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牛皮》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牛皮》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2018-09-04 02:12: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牛皮》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牛皮》是一部由刘伽茵执导,刘伽茵 / 刘在平 / 贾惠芬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牛皮》影评(一):推荐这部电影是因为

  今天刚上过刘伽茵的课她给我们放了一个巨cult有关身体切割的电影,我想她最然个子不高但是还比较漂亮这么文气安静老师,竟然喜欢比较那么重口味压迫神经的。难怪说她的第一部短片是有写到流着血液的死亡。

  嗯,我挺喜欢她的。在这个bfa招人喜欢的老师并不多。

  《牛皮》影评(二):关于牛皮

  大一的暑假里用dv拍过类似家庭录影,同样的定位镜头,捕捉到了很多有意思画面,因而看到这部片子很有亲切感。很多时候我们不会去注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但是当这些细节被搬上银幕之后就会变得很有感染力。我想自己是比较能理解导演想法的,与其说这是一部小众电影,不如说这是一段私人的家庭录像。一段为自己和家人而拍的录像,仅仅为了记录生命中的某个时刻

  暑假里去了北影,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也许我对它有了太多的期待。在中国拍电影是件很难的事情,没有经费没有场地没有专业技术支持,电影只是一项自娱自乐活动。可是,这对于热爱它的小孩来说这就足够了。

  《牛皮》影评(三):又见牛皮

  A年,我在广渠门的一家广告公司上班。一宿一宿加班,常常夜深人静,独自从19楼凝神远望,那一排一排的苏式居民楼里昏黄的灯光,令我神往。极少赶上下班早,穿过那些马路边桥底下敲锣打鼓扭秧歌踢毽子的吃饱了晚饭劳动人民,他们大概正是住在居民楼里的人们,走在他们中间,我感到很温暖……

  年,我偶遇一本八卦杂志,有篇文章采访黄秋生,文字里提到白兰度什么的,因此我完整的看了一遍……

  C年,得到两本书,霍然重逢那篇黄秋生,原来写書的人名叫Bonnie,她的访谈集中也有刘伽茵,于是我如获至宝发现了电影《牛皮》:2个小时,23个镜头,在58年建的苏式楼房,在广渠门,40平米,两间屋子,一家子3口人就是全部的摄制组……

  (闪回)A年,深夜中它正在拍摄中,那时,我,正在广渠门,透过19楼的窗户望穿万家灯火凝神发呆……

  那神情,仿佛是在——

  看一场电影

  《牛皮》影评(四):不,是为了要

  觉得厉害的是酱紫的导演阐述:

  “坚持生活原态。

  坚持冷静叙事。

  叙事

  不煽情,不罗嗦,不解释

  画面

  全部固定镜头。

  以中远景为主,不要特写镜头。

  画面保持正常视觉感觉

  声音

  同期声。

  不要无源的声音。

  不要音乐

  不要配合叙事的声音。

  剪接

  切。

  不叠,不淡入,不淡出,不闪白,不黑场。

  不追求完美

  不追求细微感觉。

  把技术层面技巧降到最低

  只要求规定范围内达到标准。”

  这简直是一个宣言

  我看到最多的就是“不,不,不”,像一个在赌气的孩子一样

  再仔细看,又有很多“要,要,要”,是那么的冷静。

  不,是抗拒,不,是为了要。

  拒绝,是为了坚守

  这是2002年底刘伽茵写的一个只有44场戏的小剧本后面附带的。

  我不会狂得没边,是因为我常常对别人彻底佩服。

  我佩服她。

  《牛皮》影评(五):向大家推荐牛皮

  首先想说,一般人家说好的中国独立电影我是不怎么看的。

  因为我的经验总是验证,它们之中大多甚至全部,都难负其名。

  所以牛皮我也觉得没有太大的非看不可的必要性。

  直到有一次课上,老师说到牛皮,说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那个老师我很信任

  于是心里就一直惦记着看牛皮。不过那个时候已经是2010年了。

  2012年的今天,终于在优酷上看到了这部片子。

  没想到牛皮是这么一部有趣的电影。

  它的对话是极其精彩的。简直是无与伦比。该是什么样的编剧才能写出这么棒的对话。如果这全是导演自己设计的,我简直要向她下跪了。

  它的美学系统是非严谨,有进取心的。虽然镜头少,但是却恰到好处,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诗意。虽然诗意这个词已经废掉了,但在牛皮中,诗意是新鲜的,重生的。

  如果牛皮使用了更复杂形式,那么其内容上的精彩就会在艺术上被削弱。

  现在这样,刚刚好。有生活的鲜活,有体验上的敏感,也有美学上的尖锐犀利

  所以在我看来,这是一部相当完美的电影。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

  《牛皮》影评(六):《牛皮》很牛逼

  再次看见刘伽茵,在南京的独立影展上。

  十九岁知道了电影学院是怎么回事

  是因为张献民老师来南京做的独立影展。

  第一次看见她的名字,我二十岁。

  在艺术杂志上,她的《火车》得了奖。二十一岁。

  刺激很大,我看到我的同龄人已经在做电影了,

  我还在南京荒废。决意要去北京。

  去到北京,我二十二岁。

  第一天在电影学院上课,老师引见一位师姐给所有人,就是她。

  她瘦瘦的,小小的,利索样子牙齿整齐

  我这才有种感觉:我终于来到了我想去的地方

  如今,我二十四岁,看见她的电影,

  看到日常琐事下面的焦虑张力,精密的剧本,

  看见一点一点擦干净玻璃,光进来,打通了空间

  看见一整张完整的牛皮,一只手不断的抚摸它——辨认鞭痕,烙印

  一股暖流流进了我的心里。

  看见她怎么固执的用特写变DV的劣势优势,将自己的电影做到了及至。

  放完电影,一些自以为是的人指摘她的电影。

  她不客气的,口齿清楚思维清晰,一一给反击过去。

  我特别特别喜欢她的这个态度——这是一个拍电影人的自信

  这是我的东西,这是我的人。

  看完她的电影,觉得采访真的不是很必要了——作品就是她的传记

  生命中我们遇见了一些人,

  是值得庆幸的!

  《牛皮》影评(七):《牛皮》呈现的张力太大

  不要动不动讨论什么意义嘛。整那么多意义有什么用?又不是小学生课文!看完一定要问每个镜头的意思……其实没有必要。

  就这么一个家庭,一家三口,寒碜得很,在生活的压力下这么过着日子。真是令人感动

  很多人说长镜头让人难以忍受。比如楼下打架,某人在阳台上看一小时,似乎也没有不能忍受。大概是看是否感兴趣吧?如果《色戒》里情欲段落镜头再长点,再长点,可能也不会觉得“难以忍受”……

  所以忍受不了某一部电影的长镜头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不要看。

  就像楼下打架看一小时热闹老爷子太极拳看三秒就够了。

  没有什么非如此不可。

  她呈现的东西你若不感兴趣,不看好了。其实也不必追着导演问含义或者质问她让人难以忍受的手段。本来就没有意义。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算了。

  我很喜欢。非常非常喜欢。目不转睛。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人物的动作都那么让人感动

  谢谢老刘!

  《牛皮》影评(八):XX视频的两种逻辑

  正如我们非常清楚的,XX视频的运作无外乎两种方式——固定镜头与手持镜头。前者通过将摄像机镜头(手机卡片机、DV等具有摄影功能电子产品)放置于固定台面,然后让它自动记录,摄影师的功能被瓦解;而后者则通过将摄像机镜头持于手中,让镜头轮转于身体的私密部位,拍摄者释放出全部掌控能力

  将XX视频的这两种逻辑与电影的发展历史相比较,是饶有趣味的。电影的历史展示了摄影机越来越自由趋势,一方面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摄影机的体积得以越变越小,另一方面,一批热衷于技术创新的电影开拓者早已迫不及待地想将镜头的全部活力释放出来。道格玛95宣言的发表正告示着这一新时代的到来,自此之后,手持摄影机正式被纳入电影创作中。当然还有另一种新趋势并驾齐驱,固定镜头获致的艺术感俘获了越来越多新锐电影人的青睐

  这两种极端:手持镜头与固定镜头,已经铺展在21世纪电影艺术的沃土之中。达内兄弟、克莱尔•德尼、娄烨、曼多萨……这一批在90年代末兴起的导演,将手持摄影的拍片方式发展成个人电影风格标志;同样,阿巴斯的《十》非常高妙地预示了个人-影像诞生,成为文章一开始探讨的其中一类XX视频的滥觞。

  从这一角度来看《牛皮》,可以获得很多新的见解。与XX视频运作逻辑非常相似的是,刘伽茵不仅瓦解了电影群体/工业制作概念,转而成为一种个人的手工制作:导演、摄影师、演员、后期制作人员合一。它的镜头同样聚焦于熟悉的人(出现在片中的是刘伽茵),用了固定镜头,是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但对两者的区别,我们也应当做非常明确的分析,XX视频无论再怎么发挥“固定镜头”的耐力,它也只能算一种Video,《牛皮》虽然同样可以看成是在记录一些日常生活,却已经不再是Video,而是真正的Image。原因何在?这还得从镜头的设置看起,XX视频虽然也设计了一个机尾,却只是做记录之用,但《牛皮》明显经过人为的编排而让它显得不那么刻意,可以这么说:出现在《牛皮》里的镜头但凡有了哪怕一丁点的晃动,Image就将降格为Video,因为镜头的些微晃动“泄露”出的是机器背后摄影师的目光(无论他真正存在与否)。

  同时,我们也可以举出Image降格为Video的一个例子,匈牙利导演György Palfi通过从不计其数的电影作品中剪辑出的那部电影《爱情最终剪:女士先生们》,并不能称为“电影”,因为曾经的影像已经消失在剪辑中。

  《牛皮》影评(九):有一种固执叫钻牛脚尖然后活在生死边缘

  这部电影的构图

  感觉让人处在生死边缘 在晃荡 特别极端 在极端中崩裂出一种新的生命

  还挺旺盛无法轻易撕毁

  是的我尽然无力批判导演都把电影发展成这个样子了一台相机三人

  我还能说啥 -------------

  人为的设计的对白 充满了自嘲 冷漠 抱怨 无奈

  准确来说 剧中人物似乎有种说相声戏剧 然后 还自得其乐 这就是自己经历的生活

  用自己的道德去审视自己的生活 然后还挺上手的 蛮过瘾的 以至于当他们一家三口讲对白的时候

  感觉他们似乎个个成为了超越于自我的 另一个我 带有强烈哲学气息

  在一个接着一个沉闷无趣的长镜头里 他们必须得为自己找点事做 然后 必须恰如其分的说一些难堪的事情

  对自我进行揭露 揭发 制造戏剧性矛盾

  他们真实的自我已经死亡 然后把自己的灵魂 囚禁在 那个漫长的镜头里 进行 那种表演 或者说 是对自我生活的复制 当然是经过选择性的复制

  只能说 为了电影 为了成为那一个个长镜头里合格的表演者 他们全部抛弃了自己

  他们将暂时性地从现实 进入 那个假设的长镜头里 成为电影

  然后 成为被观看者

  电影 在刘伽茵 这里 成为了 人类的自我建造的动物园 而人类自发的甘愿被圈养起来

  当然 会有看客 只是看客较少而已 因为无趣啊

  所以 那么多纪实的纪录片 拍人的纪录片 搞不好 就会很低等 为什么 因为那些下三滥纪录片 只是把自己手中的摄像机变成了 被摄对象动物园 然后 把他们圈养起来 而已

  所幸的是 刘伽茵 拍摄是自己的家人 所以 我依然可以感受到 镜头中无趣的内核则是强烈涌动的情感 是一种爱

  爱的深沉执着

  刘伽茵对于自我强烈的认证 对于自我存在的思辨 使得摄影机和她本人合二为一 或者说 她被撕裂为两部分 一部分成为摄像机再创作 一部分进入镜头在引领控制整个故事进程

  我不知道 刘伽茵本人是否会看到这篇影评 希望她不会对我的分析 有意见

  我只是觉得 她成为了摄像机 摄像机成为了动物园 她和家人都被人为圈养在里面 是自愿 的 有清楚的意识情况下被圈养 同时希望游人观看

  这是一所人迹罕至的动物园

  我忽然有点失落 这个系列继续往后走 会发展成啥样呢 我想看到人类在甘愿被圈养的同时 可以走向自由

  人类倾向于 自我反思 残害 自我流放

  我们都是被流放的孤儿

  连摄影机 也无法拯救我们

  电影的本质是什么 是拍画面吗 是拍个骗人的假故事吗

  电影的存在没有缺陷吗 把一个又一个人圈进电影的镜头里表演 好玩

  刘伽茵的牛皮 已经来到了这个要命节点需要迈向更高的层面

  才可以赋予 牛皮新生

  希望牛皮 这个独树一帜的 中国 电影 走的更远

  《牛皮》影评(十):优秀者如此成就自己

  2005年2月,德国柏林,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正在进行中。空气寒冷而潮湿,走进费比西奖颁奖现场,刘伽茵顿时感到了人群的温暖。当主持人宣读到了她的电影《牛皮》获奖时,她走上领奖台,以她1.55米的个子与高大的德国颁奖嘉宾并列站着,俨然一个孩子。大家先是惊愕:这就是《牛皮》的导演吗?等他们确定“她的确是”后,掌声与善意的微笑同时绽放。

  几天后,她又因电影《牛皮》获得了专门为鼓励青年导演而设立的卡里加利奖。刘伽茵还不到23岁,是此次电影节上最年轻的获奖导演。

  你喜欢电影能喜欢多久

  初中时,刘伽茵就喜欢电影胜过喜欢课本知识。

  一天,看完一个电视节目后,她严肃地宣布:我喜欢电影,我以后要做导演!父母并不以为然。“就你现在这个毛糙糙的脾气,你喜欢电影能喜欢多久?”“喜欢没有用,实践你的喜欢才行!”

  没过几天,做完作业,她真的正经八百地拿起一本《电影是什么》的书看起来,“瞧,我在学习理论知识呢。”爸爸看她时,她用自信的眼神回敬,言下之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转眼,到了刘伽茵上高中时,她明显感觉家庭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大的变化。不用问就知道,家里欠债了,债务很多。还要不要继续做导演的梦呢?

  “爸爸,我还是决定以后要做电影!”认真地表达,刘伽茵获得了支持。冬天,积雪还没有一点儿融化的迹象,北风刀子一样穿透帽子与围巾。15岁的刘伽茵和父亲一起坐公共汽车,从北京南城的家到北边海淀区的电影学院,去拿招生简章。为了三年后,能够顺利进入电影学院,现在就要作准备。

  家里开始每花一分钱都要作预算了。刘伽茵埋头学习,她的性格变得沉稳,“读书不读好,就是给父母压力,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这样的想法,使她的考试成绩一向都很好。周末,她跟父母上三联书店,看一天电影类的理论书,天黑后,三人在路边各吃一碗面条。用极少的钱,获得最大的知识与愉悦。

  为了爱,你要最优秀

  1999年夏天,刘伽茵以高出分数线几十分的成绩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了。那年,电影学院导演系没有招生,刘伽茵被文学系录取。

  7月,领了录取通知书。第一年的学费是7000元,但家里总共只有几千元的积蓄。怎么办?只有跟亲戚朋友借。但是,原来的旧债都还没有还清,怎么向亲戚朋友借呢?快开学了,一家人还是一筹莫展。

  于是父亲回到了自己经营皮革用具的小商店。原来,全家人指着它挣钱,它却不解人意地一直亏损。父亲站在柜台前正发愁呢,一个来买过皮具的顾客经过店门口,看到他乌云重重的脸,就重新回转来询问原因。父亲如实回答。“这还不容易吗?这个忙我帮了!”她居然提出她出这7000元的学费,而且,并不强调什么时候还!第二天,她就交给刘伽茵自己的存折。那天,正好是刘伽茵18岁生日。 刘伽茵永远记得这个非亲非故的阿姨的名字与身份——白建新,北京某公证处职员。因为白阿姨的援手,她的电影梦没有因贫穷而夭折。

  与某些从小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相比,刘伽茵算是经历过苦难的了。贫穷其实不苦,他们家虽然穷却过得很充实。但是,她过早地目睹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过早地积蓄了许多受伤害的记忆。那些心里的苦,折磨着她,也激励着她,一个声音时时告诫她:“你没有别的路,只有成功!”

  大学的第一节课,她独自坐在离黑板最近的位置上,跟自己说:“不去娱乐,你没有资格去娱乐;冷静,每天上自习,坚持!”她立志,她实践,她像高中时一样在大学里刻苦学习。有时累了,实在想玩儿,她就自己跟自己对话,一个声音陈述休息的理由,另一个声音驳斥之鼓励之。如此不断地自我要求,不断地给自己的努力程度加码。

  大一那年,她是班长。   

  回到原点,你就能够选择

  大二,刘伽茵突然有些迷茫了,还有隐隐的恐惧。

  整天读书,看电影,有时写剧本,她似乎并没有离电影越来越近。她认为,电影是一门手艺,像父母做皮革制品一样需要亲历亲为。她的电影,她就是作者,是绝对的制造者。

  家里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大一借的学费已经还了,但是,依旧负债。诱惑依旧存在:我该不该多写点电视剧剧本,给家里多挣点钱,赶紧把别的债务还了。面对曾经的誓言,她恐惧,她害怕自己不能兑现。她身边,不乏那些写电视剧写上瘾的人,来钱快,但在制作电影上却无所作为。“不能像他们那样!”她告诉自己,“哪怕是出自还债的愿望。”她将自己的困惑告诉母亲,母亲说:“你可以回到原点,想想你最初的想法是什么,然后你就可以选择。”

  “原点?我不就是要做一个导演嘛!”豁然开朗。拍片,做导演,是她与他们家这些年来共同的目标啊。

  刘伽茵用写电视剧挣的钱,买了一架摄影机,SONY-PD150的型号。虽然,它不是最先进的,但用着很顺手。第二天,她从自己写过的短剧中选了一个故事。第三天,她就开始张罗拍一个短片《火车》。外景地就在她家附近的铁路边,故事表现的是向往与善良:一对母女有隔阂;一个小男孩总是爬过矮墙到铁轨上寻找他喜欢的小东西,女儿为了避免男孩被火车轧死,就将矮墙砌高;男孩还是爬过矮墙,身体却被矮墙上的突起物刺破而死去;母亲得知此事后,遂与女儿和解。

  这个短片虽然只有17分钟,却因其浓郁的人性关怀,使刘伽茵获得了当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的最佳导演奖。

  留下记忆,将你自己磁化

  位于广渠门附近刘伽茵的家,是1958年建造的苏式楼房。虽然只有42平方米,两间狭窄的屋子,但她在那里出生成长,她很喜欢它。重要的是,在那里,他们一家人经历了最艰难的日子。父母中年遭遇创业的失败,家里穷到没有米下锅的境地。曾经,家里充满了绝望与无助的气息,而后,大人们开始振作,情况一点点好转。这个屋子记录了他们一家人的历史。

  那天,父亲把这楼快要拆迁的消息告诉刘伽茵,刘伽茵心里一惊,顿时萌生要在自己家里拍一部长片的念头。就拍我们自己家的故事,把那些焦虑困苦日子中的点滴都保存下来,无论如何,艰难的过去是不能忘记的。主意一定,遂说与父母听,请他们做自己片子中的演员。父母非常赞同与支持。   开始写剧本,陆陆续续地,用了一年的时间。其间,个别同学冷眼相看:“家里都穷成那样了,还拍什么电影?”这种质疑,并不能打击她。她坚信“电影面前,人人平等!”2004年3月,电影正式开拍。没有投资商,没有大群的工作人员。她身兼导演、制片、编剧、录音等数职,父母与她都是演员,且是片中的全部演员。

  然而才拍了第一个镜头,拍摄就不得不暂停了。一方面,作为一个导演,她要指导父母表演场景时所需要的果断与铿锵;另一方面,对她的犹豫,父母略显怀疑:你怎么回事?怎么拍了两天就休息一天,你能否坚持做完一件事情?其实,犹豫时,她在思考,但父母以为她偷懒了。懒得解释,争吵让人心乱,她不得不暂停拍摄。

  5月,调整好剧本与情绪,重新开机。一般的,父母下班后,吃饭时,她给他们讲今天晚上要表演什么,该怎么做,而后,拍摄开始。每天,都要拍到凌晨三四点,然后,各自睡觉。第二天清晨,父母去上班,她去上课。这时,她已经读研究生一年级了。

  机位是固定的,录音棒高高举着或者吊起来,这样,她就有足够的时间跑到监视器前做导演监看画面,倏忽又跑到镜头前做演员。她拍的都是发生过的,或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一个负债家庭在夜里的叹息、争吵、焦虑。展示真实的事情需要勇气,她有勇气,偶尔不够坚强。有一个镜头,父亲要扇自己的耳光,作为导演,她应该在监视器前看画面,但是,她说了“开始”后就跑到另一间屋子,听到父亲响亮的耳光声时,心在发颤。“勇敢,要勇敢!”她鼓励自己。曾几何时,她在屋里做作业,而债主们使劲砸防盗门的声音让她身体发抖,眼睛躲到了书本下;曾经,家里的墙上每天都贴着一张小纸条:某月某日,要还某某多少钱!那些记忆,不能忘却!她要用镜头把那些艰难与充满焦虑的日子记录下来。

  没有开机饭、关机饭与耀眼的明星,电影《牛皮》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刘伽茵将此片献给自己的父母,并以此片获得的荣誉再次催促自己继续努力;成为磁石,就不怕找不到尖锐的钉子。优秀者就是如此成就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