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是古巴》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我是古巴》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09-14 02:29: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是古巴》经典观后感10篇

  《我是古巴》是一部由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执导,塞吉欧·柯瑞里 / Salvador Wood / José Gallardo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古巴》观后感(一):我是操中国 美好共产主义

  我是操中国

  我不是古巴

  我也不属于然后国家

  我是共产主义者

  就是这样

  非要说国家

  世界是一个国家

  我们各国的联系便利

  我可以去找日本老婆

  我去日本

  就如去重庆一般自在

  而一切

  我就是为了这

  《我是古巴》观后感(二):革命正确性被过于放大了

  政治电影,技巧高超仍只是作为一种单一价值观存在,革命狂热时代经过去了,民众与革命者为了革命而死,有时换来的是领袖专制堕落扭曲,而那些曾经怀着幸福理想而死去的革命者,他们是崇高的,也是幼稚胆怯的,他们甚至放弃思考,像宗教信徒一样对革命忠贞不渝

  我是古巴,我是古巴,我是古巴,不断重复的这些每一个小章节结束语并未使我感到激动万分,反而使我感到厌倦做作,同类型的影片更喜欢瓦伊达的{一代人},贝尔托鲁奇的{1900}。

  糟糕爵士乐或者不管是那什么类型的音乐,总之我是不喜欢,影片刻意营造的梦幻效果或许单被摄影拿出来放大做照片不错的,但影片处处都是这玩意就有点腻歪了。

  革命者有时并不美丽,片中的革命者们统统是如此的正面,充满了诗意,但谁知他们是不是如黑社会老大,街头混混市井小民所组成,单一的价值作品是对艺术背叛.我不懂其对电影技术有多大贡献,但内容缺陷{包括这种多段体手法我觉得也并不恰当}使电影的连续性断开使观影者找不到兴奋方向犹如鸡肋,世界上并无纯粹事物,包括革命,英雄的时代已过去。

  《我是古巴》观后感(三):短影评

  《影评》

  巾城

  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具艺术美感主旋律电影,尤其是真正的“主旋律”在后半部片子唱响之前。影片是菲德尔•卡斯特罗时代古巴的政治宣传片,请来的前苏联导演卡拉托佐夫却是“诗电影”美学的倡导者。事实上这是一部基于欧洲艺术电影基础的“伪”古巴电影,很多优美的仰角镜头和长镜头可以看到导演扎实的构图基本功和对电影语言独到理解。如果抛除意识形态,这部1964年的电影在拍摄上无疑是超前的,只可惜艺术作品永远无法抛开意识形态欣赏——如果你是一部宣传片,那么无论你怎么拍,依然只是一部宣传片。

  事实上,除去立场名称——共产主义、西方集权主义等等,在手法上,当一种政治希图放抗另一种政治时,它们揭露出来的永远都是相似东西(对贫苦人的压迫官僚主义、腐败等等),而其反抗方式也能互相看到很多雷同点(青年人与“官方”的对峙、内容相似的宣传口号等等)。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政治,即狼狈为奸的政治,因此那些政治立场太过明确的电影总能在几十年后让人看到某种反讽——片中所歌颂的政体正在做,或做了,片中所斥责的政体的事情——那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没什么区别。不过是一种对权力欲望追逐让他们互相为敌罢了。

  《我是古巴》观后感(四):《我是古巴》诗歌旁白

  我是古巴 我是古巴 哥伦布 曾在这里登陆 他在日记里写下: “这是人类所见过的 最美丽的土地” 哥伦布先生 谢谢你 当你第一次看到我 我正在欢歌笑语 我挥舞着棕榈叶向你致意 我曾以为你的船队带来的是欢乐

  我是古巴 船队夺走了我的蜜糖 只给我留下泪水 奇怪的是,蜜糖,哥伦布先生 它饱蘸泪水 却益发甜美 我是古巴 你为什么要逃走 你来是为了寻找欢乐 请继续寻欢作乐吧! 难道这不是一片欢乐的景象吗? 不要转移你的视线 看哪!

  我是古巴 为了你,我是赌场,我是酒吧 我是酒店,我是妓院 但是这些幼童和老妪伸出的乞讨的双手 那也是我

  我是古巴 我是古巴 有时候对我来说 棕榈叶的树枝充盈着鲜血 有时候对我来说 那些围绕着我的低吟的声音 并不是大海浪潮 而是那些啜泣的泪水 谁来给鲜血答案? 谁来为泪水负责? 我是古巴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面临着两条路 一条奴役之路...被压榨并腐烂 另一条星火之路 它光华闪耀,却被杀害 你会选择星火之路 你的道路艰险,且被鲜血浸染 但是以正义之名,即使一个人逝去了 千百万的后继者会站起来 即使已经没有更多的民众,连石头都会起义

  我是古巴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面临着两条路 你会选择星火之路 道路会很艰险 且被鲜血浸染 我是古巴 这些人的传奇将会被传诵 他们从全国各地聚集到 Sierra Maestra 山下 他们将为自由而战 我是古巴 你的双手习惯使用农具 但是现在一把来复枪握在你的手中 你现在射杀敌人 你在向过去开火 你在开枪保护你的未来

  《我是古巴》观后感(五):中国人看这部电影应该是很亲切的,正如“四一二”前后的样子

  电影里面最牛逼的长镜头就不说了,我比较喜欢摄影,这是我看过所有电影里长镜头用的最好的一部,现在的电影感觉也没法比。

  但是主要还是要关注历史事件

  这个片子,根据前段时间看的切 格瓦拉传了解的古巴近代史

  反映的是应该是1953.7.26卡斯特罗袭击圣地亚哥东北蒙卡达兵营,掀起古巴革命失败,逃亡墨西哥,至1956.11.25在墨西哥再次组织力量打回古巴这两个时间之间,古巴的状态。时间上更靠近于反攻,爱国青年已经在印小报迎接卡斯特罗了。

卡斯特罗组织的84个人的反攻

  ’

  看过《建军大业》等历史片的,应该还记得张涵予演的杜月笙在上海街头杀害印小报的爱国人士

  的确,这个影片正如“四一二”事件前后中国的微缩景观,既有上海滩富人纸醉金迷,也有劳累致死的纺织工人和黄包车夫,亦有执笔为剑的爱国青年和血腥镇压革命的反动军阀。多么的相似!令人看完直想振臂一呼,为正义加油!

  《我是古巴》观后感(六):血与蜜之地——古巴

  终于看到了那个传说中的长镜头,一连串的“cao!”从我张大的嘴巴里喷涌而出,上一次这样,还是n年前躺在手术台上,冲一大堆医生护士水银灯下惨白的半张脸叫出来的,两次都无意识,要不是坐在远处的某人惊慌跑来,或者某个满头大汗的小护士诧异眼光死盯着我,连自己都全然意识不到呢,不过两次失态原因不同,一次是疼,而另一次是崇拜

  很想脱离开意识形态来看这部电影,但是,怎么能脱离开呢?

  关于革命,我的阅历实在肤浅到无法说出什么像样只言片语,只是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些模糊身影,例如最早翻译国际歌的瞿秋白,例如伏尼契笔下的牛虻,例如悲惨世界里的安灼拉,还有永远的切·格瓦拉。。。

  有时候,会觉得革命就是一种极致的罗曼蒂克。

  但我是亲眼见过鲜血啊,就在那第二天的清晨,清华园里一身血衣的小伙子,以他恸哭的姿态,镌刻在我彼时尚幼的记忆里。我害怕鲜血,所以由此推论,我不如阿Q,我只是喜欢看别人革命的故事,尤其是那些年轻英俊、有朝气的人去革命的故事罢了,但不喜欢自己身涉其间,更不喜欢自己动手。

  这些并不妨碍我喜欢这部电影,我甚至觉得它是我观影史上的一个高峰,我认定它是和《东京物语》《八部半》并列的三颗明珠,无以伦比的镜头美学,让我觉得曾经的苏联帝国虽已远去,但留下的一些非物质遗产,仍旧有光耀后世底蕴资本。哼,老子羡慕妒忌恨老毛子!

  突然又想起一个命题——艺术可不可以成为工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作为工具的艺术,到底有没有持久生命力?比如诗经里的《颂》(这个显然有),比如瓦格纳的歌剧,比如这部电影,还有——哦,比如《马赛曲》。

  此片曾经命运多舛,可见,人都是有阶级性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壁垒。

  我生存的这个世界,人民渴望听见看见墙那边的世界;墙那边的人民,其实也应该有权利看见这边的世界,天空缘何遮蔽?

  只是我有点儿搞不清自己到底在哪个世界里。

  “我是古巴,我是音乐,一点点丰收的喜悦就值得我纵情歌唱,可谁又能听见我的悲伤

  我是古巴,我们的身边不是海洋... 是抑制不住的泪,它流了下来,变成了鲜血。” 。。。。。。

  《我是古巴》观后感(七):世界是不同的,又是相同

  一部1964年苏联和古巴合作拍摄的电影,一部歌颂共产主义革命的电影,一部上映后在美苏两大阵营都不讨好的电影,一部被弗朗西斯·福特 科波拉和马丁·西塞克斯在2002年称之为近十年来最伟大的电影,艺术是跨越国界,跨越意识形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影片讲述了4个独立的故事。第一个,喜欢歌唱的卖水果男生发现自己女朋友妓女,影片在club中的拍摄让人震撼;第二个,辛苦劳作种甘蔗还债的老农的土地被卖给外国公司,当老农得知此噩耗后,在甘蔗地里疯狂地砍甘蔗,镜头在此处的剧烈摇晃展现出了老农内心剧烈的挣扎;第三个,大学生追求自由反抗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在被警察打死的勇敢学生葬礼拍摄上,再次展现出了令人震撼的镜头;第四个,一个贫穷但还算幸福的老农如何被逼走上革命道路。

  革命,是20世纪上半叶很多国家的主题,沙俄,中国,古巴,众多贫穷的亚非拉国家。共产主义为什么能成为众多需要革命的国家的信仰,继而帮助这些国家的革命走向成功完全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在这些国家里,城市工人,和资本家完全是两极世界,作为女的,你要出卖自己的肉体,作为男的,你心目圣洁的女朋友是个妓女,club的豪华与工人聚集地的破烂不堪形成鲜明对比农民,你耕种的土地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已经被卖;进步学生,你要追求自由,追求进步,你要付出生命代价。那么起来革命吧,谁想革命,革命意味抛头颅洒热血,不到逼不得已,谁愿意做这种只是听起来血脉喷张的行当听听第四个故事中的老农和革命军人对话吧,“你也想要一支来复枪?”,“不,我这双手是用来播种的,不是用来杀戮的”,可以生活下去,干嘛要做刀尖上舔血朝不保夕的行当?直到房子被炸毁,一个儿子被炸死,才促使他走上革命道路。而这样的人一旦革命,心中的愤怒,心中的复仇感一定让他们在战争中勇不可挡粉身碎骨浑不怕,士气比之政府绝对要强百倍

  共产主义,在普罗大众眼中就是一个口号,一份理想,一旦这个口号扣住时代的命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众多有识之士,受压迫的人民会聚集在此周围,革命之火迅速蔓延,烧毁旧世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之言,足以为任何统治者之右铭

  《我是古巴》观后感(八):黑色玛利亚

  第四次看 又被震撼的痛哭流涕了。。。

  1 四个故事相互承接,由其内部人物行动连接了城市与农村,从压迫到革命。第一与第三故事为城市的压迫与革命,第二与第四故事为农村的压迫与革命。其结构在压迫与革命与城市与农村这两个维度间一个接一个线性比照,又相隔承接。

  对城市平民的压迫,对城市贫民的收买与侮辱。俯览古巴的热带雨林,自上而降下人间资本主义的狂欢,美好世界的广告,迷狂中的黑色玛利亚,协助革命组织的水果小贩,隐伏的革命,贫民窟空气仇恨你们,树木仇恨你们,古巴仇恨你们。

  对农民的压迫,革命的真正力量。曾经的美好生活,如水的记忆与生命,卖命的契约,老农的子女,最后一个比索买了可口可乐,资本的回流,一无所有无所畏惧。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城市的革命,思想的力量。学生领导下的革命,两条路线,对人性坚守,国家的诞生民族与国家的重合,英雄。远方与身边的卡斯特罗,神秘感与希望的支撑

  农村革命,真正的革命。凯歌。

  2 黑色玛利亚

  水果小贩眼中的玛利亚,穿白纱的爱人女神,只是资本家眼中的玩物。在这里,女人身体具有肉体,古巴,玛利亚三个面向,对其身体的玷污,对古巴的奴役,对信仰的摧残,资本主义自身信仰的堕落和揭露其堕落。

  十字架象征。卖身时也有戴十字架,莫大的侮辱,从心中信仰变为仅值两张票子的抽藏品。收藏家住在监狱里,他得到的是死魂灵,付出的是仇恨。

  橘子的象征,果实,甜美,女人的身体。我给予你的爱物在他口中只是口香糖而已,他来此之为了寻欢作乐。

  结构,室外游泳池,室内夜总会,室外街巷教堂,室内夜总会,室外出租车贫民窟,室内窝棚,室外贫民窟。

  孩子的乞讨,成人虽是贫困而如此的有尊严,这乞讨是想活吃了他。无声的仇恨,空气仇恨你们,树木仇恨你们,古巴仇恨你们。

  3 卖命契

  联合水果公司貌似是很臭名昭著的,现在还盘踞着中美洲,古巴革命前也占领着古巴,赤裸裸的殖民地经济,美国的所谓理想无非是变成一个更强大且高明的英国而已,其革命历史只是历史,如同我们的历史一般,历史只是个幌子。

  丝绸般的流水的记忆,从自耕农到佃农,只是一张纸的原因,可能他还不识字。老农的愤怒,他不累,这一举刀面向太阳的画面,还木有见过比这更有力量的。

  贱价卖掉甘蔗,除去地租,仅有的一个比索买了可口可乐,连地也没了,一无所有,是这个奴役的结构令他一无所有的。瘦骨嶙峋的马,一起仇恨他吧。

  4 英雄主义

  可能这是一群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国家与革命,没有看过这本书的人是无知的。他正吃着早饭,抱着他的孩子,我下不了手。

  被杀害的青年,漫天的革命传单投下的是天使般的身影,他已入了天国,这镜头完全神了。

  被射杀的白鸽,他们自己向和平宣战,别无退路,这才是国歌。

  其空间组织极佳,大量在同一镜头中镜头在不同空间调度从而创造对比与升华的手段,这在全片也是大量使用的,如从送行队伍到楼上革命组织挂出其国旗。

  5 个人觉得这段力量弱了,靠形式来支撑,内容上比不上前面,但这只是最好之一与最好的区别而已。

  11.12.21 孙枪枪

  《我是古巴》观后感(九):我是古巴——观感

  看第一小节的时候,我知道我要写影评了。

  看完全片的时候,我知道我怎么写也不足无法表达。尤其是看了其他分析的极透澈的影评后。

  首先,这部片子是浅吟的诗,开头的话外音是:“哥伦布先生,我谢谢你……我曾以为你的船队带来的是甜蜜……船队夺走了我的蜜糖,只给我留下泪水。奇怪的是,蜜糖,哥伦布先生,它饱蘸泪水,却更加甜蜜。”

  而四段故事每段开始都有平静的话外音:

  我是古巴,我是姑娘,我爱上了卖水果的小伙子,他开朗又善良,他每天欢快的歌唱,可我是妓女。

  我是古巴,我是雪茄,我热爱生活,热爱每天亲吻我的人,我不停地燃烧。

  我是古巴,我是音乐,一点点丰收的喜悦就值得我纵情歌唱,可谁又能听见我的悲伤

  我是古巴,我们的身边不是海洋... 是抑制不住的泪,它流了下来,变成了鲜血。

  我是古巴,我是革命!我是掠夺者打不死的墙!

  我是古巴,我是解放。。。。。。

  其次是眩目的镜头,

  第一个故事,极复杂的横摇长镜头,从楼上就楼下,平移又延伸到水下。难以相信这是60年代的技术。酒吧里的人物平移,随黑人歌者而动。古巴姑娘在酒吧里被推搡。这几个长镜头无人不令人赞叹,教科书都不止。

  第二个故事,对焦实虚不定,光圈中劳动者回忆过去年轻时的美好。殖民者收取土地,骑在马上立于远方,镜头的布局,对角线完美,反映地位的差异。烧房子的长镜头,天晕地眩,如同老者的心境。黑色浓烟,白色火焰,镜头高拨,强烈的冲击感。玉石俱焚一无所有的悲壮。

  第三个故事,已经转为反抗。大学生们对抗政府。企图暗杀暴政者时,导演里试图超越阵营对立和意识形态建立一种普遍的人文关怀,同时,在画面上,利用石栏杆中的方格空隙,摄影机不断转换角度和方向,透过不同的缝隙一遍遍地展现着这个年轻人内心的挣扎。台阶段落更是致敬《战舰波将金》。

  而送葬的摄像我不得不复制一段:在影片第三部分的葬礼中,摄影机的复杂运动至今仍然可以成为长镜头和场面调度的教科书。随着缓缓前进的送葬队伍,摄影机开始缓慢上升,这个利用吊索的镜头上升到三、四层楼的高度,接着开始向右横摇,从一扇窗户进入屋里,再往前推进,从另一扇窗户中飞出去,在空中滑翔俯拍。这个镜头在60年代的技术条件下几乎可以称之为惊世骇俗,大量利用吊索和传送装置,在没有稳定装置的情况下流畅的运动,以及通过特殊角度展现出的视觉奇观和庄严肃穆的气氛。

  第四个故事开始,人民已经觉醒,拿起枪,反抗斗争。房屋被炸的山摇地动,呼喊;胜利署光出现后的喜悦。缓慢,轻松,阳光,希望。一段宣传广播运用长镜头,同时起到了点明争斗关键的作用。其实是有很强的政治引导用意,而且与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出政权不谋而合。

  诗与镜头,成就了这部伟大的影片。我收藏本片之前以为是美洲本土电影,没想到是苏联卡拉托佐夫的力作。此导演之前的《雁南飞》我只给了三星,就是因为最后的“政治正确”不太满意。而本片尽管目的也是出于意识形态的宣传。但整个的场面调度及诗意让我不得不认为单从电影角度看实在是太牛逼了。

  单说第一段的故事。外国人给贝蒂小费后还想要十字架。而十字架竟然四倍于小费。十字架相当于信仰,殖民者不但要控制人,还要控制信仰。而人民则怒不敢言。殖民者走出大街居然迷路了,面对着各种平民他眩晕,害怕,慌不择路。讽刺乎。

  向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和摄影师乌鲁谢夫斯基致敬

  《我是古巴》观后感(十):我是古巴--震撼人心的史诗篇章

  我是古巴--震撼人心的史诗篇章

  当我些这篇的时候,我觉得我有一种使命感

  谁是隐藏的大师?无论老塔,还是布列松,甚至戈达尔和安哲这样的人物我们都不在陌生。但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却是从少数人的嘴里听到的,这不能不让我有些遗憾。 米卡拉拖佐夫,这个伟大的导演,在1964年就已经拍了如此伟大的电影,但至今,我们还对他的名字这么陌生,不能不说是历代观影人的罪过。庸人就是用来埋葬大师的?我把这个电影从集体和个人上与老塔并列。从战争上与《战地钢琴》并列。从文学上与《百年孤独》并列。

  看看豆瓣上的介绍。我想写下这些文字的人也怀有着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像发现梵高和卡夫卡一样,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具有稍微鉴赏力的人看完之后,我想都会这么想的。

  电影是美和意义的完美结合,是抒情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是电影技术的充分运用,甚至一些技术特点,我在我所看的电影里都是没有的。这部电影更重要的是用一种恢弘的视野展示了广袤大地和民族的精神深度。多少个伟大的导演展示了人的精神深度,但他们都是用个人的角度。而这个电影确实用一种客观和集体的角度。这是所有的具有深度的电影难以表达的,也是那些粗浅和恢弘的战争所难以比拟的。我甚至觉得自己的语言难以表达这部电影,它拥有这独特的魅力,是文字难以表达的。

  电影用诗意的方式记录了古巴的贫穷落后,并自然的引起了人内心的震撼。我想任何战争和被压迫的民族都应该看这样的电影,那么他们就具有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敢于去起来反抗。电影分为四个小故事。我最喜欢的是第二和第三。

  第一个小故事展示的是城市人的苦难和心酸。一个小伙子在买水果,他的姑娘却被迫的沦为妓女。这是一种尴尬的处境,令人心酸的事实。这个故事并没有打动我,但最后一个场景打动了我,当那个外国嫖客从姑娘破落的小屋走出来的时候,他遇到了无数苦难的孩子,向他乞讨,他尴尬着,他的视野再延伸,看到无数的贫穷的人们萎靡的坐在小破屋集中的下面,这是怎样的心伤和震撼,即使一个外国人,甚至一个铁石心肠的人都要为此感到难过。“ 我是古巴,我是古巴,你为什么要逃走,你来是为了寻欢作乐,请继续寻欢作乐吧,难道这不是一片欢乐的景象吗?不要转移你的视线,看那,我是古巴,我是古巴,为了你,我是赌场,我是酒吧,我是酒店,我是妓女,但是这些幼童和老妪伸出的乞讨的双手,这也是我。”还有什么是比这更有诗意和震撼人心的控诉和哀怨。

  第二个小故事是米卡拉托夫技术上和深度上的完美结合,是现实主义与诗意象征的完美结合。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精神苦难的延伸,从城市走向村庄。老人守这一片甘蔗林,一直期盼着他们长大维持生计,最后在成熟时地却被人抢走了,老人疯狂了点燃了这片甘蔗林,点燃了自己的房子。在这个小故事里,出现了无数让我震撼的镜头和技巧,这些东西都是我是古巴独特的。

  1远方的天,用长镜头却显得清晰而具有丰富的象征性,美,壮阔,却孤独与悲壮。在白云夹杂的蓝天下是甘蔗林或者是单个人,树,这些简单具有特征和生命力的物体孤独的与蓝天契合。具有丰富的美学。

  2另外值得称道的就是米卡拉托夫独特的摄影方式,快节奏的动作画面。老人在疯狂的砍甘蔗,但镜头却一动不动,任由影像散乱和动作不清晰,暗示着人内心的疯狂和压抑。这在他的另一个电影《雁南飞》里也有意识的运用了,但我还没发现在别的电影出现过。

  3那团火焰,好像是一的镜头类型,却有不同,这里是动的。老人烧掉了自己的房屋,那团火雄壮而悲凉。熊熊烈焰,仿佛自己的内心燃烧。我看不出导演是怎么搞的,好像摄影机没怎么处理,但这团火却格外的具有悲壮美。在影像上远远超过了老塔的《牺牲》里的那团火。

  “我是古巴,我是古巴,有时候对我来说棕榈树的树汁充满这鲜血;有时候对我来说,那些围绕着我的低吟的声音,并不是大海的浪潮,而是那些唾弃的泪水,谁来给鲜血答案,谁来为泪水负责。”这是人类深深绝望的呐喊。但却有最打动的人的诗意方式阐述出来,还有比这更悲壮的吗?

  后两个故事对应前两个故事是对侵略者的反抗。

  第三故事类似于我们中国人熟悉的年轻人的游行反抗。他们用年轻人的血来铺垫,来唤醒大众。宏大的场面和远景头真是美极了。主人公从犹疑走向反抗,从死亡走向不朽。从同伴的死中感到最大的绝望,坚定反抗的决心。

  第四个故事。一个偏居在山上的小村庄的一家人,遇到了一个革命者,但他坚持不反抗。最后炸弹烧了他的房子,炸死了自己的女人,他走向反抗并且,预示着所有古巴人民的决心和力量。“我是古巴,我是古巴,你的双手习惯了使用农具,但是现在一把来福枪握在你手中,你现在射杀敌人,你在向过去开火,你在开枪保护你的未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