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通稿二零零三》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通稿二零零三》读后感10篇

2018-08-17 05:50: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通稿二零零三》读后感10篇

  《通稿二零零三》是一本由韩寒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10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通稿二零零三》读后感(一):大快人心

  用犀利的笔锋说出了多少人心中的话,感觉大快人心吧。同时给他的思维点个赞。录了两段笔记下来。其实蛮经典

  关于盗版,我倒已经无所谓。而且以后若我的书定价觉得过高,我建议购买盗版。但是一定要和小书店书摊老板砍价,至少要打八折以下,千万不要做出原价购买盗版书的行为。书商拿盗版书一般折扣可以低至三折,所以不要害怕他们没得赚。

  一次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里面是一张他们学校语文试卷,试卷里有我的一篇文章的一个章节文章题目叫《求医》,然后有八个选择题。我从未想过我的文章可以入选试卷,于是很细心地完成考卷结果发现我只做对了三道选择题。其中一个是画线处应该填的是什么词,我不慎选错。最最荒谬的是,我居然选择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表达意思

  《通稿二零零三》读后感(二):十年了,一切照旧

  前不久有个叫江成博的同学国旗下讲话时偷换了层层把关的稿件,做了一个抨击教育制度演讲新闻出来的时候消息孩子已经两天没上学,疑被学校开除,在舆论关注下,学校才发表声明说只是批评教育了该学生,连处分都没给,再把当时这位同学演讲的稿子翻出来看,其实没有多少新的内容,有些话,十年前就有人讲了。

  读韩寒,就是从通稿2003开始的,那时候正值高中压力最大的时候,作文论文怎么写也没进步,英语半死不活数学卷子无边无际,停也停不下,更没时间思考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逛书店说是为了找作文素材,其实就是找借口看看最新小说,于是就发现了那本9快钱的黄皮书。

  后来这本书传染得班里人手一本,真是个高压年代

  今年买到的这本书,正直出版十年,就是在原有文章基础上,加上了韩寒之后写的更加深入探讨的文章。整本书其实在表达一个很无奈的信息——中国的教育,十年过去了,一切问题,照原样,一个也没解决。所以,十年前的药方,套上新封皮,照样还能治病。

  封面上成排成列面无表情的人里,有一个在做鬼脸,也许,这就是这本书做得一个姿态。只是冲教育制度又做了一个鬼脸而已。

  十年前韩寒出了这本书后,就说再也不写批评教育制度的文章了,一方面说了没用,大家都不会总是说同样的话,一方面这样的话越来越难说出来。

  后来大部分成长起来的80后开始觉得,其实教育问题关系到我们父辈时代和现代价值观冲突的问题,包括中国政体的问题。教育问题其实是一个反映了所有矛盾冲突的综合症。这都是现在学生自知提了也白提的问题。比如我们的父母认知已无法改变体制决定了我们上语文课历史哲学课的内容。而江同学所说的,其实是他发自内心的自我保护声音,是那种刀悬在脖子上发出的救命呼声。他要自由,要个性,不要死板和灌输,因为这已经突破了孩子心灵上忍受的底线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舆论却还在讨论,我们的教育体制有没有问题啊,这个孩子该不该这么做啊,我们该不该做点改变啊。

  教育应该创造闪闪发亮的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追逐那些闪闪发亮的需求。说这些都是砸在教育制度上的炮灰而已,如果这些话真的有用,也被不同的人说了又说,如果这些话真的有效聪明的人在十年前就让它们生效了。

  《通稿二零零三》读后感(三):人!都是被逼出来的!!想江郎才尽都难!!!

  之前并没有看过韩寒的任何作品,包括我在高中时期的时候,当时韩寒是最火的一个话题了,连街边盗版书的小贩手里要是没有本《三重门》都不好意思出来摆摊,记得同期最畅销的好像是高考0分作文一类的东西了,然而当时只能算是对韩寒这个名字耳熟而已,对他的作品犹如进入禁区一般不想去触碰。

  2015年中旬的时候,人气偶像老罗的一句话:“在当时,韩寒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三个流氓禽兽一样的砖家对他进行无耻语言攻击”云云,让我突然有种想去接触一下韩寒的感觉,还特意找到了这个节目的视频记不清当时看完是种什么感觉了,但是韩寒的样貌却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影子

  初看韩寒作品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我产生错觉,但这感觉很强烈,他的文风和郑渊洁极其相似,语言风格让人读上去是带着情绪文字,相对而言还是更喜欢郑渊洁一点,偏于柔和;而韩寒文字中的情绪过于激扬。。

  细细读来,发现其性格非常鲜明尝试着去读过《三重门》,看了差不多50页的样子,感觉语言方面少了一些老练,读起来有种燥的感觉,不想继续读了就暂时停掉了。

  而这篇《通稿二零零三》读起来就非常舒服原因有两点:应该是时间的沉淀让文字的运用更加的娴熟了,少了一些稚嫩,多了一些对事件的见地点评(这也是我比较喜欢韩寒文风的原因,有自己想法独特,个性);大文章,小段落,我不认为韩寒觉得这样的写作风格会适合自己,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模式非常适合韩寒,至少是我自己读起来感觉非常好的,就好比玩赛车不能一口气完全程一样,中途短暂的换轮胎,调试车子都是必要安排,这样才能跑的更长久一样。

  这本书文风相当的犀利,对于教育行业指责尽数跃然纸上,文字相当有张力结合当时那个年代,各种人群对这个可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少年的褒贬看法,尤其是那种吃醋似的指责,使得这个少年的个性更加鲜明也是情理之中事情,很少能从文字上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情绪,但是在这里确实体会到了这样的感觉,很奇妙

  《通稿二零零三》读后感(四):通稿下的中国“可爱”教育

  文/南不二

  -1-

  看到这个标题,应该想到的就是韩寒的那本书。我看的就是这本,韩寒在这本书中阐述了他对于中国教育出现的问题。

  从我们年轻人角度去看,韩寒的确是个有胆子的人。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了,把我们想说的话说出来了,把中国的孩子们想说的说出来了。我当时真是一口气看完这本书。

  他的讽刺非常够味,有些话看到后不由得心中一笑“班级难道是狗吗,还分前腿后腿的”“专家就是那帮一个问题回答好半天而去还文不对题的人”“只有年轻的时候的恋爱才是最纯真的,只有在那时才会发生比手大小牵着手一起过马路的事情”,这三句话无不正中我心。

  -2-

  小学的时候,我的班主任经常对成绩差的学生不予好眼色,有错的事经常能说个半天。对成绩好的同学则恰恰相反。这不就是一个“前腿后腿”的生活实例吗,而我作为这条“狗”会活动的赘肉,一会长在狗的前腿,一会又跑到狗的后腿上住几天。

  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视同仁的初高中老师初中老师教会了我们除了成绩以外如何做人,这些方法带到了高中使我在高中深受同学老师的欢迎。他们教给我的是“团队理念,而不是“狗”的个体理念。

  直至今天,我仍然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初中的那位老师。虽然上大学了,很少再有什么班级团队,但这个观念一直在我心中。

  -3-

  韩寒在其他的文章提到了语文作文的问题、数学思维的锻炼外语能力评价等等,无不叙述着他对中国教育的深恶痛绝。同样我对语文的作文有不止一次的迷茫,高中我的语文作文一直按格式写,可以得到一个不错分数

  如今我想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却发现,有时候提笔不知道如何去写,怎么去开头都不知道。想到的还是高中作文的格式,格式固然好,但格式产“量”而不产“质”,少了太多的活性。

  按格式来怎么能起到锻炼写作的作用!但也不得不说语文在另一个方面的好处——诗词积累。有时写文引经据典少不了古诗词的出现,需要他们的出现来色文章但还不能多,多了就显得文章不是自己的。

  -4-

  韩寒讽刺的学科中,唯独就没有理科。这难道是因为他是一个偏爱理科的人?他提出“对于我来说,数学学初二就够了”这个观点时,又觉得他不是喜欢理科的人,但对这句话不由心里一声叫好!数学这门学科不知道折磨了我们多久,直到大学还有高数这一科。

  有些人说学习数学的原因就是提高自身的逻辑思辨能力,那为什么不直接学“逻辑学”呢?这门学科是专门学习逻辑思辨的能力的学科。如果把这门学科放入初高中,那是否可以取代数学的地位?数学对于初高中生的作用又是什么?数学作为三大基础学科的内涵又是什么?

  数学作为一种锻炼思维的学科,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认为,学生进入社会后,如果没有什么机会应用,那么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就会忘掉,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那种铭刻在人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会长期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无疑是对数学文化内涵的一个精彩注释。

  很显然,中国的教育把数学变成“机械数学”,很少的学生能在数学课堂上学到“精神”,有的也只是把数学应用到其他科目计算这一种技能。在生活中,我们的数学也就是只能用到“加减乘除”。

  《逻辑学》也算是一种数学,但它也只是延伸了数学的逻辑思辨能力。那这样的话,为什么不把数学作为一种“基础学科”,当后期有的人喜欢“逻辑学”,有的人喜欢“物理”,有的人喜欢“化学”,在他们选择相应的科目之后学习相应的“应用数学”即可。

  中国的就业制度的暗示下,“理科”被无限的神圣化。在我高中的学校里,甚至出现“一个班在分文理之前,‘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的现象。“应用数学”的地位不断被忽略,才有了韩寒这样的观点。因为他的数学老师教他:数学想要学好考高分,就要题海战术,以‘数’代替‘质’的作用。

  -5-

  最后,韩寒在书的结尾也总结了自己的问题。很像一个热血文艺青年,批评完别人的问题又自我批评。青年人,尤其是受过教育自认为是被教育折磨的人都会感同深受。但是所有的东西他只做为批评的素材,没有做到写出方法论

  只是在给我们讲大故事,没有提到自己的建议。也许他是认为就算他提出了,教育也不会因为他的观点而改变所以没有说吧。但对于我们的感觉就只能像是“网络爽文”一般,看得一时痛快,之后继续过愁眉苦脸的生活。

  韩寒就像《手机》里的严守一,他不断的说自己是‘费墨的传声筒’,韩寒就像现代年轻人的“传声筒”,我还是很喜欢这样爽快作家清楚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大胆,才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原文首发于简书:南不二

  《通稿二零零三》读后感(五):小孩子才讲对错成年人只讲利弊

  一把年纪了,还来看韩寒20岁时写的书,内心其实是挺惭愧的。

  原因是看到韩寒前阵子发的博文《我所理解的教育》,咋一看言之有理,想想又觉不妥。就我自己切身体会,十分肯定中国教育之无用,也曾思考过“钱学森之问”,觉得没能培养杰出人才,确实是教育的问题。

  比如说教育学不到真相,你知道的东西都是别人想让你知道的,里面掺杂了太多假相,你隐约觉得哪里不妥,却又说不出所以然;

  比如说初高中数学搞那么复杂,却不教基本的逻辑学,导致一些电视节目、书藉煽动一下情绪、道德绑架一下,就能牵着年轻人的思维走。

  这种教育就像“辟邪剑法”,真学会了,人也就废了。想纠正过来,相当吃力困难

  韩寒在《通稿二零零三》里的看法虽然也不全对,但其实比《我所理解的教育》更有说服力。《我所理解的教育》里,终身学习、阶层跃迁要趁早的看法,我还是挺认可的。

  “小孩子才讲对错,成年人只讲利弊”,韩寒真的是身体力行了,他估计已经厌倦了成为标杆或者箭耙。

  《通稿二零零三》读后感(六):韩寒最大的优点就是有事儿说事儿

  首先说一下我心目中的好书定义:不矫情,不废话

  当然这个定义可以上下浮动,有些作者,矫情不能影响他的诗情画意,比如三毛;有些作者,不仅不废话,还能让人翻过来覆过去嚼着还有滋有味,比如钱钟书。韩寒在我心目中介于这两者的风格和水准之间。

  我一直觉得学校的教育忽视了两个能力的培养,一是能把想说的话说明白的能力,二是在痛苦的时候让自己想开点的能力。这俩能力我都特别缺,所以我才特别知道它们的重要。我小学语文好,但也不是真好,是数学太差给衬的。直到整个初中,我一描述高兴”就是“比吃了蜜还甜”,“着急”就是“像热锅上的蚂蚁”,夸人就是“你的话如甘泉一般流淌进我的心田”,没排比句我就说不出来话,就这样我还是三年语文尖子生。所以我一直特别纠结以后要不要给我闺女买作文选,不过其实也不能全赖人作文选,小孩儿在作文里撒谎是生活环境的事儿。你说你一天到晚都是作业,好容易歇会儿赶紧打开电视看喜羊羊,能写出来什么描述大自然的好作文啊。自己没感受,写什么都跟塑料似的,经不得敲。再说语文课,文学本身就是个主观的东西,艺术的本意是启发更多的主观性,成天提炼中心思想剖析段落大意,再生动的文章也经不起当烧鸡似的那么撕巴,这本身就是浪费,就是流氓行为,可是能咋办?只能在业余时间放开小孩儿,让他多看点课外书,想怎么看怎么看。

  到大三修了美术课,我才知道音乐美术对一个人有多重要,当然音乐美术只是一个代表,我的本意是指一切能使人关注细节、关注生活美、能使人沉浸其中的美好体验,再说白点儿就是人得有个爱好,能让你郁闷了一干那爱好就特乐呵。我从小学到高中美术成绩最高是甲减,说的好听,还小学到高中,其实就小学上过美术课,我初中自己画过一张《红头发的安妮》被我爹给撕了,因为我当时成绩不好,语数外没学好呢画画顶个鸟用,后来我上过一节课的美术班,老师都对我绝望了,全班就我画的正方体跟拉稀的豆腐似的直不起来。直到大三的时候,教课的司马老师跟我们说:你们学过画的,都把以前学的技巧通通忘干净,画画不求画的像,要是想让它像,照个相片不就完了?画画就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画画是反映出内心的直观感受。我才想到,所谓的音乐美术,当沉浸在其中的时候,它带给你的好处才是最大的,今天心情跌落谷底了,或者越忙活越不知道自己是谁了,音乐美术就是最好的救命稻草,它能拉着你,让你看到生活里头还有那么点儿亮光,这是多可贵的事儿啊!

  说了半天好像也和题目没什么关系,看教育都把我祸害成什么样了都。

  《通稿二零零三》读后感(七):真理与谬误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作为一名正在一轮复习的高三学生。当其他同学都在一张张雪白的试卷上奋笔疾书之时,我却如狼似虎般阅读这本书,虽然显得自己浪费时间,但收获却是很大的。

  不得不承认,韩寒是一个“感性”的人,正如他曾经代言过雀巢说过的活出敢性。他直接指出并批判了当今教育制度下存在的种种缺陷,文以载言,在一行行铅字下,给人一种经世致用的感觉,有如韩寒受到教育的排斥似的,因而对中国高考制度写出心中的呐喊。不得不承认,他的呐喊也体现着我们这些读书郎的真实内心,朝五晚十一点,甚至更晚。早上起来面对的是一张张因睡眠不足而显得额外苍白的脸,面对的

  是一堆堆冰冷的书,试卷。对考试已经麻木的我们已成为刷题机器,一张又一张,枯燥无味。然而又有几个人真真正正的想要去打破这种现状呢?

  即使语文考试抠字,抠无用的语法;学英语学到连母语的韵母,声母都已忘的一干二净之时;我们是否该反问自己,这些真的有用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高考制度固然存在着缺陷,可在批判它时,我们或许可以反思它的好处,在官二代,富二代,房二代充斥眼球之时,也许我们的阶级,我们的起点已大相迳庭,可暂且来看,高考也是暂为公平的,每个人都如同参加奥运比赛,大家都是参赛者,无论肤色,人种,都在哨声响起之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终点奔去。是高考给予了我们许多人改变自身的机会。在农村,人们普遍认为,再穷也要供养孩子读书,因为--读书改变命运。

  认识总是反复性与上升性并存的,就像真理与谬误一样,两者虽无明确的界线,但一不小心,真理也可能成为谬误。高考制度的制定,出发点肯定是好的,只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阻挡地出现了漏洞,与时俱进,是我们所要做的,也是中国所要做的。不忘初心,相信社会会越来越和谐,安详。(处女作,如有不当,请多多指教)

  《通稿二零零三》读后感(八):最烂的真话

  回看《韩寒郭敬明cp》系列之一。韩寒写的杂文从此而始,但也真的写的很烂。跟他中期杂文的尖锐,后期的鸡汤,都不相同,是一种流氓摆事儿的语调,让人看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当然,我也清楚的记得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多么激动,感觉终于找到了知心人,相信许多被功课束缚的小孩看的时候都会很爽,这点实际上挺尴尬的,回想起来,一些事本就存在,但远没韩寒说的那么要命,大家都在慢慢适应,包括韩寒自己。而挑出毛病也不是用这种语气来说、出书的。

  实话说,现在来看里面很多观点还是不能说错,而且韩寒很聪明的举出一堆傻逼到家的人来衬托自己的正确,可是那时候的韩寒实在太小,小到比我现在还小,一刀切的比我还狠,杂文作家不该是这样靠观点加上粗暴态度取胜的,读者也不能因为他说的是真话就对文笔差网开一面,阅读是个美妙的过程,喷人也是个美妙的过程,但两者是不可得兼的,这是一本适合放在天涯论坛或者电影票房贴吧阅读的书籍。

  《通稿二零零三》读后感(九):关于《通稿2003》之我见

  下面的看法仅代表个人观点,由于本人才疏学浅,殷切希望广大看官批评指教

  第一次读韩寒先生的《通稿2003》是在大概14年左右吧,也是第一次拜读韩寒先生的作品。当时看的书不多,思想体系还不是十分成熟。1年后把当时的感觉和在经历一些事后再读这本书的感觉,写出来。

  首先感觉第一次看到文笔如此"泼辣"的作者,就连柏杨先生也不能及。非常成体系的(目录),系统的把我们平常学累的时候吐槽的教育(有些高估自己的水平了),更多是无意识的吐槽。总结成一本书。当年的学生看到这本书直接的感觉还应该是欣慰吧,"咦,吐槽的东西进了书,果然是没有瞎吐槽啊。"我还是习惯把韩寒先生归结我们学生一派的,说的东西一是解气,二是很爽。也引发了很多我关于咱们国家的教育问题。

  在我们最年轻,最无知的时候,犹如一颗小树苗。需要阳光空气和水。这时候教育随之而来,带来阳光空气和水。然后我们在这样的空气和水里生长。一长就是至少20年,仔细想想这个年份的长度还是可怕的,假如小树苗不是内部的"基因"有所变异,那么大家长大成树的时候,我们的内在应该是相差无己的。这就回到了阳光空气和水的问题上,要是这个些资源没有问题,那么我们也便没有问题,假如出了问题了,就算是"小问题"呢?那么结果和结局是可怕的。也许有人会说站着说话不腰疼诶,你知道什么是有问题什么是没有问题。这个我觉得就不是我能操心的问题了(哪怕我想),术业有专攻,需要这样的学者,这样的专家去考察,调研,推导,寻觅答案。(那你跟着瞎吹什么牛b)我觉得发现问题是一会事,解决问题是一会事,重要的是要有解决问题的意识。

  在这样的思想体系下,我觉得韩寒先生,敢于写这些东西,还是十分的体恤国家的未来花朵的,指出弊病。呼吁社会人士。我十分佩服。

  也可看出,韩寒先生也是真博学,真的对教育问题有过思考,但是就我自己的看法,提出的问题固然没有错,但是纵观这些年,已然2017年关,教育大改过嘛?显然还是没有改头换面之势,正是因为咱们现在正在处于发展阶段。整个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伟大复兴的时代,这个时候什么都不能阻挡我们,所以经济建设乃是当今第一要务。其他问题可以暂缓,等实现现代化之时,我相信一切诟病终将解决,我们发展的太快,还妄图多线作战的话,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我相信教育问题,总有一天可以得到改善,现在只需静心等待,做好自己,在时机到来之时。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这样方才是完全之策。

  《通稿二零零三》读后感(十):平凡的叛逆 你和我都曾一样

  一

  我们都曾反叛过。

  虽不见得粪土当年万户侯,但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总是有的。

  在图书馆无聊翻着书,拿起一看《通告二零零三》,韩寒著。

  我一向对韩寒比较有好感,很有兴趣的翻开来看。

  很薄的一本小书,很快就翻完了。

  语文的问题,诗歌的问题,学校的问题。

  问题、问题、问题,全部是问题。

  从课堂到学校,从文学到全面发展,韩寒把一个刚刚从中学出来的孩子气式的叛逆写成了犀利的文字,还出了个小集子,扎堆骂。

  一如中学的我。

  只是,我没有韩寒的文字才华,没有韩寒的犀利态度,也没有韩寒的话题性,所以我的抱怨就是抱怨。

  找个墙角或者在某一次吃饭时间和同学一起指点江山、抱怨课程、批评社会风气,然后继续回到刷题的日常。

  在某个时候,或者就是下一顿饭的时候再提起,说着相似和不似的话。

  二

  对生活中的遇到的一些事不满,就是希望这个世界更好。而这恰恰是我认为教育最大的意义所在。

  韩寒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一样

  小学,初中,高中,原本韩寒的轨迹上还会有个大学

  我们学习着接近相同的课本,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一个不差,一个不拉。

  我们一样把大把的时间花在学校和家庭作业上。

  长在有这么多相似的环境中,总会有有一些相同的果子。

  而对课堂的叛逆和对不公的批判就是这些果子中不可缺少的。这也是,我认为学校教育最有价值的地方。

  叛逆和批判的背后是对这个社会更美的向往,即使参与其中的自己不曾察觉到过。

  我们和一群最纯真的人长久的生活在一起,读着古人的华美诗篇,学着是圣贤的道理,无论如何,这段时间,滋润了先天的善。

  达则兼济天下,自己有余时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让自己活得幸福。

  能够从帮助别人中得到幸福,这就是教育给你的能力。

  读书多的人不一定更善良,但是读过书的普遍善良。

  三

  我的青春期,没有狗血的恋情,没有热血兄弟情义。

  有的,

  是写不完的卷子、作业和课堂上睡眼惺忪的眼神;

  是吹牛运动游戏和对外面的新奇

  是青春热血,看不惯虚伪不公,也经常抱怨课本问题多多

  这样的青春,才是绝大多数人的青春。

  韩寒式的青春,有才华有机遇的韩寒就一个。更多的更大可能是因为缺失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从而不得不从事简单初级的工作。

  电影电视剧里面的青春,那是文学,是艺术,要么太美,要么青春之痛通道毁灭一个家庭。

  你和我都曾一样

  读着相似的课本

  走过相似的人生前十二年

  以及带着淡淡反叛的青春

  写完的当天晚上,我和我朋友正好聊起了高中生活,还听一个朋友讲述了自己不比影视剧描述的青春差的高中生活。

  他们都觉得我把一些想得太过美好。我重新把稿子看了一变,最后还是决定就这样。

  教育虽然现在是一件很功利的事情。,但无论如何教育本身就是向善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