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诺桑觉寺》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诺桑觉寺》影评10篇

2018-08-18 02:5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诺桑觉寺》影评10篇

  《诺桑觉寺》是一部由Jon Jones执导,菲丽希缇·琼斯 / Michael Judd / Julia Dearden主演的一部爱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诺桑觉寺》影评(一):令人压抑的《诺桑觉寺》

  看了电影《诺桑觉寺》,是有点让人瞠目结舌的一部电影,因为结尾结的太突然

  orthanger——诺桑觉,算是音译译的比较好听例子了,比起“谷歌”之流的

  据说是简•奥斯汀早期的作品,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那个捏造了达西先生女人

  达西先生太完美,不得不使用捏造二字,《诺桑觉寺》的男主角也十分之英俊

  他竟然长得十分之像刘晔,尤其是眉眼,真是太奇怪

  故事还得从女主角Catherine讲起,是一个生在十全十美家庭农家女孩

  她住的那个小镇叫Fullerton富乐敦,有钱人Mr.&Mrs.Allen是他们家的朋友

  于是Allen夫妇就带Catherine到大城市Bath巴斯去社交,就遇见男主角Henry Tilney

  Henry是一位牧师,他的父亲是一位将军,他们的家就是诺桑觉寺,一个很像是各种恐怖发生场所的古寺,不免让人想到古寺怪音、古寺魅影、古寺迷情之类的地方

  在巴斯取景的那些地方,就和我曾经看到过的一样道路房屋都是古色古香

  只要在夜晚换上马车、戴高礼貌的先生、穿束身裙的小姐,是直接变成了英国古代的面貌

  短而简单的故事中,出现各种标志性角色,这也许就是大师写出来的字变成景点原因

  总是能让一些家常便饭事情,变成揭露社会现实利器,映射种种人性层面本质

  其实说白了,男主角的父亲乖戾、孤僻暴躁,现代角度来看就是极端讶异下的变态人格

  可是变态人格的父亲却有着情感充沛而又正常子女

  而且,变态人格的父亲还要求自己的子女都必须与有钱人家的子女结为夫妻

  不知道这变态人格的父亲到底脑子里是装了什么烂东西

  女主角Catherine看了太多哥特气质小说,导致她对诺桑觉寺产生种种不良幻想

  再加上男主角Henry的母亲早已身亡,变态人格的父亲又各种不许他们进入妈妈房间

  更促使Catherine把男主角的父亲想成了一个变态杀人狂

  而事实上,男主角的父亲之所以邀请女主角到古寺做客,是因为听到流言蜚语说Catherine会继承有钱人Mr.&Mrs.Allen的财产,才假惺惺的这么做的

  结果,当他发现Catherine并非潜力股的时候,就恶狠狠的把她赶回家了

  可是Catherine又以为,是凶狠大叔知道了她对他种种不好想象勃然大怒

  她还被男主角Henry发现了自己那些阴暗想法,还被Henry斥责了一番

  于是,Catherine回家之后就各种自查自咎去了

  说到这里,不知道故事的主线明白了没有

  当然,有关副线中,爱慕虚荣的Isabelle也误会Catherine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所以才和她的哥哥James订婚,又红杏出墙勾搭上了Henry的哥哥Faderick,又被放荡不羁的Faderick给甩了;以及Isabelle的哥哥Johns也看上了Catherine可是却像一头蛮牛一样不懂得示爱的技巧还做些一厢情愿蠢事之类的情节,就不一一赘述了

  重点在于,回家之后的Catherine,非常思念Henry,然后Henry就骑着白马化作王子不期而至了,你就以为这是爱情片,估计接下来还得有什么父命难违、门第偏见苦难

  可是没有

  影片一路都在铺垫恐怖悬疑气息制造有关诺桑觉寺的种种传闻,有关男主角一家声名狼藉,你就以为,诺桑觉寺的背后估计还隐藏着什么杀妻虐妻、不伦之恋、冷宫囚禁之类的真相呢,可是也没有

  男主角Henry追到小镇富乐敦女主角Catherine的家之后,就激动表示自己和父亲决裂了

  紧接着画外音就告诉你,男主角妹妹的那个一直不被变态父亲认可心上人,一不小心就很幸运的变成有钱人了,于是男主角也不用背负娶个有钱人的家庭负担

  于是男主角和女主角幸福快乐的结婚生子

  然后,再一句画外音告诉你,这个故事到底是在推崇父亲的专制还是子女的反抗,就留给各位去评价

  虽然景色演员都很美轮美奂,可是也难免要在心里说一句:什么跟什么啊这是!

  《诺桑觉寺》影评(二):还是老套的爱情剧~

  本人一向很喜欢看爱情剧,,但看的多了,,套路重复了,,就厌倦了。。

  本片就属于套路一类。偶遇,结识,了解,分离,重聚。。。。唉唉唉,太无趣了。。

  但是呢,,这部片子有个闪光点,那就是男主角挺有魅力,女主角也不失为可爱。但是怎么想,都觉得Henry 不是很喜欢Catherine.倒是Catherine很快就承认了自己的感情(那个梦啊。。哈哈)

  男主角叫J.J.Field.这名字有意思。人长得挺英俊,就像有些人说的,神似Jude Law,但是比Jude Law 更能吸引我。Jude 的面容精致捎带张扬,而此人有着同样的质感却更为内敛,不过这可是致命的吸引啊~

  其表演也是可圈可点个人表较喜欢他出现的几个镜头。。特别是在歌剧院里,阴暗的灯光下,两人对望。Catherine是直视,Henry侧目。那眼神幽怨,料是Jude Law也演绎不出来。可惜就是这么种幽怨和内敛决定了这个角色的情感不可能太过外露,也就丧失了一种趣味性了,需要看官自己细细琢磨体味。作为一部爱情娱乐片,实在是失算。

  如果此片主题严肃些,J.J.Field的表演就更显出彩。。

  《诺桑觉寺》影评(三):Northanger Abbey 之于时代的交叉路口:Romanticism, Revolution, and Gothic

  The plot, in short, can be summaries by heroin, Catherine Morland’s own words: “People who read too many stories imagine all sorts of horrid things about ghost and murders.” Grew up in a moderate middle class family, Catherine was fond of reading Gothic novels and often imagine the scenes happening to herself. She encountered Henry Tilney and his family in a trip to Bath with Mr. and Mrs. Allen. Henry’s manner attracted her and they soon fell in love. Catherine later went to Tilneys’ house, Northanger Abbey with Henry and was charmed by the mysterious abbey because of Henry’s inadvertent story about the myths of the castle. Her curiosity grew as she read The Mysterious Udolpho. She decided to explore Henry’s mother’s bedchamber without consent of Tilney family members due to suspicious death of the mother. The imagination turned out to be false as Henry revealed the truth in anguish. After Catherine left Abbey in despair and regret, Henry visited her house and they decided to marry.

  The targets of this novel were two: gothic novels and regimes of merriment created by “parental tyranny”.

  Gothic novels, emerged in late-eighteenth century, was characterized, in Henry’s words “Dungeons and sliding panels. Skeletons, strange unearthly cries in the night that pierce your very soul”. Gothic novel grew out of fear and turmoil of French revolution and culminated in the beginning of nineteenth century. Jane Austen, on the other hand, wrote Northanger Abbey published in the dawn of eighteenth century. The novel itself resembles the Gothic novels in many ways: setting, atmosphere, and plot, it is, however, not hard to find that Austen was at all time mocking the gothic novels by distorting the scenes: for example, in the thunder storming night, Catherine discovered the antique scripture in horror, but the next morning she found out the scripture was just laundry list. Austen pointed out “it is very wrong of them [who was obsessed with gothic novels] to do so, and it can get you into serious trouble”. The reason may be simple: for heroin herself, unwonted imagination that was created after she read the novels led her to misunderstanding of Henry’s father; for the general public, Gothic novels radicalized real world by creating myths.It is, however, understandable that after turmoil of the Revolution, the uncertainty of the nature represented by romanticism and conservative view was furthermore enhenced and even grew distorted over time. Jane Austen and, similarly, Charlotte Brontë in her Jane Eyre, both

  On the other hand, as another theme of the novel, Austen tried to destroy the regime of the old convention, symbolized by the castle and “parental tyranny”. Money,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novel, appeared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numerous times. The social status appeared to be an crucial identity of men and women; during the ball, fortune was associated with, perhap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one’s name; in terms of marriage, fortune and rights of heritage was also indispensable. To destroy these conventions that restricted true love, Austen chose a female character, who though sometimes facetious, was kind and venturesome. Henry, was another individual that would accompany Catherine in her adventure. The feminism and individualism perspective in this novel also foreshadowed the advancement of Lord Byron in his personal feat and reflected the feminist wave of the time.

  From many perspective, Northanger Abbey and the later novel Jane Eyre bore great resemblance.

  This novel is particular useful in thinking about the popular trend of the time. How should we justify the existence of Gothic novels in the context of reformation and Austen’s warn against them? How can the medieval architecture which always associates with religious repress revive in the context of revolution? What was the real social life like in British or European continent during the Revolution, did people really enjoyed great prosperity? What role did female play in the real world if the female wa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terature? How to understand the Austen’s abjection to the gothic novels to her critics about money? …...

  《诺桑觉寺》影评(四):诺桑觉寺

  简奥斯丁的神奇在于她以讲故事的人的身份用直观的语言和行为讥诮鲜活的刻画人物,但又用皆大欢喜的结局为故事铺开了层暖意与浪漫.

  可能是之前没看过原著的原因,笑着并满怀好奇地看完了整部电影,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和一整个下午的好心情.

  女主角演出了Catherine的纯真和正如作者所写的"那个年龄的少女普遍的蒙昧无知",但有些地方稍显急躁与不成熟.对JJ Field饰演的Henry Tilney没有任何苛求,完全拜倒在这个英伦绅士的笑容下了,就连他走路时稍显轻浮的微微摇晃着的肩膀也变得无所谓以至于甚至可爱起来了.好吧,哪个女孩不希望过把简奥斯丁笔下的女主角的瘾呢,我就这样在这个既现实又满怀幸福与希望的虚构世界里获得快乐与陶醉,并在转头后给真实生活一个尚留在嘴角,未被时间消磨掉的微微朦胧迷糊的微笑.

  《诺桑觉寺》影评(五):文学味挺浓的

  女1就是个漂亮小姑娘

  男1那眼神,那抿嘴的样子……

  搜了一下,JJ Feild

  很有才嘛

  当过导演(1部)、编剧(1部)、演员(19部),作品集中在2000年之后。

  内容嘛

  根据Jane Austen小说改编的都是这样:舞会,跳舞衣,舞姿翩翩;一见钟情,误解,偏见……最后一一解开

  不如PP,故事太单薄了些

  但,总归是Austen小说改编的,还是要看的

  有一个细节处理得不好:John为什么要在将军面前说凯瑟琳是***的女继承人呢?直接的后果是将军把她划拉走了嘛!

  看过小说的观众才会知道,他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得神气和阔气——他追求的人家庭阔绰富有便是他的阔气——这是什么逻辑嘛?!

  《诺桑觉寺》影评(六):生活不如小说完美

  如果不是与奥斯汀相关;

  如果不是有美丽的田园风光;

  如果不是有优雅的男女主角,那么这部戏确实乏善可陈。没有那些又真挚又美好的情感,没有闪烁着人性光辉的高潮,甚至没有很动听的配乐。

  但,它改编自奥斯汀的小说,这已足够。

  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奥斯汀的小说与灰姑娘的故事有某种程度的类似。恶人终有恶报,并不富裕的女主角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终身幸福;阴谋总会败露,男女主角最终总会在一起......

  当然,所有故事的结局,总会以“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来结束。因为所有聪明的作家都深知,婚后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并没有童话故事般动听迷人,所有的激情,也终将在这开门七样中磨光、消失殆尽。

  是的,生活不如小说完美,坏人并不一定会有恶报,或许还会继续生活得比你好;你与所爱的人,也不一定能厮守终身。所以,我们才需要小说,我们需要童话故事的各种版本的演绎,来麻痹自己,在艰难时世中,继续前行。

  《诺桑觉寺》影评(七):诺桑觉寺

  简·奥斯汀作品《诺桑觉寺》。自从看过了《Becoming Jane》之后就会觉得对这样一个人有了一种很深的情感。这部作品依旧的歌颂爱情,依旧的美好。哈哈,其实挺想笑的,因为凯瑟琳喜欢看小说而产生的心里各种奇形怪状的思想,会觉得她很可爱而且想象力怎么就能够这样的丰富大胆。虽然如此,但是她善良,思想纯洁,珍视友谊而且坦白。可是在伊丽莎白兄妹两个在堂而皇之的违心时,经常会想我们愿意相信人性本善吧,只是那些人性为恶的人们起初就是这样吗?他们的行为会不会有意无意的在浸染着善良呢?幸好,凯瑟琳和亨利并不在我们怀疑的范围之内。

  又一次倾倒与英国的那些庄园,不用太大,被植物围绕着,有故事但最好别有太多神秘。另外,一个家庭里有十个孩子的感觉……哈哈,真的是很好玩儿。喜欢凯瑟琳的妈妈,她的那些话对于一个女儿是多么的重要“她现在不是毫发无伤的坐在这里吗?凯瑟琳的朋友我们都是欢迎,我们就让这件事情过去吧!”想那时的亨利的心,哇塞,都很嫉妒他的感觉。还会记得那段凯瑟琳住在诺桑觉寺和亨利兄妹玩闹的情景,即便的一小瞥总会让高兴幸福,忘不了他们的一块的幸福的感觉。

  结尾,善良且渴望爱情和幸福的人都有了自己的收获,唯落的蒂尔尼将军独自走在郊外。父母的专制?反抗 or not?

  这大抵就是让人不设任何防线的童话吧。

  《诺桑觉寺》影评(八):风格活泼的Northanger Abbey

  又看了一部简·奥斯汀的作品,诺桑觉寺(Northanger.Abbey),几日来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

  奥斯汀的每一部作品都有她自己的影子,这部作品也不例外。女主角凯瑟琳·莫兰是一个爱看诡异小说的女孩,天性烂漫的她,更多的是想到世间的鬼和恐怖事物,却不知道人心的险恶。她随乡绅艾伦夫妇来到矿泉疗养地巴思,在舞会上遇见并爱上了青年牧师亨利·蒂尔尼。同时,她还碰到了另一位青年约翰 ·索普。索普误以为凯瑟琳要作艾伦先生的财产继承人,便起了觊觎之心,他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便向亨利的父亲蒂尔尼将军谎报了莫兰家的财产,蒂尔尼将军信以为真,竭力怂恿儿子去追求凯瑟琳。

  当他们一家离开巴思时,他还邀请凯瑟琳去诺桑觉寺他们家作客,把她视为自家人。后来,索普追求凯瑟琳的奢望破灭,便恼羞成怒,连忙把以前吹捧莫兰家的话全盘推翻,进而贬损莫兰家,说她家如何贫穷。蒂尔尼将军再次听信谗言,以为莫兰家一贫如洗,气急败坏地把凯瑟琳赶出了家门,并勒令儿子把她忘掉。但是两位青年恋人并没有屈服,他们经过一番周折,终于结为伉俪。

  这部作品我挺喜欢的,幽默、讽刺却带有一点诡异。相信这是奥斯汀受一位自己尊敬的科幻小说女作家的影响,但这不仅仅是要表现诺桑觉寺的诡异,而是要衬托出人心的阴暗。没有鬼,没有谋杀,可是心灵的犯罪是更加险恶。蒂尔尼将军把钱视为至上,可是他的专制约束不了爱情,奥斯汀以happy ending表达对专制和当时的观念的反抗。

  奥斯汀能收到如此巨大的关注,我想是因为她不同于当时的女作家。当时女人写作,主要是关注实用性,如何管理家庭,如何俘虏男人等,很少人会关注描写人性和爱情。奥斯汀也不同于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她的作品充满温情,无论丑恶都客观表达。她出生在中产阶级,一直生活在家人身边,自然深深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表现的是中产阶级的生活和爱情。所以她的作品很受小资们喜爱,而往往中产是知识分子为主,热爱阅读。这么一个读者群,可以想像出奥斯汀作品为什么那么受欢迎。

  她的写作重点,也是在于描写人的内心--傲慢、偏见、嫉妒、猜疑、幻想、疼痛等,无一不细致地被表现出。不是用严肃沉重的方式,而是用俏皮、幽默的语调来表述,总使人感到感情上的温暖,而不是浑身不自在。有时觉得奥斯汀笔下的人都有幸福的结局,而她自己却终身未嫁,真是一种讽刺,关于社会的、阶层的、观念的讽刺。

  还有一部理智与情感还没有看,迟点把它看完。

  《诺桑觉寺》影评(九):也许可笑,也许幼稚,可是温暖

  刚看完《诺桑觉寺》。最近看了太多电影,简直不知道该看些什么。昨天发现了简奥斯丁的专辑,于是就决定最近看这个好了。

  她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傲慢与偏见》的开头是在是太有趣了。

  这个《诺桑觉寺》,说实话,我都快忘记它讲的是什么了。据说它的电影有两个版本,本以为可以看完的,看了才发现,只有一个版。不过既然看了这个,还是先记下来这个给我的印象好了。

  这个拍的还不错。至少比我前两天看的那个《爱玛》要拍的好。那个实在是让我很想发飙。真不知道是哪个白痴导演~~

  还是说回这个好了。免得破坏我的好心情。

  这个演员选的不错。女主角印象深刻。不知她的漂亮、有思想,就像傲慢与偏见的女主角一样。她的脸晶莹的泛光,皮肤好的像是最外面裹着薄膜的鸡蛋。眼神清澈,就像她的性格一样简单天真。这张脸写满了年轻人的天真热情、蠢蠢欲动。大概就是这一切太符合原著了。直接给了我回想原著的线索。

  旁白的设计也不错,精要的摘取了小说的语言。

  情节的进展和表现,也隐隐约约看的见简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小小的幽默。那些对人给自己现实生活添加的热情和曲折的小小调侃,都让人会心一笑。

  看到那个明亮的早晨,发现那叠本应该是写满某个人隐秘的故事的破旧的纸,竟然只是一堆在平常不过的洗衣店的单据时,真让人捧腹。

  其实,我一向不喜欢这么“单纯”的女主角,不过在这个片子里,我想或许大家其实都这样过。人嘛,又不是神。

  甚至看到她被撵回家的时候,那热闹亲爱的一家子,我竟然有点羡慕。

  至于其他的想法,或许等我重温了小说,再慢慢说吧。

  《诺桑觉寺》影评(十):我还在等

  教堂钟声响了,人人都喜笑颜开。

  这又是一个童话般的结局。

  可我想要知道,Cathy独自乘着车回乡下时,心里有多绝望。

  人们总是看到那些光鲜美丽的,例如她的容貌、他的儒雅。

  可是心呢?

  那种独自一人行走时的寂寞,深藏内心的爱慕与辛酸。

  她在狼狈的时候最美:

  他为她拭去脸上沾的污泥,

  眼中满满是她的面容。

  我想要这样一段爱情,不必海誓山盟,不必生死不离,只愿你在我最狼狈的时候,偷偷用伞挡住倾盆的雨,让我看清,这一方小小天地间,你的模样。

  那将是我毕生珍藏。

  我还在等,等你出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