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喜盈门》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喜盈门》观后感10篇

2018-07-22 02:5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喜盈门》观后感10篇

  《喜盈门》是一部由赵焕章执导,王书勤 / 温玉娟 / 王玉梅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喜盈门》观后感(一):究竟谁更聪明,水莲和强英的区别

  这部戏的矛盾冲突,主要就集中在两个妯娌:水莲和强英之间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会认为强英这样的女人更聪明,有头脑,而水莲这样的则有些”傻“,可是电影的情节发展告诉我们,并非如此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剧情里的一些细节,来比较一下水莲和强英。

  从一开始妯娌俩的对话中,就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了,一个说一个大家子要互相谦让,而另一个则冷笑一声,你不争谁会白给你啊!

  强英看上了大衣橱,千方百计想得到,而水莲则决定让出。

  强英提出分家,对两位老人赡养哪个问题精打细算算盘珠子敲的叮当响,而水莲却说要是大哥大嫂不愿意,那都让我们养吧!

  妹妹得到一块新布料,强英不给做,而水莲主动接手。

  强英包了大肉饺子,看到爷爷回来,就藏了起来。妈妈生病了,水莲陪在身边精心照顾,旁边的病号都夸,你看这闺女孝顺啊!儿媳被错认为闺女,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褒奖了!

  夫妻之间呢,强英对仁文步步紧逼,而水莲对仁武。。。。。。嘿嘿。。。。。

  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强英是一直在占便宜,一直在贯彻她的”斗争“哲学,确实也得到了一些战果,而水莲一直是在吃亏,从这一点上看,强英确实是胜利者,确实是更聪明的一个。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到了最后,强英却成了大输家,几乎到了家庭破裂、一无所有地步,就像红楼里王熙凤的判词一样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而水莲呢,无论爷爷、婆婆丈夫、妹妹都将她看成了最亲的、最值得信赖的人,可以说,一开始不断”吃亏“的水莲,才是真正的大赢家

  是强英很傻吗?当然不是,人家精明着呢!那为啥会出现这种结局呢?都在于她的聪明用错了地方,比如妹妹有了块新布料,强英立即就怀疑是婆婆给买的,而水莲则猜到了其中的奥妙,为何精明的强英会犯这种错误呢,并不是她脑子不够用,根本原因在于她总是从人性恶的斗争哲学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以为其他人和自己一样也是信奉斗争的,把家庭当成了战场。而水莲呢,则很懂得推己及人的道理,总是把人往好处想,爱人者人恒爱之,自然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爱戴。没有了杂念干扰,水莲自然就能猜到妹妹的心事了。

  因此,与其说水莲和强英究竟谁更聪明,不如说这对妯娌在待人处事态度、乃至人生境界的区别、高低

  小孙女端出饺子,爷爷生气的说,你还不如一个五岁的孩子!是啊,孩子天真无邪,没有那么多心计,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能做出善良之举。而水莲的做法,和端饺子给爷爷的小孙女是多么的相似啊,这是一种返璞归真境界赤子情怀

  我们看电影,大家都会讨厌强英,喜欢水莲,但现实中,我们却往往很容易向强英的方向发展,而能成为水莲,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克己复礼,明事理,多修身才行。

  如果引用一句禅语,那么小孙女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强英,则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水莲呢,自然是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电影最后,在强英的处境很惨的时候,水莲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不计前嫌,尽自己之力帮助强英,终于使强英感动一家子重回和睦

  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水莲的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举重若轻,很有大智慧呢!

  《喜盈门》观后感(二):新时代孝道

  《喜盈门》是小时候看过的影片。最深刻的一幕是强英不给爷爷吃饺子,倒是孩子把饺子端出来送到爷爷面前。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可是为什么有些人缺失了?

  先看看强英,不可否认是那个时代太穷了,穷得连饺子都不是说想吃就吃的。物质财富的缺乏导致你多了而我就少了,饺子可以给丈夫吃给孩子吃,但是给爷爷吃就心疼了。如果现在,一顿饺子你会心疼吗?但是,同一个时代,水莲为什么那么知冷知热呢?影片中并没有说,她读书不多,应该是家庭教育吧!但是为什么同在一个家庭仁武那么孝顺,而仁武那么懦弱自私呢?仁文读书不少吧,那么应该还有性格的原因,容易受外界影响。应该说,水莲确实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这是理想化了的人物,而社会上像强英的还是多数吧!强英最后的改变稍显突然,当然他不想和丈夫分开,也离不开孩子,乖乖得回去了,但是她思想上真孝顺了,还是迫于形式呢?我想她是权衡利益得失。影片并没有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现代,教育水平提高了,物质极大丰富了,孝顺的人多了吗?我看倒是少了,更少了!强英只是不给老人吃饺子,现代有些人还得吃父母的肉,喝父母的血,简直是敲骨吸髓,,为什么愈演愈烈实在是太复杂了。人性真的是自私的吗?

  城市生活剧比较多,但是农村剧较少,涉及养老问题的更少,真心希望现在出产一部这样的电影或电视连续剧好好分析一下!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喜盈门》观后感(三):喜盈门

  2017-6-9 12:35

  #老电影# 《喜盈门》(1981)。

  上海电影制片厂1981年摄制的以北方农村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矛盾为主要内容故事片。赵焕章执导,王书勤、温玉娟、王玉梅、于绍康、 洪学敏、马晓伟、毛永明等主演。曾获金鸡百花文化优秀故事片奖。

  1978年潍坊业余作者农村出身的辛显令以农村家庭不和虐待老人问题为题材写出剧本,上影厂导演赵焕章创作团队几经修改带领演员深入山东农村体验生活,在农村实景中完成拍摄

  记忆中这是最早的婆媳剧了吧。故事质朴生动,人物真实丰富,歌颂传统美德,重建伦理风尚。几位青年演员都是当时炙手可热明星,很著名的影片,非常喜爱的一部老电影。

  《喜盈门》观后感(四):这是真正能够代表中国农村中国人和中国的电影

  同样是童年时看过的电影,同样只是留下肤浅的记忆。

  过了很多年,有了很多经历之后,重看这部电影,意想不到惊喜激动不已

  生于斯,长于斯,绕来绕去,还是中国电影能够给人以最贴切感受

  一部道德伦理片,一幕家庭生活剧,家长里短东西表现入木三分,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这是表演艺术语言的艺术,生活的艺术,生动活泼精彩纷呈,涉及乡土社会和传统文明内核,也是中国人及农村社会最真实的写照

  这是真正能够代表中国农村、中国人和中国的电影。

  《喜盈门》观后感(五):影片《喜盈门》琐谈

  影片《喜盈门》琐谈

  [纪念电影百年·怀念老电影]

  范达明

  《喜盈门》揭示的是当今中国农村一个普通家庭内部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形成,除了中国传统农村经济与生活方式特点的原因外,主要在于家庭内不同成员精神境界的差异与高低;而它们又取决于各人的社会经验、文化修养与受农村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诸种种因素。当然,矛盾只要不一味恶化,在一定条件下,也是不难解决的,所以这部影片被描写成一出喜剧

  所谓喜剧,除了是指对影片矛盾冲突的主人公强英的讽刺嘲笑外,还在于它得了一个合家欢喜的大团圆结尾的缘故。当陈家门院里由强英出面请客,祖孙四代同堂而合家一桌吃水饺时,影片《喜盈门》片名旨意,就从当初作为嫂子水莲新娶上门的喜庆意义,扩展到陈家门院四辈子人的种种人缘关系在新的精神境界下达到相敬如宾的美满结局的意义上来了。影片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利己主义的传统旧习惯势力胜利

  影片主人公强英,是一个我们在生活里常有所见的那种很厉害的所谓“气管炎”(妻管严)式的女人。这种人往往厚颜无耻蛮不讲理,但由于在文明礼貌、讲道德情操的人面前,别人宁愿对其忍让三分,所以往往倒也可以一时取得胜利。

  影片开始,我们看到她胡搅蛮缠,竟也弄到了一块裤料;拆分了兄弟俩的一大家不算,还让小叔子把新婚置用的大衣柜搬进了她自己的家门。但是这种斤斤计较而得的物质上的胜利,却导致了她在周围人心目中道义上的失败。而当她进一步做绝,昧着良心饭桌上虐待自己主动提出要赡养的老爷爷时,那个一贯对她迁就忍让的丈夫仁文也就一巴掌向她打了过去:仁文不再“认文”而也“认武”了,仁文“起义”了,“武装起义”了!而仁文一直来的忍让,正是使强英有恃无恐的最后一道把柄

  爷爷出走了,丈夫要离婚了,强英羞愧满面地躲在娘家——强英以她的所作所为使自己从道义上的失败进而落到道义上灭亡的可悲境地,成了众叛亲离的孤家寡人。不过,也正是这种山穷水尽的处境,才可能使强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离婚的恐惧,对骨肉牵挂,对家业的操心,使她从一场恶梦惊醒;而水莲的劝解,爷爷的宽恕,婆婆的体贴,也逐渐感化着她,最终,她重新回到了仁文的身边,在陈家门院开始了新的生活。

  影片中的强英,使我联想起俄国著名作家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金鱼的故事》中那个老婆子:贪得无厌丧尽天良的人,是没有也不会有好下场的。当然,影片中的强英还没有像童话中的老婆子那么坏,所以结果也不尽相同

  《喜盈门》现在成了一部一下子轰动全国热门片。这不仅是因为它赶上了“农村片”题材的时髦,更与它立足于现实主义基础,着力反映普通人的“家务事儿女情”这联系着千百万平常家庭生活与命运主题有关。它和一年多前美国哥伦比亚公司搞的一部《克雷默夫妇》轰动全美乃至全世界情况有点相似。当然,《克雷默夫妇》所真实描写的是一个普通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崩溃,它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与《喜盈门》的喜剧结局不同。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美两国的国情社会制度的不同。

  1981年8月17日写于Y.C.

  原载《西陵报》1981年8月19日第4版(有删节)

  2005年9月3—4日录入电脑于杭州梅苑阁

  影片信息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彩色故事片(11本,1981年)

  编剧:辛显令 导演:赵焕章 摄影:彭恩礼、程世余

  主演:于绍康(仁文爷爷)、王玉梅(仁文妈)、张亮(仁文)、王书勤(强英)、马晓伟(仁武)、温玉娟(水莲)、洪学敏(仁芳)、孙景路(强英娘)

  《喜盈门》观后感(六):强英最后回夫家照料丈夫家的老人了,可强英的父母该由谁赡养呢?

  任文一大家子人在讨论分家问题时曾以《婚姻法》中的“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为依据要求强英照顾任文家的老人,可《婚姻法》的那段话明显是指亲生关系的“父母”及“子女”,强英应该也不是由任文家的老人抚养长大的童养媳吧?凭什么要求她赡养夫家的老人?另外从后面强英因被任文家暴而跑回娘家住的那段情节来看,强英的娘家只住了她父母二人,估计强英不是独生女就是其兄弟姐妹都不在身边。强英最终选择重回夫家继续照顾丈夫那一大家子人,最后任文一家吃饺子时,爷爷、母亲儿子×2、儿媳×2、女儿、准女婿孙子、孙女,十个人围成一桌好不热闹镜头还转着圈给他们每个人都做了特写,结局看似皆大欢喜,可我却不禁想到了强英的父母——他们在此片中似乎只给观众留下了挑拨女儿和女婿的关系以及抱着女婿的腿哭喊撒泼不让离婚的丑陋印象,甚至影片收尾时都没给他们任何镜头,他们的无奈又有谁看得到呢?当任文一大家人其乐融融时,他们是否正相依在空巢之中,面临着无人赡养的丧子般的生活?

  《喜盈门》观后感(七):还原生活

  我一直认为,那段历史光芒,是不可直视的。它离我太近,是我父辈的事情,而又离我太远,我们不再如此思考与看待世界

  这是最让我着迷的一段电影时光。我以为,当时的电影成就,是后来很难逾越的高峰。如果对比《活着》《霸王别姬》之类的国族历史、苍凉叙事,和《小武》《站台》的存在主义式的记录焦虑,我更愿意用这段时间的电影,如《喜盈门》《他俩和她俩》等等来代表中国电影。原因在于无论较早的《活着》或是之后的《小武》,都可以看出浓重的西方视角与思考方式,而我更加不会以为这种对传统及历史不抱温情态度,足以代表中国人的电影。而果然这些电影也都一一在国际影坛获誉无数。

  如果我们去掉那段历史的光芒,再来看《喜盈门》,其实很是简单,并非人民内部矛盾。人性有差异,婆媳的鸡毛蒜皮,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老实丈夫逼急了跳墙,老人家的晚景,娘家的蛮横,终于在明亮山水间一一展开,而最终也是以一个皆大欢喜,再次证明乐观勤劳的中国人,那种与生俱来中庸式智慧。

  再对比现在的国产电影《李米的猜想》《疯狂的石头》等等,除了在喃喃自语讲述根本不会发生的离奇,这些又哪里是真实呢?二十年多来,我们以反思的借口拍了很多扭曲的人性人生,支离破碎展示给外国友人看;而后又以纯搞艺术的手法拍了很多非人性非人生,在自我意淫中感觉良好:难道我们就是无能为力于我们自身,于日常人生?

  《喜盈门》是一个需要继续的传统。

  《喜盈门》观后感(八):人性的光辉和电影的回味

  很高兴看了这部经典的农村电影,这部电影活灵活现的展示了农村生活。电影中强英真的是一个大家庭中不和谐的罪魁祸首,这所有的矛盾还是和强英原本的性格有关,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特别想知道小时候的强英性格是啥样。在电影之后看到强英的母亲也和她一样霸道,瞬间就明白了强英性格来源。但是让我不可思议的是在一个农村带有封建迷信的农村,一家之主的一个男人为什么会这么懦弱无能。

  从这部电影中,水莲的性格比较好,在与各种人交往中总能游任自由,在生活中我们还是会蛮羡慕这类人的。水莲的性格比较温柔,但是温柔并不等于懦弱,强英还是能够很好的保护自己,明确是非的,确实强英在这个家庭中受了许多委屈。

  任英可能在我们当代生活中可能会非常受欢迎。任英有着敢爱敢恨疾恶如仇的性格。而当代中国人却经常忍气吞声,装聋作哑。我们失去了正义的一面,当有一天我们走进社会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总要三思而后虑,我们总在这是想有所为却又不敢为。因为人性太复杂,仿佛我们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总而言之,《喜盈门》是一部很令人回味的一部电影,希望我们在经典的电影中回味悠久~

  《喜盈门》观后感(九):替强英提一点辨护意见

  中午重看了一遍,在批评王强英藏起饺子却让老爷爷啃窝头等恶行基础上,忍不住想替她辩护几句:

  1.小姑子拿到布料后先找她做裤子,说明之前姑嫂关系还是不错的。

  2.与小叔子仁武吵架时指出了之前对他的种种照顾帮助,仁武无力反击。

  3.许多场景上展现出强英是很勤劳的,当然性格上不比水莲温婉,也衬托得陈仁文太懦弱。仁文依照现在的观点看,比较像妈宝男隐形丈夫,当然强英的婆婆是很通情达理的,但仁文在小家庭里的作用显得很弱,貌似是长驻工作单位定期回家,婆婆帮忙分担了一部分家务,但生产队和业余加工的活强英没落下。

  4.后面的一连串冲突是由一块涤纶绸裤料引起的,如果小姑子仁芳开始说了实话,那么强英心底不会误会婆婆偏心,而且依照她的热肠性格,很可能帮忙促成仁芳与龙刚的婚事,并且像之前对待仁文一样关心小姑子。当然她的闺蜜呱呱鸟很可能会出鬼点子涮涮两个小年轻。

  5.跟仁文闹分居回娘家期间,很挂念孩子们,犹其听说女儿因她受伤很自责,这是个爱孩子的妈妈。

  《喜盈门》观后感(十):无题

  农村家庭剧情片,典型的婆媳妯娌间的矛盾。

  戏中每个人都性格都非常突出,女反自私,女主善良,小姑子刚烈,难怪都说婆家不能有小姑子,矛盾特多。

  通过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来表现每一位家庭成员的性格特征,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女反的丈夫,从唯唯诺诺转变为大义凛然,充满男人的气质,还能打人!

  女主的性格特征是最让人烦的,典型的苦情角色,以德报怨,眼泪流在心里,为了维护支离破碎的家庭甘愿承受不公,并主动去试图化解矛盾。

  女反(大嫂)最后醒悟悔改,只是因为受到丈夫离婚的胁迫,晚上做了一场恶梦,最后大团圆结局,其实这个结局在有生活经验的人看来是非常虚假的,因为大嫂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她自私小气的性格,只要日后再碰到利益纠葛的时候,肯定又会动到她的神经线,矛盾重现。

  从文学性上来说,很像八十年代中学作文的味道,人物刻板缺乏真实感。

  从电影的观感来看,这片子看起来很流畅,简明易懂,线索和矛盾冲突都非常清晰,适合男女老少观看。

  从作品的意义来讲,此片很像一部教科书式的全民道德教育片。

  有人说《喜盈门》这种片子才能代表中国的电影,富满温情和正能量,符合中国人的道德传统和审美习惯,而像《活着》那样的片太冷峻了,是西方人的视角,它只表现人性的扭曲,不想让观众高兴的片子。

  其实我想说,《喜盈门》这种电影不纯粹是一部电影,它承担了太多政治上的,道德上的,文化上的责任,所以拍出来有说教的成分,思想不独立。但确实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就需要这种轻喜剧、大团圆、阳光向上的电影,人们劳动之余舒缓疲惫和压力,如果再看《活着》那样的片子,会感到人生绝望的!现在也是,喜剧永远是好卖的片子,文艺片不但不符合平民百姓的审美习惯,看不懂,其内容也是冷峻无情甚至阴暗的。大部分中国人还处在挣扎阶段,精神层面的需求还比较粗糙,或者说低俗。

  这种老片子的分数都不低,因为现在回头看这种片子的人多数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生活,或者是看着这种电影长大的人,所以有着浓厚的怀念之情,这是正常的,就好象人们对《西游记》一直情有独钟一样,任何版本都敌不过那个最初的,其实并不是拍得有多好,只是感情已经给了它,根植在内心里,理性的判断力几乎归零,归零就好像堕入爱河时那种,智商归零。

  那段时间的生活其实是非常苦累的,但为什么给人们的印象是那么得美好和值得缅怀呢?其一,人长大了,老了,就会有追忆的倾向,这是人的本性。其二,那个年代生活的苦往往被红旗飘飘口号喧天掩盖了,人的本身欲望被压制住,精神被调动起来,每天处在兴奋的状态。其三,集体生活,集体活动令人难忘,因为人都有社交的需求,以前没有电视电脑,没有任何娱乐活动,集体生活,比如看露天电影,就成了一年中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也是青年男女晚上活动好时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