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观后感10篇
《曾经》是一部由约翰·卡尼执导,格伦·汉塞德 / 玛可塔·伊尔格洛娃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曾经》观后感(一):if you want me
If You Want Me by
Marketa Irglova (《once》的女主角)
是你真的在那
Are you really here
还是我在做梦
or am I dreaming?
我无法区分是梦是醒
I can't tell dream from truth
已经很久
For it's been so long
没见过你了
ince I have seen you
我甚至已经想不起你的脸
I can hardly remember your face anymore
当我感到十分孤单时
When I get pretty lonely
And the distance causes only silence
记忆中
I think of you smiling
With pride in your eyes
恋人们的轻叹
Lover that sighs
如果你想要我
If you want me
就满足我
atisfy me
如果你想要我
If you want me
就满足我
atisfy me
你真的相信我吗
Are you really sure that you believe me
而别人都说我在撒谎
When others say I lie?
你是否会一样看不起我
I wonder if you could ever despise me
When you know I really tried
去做得更好
To be a better one
只为了让你相信我
To satisfy you
你是我的一切
For you're everything to me
你让我做什么都可以
And I'll do what you ask me
如果你让我自由
If you let me be free
如果你想要我
If you want me
就满足我
atisfy me
如果你要我
If you want me
就满足我
atisfy me
如果你想要我
If you want me
就满足我
atisfy me
如果你想要我
If you want me
就满足我
atisfy me
《曾经》观后感(二):柏拉图的琴键
“Falling slowly,eyes that know me,and I can't go back...”
看《Once》是经别人推荐的,看之前只知道是一部爱尔兰的小成本独立电影,剧情简介也没有看。
也许正是这样的随意,让我看完这部影片后觉得经历了一次妙不可言心灵的旅程。
这部片子可以归结为四个字:惊艳,清新。惊艳是因为片中那首首都打动人心的曲子;清新是源于,整个影片的风格,自然,简单,不做作。从导演的拍摄手法看,感觉就像一个简单的记录片,没有特别的技术处理,只有单纯的镜头运动。在街道上拍摄时,感觉周围的群众都还没有从茫然中反映过来,就被导演真实的收入镜头中了。。关于两位演员,男主角是爱尔兰Brit老将——前The Frames乐队的灵魂Glen Hansard,女主角为捷克年轻才女——钢琴家和唱作人Marketa Irglova。两位都非演员出身,但表演确实让人称赞!也许影片的气质和内容都太接近他们的真实生活,所以才能演绎得这么自然。
影片有太多打动人心的片段,第一次打动我,给我惊艳的感觉,是在男女主角在乐器店第一次配合演唱的曲子,《falling slowly》。最后一次是,影片完结时,字幕打出那句捷克语:“Noor-ho-tebee”的中文意思。其中还有女主角唱着《if you want me》那个长镜头;乐队第一次在制作人面前演奏他们的创作...
下面引用一些影评:
虽然身为爱尔兰一部小成本独立之作,但《曾经》相继在在欧洲、美国一些电影节、澳洲、亚洲上映以来,获得影评人众口一辞的称赞,美国《娱乐周刊》称之为“一部步履轻柔、心灵透彻的法国新浪潮式电影”,《纽约时报》盛赞道:“胜利规则非常简单:两个人,一些乐器,88分钟,没有一步出错。”《电影手册》则表示:“影片开头部分比较薄弱,但在精彩音乐的衬托下,一段美丽的爱情很容易就让观众忽略那么一丁点瑕疵。”可见影片质量的确不俗,在狂轰滥炸的火爆暑期商业电影中,《曾经》更显出一份独树一帜的淡雅气质。
《falling slowly》 第80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
《曾经》观后感(三):清新淡雅的爱情小品
《曾经》是约翰·卡尼编导的一部爱情音乐电影,由格伦·汉塞德,玛可塔·伊尔格洛娃主演,该片于2006年7月15日在爱尔兰上映。 影片讲述卖花姑娘(玛可塔·伊尔格洛娃饰)与街头音乐家(格伦·汉塞德饰)在爱尔兰首府都柏林因音乐而结缘的浪漫爱情故事。
男孩(格伦·汉塞德饰)是爱尔兰首府都柏林街头的一名卖唱艺人,白天,他通过在父亲的维修店里帮人修吸尘器来维持生计,到了晚上,就拿着一把吉它到街头弹唱,以此通过歌喉来倾诉心声。捷克女孩(玛可塔·伊尔格洛娃饰)是一名在柏林庸碌生活的单身母亲,为了照顾年迈母亲和年幼女儿,做着辛苦的工作,惟一的乐趣就是弹钢琴和创作歌曲,但由于负担不起,每天只能到善心的琴行老板那里弹一会儿钢琴。一天,男孩和女孩相遇了,女孩听出了男孩歌声背后的灵魂,男孩也被女孩的真诚回应所打动,一来二往中,两人渐渐向彼此敞开了心扉,男孩讲起前女友抛弃自己前往伦敦的伤心际遇,女孩则诉说了作为贫穷移民和单身母亲的艰辛,但是对音乐的热爱,让两人对生活始终饱含热情与信心,并且对彼此情愫暗生。 在一次合奏中,男孩和女孩兴奋的发现彼此间有着惊人的默契,两人通力合作了一首歌曲,租下一间录音棚,又找到了同伴组成一支乐队去录制了一张专辑。一开始,他们低下的社会地位被专业人士所不耻,但男孩和女孩最终凭借着过人的音乐才华,还有优秀的表现打动了制作人,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肯定。与此同时,男孩和女孩也产生了些超友情的感觉,但是最终两人并没有在一起,男孩去了伦敦,临走时给女孩留下了一台钢琴,女孩的前夫也回心转意,一家团圆在一起。
《曾经》是一部非常清新淡雅的爱情小品。它没有熟悉的明星面孔和花哨的摄影技巧,却以真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感悟扣人心弦。导演约翰·卡尼采用的自然派表现方式,隐去所有电影技术方面的浮夸,让真实感十足的场景和对话本身自然凸显出来,加上犹如天籁般配乐的辅助,看片过程就像一次妙不可言的心灵旅程。两位主演虽然是第一次出演电影主角,但一点看不出表演稚嫩的痕迹,因为约翰·卡尼的目的就是激发出他们最生活化的一面,所以在观者看来,他们演的就是自己,他们的情感故事,可能是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平凡爱情,因而越发能激起共鸣,打动人心…
《曾经》观后感(四):两个相似灵魂的相遇
也许是一直以来对这类治愈清新电影不太感冒,当年的故事和人都已大大变了样,我才与这部经典碰面,粗略看完,小有惊喜。电影中的情感、人物都处理得都不显多余,甚至随意,因而丝毫不显得脱离实际。看着画面朴实的故事一点点进行,仿佛觉得这样的故事,就在身边发生着。不是天赋异禀,不是家世奇特,更不是主角光环,因而最后看着人物们一点点走向更好,才会觉得这是他们的应得,而非剧情需要的一蹴而就的突变。
在电影开端,镜头颤抖模糊,仿佛只是一个不知情的路人,悄悄地看着事情发生。深秋灰暗的天空笼罩着都柏林,怀中那把破木吉他使街边的卖艺人身影显得单薄可怜,但他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唱几首路人不知的歌,把吉他弹得响彻街巷,在落魄中吼出心底中对音乐的热爱。一直到电影结束,这种画面上的模糊颤动都没有消失,使故事一直在生活气息和亲切感中延续着,也使人物的快乐和情感都在微显粗糙的画面衬托下显得熠熠生辉。
相遇就在这样平凡的画面中碰撞出火花,卖花女孩的活泼让相遇在夜晚的悲风中透露出一丝命中注定的美感,钢琴的优雅轻伴也使随性自由的吉他伴奏更感性动人。二人心灵共鸣奏出的一首首歌曲,更能触动听者心中的小悲伤与小希望。而后的乐队共演、家族聚餐随性之奏,更是一群人的孤独和狂欢。在这里,似乎不再是两个相似灵魂的相遇,而是一群相似灵魂的相遇了。
这便是最令我暖心的镜头,一群在社会中默默简单生存的陌生人,在音乐的牵绊中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灵魂始终与音乐牵绊在一起,不为舞台上的闪耀,不为挣得谋生意外的钱财,不管平时受得多少凄苦多少不为人知的寂寞,以音乐暖心,因音乐相聚,他们的灵魂便永远不孤独。能有此精神支柱,即使全部家当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又有何可怜之处呢?
结局处,有人可惜这对男女最终没能走到一起,而我却认为这是最好的结局,毕竟一切还在延续,他有他的吉他,她也得到了属于自己的钢琴。音乐声不止,灵魂也从未相隔早已相伴。
相遇相识,相知即为相伴。也是最好的相伴。
《曾经》观后感(五):Once:点到为止的陪伴,是生命中闪烁的流星
一个关于我鲜为人知的事:
曾在悉尼的街头和朋友坐在地上,抱着吉他卖唱。
爱尔兰爱情音乐电影Once的故事简单到粗糙:
卖花女人(Marketa Irglova饰)被街头艺人(Glen Hansard饰)的音乐所吸引,两个人慢慢相识。在一次合奏中,他们找到了彼此间惊人的默契。他们找到了另外的几名同伴,组成了一个乐队,并录制了一张出色的唱片。这其中,两个人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摇摆漂浮的镜头,昏暗的路灯;几乎没有专业演员:乐手来自街头,真实地演奏着他们的音乐和生活。
正是这种真实,观众才能把生活中细微的感受代入,进入到男女主角的角色中。
有趣的是,就连一闪而过的琴行老板都被唤作Bill,而你却无法得知男女主角的姓名。直到电影结束,在演员表上赫然写着:Guy&Girl。
因为它所讲述的,是这个星球上每一对男女偶然的相遇。
在你的生命里,是不是也有过这样庸俗的相遇。在微微发冷的屏幕里,却庸俗得如此干净。
这种相遇不关乎肉体——两个人靠得最近的一次,也只是她把头轻轻靠在他的肩膀。
其实看惯了电影,我们常常忘记了,生活中大多数的偶遇,也不过如此结局。
有些人啊,注定短暂地相爱;
有些人啊,注定一生的陪伴。
整部影片,最让我动容的镜头在那间昏暗的钢琴室:
她在一首歌没有弹唱完时哽咽落泪。
他问她:“这是为你丈夫写的歌吗?”
“他真是个笨蛋。”
“对,他是笨蛋。”
随后,她把头靠在他的肩膀上。不偏不倚的情愫,仅此而已。
至于她用捷克语回应他的那句“我爱的是你”;结尾处她的爽约;他临行前送给她的钢琴,都是在这场相遇里一闪而过的璀璨流星罢了。
说一说音乐。
在Once里,男女主角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一首首歌曲交到观众手中的。比如男主演唱的Lies这首歌里,讲述的就是一个失意男人对女人欺骗他放弃他的控诉,应对了他的过往。
六首歌里,我最喜欢Falling Slowly和If You Want Me。
Falling Slowly这首歌是两个人第一次合奏的歌曲。吉他和钢琴,一字一句,慢慢地融合。女人从一开始的谨慎到看着男人肆情弹奏时,自己不由自主扬起的嘴角,两个人的气氛从陌生变成了契合。
在影片结尾处,Falling Slowly再次响起。在他们这场相遇的终点处。
这让我在重新看这部影片,听到这首歌时,伤感得不能自已。
If You Want Me是女主一个人的独唱。她戴着耳机,穿着睡衣,慢悠悠地走在漆黑的夜路上,轻轻哼唱。
镜头跟着她的身影,摇摇晃晃。女人在深夜的街头反复吟唱着:“If you want me. Satisfy me.”(如果你想要我,让我高兴就好)这画面是何等无法言状的寂寞。
这份寂寞,来自她平凡的生活:贫穷的生活,在远方的丈夫,幼小的女儿,无法实现的音乐梦想……
男主借给她的CD,他的吉他,他的音乐,就变成了她一时脱离这个世界最好的窗口。
但当她走回家中,生活又变回了现实应有的样子。
男主第一次从她家中离开时,说:谢谢你的陪伴,这对我何等重要。
对女主来说,又何尝不是。
在茫茫人海,对你心动过,你说生活有多美好。
首发于公众号戈特先森(ID:mrgoater)
《曾经》观后感(六):once is once
和《begain again》一样,音乐和真情打动人心,这算爱尔兰民谣吗?让我想到《song of the sea》,看的想哭,音乐也是那么美好,那么纯净。
开篇的男主在街头弹唱就吸引了我,似乎觉得我听过这音乐,还有他们一起合唱的时候,似乎觉得整的世界都是他们的,钢琴店的老板很好,男主的爸爸很好,爸爸也是从内心认可儿子,生活从来就不是那么容易。被抛弃的爱情还是爱情吗?受伤害的永远是用情最深的那个人。心疼男主啊,几次镜头在他面前时,我都仔细端详着他,声线是那么美。
女主在街头就认可了他的才华,仅仅是才华,女主也是个懂音乐的人。和男主在钢琴店试着合成一首歌的状态,店子老板都深深醉了。男的就是男的吧,在对女主说:“你不留下来过夜”时候,我真是笑了,excuse me ?fuck。亏得我们女主识大体。不过也还好男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女主道歉,邀请女主一起做音乐,女主好像有点御姐范啊,砍价的时候,在录制完音乐就明白自己该离开了,即使内心也是喜欢,甚至是爱,但她懂得生活就是生活,材米油盐,丈夫,女儿,母亲,(这些都是束缚吧,也许她也可以和男主一样展现音乐才华)。
结局没有想到,也许这样也挺好,这才是ONCE,而不是一夜迷情。
永远记得,永远怀念的once.
《曾经》观后感(七):期待每一个看电影的人 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样子
看完once做了一个长长的梦 梦到现在身边的这个人为了我做的事情 好像梦里可以看见他 可是又不是那么的明显
遗憾这么早的电影 怎么现在才看 后来只觉得故事里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就像外边下着雨 你在家里呆了一天的感觉
有点遗憾男孩不会捷克语 我以为电影的结尾他们一定会在一起 后来终于明白我们必须接受生活给我们的那个人 尽管那个人让我们遍体鳞伤 伤痕累累
可是为他们唱起来的歌还是伴着无比的脆弱 只是这些脆弱刚好找到了那时在身边的人的肩膀 于是被安放 最后只能变成那天几百亿人依靠的其中之一罢了
我看过这部电影最棒的影评就是 渺小的我们在浩大的星球相遇 不牵手不拥抱不亲吻 我们只唱歌
其实我一点都不遗憾他们最终没有在一起 也不纠结于是不是互相相爱 我只是在女生最后再三拒绝又答应去男生家 可是又没有去的时候笃定女生对男
期待每一个看电影的人 在电影里看到自己的样子
并且期待你们可以做出正确的决定
就像大冬天站在外边深深地吸一口冷空气 然后吐出来白色的水蒸气 自然而又平静 因为你只能一直向前
《曾经》观后感(八):温与淡的平述最宜人
除却些大爱大恨,大场面大制作,你静下心来,找个安静的晚上或者安静的午后看完一部温暖,淡静的故事,才觉得心情静好。
人物萍水相逢,几乎没能让看故事的人知道姓谁名啥。就这样一路平述而来,你慢慢地在其中感知温静。嗯,温暖,平静。但这些词用起来都太过强烈。这本就生活化的东西,融在里边的东西,等你说出一样样感受时,才发现味道又不对了。
就像是奶茶,你喝一口红茶,再喝一口牛奶,但就是尝不到奶茶的味道。
情节平淡,结局也不轰轰烈烈,人物也非靓仔大美女。但,看完了你才觉得:这才是应该静下来微笑着,微蹙眉头看的故事。
你看那好像是初冬深秋的气候,渐冷的空气让你无心去留意那街头的弹唱者与卖花者。但,只要你稍微一驻足,你静心细听,撇掉平日里的全部烦忧,你不进感到有一种细细的温暖流到你胸腔里。看着电影画面,听着电影主题曲,我想要是在冬季的情人节,我能一边哈着气一边卖玫瑰花给情侣们,该是多让人心满啊。
《曾经》观后感(九):I don't know you but i want you
整个电影 或许不能叫做电影 就这么一个故事 都是 I don't know you but i want you
我或许真的不了解你 你就是在街边卖唱的 穷光蛋
而我 也不过仅仅是 叫卖玫瑰的 单身妈妈
你每天每天都在那里 唱着也怕着
怕着去面对未来 哪有未来呢
看不清的东西才让人恐惧 更让人迷惑
就是这样 他觉得自己可能一辈子 也不会去找她了 那个所有的一切都在他心里可他还是不断要看视频片段来去记住那张脸
怕记忆太深刻 反而记不清
怕爱太浓烈 反而会忘记
哦对 吸尘器 是这个东西让他们靠近
如果一个男人会修理电器 那他是金光闪闪的
可是 如果一个男人是修理工呢
4欧元修好了吸尘器 还想睡一晚 或许男主是有点太寂寞了 但是女主的不寂寞让我捉急 难道是大姨妈来了
之前最最喜欢的一幕就是在乐器行 俩人合奏合唱 或许这一幕才是真正相爱的地方不是么 大概爱情这个东西 就是这么一瞬间 不多不少
往往很难得 很难做到 很难得到
我想 在这个时候 才知道根本没有所谓的束缚 爱根本不是克制
爱是无意识的 不经意的 怎么能和克制这种残忍冷酷的词联系到一起呢
只有责任才是让我们 不能爱下去的原因
单亲妈妈有女儿 有妈妈 有丈夫
可我真的很想很想和你去伦敦 一起住在一间大房子里 一起演奏 一起唱歌 一起去感受时光
歌曲会火 专辑会出 也会有钱
可我去不了
我只能一遍一遍坐在窗口 弹着你送我的钢琴
if you want me .satisfy me.
睡衣女在大街上 拿着用女儿存钱罐里的硬币买的电池勉强维持的CD机
为这首歌默默的填词。
最爱。没有之一。总是最美。
《曾经》观后感(十):当时已惘然
贴图版
2007-2017。
哪怕这仅仅是一个故事,一出电影,也过去十年了。于是这就是当时。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无论读多少遍这个故事(唇齿如是,聆听亦如是),感觉始终如一:惘然。
惘然是什么呢?惘然就是欲言又止,就是轻触而回,就是那花是那么美啊,就那么看着吧,不知道花谢,不在乎花香似水。
故事是从男主的傻乎乎开始的。
男人的迷人可以有很多种,傻乎乎也许是其中之一。他会气喘吁吁地追抢钱的人,但被对方几句苦苦哀求就瞬间心软。递出零钱里难得一见的大票子,气喘吁吁和心软都在瞬间烟消云散。
如果没有女人的出现,他也许会傻站在那直到天荒地老,直到回家吃饭。
男人是一个很容易自我陶醉的人,当他站在深夜的街头声嘶力竭,他不在乎有人是否给钱,不在乎自己是否荒腔走板,他从不在乎,即便是在他号称的白天,即便是在有人丢了一个铜板。
女人就像片头的四个字母那样从四面八方拼凑而来,她斩钉截铁地展示着自己的倾慕、好感和修理吸尘器的野望。男人近乎懵懂地答应了一切,回应着一切。
爱情就这样开始了,从她觉得他的心里还有着那个她开始,从一个背着吉他,一个抱着卖的鲜花拖着吸尘器开始。倒也算是花前月下,但多少有些古怪,古怪的就像两人的初吻并不是亲在了嘴唇上。
女人坚持要付钱,男人的爸爸温和地给出四欧的良心价格。然后他们开始去男人的房间回忆那份默契。
两个人在乐器店里借着音乐互诉衷情,你来我往。在门德尔松的带领下,没有烦躁,没有敌意。没有其实我们不熟。
如果说冲动是魔鬼,默契就是魔鬼的舌头。男女之间为什么会觉得相爱呢?默契类似在对方的忧伤里又写了自己的黯然神伤。香气开始让自己神魂颠倒,才忽然发觉源头是对方的身体。
美好的副作用就是这时候开始会希望:熟悉了,深爱了,那种默契一定会更为浓烈了吧?把吧去掉吧,因为爱情在这一刻已经结束了。
可怕的是,之后的所有努力都在试图催眠自己:
那种默契该还有吧,该总比这一刻更多吧?没有了,五千年里,都再也没有过。
但是,前赴后继,每个人在相信的路上长江后浪催前浪。
艺术可以让你误入桃花源,可以无视彼此的陌生。然后你就从画里出来了,再回去可就难了。相爱也是,就那么误入歧途一瞬间,然后以为转身可以,没什么可以了。难过吗?想想,说明之前还是挺开心的。
所以在这个最好的帮凶下,两个人不断地转身,不断地出入于阳光和清风之下。他们似乎越来越默契,越来越快乐。然后我们看见了总是不期而至的然后。
男人遇见了女人的母亲和女儿,甚至知道了依旧在婚。
我们看见了女人在黑夜中奔跑,我们看见了她的眼泪不是为他而流。在她黯淡的生活里,察觉到了一颗心同样在粉碎,在苦涩,这种熟悉的灰烬,熟悉的荒芜变成了光。她凑了过去:你愿意带着我的母亲一起去伦敦吗?
我很喜欢爱情里出现钱。男人说一起录歌的时候显然没有觉得三千元租棚费是个问题,甚至1500的砍价令他有点羞涩。就像个大学生那样随便邀请新的路人入伙?谁埋单才能决定话事与否。女方还陪他去买行头,因为帅因为有,才华?男人的表现就像男人这种生理物种一贯的自大,自私,莽撞和愚蠢。1500也要卖多少鲜花【鲜切花因为搁置一个下午的损耗?】。要擦多少家具,是否会因为请假直接失去那个不错的工作?
男人只是自顾自的傻笑,甚至都不敢抬头去欺骗。
女人在心里默默点头:我们该回去了。
如此抽刀断水,如此不说就休。
有时候想生离死别也是爱情的一个作弊器,否则各种不堪犹如大雪融化的街头触目惊心。
男人最后一次求欢。女人少见地解释了半天还来了一句:我会去的。
如果说我们都不懂得如何开始爱情,但爱情会自动完成这个部分。如何结束爱情,如何体面的结束爱情就是各种附加题,各种原形毕露。
在长途电话费依然让男人捉襟见肘的前提下,男人还是倾囊而出为女人买了一直渴望的钢琴;
于是,身边业已过来的丈夫在温暖呵护,女儿绕膝,妈妈依旧满足地靠着沙发打瞌睡。其乐融融。她也在笑,然后痴痴地望着。
远方还会有他们的相逢吗?或者他和她会思念那些默契的你来弹琴我来唱?
月光啊,那些心碎的歌词啊,那些缠绕在身体内外的旋律啊,都过去了啊?
所有无疾而终的爱啊,那就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