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公园》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公园》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8-11 03:47: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公园》经典观后感10篇

  《公园》是一部由尹丽川 执导,李佳 / 王德顺 / 王学兵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公园》观后感(一):我和爸爸

  09年我曾去过昆明,途径翠湖公园,匆匆进去转过一圈。公园里绿树参天,人声鼎沸,跳舞的,打拳的,吊嗓的,独自站在树丛后弹奏不知名的名族乐器的,到处都是精神饱满面色红润老人。走出公园,我想,昆明真适合养老。那时距今已近10年。

  从我到访昆明再往前五年,先锋诗人尹丽川在一个机缘巧合下,拍摄了《公园》,片中的翠湖公园也聚满了老人,热闹非凡,然而老人们来此另有他求,他们要替儿女相亲。

  影片聚焦于一个退休不久的父亲,他从老家来到独自在昆明生活女儿家。自小就失去母亲的女儿,还拿不准自己是不是可以抗拒就接受了父亲又一次走进生活。小院的红铁门柜子上的俄罗斯套娃,电视机盖着的勾花白布提示了一个距今不算远却距离感明显时代。父亲虽是刚来,却在这个环境驾轻就熟,在昏黄的灯光下,狭窄厨房里,他看起来可靠意志坚定。女儿好似回到了小时候,跟在父亲后面去菜市场买菜,为下厨的父亲打下手,吃完收拾桌子,由父亲接过去洗碗。就这样,父亲通过无微不至关怀和替女儿着想的姿态柔软地重建了女儿的生活秩序。只是小时候理所应当的事情,长大后却都成了压力

  为女儿打点好一切家务,父亲自己的生活简单的,写写毛笔字,做做饭,出门去翠湖公园,替女儿找对象。公园里锣鼓喧天,和冷清的家里形成对比。如片中所说,公园是老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父亲在公园里却总是像一个旁观者摇曳的手持摄影记录了父亲的视线,没有焦点漫无目的导演让其他替子女相亲的老人们对着镜头说出招亲的要求,既直接又市侩的滑稽。听到这些话的父亲的尴尬或许不会少于荧幕前的你我,但父亲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必须坚持他认为对女儿好的事。

  女儿能够意识到父亲的行为是出于对自己的爱以及老后的寂寞,她深受感动,却无法接受把自己的生活和父亲绑定。她没有办法和父亲直率沟通,而是佯装相亲,其实是想为父亲找个老伴儿父女俩的关系由于女儿的放松融洽起来,阳光下的小院儿,在父亲的照顾欣欣向荣花草,老房子定格了温馨时光

  最终,女儿的计划还是败露了。父亲决定离开昆明。离开女儿是他放弃自己家长地位的决定,这个痛苦的决定过程中他反复认识到自己已经失去权威力量。在离开前女儿带着自己那位分分合合的男友和父亲去翠湖公园划船。父亲坚持坐在船的中心划桨,女儿和男友一个船头,一个船尾地把他夹在中间,小船在水里晃荡,在这个富有符号意义的镜头里,父亲真的中风倒下了。

  于是女儿开始照顾父亲,父女俩搬进亮堂楼房新居,女儿担负起家务大小事。两人的角色完成转换一生付出收到了亲情回报。父女俩又来到翠湖公园,公园里依旧喜庆热闹,父亲替女相亲的重担也已落下。两人坐在长椅上,女儿回忆童年,公园也好像变成了小时候的公园,他们不过是翠湖公园里最最平凡的一对父女。

  电影里事无巨细描写家庭生活的细节,或许也都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家庭里反复上演,以至于剧情平淡得反倒让片中为数不多冲突显得突兀。导演用精致的构图让观众感受到父女在老房子屋檐下独处的紧张和父亲在公园里的踌躇,却对女儿和父亲各自的人格塑造浅尝辄止。但恰恰是这种紧张感和既视感极强的生活图景打动了观众,能让观众在荧幕闪烁间看到自己人生的片段,也是一种成功了。

  我想到04年初上映的另一部描写父女关系的电影,徐静蕾导演的《我和爸爸》。与《公园》里父女从小相依为命不同,这部电影拍了一个既不回家也不着调的父亲,和一个被父亲抛下不管也仍顽强长大的女儿。但概括起来或许有点类似的是,父亲干涉起女儿的婚姻也毫不犹豫。徐静蕾片中的女儿做出了激烈反抗,但几年后父亲中风瘫痪失去自理能力,女儿也仍然照顾着父亲,两人终于回归平淡地共同生活在一起。两部殊途同归的电影,共同指向了典型的中国式的“我和爸爸”的情感联系。我无法确定这两部片子是否都明显地打着那个时代的印记,却不由得感觉到,中国人理解的亲情真是血浓于水,血缘纽带文化记忆里植入我们的神经,无法抗拒的不仅是付出与回报的道德因果律,还有那两个字本身所代表的一切意义:父亲。

  《公园》观后感(二):父女情深

  昨天和松子一起去搜秀看这部电影,说实话,要不是因为时间问题,我肯定不选这部片子,因为是国产的,而且没有听说过,但看过之后发现,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在这个人与人逐渐冷漠城市关注亲人之间的交流,很不容易,也很重要!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如果不是看他的上映年份,还以为是一部老电影,无论是画面还是故事本身都感觉不是现在的事情,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只看其中的亲情就已经蕴含了很多的内容

  我看了看社会上的影评,居然关注点在“同性恋”,这让我很难理解,是不是说这样的影片只能以此作为炒作?这样人们才会有兴趣观看吗?同志问题在影片中并不是主要的,而只是用这种极端表现手法,来和父亲的“满意”形成鲜明对比,并因此父亲得了老年抑郁症

  我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后半部分一直在流泪,直到散场,不是痛哭,而是眼泪一直不断地流。想起了我的爸爸,尤其是片中女主角在父亲刷碗的时候说的那一段话,然后父亲出去了。其实那段话是多少儿女想对父母说的啊,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我们不希望总活在父母为我们设定的人生轨道里,你们对我们的期望太多了,你们自己都没有能实现为什么要求我们去实现?

  再看看退休的父亲突然闯入年轻人的生活之后,我们彼此的态度。女儿烦父亲,责备父亲打扰了自己的生活;而父亲又是那么的无奈,只是希望能帮助女儿过得快乐,但是却又感到自己的无能为力!父亲希望多看看女儿,照顾她的一切,在父亲的眼中女儿干什么都不行,在父亲这个年代的人眼里,社会上的很多风气都看不惯。当父亲带着自认为满意的女婿来吃饭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精心挑选的竟然是个同志!这样的打击让父亲变了一个人,父亲抑郁了。

  当女主人公看父亲的录影时,我和主人公都哭了,其实很多话父亲都不说,但父亲明白,只是做儿女的不去看,不去想,不想去面对。我们之间心底存在着那份爱,但是我们都不表达,或者都矛盾着,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更直接一点,大声说我爱你、大声说我是怎样想的、大声说出我们真情

  《公园》观后感(三):只不过,为了生活能更幸福

  《公园》放映完后,尹丽川顾不得身旁等着合影影迷,有些兴奋地跟她朋友说,写这故事太简单了,实在太简单了。

  而影片给观众带来的欢乐感伤也的确比期望中好很多,由于这是一部原本打算公映,但最后还是担心票房原因而取消的电影,若非冲着尹丽川的大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cctv6那些味若嚼蜡的国产制作

  影片的调调有些小资,自小与父亲相依为命的女儿性格独立事业有成老爸退休后来到大城市和女儿住一块了。两人为相亲这事拧巴起来,女儿那搞音乐男朋友父亲觉得不靠谱,当女儿的也难以接受这种更加拧巴的配对方式。结果后来父亲觉得自己帮不了女儿,老人忧郁症了,但两人的矛盾依旧像公园里的喷水池一样,每天都上映着。其实他们俩,都不过是为了让对方的生活更幸福些而已。

  故事的线索很简单,但影片却把握得十分老到煽情与留白,细节与笑料处理都堪称一个妙字。两个演员发挥也是没得说的,让人很容易就融到戏中去。

  值得一赞的是戏中的对白十分够味,字字珠玑老父亲逼婚那场戏也拍得饶是有趣,父亲对“不靠谱”音乐青年问话,句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让坐在中间的女儿额上尽是硕大的汗滴,实在好玩。这种的搞笑精神,已有些蜡笔小新的意味了,当然这么说纯属褒扬。可见年轻人之间还是喜好较为接近。当然这也可成为其他人不喜欢影片的理由,毕竟导演不是李安,先锋诗人能这么平和已是很难得了。

  而影片中段的节奏进展紧凑,颇有港片风范,这对原本做了十足心理准备来忍受一部闷片的观众来说有些“喜出望外”。

  本片是尹丽川的第一部电影作品,虽未公映,但片子却未因此被划分到独立地下电影那一类。因为这是正儿八经通过电影局审批,还是云南省宣传部投资的胶片电影,是“云南影响活动邀请的10位女导演作品之一。因而也解决了所有电影人所最崩溃的投资和审批问题。对一个经常码诗和小说的人来说,也算是无心插柳柳还长得挺不错吧。

  末了说一个花边,由于影片经费有限(200万),故每场戏只能拍不超过3条,幸好几个主角都发挥得不错,只是有2个跑龙套兼有台词的角色貌似在抢戏了。

  y the way,能免费在影院看到这样的片子,真好。

  《公园》观后感(四):父女情深

  上回,去参加深圳独立电影社组织观影活动,看了《公园》和《箱子》两部“云南影响”的系列的片子,感觉还不错,总制片人罗拉,还有编剧等人都去了现场,都是清一色美女。“云南影响”系列电影,邀集了10位中国女性导演,以云南自然山水风光背景,拍摄了一系列的特色电影,因其制片人,导演,编剧,甚至众多工作人员都是女性,所以成为国际上小有影响的电影事件

  《公园》是“云南影响”的第一部影片, 200多万的小投资制作,却是让人很舒服的一部影片,故事里的有些情节甚至发生在我们这个年纪的每个人身上,简单的故事情节,简单的人物,看完以后,温情默默的父女情,今天回想起来还颇有味道,相当得不错。

  故事以昆明公园为环境背景,讲述刚退休的老父亲和女儿住在一起,女儿三十未嫁,而女儿原来那个不务正业的音乐人男朋友,让老父亲相当不满意,老父亲开始在公园里,参加老年人为儿女牵线的月老活动,每天都去公园溜达,替女儿找合适结婚对象。女儿十分不情愿,可是却希望父亲有个快乐的晚年,阴差阳错,遇到了同样替母亲晚年操心的同性恋男,影片这个时候出现戏剧化的一幕,公园走廊内两个不情愿的大龄男女青年的在约会,廊外他们的父母在窃窃私语。其实青年男女之间,早就心照不宣,达成默契,希望父母晚年快乐开心

  晚饭上,老父亲上洗手间,看到男同性恋的猥亵一面,一顿好好的团圆饭,成了分手饭。

  老父亲受了打击,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帮助女儿,心里很不好受,女儿也日夜担心父亲的身体,影片的最后,女儿决定和音乐小青年结婚,了却父亲的心愿

  在公园平静湖面上,父亲划着小船,一头是女儿,一头是女婿;船过了桥洞,女婿划着船,船儿一头是女儿,一头是父亲,老父亲歪着头,画面嘎然止住,结束了这温情默默的电影。

  还记得制片人罗拉说,带着《公园》去参加外国的电影评审,很多外国的观众,看了以后很是感动,跟她们说,没想到中国的父女也是这样子的默默关怀和牵挂的。制片人说,外国观众,大都以为中国电影除了那种灰头土脸农村题材满目苍夷,就是满城尽是黄金甲的奢华璀灿;这种市民情节的东西,始在是太少了,这才是大部份中国市民的真正生活,质朴真情。

  《公园》观后感(五):随想

  就像父亲和他的老战友唱得那样,你以为老了的时候,可以“儿孙自有儿孙福”“有养老金领”,日子可以不用那么忙碌,也许会轻松快乐。但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你会担心婚姻大事没有着落的女儿老了的时候会不会和你一样孤独。她怎么办?

  你老了,一个人生活,感受到孤独。而当你走进女儿的生活的时候,你们都承受巨大变化,先是你女儿,然后是你。

  也许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有力量可以无视这种变化,不让它影响到我们,也许可以把这种变化带来的痛苦归咎于那个所谓的带来变化的人身上。但是人老的时候并没有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力量。我们会觉得,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

  女儿说:你从小就托关系把我弄到你当老师学校去上课,但没有想过这给我带来了困扰,你对我总是有那么多期望,(所以)让我对自己无法感到满意,你又过得怎么样呢?你也过得不好,你当了这么多年老师,有学生来看你吗?你过不到这种生活,我也过不到。

  关心是要在被尊重基础上的。就像你买了你觉得好吃的东西给父母吃,他们因为种种原因,甚至是就因为觉得不舍得觉得不值得,所以不吃,那你如果怕浪费,就自己吃掉,不应该生气。这是他们的价值观

  而尊重,不应该是,当你过的好的时候,我尊重你。尊重就是尊重一切,包括失败。失败是不值得被避讳的。

  受挫后,父亲说:你说的对,你只有自己照顾自己了。(我没能力照顾你)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让我们自己感到满意,这个世界的发展让我们成为了我们自己,这个世界不希望被别人打扰。

  影片让我感受到一种不幸,那就是年老的时候你得了抑郁症。因为即使你女儿的生活开始向你希望的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你已经无力和她一起庆祝了。你以为老了,可以永恒快乐的时候,你却快乐不起来了。

  “爸,我以前最高兴的事情就是你带我来昆明的湖里划船,旁边的船上坐着一大帮亲戚恨热闹。我们的船上就你和我两个人。我当时觉得我不孤独。”

  父亲终于笑了,可我从他的笑容里感受到的更多的不是快乐,是悲伤。

  我知道我总是会思考出很多难实现的道理,那最近我们奔三的朋友转发朋友圈的时候流行发两个字——“共勉”,那就很累的说一声“共勉”吧。

  《公园》观后感(六):07.7.21观影记录

  该片作为第一部作品来说可谓相当老练,它让观众在该笑的时候笑,在逼近煽情底限的时候干脆利落的切,除了结尾有些匆促了事,整个片子总体来说节奏不稳不火。然而我总是怀疑我们是否因为故事过于完整、题材的过份亲近而显得有些自以为是?这是一个关于亲情的片子,所以观影后必然讨论的是里头的父女关系,以及所有我们这样大龄白领青年的婚姻问题,包括导演自身的经历。

  伦理关系的影片总让我心存疑虑,因为里面的老人永远占据道德高度,包括李安的《喜宴》,导演无一例外到最后总是让年轻人屈服。而为了衬托出家人的相濡以沫,《公园》到最后只好让父亲赶紧生场病,顺理成章讨论到结婚,并且还像买白菜那样匆忙买了房子(也居然拿得出钱),至于在饭桌上吃剩菜及女儿在外替男友付饭钱的情节设置,原谅我,这真的是很俗套。

  我最喜欢的是该片结尾,父亲和女儿坐在公园石凳上看公园那一段边走边唱的人,简直不知从哪个马戏团里跑出来的,肆意并且快乐,这个离题千里的结尾让我顿时感觉好了很多。影片色彩也很美,不知是不是美工师的功劳。女儿房间色彩缤纷,颜色多而不杂,还有那盏美丽的黑白格台灯,公园里的取景也做得相当纯熟,摄影是不错的,只是可惜了这个题材。我是觉得“相亲”比“亲情”方面其实更可以大作文章。

  另外说一下亲情方面感动我的有《那人那山那狗》和《彼岸花》,我毕竟也不是那么冷血喔。

  最后感谢seamouse,我是冒充你身份进去影院的,呵呵。

  《公园》观后感(七):公园拍得不错

  尹丽川的小说一般,诗歌还不错。听说她拍了个电影,以她在文学领域的先锋姿态,拍出的影像应该也跳不出她诗歌小说那个路子。这类先锋影像看多了,过早的产生了审美疲劳。

  但是真的看到《公园》时我“吓了一跳”,很难想象她会拍出这么沉实的作品。拍得非常好,非常成熟,完全没有新人导演的过渡。她现在玩得这种节奏是很吃功力的,慢了会显得沉闷,快就没了味道。两个演员都是好演员,能看出是好演员就说明了导演的控制。尹丽川的把握能力值得肯定。

  镜头也很有意思,并没有一般文艺片的“闷”或者“装”。剪辑很自然。片子的美术应该算到位,几个内景和几个外景都仔细考虑过,明显动了脑子。对于两代人之间亲情与世界观的矛盾,尹丽川敏感而细腻的捕捉,让片子精彩流畅。在过程中,我一直担心她会有过于爆裂的情节和表演出现,因为就故事发展来说,固执的父亲和个性的女儿势必会有激烈的冲突,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尹处理的非常好,第50分钟小君靠在厨房门上,仿佛自言自语般对父亲一番表白,大约两三分钟的时长,我当时觉得突兀的场面就要出现了,这种台词已经明显开始偏离轨道,尹太看重自己的体会了。不料老父亲只说了一句:你说什么呀。就把这一大段给结了。——非常好,这里。就是这种状态,父亲和女儿之间的隔,尹表现得很清新,很健康,很到位。这种偏冷淡的处理尊重了故事的节奏,这在年轻导演里很难得,以往他们为了更鲜明的主题一定会选择激烈的冲突,他们太想说话,——这是他们的弱点。

  倘有不足也是我的一点个人看法,就是结尾不太利索。几次淡出我都以为结束了,可是还有。其实你说的足够明白足够多了,结尾没必要这么清楚。不过这仍是一个好片子,何况,这对电影导演尹丽川来说,仅仅是个开始。

  《公园》观后感(八):理智批评,感性喜欢

  不算有新意的题材,处理手法也很朴素,可能正因为此特别打动人。父女间的一些细节非常真实——至少我跟我爸的交流就是如此,真是看得一阵愧疚。

  不过到了后半部分疲软拖沓起来,其实片子不算长,大概还是故事不够饱满,到了后来有点硬撑着讲不下去的感觉。而且煽情位也开始多了,我是边嫌弃鄙视边落泪。

  其实有些像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但李安的片子故事性强得多,人物也更深厚丰富,每个人之间互动也多,整体更有张力,而《公园》大概由于是女导演,又是处女作,焦点只集中在父女两人身上,显得单薄了些。

  又有些会想到《红颜》,不过联系仅是一个是父女,一个是母女。《红颜》中的两母女都设置得有些讨人厌,可是看到后来却会油然而生一种悲凉——我看《红颜》大哭了一场,出了戏院走到街上了还在不停地哭,当时朋友简直不想走在我旁边。不过那天本来就有些事情绪不稳,所以后来很多听说我看得大哭因而找这片来看的人大概都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但《公园》,首先女主角是不会讨人厌的,她的容貌神情都很像尹丽川,也有一个搞音乐的男友——尹导应有把自己投射了进去,所以定有同情感(不是怜悯那个同情,而是有同样的情绪感情,昆德拉讲的那种“同情”),而父亲角色则赚人同情更多。反正角色设置方面是温情得多,相形之下《红颜》倒有点张爱玲的气质了。不过温情也没什么问题,各有各的喜好嘛,这就与李安重拍张爱玲的case大不一样。但因为温情而导致煽情则不太好了。《红颜》里尽管到后来也有一场大的争执,但整体仍是隐忍克制的。

  理智上好像一直在挑《公园》的不足,其实情感上倒是很喜欢的。尽管我爱哭,看电影哭的次数还不算多,近些年来大概就是一部《红颜》一部《公园》吧。

  《公园》观后感(九):公园里有什么

  (序)尹丽川是个熟悉的名字,记得有位诗人在酒桌上歌颂曰:“她比鸡还漂亮”,当时简直笑喷了,因为这个话下三滥的流氓也会说。这女子法国厮混一圈,回来写诗歌撰小说,跟各种地上地下的摇滚明星恋爱,被一干热爱不良文艺的小众所关注着,如今开始弄电影,不知道又是怎么个搞法。

  我绝非她的粉丝,也并不觉得她鸡架一样的身材和冷酷的扮相有什么吸引力,不过诗人弄电影,应该也有点意思,所以我还是期待着她的公园里能有点儿什么。

  曾经与友人旷亮去莲花山公园游逛,在半山腰处邂逅一对男女正在野战,正战至热火朝天之际,我俩个从喉咙里发出印第安人上阵时的呐喊,该男子大惊失色,紧忙的收拾着下半身的残局,四下打量着有无执法人员的踪迹。这是我从前在公园里遇见的最有意思的一件事。

  正文:

  去嘉禾看了连续两部女性导演的电影,尹丽川的“公园”,感觉有点熟悉。熟悉的原因是我也看过李安的“父亲三部曲”和陈国富的“证婚启示”,这证明诗人小尹也是文艺电影的爱好者来着。虽然模仿的痕迹有些明显,但是作为一个导演的处女作,她还是交出了可以打个及格以上的作业。

  公园在中国是个老年人盘踞的场所,而电影的主线就是父女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没有太多刻意的煽情,镜头语言比较质朴,应该说这一点是比较出乎意料的。以大胆前卫著称的下半身代表诗人居然弄了一部讲伦理道德的电影出来,这无论如何也是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当然了她的“公园”对比李安的三部曲弱得多,没有太多纵深的东方意韵,也缺乏矛盾和问题集中的爆发,自自然然的演绎下来,也算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大量公园内的场景里,围绕着婚姻以及中国老龄化问题,还有代沟的持续蔓延,老人们被现代化所冲击而造成的意识改变,这些多重视角还是扫描到现代社会的一些点线面,不够深刻,这也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导演经常会犯的错误。关于父女亲情的勾画还算到位,也就是说电影中经常充斥着温情一刻。

  公园里每天还在上演着新的人生戏剧,衰老的持续,新鲜的正在派生。正如邦.乔维在那首动听的民谣中唱到:“在这个寂静的夜晚,有人出生有人死去”,新与旧永远都在更替,它们不是一缕清风,可以融化得不留痕迹。

  《公园》观后感(十):奔三路上的共鸣

  “退休后,我要享受生活,游遍全世界”,这是香港地铁里养老金计划的公益广告。即便有了丰厚的退休金,老人们真能放下自己那生活、婚姻还没着落的孩子们于不顾吗?能去轻松享受生活吗?这种退而不休的状态,在习惯了家长身份的内地更是显著。

  先锋女诗人尹丽川的电影处女作就平实地说了父女关系这个最传统的家庭伦理故事,快奔三的女儿在昆明工作,父亲从临沧永德过来看她,想给女儿买房并去翠湖公园为她相亲,性格独立的女儿却反倒想为父亲找个老伴。由于故事本身和我的生活现实距离太近,父母不在身边、也是奔三年纪、妈妈也差点去翠湖帮我解决问题等等,让我对这片子有着更强烈的关注和认同,但除这些情绪之外,我相信尹丽川也的确把故事说得很漂亮,但愿不止能让奔三路上的我们共鸣。

  吃饭的段落拍得很用心,主持各种首映礼香港人说:“我和女友同爸妈吃饭时,也常这么尴尬。”拍好吃饭,这个中国人情感交流最集中的场所,也是导演追求到的得意之处。在我看来,小君、豆豆和爸爸吃饭的段落处理得尤其漂亮,从猜疑、不安、小心翼翼到把话明说,全体现着中国家庭的语言艺术,父亲期望小君的对象有份稳定工作,而不只是追求音乐这种高雅艺术的飘一代,他为女儿填报志愿学新闻、为女儿找到电视台的好工作、为女儿挑楼盘,希望以己之力能为女儿规划好人生,而女儿却也在片中明说:“我做不到你期待的那样。”而固执的父亲总是把气和失落憋在心里,因此,这个打过自卫反击战的老兵在刚迈入老年门槛时就得了抑郁症。对父亲角色的刻画,也成为老年抑郁症问题的最佳标本,标本后面是独生子女长期在外工作造成与父母沟通隔膜的社会现实。因为对角色的认同,我被带入戏后也就展开了平行于故事的自身生活思考,这同时也让我不能接受片中出现的一些冲突,比如在石屏会馆吃饭的场景,我能够接受小君联手那相亲对象为各自单亲安排的反戈一击,安排他们父母相好,但不能接受王学兵演的那家伙是个同性恋,王学兵答应他妈到翠湖相亲只为了做个观察老年公共空间的纪录片,这一点已经够冷漠了。在我的相似生活里,不会以这么剧烈的转折去作为生活的新发展,再严酷的现实也需要存有缓和空间。当然,或许这种冲突才能凸现我们倔强父辈对子女期待的落空和注定的孤独。

  赡养老人,是我们子女的义务和自觉,但从电影揭示的现实看来,这种自觉其实挺惨酷,孤独的悲凉气氛先行进入到我们独生子女的家庭里,让我们自觉的感恩显得像良心发现后的慈悲。而生活的感动非得经过这些伤感的洗练吗?故事结尾,下起了大雨,行动日益缓慢的父亲下楼递给小君雨伞,他总是记得这事,就像他总是忘了女儿不爱吃大蒜一样。

  英国人Steve和大理姑娘阿英差不多要有小孩了,我把这故事讲给坪洲岛上的他们听,阿英想起自己9年没回家了,Steve希望阿英肚里的孩子长大后记得有过一个音乐家父亲就行,被儿女彻底遗忘在英格兰是常事。我回到了广州,父母帮我找了个新住处后,回昆明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