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上海公园》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上海公园》观后感10篇

2018-07-13 02:2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上海公园》观后感10篇

  《上海公园》是一部由黄凯执导,魏云 / 褚颖颖 / 董文军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公园》观后感(一):上海公园——浓妆淡抹的公园

  上海公园是一部另类电影。

  一个不想深入人类精神主流的另类,不是另类。一旦另类和智慧一样,成为一种资质时候,它就不成为另类。

  当所有的胖子准备减肥的时候,连瘦子都杯弓蛇影,也想参与进来。而有人说你不必这样,你应该多吃点牛排,这个人便是另类。

  上海公园是一部浓妆淡抹的电影。

  80后主人公们对生活淡淡的惆怅,人与人之间淡淡的疏离,昔日情侣之间淡淡的无奈和余情未了。这一切的一切都由导演来淡淡地讲述

  我们这代80后热爱电影,热爱电影中飞翔子弹和叫喊声。你会为英雄流泪,你会幻想将来,幻想自己一生会像电影中一样轰轰烈烈

  然而我们的生存现状又是如何呢?我个人很钟爱的《FIGHT CLUB》里面给了我们高度总结

  在一个平庸时代

  没有动荡变革证明自己的出众才智

  缺乏精神领袖而丧失灵魂皈依的源动力

  我们都在麻木地饰演自己的社会角色

  忠诚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而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自己所为之奋斗目标究竟是什么

  上学,工作恋爱结婚,生子,生老病死

  一切都是按部就班

  你跟其他生物同样都是有机物

  我们只是来世界走一遭罢了

  和其他生物没有两样

  在你的世界你不自觉地被限制

  你衣着外界所定型

  为了生存遗忘本身的才能

  当往下看着密密麻麻的小生

  高速公路只是空荡荡的

  与黄凯早期的那部《但我知道》相比,本片导演采用了比较常规拍摄手法,而使影片中的都市空间更为生活化,常规化。在叙事层面上,故事线索也比较简单明了。捕捉住了大量的,富于现实生活气息人物细节,从而使影片中的主人公不是生活于主观式的想象世界中,而是贴近于生活,贴近于现实中人的呼吸情感

  生活在上海这座大公园的80后们,各自都有着独特心理状态:自我,偏执,无根,隔绝,流离,冷漠相信必有一款适合你!

  《上海公园》观后感(二):青春对话中不会钝化

  “要么大师,要么垃圾。”这样极端评论老师所传达给我们的先入为主。而对于情节的事先了解也让我对这部电影少了些许距离。至于是抱着如何的心态在看,带着这么多的闲言碎语,我的态度早已是暧昧不清的了。

  上海公园是一部80后的制作班底所拍摄的电影,但是绝对不能笼统地被归纳为讲述80后的故事,在我看来,上海公园所要倾诉的是这个当下的时代,这个城市建设飞速前进的时代,所有仍旧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在青春的路口徘徊游移的都市青年人心绪。如果非要把电影分为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来看,不得不承认,上海公园是多一些艺术的,因为它沉稳的叙事,如一杯白开水般的清澈,并且让喝的人是如此地清醒,你所需要的,是在看的时候调整自己的呼吸和脉搏,和它一样沉住气,抛开所有虚浮的躁动,在黑暗中,在荧荧闪闪的巨大幕布前,安然地接纳一个又一个画面,一句又一句念白,然后,你会进入自己的空间,当下,前一刻,后一秒,你将看到熟悉困境,熟悉的街道,甚至感受到那夏日粘稠的热风所在皮肤上留下的质感

  那些匆忙人群中,有那么一个两个曾经吸引你的注意,他们特别气质,然而你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他们当下所经历的,他们所追逐的,然而,他们身上有那么一种特别的气质吸引了你。然后黄凯把这些典型性人群抓了出来,在一个聚会上,也许只是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再加上第二天的清晨,没有冗长时间跨度,没有波澜起伏的分分合合,没有阴谋,没有冲突,一切都是写实的,质朴的不能再质朴。甚至回想起来,想起了另外一个课堂上老师说的话,年轻人,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欲望理想,人也正是为了这两样东西也活下去。于是,上海公园里,他们的欲望是爱情,理想是青春。黄凯放大了这2样东西,仿佛是透露着刚从校园中走出来的心气。我认为,没有人有任何权力可以去说,这是个年轻导演的学生作业,这是杯白开水,这是大师,这是垃圾。也许十几二十年前,也许过个4年5年后,给上海公园下定义人们,也曾经经历或者即将面对这样一个说了一天的话却还是没有给故事结局的一天。

  老外在影片中带着顶奇怪帽子出场了,老外的帽子上写着“老外”两个字,老外就是个很帅的老外,最后老外吻了一个大街随处可见的一个类型的美眉,老外没什么故事,寡淡又俗气地退场了。在上海的某个场所,在你听过的关于某个老外的故事里,一个年轻帅小伙和一个中国姑娘的爱情,最终也没什么好多说了。可是没什么好多说的,为什么黄凯要把这根鸡肋放在影片中呢。这是个引子,也许。老外出场了,飞扬跋扈旗帜鲜明,外面的人进来了,这么容易,然后被一个里面的人导游着,进入了KTV,故事正式开始了,场景发生了,人物出场了。

  接下来呢? 当然是聚会。

  KTV大堂里的歌声很熟悉吧,喧嚣开始进入耳膜,城市的特质出现了。喧嚣,然后寻找自己的同伴。导演很有耐性,一个长镜头,把主人公被引领从1楼至3楼的KTV包间888的整个过程记录了下来,2个主人公的对话也这样坚持着,漫不经心间带出了点滴这就是生活片断琐碎但是细致。每个人之间都有千丝万缕关系。导演连KTV的工作人员都拉出来剥离给我们看。对,这样的小人物,如此近却陌生,就好像那些个餐厅服务员地摊上的小贩,每天在你家楼道上下打扫得清洁工,路边卖红山芋的人,你知道他们的存在,却从未清楚他们的来龙去脉。是阿,这座匆忙的城市,我们习惯于奔波劳碌,为了生计,这个生存空间看似开放但实则却彼此封闭,众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圆球中,城市是个大球,包围着我们的小世界,各自的小世界。

  很快,我开始知道了第一个诉求。看,第一个和KTV服务员说话的不是在上海土生土长的那个男主角,而是那个台湾人,但是他又早不是台湾人,他在美国念书和生活,他是个喜欢四处环游的人。所以他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和一个陌生的人说话时可以忽略他身上的制服,他的身份地位,他的意识中是没有等级观念的,这种等级观念在上海本土生活的人的意识形态中很强烈。“素质层次地段。”这些词是很多上海人喜欢津津乐道提升自己品味的谈资。台湾人看起来很轻松,但是他总是忍不住说出几个服务生听不懂的英文单词,然后,很有戏剧冲突的场景出现,本土上海人,外来ABC,内陆来的打工者,这是上海大众人群的缩影,但是他们的聚集不会长久,对话也存在隔阂,服务生在一旁有些尴尬,然后悄无声息地走开。此时,地域界限尖锐了起来,人们都看到了,事情本该这么发生。

  天台情节

  天台,可以俯瞰城市,可以喊叫发泄,可以纵身一跃。天台,你得看它有多高,老式石库门的天台就3或4层楼那么高,站在上面平视这城市,中庸尺度,没有高贵,也没有卑微,是生活的平常态度,温润的一天天过。然而,现代大厦的天台,20层的楼,太高,什么东西往下坠都会粉身碎骨,大厦的天台有四面刮来的大风少年在那里玩滑板,比坐云霄飞车刺激百倍,青年在那里谈论人生,比坐在咖啡厅里寒暄潇洒舒畅百倍,天台,私密,开放,惊险

  一个好的场景可以带动情节的走向和人物的情绪变化。影片的基本场景是一幢楼,接着再顺势地分布为内部和外部,奇妙却又合乎情理的是,楼的外围空间不是包围它的马路,而是它本来拥有的顶部。影片本身存在着一些技术上的缺陷是很明显的,比如录音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每个空间的声效对比就弱化了,以至于,屋顶上的环境声和KTV的嘈杂声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冲突的对比。如果收声做得再精致些,影片给观众带来的观影体验中的灵感激发会更强烈。

  一幢楼,两个极端环境的并存,一种矛盾的内在结构。喧嚣与寂静拥挤空旷安全险峻。城市的街道,白日繁华夜晚奚落,城市的布局中央紧凑外部空落,城市的空间,有贫瘠楼房华丽的大厦。其实人性本身就是拥有双重极端与矛盾的,而我们在有限生命中,则需要控制这种极端野性心智平衡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在城市中,即使明显地感受到环境的极致对人性忍耐力挑战,也必须平衡自己的情绪,慢慢找到正确轨迹和速率来完成生命的每一个阶段

  而上海公园中的每个角色,他们擦肩而过,在短暂的时间中对话,抓紧相遇的分秒,所以这一天会看起来这么冗长缓慢,我们太习惯快节奏的东西了,虽然这不是安哲洛普罗斯的大作,然而也不是人人都喜欢安哲罗普罗斯的东西不是吗。而今我能做得只是更加地客观,更加地冷静,更加地有耐性,更加地用生活的眼光判断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因为面对生活,我时常可以觉察到自己的彷徨浮躁随着岁月推移却更加不能解释增长着,这座城市,太活泼又太孩子气,让人感觉真是奇妙,即使厌倦了千百次,最终还是要踏实地爱它,为它付出。这是不服输的心气还是每个人灵魂深处被扭曲的受虐心态在作祟阿。

  但最终,对于青春不死的理想和对生活无限的激情与热爱,才是我们驻扎在这里不断对话和生活,以及平静地面荒诞的时势变迁后还可以如此安稳地喝一杯白水,煮一锅泡饭过日子的耐性。

  我骄傲

  《上海公园》观后感(三):钢筋混凝土森岭中的孤独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公园中,谁都可以进来,谁都可以出去.

  你今天会碰到我,会碰到十年没有相见的老同学,那是惊喜,因为我们曾有过交叉的时间线.

  你明天不会再见到我,也可能不会再想起我,那是解脱,因为我们要过自己的生活.

  弄堂朝夕相伴的胖胖,卖煤饼的老太婆,现在变成了铁门后面陌生的声音和扫描条形码的营业员.你们可能会在见面的时候礼貌微笑一下,然后你继续专注于耳机里播放的周杰伦.

  是的,你跟周杰伦挺熟的,你听过他很多作品.不仅如此,你还担心麦蒂的伤好了没有,并且唾弃着张元,嘲笑着大胡子......

  电话里,你说:"你先挂吧,你挂了我就挂"

  她说:"不要嘛,你先挂!"

  公园里,你看到伸腿扭腰的老头老太亲热缠绵的情侣,瞟了一眼,回头继续告诉她你有多么真诚然后亲吻.

  高中同学聚会时你在KTV里纵情唱着天长地久或者豪言壮语,唱到嘶声力竭时还会紧紧的闭上眼睛,幻想着站在聚光灯下享受从天而降荧光棒.

  也许你对垮掉的一代有着深刻的理解,也许你对货币升值和进出口顺差有自己的理解和担忧,也许你也想看看陈冠希的隐私.

  当你发现手机地铁里被扒手摸走后便开始怨恨这塞满各个地方人的铁皮箱子,直勾勾地盯着旁边那个贼眉鼠眼穿西装的黄头发,碎碎的诅咒着那些不知道哪里来的外地人.

  突然有一天,发现,你变成了火星人.红双喜让你平静,可口可乐让你解渴,手机成为了你的嘴巴耳朵,鼠标成为了你的眼睛.

  这时你想去住在乡间看看水牛,看看落日,看看麦浪.

  当然,如果那里通宽带有超市的话...

  是的,这里谁都可以进来,谁都可以出去,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等着你回来,看那桃花开.

  《上海公园》观后感(四):现实这样粗砾必现,电影何必重复一遍

  昨天去电影院看了上海公园,和许久不件的大学同学一起。去的人大抵是文艺小青年,这种一周放一场的文艺小电影,大概只有少数人会去看。我们去看的理由不是为了这部电影,而是因为我们好久不见。

  看着电影里毕业三年的老同学碰面、吃饭、唱歌。和我们不久前经历的生活一样。这是部太写实的文艺电影,长篇的对话、青春蜕变忧伤和现实的粗糙。它的所有对话与桥段是非常80后的上海:上海女孩与法国老外的迷情;上海小青年寒暄的方式都是写实的。没有戏剧化手法,平铺的直白无聊

  所有的主人公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周遭的人中都能找到。中英夹杂的混世ABC青年,KTV打工仔,无数无数的老外,小公司打工的上海男人,嫁入豪门的年轻少奶。上海的社会阶层是这样丰富,而不同阶层的对话是这样平淡无奇。为什么平淡?因为太源于生活。而生活是缺乏传奇的。

  现实这样粗砾必现,电影何必重复一遍。我更喜欢的是开头3分钟的上海,上海的弄堂,窄窄的街道和车流,是我们熟悉的场景,却是写意的。写意地让自己想起曾经发生过的自己人生的细枝末节,而回忆完了,我其实期待看到的,是一个传奇。

  于是我更偏爱了张一白的夜.上海。同样是上海一夜的故事。他捕捉了上海最美好最迷幻其实最不存在的一瞬。因为不存在,让我们的伤痛短暂忘却,让我们可以在回忆中拥抱一些难以想起的温暖。让我们在冰冷的城市里减轻稍许的惆怅与悲苦。

  《上海公园》观后感(五):那件疯狂的小事叫电影,那件无聊的小事叫生活

  终于还是去看了《上海公园》。

  说起来,电影的名字其实很有吸引力。

  作为一个外地到上海来读书,然后再留在上海工作的普通人来说,上海确实如同一个大的公园, 茫然的人群来自各地,有些是为了贪此处风景独好,有些则是随波逐流,还有些偶尔逃离呼吸新鲜空气,还有则是为了猎奇。而,很多人,甚至所有人,其实都是过客。

  电影表达的应该也是这样一种情绪。

  茫然失措的情感,往昔的美好回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麻木虚无的精神状态。电影不停地给夜色种的万家灯火镜头,是啊,每一盏灯光下的生活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所有人都在这个公园里来回行走,漫无目的。

  曾经以为希望就在前方,未来还有光亮。到头来都一样。

  电影的节奏过于缓慢,甚至冗长,某些画面处理稍显做作。看的过程中我极度烦躁不安。

  其实这样的题材十分难把握。如果只截取生活中的一个片断,然后形形色色聚集在某个固定的场景里,简单真实地如同自己身边的某一天。很难脱离沉闷的调调。感觉电影疯狂的如同根本懒得加工,就直接把生活搬上了银幕。

  看,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吗?沉闷无聊而又做作,几乎丧失了意义。

  《上海公园》观后感(六):我唯一喜欢的就是那些唱K的人安静下来听他朗诵诗

  我特意搜了这首顾城的诗。

  lt;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画下想象中

  我的爱人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绒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

  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悸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

  我没见过她.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擦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来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

  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

  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男主角把内容改了,

  改为他自己的感受,

  看到前女友婚纱照时的情绪。

  他提到火锅,

  最后听了诗的那姑娘和恋人真去吃火锅了。。。。

  关于制作 30万 也不是个小数目了吧?

  《上海公园》观后感(七):决裂的勇气

  《上海公园》这个片子拍的其实拍的刚好是我这个年龄的人。 在技术上来说,无论是摄影、声音,都显得难得的精致,尤其是对于一个年轻导演来说。这个片子可贵的地方在于他实实在在的贴近生活。可能缺点也正在于此,虽然结尾是一个开放的结尾,却始终没能哪怕有一点点和生活超脱开。这大概也是这些剧中人的悲剧所在,人物沉溺于自己的过去或者小我之中,难以自拔,更是无力抗争。也可以理解为这个城市的小资、高楼林立和赤裸裸的现实对于年轻人的逼压。

  尽管我身边的许多朋友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生活上的无力和挫败感,我同时也依然能够感受到他们对于未来的憧憬,并且愿意为这样的憧憬付诸实践和努力,因此我认为对于我们这批工作三年后的人精神状态上的呈现是有一定缺失的。个人觉得,彼时的导演充满着知识分子式的感伤和彷徨,格局有点偏小。但从辞去电视台的工作来专心摄制这部片子的行为来看,导演还是充满着理想和激情的,似乎不应只是如此。但毕竟是长篇处女作,实在已经是非常非常了不起了。

  忽然想起自己在大学二年级结束时前给自己写的一部小说:一个人一定要有跟自己的过去决裂的勇气,他的新生活才能显现出真正的意义,否则你还只是两年前的你。

  对于这样的导演,5年过去了,他的第二部片子依然还是难产,导演或许也有一定责任,但是管理上海电影的大爷们也该反省反省了,你们到底干了哪些有助于上海青年电影人成长的事情?

  金冠军很难得,否则这部片子可能也就没有了。献给金冠军。

  《上海公园》观后感(八):手上的青春还剩多少

  偶然瞥见一句熟悉的话:“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年少?是多久以前?一年?两年?还是十年?二十年?坎坎坷坷,我们走了多久多远,掐指已经算不清了。

  梦?又是什么?是没有未来的胡思乱想?还是漫无目的的自我陶醉?我们还有资格拥有他们么?我们又遗忘他们多久了呢?

  是的,忘了。忘了时间,忘了地点,忘了我们你们他们,忘了青春,忘了梦想。所以,卓逸思告诉老外Mike,她丢了一样东西。

  【圆都——上海】

  来到这里的人们,起初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坚定地选择了这个城市。如此多的选择,而他们只选择了上海,是似乎没有理由地选择了这里。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上海,就像是一座公园。不,上海就是一座公园。繁华似锦,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但也许就是这纷繁妖娆的霓虹引得游客们为之驻足停歇。拥有华丽的外表和绚烂的灯光,我们都是旋转木马,坐落在上海公园里,听服于程序的命令,随着既定的轨道,为别人供应欢笑。音乐停下来,旅人们匆匆离开,而我们却只能留在那里。也只能这样。

  上海公园你随时可以来,又随时可以离开。来来往往,各自买单,只需陶醉在属于自己的游乐里。这就是生活。生活在上海。

  于是,上海成为了近些年来中国国内最为炙手可热的淘金地之一。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岩井俊二《燕尾蝶》里的“圆都”,承载着所有人的梦想。圆都只构建在电影世界中,但至少上海活生生地存在着,我们也时时刻刻地感受着。

  《上海公园》里,吴正冬发现多年以来,杜蕊蕊仍旧是自己心中无法抹去的影子。过去情感上的创伤并没有因时间流逝而得以平复,这段校园恋的后遗症还在延续……重逢之后的两人,内心仍旧相互属意,但彼此生活的轨迹却早已偏离,在所谓“活在当下、享受当下”的假乐观的生活理念驱使下,使得吴正东选择了既有的生活模式,选择离开这座城市,还是让这段旧情为现实所掩埋了。除了吴正东和杜蕊蕊之外,影片中出现的其他角色,不论本地人、异乡人、外国人,每个人都有被现实所左右的一面,但都有自己的坚持。他们进进出出,为的只是在这座城市中找寻到个人的真正位置与价值……

  人们只想在这座公园里留下些什么,类似于自己的足迹之类的。哪怕生活是简单的、单调的重复,哪怕是每天早晨七点十五睡眼惺忪的起床,七点四十五坐上那拥挤的公交车,公交车里的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的倦意淡淡,脸上无一例外的冷若冰霜,然后在八点二十分时带着满身的臭汗走进空调足得犹如存放猪肉的冻库的地方,开始一天的工作。

  那时的天很蓝,笑容没有分量,快乐和忧伤都来得很轻松,去得也容易。那时人们常常去山顶唱歌,弹着吉它,迎着风。人们都因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没有丝毫怠慢。我们都曾以为,自己可以因为梦想而奋不顾身,可以因为梦想而扬眉吐气、飞黄腾达。年少轻狂时,我们都曾那么自信与美好。

  但是慢慢地,我们开始发现,一切,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梦想终究似乎梦想,现实的刀子慢慢戳进梦想的脊梁骨,将其悬梁,以示警告。

  猛然之间,所有的一切都变得陌生起来。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窗口里投射出陌生的灯火,陌生的灯火下,一张张陌生的脸,陌生的眼神。我们才开始意识到梦想与现实的差距。

  【摩天轮——爱情】

  俗话说,情到深处人孤独,可当人漂泊在半空中的心没有一丝支撑,那已不再仅仅是孤独,而是一种悲凉。当我们随着悲凉去寻找温暖的时候,所有关于情感记忆的闸门都将因回忆的潮涌而打开,随着那股激流的眩目,带领我们去向那遥远的彼岸。

  人生总是在经历无数次的选择。每每做出的选择,很难说它是对是错,也许本身就没有一个对错的判定,总是需要舍弃太多,得到的也许只是无意中感受到的一点点卑微的或是假装的幸福与快乐。也许会后悔当初的选择,但是没有后悔药可服。吴正东和杜蕊蕊的爱情选择也是如此。

  摩天轮有两个这样的传说——

  一个传说一起坐摩天轮的恋人最终会以分手告终,但当摩天轮达到最高点时,如果与恋人亲吻,就会永远一直走下去。

  另一个传说摩天轮的每个盒子里都装满了幸福,当我们仰望摩天轮的时候,就是在仰望幸福。幸福有多高,摩天轮就有多高,当我们渴望得到幸福但幸福又迟迟没有到来的时候,那么,就试着坐上摩天轮等待它慢慢升高,直到最顶端,俯视所看到的一切。其实我们所要的幸福很简单,从那里往下看,人都匍匐在脚下。我相信,世界很大,但总有属于我们简单的幸福。所以,当我们感到不幸福的时候,试着去仰望摩天轮,等待着所谓的幸福高度。

  而现在,无论是吴正冬,还是杜蕊蕊,都只能站在轮回下,仰望着幸福,然后低下头快步离开。也许他们会一直都仰起头。有人说,这样,眼泪不容易流下来。幸福其实和摩天轮是一样的,转啊转啊,一圈又一圈的来来去去,没有停留,但是总是会义无反顾的回来,没有意外,也没有停歇。但是,他们都没有入场券。

  所以,摩天轮幸福得很孤单。所以,摩天轮从未开启过光环。

  《上海公园》使用了大量的上海话、普通话、英语、方言、韩语,营造出了临场感极强的上海电影,十足这座城市带给人的感觉。电影是多线索的,并且只讲述一个晚上,电影开场是下午,结束的时候是第二天早上。男主角吴正冬在这个晚上参加了高中同学聚会、外国人麦克在外滩认识了卓逸思、美籍华人尼克在晚上组织着派对、卓逸思在KTV认识了吴正冬、300斤的大庆唱着自己的演唱会、嫁到伦敦的杜蕊蕊遇到了以前的最爱的男友……电影有时很愤怒,有时很幽默,有时很感人。这是一场同学聚会,一场青春告别。

  观影前,就已听说了一些消息与评价。《上海公园》从前期到后期,从拍摄到制作,从幕前到幕后,都是由所谓的“80后”操刀,组成了一个“80后”的摄制团队,还有一位首位走上国际舞台的“80后”新锐导演——黄凯。新一代的年轻力量,终于开始崭露头角,就像片中的人物一般,为了梦想而努力,并且他们做到了。但是,这部电影讲述的内容,又不仅限于“80后”们自己,而是由一个聚会,折射了整个社会的缩影。黄凯说,这是一部真正表达了“80后”时尚都市青年理想的作品。

  如果说,这部片子被称为是“一杯白开水”,食之无味,那么,我觉得,弃之可惜。《上海公园》是一部基调并不浓郁的影片。没有饱和到扎眼的色彩,没有惊险到瞠目的动作场面,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波折。一切都是淡淡的。淡淡的,就很漂亮。就像是青春时期的懵懂,朦朦胧胧,不用太清晰,才有一种神秘的美。吴正东和杜蕊蕊的爱情,其他人的梦想,都只是其它众多故事里的一个很小很小的部分,所以应该是平凡的,反而不该淡妆却又浓抹了。

  看得出,导演在拍摄的画面构图上有经过精心考量与设计,并且在某些桥段和情节、画面、剪辑安排上有向导演所喜爱的大师们致敬。依稀记得本片开头的几处画面,除了构图比例不错以外,下一个人物的相继出现,都是由前一个人物来引出的。这样的想法和手法着实不错,但是,也不免指出,毕竟是黄凯的首部长篇电影,由于一些技术上的不成熟,抑或是资金上的限制,在上述画面的安排和衔接上显得有些突兀和不顺畅。(我个人很喜欢电影的海报。这是题外话了。)

  虽然我们目前还处在求学阶段,身处于大学府邸的环抱中,丝毫察觉不到外面世界的复杂与多变。也许我们依然还怀有梦想,甚至是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因为我们无暇,也不曾证实它们究竟是不是符合现实,能不能够抵挡得了现实的压力。但是,如果当我们毕业了,我们必须要面对这些问题,必须要一肩担起责任,那么,亲情,友情,爱情,事业,家庭……时尚都市青年的理想究竟是什么呢?

  青春就像是握在手心的流沙。稍纵即逝之后,手上的青春,还剩下多少?因为错过,握不住的时间;因为现实,握不住的梦想。上海公园里,人们迷茫过,迷失过,可是都会继续下去,所有的都在左与右之间徘徊,然后走下去。

  《上海公园》观后感(九):一别便是永别

  这部电影是他推荐的,第一次看时我仅仅出于好奇,想知道为什么这是他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想借此窥探他有些深邃的内心,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感想,看过就过。和他分开后,我纠结许久要不要再点开这部电影,害怕看完之后好不容易整理好的心绪会再次溃堤。还好,结果尚且可控。

  吴正东说话的语气很熟悉,对“女朋友”的定义大抵也相似,我想他是在电影里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屋顶的那场戏,昔日的恋人略带尴尬,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有些刻意的回忆和逃避,欲言又止,是久别重逢后的常规状态。说分开很容易,再见却很难。人常常这样,自以为理智和果断,却始终在遗憾中前行。我们都看不到未来,所以往往在做出决定之后,并不会立刻意识到从此将不会再有交集,只能在时光中慢慢深深体会错过的痛楚。电影的最后,两个人经历短暂重逢后再次分离,连仅存的那一点点幻想也被吹散。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抱憾终身的故事,我们通常无奈的称其为宿命。可这并不是命,而是当初的自主决定结出的果,世界那么大,两个旧人能以合适的状态再次相遇的机率能有多大呢?往往一别便是永别。

  《上海公园》观后感(十):《上海公园》:人前人后80后

  导演是80后,又是处女作,本来期望不大。但看得很触动,因为恰被说中了心事,看完心情郁结。放映后听导演说只花了30万,能拍出这样的都市质感,很了不起。

  看得触动,是因为感觉像是说自己。与主角一样的年龄段,比他还老些,毕业了那么几年,最美好的青春已经逝去,自己却一事无成。在大城市里默默地打着一份工,也许在别人眼里人模狗样的,其实每天就是给人做孙子。就像电影里老班长大庆说的,聚会完我又成了一个臭财务。电影开场的时候,他和男主角吴正冬给我的感觉都是挺牛逼的,到后面才觉得不是那么回事,觉得跟我也差不多嘛。电影主要说的是一次同学聚会,不免带有很深的时光流逝的伤感。没有现实困扰的校园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外面的世界又是那么的残酷,对比之下怎能不让人伤怀。电影很真实,就跟身边的世界一样。大家都变了,只是有些人变的多些,有些人变的少些,有些人早早适应社会如鱼得水,有些人天真固执不想改变。男主角吴正冬可能是变的比较晚的,尤其是在感情上。他在对前女友的告白中说,可能还是不够成熟吧,一直都放不下,也一直再遇不到真正喜欢的人。导演说他在电影里还是设置了很多希望的,当然了,希望无所不在,这是废话,也是真理。

  女主角蕊蕊已经嫁了家底殷实的华侨,自然可以深有体会地说“成功哪有这么简单”。而吴正冬毕业后面对过太多选择,也做过太多错误的选择,我也是一样。电影其中有一段是这对昔日恋人在讨论“自由意志”这个哲学命题,让电影显得有那么一点荒诞。相比上一代,80后的选择确实太多了,但太多的选择也容易让人迷茫,是坚持理想还是赚钱?这个问题在30岁前不应该再是一个问题。

  电影的真实感是我很喜欢的。尤其是旧情人再见这段重头戏,拍的很好。那种带点尴尬,因为太久没见产生的陌生感,熟悉但又不再亲密的感觉,一个欲语还休,一个防备自卫,开始的时候尽说些不相干的话题,扯这个同学结婚那个同学生子,慢慢慢慢才聊到昔日的相识与彼此的近况。这整个过程太真实了,让我想起《小城之春》,导演年纪轻轻能拍出这个感觉很了不起。而且电影里细节的真实感放到大银幕上简直有点残酷,例如男主角刚表白完出租车司机就插话“到底走不走”,又如前面一直打扮得美丽动人的女主角最后给的画面是穿着睡衣如厕,真实的生活就是这般,在你正在美好想象的时候给你当头一棒。

  导演说片名叫上海公园意思是城市就是这么个像公园一样的地方,人们进进出出,彼此可能擦肩而过没有交集,但过的生活可能都是相似的。而且英文名是Park Shanghai,park也有停留的意思,人们都是park在这里,可能很快又到别的地方去了。当男女主角从天台下来的时候,镜头切换到上海一个个普通平凡的窗户,其实谁又不是这样不知道明日何在地生活着的呢?当然电影里的锦江乐园也是个重要元素。乐园里高高的摩天轮曾经是他们爱情记忆的一部分,现在他们想要再进去重温,却被拒之门外。这是不是也是个现实的隐喻呢?

  虽然是处女作,电影的叙事技巧已经很成熟,尤其是镜头之间的转换,从一开始就由几个主要角色在同一个场景里转换,让陌生的人与人之间产生了联系。虽然在很多国外的片子被使用过了,放在这里也还是挺不错的,对叙事和主题是有用的。而且用30万就能把上海的质感拍出来了,非常了不起。当代内地城市的感觉,还是上海人拍得出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