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布鲁克斯先生》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布鲁克斯先生》经典观后感集

2018-08-22 03:23: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布鲁克斯先生》经典观后感集

  《布鲁克斯先生》是一部由布鲁斯·A·埃文斯执导,凯文·科斯特纳 / 威廉·赫特 / 黛米·摩尔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 / 悬疑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布鲁克斯先生》观后感(一):关于结尾的回收转向,实际预示着“越走越远”

  剪刀插入后的鲜血四溢被强制切换回“现实”——噩梦境

  为何“残酷”,但不乏艳丽的结尾会忽然转向回收?

  ——————

  因为“越走越远”的那个人并不是女儿,而根本就是他自己

  布鲁克斯不会被女儿杀死,正相反,“马歇尔”会杀死女儿。

  1,布鲁克斯从来不是马歇尔的反面,他只是一个在阳光下被迫控制自己的“马歇尔”。

  2,崇拜摄影师出现,使得“马歇尔”彻底抬头。

  3,对女儿的的情感的不确定动机怀疑,都使得他备受煎熬。

  4,布鲁克斯对“艺术”的追求主要体现在“意料外”所带来的惊叹。

  ——————

  另外:

  从杀人取乐的角度看,并非马歇尔影响决定布鲁克斯,他不过是布鲁克斯的“拐杖”。

  我不认为布鲁克斯是好的,而马歇尔是恶的。

  恰恰相反,真正的混蛋从来都是“布鲁克斯”,马歇尔只是他为了享受赞叹而衍生出来的镜像。

  从女警出现以后,布鲁克斯找到了真正的观众,真正能品味他艺术的“同好”,这个观众同好,甚至一点不差过布鲁克斯自己。

  也从此刻起,马歇尔将不必要存在,布鲁克斯将更加完整。他定会为所爱的女人,继续展现他的“天赋”。

  《布鲁克斯先生》观后感(二):邪恶,但是优雅残忍,但是平静阴暗,但是有爱

  影片开始,就告诉我们主角人格分裂的。 我有些失望,因为人格分裂的片子有不少了,再玩一次已经有些多余。 接着看下去,发现导演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主角的分裂,恰恰就是要我们知道,这部电影中,人格分裂只不过是一个剧情安排,电影要表现的是人物复杂心理,表现这么一个把杀人弄成极其优雅的艺术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忏悔的人,他的内心深处活动。 这个有难度工作就交给了 凯文科斯纳,还记得 《保镖》 吗?那个酷酷的眼神忧郁的中年男子

  影片一点一点地展开,展示出邪恶与忏悔,罪恶救赎在这个主角的心中无数次的争斗。忏悔的灵魂虔诚痛苦真诚的,也是成功企业家家长;而邪恶的心魔却是机智严谨,令人拍案的滴水不漏的天才杀手。 当他侧坐在沙发扶手上,听到他女儿向警察谎称他的宝马车是被偷走,而不是向他说的借给同学时候,他扶了一下眼镜,站了起来。那一刻,他的心里是如此失望,如此矛盾,如此无助。尽管此前他就已经预感到这一切。 当他完成了为消除女儿的谋杀嫌疑进行的一次谋杀(这次谋杀应该是他最没有快感的一次谋杀。。。)后,回到他的车子那里时,周围是如此冷清,那么苍凉,而他显得那么的孤独。 当他用完美方式解决纠缠他的史密斯先生时,在他脸上的平静,表现的是无比的自信,那是邪恶的又一次完胜。 影片最后安排的他女儿的那一剪刀,让我们着实吓了一跳,最终发现只是一个梦,我们松了一口气,我们为一个邪恶到完美的灵魂松了一口气。可是布鲁克斯的灵魂,如何能到救赎?

  结束前,布鲁克斯打了个电话给那个女警,有一个朋友看完后问我的理解,我说,那个邪恶到完美的灵魂是多么的寂寞,他如何能忍受最完美的杀手的称号被史密斯所拥有!这个女警也是唯一最接近抓到他的对手,能让这样一个对手至少知道自己的存在,也许能让他减少一点点孤寂

  《布鲁克斯先生》观后感(三):Mr.Brooks

  今年的好片之一,演员表演都很到位,由其是两位男主角。

  rooks这片子应该不算是人格分裂片,Marshell只能算是他心中的另一面而已,是一种意见。因为一开始导演就安排了Marshell的出现,所以本片也算不上悬疑片。如果

  定位影片类型的话,我觉得就是一部犯罪剧情片。

  rooks一直在和自己斗争,Marshell作为他心中恐怖欲望代表不断的出现,使得Brooks有了双重的生活。在绝大多数人面前,他是成功的商人父亲丈夫、乐于慈善事业以至于被评为年度人年。在被他杀的人面前,他是个绝对恶魔无声无息的走到你的面前,毫不犹豫的开枪射杀。冷酷的面无表情而且沉着老练处理好一切。在网上看到很多人评价Brooks认为其不是变态,只是沉溺于杀人的快感。我觉得他不止是如此,他不只是射杀,他最大的嗜好是杀人后摆放尸体然后拍照,回到他的老窝后自己欣赏由他带来的死亡的美。影片前始一段,他在杀完人后回来处理照片时,他觉得其中一张照片实在太美想保留住,这时Marshell提醒了他,不要留下任何的痕迹,上楼去找他妻子回到正常生活中,杀戮快感的游戏已经结束。Marshell这个人物或者确切说是思想刻化的也很有意思,他放纵自己的欲望的同时也知道享受过后如何恢复自己,他也并不是每次都以向Brooks要求自己的欲望而出现,在很多日常生活中,Marshell经常作为一种参考意见出现。说到这儿我又想说Brooks这个人的本性。估计很多人认为影片中rooks是代表正义与正常,Marshell代表邪恶与放纵,我觉的不是这样。Marshell只是作为一种参考意见出现,很多事都是Brooks主观上去做的,很多时候Marshell所提的意见都已经在Brooks的脑海里出现了,所以不应该做一切问题都归结到Marshell的身上,Brooks本身的思想也有问题,只是Brooks是在矛盾状态中而Marshell的意见使Brooks的思想天平发生变化而已。当Smith这个角色出现后,Brooks的“平静”的生活发生了改变。Smith这个角色代表了什么呢?我觉得是代表了所有人们中的一个,而且这个人也一样有着如同Brooks般的放肆的欲望,只是Smith还没有把它发泻出来,或者准确的说是如何发泻出来。而当Smith发现了Brooks,就如同一个孤单孩子遇见了另一个大孩子,这个孤单的孩子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大孩子带着他一起玩。Brooks和Marshell呢,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个麻烦,但碍于当时他们并不了解Smith,不能够把所有问题处理干净,所以只能无奈的答应了Smith的要求。短暂接触后,Brooks和Marshell发现Smith这个人其实很简单,但Brooks并不急于除掉Smith,而是有了另一种打算,他想利用Smith来结束自己的矛盾的一生。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影片的两个分支剧情了。一是追捕Brooks的女警,此女有6000万美元财富还在做着一线的干探,而且还很有成绩,成功逮捕过数名连环杀手。Brooks还是很中意这个女警的。而女警在追捕Brooks的过程中正在受到离婚官司和在逃杀人犯报复的困挠。二是Brooks的女儿,带着疑问绰学回家。然后先是报料怀孕,后又涉及一桩谋杀案。关于Brooks女儿涉及到的凶杀案,Brooks和Marshell认为是Brooks的女儿继承了父亲的杀戮欲望从而加以判断他女儿以后也会杀他。但是片中并没有任证据表明Brooks的女儿杀人了,即使是她的怀孕和宝马车丢失以及对凶案的发生显的毫不在意。对Brooks女儿杀人行为的判断我觉得完全是出于Brooks的臆想,包括他去以相似手法作案为女儿制造不在场证明,都是主观臆想影响的。这部份为影片的结局打下了伏笔话题再回到Brooks为自己选的结局上。Brooks曾打算让Smith杀了自己,让Brooks这个名字的消失成为结局,因为这可能是最好的结局。但影片的结局却转了一个弯,Brooks杀了Smith,并制造了Smith是连环杀手的假像。Brooks是什么时候改变主意的呢?不是当天才改变的主意,应该是在他写完曾想立的遗嘱之后,这只老狐狸马上自私的改变了主意,虽然他在杀人时很无情,但他在家人面前的亲情也让他无法抗拒。他先帮助女警除掉了她的前夫,解决了她前夫给她制造的问题。然后设计将她引到在逃杀人犯的住地,让她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Brooks对Smith则是满足了他的欲望后设计引他入局,之所以没有直接找个地方解决Smith是因为,首先他要教会Smith如何用做出杀人的一步,其次是发现将用在自己身上的完美消失更适合用在Smith身上。影片中最后的Brooks惊醒于女儿杀自己的梦境中,这也是Brooks的最佳结局了。通常这种杀人犯都会被捉或被杀,不知道导演和编剧是不是认为如果Brooks被Smith一枪打死然后消失于世界的结局对他来说太仁慈了,所以影片的结局是不管Brooks是否再杀人,他将终生活在自己内心的矛盾、臆想带来的恐惧与自责之中。以后会有数不尽的恶梦去等着他......

  回顾一下影片。影片中的部分台词场面真的让人记忆深刻。开场时Marshell在Brooks沉寂两年后再次勾引他去杀人时两人的对白,这个部份似乎就在我们的现实中,对人被欲望迷惑失去自制的矛盾心里的表述。女警指出这次杀人中人物尸体排放没有以前那么浪漫,表现出Brooks是在内心挣扎中做的案,包括发现窗帘是打开的对他心情的影响。在第一次去接Smith时,Brooks和Marshell希望Smith被车撞死时,两人哈哈大笑的场面,演员刻化的实在是太到位了。Brooks去女儿学校做案时,在飞机上不断的念的台词,我不是教徒不知道是出自圣经的哪个部份,但是这一段表现Brooks内心的矛盾也很到位。Brooks最后打电话给女警,问她为什么当警察,这段我没看明白,想不通在这部片子中这段内容想表现什么。网上看到有人质疑女警是如何发现案发现场窗帘是开着的,这点片中好像说明了,是窗帘拉的太紧产生疑点,然后女警在去对面楼取证时认定的。跟踪Smith应该是感觉为主,Smith的疑点在于第一次见女警时他说自己是业余摄影的,喜欢摄影的人通常都会仔细观查自己周围的场景,所以他没理由对对面楼的事没什么可说的。当然,不合逻辑的事在片中有很多,如Brooks的老巢是否在他家?如果在他家的话那他的车库位置在哪儿,他做过很多案子,假如某次他做完案子回家正赶上老婆在车库里,他的一些罪证肯定要曝露的。还有Brooks去女儿学校做案时车停的位置,Brooks这样的名人车也很容易被人注意到,由其是他开的貌似是一量老型的Volvo,更容易让人辨别,怎么会没人认出的?或者说是每一次他做案时,都是开自己那辆车去的,都没有认识的人发现?最后的Smith搬家部份也有疑点,可以认定是Brooks配了屋门钥匙假扮Smith请了搬家公司,而不是Smith自己办的。如果Smith是自己搬的想逃开女警的困挠的话一定不会留下搬家公司的单子,而如果是Brooks办的又怎么能让Smith显的完全不知情呢?(剧中好像没有Smith关于搬家的说明)Brooks去接Smith的时候,Smith是刚刚从家里出来,为什么不是在新搬去的地方见面呢。如果说Smith在原来的地方与Brooks见面是为了小心女警的追踪,那在女警不知Smith搬家的情况下,Smith与Brooks在新家的地方见面不是更不容易被发现吗?如果是为了刻意制造Smith没有搬家的假象,那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这个时候Brooks已经处理了所有Smith家里对他不利的证据,而且Brooks一心想把女警引到在逃杀人犯住的地方,直接去那里见面不是更好吗?电影有时可能不需要太严谨的逻辑,不利于艺术的表达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片子,对能够接受剧情片的朋友,我向大家推荐这部关于犯罪心理的好片。对了,写到这里勿然想到,这部片子里好像没什么背影音乐,完全是人物心理的声音化,又是一大看点,大家一同感受一下吧。

  经典台词。

  “她有问题”

  “她还有更大的问题”

  “我爱死你这种想法了”

  “在我做姆指纹杀手之前用过很多种方法杀过很多人”

  “上帝赐给我宁静

  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

  给我勇气

  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

  并给我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坦然承受罪孽的世界

  按其现实本相

  而非照我所愿

  相信

  我只需归顺您的意志

  凡事定会归正修直

  如此

  我可欢度今生

  来世也将与神同在

  永享无上的幸福

  阿门”

  《布鲁克斯先生》观后感(四):最真实的人性 最虚伪的人

  我想这部电影真的向我们揭示了真实的人性,Mr Brooks is a man!Everyone is Brooks&Marshell.我是天使也是魔鬼!

  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社会,那么多的带有各种光环的人,同样那么多的被定义为邪恶的人,更多的是不好不坏的所谓庸人,大多你我可归于此类!那么也许更接近事实的是,光环下的人没那么的好,可能那是相当的坏,只是人们还不知道,而那些被定义为恶人的人,其中也许不乏真君子!至于你我,我们是怎样,只有我们自己最为清楚!Brooks是个好父亲也是一个好老板,而且是年度的大慈善家,但是他杀人成瘾,用无数方法杀了无数的人,醉心于杀人时刹那的快感而不能自拔,这不会改变前面的几项事实,这都是事实,现实中,同样的事实也有很多!可能大家会听到许多骂人没人性,这个就是说很坏的意思了,那么嗜杀无辜的Brooks就是非常的没人性了,但同时有事实告诉我们他又是相当的有人性,我想这就是真的人性了!有或者无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电影用戏剧化和极端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这些真实!Mr Brooks 最真实的人性!最虚伪的人----涉及人性,触动心灵的电影,值得一看!结局是一个梦而不是真的,是我给出四颗星的原因

  活在当下每一天 享受当下每一刻

  《布鲁克斯先生》观后感(五):探讨人性的双面性

  探讨人性的双面性,展示残忍、阴暗的另一个自己。布鲁克斯先生是个成功的上流社会人士,热衷慈善,德高望重,家庭美满。这样一个满分男人,人格里却有着另人不为所知的一面:另一个他自称马歇尔,不断诱使布鲁克斯以杀人为乐。

  刚开始看有些头晕,搞不懂马歇尔和厄尔之间的关系,后来明白马歇尔其实是Mr.brooks的双重人格,厄尔足够冷静和机智。最搞不懂史密斯先生,他是一个十足的蠢货,鉴定完毕,他愚蠢的出场就能预料到他被杀的命运。第一次接触这种题材的美剧,剧情好评结局潦草~

  我们总会期待美好,所以避谈人性之恶,于是大丽花总在内心最深处绽放,直到浮出水面才让我们瞠目结舌:真没想到他是这样的人,平时看不出来啊,藏得太深了太变态了。布鲁克斯先生,道德放一边,人性摆中间,直面灵魂处最黑暗的部分,去表现分裂力量的暴力美学。

  《布鲁克斯先生》观后感(六):祈祷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and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Taking, as He did, this sinful world as it is and not as I would have it, trusting that He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if I surrender to his will, 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and supremely happy within him forever in the next.

  Amen.

  主啊请赐予我平静,让我接受那些我无力改变的事实,赐予我改变事实的勇气,赐予我看穿异同的智慧,活在当下的每一天,享受当下的每一刻,把困苦当作通向安宁的路,承受这个罪孽深重的世界,让我免于其祸,怀抱信念,相信它能够矫枉过正,让我臣服它的意旨,如此,在今生我可满足欢喜,将来能与神同在,永享无上幸福,阿门!

  《布鲁克斯先生》观后感(七):请赐我宁静,去接受所我不能改变的

  大学的时候我很害怕800米,不是害怕跑不下来,是怕换气时候有个窒息的过程,当然我800米从来都是满分。扯了。

  现在看片,我都会先搜索影评,再决定看不看,而很多不错的电影我也会和每次考800米一样,都考2次,电影看2次才看完。

  影评没有特别激烈的推崇,结果这是个我很喜欢的的类型的片。

  影评说,这种杀人为乐的片,霍老头的眼神没人超越,情节无法超七宗罪。可是这部电影用它独特的方式。

  这个方式就是,BROOKS先生杀人的时候,他的另一个,马歇尔先生就会出现,和他对话。他也会通过汽车后视镜和他沟通。

  凯文科斯特纳肯定比不上霍老头,但是,他也没打算走那条路线,他用最普通的方式演绎,而马歇尔则更优雅。他们讨论的时候,仿佛就是车间流水线上客人参观包装时,讨论包装效果一样。BROOKS先生代表着成功的,普通的正常的人,而马歇尔则代表他挣扎的那个灵魂,但是他们也有重叠的时候,他们在等摄影师过马路的时候,都邪恶的说,不用过去接他,按车喇叭就好了,叫他过马路。万一他过马路的时候被车撞死,我们就免去这个麻烦了。这时候,他们都笑了,笑声一摸一样,一样快乐。当摄影师过了马路,差点被撞到而没事的时候,他们又一起发出可惜的声音。这,难道BROOKS和马歇尔真的代表不同的灵魂吗?

  电影几乎没有血腥的镜头,杀人后,仔细的用吸尘器把家里,车上吸干净。回家,把衣服高温消毒,把杀人纪念照烧掉。都很干净,很从容。

  摄影师的出现,只是为了衬托。他也想看杀人,但是他没有耐心,却还算聪明。他拒绝了FBI的诱导式询问。最后他终于近距离目睹了杀人事件,非常激动。但是,既然他的愿望满足了,也没留下尾巴,他也就该走人了。

  戴米摩尔,一直是我很喜欢的。但是除了人鬼情未了和脱衣舞娘,她都扮演超级女强人。然后我注意到了,她老了,太明显了,身材可以保持,脸却下垂的厉害。她的薄嘴唇,刚毅的下颚,都让她看起来,很讨厌。特别是她不肯服输的那种样子,她明明就是妩媚动人的女人,非要证明自己头脑好过身体。我不喜欢。。。她如果能去垫一下下巴就好了。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我很喜欢很喜欢。。

  最后引用电影开始的祷告。我也很喜欢。。

  我的上帝,请赐我宁静,去接受所我不能改变的;赐我勇气,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并赐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布鲁克斯先生》观后感(八):心中的魔鬼是我们的救星

  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Mr.Brooks,开始的时候多少有些心猿意马,可是随着剧情的推进,逐渐发现这个Brooks简直就是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双重人格下的严重分裂和统一让我瞠目结舌。

  利落的作案,完备的现场,自责、自怨、自负集于一身。对女儿过分的溺爱,成就了女儿逐渐分裂开来,逐渐变态的个性。终有一天,他的那个噩梦会变成现实吧。那句自我安慰的“主,请赐予我宁静,面对我无法改变的现实”终会慢慢扯断他的动脉。

  女警官的设计落入俗套,不甘成为显贵父亲的负累,自立门户,遭遇负心汉,被骗了感情,被骗了钱财,一切看起来都是香港90年代电影的特征,可是没办法,大家就是喜欢这样的人物。悲剧中略显英雄本色。

  剧情有几处着实让人意外,整体来说不失为一部经典之作。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Marshal,指使着自己做些恶劣的行为,我们都在为自己寻找借口,生活中的种种不顺利似乎都愿意和心中的Marshal诉说。如若少了这个臆想中的朋友,人生未免太过残忍。借用李安的话“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布鲁克斯先生。”

  《布鲁克斯先生》观后感(九):紧锁心扉的男人注定孤独

  在给这部片子添加标签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加“双重人格”,但最后放弃了,因为以这部片子的呈现方式来看,马歇尔与厄尔不是各行其志,而更像深深了解彼此的多年老友,是同谋,是另一个自己,或者说,根本就是自己。

  观众似乎已经习惯了“A一直是大好人A,直到有一天发现B其实就是自己,从而惊慌失措地卷入人格斗争”的套路。至于马歇尔和厄尔呢,不妨看成一个人的两套心理机制的并列对话。出于现实道德及罪恶感,厄尔长期以来努力实现自我对本我的压制,而平时在旁唆使杀人的马歇尔则为真实的欲望与快感代言。他们并非本质不同,只是所属意识层面不同,行事原则不同,事实证明两个人的深层需求是一致的,两个人都聪明优雅,他们是协商与合作关系。厄尔曾通过社团活动的帮助将马歇尔压制了两年,故事开头时马歇尔如幽灵般卷土重来,影片并未忽视处理两个人的关系变化:厄尔先是逃避拒斥,不过用不了多久就和马歇尔一起快乐地大笑,就像知己兄弟把酒言欢。说到底,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位恶魔。有人与他对抗到底,有人游移不定,有人向他妥协,有人与他握手言和,有人与他共谋大计。

  有热心观众认为这部电影缺乏有力的冲突,因而失去了叙事的力量,其实不然,影片的核心冲突不在于外界施加给厄尔的阻碍(包括女警察和志愿当杀手的笨蛋跟班),而在于厄尔的内心:想洗手不干回归宁静的愿望VS深深存在于血液中的杀人的欲望。女儿犯案的事件促使厄尔作为杀手的主体性生成,他在马歇尔劝阻的情况下拿起了屠刀。女儿的怀孕促使他放弃了人间蒸发的完美计划,因为他想看着婴孩长大,想维护美好家庭,想看宁静的结局。这场抗争的结果是厄尔最终未能从内心的挣扎中解脱出来,他只能深深地沦陷其中,在孤独的精神悬崖边不断向遗弃他的神明祈祷,甚至挚爱的女儿也成了他梦中的魔鬼。宁静的幻景注定不可能实现,他将在不安与挣扎中继续日后的人生。

  女警官的线索确实和主线互动很差,厄尔和女警察之间的张力直到最后都没有形成,不过厄尔对这位女子特别在意的原因想必和他女儿有关,女警和厄尔的女儿都是富二代,不愁钱不愁前途,但在女警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女儿所缺乏的信念与斗志,他更害怕女儿实现“抱负”的方式是成为一名愚蠢的惯性杀人犯。他感到心中的天使蠢蠢欲动,那份不安正是最后噩梦的由来。

  要让观众对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产生认同,最便利的方法就是设定他深爱着自己的某位家人(妻子也好女儿也好),影片也采取了这个方法。可惜各条线索交织散乱。如果我是导演或编剧,可能会尽一切可能强化厄尔与女儿之间的情感张力。最后我们发现影片中的任何人都不能真正走入厄尔的内心,没有人真正了解他,观众也不能真正了解他,他始终是那个孤独而优雅的危险男子。杀手可以超然脱俗,凌驾万物,但这种主角设定的犯罪片最好能展示足够惊艳的杀人技术和犯罪场景,然而这位布鲁克斯先生除了那张时刻提醒你“我很沉着冷静酷”的脸以外,似乎不剩多少特技了。他太成熟太酷,把自己包裹得太好,结果少了点真,难以真正打动人。

  尽管如此,个人还是喜欢这部片的气质,很淡很冷很克制。

  《布鲁克斯先生》观后感(十):也许我学不会欣赏恶。以及影片和实情的几个出入。

  Technically speaking,这是一部好电影。剧本精彩,演技超群,结构完整,结局出人意表。可是我不喜欢,也许我学不会欣赏恶,从来都学不会和剧中的凶手一同欢呼杀戮的冲动,一同啜饮计算的精妙,一同品味惨叫和鲜血的腥味。在别人盛赞mr.brooks杀人水平专业高超堪称艺术的时候,我总是没法感同身受。

  也许我学不会欣赏恶。不管他多么仪表堂堂,彬彬有礼,不管他多么绅士优雅,趣味不俗,我没法迷上他。不管他多么挣扎,多么绝望,我无法原谅他。可能我的善恶观根深蒂固,也可能因为我看过研究连环杀手方面的书。就影片来说,和真实情况有一些出入:

  1。连环杀手是没有感情的。他们不会在杀人后感到后悔,愧疚,他们“爱”的能力也非常弱。大多数连环杀手都独居,因为他们无法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像mr.brooks这样家庭美满,对妻子和女儿满怀深沉伟大的爱的人,不可能成为连环杀手。

  2。 连环杀手杀人以后,会感到兴奋刺激,这点影片是对的,但是mr.brooks这种人不会感到愧疚而收手不干。说穿了,他们体会不到别人的痛苦,所以他们没有愧疚这种感情。而且连环杀手的杀戮行为有个周期,这点确实很像吸毒,刚开始你一天吸一次毒,很快你就要升级,一天要吸2次、3次……连环杀手也有自己的周期,因为对杀戮快感的要求,周期会越来越短,杀人技巧完善的同时,精神上自控能力会越来越差(这就是为什么到后期,连环杀手有时候会犯错,留下蛛丝马迹)。像mr.brooks这样靠自制力两年没有行动的凶手,是不存在的。连环杀手停止杀戮只有两个原因:一,他死了。二,他进监狱了。要让他们自己停止,历史上这样的人只出现过一个。

  3。连环杀手是后天形成的,主要和早期的成长经历有关,成人后的生活状况也很关键。所有连环杀手都成长于不健康的家庭,大多数被殴打虐待过,少数被精神虐待过(例如母亲粗暴而控制欲强烈);成人后,生活状况不如意会让他们失去控制感。基本上所有和性有关的连环杀手,都是为了“控制,操纵”。当这个人生活中失业、失恋、母亲死亡等等事情发生时,很可能就成为他大开杀戒的导火索。但是像mr.brooks这样的大人物,从自己的生活中就能获得十足的控制感,实在难以想象他还要业余杀人去充实这种感觉。

  4。 连环杀手是后天形成的,也就是说,是不会遗传的。so,mr.brooks is a serial killer doesn't make his daughter one ,too.电影里这一点是最可笑的,因为这一点让电影最悲哀,充满宿命的悲哀,有点因果轮回的感觉。我残忍、冷血地剥夺你们的生命,让你们哭,让你们惨叫,让你们绝望——然后我最爱的人也残忍、冷血地剥夺我的生命,让我哭,让我喊,让我恐惧,让我伤心欲绝。i fucked with you ,and i'm fucked. ~

  影片最后,MR.BROOKS站在楼顶给TRACY打电话的时候,我还很期待他跳下去,完美结束罪恶一生。结果让我失望啦!不过让MR.BROOKS迷们心里大石头落地了吧!哈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