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生活》观后感10篇
《上流生活》是一部由Imogen Willcock执导,Arthur Fulford / Edmund Fulford / Francis Fulford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已经看完,他家最小的小朋友真是太可爱了。真的像友邻说的,地主和他的傻儿子哈哈哈哈哈,刚开始看得时候想,这什么啊,一堆智障??!第三集以后完全改观,我记得他家小朋友和某个大哥在草地上滚啊滚然后掉池塘里面了……他老爹让第三个小朋友在鸡窝还是兔子窝?门口守着,然后等老鼠出来沉思的时候,一枪打掉
《上流生活》观后感(二):看似地主家的傻儿子,实则大智若愚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看第一集的时,纯粹觉得很搞笑,像是自黑的感觉!但继续看下去,就会觉得这一家人真的很不错。就像有个评论说的,他们不一定有着贵族的生活,但他们一定有些贵族的精神。虽然很多人评论他们是地主家的傻儿子,但其实如果看完整的话,你会发现他们只是大智若愚,没有不思进取!他们一直在探索人生,一直在互相支持,彼此之间不会又勾心斗角,他们的生活是很丰富多彩的!他们的实践能力(做奶酪,改造厨房),做出的成果(市场上自家产品都卖完了),他们的心态(妹妹说不会嫉妒,这是命运,她会去寻找自己的未来),看问题的角度(哥哥说要让弟弟知道失败的滋味才能知道如何成功),对自己的正确认知(小弟弟说自己是个白痴),其实比很多我们同年龄的孩子要强多了
《上流生活》观后感(三):《上流生活》---感悟“上流”精神
对于连买几十平米的房子都很困难的我们来说,住在拥有48间房间的城堡,还有3000英亩的草坪来说就是天方夜谭。可是看来这部片子,会觉得这种生活是很真实的。这是很真实的一家人。他们住在祖先传下来的城堡里,友爱快乐的生活。他们可以射击,游泳,野餐,进行任何对于住在楼房里的我们来说很遥远的娱乐项目,但同时也有着和我们一样的地方。他们也会不喜欢学习,他们也会在没有外人的时候穿的随随便便邋里邋遢,他们拥有城堡但也需要为城堡的维护付出资金,在长大成人之后,他们也要面对自己的人生,不管是留下来继承并且管理城堡以及农场,还是离开自己生活,和所有人一样,要面对以后的人生。这部纪录片拍的时间很好,正好是孩子们结束他们的童年踏上新的人生旅途的时候,所以我们更能看到孩子们在这个关键时刻的一些改变。这部片子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孩子们的各种想法,不管怎样,父亲会支持,并且全家人会一起完成,而不是去打击或者怎样。勇于尝试,我觉得这对于我的人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启发。
之前看一篇文章,说所谓的真正的贵族并不是指高贵奢华的生活中的人,而是那些真正拥有贵族精神的人,比如奉献,比如勇敢等等。我觉得所谓的上流生活也不仅仅只是指资产条件怎样,而是内心所拥有的那种家族荣誉感,以及做一件事情时所拥有的勇气,尝试,毅力等一系列精神。
《上流生活》观后感(四):我用此片来抵御现实
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清新脱俗不造作的记录片了,当然主要原因也是主角们无一是虚伪的表演性人格啦,这点相信看过的都会有同感。
本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即将破落的乡村贵族们的生活,没有主线剧情,导演把重心放在展现他们枝枝蔓蔓的日常。如同李渔那个老头一样,一旦生活基本需求被满足后,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几乎就接近于无限啦。李渔有一栋平顶的房子,“夜来可以赏月,春来可以观花,夏来可以晒书”,美滋滋的,而Fulford 家的这个大房子不遑多让,更是懒宅的胜地。家里有斯诺克桌,门口的河(湖)可以用于各类水上运动,包括皮划艇,游泳等,干完了一点点活后,不妨在松软的沙发上点一只雪茄,不开心时,捉一只松鼠来,“残忍”地做成饮料托,宠物有狗,寒鸦,羊,鸭子,大草坪上还可以打高尔夫,总而言之,家里有数不清的好玩的活动,更不用排队,亦没有人和你抢,因为这一切都是你家的!
父亲Francis俨然一位哲学家,他糊糊涂涂的,却带有一份大智若愚的魅力,经常谈及乡村的生与死的哲学···教导子女时,从不以势压人,但是在子女心中却有充足的地位,既不是和颜悦色和子女交朋友,也不是呕心沥血望子成龙,后者难免带来沉重的压力感,看似非常不负责任,但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在他的教导下,一家人虽然有掩饰不住的争吵等等小问题,但是往往在合作时,却蛮有一家子的默契,尤其是在哥哥姐姐合起伙来“欺负”ed时。这便是富养的好处,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充分的培养,性格得到充分的伸展,当ed试图办一次生存训练时,大哥亚瑟随随便便地:当他搞砸了,大不了重新来过咯。
兄弟姐妹如此同胞情深,不得不说是长男继承制的优越性啊,唯有长子亚瑟在幸运的得到这份巨大的遗产时,其它的子女便需要像其它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外出寻找自己的人生啦,当然也不用过分担心蠢萌的ed啦,一般来说,继承巨大家业的大哥也会照顾弟弟妹妹的生活。
对我而言,本片打破了我巨大的思维定势,我原本认为,古老的贵族沿袭下繁复的礼仪,祖先留下的财富必然使得他们变得傲慢无礼,结果这智商明显不足的一家人使我反反复复地质疑着我的偏见,他们不停地犯着小错误,爸爸有拖延症,大哥有时故作严肃,二哥经常欺负ed,玛蒂尔达爱装病偷懒,ed各种玩脱,但正是这些充满着赤子之心的行为,让我觉得目下的我是否活得越加开始寻找所谓的意义了呢?实际上这正是我世俗化的过程,本该最在意金钱利益的贵族们(在小说中),反而带有这新时代不具有的节制和童心。
《上流生活》观后感(五):能做个孩子,谁还想做个大人呢?
看完了,竟然对这样不聪明,不努力,不上进,不争不抢,不慌不忙的生活产生强烈的嫉妒。
从小就被教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努力改变自己,变成很厉害的角色,去适应这个其实并不完美的世界。
旧货交易市场,失败。
农场自制奶酪,失败。
……
面对富尔福德家族的一次次“蠢行“时,我们以世俗成功者的姿态,发出傲慢的嘲笑——怎么这都不会?
但我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不会这些又怎么样?
其实我想问的是,不成功,又怎样?
旧货市场没有赚到钱又怎么样?奶酪做得比屎还难闻又怎样?侦探游戏毫无组织又怎样?
生活哪里有什么终点,不过是这些虽败犹乐的片段缀连而成的罢了。
后来我才明白,我羡慕的不是42间房子的大庄园,不是3200英亩的农场,而是基于这一切的从容淡定。在这个聪明的世界里,能够有底气无后顾之忧地做一个傻子,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老富尔福德说的那样“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
能做个孩子,谁还想做个大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