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曾经安静的男人》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曾经安静的男人》经典影评10篇

2018-08-22 03:59: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曾经安静的男人》经典影评10篇

  《曾经安静男人》是一部由Frank A. Cappello执导,克里斯蒂安·史莱特 / Jamison Jones / 威廉姆·H·梅西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曾经安静的男人》影评(一):大龄宅男之死

  电影里怎样不多说了.

  各位花样年华的宅男同胞想象一下10年20年后的自己该是什么样子呢?

  长的委琐没MM喜欢,长期不与人交往导致轻度口吃,在某个办公室样的小房间每天做同样的无创造性工作,回家对着电脑吃吃傻笑并自言自语.

  或许你满足现状.

  但是或许你觉得一股莫名之撮气,压抑得你直不起腰.

  ......此处省略1582.8字......

  最后在你内心排演"小刀杀人剧"1582.8遍以后,这最后一遍才进展到0.8,发生了点小意外,比如说小刀掉地上被人看到啦什么的,你终止了此次排演,不得已拿着小刀刀得做点什么啦!

  A.捅死捅伤同事,陌生人,路人若干

  .捅死自己

  C.捅死捅伤同事,陌生人,路人若干后捅死自己

  《曾经安静的男人》影评(二):2½

  (序)

  首先解释下这个古怪标题

  8½,是费里尼的名作。被我们翻译成八部半,在我看来颇有韵味。因此在这里,我就偷用了这样一个格式,以表达我想说的主题。因此,各位就请把这个标题理解为——两部半。

  两部半什么呢?别急,后面自有解释。

  07年已经过去,07年的新片我也大都看过了。介于我对电影类型的毫不挑剔,07年的各类电影我都看了个遍,可以说,好电影还是不少。但是,出类拔萃的,也确实没有。而其中映像深刻的,正是两部半喜剧。他们分别是《Superbad太坏了》、《Suburban Girl 钓个金龟婿》以及《He Was A Quiet Man曾经安静的男人》。

  可以说,这三部电影都属于不折不扣的小制作,倘若不是我这样对电影痴迷可能完全没有听说过,更罔说看过。三部电影,从导演演员,几乎都没有什么名气。《太坏了》中,名气最大的,当属其幕后制片贾德.阿帕图。这位仁兄近年来制作了几部极具个人风格优秀喜剧,因此也保证了该片的质量。《钓个金龟婿》相对来说要好些,毕竟其主演萨拉.米歇尔.盖拉和亚历克.鲍德温都还属于“知名”演员。而最寒碜的当属《曾经安静的男人》了,全片大牌可能要算威廉.梅西了。各位肯定要问,威廉.梅西是何方高人?呵呵,说来话长,这位强人乃不折不扣的金牌配角。在各式各样的好片烂片中,扮演了无数小人物角色。其中最著名的,可能要算《冰血暴》里那个雇凶杀人的丈夫。总之,各位明白这是一位从来没有染指过主角的超级配角就OK了。(在《曾经安静的男人》里,他依然是一位配角,不过戏份多了一些就是)

  说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说明这三部电影是纯粹的小制作,所以那么的不起眼也就毫不为怪了。但恰恰是这些小制作,反而成为我眼中07年电影的一大亮点。毕竟,小制作不等于低质量。尤其对于一部喜剧而言,制作有多大好像从来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一部优秀的剧本,是精湛台词,是用心表演更是一个能温暖人心的阐释。

  想必大家都清楚,在全世界范围内,优秀的喜剧可谓越来越少。当今披着“喜剧”外衣的,大都是些充斥着低俗笑话或是纯粹恶搞的九流作品。现在就连把它们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都稍嫌恶心,更别提有多少回味余地了。而我上面所说的三部电影,却都是言之有物的优秀喜剧。虽不至于出类拔萃,却在这个年代也实属难得,所以今天就把这三部喜剧一一做个分析,供各位鉴赏。

  最后肯定有人问,这是三部啊,而我的标题是两部半不是?没错,我所说的两部半,指的就是这三部,只是我个人把《曾经安静的男人》算作了半部。至于原因,且听后面分解了。

  由于一次性要分析三部电影,篇幅恐嫌冗长,因此特分作四段。此《序》乃引出主题的一篇,后面将有《上》《中》《下》三篇分别对三部电影作出详细分析,还望各位保持耐心

  上——《太坏了》

  《太坏了》,可以说是一部纯粹是喜剧。前文已经提到,该片的核心在于其制片贾德.阿帕图。《太坏了》和阿帕图此前曾执导的《四十岁老处男》和《一夜大肚》等喜剧的风格可谓一脉相承。不过,这一次,我认为他做的更好了些。

  乍一看,该片和那些九流的低俗喜剧无甚区别。都是整片充斥着粗话和性,由一群没有名气的演员拼凑出一个荒唐滑稽桥段,博取观众的饭后一笑而已。而在认真看过该片以后,便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刚刚所说的,好似它的一层伪装,而其核心,却是极富教育意义的“成长”主题。

  片中的主人公,都是青涩高中生。和全世界很多高中一样,满脑子的不是学业,而是吃喝玩乐和泡妞。他们每天所想的,是和班里的哪个漂亮女生上床。而最好的办法,无疑是用酒把美女们灌醉。于是又不惜搞假身份证去“合法”的买酒。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过程可谓千辛万苦。好不容易酒已到手,之前是所用计划又都泡了汤。

  故事可谓没有很多的新意。但是故事的过程所引发的种种笑料,却不止让人喷饭,更多的,反倒是留有余味感动。正如该片导演格雷格•莫托拉所说的:“我最喜欢它的地方就在于行为幽默--而不是让角色单纯地讲笑话。这里面的很多内容都直接反射出青少年的一些心理状态。”再加上本片所有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一个晚上的短暂时间里,其戏剧张力也被充分展现

  因此该片刚一上映便在IMDB上得到8.1的高分,并且在TOP250里较长一段时间占据一席也就不奇怪了。

  中——《钓个金龟婿》

  与《太坏了》相比,《钓个金龟婿》显然没有那么搞笑了。称其为喜剧,更准确地讲,应该说是爱情喜剧。

  刚开始,我同样被它的外衣误导了。看了影片小时左右,我心里已经认定这是一个太过“传统”(其实我想说的是老套)的爱情喜剧——俊男靓女时尚生活浪漫的故事加上一个皆大欢喜结局。我甚至觉得这又是一部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时尚教科书,全片最大的卖点也就是教会我们这些不入流普通人那些西方上流社会的时尚生活。当时我心想,一个小资心理颇重的人看这部电影倒是相当的对味。毕竟,男女主角间的那段爱情怎么看怎么不自然,浪漫的都有点让人头晕眼花

  然而随着影片的继续,我越看越不是那么回事了。我渐渐发现,影片中有越来越多的智慧闪光点。这些闪光点,最耀眼之处当属那些耐人寻味对白。这些台词从主人公的嘴里吐出,不会让你捧腹,而是让你莞尔,实在意味深长的幽默。随着影片的继续深入,又会发现它的架构也是设计巧妙:中间以一些简短文字做分隔和点缀,使其脉络清晰可辨。最绝的当属结尾处,“ THE END”出现之后,立刻被改写成“THE BEGINNING”,象征女主角新的生活开始, 相当的有创意

  而贯穿电影始终亲情与成长的主题,温暖人心的同时更让观众在轻松一笑的同时理解了很多生活的真谛。于是,看到最后,我惊讶地发现这甚至都不能算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喜剧,因为其主题根本就不是爱情,爱情只是电影的一个表达手段载体。电影的真正思想是想教会我们生活,教会我们成长。

  最后有一点必须要说明的是,影片中的很多对白都需要对美国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历史有相当的了解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我相信很多精妙对话我也没能明白其中的深意和韵味。也希望各位见多识广朋友欣赏的同时不要错过

  下——《曾经安静的男人》

  说完了前面两部,我的两部半也只剩半部了。这半部,正是《曾经安静的男人》。

  之所以称其为半部,是因为我个人认为该片实在只剩半部喜剧。它披着一层喜剧的外衣,有一些滑稽幽默的段落。但更多的,这部影片想要反映社会中的很多问题。而影片的后半部分,喜剧的成色也越来越少,更多的是讽刺批判

  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老实的不能再老实的人——现实社会中几乎都不会再有这样的人存在。电影想要表达的,也正是整个社会对这样一个老实人偏见乃至歧视有多深。

  故事的梗概是:主人公在公司里郁郁不得志,处处被挖苦、羞辱,甚至已经沦落到和家里的金鱼展开想象的对话。在对这样的生活忍无可忍之后,他想用枪解决问题——干掉几个自己嘴厌恶的同事,然后给自己的脑门上来个枪子,结束这难熬的生活。正在他准备行动之时,戏剧性的事发生了。一个混的和他一样郁闷的同事已经拿起了枪,“帮”他干掉了那几个人。而他,又“逼不得已”干掉了那个和他同病相怜的同事。于是,他就阴差阳错的成为了大英雄。忽然间一无所有的他荣誉金钱,乃至美女(有人投怀送抱)都有了。可他仍然不那么开心,因为他一直暗恋的美女同事在这次事件中也被误伤,不幸瘫痪。于是他又凭着全心的爱与真诚,终于打动了那位美女,开始一段美好的爱情。这一段我们已司空见惯,不多赘述。然而最后,一切美好还是化成了灰。由于他骨子里的自卑感,他还是对生活失去信心,在他原本打算开枪杀人的地方扣动扳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看完电影,首先是慨叹——如果自己不能治愈自己心里的创伤,哪怕上帝伸出了幸运的手,依然无法挽救。

  再说回电影本身。可以说,如果该片像很多我们之前熟见的电影那样,以主人公和美女终获爱情,双宿双飞而结束,这部电影就和之前的其他同类一样平庸,也就不值得我在这里写这么多的文字了。但好在它没有。它实实在在的给了我们一个悲剧,一个更真实也更值得深思的悲剧。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悲剧也许从一开始就是注定了的。

  因此这应该是一部出色的电影。通过一个滑稽甚至有点荒诞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社会中的种种阴暗可悲。让观众在获取欢笑的同时也获取了一份思考。但是我总觉得看完以后有点不自在。也许是它想承载的实在太多,而它本身其实并不具备如此巨大能量,于是稍嫌生硬刻板,而不够灵活与自然。然而,这一点都不影响该片极大的观赏价值。我想,任何对电影怀有真诚热情的朋友,有机会都还是应该认真去看一看这“半部喜剧”的。

  结语

  我的两部半,上面都已经介绍完毕了。粗略的一些文字无法准确的记述我对这三部电影的完整感觉。实乃抛砖引玉,希望各位看过这些电影的朋友与我分享感受心得

  也希望全世界总是能提供给我们各种各样的好电影让我们感动和温暖。

  2008年2月

  《曾经安静的男人》影评(三):all about hope & love

  没看懂,全连一块的话

  imdb上看一篇comment说结局不是open-ended

  然后这儿那儿又看了一些,没有特别圆满的解释,也懒得去想了

  所以还是回到中间那一段“普通”的情节,只是Venessa和Bob那一段故事,不管其他。希望总是来的不是时候的,Venessa手指动那么一下的时候,意味着整个生死的状态就发生的转变,不得不重新考虑。而事实上可能每一次希望只是延长现有痛苦。原来关于爱情的浪漫的表达,确实是不会穷尽的,那些细节,包括那一段非常风格化的光影流转,我很喜欢

  改天再看看,看会不会发现那些所谓的细节--以下转自imdb.com

  t is simply unbelievable..., 22 January 2008

  9/10

  Author: ppmaker from Russian Federation

  ...that a human mind is capable of creating such intriguing plot - so terrifying and captivating this movie is. Frank Capello is obviously a man of genius. But he is not nice and gentle to his audience. The movie is sharp-straight, honest and pretty cruel to a person watching it. It doesn't compromise. Don't expect it to comply with general drama movie rules.

  *** BE AWARE OF SPOILERS BELOW ***

  After you ve seen 50% of it or so you think it's pretty common drama, quite predictable and possibly happily ending one. Well, its not. Not at all. And so shockingly not.

  Cast is perfect. I would never think Slater could fit into the role of Bob. W.Macy would fit better, I thought. But these thoughts faded away.

  The movie is not open-ended despite what some people say. You just have to think harder than you usually do while watching a regular movie. Be more attentive or watch it again.

  Capello makes you think. If you want to know what really happened, (if anything happened at all) analyze the details. There are answers.

  I give 9 out of 10, because Capello rudely and savagely ruined my hopes for the better ending :) In the most gruesome way possible.

  《曾经安静的男人》影评(四):一群安静的男人

  貌似很多人在为这个曾经安静的男人喊冤叫屈。对弱者的同情我认为是人的一种自动反应,这种反应很多时候是好的,但是在面对冻僵的蛇的时候,我们的这种自动反应会让我们变为被蛇咬的农夫,让我们变为为恶人洗地的圣母。他是个安静的男人是不是?你觉得他安静,无害是不是?那就让我们看看其他一些曾经安静的男人。马加爵。“平時,馬加爵是一個低調而且冷靜的人。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裡,不喜歡與人深交。”来自people.com.cn。白银连环杀人案高承勇。“高承勇……在隐匿的28年里,他去过稀土厂打工、去过内蒙古谋生,在白银开过小卖店,给绝大多数人的印象都是和善、少言。” 来自《高承勇的3张脸》。还有章莹颖案的Brendt Christensen。"He was chill. " 来自reddit上上过他的课的一位学生。“A former classmate, Souvik Dutta, said he was “dumbfounded” by the news, recalling Christensen as a normal guy and “very calm”.”来自theguradian.com。 "Most of us who were working out were usually talkative and in a good mood, but Christensen was different," (Jon) Bowman said. "He and the woman always wore black, and they kept to themselves. They never said anything to the rest of us." 来自news-gazette.com。这三个人都够安静吧?照样能给你惊喜。注意,安静既不是优点,也不是缺点,而只是一种特点而已。我们看一个人好坏,不是看他的气质是不是安静或闹腾,是内向或外向。很多人误解安静的人内向,内向的人不擅长人际交往。这些都是错误的看法。有些人安静,不是因为内向,而是因为逼格高,或内省力强,不喜欢跟普通人玩而已。有些人内向,但是人际技巧(情商)高超,只是不屑于跟普通人打成一片而已。总之,跟人打交道应该看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和思想学识,而不是看别的,虽然我们确实会偏爱某些特点(不是优点)。

  开头旁边说:

  It was easier in the past. A man knew what it was to be a man. You stood up for things that were wrong. You had the right to do so. You were expected to do so. The way you lived, the training you put yourself through, prepared you for the inevitable confrontations, ones that could end in dismemberment or even death. Then something happened. We passed laws of decency. Lawyers became our shepherds. And what was once a fairly easy thing to understand became muddled in the bureaucracy of what we call being civilized. A man could no longer stand up to the wrongs that were around him. He had to go through courts and lawyers and trudge through miles of red tape. Women demanded equality, and she got it. Not by getting everything the man had, but by the man being castrated in the form of order. I don't care what you say. That's not progress. It's not evolution.

  It's a disease, and it needs someone that understands what's at stake. Someone who can stand up like a real man and take action against injustice and unfairness in this world. Today. Right now. Before lunch. Number one for the office mascot. Number two for Miss Congeniality. Number three for "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

  你看他敌视文明,敌视女性,敌视比自己成功的人,就是一个脑子不好的人。有什么好洗地的?

  《曾经安静的男人》影评(五):需求层次理论的戏谑表述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管理学》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层次,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片中可怜的鲍勃就处在需求的最低层次,每天在公司忍气吞声地待自己的小格子里,随时都有被革职的危险;下班后独自一人回到家里,孤独到跟金鱼说话,更别提有一位异性朋友。

  曾经安静的男人除了跟金鱼诉苦、午餐时幻想着公司的高楼被瞬间炸为灰烬,平日还无数次地鼓励自己拔枪干掉公司里那些讨厌的同事。终于有一日,鲍勃总算哆哆嗦嗦地装好了子弹,可是公司的另一位同事突然冒出来抢先一步做了他想做的事...这对一个绝望者来说是何等的郁闷,再加上那位同事误伤了鲍勃暗恋着的瓦妮莎,鲍勃一怒之下打死了凶手,盲打误撞地成为了英雄。

  由此鲍勃更高层次的需求开始渐渐地得到了满足,冷漠的男同事开始相约打球、浪荡的女同事开始投怀送抱、刻薄的老板也显得貌似和蔼可亲起来...这些转变并没能使鲍勃笑逐颜开,因为当时被他救下的瓦妮莎瘫痪了,生不如死。或者可以这样理解,由于他低层次的需求其实并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反而因为瓦妮莎似有若无的“爱情”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起来,所以他自身潜藏的高层次需求并没有充分出现,因此那些转变也就不能称之为满足。

  其实快到最后我很希望能看到幸福收场,虽然我很清醒地知道作为一部黑色喜剧又是这样一抨击现实的题材,那种奢望只会让观者的情绪在最后一刻显得更加悲哀无奈。我会清醒着去幻想不可能的结局,也只能说明这个故事讲述得已算成功吧。结尾依然可以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最低层次的需求突然变得强烈却未能得到满足,高层次需求轰然倒塌,一切回到起点并更加糟糕。

  http://ilm.blogcn.com/diary,13780742.shtml

  《曾经安静的男人》影评(六):安静的炸弹

  你认识不认识一个这样的人:平时沉默寡言,也不参加什么社交活动,好像没什么业余爱好,生活很简单,从来不啰嗦,给人感觉很安静。如果不是他实实在在在你身边生活,或者他离开你一段时间,你一定会慢慢忘记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人。人们形容他的时候总是用“He seemed like a nice guy/他看起来像个不错的人”。

  是的,一个不错的人。因为他太安静了,根本不跟人交流什么,没人知道他平时做什么,想什么。这样的人不会影响你,也不会打扰你。虽然经常碰见,却很陌生,所以我们总先把此类人定位为一个不错的人。本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安静的男人,用映像来表现他的内心的多变。正因为表面安静,所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或者叫胡思乱想),不善于表达内心,心理暗波涌动,因为总被人忽视而煎熬和挣扎,常常幻想,有杀戮的冲动,又抑制得一点不外泄。这种外在表现和内心心理的巨大反差,像一颗定时炸弹。

  本片情节虚虚实实、荒唐与合理不断交替,其实是男主角内心的挣扎:憎恨自己的处境和地位,不自信却幻想突然一飞冲天,软弱却幻想勇气,安静的表面下是颗浮躁不安稳的心。个人觉得是部很好的电影,情节设计也是很有意思的。

  俗话说得好,狗急了还跳墙。不爱言语的人不等于没想法,欺负老实人过头了,老实人也会爆发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那些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社会新闻,其实就是一种内心矛盾激化开来的爆发。

  《曾经安静的男人》影评(七):很好,很小众

  《曾经安静的男人》,很好,很小众。说它是小众影片,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这片子不像大众的片子,不像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考题,非得能总结出什么不靠谱的中心思想主旨立意。这部片子不打算说明任何人生大道理,教化民众勤奋工作或者见义勇为什么的,麦当孬虽然做了英雄,救了美人,但是完全是阴差阳错,其实他也有一样的犯罪动机。而且英雄救美的后续故事一波三折,后来又有点像励志片,到了最后才发现励志片也不是,英雄、美女和励志的宏大叙事随着麦当孬送给自己的一颗子弹一切都烟消云散了。这片子也不打算娱乐观众,虽然它号称自己是喜剧片,但却是个黑色幽默,而且它黑得相当深,观众在那些不成功的英雄或励志情节中流着哈喇子傻乐时,很难想象得到这玩意会这么黑,直到最后形势急转直下以一个悲剧收场,所有傻乐都卡壳了,只剩下哈喇子。既然是黑色幽默,这部片子是想讽刺社会现实吗?也未尽然,虽然表现了非常扯淡的社会现实,但麦当孬的点背也不能都赖社会,他自己精神也有问题,老板还想帮助他解决精神问题,把他任命为副经理,还找了心理医生,只不过弄巧成拙反而把麦当孬送上不归路。这部片子就是把现实给你摆出来,现实很复杂,宏大叙事很虚假,导演和编剧解构痛快了就走人,剩下的观众要自己动脑子。

  另一方面,这部片子在讲述一个小众人群的生活,麦当孬这样的人我们生活中都见过,但是没人留意他们。这种人在公众场合比较木讷,有点自卑,胆子也不大,平时不怎么出声,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很久以后如果还有人提起来也只会含含糊糊地说哦那个人还不错吧这样的话。但你别看表面上安静,其实心里鬼多得很,说一肚子男盗女娼也行,但是自以为比起那些又兼满嘴仁义道德的还强点。由于和社会有距离,觉得别人看不起他,这种人有时候会有点愤世嫉俗情绪,对社会上的种种虚伪狡诈蝇营狗苟更不能适应,往往会心生厌恶。这种人因为不怎么说话,有压力也不能释放,所以经常胡思乱想,而且爱走极端,想把那些欺压他的,行为让他看不惯的人和物都灭了。麦当孬整天拿着一把枪,一到了不爽的时候就填好子弹,为一颗颗子弹找好目标,YY着把他们都干掉。他还有一个炸弹遥控器——当然,他只有遥控器,没有炸弹。他会到公司外面的路边上,按下按钮,YY着把公司大楼炸到天上去。但同时,这种人对难以企及的美好生活仍然充满幻想,而且由于缺少社会经验,这些幻想过于完美甚至完全不切实际。麦当孬对女主角——叫什么来着?忘了——反正就是女主角,暗恋已久,本来麦当孬胆子小的很,科尔曼杀人的时候他都在桌子底下躲着,但当他看到科尔曼要打死女主角,他急了,挺身而出干了一把英雄救美。后来他又第二次救了女主角,然后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得到了女主角的爱情。他对这爱情极为珍视,不容许任何亵渎,他唯恐这爱情是假的,一次次的责问自己,老板的挑唆(其实只是站在他角度上的大实话),让他对刚实现的梦想又感到幻灭,最终精神崩溃。

  有的同学要问了,你怎么这么熟悉这帮人呢?现在我供认,我跟这位麦当孬还真有点像,这也是这片子能这么吸引我的原因之一,看麦当孬就像在看某种情境下的我一样,很有共鸣。恩~~我这样说不知道会不会引起别人对我恐惧呀,放心我没带枪。历史上有那么几段时间,我还真跟他很像了,YY把学校炸了、天下大乱、英雄救美什么的,不过我幸亏我这个人有个优点,就是还有点理性,我一直试图不让自己变成麦当孬,所以努力进入现实中去,我得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现在离他已经很远了,所以你们不用把我任命为副班长,也不用让心理委员辅导我了。

  恩恩,据说作文一定要写一个结尾,还要有中心思想,那我说什么呢,我不能做麦当孬,活在自我封闭世界的空想里;也不能做其他那些职员,为了职位可以出卖生殖器或排泄口,我打算像个傻子似的混在虚伪狡诈的世界里,在这里面找到点真实可爱的东西。

  《曾经安静的男人》影评(八):如果给另一个结尾?

  又一部独立制片的经典,故事性、悲剧性、真实性,还有蒙太奇。

  一个中年发福的单身男人,留着深棕色稀疏的过时发型、宽大的金属边眼镜、唇上一抹黯淡的胡子、款式永远不会过时的夹克。此刻,他正坐在“笼子”式的办公位里,显示器上的热舞妹公仔随着震动摇摆着,办公桌上放着他老土的公文包,周围的人各顾各的或忙或走动着,他站起身环顾了四周,然后坐下来将那把银色左轮拥握在怀里,慢慢的、吃力的将一颗颗子弹填进去:

  第一颗子弹 给那个办公室小丑

  第二颗子弹 给最具亲和力小姐

  第三颗子弹 给“笨鸟早入林”

  第四颗子弹 给那个马屁精

  第五颗子弹 给哪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最后 但不是最无足轻重的。

  第六颗......

  克里斯汀·史莱特,《断箭》的男主角,还有《风语者》。这次的形象有些意外,但塑造的非常成功,并不仅仅是形象,相信他在拍摄前一定下功夫钻研过步伐和身形。厚重的步子、走路很少摆动的手臂、紧抱公文包时紧缩的肩膀,还有从沉默转而愤怒时蕴藏的骇人的爆发力......联想起拉塞尔.克劳在《美丽心灵》中的步伐,还有眼神,我不知道该如何比对,克里斯汀·史莱特在片中的肢体表达多于眼神,而罗塞尔.克劳的眼神多于肢体,但这不能断定两者演技的高低,也许是因为史莱特眼镜的有色镜片显得有些浑浊,也或许是史莱特凸出的眉骨。

  我不能接受这个结尾。因为当瓦妮莎经过时,他会闭上双眼昂头呼吸想象中的味道,脑海里印下那个阳光的微笑,这是个懂得如沐春风的男人。午休时,他会安静的坐在路边,一边幻想一边吃下那个小块的三明治,这是个安静的男人。

  在影片的前半部,苦心塑造的这个戏剧性的“小人物英雄”,在后半部里却是个患有“假想症”的失败者。难道只是为了用“蒙太奇”手法引申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保持完整的真实性该有多好,也许这是导演在剪辑时留给观赏者的一个命题。

  平静之后,完整的回顾这部影片,自然就会比较好接受一些,因为这本就是一个完整的悲剧故事,只不过表述手法曲折了些,就难免先入为主了。

  鲍勃临死的时候,会永远记住瓦妮莎的表情,渐渐远去的模糊的最后一眼。相信瓦妮莎也会记住鲍勃死去时的表情和眼神,有绝望?满足?还是割舍?

  瓦妮莎会知道这个每天在他身边却从没留下印象的人叫“鲍勃”,却是在他死后。

  不朽的是爱情。

  《曾经安静的男人》影评(九):对《安静的男人》心理学的解读

  翻出一篇老文,发一下。

  电影《曾经安静的男人》评论

  剧情介绍:

  麦肯孬是一个办公室的职员,工作是统计数据,他每天带着枪上班,上班的时候常偷偷地将子弹装进装出,但一旦主管叱责他的时候,就表现得非常害怕恐惧。他的办公桌上有一个俗气性感的热舞女孩玩偶,每当他望向这个玩偶,便会流露出无限向往的神情。每天晚上回去他都会和实际上已经死去的金鱼聊天,金鱼总嘲笑他又未能完成计划:杀死所有人然后自杀。而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麦肯孬的幻想。

  在幻想中,科尔曼开枪对所有人扫射,而他没有阻止,直到他打伤了Venessa,他开枪打死了科尔曼,救了大老板的秘书和情人Venessa(这实际上上是他在幻想中根据Elisa杜撰的人物),Venessa虽被救活,但是全身瘫痪,只有一个小指头能活动,他和Venessa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在公司也受到了重用,并且有了朋友,和朋友在一起开心地打高尔夫,但很快,他在公司的地位受到威胁,他怀疑周围人知道他其实也是杀人狂。他怀疑Venessa又和大老板勾搭,他还发现Venessa以前送给大老板的照片背面写着“我爱你”。

  结尾回到现实,麦肯孬在办公室自杀,旁白是:其实我只是要你永远记住我。

  在其幻想中,麦肯孬大量地投射性认同,他将自身的攻击性投射给科尔曼,让科尔曼代替他完成杀人的使命,这使得科尔曼杀人的排名顺序都和其自己相同,于是他可以摆脱他的攻击性,而成为拯救Venessa的英雄,然而内在的攻击性不断侵扰到他,于是出现了同事要揭露他其实是杀人狂的恐惧,他无力而绝望争辩不是他,是一个恐怖分子,这又是他的幻想和投射,这个恐怖分子有一个一模一样的热舞女孩玩偶。Venessa是他根据Elisa杜撰的人物,因他不能整合客体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Venessa温柔,善良且爱他,而Elisa则轻浮,恶毒,总是嘲笑羞辱他。麦肯孬主要的自体表象是一个卑微懦弱的形象,因此他不会相信健全的Venessa会爱他这样的一个人,于是他在幻想中制造了全身瘫痪的Venessa,于是他成为了Venessa的英雄,而Venessa完全依赖他,他也得以拥有Venessa,然而这意味着他只是Venessa的工具,这也是他无法接受的,所以无论他如何努力,但内心的客体关系:极度卑微的自体,迫害他或利用他的客体最终还是驱使他走向自杀。Venessa其实是其母亲的化身,当在幻想中和Venessa在一起,他沉浸在巨大的幸福中,象是一种融合经验,但其实也正是他让Venessa瘫痪,对此投射他无法完全隔离,仍然保持某种程度的连接,于是当Venessa要回到当时枪杀的现场时,他非常害怕,而Venessa从这里开始,似乎Venessa虽然身体仍然瘫痪,但在某种程度上自我再逐渐回复,而正是从这时,麦肯孬则开始走向崩溃。

  从其心理发展状态来看,他处于偏执类分裂位置,他的上司,老板,Elisa都代表了会迫害他的客体,他被强烈的迫害焦虑控制着,这是他卑微懦弱个性的源泉,为了防御迫害焦虑,麦肯孬使用分裂的机制,在无意识幻想中他想象自己是英雄,与卑微的自我表象隔离,并将客体进行分裂,将Venessa和Elisa分裂开来。

  在麦肯孬身上,自尊的问题也是很突出的,为了防御卑微的感受,在幻想中他摇身一变成为英雄,拥有一群朋友,而他自己则是这些朋友的红人,他是Venessa的英雄,并赋予全身瘫痪的Venessa全部的意义,这是夸大自体的移情,然而,当防御失败的时候,他便发现自己只是朋友中的笑柄,他的老板只当他是一个可怜虫,而Venessa是不会爱他的。

  同时,他还对Venessa发展出理想化的移情,当Venessa接纳他,能和Venessa在一起,让他的生活充满了意义,只要Venessa爱他,其他所有的一切都不重要,最终自恋和理想化相伴破碎,开枪的那一霎那,他只是想:其实我只是要你永远记住我。

  《曾经安静的男人》影评(十):曾经安静的男人·呈现悲哀拒绝成为

  曾经安静的男人·呈现悲哀拒绝成为

  压抑着看完这部电影。

  那个抱着公文包,低眼睛下一双死鱼眼,呼吸急促精神紧张的麦丹孬完全地成为了梦魇在脑海中游荡。

  将你所有的厌倦完全解压出来。

  导演是那样邪恶,他不试图告诉你如何释放压力,而是用极其生动细致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塑造呈现给你一个在现代压力空前喷张的社会里不会释放压力的人的悲哀。

  一个连抽烟喝酒去释放压力都不会的人。

  一个连幻想都不能生动的人。

  所有的悲哀化成一帧帧厌倦,令你发毛,更像是心理辅导中的反面教材。

  导演和演员的功力虽然不可小觑,但是,作为观者,我宁愿拒绝看这样的电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