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上见》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我们天上见》是一部由蒋雯丽执导,朱旭 / 姚君 / 朱一诺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
其实我与这部电影也并无关联,早先听说过,看过,哭过。是什么触动了我呢,我一直问自己,毕竟情节简单得近乎单调,女导演的作品嘛,细腻温情总是不变的风格和路线。
(二)
我的家乡也在南方,也是下着这样的雨,奶奶家村子里那些潮湿低矮的老房子,保留了我童年的一些记忆。
我一直记得那个村庄。
记得那条绕村而过的小河,河边常常有人洗菜洗衣,捣衣棒一下一下有节奏的声响,隔着清晨的空气和薄雾,能传得很远。
记得河边曾经种着桃树,春来开满粉红明艳的花;人不到的地方有些野荼蘼,有着清冽的香气,青苔附在石头上,投下模糊的倒影。
记得那一大片的田,青麦和油菜花拼接出怎样明丽的色彩。春天放风筝,夏天拾田螺,弄得满腿满身的泥,偶尔碰到一些游动的小虫,会吓得大惊失色。
记得奶奶家的老房子,雕花的木床,准点报时的老钟,那台陪伴爸爸叔叔度过童年的老式黑白电视机,至于柜子最顶端,尘封很久了。不知他们还会不会记得当年的精武陈真或是翁美玲版的俏黄蓉。
呵呵,老房子。在那时我的眼中,老房子总是藏着许多宝,于是常常翻箱倒柜,一会在床下翻出一盏洋油灯,或是被灰尘覆盖的景德镇精致的瓷器,一会从柜子里搜出爸爸小学毕业证书,几双虎头鞋样,樟木箱里还有一些七八十年代花里胡哨的旧衣服,那是他们年轻时的潮流。
后边的房子要更老些,是太爷爷和太奶奶住的。低矮潮湿,凹凸不平的泥地,屋上的瓦叠得齐整,中间一小块玻璃天窗,投下一方斜斜的阳光,清晰的光柱里,灰尘明灭飞舞。最喜欢的是那个小院子,我们叫明堂,东墙上攀着蔷薇的藤,花开时一壁明艳照亮人眼,西边种着一株细细的枇杷树,会结果,很酸。课文里学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读到结尾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总是有些特别的感触。
(三)
太爷爷走时,村子还在。那是个下着雨的夏天,我陪在太奶奶枕边,陪她默默流泪;我数着雨滴,守着太爷爷的最后一夜。那是灰色的记忆,有生以来第一次经历失去至亲的痛苦,那么清晰,那么深刻。
去年,太奶奶走时,村庄也不在了,先是变成一堆瓦砾,然后也许会出现一条崭新的道路。冬天的夜晚,在灵堂里铺上厚厚的稻草和棉被,我没有睡,尽管手脚被冻得麻木,我仍希望夜长些,再长些,我不想送走她啊,她和太爷爷都走了,都来不及等到五代同堂的那一天。心里像空了一块,瞬间,什么期盼都没有了。她走的那天,下了冬天里的第一场雪,我在大雪里狠狠的哭了,她是那么好的老人,知道重孙女喜欢下雪,就用在人世的最后一天完成我的心愿。
我常常会想起他们,想起太爷爷拉的响亮的京胡,想起他握着我的手教我写毛笔字,一撇一捺是“人”,竖横折横是“口”…想起太奶奶在冬天熬一锅喷香的腊八粥,灶堂间里的弥漫着食物和烟火的气息,我蜷缩在灶膛旁,卖力的把火烧得很旺,火光映着我的脸,直发烫。
……
可是直到今天,我都不敢写出那些怀念的文字。回忆与情感太深刻美好,而我笔拙。
脑子里闪现许多片段,我不知是什么时候流泪了,但此刻却在微笑。
(四)
陈丹燕的书里说,童年像是因为摔烂而芬芳之至的果子,有着颓败但直指人心的美。
蒋雯丽是幸运的,有机会用一部亲自执导的电影来纪念自己的童年。我想我也是幸运的,我还留下了一点回忆。可我不知这回忆能贮藏多久,假如有一天我仅剩的一点回忆也失落了,它会去哪里?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里,它是再也找不到它的来处了。
《我们天上见》观后感(二):天上来
最喜欢的在四川取景的《变脸》
很多人说这是边城里的翠翠和爷爷,其实不是。。。
可是我们何尝分得清呢
感动的是爷爷对于孙女的爱
这本身可以无理由
感情就是如此
我们身边的已经是最好的
满屋淡淡的兰花印
晚上宁静的油灯闪闪发亮
彼此依靠 那时我们不怕死 也不怕有一天会变老
马俪文导演的《我们俩》比这部要更。。。有力度些
亲情控的可以看看
《我们天上见》观后感(三):伞下兰
电影的温情感人之处无需赘述,虽然我本人对隔辈的亲情没有太多的体会,但也依旧被感动到了。电影起先的名字是「伞」,相比于「我们天上见」更为含蓄。之所以是伞,是因为电影里几乎一大半的时间都处于阴雨天或者雪天,而蒋晓兰则撑着那把油纸伞。有关伞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如下几处。
首先是晓兰撑着伞坐在坝上看淮河,淮河是南北方的分界线,晓兰盼望自己能飞过这条河去北方看爸爸妈妈。在那里,她的一颗牙脱落。
第二是晓兰撑着伞唱着歌走在铁道上,七十年代,火车的速度慢到足以使一个女孩慢悠悠地在几米开外走下铁轨。有几秒钟,她被火车的蒸汽覆盖,镜头白茫茫一片。
第三是晓兰撑着伞给院子里的兰花浇麦乳精,因为她听说兰花长得好爸爸妈妈就能早点回来,只不过她浇在了花心而不是根上,后来兰花和姥爷一同枯萎,晓兰则在墙上画起了兰花,整整一间屋子的墙上都是,颇有点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感觉,只可惜故事注定是悲剧。
第四是在体操馆受了委屈后,晓兰坐在淮河边读者爸爸写给妈妈的话,然后幻想自己撑着伞起飞了,她飞过了河,飞到了火车上方,然后她看见下方铁轨上她的同学追着她,而她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第五是晓兰半夜离家撑着伞去扒运煤的火车,结果摔进了煤堆,最后拿着破伞全身黑不溜秋的被人赶出来,坐在铁轨边发呆。
最后是晓兰撑着伞去给体操教练送哈密瓜,在听到“业余的”之后她跑开了,坐在树下自己把哈密瓜吃了。那时的她觉得自己受到了巨大的侮辱,而且还是她自己送上门的。
晓兰之所以一直撑着那把伞,是处于自我保护,和家里相比,外面是危险的,要受到同学们因为她的姓而对她的排挤辱骂,教练的冷眼相待和“业余”的讽刺。除此之外,伞还是一种渴望逃离的隐喻,从一开始嚷嚷着“跳河”,到后来幻想自己起飞,她想要逃离的欲望都是那么明显,只可惜,她无处可逃。
《我们天上见》观后感(四):追忆
蒋雯丽演而优则导的自传体处女作。艰难困苦的十年文革,父母发配边疆的小女孩小兰,经常遇到的是同学的言语羞辱和教练的淡漠轻视。还好有姥爷给了她最大的呵护与关爱。电影没有把重点放在那段风起云涌的年代,只是作为故事主线的背景随着剧情推进,也没有拍成煽情狗血的催泪大戏,润物细无声,细节打动人。很多地方把爷孙之间的互动拍得不乏童趣。泪点也是克制隐忍。姥爷用十年编织了一个谎言给了她一个美好的愿景,小姑娘也用谎言让姥爷不再担心自己。您养我长大,我给您养老,姥爷您说不怕死:活着有我,死后能和早逝的舅舅在一起,两边都有亲人,不会孤单。那一路走好,我们天上见。推荐此片:很喜欢这种慢慢的讲故事,过去的岁月就好像清澈的小溪,虽在心中静静流淌,却永不停歇。看完想起了自己的外婆,总是把好吃的放到床底的缸里,我回家到处翻,她就是笑呵呵的望着,印象中也从未骂过我打过我。小兰比我幸运,她还为姥爷尽了孝,我外婆走得早,什么福都没享,子欲养而亲不在,人生悔恨莫过如此。看完这部电影,我想很多人都会有共鸣。
蒋雯丽的这部导演处女作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这在近年来的国产片中是罕有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观众对于国产片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天上见》基于蒋雯丽自己的童年回忆,父母都远配新疆,自己和姥爷在一个似乎终年下雨的江南小镇相依为命。这种回忆创作比凭空编造的故事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真实性,尤其是在细节上。我是和我妈一起看的这部电影,我妈从中找到了很多儿时的记忆,诸如为了不上山下乡而苦练体育,姥爷自制的橡皮筋,用红纸做胭脂,印泥当口红等等。甚至我也见到了许多小时候常见现在已经消失的东西,比如脸盆的铁架子,给饭保温的草包,洗澡时用的超大塑料罩,夏日里搬着竹席在院子里乘凉等等。这些来自记忆深处的东西,真实又不突兀,各方面的细节都恰到好处,许多场景画面感极强,所有的群众演员和配角都很专业,仿佛就从那个年代穿越而来一样,让我忍不住频频截图。本片就像《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甚至更好,因为本片更贴近平常人的生活。这样的电影一定是杜绝任何“穿越”的现象的。
儿时的回忆总是主观的,也是零碎的,但是有一些线索串联起来。这也是本片的叙事特点,非常有回忆的感觉。真实的生活是平淡而漫长的,蒋雯丽的童年是相当孤独的,曾经的体操梦是童年心痛的阴影,而姥爷是她唯一的亲人和精神伴侣。从说谎就被妖怪啃脚趾的吓唬,到戒尺,麦乳精,橡皮筋,人造单杠。这一切所反映出的小蒋姑娘和姥爷那深入内心的亲情不是各种苦情哭喊所能表达的。可以说这是本片和《唐山大地震》这种人为安插泪点而编造的传奇故事相比更深刻的打动人的最大优势。
蒋雯丽处女作做到这样令人感到不可思议,我觉得其中一定有其夫顾长卫的功劳。看到这里,相比你也感受到了中国观众对于国产电影的诉求是什么:不要视觉效果,不要悬疑故事,不要惊悚气氛,要的是真情实感,要的是群体回忆,要的是触景生情。
《我们天上见》观后感(六):寻找最初的 Lan,遇见最好的 你。
A wenli jiang film。
淡淡的开头 犹如万花筒般的转动
没有父母的陪伴 还要忍受同学的嘲笑
不懂得什么却能坚持的去练体操 只为了心中的梦
她总是撑着那把油纸伞 雨天雪天
她总是在铁轨旁行走 唱着歌
她总是盼望着父母能从有着大沙漠的新疆回来
忘不了的是每次犯错后她含泪捧着高高的戒尺
忘不了的是她们爷俩一起躺在床上温馨的画面
渐渐地
她学着做事 在墙上画满兰花
她去打老四样 她给五分钱 她用戒尺喂饭 她为姥爷洗澡 她给睡着的姥爷按摩 她整夜整夜的不睡觉 盯着衰老的姥爷 背过身哭泣 在姥爷做的栏杆上模仿各种动物就像逗刚练体操的自己一样 却只能无力的看着姥爷低下了头闭上了眼睛
看不见了那个爱她宠她为她担忧保护他的姥爷
一个人身上一切都是美好的
最初的 Lan 就是最好的 你
我们 天上见。
本片虽然是蒋雯丽的导演处女作,在导演技巧上还有青涩之处,但胜在故事真情实感、清新细腻,而且整部影片的摄影和美术都非常讲究。少量的电影特效在节制使用的同时,也恰到好处,为电影整体加分不少。
《我们天上见》是一部在叙事上非常私人化的电影,虽然整个故事背景都放在了有很多叙事可能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中许多细节虽然表现出强烈的年代特点,但全片还是采取了私人化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几乎完全由回忆性细节构成的故事。相比《孔雀》和《立春》,《我们天上见》并没有试图去表现某种叙事野心。对于那些期待着某种戏剧性冲突的观众来说,看这部电影可能会感到失望,因为影片带给观众的感动只来自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简单的外部刺激。
不过作为一部在叙事上没什么野心的电影处女作,本片虽然在故事结构上采取了私人化的讲述方式,但对于潜在观众来说,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国内电影市场已经开始细分化,肯定有足够的观众喜欢这种风格。作为一部走私人化叙事路线的电影,能够感动这部分观众就足够了。本片中最出色的表演来自老演员朱旭。对于已经八十多岁的朱旭老爷子来说,他的出现就足以为本片注入灵魂。也许正是到了这样的年纪,朱旭在片中的表演已经做到了不动声色中就能打动观众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只要对那个年代有着共同记忆的观众,只要对那种家庭亲情有着足够体验的观众,就会被朱旭老师的表演所打动,可以说朱旭是支撑起本片情感基调的关键所在。(张小北评)
《我们天上见》观后感(八):我们天上见
或许我是个过于感性的人,每次看这类电影时都会哭的很厉害。电影里,那是个经常下雨的小地方,小兰时常打着一把纸伞,直到长大,直到姥爷去世。小时候,姥爷帮小兰做饭,帮小兰洗澡,帮小兰做体操服、搭单杠,用戒尺打小兰手心,假装父母给小兰写信,扮鬼脸逗小兰开心,细心地养兰花。直到有一天,姥爷病倒了,全身器官衰竭了,可是心脏依旧不肯放弃。那棵兰花也死了,小兰画了满屋子的兰花,帮老爷洗澡,喂姥爷吃饭,扮鬼脸给姥爷看,看着姥爷慢慢的合上眼睛。
我们天上见。姥爷说:好人到天上,坏人到地下。那么,我希望做个好人,将来能跟姥爷在天上相见。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当我们的生活被物质、金钱、诱惑所充斥的时候,亲情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姥爷,姥爷,你还记得自己与姥爷的事情吗?
《我们天上见》观后感(九):坚守本分,做好自己【2010年12月01日 00:16】
....突然及其想看国产电影,于是找了一些
我突然意识到,我出生那年文化大革命不过刚刚过去八年;76年新中国刚刚成立小三十年,而现在,距76年也才刚刚三十几年....
我读人物传记的理由是读史,我认为当一个人到达一定高度的时候,他就不仅仅是他自己,更是历史的符号;而看着这样的电影,我又想到,这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由谁为他们立传过
当我感慨英雄与时势相互成就的时候,我忽视了,英雄的伟大与时势的风云在中国大地上最最普通、普遍的广大人民身上的投影——他们的起居生活,他们的言行举动,其实更代表了时代与历史,而且那么的生动鲜明,那么的触动心灵....
亲情是永恒的主题,我更有感于那个年代——片中许多许多的元素是我们曾经最熟悉的经历,炉子、炉子上的烤红薯、大杂院、脸盆、水杯、痰盂、洋娃娃、万花筒、麦乳精、广播、青霉素、奶糖、仍扑克牌....如今我们早忘了麦乳精的味道,也早记不起大杂院的氛围,投身声色犬马光怪陆离的喧嚣居无定所——究竟是我们遗忘了时代,还是时代遗弃了我们....
那个年代人们是政治的牺牲品,现在人们是经济的牺牲品,短短几十年跨度的时间颠覆着人生,重铸着价值;期间闪过无数张义愤填膺的、悲戚自弃的、无奈辛酸的、麻木不仁的抑或洋洋得意的脸,只是我们可能忽略了像姥爷那样,坚守人生的本分,做好自己——哪怕做一顿饭,读一份报,养一棵花..
台词:
——小翠姐,男的跟女的在黑的地方就会生小孩吗
——不会的,亲嘴才会生小孩呢
——姥爷,你可怕死呀
——不怕
——为什么呀
——活着跟你在一起,死了跟你舅舅他们在一起,两边都是我的亲人
——那人死了以后都到哪去了呢
——好人在天上,坏人在地下
——那我是好人还是坏人啊
——帮人做好事,不讲瞎话就是好人
《我们天上见》观后感(十):疯狂年代的祖孙温情
同岁月神偷相比,蒋雯丽带入个人经历讲述的故事更能激起我的共鸣,主要因为这是一部纪念祖孙感情的影片。疯狂年代,姥爷为孙女维护的一个宁静港湾,有多珍贵怎么渲染都不过分。但影片很克制收敛地淡淡讲着故事,时光静静流逝,留下了祖孙二人互相搀扶下一老一少地背影。
影片开始,从小兰跟着姥爷在雪地上的脚印跳出小院开始,到结尾处同样的下雪天,小兰搀着姥爷慢慢地走在同样的院子里。这种呼应,产生了一种对称美。做饭,洗澡等细节,应用了同样的手法。
阴雨的天气和蒸汽火车贯穿全片,串起了冷色调的气氛,也反衬出祖孙间的温情。
朱旭的表演可以说浑然天成了吧,没有夸张的表情和台词,姥爷对孙女的爱和呵护就在举手投足间表现出来。卧病在床对旁边啜泣孙女勉强摆出猴王的姿势和安慰的微笑,让人潸然泪下。
对于跟随爷爷奶奶长大的我,同这部电影有特别的感情。奶奶的蒲扇,雨伞,爷爷的草帽,晚报,院子里春天的槐树花,夏天雨天积起的小水洼,秋天树上结满的脆枣,冬天堆的雪人构成了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