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安妮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安妮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

2017-12-08 21: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安妮日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安妮日记》是一本由(德)安妮.弗兰克著作,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6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妮日记》读后感(一):安妮日记摘抄

  短评:看完之后,我不得不说,战争年代的孩子都不得不迅速长大。安妮在那小小的密室里看透了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无可避免的摩擦,摸清楚身边的人的性格,真的很厉害,那时她还不够15岁!看到她那些愿望是那么简单又遥远,真的很心痛... 我觉得自己真的真的很幸福兄弟姐妹就是那种又爱又恨的存在,即使很讨厌却又不能失去的存在,安妮在失去姐姐不久就去世了,因为在集中营里面没有了精神的支柱。熬过了密室的时光是因为家人的陪伴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吧~ 二战的时候,德军真的很可怕,胡子真可怕。。。

  凡达恩太太无处不在。。。

  1943.01.30 sat

  我要气死了,却不能表露出来,我真想跺脚,尖叫,抓住妈妈使劲地摇一摇,大哭一场,真不知是怎么了,每天都有那么可怕的话,嘲笑的面孔和责备密集地倾泻在我身上,就像紧绷的弓弦上一杆杆的箭,射得我满身窟窿。

  我无法忍受他们的怜悯和好心的嘲笑,这只会让我叫得更响。如果我讲话,他们就都认为我是在炫耀;我沉默他们就认为我可笑;我回答就是粗鲁,聪明的提议就是狡猾;我累了就是偷懒,多吃一小口就是自私、愚蠢、懦弱、奸诈,没玩没了。

  【欺凌现象,无处不在】

  1943.12.24 fri

  究竟有没有人,无论他是犹太人还是非犹太人,能理解这一点?我不过是一个急切渴望着开开心心玩耍的小姑娘。

  【如此简单的事居然无法完成,种族屠杀太可怕了】

  1944.02.18 fri

  现在我只要上楼就总希望能看见“他”。因为我的生活现在有了目标,因为我心里有了可以向往的东西,一切都变得更加愉快

  【我懂。】

  1944.02.23 wed.

  我心里想:“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它们,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它们还会延续,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我活着,我看到这阳光,这天空,我很幸福。】

  1944.03.07 Tue

  有意无意间,我总想着法子,用各种笑话和把戏驱赶我内心空虚。回顾以前的生活,我明白,我生命中的一个阶段已经永远结束了。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走了,一去不复返

  【膝盖好痛,心更痛。】

  ...从今以后我只想信任我自己...用有勇气真诚信念的人是永远不会在不幸中消亡!

  【真的?】

  1944.03.12 sun

  假如我充分信任一个人的话,那我就不想让他们成天围着我转。

  【对!】

  1944.03.28 Tue

  我现在的处境很艰难。妈妈跟我过不去,而我跟她也过不去;爸爸,闭起了眼睛,装着看不见我们之间无声的战斗。

  【男人啊...女人的战争,就由她们战够了~】

  1944.04.11 Tue

  我们已经被严厉提醒我们是匿藏中的犹太人,被拴在一个地方,没有任何权利但有万般义务。我们犹太人是不能表达感情的,我们只能勇敢坚强,必须接受一切不便还不能咕哝,必须竭尽全力信仰上帝。这场可怕的战争将来总会结束的。我们再次成为人的时间一定会来临的。也不光是犹太人。

  【好可怕、好悲惨,忍不出落泪。真的很残忍。】

  1944.05.02 Tue

  这类事情总是男人提出的,但女人是可以约束他的。

  【你懂的。】

  1944.05.03 Wed

  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就藏着一种要毁灭、杀戮和残害的冲动和怨愤,直到整个人类毫无例外经历一场巨变,战争骤起,一切已经建造、开发和成长起来的东西都将毁灭和破坏,在此之后只好再从头开始。

  【看透了这一点,安妮真的很了不起,那时只有不够15岁。】

  ...一个基督徒做事一人当,一个犹太人做事万人殃...

  【种族歧视,宗教歧视?】

  我是不是也去写写日记?

  《安妮日记》读后感(二):《安妮日记》‖一封回信

  亲爱的安妮: 你好啊! 距离你最后一封来信已经七十三年了,想不到我会给你写回信吧!这些年你在天堂还好吗?天堂应该是宽敞明亮的吧,不像当年的“密室”那么拥挤压抑,也不会被迫和自己讨厌的人朝夕相处吧。你有了私人空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了,也算是一件乐事吧! 你突然离去之后的日子我大体上过得还好,只是总是想念你,总是盼望着你的来信,想听你诉说。可是没能等到你。直到我遇见父亲你的父亲是在集中营里唯一存活下来的“密室”成员,在战争结束后,我被交给了你父亲,然后他将我交给了出版社,我才得以出版,并流传下来。这跟你在日记里告诉我的一样,很多人通过你的日记了解了那段历史,和那段历史中逃难者、藏匿者的生活。 这样想想,你当作家的愿望便算是实现了吧!再加上日记里记载的是你们在密室两年的生活和你的心路历程,读了日记的人们得以了解被迫害的犹太人逃难时的种种,像是你对自己“密室”经历的采访,算不算是圆了你做记者的梦了呢? 对了,忘了告诉你,出版的日记封面上印有你的照片,卷卷的头发脸上带着明媚的笑,很美。 人们不会忘记你们曾受过的苦痛和折磨,无数的历史资料时刻提醒着每一个人,就像你的日记,其中的一篇收录在了英文课本里,语文课本里也有关于那段历史的文章,比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些都印在了课本里,印在了每一代孩子的思想里。时代不会忘记历史。 现在这个时代,跟密室那两年有很大不同,也有很多相同。纳粹受到了惩罚,德国人为自己先辈的行为感到内疚并不断道歉。但这个世界战争依旧存在,无辜的人们仍在不断受到伤害。一想到还有很多孩子像当年的你那样受尽折磨,就倍感心疼。也许他们也把他们的生活写在了日记里,写给了他们的朋友,他们的精神寄托,和你一样期盼着阳光下自由的日子吧! 真的希望那一天早点到来,并永远持续下去。 但现在,我相信太阳正在慢慢露出来,但乌云还未完全散开。 你的好朋友 凯蒂

  《安妮日记》读后感(三):一本让我重新提笔写日记的书

  没有能力去评价这本书本身的社会意义,刚开始想读,仅仅因为想了解一下那段历史,想看看一个小姑娘眼中的那段历史,对这本书如此轰动的解释也以为仅仅只是因为它出现的时代背景和独特视角。

  边读边感叹,这个年仅十四岁的女孩竟能有如此的笔触和思想深度,不禁打心底里叹服。“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在种族歧视和战争迫害的社会大环境中,藏匿且充满恐怖。”她的眼里不仅是家庭琐事,更有宏观社会状态以及一些那个年纪我们不会去思考理想及性。

  因为这本书,我决定拿起笔,不是为了以后能有人阅读,而是希望若干年后,自己再重新看自己的日记的时候,能够回想起现在的我,找回此刻纯净的自己。

  《安妮日记》读后感(四):永远的安妮

  用一周的时间读完了Anne Frank俩年的密室生活——《安妮日记》。惊叹于这个十几岁的孩子对人生竟有如此深熟的领悟,也羞愧于作为三十好几的我,却没有高于这个花季少女的心智。

  打开安妮的书,就像掉入了邓布利多的冥想盆,你可以身临其境地和安妮一起生活在那个封闭的空间里,想着她的想,梦着她的梦。安妮他们只是渴望自由,渴望平静的生活,对她们遭受的苦难没有日日抱怨。她们原本只是历史书中那些遭受迫害的犹太人庞大数字中的八个,但这本书却为我们展现的是八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有情感,有思想,有爱情,有同其他人一样的全部,但他们却失去了最基本的自由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这就是战争最丑陋的一面。相比安妮,我们如此幸福。所以还有什么可抱怨,还有什么理由说自己是不幸的?即使每天都要面对死亡,安妮也没有放弃生活。相反,她生活的充实愉快。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是:不再惧怕死亡。

  quot;只要我还活着,能看到这阳光,这无云的天空,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安妮 弗兰克

  《安妮日记》读后感(五):但愿我永远记得你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还是大学的时候,封面写:一个14岁小女孩。。。看到这几个字就立即放下,觉得那即便不是本儿童读物,也不会是我那个年纪该读的,现在看来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太草率,幸亏今天还能在次看到这本书,我把这叫做缘分。我相信缘分,我希望能永远的记住这个永远14岁的充满力量与智慧的小姑娘。

  你叫她小姑娘?她表面不会反驳,因为即使在面对大人们无休止的争吵抱怨,她都不吭一声,可她心里一定会说,我才不是小孩子,我已经是个大人,我的思想已经够成熟

  是啊,她是那么纯真,聪明,智慧,勤奋,富有洞察力,又学会超脱,14岁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我们懂得什么,可是在密室的那段时间她的成长速度超过任何人的想象,我甚至都不敢说我现在的有他那么深刻的洞察力,有那么非凡的超脱。

  刚搬进密室的时候,大家都不适应。大人们只是没完没了的抱怨,无休止的争吵,她则尽力表现出乐观,幽默,爱说话,这是她自己反抗的方式,而这却招来每个人的讨厌,她不在乎,依旧我行我素。她跟妈妈争吵,她觉得大家都喜欢姐姐,都讨厌她,都不爱她,她也难过,只是不表现出来,她觉得只有爸爸懂自己,他甚至想据爸爸为己有。每次跟妈妈吵完架,他都想跟爸爸待上那么一会,因为爸爸会安慰她。

  密室里除了正常的工作,他读书,学习法语和英语,听音乐,当然不是我们现在挺的流行乐。。渐渐的,日子变的困难,随着自己的成长,衣服都穿不了了,鞋子也坏了,吃的东西也都是每天一个样。。尽管环境再痛苦,她还是客观的对自己说:痛苦只是暂时的,她现在有爱的家人,由好多糖果,还要什么别的呢,但她也会幻想,幻想出去以后,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很多人会围绕着她,因为她总是焦点。。还幻想着出去后大口的呼吸新鲜空气,舒舒服服的晒着太阳。。就是这种信念在那段灰暗的岁月中支撑住她。。可慢慢的,幼小的心灵似乎熬不住,他寂寞,没有人和她聊天,妈妈只喜欢姐姐, 爸爸每天有要忙的事,她白天依旧是哪个“讨人厌的”孩子,夜里则在黑暗中哭泣,在哭泣中开始思考,渐渐地,她的思想也开始慢慢发展,看着以前的日记,回顾以前的日子,她觉得自己是该以另外一种姿态活着,至少不跟妈妈顶嘴,看到大人们的无知争吵,她也只是作为旁观者,从不介入。后来,跟妈妈的争吵越来越少,那是她自己的努力,因为她知道了,无谓的争吵并不能让日子好过哪怕那么一点点。内心痛苦的她选择在黑夜慢慢释放自己的苦闷,她哭泣着,思考着,也迅速的成长着。跟彼得的感情在心里生了根,仿佛他又看到了希望,日子变得不那么难熬,她是有自尊的,及时喜欢彼得,他不确定,是否彼得也一样喜欢她,就尽量的多和他交流,加深理解而不是盲目的上前去表白,她心里有那么一股高傲劲儿也好,自尊也好,她就是不会太主动,她有属于女孩子那一份矜持。随着感情升温,两人的交流越来越深入,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原来彼得和她一样,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听着这两个小孩子谈论他们对大人的看法,你仿佛觉得,他们看得那么透彻,他们那么的超脱,仿佛外面那些大人是一群尘世里挣扎的庸人。他们也会有亲密的举动,她会有不安,会自责,但她同时也清醒的知道,如果这是她一生中要爱的人,那么即使这种亲密来得早点又有什么关系。他们亲密,但那也只是属于孩子般的亲密,但是感情却纯洁的有如雪莲花。她渴望这段感情,但也为姐姐着想,他不想忘夺走姐姐也喜欢的人。姐姐告诉她自己并不喜欢彼得后,她在消除了心中的愧疚之情。随着感情深入,对比的的了解越来越深,她确定彼得并不是自己真的梦想中的合适人选,因为他不够坚定,她依赖安妮,他的思想也还没有完全定型,容易动摇----这是一个14岁小姑娘的眼里看到的,她什么的分析着自己以及周围的一切,她希望自己出去后做一名记者,周游世界,而不是像妈妈那样,一旦脱离了家庭和家务便一无是处。她渴望外面的世界,她还想把自己的这本日记出版,因为她知道他有这方面的才能,他清楚的剖析自己,她知道什么时候说的话是对的,也知道什么时候说的话时错的,她总是可以站在世界之外看世界,对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而这一切啊是因为坚持读书是她不变的信仰吧。

  安妮的话:

  尽管有各种烦恼,该享受还是要享受。

  我们自己的缺点微不足道,别人的缺点总会被放大。

  抬起头,挺起胸,美好的一天一定会来临。

  当你甚至要努力嗅,使劲的问出心想空气是什么味道时,或许才会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活着的艺术”

  一个人在这里失去的已经够多的了,有那么多值得珍惜的东西别人却不以为然----安妮的姐姐马格特

  我想活下去,即便在我死后,所以我感谢上帝给了我这样的天赋,这种可以发展自己,可以写作,可以表达一切潜藏于我内心深处的东西的可能性。

  我要坚持,我不能想象自己将来回国类似妈妈,凡。迪恩太太以及所有那些干完了活就被遗忘的女人们的生活。除了丈夫和孩子之外我一定还要有些什么,有些可以将自己奉献给他的东西。

  说实话,我真想象不出竟然有人能这么说,“我很懦弱”然后就一人自己懦弱下去。不管怎么说,加入你已经指导了它,那为什么不与他作斗争?为什么不努力锻炼自己的性格?回答是“因为不去努力要容易的多的啊!”这种回答让我泄气。容易?这话的意思是不是说懒惰和充满欺骗的生活就是容易的生活呢?

  我们全都活着,但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不知道去向何方,我们活着的目的都是要幸福,我们的生命阿千差万别却又没什么两样。我们三个人都成长与善良的家庭,我们都有就会学习,都有取得某种成绩的可能性,都有渴望幸福的理由,可是。。这一切都要我们自己来硬的,而那从来就不是容易的事。你如果想获得幸福,那你就必须努力工作,积德行善,而不能懒惰和赌博,懒惰也许看起来很有魅力,但工作可以带来满足。

  《安妮日记》读后感(六):一个时代的剪影

  安妮的日记本是一本很好的书,但此书的翻译句子有点跳脱所以同是14岁的我有点不能理解。或许有些体会是要经历过才能理解会产生共鸣(简直是废话...)

  书中可看出安妮13岁时仍是很阳光的很明艳的少女。但当进入密室后她的心灵进行了一次升华,令她不同于其他同龄的女孩。一个拥有超时代思想的人,总是先会被身边的人看着疯子诸如伽利略。书的前半部分安妮被密室里的其他人看作一个任性疯癫的女孩,这些我想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少女的叛逆。她不愿被人禁锢思想,像她母亲一样成为平庸的主妇。因为战争安妮已经蜕变得比其他人成熟,至少很多安妮自己的感谢在我看来要去理解是有点费力的(但亦是因为过于岑长,有点词不达意)安妮虽身处阴暗困难的环境但她的心灵却从不绝望,日记中她常常这样写道。从而可以看出这个少女有着不一般的坚毅,反之书中的凡达恩太太是一个反面。她透露出的是阴暗的,自怨自艾的情绪。

  《安妮日记》读后感(七):十四岁花季少女未完成的自传

  说《安妮日记》是世界级的名著,并不夸张。《小王子》、《安妮日记》、《格林童话》这几本书谁没听过?都知道《安妮日记》是个犹太小姑娘写的纳粹时期的日记。但身边真正读过《安妮日记》的有几个人呢?

  我刚读完。

  说实话,在看之前,我对《安妮日记》心存质疑。倒不是什么阴谋论,只是不免怀疑:这真是一个十四岁小姑娘写的东西?全是关于纳粹的反思?小姑娘能写出多深刻的东西来?该不会是后人代笔伪造的吧?有一定的政治目的?

  但看完之后,我全无怀疑了:这确确实实是一个十四岁花季少女的日记。不说别的,光是那份少女心,便是成年人再如何伪造也装不出来的。别以为《安妮日记》写的全是纳粹生活,大错特错!里面写了很多少女成长历程,关于记者梦想,关于阅读写作,关于家长里短,关于恋爱心理,关于学习考试。

  安妮写了她的升学压力,成绩不好的会不会被留级?写了她的早恋。十三岁了,要不要谈男朋友?他是真心喜欢我吗?他跟前女友发生过什么了?要接吻吗?太容易就让男孩子牵手会不会不太好?

  甚至还有来月经的记录。看得我都不好意思了,像偷窥似的。来了月经,虽然痛,但是心里有舒畅感;很久没来,怎么回事,啊,终于来了!日期都记下来了。还有和十七岁初恋男友接吻的细节描写。——你应该没想到《安妮日记》里有这些吧?初恋和初吻,小鹿乱撞的情绪,除了偷偷写到日记里,谁还会写到别处去?叫人看见多难为情!

  很庆幸出版社没有因为这些内容不雅、或者主题无关而删除。从而使得整部日记更真实,更有可读性,更有历史价值。后面关于纳粹生活的描写和反思也更令人信服。——不然我真要怀疑日记是杜撰的。

  不得不说,安妮的文笔不错,叙事很详细。她在日记里说过好几次,她有记者梦、作家梦,希望将来当记者,当作家,所以一直勤于读书和写日记,还打算匿名投稿来着,那时候暴露真名太危险了。加上后来躲在密室里,不能出门,没别的事干,整天记录每日生活也成了很自然的事情,抒发情感嘛,看谁谁谁不爽就写到日记里,不然闷死了。

  安妮的文字给我一种三毛的感觉:对生活非常敏感,记录很多琐碎的小事情,同时,有一颗不甘平凡的心。安妮说,她不想像妈妈、姐姐那样,做一个平凡的女人,安身立命的家庭主妇,一辈子就这样了,再没有别的可能。她希望这辈子能有更大的成就,不同于常人所走的路。——十四岁就有这样的感慨,不容易啊。她也确实做到了。

  这让我想起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里写的:“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都是很有个性的独立女生。个性独立不等于就是偏激、激进,温婉、温柔的女生一样可以独立而有主见。

  大概有些人骨子里就是不平凡的吧。安妮,三毛,《月亮和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德,《刀锋》里的拉瑞。他们的人生注定不是旁人能够干涉的。他们不走寻常路。

  安妮的思想非常独立。十四岁的安妮就敢跟爸爸理论关于早恋的问题,说服爸爸:我是独立的,你应该尊重我去爱一个男孩,而不是强迫我不许再见他。你强迫我也没用的。我一定会见他。我爱他。——安妮的勇气,对爱的坚决,对父母的不卑不亢,让几十年后许多成年人汗颜。

  安妮是个很积极乐观的小女生,心态很像三毛。无论纳粹的躲藏生活多辛苦,多压抑,当他人都非常害怕非常绝望的时候,安妮总是很坚强,在日记里写下一段有一段相信未来的话,相信犹太人会有美好光明的将来,相信他们能走出密室。小小年纪就能有这份豁然,实在不容易。

  纳粹的躲藏生活有多辛苦呢?——这应该算《安妮日记》的主题了,重中之重,记录犹太人被迫害的苦难。就像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下象棋只是个导火索,真正的主题还是二战对犹太人的迫害。

  其实日记里写的并没有集中营的生活——集中营里怎么可能给你写日记?不现实。——安妮写的都他们一家人和朋友躲在一间密室里的生活。日记的最后一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结尾”,而是一个“中断”,安妮一家都被抓去集中营了,幸好日记藏得好,没被搜到。可惜除了安妮的爸爸幸存下来之外,其他人都死了。最终安妮的爸爸千辛万苦将这本日记出版。

  安妮一家和朋友七八个人躲在一间类似地下室的密室里,不能出门与外人碰面。两三年不出门!不是要憋死人了!难怪安妮要跟爸妈朋友的儿子谈恋爱。唯一的精神快乐了。同他在一起,搂搂抱抱,或者只是牵着手,依偎在一起,便觉得这世界美好了那么一些。

  在密室里,平常吃的东西都是偷偷交易、黑市交易来的。有什么就吃什么。经常吃发霉的土豆。物质供给很困难。有段日子一直吃草莓酱。因为只有草莓,没的挑。七八个人住一起,上厕所、洗漱都要排队,什么时间谁用都先算好了,一个一个来。经常发生吵架争执。夜里不能冲马桶,声音太大了,不安全。一旦听到收音机里的危险情报,又有多少犹太人遭到迫害,遇难,就紧张不已,人心惶惶。盼着战争早点结束。

  就在这种形势环境下,十四岁的安妮记录了自己的月经、恋爱情感、家庭纠纷、邻里长短、纳粹生活、战争反思。然后忽然被捕,再没有下文。——太可惜了。不然这世上会多个犹太作家。

  这是未完成的十四岁花季少女的人生传记。这是纳粹时期犹太人被迫害的真实缩影。推荐一读。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OTE3MjQ1NA==&mid=403575833&idx=1&sn=c0fae49a50251b1fddb2b8b64869f5f6#rd

  公众号:xuhusheng1990

  微博:@我叫徐沪生

  新书《少年啊,前路漫漫》,之前出版《让未来的你,感谢现在的自己》,当当网和新华书店有售

  9块9限时(手机端):http://product.dangdang.com/23760281.html

  《安妮日记》读后感(八):这一切来的那么的突然

  Annelies Marie Frank

  orn

  12 June 1929

  Died

  Early March 1945 (aged 15)

  这一切来的那么的突然。。。

  虽然已事隔68年,对当时的一切都已有一定了解。但是,当一个个曾经鲜活真实的生命突然之间在脑海中消失时;当从一个独立、乐观、聪明、有主见的少女的纯真内心世界突然被拉回现实时,不得不承认在那道门被推开后,不同空间与时代纠缠在一起产生的强烈碰撞在我的内心形成了一个黑洞,那是从未有过的一种心灵的震撼。

  不曾想到的是,在跟着这个女孩在密室里走过2年多的时光后,不知不觉间我已经成为密室中的一员。。。也许这就是日记这种类型的文字载体所独有的神奇魔力,又或许,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唤醒我们那早已被这个浮华世界冲刷的麻木不仁的心灵。

  看过原著的人肯定会赞赏Anne的众多优点(虽然缺点也不少),但无疑,最令人钦佩的是她不一般的乐观和坚强!

  大部份的时间都无法大声说话和移动,不能开窗,不能拉开窗帘,厕所经常堵住只能使用便盆,连续十几天只有莴苣和快发芽的土豆可吃的饮食,在这个只有两层的小阁楼里与7个人挤在一起甚至连一张小桌子也要分时享用(这点在我朝倒是不算新鲜),半夜经常被屋外的轰炸、机枪声所惊醒,不断传来自己亲朋好友及其他同胞突然失踪的消息。。。。。

  书中关于这些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细节的描述不胜枚举(相信现实中的亲身经历会更让人无法忍受)。而奇怪的是你会发现在日记里,这些原本应该成为抱怨(比如那个著名的善于折腾的凡达恩太太)和悲观的因素却变成了一系列让人忍俊不禁的故事。大部份的时间都感受不到密室里那种对于常人来说悲惨压抑的生活状态,这需要何等的乐观啊。

  “我知道,只要这一切还存在(阳光、树林、动物),我就不可能不幸福”

  是的,幸福其实就是那么简单,能够躺在温柔和煦的阳光的怀抱里,能够闻一闻来自森林的清新气味,能和动物们一起享受自然、呼吸到新鲜空气,这已经可以是巨大的幸福~ 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当一切被剥夺时,才会发现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幸福,来自于减法

  对于大自然的无比热爱是只有心底纯洁的人才会有的一种感情、一种潜在的能量。也正是这种力量一直支撑着Anne虽不够成熟但无比坚强的心灵,不断给予阳光,给予希望。而这股力量的强大,仅从她的文字中就已经能明显的感受到。

  “只有当你与一个人发生激烈的接触后,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

  Anne的坚强独立源自她的思考能力,因此能对发生的事情做出独到的见解

  在日记中,你会看到许多矛盾和困惑。但Anne似乎总能为自己找到恰当的思路。有些想法甚至让一个成年人也自叹不如。虽然有时还是会显现出一些单纯幼稚,但无疑,作为一个才13岁左右的女孩,她的人生观已经比大多数同龄人都要清晰。这在她对于想成为一个作家的理想的确立和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的细节中可以察觉到。(相信许多成年人对于自己想要什么这个问题依旧不是十分清晰的) 而这点和父母尊重、引导、鼓励孩子有自己想法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当然,长期关在密闭的环境中,也会让人有更多时间进行深层次的思考)。Anne的很多想法在现在的社会中也是先进的,而她只是一个13岁的处于1943年的小女孩。西方的教育观念:父母在一些问题上,很早就开始以一个成人的角度去和孩子沟通,这意味着平等、尊重和独立,能让孩子更早的从心理上断奶,学会做一个完整的人。反观国内很多父母(现在已有些改进),非但不鼓励且百般阻挠孩子去做能够做的到的事,强加自己的观念想法甚至理想到下一代身上,更做不到放下作为父母的特权(很多父母对于监护权的歪曲理解已经变成了所有权的概念),通过理论、引导的方式和孩子沟通,导致孩子物质丰富,思想空洞,心理未断奶。表面看似乎是宠爱,但其实却是自私,父母不愿让孩子过早独立,不愿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恐惧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依赖,恐惧失去孩子们的陪伴(虽然对于空穴的恐惧是可以理解的,但中国的父母显然已经超出正常的尺度了)。结果就是即使孩子表面成年了,但依旧没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像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飘荡在社会里。始终按着传统习俗的框框在生活(很多人把这称为“安全感”),始终生活在父母、爱人和身边其他人期望中,但却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真正想要什么,该要什么,如何去要,更没有勇气去要。这样的人生无论能活多少年岁,都是短暂狭义的,最终留给自己的,只是临终前的众多后悔。。。

  扯远了~

  Anne应该是有写作天赋的,密室中的每个人的性格都刻画的泾渭分明,栩栩如生,以至于时间一久,就会有一种似乎你真的认识他们的错觉。日记中的她显得十分的外向活泼,思维敏捷。但就如最后一篇日记所述,她有另一面,安静细腻内省羞涩的一面,让人感觉似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不过这倒是很符合双子的特性啊)也许正是这种个性,允许一个她在外在的现实世界与人产生碰撞、产生各种各样的经历;而另一个她则吸取众多有趣的素材到内心世界,慢慢咀嚼品尝,最终吐出闪耀着奇特诱人光芒的思维之丝。

  翻过最后一篇日记,瞬间,一切嘎然而止。来的如此突然,以至于虽然已触摸到封底的手提示着终结,但思绪却还深陷在密室这群人的生活中。。。这是一种思维的惯性。 仿佛在措手不及之际,灵魂已和那群人一起被拉入了黑暗的漩涡。

  闹腾的凡达恩夫妇、好好先生和太太皮姆夫妇、羞涩可爱的大男孩彼得、深情古板善良的杜塞尔医生、成熟内敛美丽的玛戈特,当然,还有情窦初开、古灵精怪、正在经历着成长烦恼的主角Anne Frank,这些活生生的人眨眼间从人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带着悲惨、惊恐、扭曲表情的灵魂从眼前飘过,坠入那地狱般的集中营世界里。。。

  现实总是会让人惊醒,最后一页记载着每个人的死亡日期。。。(以下内容来自维基百科)

  “9月3日,他们被最后一次转运,由火车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24]三日后他们到达奥斯威辛集中营,依性别被分开。在1019名乘客当中,549个人(包括所有15岁以下的小孩)被直接送到毒气室杀害。安妮当时已经十五岁零三个月,侥幸得以活命。虽然每个从后宅来的人其实都活下来了,但安妮当时相信她的父亲已经身亡。(因为集中营中男女完全隔离,安妮自此再未见过父亲)[25]

  安妮跟其他没被送进毒气室的女性一样,要脱光全身衣物消毒,剃光头,被纹上识别码。白天她们被逼做奴隶式的苦工,晚上她们都挤在十分寒冷的营房中。由于集中营环境太过恶劣,疾病蔓延,安妮的皮肤也感染了疥癣。

  10月28日,军方开始将部分犯人转运到伯根-贝尔森集中营。多于8000个女人,包括安妮、玛格特和奥古斯特·范·佩尔斯被转送到该集中营;安妮的母亲艾迪特则未被转运。因为大量犯人被送进来,伯根-贝尔森集中营开始用营帐收留新犯人,安妮和玛格特就是其中二人。人口增加使死亡率不断上升。安妮跟两个朋友汉内利·戈斯拉尔(Hanneli Goslar)和娜内特·布利茨(Nanette Blitz)短暂重逢,她们两人后来都活到了战争结束后。娜内特形容安妮为:“秃头,瘦弱,又在颤抖。”汉内利说,虽然安妮自己也在生病,却更担心玛格特,因为她的病更严重,而且已经不能走动,常常在帆布床中躲著。安妮对她的两位朋友说,她相信她的父母已经死亡。[26]

  1945年3月,斑疹伤寒在集中营中传开,17000个囚犯因此死亡。[27]有目击者说玛格特从她的帆布床上掉下来,因为休克而死亡,数日后安妮也死去了。他们估计安妮死于1945年4月15日,在英军解放这个集中营的数星期之前。虽然没有确切日期,[28][29]但据信安妮死亡时间介乎二月底和三月中旬。

  战后,有报告称在110000个从荷兰押解到纳粹德国的犹太人中,只有5000个得以活命。也有估计指出仍有大约30000名犹太人留在荷兰,大部分都受到地下反纳粹组织援助,当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存活下来”

  《安妮日记》读后感(九):一个小女孩的思考

  最早看的安妮不是弗兰克安妮,是中国的一个女作家:安妮宝贝。当我拿起这本并不厚的书的时候,我在想,是否安妮宝贝的名字也会跟这位犹太女孩儿有关呢?看下去,我才发现:这是一出让人深思的戏剧片段。张爱玲曾说,生活远比戏剧更富裕戏剧性。这段安妮日记所揭示的不正是这样吗?尽管她只是个十四岁的孩子,我已经将近三十,但不可否认她带给我心灵的震撼。不管是她对身边的人的理性分析,对人性的一些感悟和剖析,还是她对于自身的各种直视,对于生活自然的乐观感激都远远超出我这个将近三十的人。其中最让我受益的是:安妮对于自身的一些批判性的评说,她真勇敢。并且独立。还有她对于父母的一些想法。我想,是不是今天的我们都应该好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去思考,或许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就会少一些,距离就会近一些呢?孩子并不是我们的复制品,也不可能继承我们的思想,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感情,有思想。可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忘记:她也有自己的主意,自己的欢喜,我们既不能强迫,也不能代替选择。给孩子一些自我的空间,给她一个能表达的机会,给她一个能信任的对象,这也许比任何教育都重要吧。还有安妮对于自身的反省以及改进,我真是感到由衷的佩服。她不但参清楚自己的优点也勇于批评改正自己的不足,即使一个人孤军奋战也要努力完善自己,真是勇敢而独立。对于生来就是犹太人这件事,她没有怨言,只是也为自己抱不平:凭什么可以判定一个民族的命令运?让这个民族受尽苦难甚至失去生命?公平,公正仁义,为什么在这个民族身上得不到体现呢?但她仍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她还在盼望着当她们重见天日的时候她想过的生活。命运可以百般折磨,生活可以如此潦倒,摧不毁的是人的意志和希望。

  《安妮日记》读后感(十):安妮日记

  如果仅从文笔来说,作者只能算是还可以,但其内涵来说确实是有意义的。作为二战时期的犹太人,其命运可想而知。安妮是“幸运”的,她以及家人被好心人隐藏了长达两年之久,当然她依旧是不幸的,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噩运。

  在这两年的幽居生活中,她与包括父母姐姐在内的七个人一起生活。按说正常人怕都要在疯掉的。不过她却是乐观的,虽然也记述了许多的争吵,但整体内容还是“幸福”的,甚至安妮还收获着初恋。

  相比之下,安妮显然要比同龄的小孩成熟些,当然也许是特殊的时代与特殊的身份造成的,为了消磨时光,她也阅读了许多书籍,所以书中也有着大量的思考。

  总之,这是一本记述独特年代、另类人群的别样生活的作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