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观后感100字
《美国工厂》是一部由史蒂文·博格纳尔 / 朱莉娅·赖克特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人要用19世纪的效率换21世纪的福利,中国人要用19世纪的福利换21世纪的效率。结论:22世纪的人工智能无人工厂让所有唧唧歪歪的人都闭嘴。 所谓文化冲突,国情不同,工会企业之争云云,无非是在效率和福利的框架内找借口而已。让他每天工作5小时,月薪1万美刀,外星文化他也乐呵呵接受。
这部纪录片有很多想表达的点,比如美国社会的巨大贫富差距,中美工人在工作中的差异,还有中美社会中对企业的法律政策(美国工会和中国的强制加班,任劳任怨没地方发声)。但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就是造成像在此纪录片里出现的美国制造业的衰落是由于制造业空心化的结果。希望中国引以为鉴,不要再重蹈美国的覆辙。
《美国工厂》观后感(三):美国工厂
我觉得本质上是中国企业站在世界供应链的较低端,攫取较少的价值加成所带来的对企业效率的要求和与美国员工在过去经验上的不匹配。就像是如果他们之前是在通用工作,那么本身他的技术性以及在汽车产业链上攫取的更多价值都让员工有更多的谈判空间。但是低毛利的玻璃业务则必须要求每个员工都需要达到给定的要求。
《美国工厂》观后感(四):还是利益的冲突
员工的失业是在讽刺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中产阶级的工作人员在失业之后家庭瞬间变为贫穷户口,有了工作有了希望,但工厂要的却还是效率,人权在利益面前不堪一击的丑恶面孔在纪录片里还是能够体现出来的,比较真实,不偏袒中国还是美国,钱是最重要的。最终人员还是由机器替代,美国工厂就是一个去美国圈钱的工厂。
《美国工厂》观后感(五):哪一方更好
美国企业斗不过中国企业。压榨员工,不讲人权,不讲规矩,导致我们的成本低啊。中国企业才是最后能活下去的。 对中美员工可悲的是,中国员工挣得少点,保障少点,可是企业倒闭不了,中国员工能继续赚钱;美国员工要权利,要工会,企业效率就拼不过,最后企业倒闭,美国员工失业,没钱养家糊口。哪一方损失更大呢?
《美国工厂》观后感(六):文化差异的背后
很多人感慨美国人懒,中国人勤劳,所以制造业难以离开中国。也看到了老曹跟美国员工和工会的斡旋,种种坎坷吧。但是有意思的是,即使是美国人工成本高了这么多,老曹依然选择去了美国。当初他说过人力成本不是最主要的,原材料,运输,赋税都是大头… 还是希望中国能发展得好,留住本地企业,吸引外资…
《美国工厂》观后感(七):在机械化面前,工会,工人通通闪开!
无论是讲究人权的美国工会还是勤劳吃苦的中国工人,最终都会被21世纪20年代的机械化生产所替代!美国管理高层学习中国军事化管理员工,在美国开例会好搞笑,在这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还是要因地制宜入乡随俗以夷制夷!社会主义下的企业军事化管理和资本主义下的工会人权,是该骄傲呢还是该悲哀呢
《美国工厂》观后感(八):明天已结束
影片安静呈现明天已结束.今天你必须努力工作.因为我们早就被赶出了伊甸园.我在上初中前就学会一样东西.如何种植水稻.所以我的世界里安静工作才能结束今天.不然你明天就可能被饿扁.所以不停的劳作才能结束今天.然后对照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纪录片.失去工作能力就等于死亡.我们都被文学作品的感情深深折服于依靠.
《美国工厂》观后感(九):生活
对那个住地下室的女人印象很深,原本一无所有住朋友地下室,因为工作有了自己的房子住,偏偏那么激进的支持工会,结果被解雇了,最后问自己真的该这么投入吗?人有时候真的要有自知之明,资本一定意味着剥削,但你没能力就必须承受这一点,工会争取安全公平人权,但是他不会给你开工资,通用倒了工会也不会给你新的工作机会。
《美国工厂》观后感(十):工会主席是公司主席的妹夫
喂喂到底谁才是资本主义啊?按cpc的意思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先进,结果现在连工人福利保障做得比欧美还差。现在中国企业跟一百年前的欧美公司有啥不一样?曹老板你有没有行贿我不知道,但是你妹夫工会主席的头衔是真的辣眼睛,跟行贿性质差不了多少。行贿就是骗上面,家厂一体就是骗下面。看来全自动化才会将这种情况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