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朝阳沟》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朝阳沟》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8-02 02:3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朝阳沟》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朝阳沟》是一部由曾未之执导,魏云 / 王善扑 / 高洁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朝阳沟》观后感(一):乡恋--观后感

  首先要更正豆瓣上这部电影简介的一个错误

  本片的编剧是杨兰春,而不是杨春兰。

  既让人遗憾也在情理之中,在这样的时代已经没有什么年轻人再看这样的电影了,对于传统地方戏曲也报着无所谓态度

  可能在时下的人们看来,这样一部具有政治宣传意味,又土得掉渣的戏曲是不值得一看的,提起盗梦空间一套一套的,而关于自己民间文化艺术一无所知,也不屑于知道。

  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不了解,不了解自己的人民,注定也不会得到世界认同

  虽然中国戏曲具有悠久历史独特美学思想,但是被人们熟知的并且被官方重视的只有京剧士大夫阶层喜欢的昆曲,地方戏曲一直不受重视。京剧因为进入宫廷之后得到了扶植,又有许多文人参与创作,而被称为国剧,有着其它剧种不可抗衡的地位。一方面,就其本身固然上升为一种官方戏剧,更加规范,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原有的天然。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民间,而中国又是一个农业文明国家,所以每一种地方戏曲都带有鲜明地域与民间色彩,是了解那个地区风土人情的最直接的方式。都带着浓郁乡土气息,是从田野走来的人民的艺术,是农民的艺术。不懂得这种艺术蕴涵的文化,就不能够理解在这种文化下成长的自己的同胞

  作为极具地方色彩的豫剧,有一种真正的属于中国中原的自然乡土的美,她象一个朴实泼辣乡村姑娘浑身散发着不雕琢的芬芳,你只有真正去听听那些来自中原农村女人们的声音,才会理解这种戏曲是多么的和那中原大地辽阔质朴密不可分,和我们的祖先有着多么紧密的血脉联系。而一旦离开了那朴实厚实土地淳朴善良的人们,它就会失去天真灵魂。因此,解放后我最敬重的作家就是赵树理,他是一个真正把普通的农民写得那样可爱可敬的一个人,真正的把人民写进文字并且不带任何偏见

  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中国电影也以《喜盈门》为最,而不是知识份子们喜欢的《小城之春》,原因就在于我爱那种将伦理故事,传统的农家乐溶为一体真挚感人,让所有人都看得懂不顾弄玄虚的作品

  虽然文革期间对京剧那种贵族封建式的倾向做了一定程度改革,但是本质上不是太成功,因为京剧长期已经形成了严格的士大夫阶层的审美特点不适表现劳动阶层和革命

  因此,《朝阳沟》的成功才是将地方戏曲那种以乡土为创作根基精神与时代要求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一个经典

  在表现农村题材和农民生活方面--尽管是美化了的,但是也毕竟留下了一段精彩的时代记忆

  这样一个学农的故事加上时代所宣扬的奉献精神,并且以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民间艺术形式讲述出来,是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中国的戏曲,主要是讲故事,然后以歌舞的形式来塑造人物,再溶进道德伦理。因此,好看好听还要有教育意义。这是文化决定的。

  本剧的有几段脍炙人口的唱段,朗朗上口人人能唱,这是豫剧的特色,具有浓厚的民间歌曲风格,也没有京剧复杂的程式和一些经过刻意加工痕迹,保持了民间性也就是人民性。电影的手法一方面受到苏联学派的强调革命性,也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剧感,所以拍摄得很精彩,很值得借鉴

  想起写这样一篇介绍文字,一是出于对此间厚西薄中,崇洋倾向的矫正---当我看到那么多人去追捧一部并不精彩的《明亮的星》的,却居然无人去看这样一部仅仅因为地方和时代色彩过于突出的电影,也没有人写一篇观后感,我敢断言,当那部平庸的电影被人们遗忘很久之后,我还会听到那欢快活泼亲家母,你坐下。我的正义感--总和民族意识相辅,就产生写作冲动。另外,虽然我不是一个地道的中原人,但是我在那里生活了很长时间,我是中原大地的孩子我会说冀南与豫北方言,喜欢吃烧鸡,太行山的柿子大名府的香油,我在淇水之滨住过,让那轻柔的卫风吹拂过,就是在那个到处是卖米皮和面条的小城,我坐在春天的树下,读《诗经》。

  我就是在那里听着生产队里大喇叭放的《朝阳沟》喝着小米稀饭长大的。

  不过,我这个祖籍京郊的人到现在也喝不惯甜汤和胡辣汤,对过了安阳难找大烙饼很觉遗憾。

  只有在那里,你才真正的理解那些远古时代从田野吹来的和煦淳朴的风,那些散发着劳动和生活气息的美。

  还有黄河,不见黄河就不能说我爱这个地方。只有见了她,我才真正明白自己是个中国人

  我在豫北一个城市居住时候曾经租了间房子。有一次,我吃面条,居然发现自己忘记买醋了,于是硬着头皮敲了隔壁邻居的门,一位50岁左右的阿姨热情的把自家的醋壶拿出来,倒了许多在我的面碗里。

  我写了这篇文章,就算报答那位好心的河南阿姨吧。

  《朝阳沟》观后感(二):由《朝阳沟》看社会主义新农村

  创作《朝阳沟》 这部戏首先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分派的任务剧本写了五天,导演拍了两天半一共七天七夜《朝阳沟》就完成了。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朝阳沟》主要讲述了当时的学生学校中并没有深刻地了解到社会实际需要,对于毕业以后前往农村干活心存抵触情绪,所以在究竟是服从自己的兴趣还是在服从社会的需要之中摇摆不定影片可以说是一部银环的“成长戏”。通过对银环从毕业到务农之中的几段波折心境,以及周遭的各个角色对她产生的不同影响明了当时社会多数城里青年想法,也通过最后的结局:银环在农村的扎根,希望通过动之以情鼓励当时的城里学生抛弃“落后”的思想,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中。

  银环开场时,手里就拿着一份戏剧报,也交代了银环的背景爱好戏剧,表明了她面临着在下农村与剧团之间的选择。当然影片也通过了她的同学们纷纷下乡务农,旁敲侧击给银环增添了快速做出选择的压力。我们可以发现,在影片以及剧本中,还是会有些地方有些许出入。在《朝阳沟》的戏剧里银环刚出场就有个唱段,唱到:“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年轻人多理想展翅高飞。农村是我们的广阔天地,千条路我不走选定山区。毕业后升大学我没争取,剧团里来通知没把信回,要做个新型的知识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我加倍努力,俺的妈左拦右挡不让去。”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的同时说明了在剧团以及农村之间,银环的心理抉择是非坚定的。而剧本中却恰恰不同:“杏花谢,桃花开,白里透红。”歌词内容只是含蓄得涉及到了自然之美。另外,剧本中本身有一个流氓学生,对这个人物的设定是他的父亲是“资产阶级右派”,而剧本中银环对待流氓学生的态度也充分说明了银环心中想与其划清界限立场。另外剧本对栓保***定位忠厚善良的老大娘,而在一段没有出现在电影中栓保***独白却是这么说的:“骂一声亲家母你个老妖婆,我的儿你的女把亲打过,你为什么,为什么不让她来见我。”我想这个“老妖婆”的字眼再怎样也不符合忠厚老善良老人的定位吧,但是只要这个字眼是用在阻挠年轻人下方农村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知识农民的银环妈身上就顺理成章了。但是在电影中就的栓保娘就真的是善良的多了:“哎,来不来由她吧,她要是真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其实我们不难看出,栓保他妈对于期许银环来自己家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的:“未进门,笑呵呵,先叫娘,后叫爹,说话和气利索。帮我做饭又刷锅。”一方面是期许银环对自己表现出对婆婆尊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家里多了一个劳动力高兴。当然也会有一部分是因为儿子娶了个城里有文化的姑娘而感到有面子

  另外,无论是在戏剧中还是剧本中,支书这个角色很重要,每当银环有要放弃念头的时候,或者银环妈妈阻挠银环的时刻支书就会出场。中国自古是一个长老秩序的伦理社会,一有什么纷争大家都习惯去找资历年纪大的人来调解。所以论资排辈支书这个角色避免不了在要紧关头充当和事老来将矛盾冲淡。如果说支书对银环的照顾也成为了银环留在朝阳沟的一个间接的理由,那么二大婶就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在银环还没来的时候二大婶常常起着陪在栓保妈身边讨论未来儿媳妇儿的角色:“要是叫她来咋这儿游山逛景,她看见这里说好的儿不得...要是真的叫他在这儿常住,又嫌山高啦,路远啦,这儿脏啦,那儿臭啦各地方都成了毛病啦!”最后在干农活时对银环的劳动力不足嘲笑对于使出自己全身劲的银环来说更是犹如针刺。另外,影片中的形象我并不太喜欢银环妈妈这个角色,第一次进到栓保家的时候就翘着二郎腿抽着烟嫌弃农村的神情,与二大婶对峙的时候一蹦三丈高的气势让我觉得是导演为了故意塑造与正面人物相反的角色而故意用了大量笔墨设置的,有些僵硬做作。而我更偏向于剧本中的银环妈,虽然固执己见但是没有被塑造成一个完全的反面角色,相反还是有血有肉,并没有将其完全丑化:“娘又心疼,慢慢把条帚落地”。

  电影中我比较喜的一个片段是银环入沟的时候的,她的唱词是这样的:“漫坡的野花一片又一片,梯田层层把山腰缠,小野兔东蹦西跑穿山跳岩,这又是什么鸟点头叫唤。”唱词中的每一句话配合着银环兴奋表情都表现出了她第一次走入乡间田野看到平时在城里看不见的东西时的好奇新鲜感。影片通过了“山水”以及“自然”来体现朝阳沟的美。尤其是银环将甜韭芽错认为是蓖麻,把芝麻当成了荆芥第一次走入田地明显缺少农作常识却也显得非常可爱,符合实际。

  银环最终留在了农村,促使她这样做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客观上的说服,又有以情动人的地方。当银环刚刚来到朝阳沟的时候她试图探问村里状况,得到的是婆婆这样的回答:“现在可不比从前啦,要在解放前,你别说吃酱油,就是配个单方,跑三里五村也找不来。现在别说吃的东西,就是京广杂货,也是样样俱全,就是您城里人有的东西,也是件件不缺。”通过新旧对比来告诉银环农村的情况从客观上大大改善。而最主要的并不只是通过道理去说服她要留在朝阳沟而是通过情感上的渲染。在银环出走的时候有一个关键转折点,就是当银环收到母亲来信时有这样的一个唱段:“亲亲娘,祖奶奶,谁叫我到这里来,上午拉,下午抬,累得我腰疼脖子歪。趁娘来信叫我走。不如动身早离开。”这说明了银环在从未接触繁重的农活面前是有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而当她真的想要背起书包离开朝阳沟的时候,她又看见了来时路上的梨树想到了她曾经劳动过的土地和庄稼,这些无不波动着银环的内心。最后她终于唱出了“我往哪里去,我往哪里去?好难舍好难忘的朝阳沟!”在这里,比较朴实真挚地描画了一个知识青年在劳动力建立起来的感情,是很动人的。[1]

  作为一部具有“政论剧”性质的戏剧,本片当然也在当时特定的环境发挥着作用。在那个从乡村进城难度大的时代,急需要将农村塑造成“可爱的农村”。本剧意在表现出一幅青年学生到山区农村参加农业生产,把青春献给祖国农业建设的图景[2]。充分符合了当时国家鼓舞青年前往农村的需求,并且进一步压制他们对于去乡下种地的消极态度。本片虽然是在1985年“大跃进”时候的产物,但是无论是电影还是唱词到今天还是依然非常生动。它非常真实得表现了每个人物的细腻的情感,使任务形象非常饱满

  参考文献

  [1]选自《他们走向生活》方矛

  [2]选自毛主席领导人观看豫剧《朝阳沟》--新华社

  陈佩婷

  《朝阳沟》观后感(三):回忆渐行渐远

  98年生人,谈一谈这个小时候爷爷一块看的电影。

  当时电视还是飞利浦,有时还会用DVD,放光碟看,也会有各个村的露天电影院,放这个豫剧。条件艰苦,对这个电影还是印象挺深刻的。

  首先其人物塑造就很立体,展现了当代人的精神面貌。其次剧情也是很完整的,而且人物矛盾冲突明显,虽说银环妈牙尖嘴利,和女儿起了很大的冲突,但走的时候还是给了银环5块钱,早知道,那个年代5块钱可是不小的金额,一个小小细节,就足以体现人物性格

  而且,由于这部电影是由话剧改编的,人物的一个动作表演,一个细微表情,就能体现人物心情,更不必说演员的唱功(这个我不懂,但是听了给人以一种十分舒服感觉),而且戏曲里的配乐,不可谓不高超,几种乐器,不仅配合着人物的唱,还渲染着情绪,这就是所有戏曲的共通之处。

  虽然现在戏曲逐渐式微,但无法否认的人,其表现力是高强的,而且对很多东西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随着我年龄增长,90年代的回忆也就与六七十年代的回忆,一起逐渐慢慢变远了。今天是2018年1月1日,所有90后都已经成年,而记忆也逐渐模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