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观后感10篇
《安妮日记》是一部由Jon Jones执导,艾丽·肯德里克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但是不管怎样我依然相信一切会变好的,不管如何人们心中善良长存”,安妮在被抓的前几分钟写在日记里的话,“我听到逼近的枪声,看到百万人民的伤痛”可是我依然相信世界的美好。
犹太人,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之一,一个和中华民族一样经历了苦难的伟大民族。所不同的是他们更善于驾驭自己的心灵。他们具有强大的忍耐力,他们的智慧是神奇的,并且举世绝伦。在常年的漂泊流浪中,在从未有过的大迁徙中,是苦难和艰辛、饥饿和折磨、杀戮和欺侮……一切的不幸迫使着犹太民族不得不用智慧去生存,去获取一口果腹的饭、一丝遮体的衣。犹太人智慧的诞生是被迫的,是在屈辱中诞生的,但是犹太人的智慧无所不在、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到文学、艺术等等,一切的人类历史都印有犹太人的足迹。
人们很难过他们坚持了那么久还是死于战争胜利前几天,可是安妮的生命没有结束,就像她自己说的她要用写作的方式让生命延续,
安妮在阁楼里度过了他的青春期,一个十五岁的花季少女,她需要独处,需要自由,需要爱情,需要写作,需要理想,哪怕是在8个人拥挤的避难所里。安妮的父亲说:“写作是她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唯一有意义的事,努力就有希望,这是我一直告诉孩子们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教育如此重视,唯一的自由在思想里,这是我们未来的希望。”。如果不是战争安妮会怎样?叛逆,敢爱敢恨,像每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要远离父母那让人窒息的爱,可是当自由伴随着梦魇会是一种对生命更加严肃的思索。这个小屋潮湿、摇晃,让人窒息,无聊透顶可是日记成了安妮的宣泄,这里面藏着一个女孩对生命的思索,对性的好奇,与母亲的冲突,对自由的憧憬,更重要的是对那一段历史感性的呈现,这一切就像汩汩的泉水流淌在这本影响后世的《安妮日记》里。
8个人躲在小屋2年的时间,他们会悲伤恐惧,但是他们从不绝望。每天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活着,却依然渴望自由;每一个细微的声响,都能把紧绷的神经推向崩溃的边缘,却仍然坚信,他们终将获救;每天都度日如年,却保持着对生命最真挚的渴望; 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重。
他们躲避了那么久当他们被带走时我从他们脸上看到了一种力量,那是一种一个民族的坚持与信仰。他们不管何时都不会绝望。在这个避难所里杜赛尔先生最孤独,他没有亲人,没有人能够倾听他,一个五尺男人常常在被窝里哭泣,与安妮争夺书桌而闹脾气,但在最后一刻他给安妮穿鞋子,我看到他脸上从未有过的平静。
我很庆幸安妮没有将日记带走,法西斯会像对待一堆废纸一样来对待它,唯有自由的思想是杀不掉的。
安妮弗兰克于1945年3月死于贝尔森集中营。
《安妮日记》观后感(二):战争的角落
二战,犹太人,没有人不对此感到熟悉。多年前的那部《辛德勒的名单》,让很多人对于纳粹对于犹太人的处境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其实这样类型的片子很多,譬如《朗读者》,只是不过是以不同角度,去观察这样一个视角的罢了。
整部片子,你看不到真正的残酷的战争场面。你视野所及的就只是那间拥挤的小房子。影片以安妮的生日派对开始,不带过多感情地叙述着这么一件事。安妮只是个孩子,她并不能深刻地去理解发生在她身上的改变。当他们一家人被迫躲在很小的屋子里,白天不能说话,不能发出大的声音,以免被人发现,只有外面的工人下班时,才能低声说话。作为一个正值灿烂年华的孩子,她只是感到深深的无聊。
凡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以个人体验来证实其真实性的。对于安妮来说,战争就是狭小的屋子,寂静的对白,每天准时响起的钟声,毫无滋味的生活。虽则战场上的残酷令人恐怖,但封闭的空间也将摧毁一个人的生命力。
记得茨威格的一篇小说《象棋的秘密》中,主人公便是这般在封闭的环境下得上了偏执症。没人少的了自由。就像,没人能够停止呼吸一样。
安妮的日子只能靠着日记来度过,每天都是一尘不变的日子,这样的日子让人发疯。看似幸运的他们却被判了另一种监禁,生命能量的萎缩,希望的破灭,难以想象的未来。生活的意义便在于不知道下一刻将发生什么,可当你呼吸的空气都告诉你,未来是糟糕的,是如今天一样的日子之时,那样的幻灭感,不知有几人能承受。
于是会想起多年前看得一个小故事,一个永恒之人的自述:没有终结,这是世界上最残酷的结局。尽管没有人想要接受死亡,可死亡却给这世界最为原始的动力,有终结,开始才有意义。
战争的意义,或许就是抽离掉个体对于终结的感知,并以此消耗掉整个的生命
《安妮日记》观后感(三):Anne
很奇妙的观影感受,在去Amsterdam前晚的两点钟一个人窝在出租屋里对着transcript和没有字幕的视频看完《安妮日记》,然后在最后一幕安妮被带出小屋回头的一瞬间看着定格在那里的Died in March 1945时潸然泪下。
影片的对话日常、真实,与以往旁边者视角记录的战争不同,全片从安妮的视角来描述这一切,把少女眼里的战争展现得更加细腻和牵动人心。父亲为女儿争取多两小时的书桌使用权时讲到的 work and hope,讲到唯一能掌控也最值得珍视的是思想的自由,和广播里播放的记录一个民族不能只是那些由胜利者撰写的充满着荣光的官方文件,还要由来自普通民众的书信、日记来让后代铭记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的话语,都是支撑安妮在这个小小的Secret Annex里对未来、对自由的憧憬和向往。
她任性、叛逆,在与母亲的争吵和写给父亲“after the war I will leave you and live by myself"中成长,她期待着战争结束后能成为一个作家,能有自己的事业,不像母亲一样被世界遗忘。好像一切都会好起来,她在书写中越来越如鱼得水, 广播里传来令人激动的解放的讯息,只是所有人都没有料到在藏身了两年离战争结束只有两个月的时候,等待他们的是另一场“清洗”。
没有流弹划过天际,也没有令人胆战心惊的玻璃被打碎的声音。一切都是那么仓促,男人的交谈,书柜被移开的碰撞声,日记被粗鲁地扔在地上然后所有人就此分离走向未知却又已知的结局。
没有呐喊,没有眼泪,Mr. Dussel 静静握住安妮的颤抖的手帮她穿上黑色的带的皮鞋然后消失在另一辆火车上。也许在集中营里Anne也会偶尔想起母亲的温柔,草莓的可口,第一次接吻,教堂的钟声,窗外的风和空气,西班牙语的Benas Noches 和对生活、对写作的冲动和热情。
《安妮日记》观后感(四):真的很可惜,死于胜利的前夕
在此之前,我是看过原著,在搜狐视频上偶尔瞥见有这部英剧《安妮日记》,所以点进去看了,主要也是想看看电视剧拍的怎么样。不过就他们躲避的环境和安妮整体个性,我觉得还是有些差异的。电视剧里他们生活的地方明显要比书里写的优越许多,而安妮那种乐观坚强性格在她的身上体现的不是很明显,反而更多的我看到的是无尽的叛逆和苛刻无情。无论怎样,电影的最后,我还是哭了,那是她们被纳粹带走的时候,安妮就连穿鞋的手都在抖,后来还是跟他同处一室的牙医帮她穿上的,那时我就觉得非常感人。虽然生活在一起,这么多人难免有过各种摩擦,但毕竟她们是一家人,属于同一国度,在危难面前一起相互扶持相互告慰。真的很可惜,她们所有的人除了安妮父亲,死于胜利的前夕,没有什么比这个更加可怜的。
《安妮日记》观后感(五):既不安妮也不日记
之前没看过原著的安妮日记 安妮这个名字总让我觉得`` 安妮``是有女神气质的,眼神平静,笑容可掬。读了中国安妮阿姨的书发现原来``安妮``有个阴柔而躁动的灵魂。
女主人公的发卡、侧脸和一头卷发都很美,虽然生平讨厌呱呱小姐,可是她有句话我很欣赏, 我不漂亮,这辈子都不会美丽起来。无论这话客观与否,懂得自嘲的女人都不会太笨。
安妮父亲的微笑让全剧保持着温情脉脉,他亲吻妻子的感觉如同他亲吻他的子女们,难得如此浪漫善良智者型男人
八个人一只猫两年的阁楼生活,外面是二战的世界,里面却是隔离的平凡的小日子,我想我要是生活在那里,一定是享受的,就如雨天,躲在家里喝着热牛奶般快活,所以即使剧中战火纷飞,我的心里仍热有种平静的快活。
最近看了些BBC迷你剧,这部还是让我喜出望外的,因为它既不安妮也不日记,虽然有爱有历史,但更多的是栩栩如生的人物、人性。如此种种,挺真实的。
如果逃不过命运的锁喉,不如在此安营扎寨 ,享受可能得到的爱。
如果生活持续的不见天日,不如就此发现阳光 ,把属于你的氧气都吸走 你甚至不需要考虑别人 ,因为这是你的神赋予你的 ,你有权、有责任去占有。
最后两段是我看完以后的一些又安妮又日记的总结。
《安妮日记》观后感(六):这不是一个悲剧
真实的总是最沉重的!但看这部剧最让人落泪之处不是对纳粹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绝望,而是被黑暗笼罩的几个犹太人仍然对生活怀有希望,仍能在共同生活中发现欢笑与乐趣!以下几处最难忘:
1.无论是受到纳粹的征集令,或是被迫与一家大小多于阴暗的阁楼中长达2年,抑或每天听着BBC广播中纳粹的残忍暴行和盟军的无力救援,安妮的父亲总能沉稳冷静地面对,却因为收到女儿一封“I DONT NEED YOU OR MY MOTHER ANY MORE”的信泪流满面;
2米普总是带着微笑耐心地聆听这群落难犹太人的“无理”要求,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
3.最后纳粹发现了他们时,安妮终于第一次在剧中和母亲拥抱了。(T-T)
4.总令安妮讨厌的牙医先生在最后要离开小屋时帮全身颤抖的安妮系好了鞋带。
5.最后离开小屋时这群互相在“不爽”对方的犹太人都最后地拥抱了。。
我想这部名著震撼人的不是纳粹的恶行斑斑,也不是战争本身对社会的摧毁,而是那几个犹太人在生命最后时光分享的爱和关怀!这不是一部悲剧,而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安妮日记》观后感(七):自私的anne
看完以后很难过。虽然故事的中间,我听不喜欢anne的,因为她自私、自我、自以为是。可是等到最后被带走的时候她回头看了一眼阁楼的时候,看到每个人都标示着死于哪个集中营,哪一年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的悲伤,那种带着恐惧的悲伤,心痛的悲伤。
和平年代,你很难想象要把8个人关在这么小的空间里,彼此没有秘密,你甚至能知道这个人下一句话会讲什么的感觉。工人在的时候不能讲话不能发声。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太压抑。我觉得自己更像故事里的姐姐。内心里也是一样的有梦想,向往自由。可是因为家里已经有了个anne了,为了维持屋子里的和谐,姐姐总是压抑着自己的喜好、压抑着自己的想法,做了个听话的乖孩子。这个时候我就越发讨厌anne。她真的很难让人忍受。她的话很刻薄。她喜欢别人男生会不自觉的去”勾引“,最后真的是三分钟热度最后嫌弃别人stupid两个人不在一个层次。她写出这样的信给她父亲,太没有良心了。我知道,一个被忽略了成长感受的敏感的少女的心,可那毕竟是荒唐的童言无忌。父亲看到信说这是他这辈子收到过最伤心的信的时候,太让人难受了。从一开始,男生的妈妈就没说错,anne就是个被宠坏的小孩。大家已经在这么危险的环境下了,她竟然还这么自我。好像全世界都在挑她的刺。却不曾去领会大家的爱。
anne说她不想和别的女性和她的妈妈一样。她想要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去旅行。我懂一个思想独立的女性对自己生活的要求。可是,在这样战乱的年代里,你可不可以收起自己所谓的权力和想法,也去想想同一屋檐下别人的感受那?也许别人也正有着同样的想法,只是都没有说出来而已。
对!这么说anne其实也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告诫。哪一个独生子女会没有一丁点这样的自我和自私那?总觉得世界在欠着自己,其实周围慢慢的都是关爱。这么说anne也是嫉妒,因为她可以活得这么自我。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时刻保持自己的。她还有一个这么好的爸爸,即使这样的环境下依然满足她从物质到精神的空间和需求。
这段在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爱情其实算是青春期的好奇,荷尔蒙在作祟。他们第一次在阁楼kiss的那场戏,anne好像突然长大了,穿着睡袍竟然有成熟女子的风韵。
想起在amsterdan看到的安妮之家。
为什么这么有社会历史背影的电影被我看出了这样的90后性格缺点?其实大概也只有anne这样的姑娘这样的固执和自我才能成为不一样的人吧?!别人都像姐姐一样被现实中对”好“的定义所憋死了吧。
《安妮日记》观后感(八):如果只是从青春期的角度来看。
我也曾被我的父亲指责说我闲书看的太多,但是当时只是觉得他们是想让我变成应试机器而打击我的话,但是现在看来也不无道理。
我看这不电视剧更多的是看到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小女孩的心理历程,我很能明白那种言不及义的生活,以及无人倾诉的烦恼,我也有一本日记来和自己交谈,整理情绪。印象最深是在第三集,12分钟开始的部分,PETER的妈妈批评ANNE的话:“····问题是,你知道太多不该知道的东西,等你长大一些就会失去很多乐趣。你会说我20年前就读到了,你要还是想要丈夫的话就赶快找一个吧,因为再也没有什么能让你觉得动心的了。你无所不知,但都是纸上谈兵。而到了实践中呢,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位大婶一直以来给人都是很世俗聒噪的形象,但是不能因此就觉得她一无是处愚蠢无知。我越来越的觉得世界的道理总是很直白朴素的以至于往往人们忽略了它的价值,直到历尽千辛万苦,用自己的生命去验证某一句话的时候才发现它的可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经历是错误的,或者说,没有这样的经历就不能真的理解,经历是必不可少的。每个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不仅仅是因为生命本身的可贵,更在于,他曾走过你不曾走的路,而他的经验可能就是很可贵的一笔财富。只要用心的活着就会有价值。
可惜我明白的太晚。闲书看的太多,虽然我到现在也认为多看书是很好的,但是不的不承认,我的生活比同龄人少了很多很多的乐趣,获得快乐也很不容易。人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该做什么的时候能一心一意的做好它,心无旁骛,内心笃定,任何的不适度都会造成不幸福的感受。
《安妮日记》观后感(九):自由的味道
我想,BBC的出品本身就值得期待,更何况是对这部风靡世界几十年的日记的改编。
安妮天真无辜的大眼睛,令我对结局感到分外地沉重。虽然从开始看的时候,就知道结局如何,但随着剧情的发展,随着琐碎的、日复一日的生活的展开,很多细微、真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着我。
每天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活着,却依然渴望自由;
每一个细微的声响,都能把紧绷的神经推向崩溃的边缘,却仍然坚信,他们终将获救;
每天都度日如年,却保持着对生命最真挚的渴望;
在小阁楼坚持了两年,快要看得胜利曙光的时候,他们被发现了。最后在小阁楼互相道别的时候,大家都清楚自己的生命将要划上句号。虽然两年里有争吵、有不满、有自私自利地耍小手段,但相互间培养的感情,依然真挚美好。
这出短剧,又重燃了我对生命的尊敬,对自由地活着的感激,对远离战争、远离种族争斗、对和平的渴望。
《安妮日记》观后感(十):爲什麽主角一定要溫和順從才能獲得同情?
有人不待见这个版本,认为把安妮塑造成尖酸刻薄讨人嫌的角色。
战争,对这个小朋友来说并不沉重,甚至还未弄明白是如何发生。
她还这麼年轻,她关心的是食物的味道,个人的隐私,生活的乐趣。她热衷于影像明星的贴纸,忙著和母亲对著干,好奇于自己身体的变化,憧景著交男朋友,在自己的小世界自娱自乐。
从她身上,我看到叛逆时期的自己——和母亲冷战、争吵;
听见别人说母亲太宠爱我时,一定要狠狠还击心理才平衡;
家长讲的每句话都不顺耳;整天大嚷著你们不能理解我....
这个角色与年轻时的自己如此亲近,仿佛打了个照面,微微窃笑。
感人之处,并不在於“他们死於战争胜利前X天”这样的语言。
而是安妮对姐姐说:
I'm going to have a different life to most girls, I don't want to be like Mother or all those other women who have a family and then they're forgotten. I don't want to have lived in vain like most people. I want to go on living, even after my death.
曾几何时这也是自己的心声。
自我、叛逆、恃宠而骄,纵然她有这么多的不可爱,
但她如此率真自信,有个性有思想,
对生活充满勇气和希望,对未来满怀热忱。
影片最后,他们被发现时的无奈与恐慌,与我们预先知道的结局,
我们知道,她还有那麼多的"尚未完成",
而生命却停止在这最鲜活的年华。
谁规定这本日记背后的女孩一定要温和顺从?
非常喜欢安妮的塑造,让我感到任性与自我也可以惹人怜爱。
我想,当一个民族遭受灾难时,我们应该有的是悲悯,而不需要关心他是怎样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