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喜》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秋喜》是一部由孙周执导,郭晓东 / 孙淳 / 江一燕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秋喜》影评(一):平民视角下的形上之思 —— 《秋喜》谍战的背后
上之思。
一、非“典型”性英雄与非“扁平”的反派
熟的潜伏者,甚至随时都有可能因为一点小差池而葬送人民共和
国的事业。
任何时代都具备对人性的拷问力量。
捕殉职的陶书记,以及林林总总的晏海清们,他们心照不宣的一
谋面的其他的人,有幸更好地生存下去。这在今天的我们看来,
张扬的伟岸。
昔日是断然不会发生的。只是在一种制度及其意识形态全面衰朽的时刻,才被胁迫着需要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信仰,而这种
的鲜血在夏惠民们的观念中也不过愈发应该成为他们久已失掉
的纯洁的祭礼和他们颤栗欲倾的“信仰”的陪葬。夏惠民从晏
海清家出来之后的掩面痛哭,不是因为猛然觉察到自己早已失
于夏惠民们的意义。
为骚动,如同写满谜底的卷轴倏地豁然展开,《秋喜》的命名奥
秋喜之死或杀死秋喜,承载了三组二律背反。
纯洁与失洁。晏海清的底线是不亲手杀人。诱捕陶书记的茶
楼中,在与掌柜身份的潜伏同志几乎同时掏出枪时,面对叛变的
“土共”他还是迟疑了一下。即便此时未开枪确实可以避免他不
会立即在夏惠民这里暴露身份,然而那种犹豫确实并非出于斗争
的必须策略,以便弥补对叛变者掏枪这一令夏惠民起疑的失误性
对于一个特工来说或许是软弱、不成熟,但对于晏海清而言,他
纯洁是他誓死捍卫的东西。而秋喜或许正是他最不想伤害的人,
他却亲手让四颗子弹射穿了她的胸腔。他所坚守的“纯洁”此时
所说,他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纯洁。“纯洁”的坚守与沦丧,都在
他手中完成。影片的结尾,晏海清射杀夏惠民。他仍然要以这种
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然而信仰的坚守、正义事业的铸就常与惨
烈的斗争相形相依,于是牺牲是无法避免的。胸怀有信仰而甘愿
为这信仰、这事业献出生命的人,如陶书记、茶楼掌柜;有以迫
行成片地躺倒在荒郊的草地里;而秋喜也只是偶然身为晏海清身
无声无息的隐忍,似乎是全心全意配合着她心中所爱的晏海清那
历史的每一次巨变,似乎都无法避免平民的代价。
的拨弄,无以计数的无辜的人默默无闻地作了无谓的牺牲,无从
生的舒畅,这样的“乐景”却更加反衬出深层的悲感。
不仅仅是礼赞。还有缅怀的挽歌。影片真实地触摸到了那段
历史的面貌。
的严谨,尤其是它真正潜心孕育的意旨更是显得旁枝侧出。这种
材的处理不那么老辣得体。
然而争议之处恰也是出彩之处。正因如此,《秋喜》这样的
共产党人的潜伏者从新中国成立到广州解放的 13 天里的斗争实
的悲剧。采取平民立场的感知方式、叙事心态和价值眼光,难能
遭罹的同等境遇。平民的悲剧较之英雄的悲剧更具备普遍性的意
义,这或许就是本片《秋喜》之名的因缘。
晏海清射杀夏惠民或许是一个错误,这种了断极有可能使他
理成章地跟随夏惠民去了台湾,继续若无其事、冷静万分地潜伏
的尾声,他毫不躲闪夏惠民迎面扑来的子弹,一边步步紧逼一边
杂地交织在一起,似已分不清孰轻孰重……
影片许是以此祭奠中国解放战争中那些无辜的魂灵。
《秋喜》影评(二):酒香也怕巷子深--不谈电影谈营销
刚出了趟差,《秋喜》的DVD就出来了,估计6000万的票房是梦想了,不知道孙导的拍续集的梦想是否还能得以实现。
说实在话,《秋喜》的水准是蛮高的,无论是画面的构思,电影语言的使用,人物的刻画,戏剧冲突的安排以及献礼片的政治任务都完成得可圈可点。和几乎同时期,同题材的《风声》比,惨不忍睹的票房不是输在实力上而是输在营销上。
很多报道都把失败归罪于导演对于片名的坚持,实际上营销是全方位的。很多片子在选角的时候已经是报道漫天飞了。对于我这个还算看报买杂志的人来讲,片子放映之前几乎没有听到什么“风声”。就算导演低调,负责发行的部门不能因而听之任之,毕竟导演可以只关注影片的质量,可是销售部门就得想办法分析局势,制定相应的推广计划。
从现在的报道来看, 片方认为有着《潜伏》打底,《风声》的一路高歌猛进,《秋喜》搭个顺风车也差不了哪去。假设一可以成立,如果你让观众知道这是一部谍战片,可是事实上,大家不都认为是农村片么?这才有了对导演的指责。假设二也可以成立,如果档期可以拉开半年,或者至少一个季度。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数一个月掏钱进电影院看类似题材的可能性不高,当然,如果电影票和影碟的价格持平,也有可能。如果大家看一下今年年底国产片的上映计划,就会知道,大家都有意避开《阿凡达》。不是胆小,而是有自知之明。
我们就不提《建国大业》作为最重头的献礼片忽悠出来无数外国演员无偿献艺的经典案例了。在很长一段时间,无论是韩三平本人在圈内的影响力和人缘还是60年大庆的历史机遇,都是不可复制的。我们就说《风声》,因为有可比性。在影片质量相差本身不大的情况下,是否把营销环节作为一个影片成败的关键环节加以重视,得到的结果相差之大,也可以作为电影公司的典型案例。
你可以说:《风声》的演员都是一线,小说大家也都听过,可是,人家也没有因为先天条件好就坐等收钱了。从各个媒体在制作期就开始的追踪,到冰冰的裸和周迅的虐吸引的眼球,到试映场的准备都极为充分,没开演已经搞得路人皆知了。我要是《秋喜》组的,一定要想我得避着点儿。而且得让大家知道我和它的不同和相同点。哪怕被别人比较,好歹也能吸引大家的注意。LV牛吧,可是人家每个月都没停过广告。我们的一些电影人似乎觉得和商业沾了边儿,就不够艺术了,其实电影市场化已经没有任何争议了。它本身就是个烧钱的艺术,导演可以自言自语,可是公司要对投资人负责而且也要对好电影的传播负责。不能票房不好就说导演名字起得不好,我个人认为即使改成《羊城暗哨》,如果没有其他的营销配合,结果也差不了多少。《夜店》是另一个例子,好好一个片子,片名够暧昧吧,和其他甩卖产品放在一起,早早地出了碟,不也是没收多少票房么?个人认为,向《秋喜》和《夜店》都是够水准的电影,可是因为本身卡司缺乏绝对号召(对比的是葛爷的《气喘吁吁》),很有可能是慢热电影,档期似乎应当稍长一点。这里面要和媒体及影院有很细致专业的沟通,毕竟我们这里靠录像带租售带来二轮收益的商业模式可以忽略不计。
我承认,有一些艺术家是超前的,比如梵高,生前没卖出一幅画。但是那是极个别的案例。大多数人都达不到他的艺术境界可是都拿他说事儿,觉得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他那是别人水平有问题,他就是生不逢时加怀才不遇。绘画不挣钱可以,因为烧的钱有限,中等收入的家庭可以养那么一位。可是电影不一样,百万元的都是小制作,您要是在有生之年都挣不了钱,能有多少投资人敢那么造? 而且我们也不能忽视电影的时效性,试问有多少电影是几十年以后才让人觉得是当年看走了眼?
我也承认,好莱坞的模式扼杀了很多灵感,造就了无数俗套。可是,我们国家的现状是离模式化,商业化都还太远。很多好片都是因为没有良好的商业运作而被埋没,从而不但影响了很多影人接下来的工作,而且让观众无缘在大屏幕上欣赏到这些优秀作品。
我是个俗人,不能完全沉浸在电影本身,忍不住替一些电影不值!可是葛爷不是也说过: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么?
《秋喜》影评(三):难得的好片
豆瓣不是装B文艺男嘛,可是真给一部文艺片,却没几个人看懂了,真是可悲。
转一小段我在网易版《我爱电影》写的评论吧,《我爱电影》基本上还是给了好评的。
-------------------------------------------------
这部片子探讨了信仰。影片中说的:信仰不是靠死人堆出来的。在最后的决战中,夏惠民说:我就是镜子中的你。他也会在深夜失声痛哭,他也曾同晏海清一起高唱革命歌曲。最后他把通行证留在床边,准备独自离去,却又转身把他的情妇打死,最后的一丝人性也随这一枪而被他丢弃。他是如何从一个纯洁青年,而逐渐变成杀人不眨眼的恶魔的,就是因为信仰。
只有这部片子真实的描写出了地下工作者所需要承受的痛苦,晏海清不敢和相爱的人结婚,因为,他已经把自己当做一个死人了,而且是谁也不能顾谁的死人。历经千辛万苦,革命终于成功了,而他却不能享受革命胜利的果实,要去台湾继续潜伏。他需要鸦片酊才能够睡觉。他要看着自己的同志死去,他亲手杀死了一个那么美丽纯洁无辜的自己的女仆。他更为自己在饭馆刹那间的怯懦而万分自责,他又何尝不在变成一个魔鬼,他与魔鬼之间也许只隔着一层布。
秋喜,她是无辜的,但却无法生存于这乱世之中,如果她简单的死去,也许会象很多影片中的次要人物一样不会让人太过悲痛。所以狠心的导演带领我们一点点的熟悉她,一点点的展示她的美好,等到你喜欢上她时再用一种残忍的方式杀死她,就象把皮揭掉露出血淋淋的躯体一样的痛。原本是一个毫无关系的人,却死于杀戮。
《秋喜》影评(四):《秋喜》:其实这才应该叫“十月围城”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秋喜》,我估计很多人都会以为这是一部讲述农村童养媳的八十年代故事片──其实我也是这么以为的。所以当我知道它是一部所谓”谍战片“之后,因为期望值太低而有点大喜过望,顺手给了四星。
不过,我既然都给了《风声》四星,那么我以为给《秋喜》四星也不算过分。这部电影有情怀,有叙事,有技巧,虽然还有缺点,但就国产电影来说,有了这些就值得推荐了。
很有意思的巧合,《秋喜》和《风声》的开场都是刺杀戏。个人认为《秋喜》开场的刺杀场景处理的就比《风声》的好,无论是故事层面的递进,还是镜头的处理,以及对演员的表现,都相当精彩。因为本片还没公映,所以我就不做过多剧透了,看过两片之后大家再做讨论。
类似的精彩场景至少还有两场,”埋伏抓捕“和”刑讯拷打“两场在镜头节奏和叙事节奏的处理上都可以称得上精彩,故事上也颇有点”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意境,在国产片范畴里,都已经是值得推荐的水准了。
结尾的正邪对决,如果不考虑那些过于文艺腔的对白(经常引发笑场),单就故事节奏和镜头处理来说,也还可以算是亮点。
另外本片的画面处理的相当干净,应当是后期做过DI(数字中间片)。其他技术环节也都可以算是水准之作(不过还是有个别镜头焦点偏软),基本上以后类似成本和题材的影片要是做的比这个再差就不好意思出来见人了。我对这种影片的出现一律是鼓励的,只有当越来越多的这种影片出现在市场上以后,观众才能拥有最基本的选择权,从而将那些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片子(例如《完美新娘》,我以后会经常提及这个片子,来提醒观众什么是烂片的标准)彻底赶出市场。
不过本片中有少量奇怪的同景别跳剪,由于赛人老师声称我们看到的版本是被删减过的,所以我暂时就认为那些古怪的剪辑处理是因为后期删减导致的。但有一场戏,孙淳和郭晓冬在天井中对坐吃饭谈话,就是大全景+过肩正反打这种简单组合,竟然出现了跳轴这种低级失误,实在是不能理解了。
《秋喜》虽然号称是”谍战片“,但其本质还是一部红色主旋律电影。故事的大背景讲述的是1949年10月1日以后的广州城,地下党如何阻止即将溃逃台湾的国民党破坏城市──大家现在知道为什么我要说本片应该叫《十月围城》了吧?但故事主线其实还是在讲述情感──只不过这个情感讲的确实有点问题,以至于出现下面的闲扯篇幅中谈到的问题。
谈到情感,就涉及到了本片这个古怪的片名《秋喜》。其实”秋喜“是女主角的名字,但为什么拿来做片名,我也不能理解──从故事上来说,秋喜对整个故事剧情的推进并无关键作用;从商业上来说,对本片的推广只有负作用──你就是叫《新羊城暗哨》都比这个靠谱点。
就我个人趣味来说,我觉得秋喜这个角色在这个故事中基本是一个副线人物,现在的故事有人为加戏的嫌疑,有点厨师把调料当主菜给端上来的意思。
这里就又说到了类型片叙事的问题了,这个片子其实从一开始摆出来的架势来看,还是一部很典型的敌我斗智的谍战片,但伴随着秋喜这个人物开始加入故事进程,整个故事就开始摇摆不定,故事主线不时被秋喜这个其实对故事和人物并无直接帮助的角色打乱,让观众一次次分神去关注这个女人,结果她的总体作用就是添乱。
最后的故事在犹犹豫豫中终于结束,为了解决秋喜这个麻烦,故事所采用的处理方式有点匪夷所思,彻底将这个本可以做得紧张精彩的悬疑/动作类型片最后给拖成了一个四不象。
现在是闲扯篇:
导演孙周在片中有一个客串镜头,但说实话非常古怪,因为他出现在一个关键场景的平行蒙太奇中,大家都以为戴着墨镜和礼帽的他是什么神秘关键人物(因为之前他并没有出现),结果他其实是路过打酱油的。
看完片子后大家闲聊,某人说《秋喜》其实是一部男同片,正如《风声》是一部女同片一样。详细分析如下:男A爱上男B,但两人为了掩人耳目都各自有女人。男A追求男B不遂,于是杀了男B的女人,又杀了自己的女人,断了各自的后路,想一起上断背山,结果男B反悔,两男当街厮杀,最后一死一伤──好像新浪社会新闻啊~~~
《秋喜》影评(五):夏惠民给了晏海清一把枪
就该情节问题,事先百度“电影秋喜”,结果:
百度百科某人编辑的词条中写到:这是导演孙周继《周渔的火车》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接下去的影片基本信息里就写着导演:孙周继。
回到该情节本身。夏惠民给晏海清一把枪,让他杀掉地下党党员老陶,置晏海清于思想斗争中。在观众不知结果走向之前,晏海清接下去的行动会出出现三种情形:
A、晏海清举枪指向夏惠民;
、晏海清举枪指向老陶;
C、晏海清举枪指向自己。
起决定性的问题除此外,更重要的是:枪!
情况很简单:
1、枪中有子弹;
2、枪中无子弹。
可以组合成以下六种情形:
1A、夏惠民死,晏海清死;
1B、老陶死;
1C、晏海清死;
2A、晏海清死;
2B、不可预知;
2C、影片情节。
分析六种情形,很容易相信这样一个事实:电影作者几乎只为得到这一结果(即2C)而编造了整个过程。在任何情形下老陶死都是必定结果,晏海清作为知识分子的地下党也不会做出我党不该干出的事儿(即1B、2B)。晏海清不会死,如果他死了,故事怎么办?那么1A、1C、2A情形也会被避免出现。只剩2C可选,既然这样,该情节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戏剧化的情节导向,用悬念也不能作为它的解释。无理。
《秋喜》影评(六):《秋喜》:美女何故被摧残?
“你为什么杀死秋喜”
“...你杀死了自己的纯洁”---《秋喜》引发笑场台词
相比孙周导演的诚意佳作《漂亮妈妈》《心香》,《秋喜》绝对可谓滥竽充数的糟粕,该片尽管没像《周渔的火车》彻底装腔作势,但松散拖沓的叙述,矫柔造作的剧情,加之农村妇女般的片名,足令观众望而止步。况且结尾大反派无故杀害秋喜后,竟选择决斗式的“送死”,如此虎头蛇尾设置,不仅叫人倒胃口,更注定令观众引发笑场,甚为腐朽。
由于《暗算》《潜伏》等剧的热播成功,再加国庆档狂扫票房的《风声》,内地影视作品从古装战争,悄然转向谍战题材。那么孙周导演在此时候推出《秋喜》,明显属于跟风谍战题材,企图多混商业票房。但错就错在《秋喜》仅拥有夺人眼球的开头,街头的刺杀爆炸,刚令国民电台总头成为惊弓之鸟,吊足了影迷胃口,后面就开始肆意乱造气氛,东拼西凑起“无间”卧底,直至潦草收尾。
《秋喜》与《风声》的抗日题材不同,它将大历史背景定于1949年10月初的广州。片中难挽回败局的国民党,企图炸毁城市要点,惟有共产党特工晏海清潜伏其内,意图解救。而两大主角:晏海清与夏惠民,前者沉稳睿智,后者阴险狡诈,他们从头对峙到尾,本可缔造精彩悬疑,遗憾在孙周没有驾御商业悬疑片的两把刷子,故事不仅没《风声》《潜伏》精心,相反整体索然无味。
郭晓冬饰演的晏海清,虽身在曹营心在汉,危机四伏,但他屡屡轻易逃离,虚假无极限。孙淳出演的大反派夏惠民,尽管试图演多层次内心戏,反被生硬剧情拘束,动辄便杀害无辜,变成恼羞成怒的恶魔,非常脸谱化。最可悲的是刚走出《南京!南京!》的江一燕,她演的女佣人秋喜,名义上是女一号,实则花瓶。小女子除了几次光脚上楼,荒唐制造悬念,等勾引男主角失败后,她还大露后背雨中洗澡,甚为无聊。
说实话男女主角的爱情戏,根本没展开起来,秋喜对晏海清的倾心爱慕,明显属于堆砌一相情愿,对于挚情挚爱的描写,异常单薄。还有影后秦海璐,她同孙淳演了几场床戏后,竟被后者枪毙,角色毫无意义。另外王雅捷也是充当花瓶老婆,便了无踪影,当三大女星荒扭被《秋喜》摧残,剧本无疑败笔致命。
孙周总想效仿经典商业片搞高智商对峙,连郭晓东身披风衣的造型,天上飞起的白鸽,皆可谓《英雄本色》《上海滩》的山寨版,而孙淳屡屡试探郭晓冬,亦极力克隆《无间道》。身为上司的孙淳,不仅指使郭晓冬拿绝密文件,拼命察言观色。后来他还愣在戏院摆“鸿门宴”试探,问题在共党接头人都惨吊在空中,凭什么郭晓冬拿着空枪,照自己脑袋一开,便轻易取得信任?相反“试探+失败”太过重复,逐渐令人视觉疲劳。再后面,大反派无故设计残杀了秋喜,结尾选择在红布飘扬的街道,大谈自己所谓的“纯洁”理论,然后两大男主角摆着“吴宇森+西部片”的山寨造型,双枪互射,坏蛋无创意倒地亡,典型是没事闲的送死玩,根本将逻辑抛于脑后。
纵观本片摄影、布景、美工,皆追求清雅别致,极赋古典美学造诣。孙周极力捕捉的生活化镜头,像极他获金鸡导演奖的《心香》,可即便从文艺生活片角度看内涵,《秋喜》仍单薄乏味。唯一亮点在于江一燕父亲死后,郭晓冬安慰性为她戴上菊花,《梅兰芳》剪辑师周影将几处伤感画面合并,颇有行云流水。可惜《秋喜》逃不出虎头蛇尾的败笔,票房不可能向《风声》那么势如破竹,口碑想必更差之甚远。为何国产中小制作频繁涌现此类腐朽?总是无故摧残美女?态度不好,总想混钱,罪魁祸首!
《秋喜》影评(七):很久没在电视上看电影了
今日无意间看了这部谍战片电影,竟不禁看完了这部电影,看后世界突然阴暗了许多。这部电影的拍摄是很优秀的,采用浓重的色彩,画面取得极具美感,画面经常可以单独拿出来当张摄影作品,明暗对比强烈…这一系列的,让我对这部电影的风格很喜欢,可是,在这样光鲜的摄像手法下,表现的却是一个阴暗的故事。这样强烈的反差,让人显得世界有些崩离,整得精神都要不正常了。本来象征着光明的区党委都给抓起来毙了,不是体现党光辉形象的影片,本片重点在重现当时那个环境,等影片结束,回想起来,这个不怎么河蟹的社会相对还是不错的。
影片的几个精彩镜头的切换做得很好,包括逼问斩手指的情节,先给你看个清楚画面,再蹦出个手指,再往后就只有声音,不让人觉得厌倦和重复,就像吃菜,咸淡酸辣相互搭配,如果一直吃咸的,麻木了,就没味道了。这部电影的细节,做得很到位,但从总体来看,还是缺少一根线,把剧情从头到尾地联系起来,所以,问题还是在编剧。一个个的场景,显得具体而美,细节处理地很好,但是,回过头来看,这部剧的重点应该是两个人的对决,在似明非明的关系中,相互猜忌着,可是一个个的场景本来是为两个人的相互猜忌而服务的,两个人的关系,却一直不近不远的,没有个循序渐进的层次。包括,最后的那场对决,实在看不懂出现的理由。说到底,剧本不给力,演员很辛苦,场面布置很精心,摄影方式很喜欢。
另,电影取名“秋喜”,让人摸不着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