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问》经典观后感集
《叶问》是一部由叶伟信执导,甄子丹 / 任达华 / 熊黛林主演的一部动作 / 传记 / 剧情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甄子丹与叶伟信近年来高举复兴动作片大旗,频繁合作,在影迷中有极高口碑,08年新作《叶问》因是涉及咏春拳宗师李小龙的师傅,历史背景既设定在日军侵华时期,还捍卫了民族尊严,超赞的预告片,直接抬高着笔者期待。可瞧正片时,发现该片虽剧情通顺,诸多武打尚算精彩,甄子丹演技也日渐老成,可结尾大战竟如同鸡肋,尤其日本BOSS轻易被灭,相当倒胃口,影响了观影心情。
再冷静思考质量,仍觉得片子规规矩矩可看,但寻不着《杀破狼》《导火线》时的惊喜,同甄子丹颠峰时期的动作片《铁猴子》《直击证人》相比,更差甚远。仅能在贺岁档期瞧着玩,即便得了最佳动作指导奖,亦甚难抗起功夫片复兴大旗。
当然必须承认甄先生是《叶问》的最大亮点,这位四十多岁的老动作明星,他再不是那个瞪着眼耍酷的肌肉男,将一代宗师的儒雅与温顺,演得恰好好处。男主角顾家负责,对武术执著热情,却从不愿与人争斗,就连与金山找(樊少皇扮演)和日本军官(池内博之扮演)的决斗,也是被逼出手。作为首席男主角的甄子丹,独角戏般贯穿故事始终,他也奉献着精湛演技。
相比男主角,其它演员全成了陪衬,稍有戏是林家栋,扮演的日军翻译官,为图糊口,忍辱负重,他表面懦弱,内心挣扎,给人深刻印象。池内博之扮演的日本军官,既凶狠恶毒,又是武痴,亦比较脸谱化。樊少皇和行宇,都演起卤莽的武夫,人物处理简单化。熊黛林出演的贤妻,任达华出演的叶问老友周清泉,还有黄又南等人,则干脆成了凑明星阵容的活摆设,发挥不大。
本片前半部分总保持平缓,直到北方武夫金山找前来滋事,才渐生冲突。可樊少皇连打数位武师,毫不费力,等到甄先生出手教育他,局势则瞬间扭转。此段,除了砸毁了不少家中物品,男主角幽默的举止,还有点洪家班时代搞笑怀旧,观众望着男主角拿着鸡毛掸子就轻易赢了大刀,二人实力差距之大,影响了对抗的精彩性。影片中部加入了日军侵华,叶问为供养妻儿,只得靠挖煤赚钱,故事瞬间变得苦难压抑,节奏推进不流畅,张嘉辉的剪辑,也不少多余的镜头,完全是铺开来展现甄子丹的苦戏演技。
《叶问》与《精武英雄》《霍元甲》等传统商业片大相径庭,多数时间内更像一部文艺传记片。叶问信驾御起来,竟保持起他早前拍《朱丽叶与梁山伯》时的生活化,却始终难把悬念紧起来,等到了日军用粮食来与中国武师打斗,才将矛盾激化。日本军官爆打华人武师,又杀害国人的桥段,确实看着气愤,而叶问的挺身而出,通打十个日本人,确实将气氛营造到极点,亦极易赢来华人观众的喝彩。
可稍加冷静去分析,叶问一挑十的动作场面,仍像在单打单。诸如他抓住一人狠K,连环铁拳,迅雷不及掩耳朝对方脸部狂揍,周围的人居然不敢一拥而上,若说全被吓傻了,也不太现实。谁叫袁和平在《黑客帝国》叫斯密斯都扑上去以多欺少啊?因此本段显得刻意,即便再怎么被人吹捧,笔者亦并不推崇。
个人更喜欢叶问杀死几个日本兵和独自大战匪徒两段武戏。前段因端枪的士兵想欺凌叶问的妻子,景象极度惊恐,而男主角空手夺白刃,快捷的擒拿锁喉,完全丈着绝学险中求胜。第二段,樊少皇与黄又南扮演的众匪,开始在工厂内欺负人占上风,叶问再度挺身而出,激战群雄。此时,洪金宝与梁小熊设计的动作,依稀见得旧功夫片的精髓,细节把握出众,甄子丹的长棍舞得兴起,也具备大家风范,众匪徒试探性的进攻,再到全被击败,过程也甚为流畅,算得《叶问》的最大亮点。另外,众工人练武时拆招桥段,也颇为有趣。
《叶问》的结尾笔者认为乃败笔,先前烘托的大反派要与男主角决斗,似乎他有多高深武学,还亲自摆擂,非用枪押着叶问要决斗,气氛顿时剑拔弩张。没料一开打,又成了一边倒。池内博之居然毫无还手之力,被甄子丹的快速铁拳揍得噼里啪啦,太过没创意的欺负反派,也令笔者产生视觉疲劳。当叶问打赢后中枪倒下,群众一拥而上,救出大宗师,再打出字幕说他没死,将咏春拳怎么发扬光大...
若从商业片角度说此乃理想化设计,但没劲的结局,不可避免成为蛇尾,减弱了整体观赏性。
《叶问》观罢,故事并不算次,布景、美工、摄影也搞出当年的佛山样貌,许多打斗设计还见用心,但想起结尾与片中BUG,笔者总不禁一声叹息,难谈畅快。进入新世纪后,香港功夫片逐渐没落,成龙虽又拼起命,无奈岁月不饶人,不惑之年的李连杰也有意谈出,吴京、赵文卓受困于形象,难搭大任。因此以前二线演员的甄子丹,依靠《千机变》《杀破狼》《导火线》三夺最佳动作指导,他亲自上阵的《杀》《导》虽算精致,可动作总集中在后半部,难重现港产旧动作经典的辉煌。《叶问》动作戏虽然稍多,但说实话比《杀破狼》《导火线》也多不了哪里去,而且分布得不均匀,结尾的粗糙,又降低了质量,无比遗憾。
我想说甄子丹演得老成,《叶问》也可看,故事规规矩矩,没致命大败笔,中间几段打斗也有新意,它将来得奖,也提前祝贺。但论整体质量,不好意思,我再次失望!因为它离经典功夫片的颠峰时刻,太遥远了
《叶问》观后感(二):Ip Man(叶问)
要说打斗场面,那我肯定还是喜欢导火线多过这部片子,当然要说内涵的话,叶问就胜啦,就单爱国主义一点就赢啦,在我们祖国的怀抱下,这样的片子当然绝对是要引进的,这片子还挺适合学校组织学生去集体观看的,当然,同时也要在看片前就提醒学生,暴力解决问题是不提倡的。
虽然我觉得自己不算一个多爱国的人,但还是小感动了一把,国家在逆境的时候,这样的英雄的确很让人鼓舞,在这样的时候也需要这样的人来为国争光。
对于中国武术,这我倒是真认为是全世界最强的武术,不论是在打斗还是在理论上,中华五千年的深深沉积,绝对足以让中国武术傲视群雄,当然在现在这样一个打仗都用枪的年代,光武术强不会有多大用处,所以咱中国政府要培养的是高科技人才,从小就告诉你了,打架是不对的,即使你同学骂你了,骂得你头发都气得竖起来了,不能动手,唉,以致现在靠动手吃饭的的新疆人多嚣张啊。
扯的有点远,片子不错的,四星。
《叶问》观后感(三):葉問看完了。不知道大家能否和我有同感。
我想美國人可能會打二星,
我想日本人可能會打三星,
因為他們會覺得從片子中能學到相關的經驗是一件很有用的事情而且或許能激勵或提醒到他們,因為他們的歷史教科書上寫的和電影裡並不一樣;
我想歐洲人可能會打兩星,
因為他們的生活是藝術和文藝的,電影裡找不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我想韓國人可能會打兩星,
因為他們或許會說詠春拳其實是韓國人發明的但是被中國人剽竊了;
我看Imdb我也上Mixi我時不時也會看看國外的聲音都在說啥,但是我給這個片子打五星,就像美國人在IMDB上給蝙蝠俠歸來打十分一樣。。。
因為我是中國人。
而且我真的不喜歡中國人的某些個性,比如自私,比如趨勢,比如窩裡鬥。但是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我相信大家的力量。
是的,一個人的人格能贏得人生但贏不了世界,那所有人的人格呢?我們應該心存相信,並且有所行動。
仁,推已及人。
《叶问》观后感(四):叶问 一代传奇
“我只是一个中国人!”铿锵激昂的声音久久回荡在电影院里。听着这自豪的呐喊,看着荧幕上的叶问迈着坚定的脚步渐渐离去,整个放映厅顿时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我随着大家一起站立鼓掌,不知不觉泪水充盈了眼眶,一种令人兴奋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影片《叶问》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武术之乡——佛山,有一个十分热爱传统武术的年轻人,他叫叶问,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一声炮响,打破了中国人平静的生活。次年8月,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的蹂躏下,佛山沦陷了,家园被侵占,往日安逸幸福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叶问一家和所有的中国家庭一样,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从此,叶问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影片形象地再现了他蜕变为一代正义的武术宗师的成长过程。那些场景,那些话语,就是一首英雄的赞歌,令人心潮澎湃!
《叶问》观后感(五):中国VS美国式英雄
美国的英雄电影可谓美国乃至世界都追捧的商业大片,不仅特技精彩英雄的演绎也神乎其神,英雄们在上天入地的同时也渲染着美国自由主义的大国风采,在蜘蛛侠在纽约飞檐走壁时还不忘给个美国国旗的特写,主旋律可谓盛行。
相比而言,中国的英雄来的实在许多,从前几年的陈真,霍元甲,再到今天的叶问,无不是抗日战争的特殊背景下民族灵魂的象征,观众在电影院中感受的拳拳到肉的刺激外,更重要的是打着中国人从小就苦大仇深的小日本,比起美国大片一会儿救个地铁,一会儿救个美人儿的情景似乎真实和深刻许多。
然而英雄片的套路总有过时的时候,美国人拯救自己的方法是让英雄平民化,加入了更多的自我矛盾和思考,开始反思许多世界观价值观的问题,最近一部代表作非《蝙蝠侠-黑暗骑士》莫属,然而似乎始终找不到大反角一个真正的名分,于是就神经质,无规则,让观众看的是津津有味,走出电影院一抹嘴上的苞米花,也还是觉得不真实。中国要拍英雄片就大不一样,首先得有功夫,这是中国电影立足之本,然后得有民族情节,最好就是抗战。一个转折,让人心里就不舒服,于是屏幕上浩浩荡荡开进日本人,为英雄的诞生做好一切铺垫,等英雄一出来,恐怕下面的观众老早握紧拳头,恨的咬牙切齿,随便哪个上去打几拳都要群情激昂一番了。于是即使老土,擂台还是可以一年搬上银幕一次,今年霍元甲明年就叶问,今年李连杰明年就甄子丹,只要有人拍,这样的片子就能满足中国人2小时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这恐怕是几部蜘蛛侠都办不到的事情。
电影有时是快餐有时也是很好的精神食粮,关键看是在什么国家,美国人编造这么多英雄娱乐大众,首先由于其本身没有真正的历史困惑,再者也没有这么多年的文化积淀,英雄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一个小城市的犯罪,又或者个人的使命感。中国就不同,一个英雄的历史似乎也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从富有到贫穷,从受人敬仰到潦倒,英雄更多时候是被逼无奈,最后躲不了吃枪子儿的命运,只不过两者又有一个共同点,都改变不了国家的命运,因为国家的命运是政治家们军事家们掌握的,正像另一位影评人所说:到电影院精神胜利2小时,再回到现实中埋头与发达国家"接轨".英雄的事情,就交给编剧们吧
《叶问》观后感(六):不要给一部很时尚靓丽的电影冠以太多不必要的名头
我曾经说过叶问是一代宗师
但是对我来说是足够的
他是李小龙的师父
这就完全完全的足够了不是吗
至于甄子丹我一直在说
他是个精致的男人
他的打斗既有很男人的硬朗
又带有一点点的小小顽皮
当然他跟成龙是完全两个套路的
而且如同某些人一直在说的一样
甄子丹一直一直以来都很努力
他不说不负责任的话
每一次都是一点点的进步
于是有了叶问
有了属于他自己的一代宗师
于是我给我了五星
所以
让我们简简单单的看电影吧
《叶问》观后感(七):套用一句:见过打的,没见过这么打的。
看到叶伟信+甄子丹组合,就知道这是一部只有打的电影,看过后也很明显,文戏不行武戏补。《叶问》被分成了两部分,风格迥异,前半部分是武术科教片,后半部分是爱国主义主旋律片,贯穿的是叶问的招牌功夫——咏春拳。
首先失望的还不是爱国主义主旋律,失望在于连武戏也不够精彩,甚至于,比斗日本兵时,泰山武馆的胖师傅一挑三失败变猪头都比叶问一打十轻松灭敌来得好看。
究其原因,很简单,叶问太牛了!牛到根本不用喘粗气,就把中国武师,日本鬼子轻松拿下。牛到只要认真打,对手连他的汗毛都打不下一根。
一句话,没有对手!
没有敌手,再有本事也表现不出来,这是《叶问》最大的失败之处。
叶问有五场大比武,一战泰山武馆的胖师傅,虽胜得轻松,但做为开篇的衬托者,很合理。二战北方老农,胜败都精彩。三打十名日本兵,传统武戏,没说的。四战落草的北方老农,竹棍使得不错。
最后一战,对决鬼子,几招搞定,平平淡淡……然后中枪,影片结束。狗血洒的不错,问题是前面大决战实在太像儿戏……鬼子高手还没耍几招呢,就被当成沙包蹂躏……如果把此战与陈真大战藤田刚放在一起,这场比武的精彩程度就像小学未毕业!
叶伟信+甄子丹+洪金宝就是卖武戏,武戏不行,影片还看什么。难道看甄子丹的万年不变表情脸?人家黎明虽是木头脸,但还有表演呢。
老实话说,前面看得还算过瘾,但最后的简单一战毁了这部电影。杀破狼能被称道,全靠最后两战呀。
各个角色里,唯一值得称道的是樊少皇的北方老农初登场,很有拳师的味道,就像《男儿当自强》里的铁布衫严振东,后面落草为寇就不行了,不是人品不行,而是没有了初上场时的草莽气息,虽然落草了,但是没有霸气了。
其他人物,戏份较多的是武痴林和猪头翻译官林家栋,两人龙套跑得还不错。任达华的文化人差点,不在于演的不好,而是戏份实在少。
子丹同学如果找个更适合的导演,这题材绝对可以拍成大师极作品。我仍然推荐此片,在如今的中国功夫电影里,已是少有的合格作品了。甄子丹的进步依然明显。
《叶问》观后感(八):《叶问》:距经典一步之遥的演义
文/梦见乌鸦
如果有人问俺《叶问》是不是一部好片,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俺还要说《叶问》是近几年来最好看的功夫片之一。如果说《叶问》能否称其为经典的话,恐怕这要因人而异了,个人观点,《叶问》距经典只有一步之遥。
《叶问》是一部传记片,不过与前一段上映的《梅兰芳》这类传记片有所不同的是,前者记录了梅兰芳的前半生,后者选取了一代宗师叶问的几个生活篇章,而这几个片段恰恰是叶问几乎最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所以说本片看起来不像是一部规规矩矩的传记片,更像是一出演义。不过传记也好,演义也罢,电影不是纪录片,如果想了解某人忠实的一生请参见《探索·发现》或者其自传,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是需要艺术适当的夸大和处理。但就是这样,这部电影在看完之后也能让我们对一代宗师有一个大体了解,对叶问的民族气节有着深刻认识。
一流的武打设计
既然是一部反映武术家的电影,片中的动作场面就要摆在台前来研究。咏春拳法讲究的是“短打寸劲,刚柔相济”,本片的动作指导洪金宝和梁小熊近乎满分的完成了任务。相比于袁和平的华丽,程小东的飘逸,本片的动作设计简单而又直接,突出了“快”、“准”、“狠”的特点,一秒钟内连击数拳、潇洒精干的招式是对片中动作的直接印象,拳拳到肉,招招见骨,用最简单的方式打造出一连串华丽的功夫盛宴。不过话又说话来,每场几乎大同小异的快速短打是否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呢,在此借用片中的一句话:“不要念口诀,关键要打到人”,简单实用的连消带打也是咏春拳的精华,本片毕竟是一部传记。
比如叶问与山东拳师金山找的两次交锋,第一场家中火拼,叶问以小制大、以静制动的方式对战金山找大开大阖、刚劲威猛的拳法,用以柔克刚,用不加花哨的拳路节节命中对方过于强调套路而大开门户的破绽,这是全片中最为精彩的段落之一,而打斗中小叶准骑脚踏车在二人之中调侃般的话语更为战斗中紧张的气氛带来一丝清凉,此时影院中爆发的笑声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畅快。第二场棉花厂遭遇战,叶问六点半棍法迎战找哥的“三尺钉耙”,几乎克隆了第一场战斗的要领,还充分运用了“一寸长一寸强”的武学道理,以一敌二,同样十分精彩。甄子丹和樊少皇两位功底深厚的武林高手,用不同套路的招式打造了银幕上一次经典的巅峰对决。
再说叶问PK小日本的武戏,中国人痛打日本落水狗的场面恐怕是任何国人都会感到酣畅淋漓的一种方式。第一场群殴戏,怒火中烧的叶问一腔愤怒全部发泄到各个菜鸟身上。采用对群体以守为攻再一一击破的方式,瞄准对方的关节等致命之处,雨点拳、反关节技毫无保留的全盘托出,以一敌十,让人大呼过瘾。此段戏绝对值得反复欣赏,并可成为敌众我寡的武学教科书。最后一场与三浦的决战以一句“你们不配学中国功夫”成为了激情的爆发点,配以叶问取胜后的中枪情节,民族气节在此得到升华,爱国热情再度点燃。不过本场动作戏却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首先这场决斗戏堪称功夫片中最短的决战,一向表现出一副“很厉害的样子”,曾轻取武痴林等三人的三浦,在台上撑不到3分钟就被叶问逼得角落里当木人桩痛打(说实话,话,这套组合拳打日本人看的真是很过瘾),来回也就十几个回合,明显不是一个级别,此举是要突出三浦和其他武师的软弱还是为了强调叶问高高在上呢?回想起来,本片中与叶问交手的几位没有一个是其对手,无论小杂兵还是大boss,三五招之后全都趴下了。历史上叶问本次比武号称“一分钟快打”,究竟真实的叶问是否如片中那样“横推八百无敌手”,俺也无从得知,只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其欣赏性要比《精武英雄》最后之战逊色不少。结尾处叶问把相对还算有“人性”的三浦打的像猪头一样,倒不如抽空再把里外不是人的佐藤往死里痛扁一顿,要比佐藤中了李钊的“回马枪”从效果上还是气节上要爽快许多。
饱满的人物
叶伟信向来讲故事一般,但刻画人物不可小觑。《杀破狼》、《导火线》一个个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想必大家都有领教。《叶问》中导演同样带来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先说叶问,基本上是从不愿理事到一心向国的内敛男人的转变,前半部分刻画了一个“怕”老婆的叶大师(引起原话是“尊敬老婆”),爱家使其成为一个居家男人不得不时刻避讳比武,后半部分为了自己家人乃至同胞的安危挺身而出,显出了刚毅的一面,电影通过一些小的细节也几乎还原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一代宗师。甄子丹以其华丽的身手把咏春拳的精髓一展无余,自己也奉献了自纳兰元述之后最好的演出。
任达华饰演的周清泉,一个老老实实的商人角色,继承了《杀破狼》中的特点——挨打,任达华对这种角色手到擒来,无需费力,此人物亮点不多。熊黛林饰演的叶问夫人,此女给人的最大印象就是身高腿长,几乎比甄子丹高出半头,而其近代女性的装束完全看不出其“丰胸皇后”的身影,几场家庭戏还是表现不错,没有沦为花瓶。樊少皇饰演的金山找从头至尾一副彪悍的造型,通过几场戏份下来此君给人一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感觉,配以樊少皇钢劲有力的伸手,一个五大三粗土匪似的人物出现了,近年樊少皇上镜的电影挺多,不知此人能否依照吴京在《杀破狼》之后上位的路线,凭此片打出一条门路也不得而知。
此外,憨厚正直的武痴林,少年无知的沙胆源,还有让人恨之入骨的佐藤,“武痴”三浦给人的印象都很深刻。还有那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廖师傅,其扮演者陈之辉(《霍元甲》里的秦爷)近年也在诸多港片频频开打,其最后的被害同武痴林一样,属于动荡年代的牺牲品,引发人的同情。中最大的亮点当属林家栋饰演的李钊,前半部分一个作威作福的军官形象,后半部分则是苟且偷生的翻译官。这个角色最大的突破就是没有脸谱化,起初是一副汉奸嘴脸,但此人重情重义,在目睹廖师傅被害和被叶问训斥后也许激发其作为中国人的良知,在看到其为一家老少几口换回粮食和帮助叶问躲避的时候,也看出这个人物在乱世之中的一点生存和情义,林家栋虽然谈不上演技高超,但对这个人物的诠释还是很到位的。
流水的剧情
既然是一部传记电影,剧情流水账自然不可避免,本片的故事并无大碍,只是稍有偏差。从开始廖师傅在叶问家里“蹭饭”开始,到中间叶问为了同胞舍生赴敌,前者记录了叶问和平年代的生活的一些细节,后者突出大环境下的人心所向,完全不同的两个生活片段,让人感觉前后脱节,似乎有些生硬的被联系在一起。
比如金山找和沙胆源,金山找的定位有些无处安放,要不把他定义为浪子回头的爱国人士,与叶问一同对抗侵略;不过后来片中出现打劫棉花厂和他向小日本报信的部分,那就把他定义为十足的汉奸,结果此人随后踪迹不见。从头到尾似乎就是一个为打而生的角色,与整体剧情脱节,而且两头都不讨好,所以其定位比较尴尬。沙胆源开场表现不错,后来还铁盒的煽情戏也比较到位(看电影时旁边一位小mm还因此落泪),无奈此人跟金山找差不多,也算比后者强一点起码随后还亮了几个相,其实这个“浪子回头”的角色在最后叶问中枪后大骚乱中也该有一段提升地位的戏,比如掩护叶问脱身等等,最后只有与周清泉同乘一辆车的画面,结果看似“回头”但还是个“浪子”。
最后就是结尾部分,个人认为众人在荷枪实弹的小鬼子面前抢走叶问合乎情理,毕竟“众人划桨开大船”,小日本在武器精良也不敢在如此众多的国人面前造次。比较不满意的地方就是电影到此戛然而止,既没有描写如何救走叶问,其他一些主要人物也结果不明,完全可以多一出周清泉或者沙胆源甚至李钊在混乱中救走叶问的场面以便服众。
总之,《叶问》是08年最好看的一部动作片,同时也是近年少有的功夫大作,据说大陆版为了照顾群众爱国热情删节了少许内容,此消息也不知真假。不过这部可是称得上是“演义”的传记片,的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本身距经典一步之遥。
《叶问》观后感(九):为那些站在台下的人
其实以前是不喜欢看这种片的,每一次都是一样的剧情,多了,未免不耐。有时也曾经会想,这种个人的英雄主义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一个人是条龙,可中国人需要的是多个人是一群龙不是吗,什么时候能够不需要英雄,我就是英雄呢,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在面对灾难,面对外袭的时候,不需要别人的牺牲和救赎,自己就可以站起来呢
可是,08年,这一年让我看到了很多,面对灾难,原来人的消沉和打击并不是那么的简单,有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所以我们需要别人的更强有力的精神,将我们救赎,也因此不再排斥这种英雄似的电影
思绪似乎又飘得更远了一些,想起了鲁迅先生,想起了他弃医从文的心情,也许他也是同样的觉得,人们的精神力量是需要去唤醒,去救赎的,也同时感慨着,去救赎别人的人,自己又有着怎么样的压力与痛苦,就像叶问,谁又能理解他的心情与心态,一个带着儒生之气的武将,一个爱妻爱家的好男人,只想安安稳稳的人,只想平凡的人,但却永远不可能平凡,他必须去救赎,因为他有着别人没有的精神力量
但同时我们又多么的可悲,那些站在台下呐喊的人又多么可悲,只有别人用自己的头颅自己的生命去拼搏的时候,才能唤起我们的斗志与良知,我们的勇气都是建立在哪里,我们的意志又是建立在哪里,我这样问着身边的人,也这样问着自己,的良心
希望,希望有一天不需要别人,我们就能够站出来,护卫自己和民族的尊严,能够站出来,为自己的良知一搏。希望,在一切不合理的面前,我们都是自己的斗士,不要再让别人的血为了唤醒我们而流,
《叶问》观后感(十):什么是爱国,不是反日才爱国
偶是看到一个英国小mm的推荐,才去看的叶问。
诶,别跟我说啥民族主义,偶只是对打打杀杀不感兴趣,
而这个mm和我一样,所以,她的推荐,有点意思。
对得起进影院,没想到甄子丹会如此出彩,
曾几何时还不时化身警察或者黑帮的他,
拍些很狗血的场面火爆血腥不已的小片子或大制作,
这次,真的很不一样了。
影片涉及抗日,这点我始终觉得日本人没个正确态度,
抵死不认,认了也嘴脸可憎,意思是侵华怎的了,nnd还没灭了你呢。
咱中国人也同样认识有问题,说抗日就激动,说抵制日货就来劲,
也不想想,都全球化了,水平也要上个层次,
咋抗日的,慰安妇劳工对日诉讼始终裹足不前,
生产销售日本商标的中国企业和广大员工吃了大苦呢?
叶问就不一样,他也抗日,可看看人家,有没事就组织个游击队,
专门打击日商,汉奸,日本小司令部没?没吧。
人家有狼哇哭着喊着控诉小日本啥玩的吗?没吧。
人家大宅子还让日军占了呢。
关键是要有智慧,大军压境,南京首都都没了,
蒋委员长都带着要员,深入了西南腹地,你说单枪匹马,怎么整?
自己先把自己的事情整好。
抗日,是熬日子的问题,小日本,长不了。
这个片子安排了个李钊的角色,绝了。
不是啥李大钊似的人物,也不是浦志高,实在,
就是要口饭吃,自己也满拎得清,关键时刻,也知道站对的队。
爱国,不是群情激奋喊口号,而是大家各司其职,
让国家变强,让民族振兴,这才是正道。
否则,打几个人,打死几个将军,没前途,
那是武夫当国,成不了气候,撑不了场子。
叶问,值得国民好好一问,问自己,问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