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鬼·情》影评10篇
《人·鬼·情》是一部由黄蜀芹执导,裴艳玲 / 李保田 / 徐守莉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鬼·情》影评(一):也是看了读库来的
看了读库介绍裴艳玲的文章,里面把余派唱腔形容的真是无与伦比,震撼至极。所以找来人鬼情看一看。
说实在的,可能还是我不太懂京剧,裴老师的唱段不是特别能欣赏。
回想起听黄梅戏马兰的女驸马唱段,第一句唱就被感染的泪流满面,看来真是萝卜白菜了。
《人·鬼·情》影评(二):人鬼情
通过一面面脸谱 一声声调子 一盏盏光影 一招招一式式的动作的戏剧舞台艺术把自己对家庭 社会 爱情 伦理道德责任和对艺术的理解都表现了出来 同时也发扬了中国传统戏剧艺术 80年代的片子还真的挺棒 看来80年代万人空巷看电影不是没有理由的 可能是文化大革命后压抑在一二十年中的各种思想和情感都爆发出来了 各个导演所经历的磨难也足以使他(她)们的影片足够沉重和深厚。
《人·鬼·情》影评(三):感悟
《人鬼情》讲的是性别认同,我想看很久,最近在电视和碟上分别看了两遍。应该说,它明显是个绝好的文本分析对象。不过这电影在很多问题上,说不清道不明。早几年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在性别“认证”这一方面,倒比它要真切得多。人鬼情的优势,在于它敏锐地触摸到了关于性别意识的许多问题。一直拍到秋芸文革后成名之前,都有一股积蓄着的力量。可惜这种能力似乎先天有不足之处,表达上障碍重重,给人感觉是万事俱备,死活欠缺一点推动力,我们有所感而不能被感动。
《人·鬼·情》影评(四):《人鬼情》,女人心。
秋父说:“灯光一亮,眼前黑压压一片观众。你就看见灯光,别的全看不见。锣鼓一响,人一出台,就什么鸟事全都没了。只有你在台中间站着,这就叫角儿,角儿啊!”他是男人心。
秋芸言:“谁是鬼?看不见摸不着的才是真鬼。”“我的全本《钟馗》就做成一件事。”“媒婆的事。”“别看钟馗那副鬼模样,心里最看中的是女人的命,非得给妹找个好男人不可。”“其实啊,是我自己心里总想着,该让女人找个好男人。”这是女人心。
《人·鬼·情》影评(五):评
中国电影制片厂时代的电影普遍叙事较差,尤其是文革后八十年代左右的一批艺术电影,在历史的批判当中思考人性、思考社会,但是又因为过往的经历和中国电影的制度,显得暧昧不清。比如说这部电影就特意淡出了文革,模糊了那个年代对京剧国粹艺术的政治定义,通过一个人的京剧生活,谈到个人在那个年代里,关于情欲、关于梦想、关于黑白、关于是非的界定。
因为太暧昧,又没有隐喻的诗情画意,所以电影不美、不艺术。反复出现的傻子,联想到《阳光灿烂的日子》。
《人·鬼·情》影评(六):人·鬼·情
不知为何,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往往反而让人感觉不够贴切。舞台姐妹如果说是由于时代风潮的原因,自觉地加入了更多的左的因素(谢晋的电影一般都很很好看,但他是典型的党代表,又红又专),人鬼情恐怕和导演对材料的取舍运用有直接关系。我总觉得,人鬼情固然是谈80年代国产片时不能遗漏的一部,裴艳玲的真人真事恐怕比秋芸要精彩得多。她唱钟馗简直是荡气回肠,同时代的,恐怕没人能唱出她的豪气来——这就是个性。至于电影,也许黄蜀芹太知识分子气了,而且是那种极世俗的知识分子气质,不爱特立独行、标榜个性。她和电影里的秋芸太隔,秋芸的心情,可能她只能理解无法体会,或者无法表达吧。
《人·鬼·情》影评(七):感动
人鬼情是根据裴艳玲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好象母亲跟人跑了,父亲其实是养父这些都是真事。裴艳玲的行当是武生和老生,她看上去就很男生相,不象电影里的秋芸,还算个好看的女生。也不象其他一些美色当道的女小生。裴的恩师郭景春据说是位貌不惊人的老头,也远没有电影中的张老师漂亮。不过张老师为了秋芸而被调回县城的故事却是郭的经历。裴和郭景春九十年代终于走到了一起,好象还是被“风言风语”促成的婚事。
【以上来自别人】
每次钟馗在家门外唱的时候我都很感动,不知为何,此片我看了两遍,两遍都同样感动。
秋云最后说“钟馗别看他这个鬼样,想的是女人的命,要给他妹子找个好男人”
《人·鬼·情》影评(八):人·鬼·情
人鬼情的优势,在于它敏锐地触摸到了关于性别意识的许多问题。一直拍到秋芸文革后成名之前,都有一股积蓄着的力量。可惜这种能力似乎先天有不足之处,表达上障碍重重,给人感觉是万事俱备,死活欠缺一点推动力,我们有所感而不能被感动。小秋芸看到稻草垛下母亲和人偷情,受了惊吓跑出来,又尖叫。这里表达的不太自然。事后,秋芸又在戏班里疑神疑鬼,寻找她在稻草垛看到的那个光头。随后母亲和她亲身父亲私奔,秋芸成为笑柄。自始至终,秋芸都在异常清醒和自觉的情形下,成为“品行不端”的母亲的牺牲品。和她青梅竹马的小哥哥在她遭到众人嘲笑时,也胆怯地投向嘲弄她的阵营。秋芸此时(童年)仿佛就已认清了人世的险恶。这种表现,在我看来未免太简单太合乎逻辑了
《人·鬼·情》影评(九):人·鬼·情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几遍的这部黄蜀芹导演的影片,可能是因为太小以及不喜欢钟馗的卖相,一直不太喜欢。作为女性题材电影,对于男性是处于一种贬低及居高临下的视角,无论从未出现过的丈夫、亲生父亲的后脑勺、一个傻子的多次出场……爱人张老师的胆怯离开,养父的理解鸿沟,始终让女主云秋处于一种超然独立的生活状态,唯有戏中的钟馗才是其理想男性,当生命中没有一个那么疼爱女性的男人出现时,只有自己来扮演这个角色来疼爱自己,即使这个人物其实只是虚构的一个非人的神,这种巨大的悲哀充斥着云秋无可奈何的落寞。黄蜀芹在此片中运用双线叙事的手法,将钟馗嫁妹的戏曲作为一虚线与云秋的生活脉络交织并与最后相交,碰撞出巨大的生活火花。略微欠缺的是,人物的浮沉缺少足够的幅度与力度,对人物的挖掘也缺少足够的张力。
《人·鬼·情》影评(十):人鬼情
剧情 : 解放初期,50年代,戏班里长大的小秋芸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爱上了戏曲。后来母亲与人私奔,父亲欲带她回乡,但秋芸迷恋戏曲艺术,坚持要学戏。父亲无奈,只好教她唱男角;秋芸学艺刻苦,很快就成了戏班里的台柱。在一次演出中,她被省剧团的张老师选中,正式进入剧团。60年代,秋芸在张老师的传带下,已成为剧团的头号女武生,师生之间也产生了真挚的感情。但张老师是有妇之夫,为了秋芸的前途,他离开了剧团。秋芸成名后,别人的嫉妒、讽刺、流言、诽谤总伴随着她,使她深感苦恼 。“文化大革命”中,因无戏可演, 她也结婚成家,生了两个孩子。粉碎“四人帮”后,秋芸焕发了青春,重返舞台,以精湛的技艺蜚声国内外。但丈夫对她的事业不支持,离家而去 。生活的种种波折,使她深感人情寡淡,决心一辈子嫁给舞台,永远献身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