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日》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红日》影评10篇

2018-08-18 02:58: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日》影评10篇

  《红日》是一部由汤晓丹执导,张伐 / 高博 / 中叔皇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红日》影评(一):看经典老电影《红日》

  我是读完钟子麟写的《蒋介石王牌悍将张灵甫》之后特意又看了一遍这部电影的,边看边对照书,印象更加深刻。其实《红日》本来就是一部纪实性电影,小说作者吴强是参加过二打涟水、莱芜、孟良崮等战役的现场指挥员,时任华野六纵政治宣传部长,片中描写的沈振新这个军原型就是华野六纵,沈军长就是六纵司令王必成,影片的故事情节也都是围绕六纵经历编写的。

  片中着重描写了六纵参加的三次战役。从二打涟水开篇,此战我军被74师打败,涟水城丢失,王必成还受到陈毅严厉批评、差点被撤职。因此,六纵恨死了74师,发誓要报仇。第二场是莱芜战役,此战我军大获全胜,六纵也缴获甚多,不过此役74师没参加。最后是本片的重点孟良崮战役,经过一场殊死血拼,我军终于在孟良崮歼灭了国民党大王牌军之首整编74师,骄横高傲的张灵甫也被我军击毙,王必成终于报了涟水的一箭之仇。

  其实,第二次涟水保卫战我军虽然失败,但就伤亡而言双方损失差不多,我军的失败主要是丢了涟水城。但由于我六纵在涟水缠住74师,保证了宿北战役的胜利,从战略层面上看是有价值的。二战涟水对74师也造成重创,极大打击了他们的士气,对后来孟良崮战役影响甚大。综合评价来看,这次战役应该算打成平手。

  莱芜战役,李仙洲集团的失败主要源于他们上级蒋介石陈诚的瞎指挥,最高情况不明判断失误,还不允许前线指挥官见机行事,结果被我军全歼。此战如果让国军名将王耀武全权指挥,莱芜战役结局未必会这么惨。

  孟良崮战役,蒋军问题主要出在彼此之间不配合,遇到危险只顾自保,互不支援,不顾大局,结果被我军各个击破。蒋军高层指挥也有问题,74师战术素养本来很高,而且是机械部队,如果放在平原地区,交通便利,就能机动灵活,重型武器也能发挥作用战斗力会非常强劲。但上级强令他们进入山区,重武器和机械化装备都无法使用,只能放在垛庄,战斗大大削弱,结果堂堂的国军头号主力就被上下一心主动配合且擅长山地作战的共军给歼灭了。

  片中张灵甫被描写的十分猖狂,从头到尾都很骄横,到最后时刻也不投降,直至在顽抗中被击毙。这种描写大致符合张灵甫性格,他在解放战争初期因为打过几次胜仗,被誉为常胜将军,确实比较狂妄。但后来情况就有所变化了,二打涟水惨胜之后张灵甫对共军已经不再轻视,对国民党的前途开始信心不足。孟良崮战役时他已经患得患失了,作为一个征战沙场多年的高级指挥官,他很清楚美械装备的74师到山区作战是扬短避长,但张灵甫作战不够滑头,对上级命令比较服从,结果在上级的一步步推动下逐渐走向死地。在山上他看到援军推诿不前时已经绝望了,所以在最后关头警卫员开枪把他打死,同时被打死的还有副师长、旅长等。片中先是描写他主动上山当诱饵,要搞个中心开花,最后又描写他因顽抗到底而被我军干掉,都是当时的传闻后人猜测,并不准确。

  本片中有一点不够真实,就是描写我军二战涟水失败后,部队被迫撤退,但战士们依然斗志高昂,求战欲望强烈,不愿意撤退。在过去拍的类似战斗题材电影中,我军也都被描写成这个样子,这有点简单化了。历史上我军打过不少败仗,因形势严峻而撤退甚至溃退也有过,战士们士气受到影响而厌战,沮丧灰心也是有的,这本来很正常,胜败乃兵家常事嘛,无需回避。此战中我军被迫撤退是因为最高指挥官谭震林对张灵甫主攻方向判断失误,还不接受王必成江渭清(影片中的军政委)的建议,最后被张灵甫打进城来,如不撤退,就会全军被包饺子。把这点给战士们或者基层指挥员说清楚就行了。

  本片由上影厂1963年摄制,原著吴强,编剧瞿白音,导演汤晓丹,副导演汤化达(片中为我军总司令配音),演员张伐、高博、中叔皇、李农、里坡、康泰、杨在葆、张子良、史久峰、于明德、史淑桂、冯笑、徐才根、张桂兰、李保罗、舒适、程之、于飞、董霖、方伯、梁山、张云立、茂路。

  张伐在剧中演男一号,但演的不好。王必成绰号老虎,但张伐身上看不到一点虎气,倒是十分儒雅。我其实一直都不太喜欢张伐这个演员,总觉得他拿腔拿调,装腔作势,不管是演领导干部还是演老工人,都一个风格奇怪的是很多导演都喜欢他,找他演的电影大都是男一号。

  舒适演的张灵甫很到位,我认为是舒适演得最好的角色之一。我看这部电影时总拿他跟《南征北战》里的项堃比较,因为项堃演的张军长原型也是张灵甫,项堃有项堃的特色,但舒适还是更接近张灵甫。

  程之演的参谋长原型是魏振钺,解放后成为我南京军事学院教员,国军少将,共军中校,大概因为这个原因,片中把他写的很明智冷静,程之演的不错,这是个好演员。

  影片音乐是由写过《红旗颂》的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写的,非常精彩。影片开始的时候先响起悲凉凄怆旋律,给人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预示着我军的失利,而74师每次出现时旋律则显得既齐整又骄横跋扈,非常能表现74师和张灵甫的特性,这段旋律和配乐让我极为佩服。

  《红日》影评(二):老电影,景物较真

  那时候拍这种电影,那布景可好做,基本上都是现成的,稍为改造一下就行了,再看那大背景,那山那水那人,活脱脱的一个1946存照,那个真实,现在可没有了。又如《阿诗玛》中的外景,拙朴、古气,有一种天然的美感;好莱坞大片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非常唯美甚至完美景色,但我们都不难看出其中人为的迹象,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真实感……

  本片的“高大全”现象并不算严重,所以其观赏性时至今日仍是不减,小时候看过,只觉得打仗好玩,今天重看,才发现其不失为一部好电影。编剧上,因比较纪实?,所以没什么好说情节上不拖拉,主线余生些枝节,让角色们谈下恋爱什么的,这种革命恋爱,现在看来,还是觉得挺温馨可爱的,使人物更显人性化。

  印象中老一辈的战争片导演对战争场面的掌控都比较自如;从小处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之类,好像也是得心应手的,几个主要人物,塑造得都比较成功,那团长、那连长、那军长,哪一个都栩栩如生特别是那个连长,给我的印象最深,他虽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但他却是最真实的,最有活性的……这不止得益于一个好导演,更得益于本片所有的好演员。

  本片给我的另一个印象,就是不从外表形象上故意丑化国民党军官,特别是反面主角张灵甫这个形象,在我看来,演员的表演是比较得体的。当然真正事实如何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但影片中他的言行举止还是比较贴切他的形象的。

  本片虽然有着时代局限性,但其不失为一部好看的电影,特别是电影中的插曲,更是传唱至今,也不失为一首好歌……

  《红日》影评(三):张灵甫必败

  张灵甫必败:

  第一,失人和

  74师孤军冒进,蒋介石不了解孟良崮地理情况,以为整74师占据制高点,享有地利,战斗力又强,附近又有国军的10个整编师,于是下令整74师坚决固守孤山,围点打援,吸引华东解放军主力决战,天真的以为可以来个中心开花!

  问题是,首先,孟良崮之前,74师打涟水,虽然稍占上风,其实自身损失也很大,尤其基层官兵伤亡太多,导致战斗力下降,自保尚可,其实无力实现“中心开花”。

  其次,李天霞与张灵甫素有矛盾,他的整编83师弛援不力。

  再次,黄百韬的整编25师倒是不遗余力执行了蒋的命令,可惜黄崖山主峰被共军先下手为强。黄崖山距孟良崮6公里,这道山峦成了整编25师通往孟良崮的最后障碍地形上的劣势使黄百韬的一切努力都化作了徒劳,始终无法突破天险。

  第二,失地利。

  鲁南山区尽是崎岖山路,74师的重型武器派不上用场,只能携带轻武器上山,导致74师失去了火力优势

  孟良崮面积太小,74师多达两万多人,无法列兵布阵。

  孟良崮是个石头山,缺乏水源士兵无水解渴,疲乏不堪。

  更要命的是,水冷式机枪无水降温,早就成了哑巴

  孟良崮是石山,自然无法挖战壕,亦无树木可供搭建防御工事。可悲的是,山上的岩石并不坚硬,属于一敲即碎的风化岩,共军一炮能把石头炸飞,造成二次杀伤。

  总之,孟良崮根本是块死地,和马谡失街亭是一样的死法。

  或许张灵甫和马谡一样犯糊涂,以为“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士兵会更卖命,但显然他错判了形势。

  第三,不得天时

  战斗结束之后,忽然下起倾盘大雨。假如这场大雨早下半天,国军能接雨水解渴,又能给机枪降温,而共军仰攻,视线受阻,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红日》影评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