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能没有你》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不能没有你》的观后感10篇

2018-07-05 03: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能没有你》的观后感10篇

  《不能没有你》是一部由戴立忍执导,陈文彬 / 赵祐萱 / 林志儒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能没有你》观后感(一):不能没有你

  黑白的电影,仿佛上个世界。这样简单模式,让习惯商业大片的我们能真正体会到电影所需要表达内心本质。当电影比生活还要平淡时,也许就失去了趣味。可电影能让我们更加清楚生活的意义

  生活在底层人们拥有最少的幸福期望和最多的无奈心酸。当生活艰苦时,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活着,才能得到最大的幸福,成为一个难题

  生活困顿父亲坚持固执的方式去爱他的女儿,而女儿也用两年的沉默回应父亲对她的爱。他们的生活很简单,他们的愿望很小,他们只是不想失去对方。每次爸爸下海,女儿都趴在船头望着。爸爸问她,海那么深,能看见么?她说一直看一直看就能看得到。当结尾站在船头的爸爸和站在岸上的女儿对望时,我们知道他们从来没有失去过对方。

  一个一直都没出现影片的字,贯穿着整部电影,那就是爱,深深震撼着我。当我们越来越习惯了亲人关怀,为陌生人温暖感动时,更多值得珍惜的爱却被忽略……

  喜欢电影营造的黑白氛围,让我们回到质朴年代,回到不言爱却充满爱的年代。

  《不能没有你》观后感(二):辛酸只讲给懂得人听

  电影根据2003年一条社会新闻改编,从事高危作业---潜水排污的男人和前女友生下女儿,前女友离开他改嫁,丢下了女儿和他相依为命。由于非法身份女孩儿无法上学,他带着女儿走上了一条艰辛的求学路。

  故事并不简单,女儿和父亲的相处是沉默的,平和的,不是因为他们习惯了苦难性格与生俱来的,无论出身如何。辛酸只讲给懂的人听。只有同类人才感同身受。世界如何才能充满力量充满爱?---互相懂得。

  戴立忍并不着力渲染,只是用黑白画面讲述整个故事,朴素的电影才能打动人心,唤起人内在的美好

  时间过去,大家就会发现老天爷公平对待每一个人。我深信。

  《不能没有你》观后感(三):黑白的色调动人宁静和朴素

  电影开头,天桥上自杀的父亲和女儿,间歇的“社会不公啊”,黑白的色调娓娓道来这一切的缘由

  海边的狭窄仓库,每天傍晚用笼子抓的螃蟹,混着泡面,这就是父女天天晚餐。至于早餐或者中餐,没有一个片段是与之相关的。

  女孩总是静静的,笑的时候是,生气的时候也是。最后在天桥上,被警察抱走,被迫与父亲分开的时候,她才大声地哭喊着“爸爸”。

  父亲的话也不多,一个处在社会底层的中年男人,在一起两年的女人走后就留下他和女儿。生活是困苦的,他也没有太多的言语,如同他女儿般静静的。他说的话不多,几次是关于那个女人,其它都是关于他的女儿,焦急的时候他总是在重复着,固执地重复着一些简单的事实,无奈而乞求!

  天桥上自杀的父亲和女儿,因为女儿7岁了,要上学了,父亲在法律上却不是她的父亲,他连让她上学这个都给不了,找了小学同学立法委员甚至总统,多重波折仍旧未果。

  天桥上自杀未遂的父亲和女儿,分离的两年,不知道彼此身在何处。父亲白天努力做各种危险而苦累的工作,然后就是日复一日地在高雄各个学校的门口寻找着他的女儿。而女儿在这两年里,更静了,静得没有说一句话

  电影的最后,父亲站在船头,女儿站在码头的岸边,镜头里只能看到静静站立着的女儿的背影和她白色裙子袜子,还有静静站在船头的父亲。两年后,他们终于彼此面对面站着,他们却只是静静地看着,直到电影落下帷幕

  黑白的色调,给人一种宁静而朴素的感觉。父女的故事,不仅让人感动,也让人意识到社会上有很多这样活在底层的人,他们需要我们的关爱尊敬

  《不能没有你》观后感(四):选择

  看电影前看了点简介,再加上本片黑白的基调已然明白结局,然后慢慢的看了下去。电影带我走入另一个世界,去体验另一种人生,短短90分钟也使得感情不再压抑。父亲是幸福的,为了阿妹幸苦的工作,阿妹的微笑可以洗去一身疲惫吧;父亲是平穷的,除了阿妹一无所有。“社会不公平”为什么父女不能一起生活,“社会不公平”为什么幸苦的工作却连唯一的女儿都“保护”不了。

  看着电影总会自觉的带入其中,看着电影在感性理性思考中,阿妹总是要走的,可能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还能再见到你,还能“守护”着你一路成长。这些就够了,够了。可真的够吗?但总归还是阿妹的“前途要紧。是我习惯了逃避责任吧,其实可以努力的工作为阿妹提供足够条件的,不是吗,如果可以给一个机会,如果可以的话。

  社会越来越危险,需要更多的努力在这个不公的世界挣扎,可能也不一定会有这样刻骨铭心的感情,但终究是要有一个目标的,浑浑噩噩的生活总要有个尽头,社会不会可怜谁,不是法律无情,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看着阿妹那簇新的鞋子,祝你,有一个幸福的明天。

  《不能没有你》观后感(五):珍惜前人

  这是一部台湾黑白片,感觉类似风格的电影还有《搭错车》,武雄是非普通的一个渔民,和他的女儿细妹相依为命,虽然钱不多,住的条件比较差,但两个人相互体贴日子过的非常温馨。转眼细妹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武雄早已离婚,和细妹没有父女关系证明,不能在当地上学,而需要和她的母亲在一起。本来很简单的一个事情,由于年代比较早,规定比较死,武雄想了自己能想的所有办法,去了台北好几次,但都没有结果,一怒之下,抱着细妹要从高架桥上往下跳,获救后,细妹被送进了社会福利院,而武雄除了工作,就是去高雄的每一个小学,查找细妹的下落。

  这个故事很普通,人物很平凡,但感人地方有很多,尤其我的孩子也是个女孩,作为父亲,更能理解这种心情。比如,武雄让细妹找她母亲时,细妹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狠狠的推开了他;比如武雄抱着细妹在高架桥上往下跳时,细妹依然很安静,在她心里,父亲是永远可以倚靠的;当社会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告诉武雄,细妹很听话成绩也很好,但是不再说话,换了几个寄养家庭都是这样时,武雄抱头痛哭,这是怎样的一种心酸和无奈;当最后,工作人员送细妹回到武雄身边时,影片戛然而止,留给观众一个温暖的回忆

  不能没有你,生活可以给我们很多坎坷,让我们感到无助,不公、甚至气馁,但只要身边最重要的那个人还陪在你的身边,你的生活就有阳光,就有希望,就能一直向前,珍惜身边那个人,这是我们最重要、带不走的财富

  《不能没有你》观后感(六):静静看悲苦

  文/布宜诺斯

  在拍摄[不能没有你]之前,戴立忍陷入事业低谷,甚至去参演电视剧维持生计,但他在三十三岁时凭[想死趁现在]拿下金马男配时,说过“这一辈子,我都会走电影这条路”,却始终亟待兑现。[不能没有你]从筹资到拍摄都是一场灾难,找过七八家投资商,可他们看到剧本,便对题材打了退堂鼓;最后还是用电影辅导金的290万新台币,再凑上高雄鼓励本土拍片的投标案,换算起来,不过100万人民币资金捉襟见肘,拍片时亦状况不断,除了经历五次台风,工作班底亦频频变动,光“妹仔”的小演员便换了三茬,为拍摄好潜水镜头,戴立忍自己也多次跳入海中。终于影片得以杀青,戴立忍将自己独自关在房间三个月,埋头剪出如今的峥嵘。

  编剧导演、制片、剪辑、发行,戴立忍一己承担,也无怪桂纶镁在颁奖礼上光介绍这部电影便泪洒奖台,这是只有身边的人才能看到的苦。提到这部电影,戴立忍十分乐观,“所有预设的目标都已经达到,包括收回二倍的投资,”而两尊最具分量的金马奖杯,终于让这个执着的男人情失控。他等了太久,也等得很值。作为今年以最低成本收获最多眼泪现实主义佳作,[不能没有你]终于不用仅在小范围内传诵。

  克制的留白

  [不能没有你]是一部黑白电影,天空总是灰白的,看不出阳光的痕迹,而河水则黝黑,好似一团荡漾的油腻。戴立忍选择黑白,本是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最低的限度之内让影像传达出最多的东西,对色彩的克制的确奠定了全片简洁而凝重的基调。

  电影的克制并未仅仅停留在黑白的表象,令[不能没有你]真正将克制做到由表及里的方式是处处留白。影片最初展现武雄的谋生手段——无照潜水,雇主粗心打瞌睡,空气泵又恰巧坏掉,加上妹仔在旁的焦急呼唤,造成武雄在水底命悬一线危急时刻,但是镜头一转,是武雄已经安然在船上收拾用具,告诉观众,这不是一部悬念片,危机也只道是生活平常。又如父女二人在奔波路上摘水果,武雄奋力举起妹仔,却只够到纸袋子,下一个镜头就是两人坐在路边惬意分享芒果,一始一终,用镜极简,点到为止,把其中挥汗如雨过程留在观众的想象中,却有一分无须再提的淡泊

  另一种留白是导演极度去戏剧化的努力。武雄被错当成不安定份子抓紧警局,电影却对审讯过程丝毫未提,直接切到父女被安然放出,交还回来被戳得稀烂的水果;武雄跳桥未遂被警车带走后,随即出现俯视镜头,是他已被孤单放出,走在路上,被经过的洒水车泼了一身水,入狱两年,也是在后来他与阿财对话带出的信息。就这样,所有最激烈冲突、最方便用影像使劲的场面都被导演略过。相较同题材影片[流星雨]中,阿荣抱着明仔穿街过巷躲避社工和警察追捕的大段渲染,[不能没有你]显然不愿用奇情式的苦难让影片流于一场热闹,而是让镜头始终落在这个父亲的无助,也在为他保留了一份尊严

  克制亦体现细节胜诉一切的父女情上。武雄与妹仔,一个质朴讷言,一个生性安静,二人语言交流不多,却有着举手投足间的关怀和默契。在武雄潜水时,妹仔总是守护在甲板上,把自己小小的身影与阳光一起留在水下武雄的眼底;台北立法委员会门口冰冷的石阶上,武雄用一块塑料布仔细遮住妹仔上半身的雨,自己局促不安地加多一件衣衫;摘下芒果,“这颗比较甜,这颗给你”,武雄简单的一句话,却是世间子女父母口中听到最多的;二人之间唯一一次冲突是武雄为妹仔办户口不成后,带着自责说“妹仔,去跟妈妈住好了”,妹仔一脸倔强地推了父亲一把,然后盯着父亲的脸,可怜兮兮地坐下,没有讲出一句话;而在分别后找了妹仔许久的武雄终于被校长叫去,听说妹仔“不再说话”的现状,他只是自顾自地涕泗横流,重复着“妹仔很乖,她从以前就很静”,却说不出更多建议承诺。没有任何华丽辞藻,没有撕心裂肺的剖白,没有丰富物质轰炸,正是这种多重的“欠缺”,让影片沥干情感中所有的戏剧化水分回归生活本身,在粗茶淡饭中道尽一切。

  导演几近白描的极简手法中,也不乏精雕细琢一面。比如片中出现大量的空镜头,或用中景展现港口船屋全貌,凌乱而安静,或让镜头久久停留在船屋内堆叠的蟹笼上,终于有幼小的妹仔影影绰绰地进入镜头,忙碌家事。二人从台南到台北的行路之上,静的有华灯初上的黄昏海湾,动的则颠簸着风车、路牌、电线塔的沿途风景,无不源自生活最平实部分。又如用晃晃悠悠的远景环视船屋顶上踩衣服的父女身影时,仍将一下下的捣衣声保留在观众耳畔;从武雄第二次去找林委员,遭遇求助无门的境地,到他做出跳天桥的决定,整个过程用了纯纪录片的收音方式——把街道噪杂、淅沥雨声甚至对话放空时粗糙环境音悉数放大,给予影片最真实质感

  游离的弱者

  [不能没有你]是标准小人物故事,身无长物的武雄显然是生活常态中最典型的弱者。面对妹仔无法入学的窘境,武雄选择的应对方式非常世俗——并非依照法律规定去想方设法寻找妹仔的生母交涉,而是去曾经的小学同学、如今的立委处寻求帮助帮忙,朋友阿财一句“客家人一定会帮客家人的啦”鼓励了他,武雄的漫漫求助路就是这样,以中国人情文化中最淳朴的部分开始

  路途的开始看似是顺利的。从台南一路颠簸到台北,虽然经历保安驱赶,雨中苦等,武雄父女还是受到林立委热情接待,随后立委做出承诺、专车送回、赠送礼物电话关照到下级部门,看似问题已经解决,伴随着父女回路上轻松音乐,二人仿佛只是经历了一场远游。但到了第三站的“林委员”处,事情急转直下,要人避而不见,案子正式转入法律程序。此时,观众与武雄一样,无从得知是哪个环节出了错,导演也并无解答意愿——没有准确目标,道德谴责无从谈起,只是用武雄背后两大块汗渍和始终油腻腻的头发,勾起观众的辛酸,进入他深深的无助感。正因如此,我们没有办法无法简单地把这部电影看成对社会体制、人情冷暖的控诉——路途中,武雄既遇到蛮横电视台记者,也遇到好心询问困境前台女孩,有看到他船屋偷接电线感叹“好聪明,这样水电房租都省下来了”的随和社工,有在他们从警局放出来后特地追上来还给他一盒水果的民警,林林总总的配角们并没有被一味脸谱化和丑化。武雄遭遇了“踢皮球”是一个客观事实,但如果跳脱出来,基于法律的立场,很容易看出执法人员其实并无责咎,他们劝告武雄的所有说辞其实都是合理而合法,不通人情另一面是尽职尽责。于是,武雄困境的特殊性让影片进入了一个矛盾境地,而非一味地渲染怨恨、愤怒等负面情绪。武雄并不是简单地被社会的冷漠逼成反扑的弱者,而是作为一个没受过什么教育、持着原始伦理观、游离在制度之外的人,真正遇事了,才发现自己的格格不入。以至于他做出跳天桥这样的举动,喊出“社会不公平”时,也是听电话中立委的空虚演讲后生出的最原始的直觉,一声声嘶喊后面,是一颗持着最古朴的是非观、面对规则仍在迷茫的心。武雄这样的人,可能是我们的父母、亲属、邻居,电影展示出的小心过活,无处不在的他们,是占据人口比例最大的极底层民众最真实的状态。

  如果论及真正见冷暖的地方,影片其实也回归到小人物本身。电视里是走投无路的武雄爬上天桥后被社会新闻播报,电视机前众人围观,纷纷兴奋地猜测他会不会跳,甚至提议打赌——这种早被鲁迅咒骂过的看客心态仍旧在现实的土壤中蓬勃存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这正是戴立忍对自己几年前面对此则新闻时冷漠的反思,导演的愧疚和自省,是影片历尽万难最终在银幕得见的唯一动力。

  面对弱者,我们可以哀其不幸,但并不代表有资格怒其不争,对另一种生活方式指指点点。但影片结尾的神来之笔,还是会让人无法抽离地看待武雄的生活。时隔三年多,一辆车载着明显生活优渥的一家人来到码头,镜头随着一双穿着整齐小皮鞋、蕾丝袜的脚停驻;驳船慢慢靠岸,上面是满身污渍的武雄。三年了,一个还停留在生活的原地,一个已经走得很远,纵使妹仔面对父亲终于愿意开口说话,二人之间相隔的也不仅仅是时光,而是差异巨大的两种状态。武雄能给妹仔什么,又给不了妹仔什么,他太清楚了。而妹仔纵使再留恋父亲,也该了解从学校回到每日捕蟹的船屋生活是不可能的。因此二人凝视,无话,武雄凝重地看着女儿的未来,而镜头中只有妹仔背着书包的背影,没有表情。

  原文载于《看电影》2009年12月下

  《不能没有你》观后感(七):和你在一起

  昨天晚上手机看的这部电影,是用手机看的第一部,也算一个第一次了。

  来豆瓣找评论,脑子里蹦出来的电影名字却是“和你在一起”,搜搜没有,想了想,又输入“不要离开我”,结果还不是。呵呵,纠结凌乱的再打开观看记录,原来是“不能没有你”!

  是不是“和你在一起”更有意境?

  很感人的电影。

  没有一个人可怜他,这个可怜的人在文明社会四处碰壁,而他的要求只不过是和亲生女儿在一起。

  每位政府里的工作人员都在显露他们的优越感,虽然他们表面客客气气,有理有据,可是他们没有人味儿。他们不在意面前这个可怜的男人如何生活。而他只会弓着背,微笑,点头,反复说拜托。。。

  知道导演不会给个大团圆的画面,可是真的很希望最后他们能抱在一起。。

  《不能没有你》观后感(八):海那么深,我会一直一直一直看着你

  李武雄,一名来自高雄红毛港渔村的中年男子,七年前与同居女友生下女儿后,女友随即不告而。随着女儿长大,入学问题到来,他想帮女儿办户籍登记,才发现同居女友早有结婚登记。依户籍法规规定,女儿的父亲不能登记为李武雄。为了争取女儿抚养权,他来回奔波,四处陈情,却一无所获。无助的他选择了抱着女儿从台北天桥往下跳

  电影是由真实社会事件改编拍摄而成,真人真事发生于2003年。在高雄码头工作的无照的潜水夫,与有夫之妇生了一名7岁女儿,同居人后来抛下女儿不知去向,父亲无法取得监护权让女儿入学,南北来回奔波,官员互推责任均无法获得援助。父亲绝望难过,带着女儿要跳天桥自尽,被警察抢救下来之后父亲入狱服刑,女儿则由社会局安排到寄养家庭生活。待父亲出狱,才与女儿得以重逢[11]。事件中当父亲和女儿站上天桥的那一刻,超过六个台湾电视台做了实况转播,过程长达二十分钟。两天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一份媒体后续报导,更别提关注这对父女试图彰显的事由

  可悲的社会,可悲的人性!

  《不能没有你》观后感(九):社会很残酷,能把人的期望捧得天那么高,然后一脚踩下蹂躏得烂过地底泥。

  《不能没有你》与其说它是一部电影,还不如说它是一部90分钟的写实纪录片。持续黑白灰的画面足以让你体味到强烈的现实压迫感与悲凉感。

  李武雄,一名来自高雄红毛港渔村的中年男子,为了争取女儿抚养权,他南北来回奔波,四处陈情寻求协助,却一无所获,无助的他选择了抱着女儿从台北天桥往下跳。

  这貌似过激的行为却是隐含着多么无奈的现实,社会很残酷,能把人的期望捧得天那么高,然后一脚踩下蹂躏得烂过地底泥。武雄被同窗之情玩弄,被社会工作者鄙夷,残喘在法律的缺陷中。不得不让人深思为何社会底层的人群维权之路如此困难。只希望社会能够宽容一点,法律能够完善一点,让他们不必去遭受社会的冷眼,歧视,糟蹋!社会该反省了!

  《不能没有你》观后感(十):不能没有你

  当黑色的背景中,一排排字幕悄然出现,我才意识到电影的结束,再看看我的胸前与双手,不知何时,早已挂满泪痕。影片结束,一组镜头始终在我脑海里,久久不能忘记,现在想想,可能这就叫做父与女之间的爱吧。影片12分钟、33分钟、79分钟的时候,分别出现了三次水下拍摄的,女儿望着父亲下水时,女儿的轮廓。仔细想一想,这三次父女之间的感情是不一样的。第一次,父亲其实是没看到女儿在船沿的轮廓,体现的是女儿对父亲不在于言表的关心,而且当时也是没有背景音乐的;第二次,父亲无意之间看到了女儿的轮廓,虽然透过并不清澈的海水无法看清女儿当时的表情,但是作为父亲,他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女儿那时的神态,睁着一双大眼睛,焦虑的神情,盼望着父亲平安无事,期待着爸爸早点上来,此时,电影也恰当的安排了一段仿如心声的钢琴曲充当背景音乐,这段音乐不仅代表着父亲当时心理的那份感动,也悄然拨动了观众的心弦;第三次,父亲生命垂危,配以父亲的呼吸声,女儿的轮廓只是父亲的想象而已,也正是那个想象出来的轮廓才使父亲有了游上来的动力,因为他知道,他一定要见到女儿,女儿也正在船上等着他上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