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梦》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如梦》经典观后感集

2018-07-21 02:0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梦》经典观后感集

  《如梦》是一部由罗卓瑶执导,袁泉 / 吴彦祖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如梦》观后感(一):爱请问怎么走

  你制定了一个目标,然后心无旁骛的朝它前进。这一路风风雨雨,磕磕绊绊,人生阅历或许令你成熟成长,渐渐改变,但即使途中生出了更值得驻足的情愫,你依然奔向那个目标。因为它成为了一个图腾,一个证明你半生努力见证

  吴彦祖遇到了两个袁泉,梦中人和身边人。他的幸运在于,命运让一个人逝去,从而躲过了选择

  但如果是你,你会选择那个让一切开始,并在终点等你的人,还是途中遇到,陪你风雨的人呢。

  如果你遇到了一个爱你的人,是你的幸运。

  如果你只遇到一个爱你的人,更是你的幸运。

  《如梦》观后感(二):电影如梦的可能

  可能是受了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的影响,我对想象力态度宽容我喜欢天马行空想象,当然这些想象并不一定荒诞支离破碎或者说让人不可理喻

  对于梦的诉说的电影有很多,《如梦》的故事情节如果剥夺掉一些枝枝叶叶,主干其实相当清晰。这部电影说了身居美国旧金山的Max(吴彦祖)在梦中与身居中国的艾玲(袁泉)相遇,艾玲在情感经历了一些变故,Max答应帮助她充当她的男朋友,帮她去了解为什么她的男朋友会自杀。现实生活中Max渐渐想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艾玲,他相信她是存在的,在一次出差来到中国杭州时他却遇到了依依——一个与梦中的艾玲长得一模一样女孩。她们俩性格截然不同,用Max的话说:“我很认真后悔,她是从另外一种我从来没遇见过的作业系统跑出来的”。他们俩一起踏上了寻找艾玲的路程,在此过程中,依依爱上了Max,但是她却不能忍受Max“一看到我想起的总是她”,她要的只是“只要有一次,我仅仅希望有一次你梦见我哪怕你梦见我只有一秒钟,一切都会打成平手,我会深信我是同等重要的,我不会放弃,我不会给你这个MP3,我会跟你回到你住的鬼地方,面对面告诉你,你很可爱,我爱你也爱她”,她在帮Max找到自己的孪生姐妹时就离开了他们,Max意识到“哪怕用世界上最强力的超级电脑计算不出来,她们在我心中哪一个比较重要……”

  在故事的开头,Max对于一只猫的死的处理方式怪异,他并不是马上将猫埋葬掉,而是先上网征求网友意见再步行搭公交到海边去埋了那只猫。我喜欢导演这种埋伏笔的方式,这只猫身上有着Max的童年的情感,埋藏在Max心中的故事和寻梦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交织舒展开来……

  剧中戏剧成分插曲(来自专辑HUSH Volume 7: Healing songs

  )和编舞是获得我青睐的重要原因。我看过的戏剧属荒诞直白的比较多,比如萨拉·凯恩的作品,所以我完全可以接受把猫放进微波炉、我不让你不摸我的胸之类赤裸言语,这种语言可以直达人内心世界,勾出你最迅速真实感受画面唯美,甚至有点梦幻意境都使人融进爱情情景之中。这种戏剧与电影的结合,使我想起卡尔维诺终生的写作目的——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我看到一种新的电影形式的可能,这种形式可以使故事的发展有了新的可能,Max与始终昏迷的艾玲没说过一句话,他们最后在梦中跳完最后的一支舞,总之,他谁都没有失去,虽然艾玲永远睡去了。

  最后Max说:“我明白了,我们都会被失去的,带走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寻找这失去了的生命”,他失去过,在他童年的时候失去了母亲;艾玲失去了亲生的父亲母亲、孪生姐妹和男朋友,包括Max;依依也失去了父亲母亲、孪生姐妹而生存在一个繁忙的中国作业系统中。生命继续的理由就是去寻找逝去的那些来填补内心,无论是在梦中还是现实生活中,能慰藉我们心灵的都是我们在寻找的……

  《如梦》观后感(三):一部好不容易熬到剧终的片子

  我是用手机公车上和医院里勉强看完的,说实话这片子用来消磨时间都够呛。

  整部电影故事讲的既称不上深奥又称不上好玩纯粹就是装那什么。用了很莫名其妙的所谓被世界遗弃的孤儿然后惺惺相惜概念操作这部片子,可我真没看出来这种弃儿感。文艺片不是这么拍的吧,是不是全片都在告诉我们吴彦祖和那个傻妹妹都是情圣投胎。

  搞笑的是,吴彦祖先是和姐姐用跳舞的方式梦圆了,接着姐姐死后,又出现在妹妹的梦里了,也太抢手了吧,就因为他是一个ABC?

  袁泉貌似也算是个文艺范儿,可是这部片子真的不适合她演。我禁不住想,如果周迅来演会不会让片子不那么让人厌烦一些,毕竟周迅演这种神经质的角色炉火纯青了。袁泉的表演痕迹显然太重了,老象是在演话剧,夸张的过头,近景非常让人不舒服。整张脸好像是四五十岁的人眼部都是皱纹特别是扮演妹妹时候尤其做作,哭的时候真的很难看。相反吴彦祖倒是要自然些。

  我很悲哀的想起:红颜易老。

  《如梦》观后感(四):纵然这个世界太腐烂,我只要你抱紧我在怀里

  一部神神叨叨的文艺电影,充满了梦呓、放任、挣扎破碎暧昧不明

  差一点就可以成为一部令人欲罢不能的好片儿。就像《情书》,同样是两生花的故事,《情书》的双生情节比《如梦》来得更莫名其妙,却那么动人。然而差一点,就差了很多。

  美则依然是美的。脆弱得令人心颤。白裙子也掩盖不了的情欲,让我记住那一场戏,最后的梦中相逢,吴彦祖抱着袁泉,在风里起舞。

  纵然这个世界太腐烂,我只要你抱紧我在怀里。

  《如梦》观后感(五):恍然如梦

  周末的夜晚,我又一次沉浸在了如梦这部文艺片中。关上灯拉上厚厚的窗帘光线立刻暗了下来,只剩下电脑屏幕上的一点点亮光。我窝在被窝里,把声音调到了最大。屏幕上便出现了吴彦祖那张棱角分明英气逼人的脸,没有情节,完全是他的特写以及充满磁性声音的自述,让人着迷,这样安静的片头,安静的自述把精神一点点吸进了影片。然后便开始了他的梦境,依旧很安静,夜晚,没有旁人,在孤寂大厦马路上只有吴彦祖和袁泉,以及他们不着边际对话,导演连他们的呼吸声都拍的清清楚楚。大段大段的心理活动让两个演员肢体表情表演的淋漓尽致,甚至可以感到是在读这部片子。

  袁泉的脸是沉寂的白色,很不好看,但是放在这样的梦境中却很是搭调。她分饰两角,另一个是疯疯颠颠,或许她演的有些过了,但是那种疯癫的大笑大闹却可以让人看到背后同样的悲伤,她说,那个与她一模一样女子到底会在哪里过着怎样的生活,她像丢了两一个自己一样不安起来,迫不及待的想要找到她。而他拿着照相老板错给的照片站在她曾经拍照的地方,那个每天在梦里和他相见的女子,曾经真真实实的站在这里过,此时,我的心已经完全焦急起来,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欣喜无奈?迫切?犹如那天我站在地铁口没有原因没有结果等待了一个小时期盼能碰到那个出现在梦里的他,却又害怕真的碰到该如何微笑

  镜头一次次的拍摄特大的广场时钟时针分针秒针指向十二点的时候,他们便在梦中相遇,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孤寂的路灯衬托着夜晚的凄冷,袁泉总是穿着那个栗色大衣,如一个灵魂,整个画面不再是电影,而是一个舞台,他们尽情的表演着,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精致完美却又是自然流露,逐渐沉浸在这个画面里,像是自己的梦境,清晰却又让人眩晕起来,影片以他们梦中尽情的舞蹈结束,伴随着大楼时钟地面的裂开和坍塌,他们却舞到疯狂缓慢而止,这场亦真亦假的梦境便消失了,如影片的名字,如梦,但却用心爱过!

  电脑滴的一声自动关机了,一片漆黑中我闭上双眼,脑海里依旧是吴彦祖焦急寻找袁泉时的表情,那么漫无目的却又那么迫切,犹如卑微思念一个人,那么沉痛却又心甘情愿。。。

  《如梦》观后感(六):现实与梦境

  很久没有看到过这类的文艺片了,简单人物,几乎只有男女主角在画面里出现。

  迷离眼神无助的徘徊,沙哑的声音,在梦里,Max遇到了艾玲。不只是巧合,他接二连三的梦到了她,在梦里,他给她讲笑话,为她排忧解难。他在梦里认真的恋爱

  他去找心理医生,他被这个奇异的梦所困扰。他去上海公干,匆忙去照片冲洗店取照片,正巧取走了她的照片,可是他在飞机滑行时才发现,飞机起飞,他又回到了纽约。

  又一个差事,他去往了杭州,又是出租车上,他看到了梦里的她,一样的模样,却截然不同脾气,性格。她叫依依,她和他一样,善良单纯助人为乐。她为他走出自己的村子,她为他穿上高跟鞋,在上海学贵妇走路。在偌大的上海,她漫无目的地行走,走上下班高峰期,在人行道上,期待能够遇到她。

  纵使依依和艾玲长得那么相像,可是他们还是无法找到艾玲,一个从未在现实中出现的人,一个只存在梦里的人,确让他为之着迷。

  最让我感动的是max和依依一起前往上海找寻艾玲,依依虽然不是city girl,但也不是个笨头笨脑的county girl,她优美的转身,变成了优雅的艾玲,要不是她那歪歪扭扭的高跟鞋步子,max差点又一次信以为真。他抱着她,不拆穿她,他和她温柔的跳舞,他们紧紧相拥,他亲吻她的额头,他们真实地接吻。但是,此刻的她到底是依依,还是艾玲,她不知道,他也迷茫了。

  他和朋友合开的公司被收购,他的生活开始走向堕落。可是原来依依还在为他的梦找寻出口。再一次,他又来到了上海,下了最大的决心,他要找到艾玲。走在梦中的大厦底下,他看到了她,那个优雅的背影,他不顾一切地冲了上次,他说,我在找你,我见过你。他以为她是艾玲。依依笑着抓抓头发,是我啊。他不能体会,她的心有多痛。

  在餐厅里,依依听着max讲他的童年经历,她看着他入睡,她等着他醒来,等着他告诉她,他梦到过她,他想过她,哪怕很短暂。可是,没有。

  依依又一次不辞而别,留下了一个mp3,有她的留言。原来那晚在大厦底下,并不是他们第一次的重逢。听到他去杭州找过她,依依那么开心,她总在max出现的不远处,小心翼翼地躲着。那天她穿着她最好的衣服,期待着美好久别重逢,可是他叫住的却是梦中的她。

  善良的依依,还是把地址告诉了他,终于,在惨白的病床上,他见到了她,梦中的她。她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听不到他的召唤感触不到他的吻。最后一次做梦,他抱起她,想要逃离大厦,可是象征生命的时钟被腐蚀了,地面大片大片的碎裂。雨还是没有下,他和她最后一起共舞。他唤不醒她。原来在拿错照片的那一刻就早已注定了他们的命运,无缘便只好错过

  看得到的开始,猜不透的过程。

  冥冥之中,一个开始,就已注定了结局。第一个走入max眼中的是依依,尽管他一直找寻的是艾玲,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他忽略了自己对依依的感情。其实,max的两段感情都找到了归宿,在上海,max和依依最终走到了一起,在梦中,max也陪艾玲走到了最后。现实中的他,头发凌乱蓬松,穿着随意,讲着一口生硬普通话,而梦中的他,西装革履,头发一丝不乱,俨然一个翩翩绅士。现实中,他努力寻找艾玲,依依为他不怕辛苦,一直陪着他,被他的执着感动。在梦中,他对艾玲不离不弃,矢志不渝

  《如梦》观后感(七):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如梦》是一部无论剧情或是影像都那么私人化的作品,导演罗卓瑶以她一贯很自我的风格讲述了一个瑰丽又奇幻爱情故事,美籍华裔青年迈克从小便父母分开与祖母生活,在祖母和唯一养过的一只猫纷纷离开他之后,他陷入了长期的抑郁自闭中,将心门紧闭的他只有在梦里得到某种情感的释放,一次偶然的梦境邂逅他拾得了一位中国女孩艾玲,梦里的她脆弱彷徨,像极了现实中被遗弃的自己,于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感牵绊住了迈克。为了给这段梦中的恋情一次真实的注解,他仿佛受上帝指引只身一人来到了上海“寻梦”,后又去了杭州时更在现实中认识了与梦中女孩一模一样的依依,迈克深陷梦境与现实的纠缠,在两个模样相同个性迥异的女孩之间难舍难弃。

  如果说跳开颇为奇特的梦境段落,这部电影只是诠释了关于寻找与放弃的故事,文艺片带给观众最大的桎梏就是似懂非懂困惑,你看似明白了某些道理,却又难以释怀导演的真实用意为何要有这种晦涩难懂表达方式,迈克似《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因为一次所谓的“春梦”对爱人日夜难忘,他深信某种冥冥中注定的缘分让他为这段姻缘引进现实中去实现,一个在生活中被遗弃的男人不过是个还未成熟长大的孩子,这种似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般的感情让他无法短暂抽离,即便现实中有了身边的依依,也难做抉择;梦中女子艾玲和依依是心灵残缺的一对孪生姐妹,童年里的分离,成年后生活与情感上的打击让她们对真实的世界充满了厌恶感,一个用冷漠疏离来面对,一个用没心没肺来逃避,这种迷失于钢筋水泥堆砌出的冰冷城市里的孩子,在不断的寻找中仿佛才能完成自己的人生。

  浅显的说,我们的内心没有足够的承受力来承担这种感情,平凡的人生、绝望的现实或是爱人的离去,渴望若能置我于死地的爱情并又本能的抗拒这种靠近,构建了一个梦境躲藏自己,如同迈克在片尾陈述的儿时的故事一般,儿时的他总透过衣橱窥视着这个世界,残缺而又扭曲。

  荣格说过,梦是一个诗人,他用生动形象峋诗的语言讲述关于心灵的真理。这种梦所用的类似于诗的语言就是象征,它包容了死亡、救赎、复活或启示,在诗意的世界里快速地浓缩人生,常有人称浮生若梦,若你通晓它的意味不妨将步履慢下来,跟着罗卓瑶掉进气氛神秘无比绚烂的吴彦祖的迷梦里,在梦境中救赎与寻找,在现实中懂得舍弃和珍惜,取舍之间或许才能真正明晰活着的涵义。

  《如梦》观后感(八):相亲曾似旧相识,犹恐相逢是梦中

  罗卓瑶在导演阐述中曾如是说:“中国禅画,留白为主,简约、丰盛。现世,纷乱杂扬、黑白颠倒,表象与真实龙蛇混杂,真理何在?只有回到本源才得透彻”。这段话同样适用于《如梦》,那种如诗如禅般的意境,以及对于人性本源的诉求,都充分体现在了这部电影中。

  这部影片看似是在讲述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可当你细细的品味之后却发现它阐述了多个主题、多层意义,我更愿意将它看做是一部意识流风格的多义电影。

  Max的猫死了,此后,他频频发梦,梦到同一个女孩,她叫艾玲,渐渐的,他们在梦中相识、相知、相爱……一次去上海公干的机会,他无意中得到了艾玲的照片。杭州之行又使他奇迹般的遇到了一个和艾玲面容一样的女孩依依,于是二人怀着各自的目的开始了寻梦之旅。最终,艾玲离开了这个世界,也离开了Max的梦。

  猫

  梦的开始源于Max的猫的死亡。这只猫是母亲留给他的唯一纪念,它的死意味着母亲在他生命中的彻底消失。“我开始埋怨我的猫,它不该丢下我,让我独自面对这个可怕的世界”。“猫老了,他的世界变得越来越恐怖;猫死了,他希望永远躲在衣橱里,可要打工,他只有躲在梦里”。

  Max开始做梦,梦中他遇见了忧郁且略带神经质的艾玲。在Max对母亲的回忆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艾玲与母亲的形象出奇的相似。Max曾一度怀疑艾玲是他的猫变的,其实,她是母亲的替代品,在现实中他无法忘怀母亲,他渴望见到母亲,他与艾玲的相恋,潜意识里也满足了他的“俄狄浦斯情结”(艾玲的男友死了,最终艾玲与他相爱),而现实中他与艾玲的擦肩而过、不得相守,也恰恰表明了这份感情的违道德性,于是他只有在梦中满足对母亲的爱恋。

  衣橱

  “这是一个永远的恶梦,要想从这个恶梦中醒来,唯一的方法是不要进入这个世界,永远躲在自己的衣橱里”。对于Max来说现实世界是他的恶梦,而梦则是他温暖的衣橱。影片中,Max曾不止一次的提到希望永远躲在衣橱里,那里可以使他感到“平静愉快”。在那里,他与母亲度过了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衣橱象征了母体的子宫,他渴望回到母体中,表明了他对于现实世界的排斥。佛洛依德在其《精神分析引论》中说:“睡眠意味着对外界的拒绝和逃避,并要以此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进入睡眠状态后,我们就浑如一个蜷缩着身子的球形肉团,仿佛还原到母体的子宫内,我们非常留恋于子宫内那种安全、舒适、温暖、漆黑一团的生活,希望以睡眠的方式重返那段时光”。由于生存的需要,梦成了衣橱的替代品,使Max得以逃避现实、回归母体。

  童年创伤

  “我们是两个小孩,遗失了家园,在游荡,我们在寻找回家的路,遇上了,你给了我活下去的希望”。“从一开始,我就是被遗弃的,那个黑暗的世界,冷冰冰的”。佛洛依德认为日常生活中的情绪意义可追溯其早期经历的起因,他认为特定的情绪源于童年期所经历的创伤情境,包括出生创伤、恋母情结等等。Max看到母亲与一个男人亲吻,看到父亲开枪打死了母亲;艾玲永远都无法忘怀自己被放在木筏上,顺水漂流,彻骨的寒冷……这些创伤情境带给了他们心灵的缺失,他们认定自己不受欢迎,永远只能是孤零零的,注定摆脱不掉被遗弃的命运,他们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们惧怕被伤害,他们自卑、脆弱,只能茫然、无助的游荡在陌生的世界。“我不敢独自回家,因为家里放着三瓶安眠药,我也不太满意这个世界,也想看看其他的可能性”。如果Max和艾玲没有在梦中相遇,也许他们都已离去,因为他们已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Max的猫死了,艾玲的男友也死了,他们又一次被遗弃,遗弃在黑暗无助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多无聊、多烂”!

  沟通

  Max是孤独的,在现实生活中他只有唯一的两个朋友,而遇到了问题,他只会求助于网络,不去与人沟通,对朋友的关切也是麻木的。艾玲同样是孤独的,她没有要好的朋友,与男友约会,两人总是沉默不语,甚至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直到男友跳楼自杀,她却还不明原因,苦苦的追问“他究竟爱不爱我”?而问题同样存在于Max的心中。他帮助艾玲寻找答案,也是在为自己寻找答案,而他得出的结论是“他们不太满意这个世界,想去看看其他的可能性”,这是多么孤独绝望的一群人啊!

  重塑人格

  “一个人沉溺于梦境的虚像,往往象征着性格分裂,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幸福。”影片里我们看到了Max的双重人格,现实中的Max,满脸的胡渣,不修边幅,毫无生气,终日恍恍惚惚、郁郁寡欢,也不善言谈,他仿佛与世隔绝,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忧郁又绝望;而在梦里,Max穿着打扮干净利落,在一个漂亮宽敞的大楼里上班,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谈吐风趣幽默,积极乐观。现实中他对猫/母亲的死无法释怀;而在梦里,他却劝慰艾玲:“东西丢了,人死了,换一个就行”,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梦是愿望的满足,体现了人潜意识的思想。现实中的Max放弃了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机会,压抑了自己的本性,像刺猬一样蜷缩在自己的铠甲里;而在梦里他释放了自己,这是他真正的自我,或者是他希望拥有的人格,梦中Max完成了对其人格的重塑过程。

  寻找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可理解的,就是神秘的,我是没有喜不喜欢它的权利的,我有的,只是不停地寻找”。对于这两个绝望的孩子来说,未来,他们已不再憧憬;现在,他们不想面对;支撑他们生命的是那些逝去的记忆,他们渴望逃离现实,感受曾经的温暖。对于Max的移民身份,其中不免包含一种寻根的意味。罗卓瑶一直都很关注移民问题,“移民是一种永远放逐的存在,在一处不属于你的、像活在真空的状态,彻底断根飘零,不能生根,存在变成绝对的个体化,精神枯竭萎顿。电影不再只是移民,它是关于隔绝、孤寂、疏离,正是都市族群流徙的存在、城市人绝对孤独的存在和西方现代文明衍生的全球普遍的现代人存在状态”。这种状态正是Max所处的无根状态,在美国他是“寄居”的华人,回到中国他依然被当做“假洋鬼子”。而他的上海之行,也就成为了他的寻根之旅。电影很好的将这一状态表现了出来,随着艾玲的离去,似乎也表明了他的寻根无果。

  时间

  梦境里一个重要的道具就是时钟,每次梦境开始,时钟都是指向12点。安德烈·巴赞认为,人的潜意识中存在一种以生抗死的“木乃伊情结”,“给时间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自身的腐朽”。人们渴望留住时间,使生命永存。Max曾说过小时候每当午夜,妈妈就会带着他在广场捉迷藏,这一时刻代表了他和母亲的快乐时光,因此,在梦中他渴望时间永远停留在那一刻,使他可以和母亲重逢。在与艾玲的最后一场梦中,11:50分,Max来到了艾玲的身边,劝说她醒过来,在现实世界与他相见。他对艾玲的挽留,也在潜意识里表达了他渴望回到当初,赶在悲剧发生之前留住母亲的愿望。“我妈死了,猫也死了,但都会过去的,我们活着的,还是要每天早上起来”。“然后呢,还是回到浑浊的世界,见不到你”。已经惧怕遗弃的艾玲选择了死亡,在时钟指向12点时,梦中世界开始坍塌、腐烂,预示了两人爱情的终结。最后一支舞,如此的凄美,空旷的广场、淡蓝色的光,一对身著白衣的男女,跳着如同他们眼睛一般幽怨的舞蹈,缠绵如两棵互相环抱的常春藤,那是属于灵魂的交合。

  艾玲死了,带着梦中的最后一丝温暖离开了她厌恶的世界,Max开始去看山看水,他听到了一句古话:“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通过这次不寻常的经历,他渐渐的明白了生命的无常,无论是母亲,还是艾玲,他都无能为力,要离去的终将离去,这是必须面对的,是自然的法则,过分的执着只能使自己痛苦。

  回到纽约的Max变成了如梦中的装束,开始振作。他又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依依,那个同艾玲长着同一张脸,却坚强乐观的女孩。对于他来说,艾玲属于梦,而依依却是真真切切的,他装束的改变和梦到依依,正向我们说明了他不再执着于虚幻的梦境,不再缅怀过去,愿意走出衣橱,勇敢的面对属于自己的人生,“生命又无聊又短促,不知不觉便完了,脚踏实地”才最重要。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至少Max努力迈出了第一步,这不禁使我想起同是吴彦祖主演的另一部影片《门徒》,影片结尾,他问道“到底是空虚可怕还是毒品可怕”,当一个人失去了生活的目标,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时,放弃生命对于他来说会变得容易的多。

  “我们都是被失去的带走了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在寻找这失去了的生命。”是啊,我们需要用回忆去填充生命,但也不要忘记,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因为它们也会变成回忆,去完善你的生命旅程,不要永远活在过去时,不要让自己的人生留白。

  《如梦》观后感(九):不可求的梦境

  最近一段时间每天都做着光怪陆离的梦,高中压力大的时候也这样,我那时候还想过要把梦都记录下来。

  一部让人觉得很小众的文艺片,分裂的黑暗和现实的光明恰如其分的把生活和梦境划分开。整部戏在走势上不紧不慢,而且细腻妥帖。从电影的第二场吻戏就能感觉到这是一位女导演的杰作。在杭州姑娘交给Max MP3的时候,那些不经意的眼神、不经意的话语回放,也只有女性导演能驾驭得了女人的心思。

  除此之外,Max至始至终的内心戏也是导演能感知得熨帖的地方,从猫死了该如何处理,到合作的电脑公司如何并购等等。这样的生活下,才会有梦境,而且梦境不是生活的全部,却逐渐成为生活的全部。

  在当两姊妹都不约而同的出现在Max的生活中,我也替Max纠结过到底是要选择姐姐还是妹妹。如果面对选择,不是去选择那个最舒服的(因为如果是最舒服的,那选择本身也就不成立了),而是不去选择那个让你左右摇摆的。当然,我是一定会选择活泼开朗的杭州姑娘的。

  电影的结尾自然生死替Max做出了选择,要么你到我梦里来,要么我到你梦里去。算是一个完美的了结,看完电影不悲不喜,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如梦》观后感(十):结构,语言,主题

  三处亮点。

  一是,这部电影的结构比较对称。故事上,男子与两名女子同被遗弃,两名女子的个性、整个生活经历以及与男子的情感经历也颇对称。而这种故事本身的对称又与整个叙事结合为情节的对称。情节上,男子与女子经历的对称在后半部分显现,它也是猫的再次出场即也是一种对称,同时,从男子讲述故事开始,也是多重“突转”与“发现”亦即一处高潮的来临,此刻是多重对称的一齐实现——它既意味着处于对称两端的男子与两个女子,两个女子之间,甚至他们每个人自身内部的对另一半的融合——各自对自身命运的面对以及相互之间原本游离的联系的明晰和强化——;也意味着对称双方突然而来的强烈的断裂,因为在联系的建立的同时也同时实现了相互间关系的重新搭配。它是悲欣交集的。

  二是,台词设计比较出色。一是开场即显现的男子话语的幽默。这种幽默本身即“五四”时期的舶来品(细品是可以发现它与中国传统慧心的差异的),西方味与男子比较搭。它本身通常就是一种张力,特别是在猫死了的气氛下更为独特,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且在结构上,他与两名女子的个性也都是具有一种相对关系,显现一定张力。此外,男子汉语水平和特点也舒缓着剧情发展的节奏,与剧情、音乐等的抒情性相协调并加深着抒情色彩。而这种舒缓又与那个快人快语的女子风格的对立,这又在剧本本身况味的复杂中融入了淡淡的喜剧色彩。

  三是,电影本身有一定思想性,对人的生存生活有所触及。每一次的对称包括梦里与梦外,都是选择,也都是失去。从电影开始就释放的世界的不美好、人的被抛弃一直在渗透,这也与每次选择都不完美相协调;而包括梦里梦外,又都在明确地虽不同时但总有人进行着在不完美世界中抗争的言行——被抛弃者对不继续与抛弃相遇的努力,取暖的努力。而这也是电影的主题。

  电影的结构、语言、思想以及为表现这些的各种手段和舞蹈等细节之间都比较和谐统一,文艺得也挺完整,看着感觉蛮好;虽然觉得最后那段论语与整部电影的动机不是很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