗尔》影评(三):《勒阿弗尔》——温情阿基 可爱固执

  06年洛加诺电影节给阿基办了一次作品回顾展,他却说他想要退出影坛,深陷光影世界三十年,让自己最初的作家梦想慢慢搁浅。就在全世界影迷以为《薄暮之光》可能成为大师的封镜之作时,2011年阿基又现身嘎纳电影节,还带来了自己的新作《勒阿弗尔》,对喜欢他的观众而言这真是最好的礼物

  《勒阿弗尔》的背景发生在法国的港口城市勒阿弗尔,讲述曾经艺术家,如今的擦鞋匠马塞尔和朋友们一起,帮助一个非洲难民男孩偷渡去伦敦的故事。曾经有芬兰的观众指责阿基的电影把现代芬兰表现得太穷酸落后,而离开芬兰,阿基镜头下的勒阿弗尔仍然是一个隔绝了现代化的城市,可见他并不针对芬兰,摄影机扫过勒阿弗尔的大街小巷,只有一些简单建筑物,连汽车都难得看到,重要的场景如面包店和水果店看起来都非常老旧,面包店红色木质大门更让人有种时光穿越的感觉。内景同样是极简主义,马塞尔家里简单的家具像是用了一辈子,当然还有阿基最钟爱的小酒馆,每部电影中一定会出现,失意的、欢快的或者无聊人们纷纷来到小酒馆,借助酒精抒发各种各样情绪,本片中的小酒馆没有现代酒吧时尚精致,而是一个老太太经营简陋的酒馆,进来的都是熟稔的老顾客,见面先要闲话一下家常

  阿基电影中的人物多是异常单纯的,尽管他们常常面无表情,尽管多数生活潦倒,但总有一颗追求幸福赤子之心。谁能忘得了《波希米亚生活》中三个穷酸但可爱的艺术家?本片中的角色同样是我们熟悉的,马塞尔,一个艺术家,却因为想要更好的接近人们做起了擦鞋匠;面包店的老板娘,她抱怨马塞尔的账单和刚果河一样长,但当她得知马塞尔家中藏了一个难民小男孩,又毫不犹豫的往他手里多塞几根面包,同样害怕马塞尔账单的水果店老板,更是把大瓶小瓶的食物一股脑塞给他;鲍勃,一个深爱妻子的摇滚歌星,他说没有她,他的歌声就没有意义,她是他灵魂引导人,却为了谁才是一家之主这样的问题而吵翻,固执,可爱;警察局长说,人们往往找我帮忙却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你们,完全是一小孩的口吻,却在关键时刻帮助小男孩成功逃脱警察的搜索。这些人都年过中年,却单纯的像孩子,这样看来影片中唯一有层次的角色就是马塞尔的妻子。这个阿基御用的女演员,《火柴女工》中追求幸福不得展开疯狂报复女人,老了,但岁月磨去了脸上的棱角显得比年轻慈眉善目不少。本片中她深爱丈夫马塞尔,不仅对他放弃原来的职业而做擦鞋匠毫无怨言,还细心的照顾丈夫的日常生活,可是夜深人静,丈夫睡下,偷偷点燃的一支香烟燃烧了多少心事?她不愿把病情告诉丈夫,怕他孩子一样的性格会承受不了,她化好妆等待丈夫到来,只把最好的一面留给他。

  我在想,这个故事给其他的导演拍,很可能是个带有社会批判和人性光辉的正剧,即使是阿基以前拍,也不见得是这番其乐融融模样。不知道阿基这四五年间经历了怎样的心态变化,有了什么样新的人生感悟,但从影片看来,这显然是他最温情,最幽默,最大团圆结局的电影。他显然拍得很开心,甚至有点肆意,是他给自己和影迷的礼物,旁人可能不能完全领会那份心情。就像影片中鲍勃的演唱会,阿基硬是给了鲍勃一首完整的歌的时间,其实对于一部不到90分钟的电影,他完全可以只给演唱会几个象征性的镜头,但熟悉阿基的观众都知道他多爱五六十年代的摇滚乐。这让我想起冯小刚在《非诚勿扰》中,葛优话别日本友人,情节没继续下去,却拍日本友人在归途中兀自的在歌声中落泪,同样对情节作用不大,完全是导演给自己的私人片段,感慨岁月变迁,昔日单纯的情谊随风飘散。可是阿基在此处的情感是完全相反的,即使人到老年,仍然可以拥有摇滚乐般对生活热烈的爱。

  影片牵涉到非洲难民,偷渡,警察与难民的冲突,很严肃话题,可阿基没想要在社会批评维度上深究下去,结局众人成功的帮助小男孩登上了前往伦敦的轮船,这和 《升空号》的结局在视觉类似,但情感显然温馨太多了,《升空号》结尾三个人驶向的是未知前程,本片中的黑人小男孩身后却有善良人们的祝福未来母亲在等待。甚至马塞尔妻子的病也奇迹般的好了。你尽可以说影片回避了现实矛盾,削弱了社会批判的力度,但阿基就是给了这样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固执的可爱,我想,喜欢他的影迷一定懂得这份固执。

  《勒阿弗尔》影评(四):老欧洲的人文主义

  法国南部小市民帮助前法殖民地黑人偷渡到伦敦的故事,怎么解读,白左的骂名也掩盖不了法兰西的人文温情,略微嘲讽了天主教与伊斯兰教,最后一树樱花大概是致敬日本小津。 社区居民关爱互助,底层人民同气连枝,连警察都通情达理,是欧洲大陆历经二战磨难后19世纪文明余辉技术上淡蓝底色温暖黄色衬托胶片,即使手机与欧元时代,也有好莱坞50/60年代片子质感,人物表情淡然,动作呆萌,像百老汇舞台剧的镜头节奏。使人想起霍华德鉑普画面中那些没有面目的人。音乐有特色,老爵士与80年代老摇滚。

  《勒阿弗尔》影评(五):《勒阿弗尔》:做好人不需要理由

  一名生活拮据的老擦鞋匠,偶然的一次机会,结识了一位非法偷渡法国,正在潜逃的移民小孩。尽管年迈妻子身患重病住进了医院,急需人手财物支持,但老擦鞋匠还是冒着风险顶着压力竭尽全力为了黑人小孩的安危四处奔波,不惜得罪查办此案的警探,不仅联络左邻右舍的帮助,还孤身踏上凶多吉少异乡查明黑人小孩亲人的下落。最终,在大家齐心协力,老歌手复出后筹足了资费,并且在最后时刻,老探长出手相救,黑人小孩顺利离开这是非之地,前往他乡寻找母亲。

  影片由芬兰大师级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执导,在法国港口城市勒阿弗尔讲述了一段非法移民的悲催感人故事。这是一个简练的,没有太多杂质的电影,人物风格、故事讲述和拍摄手法都有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感觉,不禁让人想起吴宇森当年为阿兰德龙拍摄过的《独行杀手》那种静怡的味道,尽管此片讲的不是杀手故事,只是一位有血有肉的老擦鞋匠的良心作为,而且法国老演员安德烈·维尔姆斯还是蛮帅的。

  影片的结尾颇耐人寻味,在成功解救黑人小孩之后,当老擦鞋匠来到医院,发现妻子不在病房,竟得知身患重症的妻子奇迹般痊愈。两人幸福的搀扶着回到家园门前时,又发现狭小院落中的一棵小树上结满喜人花朵,就此留下好人终有好报的圆满结局。就这么一个故事结构和说教道理都相当简单电影,却非常值得回味和深思。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还很具个性,不仅抵制过奥斯卡,还拒绝出席《没有过去的男人》提名的颁奖典礼,未经他的许可芬兰政府在2006年对《薄雾之光》申报后,还要求撤回。这些抵制只是源于不满意布什政府对伊拉克的政策。哥喜欢此样坚持主见的大师,他的作品更是值得我们拿来一观,顺带为自己熏陶一下节操

  《勒阿弗尔》影评(六):你願意泊岸到這《心靈港灣》嗎?

  《心靈港灣》(La Havre)早在三月至四月舉行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曾經公映,在電影節的繁忙趕場中錯過了不少的好電影。幸好,百老匯電影中心的背後母公司是安樂電影制片公司,得以讓觀眾看到特別的放映場次。在電影節的場刊裡,《心靈港灣》被放在「大師級」的頁面裡,難免會令人有些期望,即使沒有看過導演的其他作品也會因而自我投入到這部小電影當中。電影的中心主旨相當的簡單,就是「好人有好報」,以溫情、友情、愛情打動觀眾的心靈。

  故事發生在法國南部的一個小鎮,老人馬修與妻子生活足襟見肘,但尚算生活愉快,夫妻之愛有愛,總會為對方設想。例如太太會把先生賺回來的工資儲起來,而先生了解太太心裡的想法,二人與小狗相依為命。生活簡單、樸素、沒有多餘的物慾,更沒有自私的一面。電影開場時,馬修到附近的商店賒帳,他的「惡行」不至完全令人憎厭,而是看到他的鄰居對他的忍讓。在電影的對白裡也淺淺的帶出他曾經有個「花花公子」的青春時光,從前他在一個遊走於巴黎的藝術家,如今他在南部當上生活得不穩定但開心的擦鞋匠。導演曾經揚言不再拍電影,結果觀眾一等五年,他還是回來了。相信喜歡郭利斯馬基的人會看得到導演有什麼的轉變。事實上,影片的風格相對是輕鬆的,一開始我們就見到只要有生意,那怕是什麼人主人翁還是會替他們服務。正所謂「職業無分貴賤」,即使是犯人,馬修還是會替他服務,這就是「職人」的道德。

  電影除了是帶出法國南部的小鎮生活外,還加插了難民元素與警民之間的角力。非洲來的伊力沙誤打誤撞,上錯賊船自以為偷渡到英國,誰知到了隔岸的法國諾曼第區。好運的是他雖然是「人生路不熟」,幸好遇上好人肯收留他。這個好人不用多說便知道是馬修。最初遇到黑人小孩,馬修的反應不但沒有驚訝,反而振定的問他餓不餓。除了是「同情」以外還動了「惻隱之心」,在父母一輩的教導裡,不知從何時開始就對陌生人起了疑心,再因為街上經常出現騙子而令我們對身邊的人與事感到冷漠、無情。這部電影就像是一面鏡子,告訴我們隨心而行,或者好運會隨之而來。

  戲裡主要有幾條的脈絡,其中一條是講述馬修與太太的愛情,這部份相對顯得太快,淺薄地交待女人的忍讓、婉委、即使餓著肚子也要為先生煮點東西,即使是有病也不容讓心愛的人擔心,深怕對方因而崩潰。馬修自知不能為太太做些什麼,他只是知道他的責任是完成伊力沙的願望。而事實上他並無實質的責任,只是他覺得稚子是無辜,他或者是某場戰爭的受害者,或者從宗教種族的枷鎖中逃離。若把孩子交到警方的手上,恐怕會陷孩子於不義,或者馬修想過這一點,又或者是基於對孩子的關愛,他相信孩子並不是壞人,背後總有說不出的故事。

  除了馬修的幫助外,他身邊的鄰居與朋友也有伸出援手,故事的其中一個轉捩點是一班人為籌錢而辦音樂會,並邀得LITTLE BOB出聲。據知電影中的LITTLE BOB是位七十年代的歌手,相信導演有這樣的安排是緣於眷戀當時的音樂,又或者認為劇情有這樣的安排是合適的。的確,電影看起來是有點「超現實」的,當佛山的小悅悅被車轆過後路過的行人不出手相救,當中國被公認為沒有好人時,我們看到有「法國好人」。某程度上,筆者認為中國人更應該看這部電影,而不是遇上不公的事件而視而不見,更要出手幫忙,動一動惻隱之心,而不是想到功利主義。

  縱然如此,電影用少量的篇幅講到法國的社會民生,例如是利用假身份證、難民營的問題,都帶出法國社會的不安與騷動。然而,電影最希望帶出的是不同種族之間的和諧相處,帶出「法國好人」主動替黑人小孩尋親,更主動出錢協助他到英國。而當中的幹探由起初懷疑主人翁到接受他的好意,當中是經歷了情感的轉變,他明白「幫助」與「犯罪」是徹底的兩回事,也不忍孩子被送進法院、監獄或者是遣返。這裡帶出不同種族的也有互愛,人與人之間有信任的存在。

  這部電影為觀眾建構了烏托邦世界,一邊看一感覺導演有這個編排相當的清新,在處理議題的時候故意的放輕鬆,不把緊張的情緒帶到電影裡。故此,看起來時顯得耳目一新,暖意窩心。將心比己,把電影帶到生活上實踐的話,你又願意收留一個你不認識的人嗎?

  文/Dorothy

  《勒阿弗尔》影评(七):从资料上看

  这电影只拍了50天,花了380万欧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小成本制作,可谓寒酸。同这个故事一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每个细节,每个配角,龙套人物,每个细微动作,眼神,都有戏剧色彩,令人忍俊不禁,又泪流满面,这种从容不迫,点到为止,朴素又明确的表达力。

  电影早已成为电影技术,电影高科技,有些人仍在持守他们的电影良心,因为这良心本来超越传媒,与电影无关。

  这是一部无产阶级电影诗,是我们最熟悉的“新现实主义”。这是一部“登山宝训”,——在电影中被拿来调侃,主人公说:擦鞋匠的工作违背山上宝训,——这是一部基督徒的电影,尽管教会和神职人员永远是负面形象。

  这是一部安慰穷苦人的影片,而这是耶稣命令的工作。

  “凡为我的名接待一个象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马太福音18:5)

  《勒阿弗尔》影评(八):《勒阿弗尔》:简约而温情

  (芷宁写于2012年6月21日)

  蓝色的杂货铺、红色的面包店、可爱舒适的小酒馆、简朴老旧的家居、狭长而清洁的窄巷……影片《勒阿弗尔(Le Havre)》中的勒阿弗尔朴素简洁到不像是法国诺曼底地区的第二大城市,倒像是一个恬淡安宁的往昔小镇,但在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光影再现中,它得其所哉,如此风格的街景氛围恰是考里斯马基极简主义影像风格的需要,两者在返璞归真般的光线游走中达成了一种微妙而真诚的结合,让一切都显得从容而贴切。

  该片算是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中最为温馨的一部,片中的每个人都拥有美好而高贵的心灵,最后那超越病理常规的结局也像是一份甜美之极的礼物,或者说是对善良的犒赏。然而,除却这份温情无限的诗化,影片还是拥有着考里斯马基影片的突出特点:对白精炼、节奏舒缓,时不时地黑色幽默一把,叙事也没有多余的枝杈,人物表情更是单一,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停滞状态,如导演的“御用”女主角卡蒂·奥廷宁的面部神情,总是那么得“丧”,但难得的是这种呆滞的表情也能表现出丰富的内心戏。

  本片和考里斯马基其他的作品一样涉及社会问题,依旧关注底层人的生活,依旧描摹他们那简单纯良天真的本性,只是这次,阿基·考里斯马基这位芬兰影坛的奇才没有采用惯用的悲观挣扎无奈乃至嘲讽的基调,他似乎在原本打算退休的这几年里,休养生息,发现了内心的另一种需求,从而将那些人性和良知表现得更为明确,且充盈着一种大鸣大放的温暖。

  影片涉及非法移民等敏感话题,却没有让对立的双方在故事里剑拔弩张,阿基用另一种淡淡的人文关怀的调子去解决这个难题,最后那位冷面黑风衣警探的出手相助,更将温暖和善意默默地推到临界点。迪特里希·潘霍华说:“为孩子们所做的一切应成为衡量社会道德的标尺。”片中那些人的行为彰显着他们所维系的道德标准。

  除却偷渡的黑人小男孩,其他片中人清一色中老年,他们的生活规律而寂寥,有的还很清贫,如主角,擦皮鞋并不是旱涝保收的谋生手段,但在他们平淡无奇的小生活中,并不失小乐趣小情结,他们或许潦倒,或许落寞,或许固守着原有的世界,但他们乐天安命,对外来新鲜的人和事并不排斥,拥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

  片中也不乏给力的摇滚乐,但依旧是导演钟爱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摇滚乐,那个为了送小男孩去伦敦寻母而开唱的募捐音乐会上,拉风的唱将叫做“小鲍勃”,名字里虽然有个“小”字,却也已是垂垂老矣的家伙,他一身酷装劲歌时的画面,持续了不少时间,令观众体会到那句老话,“摇滚是一种精神。”而且,这位一脸褶子的小鲍勃依旧视爱情为音乐的源泉,他和年老的妻子之间的爱是他歌唱的动力。不仅歌唱,生活也需要爱和动力,且愈久弥坚。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7093498_d.html

  《勒阿弗尔》影评(九):凡人歌

  记得曾有朋友这样说:

  生活总是给富足的人更多的眷顾,

  却让贫苦的人不断陷入困境。

  有时我想

  我们很喜欢在阿基的电影里去寻求希望,

  以上也算是个想反驳的理由,

  然而许多情况都是如现实般残忍,

  可能真的是聊以慰藉,

  这次阿基干脆就玩笑似瞬间把我们都治愈了。

  在阿基这么戏剧性的调侃之下,

  色彩和故事泛出夺目的光华,

  好玩成就了一出别样的人生,

  好人有了好报,

  那些你忽略的小感动,

  你自以为是的小聪明,

  真的,

  在幕后的你偷笑了吧!

  个人评分:8.8分,

  喜欢就赶紧吧。

  《勒阿弗尔》影评(十):《勒阿弗尔》:做好人不需要理由

  一名生活拮据的老擦鞋匠,偶然的一次机会,结识了一位非法偷渡法国,正在潜逃的移民小孩。尽管年迈妻子身患重病住进了医院,急需人手和财物的支持,但老擦鞋匠还是冒着风险顶着压力,竭尽全力为了黑人小孩的安危四处奔波,不惜得罪查办此案的警探,不仅联络左邻右舍的帮助,还孤身踏上凶多吉少的异乡查明黑人小孩亲人的下落。最终,在大家齐心协力,老歌手复出后筹足了资费,并且在最后时刻,老探长出手相救,黑人小孩顺利离开这是非之地,前往他乡寻找母亲。

  影片由芬兰大师级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执导,在法国港口城市勒阿弗尔讲述了一段非法移民的悲催感人故事。这是一个简练的,没有太多杂质的电影,人物风格、故事讲述和拍摄手法都有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感觉,不禁让人想起吴宇森当年为阿兰德龙拍摄过的《独行杀手》那种静怡的味道,尽管此片讲的不是杀手故事,只是一位有血有肉的老擦鞋匠的良心作为,而且法国老演员安德烈·维尔姆斯还是蛮帅的。

  影片的结尾颇耐人寻味,在成功解救黑人小孩之后,当老擦鞋匠来到医院,发现妻子不在病房,竟得知身患重症的妻子奇迹般痊愈。两人幸福的搀扶着回到家园门前时,又发现狭小院落中的一棵小树上结满喜人的花朵,就此留下好人终有好报的圆满结局。就这么一个故事结构和说教道理都相当简单电影,却非常值得回味和深思。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还很具个性,不仅抵制过奥斯卡,还拒绝出席《没有过去的男人》提名的颁奖典礼,未经他的许可芬兰政府在2006年对《薄雾之光》申报后,还要求撤回。这些抵制只是源于不满意布什政府对伊拉克的政策。哥喜欢此样坚持主见的大师,他的作品更是值得我们拿来一观,顺带为自己熏陶一下节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