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黑蝶漫舞》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黑蝶漫舞》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7-23 02:4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黑蝶漫舞》经典观后感10篇

  《黑蝶漫舞》是一部由保·范·德·奥斯特执导,卡里斯·范·侯登 / 利亚姆·坎宁安 / 鲁特格尔·哈尔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黑蝶漫舞》观后感(一):疼痛是我们存在理由

  女导演拍女诗人

  我后来恍然大悟,为什么我会对这部电影如此感同身受,因为她懂她,我也懂她。

  一千个人看了这部电影会有一千种看法

  我只说我思考的。

  伟大的诗人,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文学作品,伟大的电影,伟大的画,都是源于痛苦

  痛苦是源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英格丽是美丽的,但是她不幸福,她爱她的父亲,可是父亲从来没有认同过她,长大后政治观念也与父亲抗衡。她从小就孤单,没有体会过家的感觉,没有过一个完整的家,结婚也是为了逃离父亲,在还没有长大的时候就有了孩子。她之所以成为诗人,只是因为她对痛苦的感受异于常人敏感,极度的敏感和不安

  她多渴望父亲的一句认同,哪怕是一次。她并不强硬,只是每一次让她崩溃的节点都源于父亲对她的冷漠否定

  爱情,她始终永远,唯一的爱只有杰克,但是他依旧让她绝望,他无法给她一个家,他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却离开,他们做爱,争吵,分离,都是因为彼此的爱。因为英格丽缺少的安全感,因为寂寞,但是她一直知道自己最爱的是谁,所以才不能在一起,她注定是痛苦的,她的疼痛强烈火焰,只会烧伤他人。

  国家,国家让她失望,她反对父亲对黑人歧视,反对这个国家的不平等,不自由,她看到一个黑人孩子的死去,她看到血腥的镇压,她无法忘记,但是她永远只有自己一个人去承受一切。

  没有人,能受得了她的自我,她的疯狂,她的神经质,她的脆弱,她的敏感,没有人愿意接纳她,她从来不乞求任何人。

  她活得如此淋漓尽致

  有谁真正懂么?

  其实都是平凡众生而已,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体制下,必然会使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你想成为的人和体制,世俗不符时,你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一方面害怕,一方面又因为理想主义,因为坚定的认为自己没有错而去坚持

  很多人牺牲了,很多人妥协了,而你用一种柔软尖锐力量,用弱小身躯,敏感的神经,一次又一次对爱情和自由的追寻,告诉所有人,我只是我而已。

  环境造就了你,时代造就了你,家庭造就了你,而疼痛成为了你存在的理由。

  《黑蝶漫舞》观后感(二):little grain of sand

  影片28:00

  蓝色大海

  白色沙滩

  英格丽孤独寂寞的身影

  平静低沉声音

  缓缓念出一首诗

  Grain little grain of sand  掬一把海砂细磨

  ebble rolled in my hand  碎石掌心上滚动

  ebble thrust in my pocket  三两坠入口袋

  a keepsake for a locket  汇成了一坠在胸口  

  aby that screams from the womb  小宝宝子宫里哀号

  othing is big in this tomb  墓穴里的世界大不了

  quietly laugh now and speak  现在或笑、或语音量小

  ilence in dead-end street  总归在静悄悄的巷子

  Little world round and earth-blue  绕着小小世界地球

  a granule I make out of you  我为你腾出了一块宝

  house with a door and two slots  一幢房有两个信箱槽

  a garden where everything fits  一座院子种满花和草

  mall arrow feathered into space  箭矢如飞、鸟冲天高

  love fades away from its place  爱从原地缓缓退潮

  Carpenter seals a coffin that's bought  木匠自己花钱封棺木

  I ready myself for the nought  我已准备好归向虚无

  mall grain of sand is my word, my breath  一粒砂是言语、是鼻息

  mall grain of nought is my death  一片虚无则是我的归期

  《黑蝶漫舞》观后感(三):<Black Butterflies>(黑蝶曼舞>有感

  lt;Black Butterflies>(黑蝶曼舞> 一个女诗人英格丽琼寇的一生. 用现实主义眼光来看...其实诗人是什么,他们降生于这个世界只因为他们某些方面多了更多的passion同时又具备了强大表达力量.感性是他们灵感源泉,而同样,极度感性带给他们的却是一种超越常人的癫狂.这种癫狂,在英格丽琼寇的人生轨迹演绎淋漓尽致.

  用理性的眼光来看诗人,他们也是可悲的.....当电影结尾南非总统1994年就职典礼上读到英格丽琼寇的诗作《烟与黄土》(《Smoke and Ochre》时.不知道别人什么感受,我最大的感受是她被利用了...穷尽她短暂的一生,生活中充满的多是各种爱.她各种情人,而对于种族歧视反抗只是她生活的副产物罢了.....这部诗集也只不过是偶遇中灵感激所得.....不过在政治家眼里不这么认为,就是她死了也要给她戴各种帽子.....把她当做抗争南非独立英雄来看待(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同样地事情在世界各地,各个历史阶段不断地上演)....而实际上,她只不过是个child. ..

  谈到这里,我不是想诗人的人生就是错误的.其实不然....就像奥斯卡最佳动画片<兰格>里面说的一样,每个人都逃不出他自己的故事.....世人皆如此....而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如此之多彩....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现代社会充满着各种成功学,感觉社会想要人人都变成成功者,可是,真正成功的又有多少呢?有人羡慕乔布斯,觉得他多牛逼,又有人羡慕比尔盖茨,觉得他多富有,还有人羡慕这羡慕那,可是....他们是你么,....成功不可复制,他们成功只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人生,不是拿来羡慕的....而是丰富这个世界的,同样,平凡的你也是在丰富这个世界...没有本质区别....从而可以得出一个行为准则,那就是,跟随你自己现在心之所想,因为,这样的你才不会枉负自己的一生....

  《黑蝶漫舞》观后感(四):感觉不会再爱了混搭了种族隔离

  黑蝶漫舞,俺不慎被这南非女文青恶到了一下午

  最惊人的一句台词“赶脚不会再爱了”(原来这句神祠出自这部神片),惊人,惊为天人

  我其实只有一个疑问,这女文青什么时候学会爱过?老爸爸向她请两个月的假,去操办和原配离婚(真不是为了卖房),她就激动的品尝了新口味,老爹回来表示不爽,女文青就投掷破鞋给老爹重塑三观

  就这个操行,真心不能认同女文青是一个爱过的人,她最后萧瑟落寞独自行走的状态,很难归纳进不会再爱了,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因为精神刺激过多、过密、过强烈且品种过于多样化,她出现了暂时性的精神充血失能而已,就是尹天仇为我们解说过的,在短时间内受过大量刺激后,就在也不会有任何反应

  其实这种事也不算啥,倒在床上休息一阵子,第二天醒来全身上下就和新的一样了,哪里不爽点哪里,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她会再哭还能站起来撸

  女文青基本上也是这么办的,唯一失误的地方是她休息时没有选择倒在床上,而是在海里

  以上都是扯淡,以下才是我真正想说的,关于种族隔离:

  死抱着种族隔离不放的既得利益白人固然可恶恶心(就像女文青他爹),但如果白人中支持解除南非种族隔离的主要力量都是如女文青之类的话,我对南非这个国家的前景并不看好,种族隔离是错的,解除隔离的前途绝对光明的,但这事如果真是女文青们操办的,十有八九南非还得验证历史的螺旋上升法则

  《黑蝶漫舞》观后感(五):【随便扯扯】

  这部电影里的英格丽让我想起我的高中同学,那个身上满满的浪漫情怀姑娘,而且总是充满诗性。你无法想到她望向窗外发呆时脑海里的画面。她声音粗糙手指粗大皮肤黝黑,而字如其人,并不好看。很少有人想要主动了解她,所以总有同学会在暗地里说她古怪。这样的姑娘其实只是常常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但只要一扇窗的光亮,你会被迷地不想合眼。跟她聊天你会发现原来脑洞开到中间可以横着太平洋,满满的各种小机灵敏锐的小感悟

  我身边不乏这样的朋友喜欢他们身上那天真烂漫性情。所谓世界上最可爱人儿呀,“思无邪”的宝贝。但他们,如英格丽,会不会有时让人觉得些许的令人讨厌呢?比如她性欲上放荡的那一面。(开头就自述:我赞成滥交,因为人绝非万物之灵。【三地翻译版】)这和大部分人们想法我一直觉得性欲和艺术无法分离。艺术的最终会上升至性的层面。但若真真抑制住了,也不会有这么多美好诗句留给我们了吧。他们有时真的会太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以至于太以自我为中心,为世人不容。

  但无论如何,都是让人爱恨交加的可人~想起还是会默默笑的吧。

  《黑蝶漫舞》观后感(六):《黑蝶漫舞》:我无法驾驭我的命运,只能与它合作

  (芷宁写于2013年1月31日)

  “……

  死亡证明了活着有多虚假

  劝君忘了正义,世上没有这种东西

  忘了手足,都是云烟一场。

  忘却爱情,它全然没道理

  ……”

  影片伊始大量引用了主人公、南非女诗人英格丽·琼蔻的内心独白,以简明扼要又充满感性的方式,提点出人物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让观众对这位早逝的女诗人有个犹如远观般的大致印象,又将英格丽那异于常人的敏感善思及不安和恐慌,以简略却不乏深度的方式呈现出来。

  可以说开片的这种哀恸而感伤基调一下子将观众拉到了英格丽·琼寇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仿佛毫无预警地进入到一场无法预演也无法复排的剧目中。而生命在此时也仿佛一条横在两处悬崖间的绳索,摸索着勉强走过去很危险,停在中途也危险,颤抖也危险,停住也危险,这种危险、不确定以及种种不祥的境况便以一种令观者感同的体会模式再现了出来。

  不论光影捕捉过多少千里浮华万里深海,再现诗人那稍纵即逝心境体会总是比较难的,仿佛要在静默的落花中觉察那一秒钟的凋落之痛,又好似在易碎的心悸中觅得那一脉灰飞的激越。自简·坎皮恩执导的讲述诗人济慈情感生活与不多时日的影片《明亮的星》之后,《黑蝶漫舞(Black Butterflies)》的出现令人期待,该片似乎也可算作近年来讲述诗人心境的较好作品,而这两部影片的导演都是女性

  许是女性触觉纤细缘故,本片导演宝拉·范·德·奥斯特用丰富动人的电影画面将那些难以刻画微妙感受置于银幕中,令观众仿佛看见了那些流淌字句、那些难以把握情绪流转,而其中的爱情阵痛、亲情壁垒等种种情感纠葛更是呈现得细腻而敏锐。

  作为一个追求独立、崇尚自由又才华横溢年轻女性,生在彼时充满种族隔离之痛南非的英格丽是不幸的,那高压严苛的政治文化桎梏令她窒息,她的心灵自由如蝶,却无奈现实的茧重重束缚,似乎连破茧而出的机会都差点被专制的父亲扼杀。而英格丽生于彼时的南非,对该国的文学艺术而言是幸运的,彼时的种种不公种种残酷种种迫害,都激发了英格丽的纤敏,令她写出了诸如《尼昂加死去的孩子》这样优秀的诗作,一如苏珊·桑塔所说:“一个作家,处在文化的演进和彼此的互动中,是对活着和濒危的历史做出恰当回应。”

  在女诗人的生命历程中,几个男人几乎影响了她的一生,也毁了她的一生。身为南非文化高管的父亲,仿佛一座压抑的山一直横在英格丽心中,而片中父亲的这个形象很具代表性,对家庭而言,他是缺乏温情一家之主,是简单粗暴的父亲,对南非文化界而言,他是将一切自由美好之声变喑哑的强势权贵,对普通民众而言,他是种族隔离制度顽固捍卫者。英格丽在活着的时候几乎都在对抗父亲的影响,可她又往往陷入想获得父亲认可的困局。

  一边想要逃离,一面又渴望亲近,英格丽在这样的矛盾纠结中不断徘徊,让她的身心备受煎熬,加之一个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前夫,这样的生活几乎将她活埋,于是她叛逆,她挣扎,她放任、她自虐……无法和顽固强势的男性世界达成共存,这似乎也是英格丽和几个情人都以仳离收场的原因之一,而英格丽对爱孤注一掷的态势又往往令男人生畏,于是,敏感而决绝的爱,换来的是心灵破碎、满身疮痍和声名狼藉。

  在影片《黑皮书》中领略过卡里斯·范·侯登出色演技的观众一定不会诧异于她对英格丽这个角色仿若深入灵魂般的表演,焦灼而不羁的内心,纤细而疯狂的神经,侯登演出了女诗人诗性的一面,也演出了她女人的一面,其中后者因前者敏感多虑的特质,而显得更为悲戚。如,当英格丽两次为了已有家室的情人独自堕胎时,那种出离于常人的痛彻乃至看上去麻木的状态便浮现在侯登脸上。再如,当获文学奖的英格丽去见父亲,却只得到父亲的鄙视羞辱时,那信心和自尊瞬间瓦解的痛楚便被侯登以最细微的表情变化再现出来。

  影片中常出现大海的画面,大抵因英格丽人生中的重大事件都和这片海有关的缘故:年少时,赤足的她从潮汐中带着一裙兜的鱼奔回家,接着奶奶去世,她被父亲接走,开始了她叛逆而痛苦的成长期;离异后的她在海中游泳遇险,那个救起她的作家成了她的情人,这场苦痛的爱恋影响她至深;最终,她选择在一个有风暴的暗夜走向大海……这短暂而瑰丽的一生就仿佛对抗命运浪潮的一生,当周遭的一切对一个人而言,已是难以调和的噩梦,那么唯余的生命,尽管拿去。

  “我无法驾驭我的命运,只能与它合作,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它朝我引导的方向发展。我不是心灵的船长,只是它闹闹嚷嚷的乘客。”(语自奥尔德斯·赫胥黎)

  (杂志约稿,勿转)

  http://nicolew.blog.hexun.com/83483788_h.html

  《黑蝶漫舞》观后感(七):病态英格丽: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

  我赞成滥交

  因为人类绝非万物之灵

  我支持酗酒,反对动脑

  反对那些虚情假意的社交

  也反对沉重死寂的堂庙

  我支持残穷老弱无忧无惧,抵死而活

  我支持对体制的麻木·和精神上的顿悟

  支持那些无依无恃的非洲人

  支持杀人夺命

  死亡正在证明活着有多虚假

  劝君忘了正义,世上没有这种东西

  忘了手足,都是云烟一场

  忘却爱情,它全然没道理

  这是南非女诗人英格丽琼蔻的传记片,影片一开头就是诗人这首毁三观的独白,实在让我大吃一惊,接着感叹:朕喜欢你这种臭不要脸的态度。

  我实在不敢严肃地讨论她,因为不论是她的政治立场还是爱情生活,讲起来都太痛苦,太沉重了。

  在南非种族隔离时期,他的父亲把持着出版审查制度,而她不断目睹种族间的仇杀和和警察的血腥镇压,成为一个持相反政见的作家,自幼的成长中她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可最后父亲给他的评价是”赞成滥交?你搞遍了你身边的所有人……而这份名单还在不断加长……你这烂货……我不想再见到你!“

  她渴望爱情,却缺乏安全感,她一生挚爱的情人是有妇之夫,是的,几乎和那个朋友圈的所有男性交往。她在困顿中挣扎,在警察局和精神病院中辗转,最后孤独地走向大海,结束了32岁的人生。

  她是黑色的蝴蝶,想要自由,但是注定要被囚禁,注定要早亡。不是天妒英才,而是她本身就是病态的,但”你是有病的,所以被宠爱,常人难道比疯子可爱?“

  《黑蝶漫舞》观后感(八):不太成功的传记片

  看的时候觉得没有完全捉到痛处,反复的自杀表演几乎让我觉得厌烦和矫情。另外感受不到她对黑白人的纠纷的确切感受。。。虽然穿插了其人的诗句,但仍然无感,大概本身诗不合口味,不过她替我揭发了我的未知的价值观,,我觉得文思枯竭比没有爱情更让人痛苦,另外这部戏,我真的觉得像变形版被嫌弃的松子,满片子渣男,连男主角都只是给你个错觉,但是偏偏又让我觉得有女权主义的味道。

  然后想不到真的去想也有可想的地方,大概看片本身一开始就应该投入。科科

  另外此片情感处理过于粗糙,除了间中女主出神的眼睛和对父亲读自己的诗时不是虔诚也不近期待得眼神勉强及格外,全片至少在爱情上简直处理得毛毛糙糙。

  另外觉得诗穿插得略显生硬。。。

  居然让我述无可述,只有一个水字咯

  另外为什么我认为这是不怎么成功的传记片呢?

  作为一个诗人,片中人完全没有让我感觉到香消玉殉的感觉,简直觉得那张报纸版面夸张,简直是看她爸的面子。

  作为一个人,也只在死后才换取得到亲友一点怀缅。

  无论怎么看都是可怜

  虽然诗人生平本身便是被遗世独立,但是如果按照片子行进的方式,那些注定只是形式的切片,奋力的煽情,也无力形成感染力的时间轴,在真实世界里大概也带不出诗人的那些真实的身后事。

  《黑蝶漫舞》观后感(九):曼德拉去世了,我纪念的却是她。

  曼德拉去世了,很多人重新吟唱黄家驹为他创作的《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一生经过傍徨的挣扎,自信可改变未来,问谁又能做到。”仅一句,动容的几多人?

  我想到的却不只是这首歌,而是一部电影,一个女人,一个南非女诗人——英格丽·琼寇。

  当那个晚上独自看这部电影时,仅仅是想了解她,但没想到那里面提到曼德拉读过她的一首诗,以为没留在脑海,在今日得到曼德拉去世讯息时,它浮现了。

  我想我还是想说关于她。

  和所有诗人一样,她有敏感的神经,特立独行,对诗痴迷,而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也许是因为父亲的缘故。即使条件不错,她还依然将幼时住过的小屋当做她的避难地,每当烦闷时,就将自己关在那里。那个不大的空间,泛黄的墙壁之上,写满了她灵光闪烁时迸裂出的诗句,诗是她的武器,她的药,她的魂灵么?

  作为一个追求独立、崇尚自由又才华横溢的年轻女性,生在彼时充满种族隔离之痛的南非是不幸的。高压严苛的政治文化桎梏令她窒息,加上一个专制严肃甚至冷酷的父亲,她的心灵自由如蝶,却总被现实的茧重重束缚,连破茧而出的机会都没有。同为女性,对她的怜惜重叠在那些画面中:她写好一首诗,急于想得到父亲的肯定,她心跳如鼓,她狂奔到父亲那里,她那渴求希冀的眼神……但是父亲简单得读了几句,就当她的面撕掉了它。她一直没被承认,一直被压抑。种种不公种种残酷种种迫害,却激发了她的纤敏,她去看,去写,去爱,去孤独……离家出走,带一只箱子,一个和前夫所生的女儿,还有那台斑驳的打字机。她不放弃任何在脑中蹦出的诗句,写在烟纸盒上,写在药品说明书上,写在可以写的一切纸片上,塞在她随身携带的手袋里——她一直珍视着它们,如同珍视自己的孩子一样。

  两个男人。一个是他的父亲,一个是她爱着却不能与之结合的情人。对于他们,共同的情感是一边渴望亲近,一边却想着逃离。这种矛盾让她煎熬,被否定,被放弃,被冷落,于是她放任、挣扎、自虐……终于不堪忍受,被送进精神病院。

  感动的是什么呢?是她深爱着的男人杰克去精神病院探望她。雪白冰冷的墙壁以及病床,瘦得皮包骨的她,却依然有一双迷离的眼。她告诉他,我丢了我们的孩子,这个秘密直到她疯了的时候才告诉给杰克,但结果并没有怎样的不同。就算他们的孩子还在,就算杰克还爱着她,和她一样,无比的爱。

  但杰克毕竟拿走了她所有的手稿。在他依海的房子里,那些零碎的纸片铺满了整个地板,接下来就是拼凑、拼凑,拼凑成一本诗集,也拼凑成一个真正不一样的英格丽·琼寇。杰克帮她成为了一个优秀的被人所知的女诗人。

  “我不愿再放纵,我不愿每天每夜每秒飘流,也不愿再多问再多说再多求我的梦……”一首中国歌这么唱的,也可以是英格丽·琼寇的心声的吗?

  出院后,她见到了自己平生第一本诗集,杰克将诗集交到她的手中,但杰克还是杰克,她却不再是她。

  总要履行一个告别仪式。暴雨之夜,她穿着雨衣,赤脚走到杰克海边的小屋,她让杰克读出笔记本上抄写的惠特曼的诗:

  无论去向,我们一起迎战未知

  也许会更好,当然,会更懂事

  说不定是你带我,领略诗歌真义

  说不定是凡夫如你,在毁灭反复

  而今现在,终能永别,再会吾爱。

  再然后,她冲出了门,冲进了风雨之中,扑向了无边大海,扑向了毁灭,扑向了黑暗。

  总是离不开大海。年少时,赤足的她从潮汐中带着一裙兜的鱼奔回家,接着奶奶去世,她被父亲接走,开始了她叛逆而痛苦的成长期;离异后的她在海中游泳遇险,那个救起她的作家杰克成了她的情人,这场苦痛的爱恋影响她至深;最终,她选择在一个有风暴的暗夜走向大海……这短暂而瑰丽的一生就仿佛对抗命运浪潮的一生,终究,她还是孤独至死。

  今天,因为曼德拉,也让我们同时纪念一下这位被曼德拉称赞为南非最优秀的女诗人英格丽·琼寇。

  《黑蝶漫舞》观后感(十):折翼的蝴蝶

  精灵般的女人,能让每一个爱她的男人为她"被掏空"。一个追求自由的灵魂却又那么的不自由,"爱情是多此一举的",因为爱了就不够自由。一个有限的躯体又怎能装下一个太灵动的魂魄。用自虐的方式拉回爱人,她最终没能明白爱是给予,爱是成全,爱是救的含义,性不是生活的灵药。生活是多么不有趣的事情啊,一个精灵不需要所谓好好活下去的智慧,那些理性的,爱她的,成全她,救她的男人们,在最后的决定后,还是不能阻止她的陨落。在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些人可以随意活着,可以又美好又邪恶,人们需要看到的只是她漫舞足矣l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