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蓝》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中国蓝》经典观后感10篇

2022-05-19 02:0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蓝》经典观后感10篇

  《中国蓝》是一部由Micha X. Peled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蓝》观后感(一):一句话短评

  开始我以为是敏感的,鲁迅在课上看杀头。后来是批判和反思的,本来很压抑,不想说什么,谁知还是转移过来。以我的一番常识的回应为结束,一群美国学生扭过头来看着我,不说话。场面也挺怪异的。

  《中国蓝》观后感(二):GDP的人质

  短评写不下了,写在这里

  片子里的最后一段话:“本片的制作屡屡被中国官方干扰,摄制组成员曾被拘禁,摄像带也曾被没收,与工人的接触也被终止过”——这就是被中国GDP绑架的人质(韩寒语),这是他们沉默的影像。名字起的不错,他们正如他们亲手制作的蓝色衣服,坚韧,暗淡,沉默(被迫的和自愿的),千篇一律又不乏个性

  当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关于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的反思,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需要做的,从这个片子里也能看出本片的制作国家美国的一些反思,推荐

  《中国蓝》观后感(三):全球化

  看了这部片子更多还是心酸,看到豆瓣上的很多评语,说电影“斧凿”的痕迹太明显,以偏概全。确实,我承认,这部片子在某些程度有些丑化中国的痕迹,但是我们要看到里面的一些声音。

  在影片中可以看到,这部片子所要反应的不仅是中国廉价劳动力的悲哀,更有对国际大品牌的呐喊,这些公司,虽然派了什么调查团来调查劳工情况,但是他们更看重的是利益,调查只是双方的一种形式,玩的一个游戏,在和英国客人洽谈的时候,0.1美元,也要计较,这些成本,老总自然转加到工人的工资。大公司一边派调查团关心劳工,一边又将加工费压榨到最低,这个不可笑吗。

  这部电影,更要考虑的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以及中国的低端产业无限量的被压榨这个事实,没有品牌,没有上游资源,如何去改变这个现状。

  《中国蓝》观后感(四):世界是公平的,一切都是有因果的

  不知道是导演剪辑功底厉害呢,还是那些被拍摄的人为了一点美元就可以配合着黑化中国,看得很让人讨厌...

  圣母婊们只喜欢说那些人的工作多辛苦,却没想过那些有舒适工作环境并且高薪的人,在他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经过了多少努力?

  世界是公平的,你在工作之前做了足够多的努力,那么你自然就会得到更“好”一些的工作,不然你只能找那些别人不愿意去做的工作!

  不要说那些山里的孩子穷,没机会上学,偏远地方出来飞出来的金凤凰并不少,我加载农村,周围有很多条件不好但是努力学习的,也有些家里,初中毕业,小学毕业就赶紧跟着爹妈去赚钱的,一方面是家庭教育问题,另一方面是他们自己就不爱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最终走上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方向上,就无需抱怨了。

  这位姑娘小莉反映的就是那种梦想不劳而获,但最终不得不被现实打败的人的精神状态,潜意识里抱怨世界的不公,却不想着从自身找问题

  :我并没有歧视体力劳动者的意思,这都是工作,只是有些工作工作环境和收入让人更向往,有些让人不愿意去做,那么以此来判断工作的“好坏”,其实指的是这个工作的吸引力,与工作内容本身无关,每一位劳动者都是值得尊敬的!

  《中国蓝》观后感(五):中国蓝

  《中国蓝》观后感(六):总反映了一点现实

  这是一部纪录片,其中有导演设计的痕迹,难道是他吃饱了没事干丑化社会主义?

  06年我在火车上遇见了差不多的事:车至苏州,一群17-8岁的小姑娘涌了上来,青春有活力,同时也带着疲惫。没有坐位,只能挤在坐位及过道周围。大多是苏州工业园区的一些电子器件厂的由各省劳务输出的合同工。

  在这里我看到了书中描写的资本主义的血汗压榨:生产线是永不停歇的,工人实行轮换制,常见的有两种工时:三班倒,即一天划分为3个8小时,不分白天黑夜工人轮换进行工作。没有双休日,隔段时间会进行夜班和白班的调换。还有一种12个小时白班夜班倒,但任务紧的时候,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5-6个小时,而任务往往又都是紧的。她们的工资是1500-,一般不会超过1500,工作一年会有调薪,一般不超过50,所以没有任何上升的机会,只是在这里消费完自己几年最宝贵的青春,换回几万块钱。一个女孩在三星厂做液晶显示器,众所周知液晶是有毒的,但在三星这样一个国际大公司里竟没有这种环境下工作的特殊补偿,工资还是1500-。不知道是心理因素还是其他原因,我总感觉这个女孩的脸色比其他女孩有些苍白。

  -----------------------------------------

  《中国蓝》观后感(七):《中国蓝---血汗工厂》

  《中国蓝---血汗工厂》

  中国蓝,这个蓝是“石磨蓝”牛仔布之色。

  本片纪录视角,跟踪中国亿万打工者中一16岁川妹,前往广东中山沙溪镇某服装厂参工之事。

  要说的无非是血汗工厂之意!

  低工资、高强度、无休假、少睡眠!

  这部2005年影片中晃过的工人工资一景,相信很多今天的工厂业主都内心苍茫!

  前些日去往苏南某镇,那边密集劳动型的产业雇工,日均工资已经上升到140元了!

  是啊,回望所谓血汗工厂,在痛述这些人对于人的压迫之同时,2008年以后的世界也在迅速发展与转移着!

  全球产业化,在中国这个世界低级工厂中,变数显著!

  口总数依然不小的国家,他们在向发达国家出口的配额问题上,还没有中国面对的诸多限制!

  因此,产业转移,被我们看见,沿海地区相关产业萎缩、部分专业转移,都是事实了!

  竞争、竞争性!

  用什么来取得、保障竞争者在其中的基本优势与保障呢?

  转型之说,纸上而言简单,实际操持无力!

  乎落后20年呢!

  中国,何尝没有想转型、想迎头、想飞跃?

  公车上书、洋务运动、教育救国,甚至猛药之全盘西化!可谓从无止步,唯独精进滞后、甚至不进而退!

  当我们转型之时,欧美之发达亦然更趋理性上扬,平行线交叉点被逐渐延长了!

  中国,改革开放才有了今日之成就。也唯有继续改革才有早日达到交叉点的那一刻!

  从整体国民而言,共同努力,才是真!

  《中国蓝》观后感(八):关于中国私人牛仔裤出口加工厂的纪录片

  这是一部纪录片,关于中国私人牛仔裤出口加工厂的纪录片。

  这是我所看见的事实,至于是不是真的事实,我都不想去相信。

  那些十四岁到二十几岁不等的女孩子们,十几个人挤一个宿舍,吃着没什么肉的食堂饭菜。

  没日没夜地在车间加班加点,赶制国外的订单。

  有单有钱,没单没钱。工厂的兴亡和她们个人的兴亡捆在了一起。

  虽然工厂老板开着小轿车,闲时端起毛笔修身养性。

  她们的善良顺从,被利用。如连善良诚实都失去,她们就什么都没有了。

  家里的人等着她们寄钱回去维持生计,长那么大怎么可以再连累已在田里忙倒的父母。

  大哥考上大学,要5000元,她们就顺利成章做出牺牲,离开学校。

  所以你怎么能怪她们文化低,怪她们接受教育少。

  第一个月的工资是扣在厂里当抵押,如果你离开了就拿不到,所以最后谁都没拿到这第一份工资。

  后来的工资,是盼来的,是苦来的,是血是汗,从等待到焦虑到乞讨到吵闹。

  你有压力,我也有压力。老板诉说着外国公司对于价格的压制和对员工福利的“监察”。

  一大圈,“监察”只不过是国外的维权机构、外国公司、中国厂房一起玩的游戏。

  被玩的人,微不足道,每一只在地球上都如蚂蚁一样小,被人踩。

  我们算一笔帐。老板说他一个月挣30万人民币。她们人均500多元,约莫100个人。

  老板若给她们每人加到人性化生活标准800元,老板就少挣3万人民币。

  老板若不算她们在工厂的水电费、食宿,老板又少挣1万人民币。

  如果老板给她们每人加三金,老板又少挣3-4万。

  零零总总,要做一个人,老板就要一个月少挣10万,一年就是120万。五年就是600万。

  600万让人变得不是人。这样的故事还有多少?

  下次见到made in china,以及一串串的关于出口增长的数据,你是感到骄傲还是感到耻辱。

  (2009年写的旧文。贴在这里留档。)

  《中国蓝》观后感(九):全球化经济之下的中国

  首先,这个电影“斧凿”的痕迹太明显,在我看来有点不自然。这大概是最大的缺憾。

  但是,它还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影片。

  China Blue讲的是在广东牛仔服厂打工的四川小女孩。和另一部讲全球化经济的记录片《Black Gold》不同,中国的故事并没有针对产业链进行批判,它更加侧重于讲述个人的故事:那些没有成年就离家外出打工的女孩子。多么不容易地一个人离家千里到广东找到工作,如何在恶劣地工作环境之下:12个人一间的宿舍,每天15-18小时的超常工作时间,工资得不到保证。所有听闻过中国沿海”血汗工厂”的人都会体会到这些女孩子的生活是多么艰辛。

  我看着这个片子,就想起了我看过的那本《韩国工人》,讲韩国70年代末,贯穿整个80年代的工人运动的书。那本书真是含着泪读完的。同样也是出口导向的工业,也是贯彻发展主义的政府(对于这类工厂的从来不闻不问)。惊人的相似。那些工人工作的环境甚至更恶劣。使用劣质的胶水和化学原料让在工厂里面工作的工人不到40岁就身体垮掉。在China Blue里面,你可以听到工厂老板的想法(这也是我认为拍摄很出色的一点,不知道他们怎么做到的),似乎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体现到工人身上,当老板的利益受到了威胁,他的嘴脸马上就变了。我可以说在平时看起来他完全不是坏人模样。但是他真的只把那些员工当作机器。

  我觉得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哪怕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移民大潮:每年超过一亿人在东西部之间来回转移。其中大部份的人都是30岁一下,大部份人没有受过高中教育。这就是我们的农民工群体。像China Blue里面小莉那样的故事在一个一个的上演,而且我认为还会不断被我们所看到。到底怎么看待这些人?只是把他们当作打工者,享受他们所创造的财富和服务?还是也接受他们是我们社会的一分子?我想这是这个电影更深远的意义。

  回到国际化,china blue里面所生产的那些牛仔裤以$4.1美元的价格出口到英国。而工人拿到的工资每条少于一美元。老板说”价格不压那么低我就拿不单。拿不到单大家都没有饭吃。”所以他让工人拼命干啊做啊,所以他尽量把工人的工资纂在自己的手里。所以他一个月赚了4万美元,在办公室里面写书法修身养性。

  你知道,这就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情。

  《中国蓝》观后感(十):China Blue (2005)

  首先,这部电影的纪录片方式不太主流,采取了一部分电影叙事的手法。因此,影片会有一部分摆拍的感觉。同时积极的强烈对比,中国小女孩Jasmine与工厂老板的对比,最后Jasmine在自己生产的牛仔裤中夹带自己写给美国顾客的信所产生的生活上的对比,都有比较强的煽情痕迹。非政府组织(NGO)当然是一群有激情和立场的人,所以他们的纪录片带有这种成分也是自然。只是对于我这样的观众来说,说服力稍有减弱,如果采用纯旁观的角度说服力会更强。

  实际上,由于本片主题所提示的问题太广太深,它所产生的效果即使被弱化也仍然强得不得了。在这之前我很难想象,一个每天平均工作10小时以上,一个月至少要上26天班的地方,工资可以只有300元人民币。即使这发生在约2003年,即使工厂包最简陋的食宿。人们大多以为广东的所谓血汗工厂就是类似富士康那样的,工资再少也有1000多。实际上,富士康的招聘的人流涌动,他可能是最好的血汗工厂。他们做的,是芯片,主板,议价能力稍强,而中国最大的出口应该更接近于服装类,也就是本片所述的工厂。

  如何减少影片这种情况的发生,如何提高这些20岁不到,有的甚至可能小到14岁的女孩们的生活水平?

  人们很容易会去道德谴责所谓资本家。消费者喜欢便宜的商品,商人和工厂面对激烈竞争需要降低成本来讨好股东。富人也并不比穷人更道德败坏。发生这样的事,几乎所有人都有责任。

  我们在淘宝上,Amazon上购物都想要最便宜的。我们看不到这种便宜意味着什么。去全球化,我们在买每个商品的时候能看到他们的制作者,能了解到他们的生活,能看到他们是如何一针一线的去生产这个产品,甚至能了解这个人的生活,我们会有很强的同情心,我们可能会为了平衡自己的心理选择贵很多的商品。但资本主义的公司制将这些商业行为去道德化了,如同证券化使得信用风险得不到有效评估,全球化、阶层化使得投资者和决策都更不会关注除利润之外的其他东西。

  一种纠正方法是建立连动机制,在社会文化上提倡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让这样的企业具有这种品牌溢价。通过透明的信息将社会责任感转移到消费者偏好上去,让市场去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另一方面是建立完善法律机制,全面约束工厂,这种约束不能有漏网者,不然逆向选择出来的工厂将会更遭。这种措施在提高部分工人待遇之后,必然会提高用工成本,导致一部分工厂破产,将这种低端劳力转移到国外,逼迫产业快速升级,同时会产生大量失业者,这需要完善的社保制度来做后盾。

  当然,最根本的,是让整个社会机会更平等,让穷人富人,有权人没权人的子女都等到一样的教育,不能每个人上最好的大学,但至少每个人都能完成最基本的教育。同时在教育上下功夫,减少结构性失业。至于说在中国即使你读了好大学,有能力,也不一定能有很多的机会,那就不仅是从经济或者教育层面上能解决的问题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