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木屐树》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木屐树》的观后感10篇

2018-09-30 01:53: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木屐树》的观后感10篇

  《木屐树》是一部由埃曼诺·奥尔米执导,Luigi Ornaghi / Francesca Moriggi / Omar Brignoli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木屐树》观后感(一):故事时间诉说

  故事在时间中诉说

  残杀与反抗在时间调和。

  爱情嫉妒在时间中思考

  男人女人在时间中死亡。

  他蹲在那里专心致志的玩游戏,之后起身去吃饭,饭是妈妈做的,他狼吞虎咽的吃。时间与美好让他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

  他虚弱,他奋斗,他为爱痴狂……

  《木屐树》观后感(二):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一部好片,良久感動。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

  19世紀末義大利北部鄉村生活的紀實風電影。

  想起米勒那些畫兒,想起《詩經 七月》

  背景音是巴赫的管風琴、無伴奏大提琴,還有教堂的鐘聲與晚禱⋯⋯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的苦情,化作靜水流深的堅韌。

  上帝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木屐树》观后感(三):记录观影渠道

  1. 9区蓝光碟

  2. 2017电影节

  《木屐树》观后感(四):木屐树

  《木履树》导演起用了一批非专业演员效果非常好,也许是因为真实,所以表演特别细腻,尤其是片中人物表情,虽没有大悲大喜,但神情变化非常微妙耐人寻味。比如有个场景,是一个姑娘收了工在路上走,有个小伙子紧随其后,有意求爱。姑娘出于教养羞涩对他置之不理,但是她的表情,粗看不动声色,其实传神地流露出她意属于那个小伙子。这段两人基本没有什么动作,就是不停地走着,但是一点不显得单调乏味

  《木屐树》观后感(五):意大利好人

  看这部片子,总让我想起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一样底层的人,承受那么多的重压和剥削,依然默默顽强的活着,我是该为人类坚韧生命力赞叹,还是该感慨人世间从东到西,无处不在残酷真相参观过几个旧时贵族庄园,其奢华阔绰历时百年千年,仍足以让今人震撼人间,是地狱也是天堂,佛说,业力所使,所以只能默默(如果有机会一定会大声说)祈愿,有余力的人,请多帮助人,就算只是积德行善,更有余力的人,试着去做吧,更好的制度法律技术什么的。

  《木屐树》观后感(六):诗意逻辑

  我喜欢《木屐树》,它充满了一种无可奈何温情及残酷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并非产生激烈或者极端,它是来自于平和的,轻描淡写的,近乎妥协式的,无法选择的生活本身的逻辑。我愿意将此称作为诗意的逻辑。它是一种将生活寄予自然的,来自于土地的,来自于双手的,来自于劳动本身的自然主义式的风格。它令人在浸同时,唤醒了一种对自然生活本身的回顾,一种亲近大地的,来自于田野的,春夏秋冬风雨雷电雪的灌溉,让心灵泥巴地里打滚了一圈后发现其实弄脏的只是自己皮囊,而眼睛则依旧是清澈纯净明亮的。

  --Ermanni Olmi,1978

  《木屐树》观后感(七):书写底层,书写尘埃

  意大利导演埃曼诺·奥尔米于2018.05.07与世长辞,他的《木屐树》曾被列入“金棕榈十佳”。

  这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部意味深长史诗旖旎田园风光,近乎于琐碎的生活细节纪录了一个时代中我们不曾看到的另一面。直视生活的困苦,剖析底层的艰难,书写历史的空白。在历史的洪流中,大部分人都只是一粒小小的尘埃,而《木屐树》书写的正是尘埃。

  如同油画一样的画面,放低视角去平视,不由得想起了梵高的名作《吃土豆的人》。那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脸,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尽相同,但却汇合在一起,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侧面,描绘完整的生活图景。这不仅仅是他们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我的故事、他的故事,是我们的故事

  《木屐树》观后感(八):美丽哀愁

  这部电影无疑是美的。处处流露出诗学之美。虽长达三个小时,却并未给人拖沓之感。农村风景是美丽的,美丽中的哀愁却如何都挥之不去

  住在一处的几家人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艰辛。每每在一起,必要祈祷。祈祷真主保佑一切。保佑按部就班不出意外孩子鞋子坏掉了。父亲连夜偷偷砍掉了一颗小树给孩子制作新的木屐,最终被地主赶出了家园。此处辛酸,无以言表。

  美丽之处随处可见。耕田场景,剥玉米桥段记忆小时候模样无二分别。雪后,村子里的人聚在一起谈天说笑,亦是和小时候冬日光景一样。

  火花从地狱逃出,溜进烟囱,它们寻找灵魂,却遭遇恶魔

  神父找到寒冬在河边洗衣的遗孀,对她说,最小的孩子可以去孤儿院。遗孀回去和十五岁刚得到工作大儿子商量。儿子停下刚喝了一口的稀薄的粥,看向母亲,这真的有必要么?特雷西那春天就可以在纺织厂工作,皮埃利诺也可以帮忙。我可以整天工作,但是小孩子们要和我们在一起。

  生活本不易,处处充满无奈,却处处有爱。

  《木屐树》观后感(九):流淌屏幕里的乡间散文

  看了上海电影节放映的《木屐树》,说它是流淌在屏幕里的乡间散文诗也不为过。3个多小时的电影里,只讲述了三个简单农家故事,上帝在他们贫穷生活中保佑他们相爱。画面的每一帧都是美到令人赞叹的,大地色基调的背景下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城市小路都像印象派油画,在朦胧的布色中沉淀诗意。实在太美了。

  这场的观众素质很高,尽管开头工作人员播错了画幅,大家也只是有序地和门口的其他工作人员交涉。到了后面,由于电影的剧情没有什么大风大浪对话都极为日常,场内不少人都小睡了一会儿(包括我)。真是非舒服的一觉,四周几百个观众都静悄悄的,睡醒了睁开眼睛就能看到——眼前的大屏幕里美丽的十九世纪的意大利画卷

  导演似乎并没有打算夹杂价值观上的私货,他只是简单地记录三户农民各自的生活,他们之中有爱情发生、继而喜结连理的;有穷则心变、贪图不义之财而落空的;有不惜锒铛入狱偷砍一棵木屐树为儿子做一双新鞋子的。他们的生活又喜又悲,期间也发生不少与城镇文化碰撞场面,有改革激昂演说预示意大利山雨欲来;有牧师、修女勤恳的传道。生老病死稀松平常

  仔细一想,我似乎没有看过同类型的高质量农村之歌,可惜

  《木屐树》观后感(十):我的几点感受

  尽管对Ermanno Olmi很陌生,但《木履树》绝对是我最钟爱的电影之一,看过好几遍。前面的评论已经挺充分了,我只是补充几点自己的感受。

  关于音乐

  是《木履树》的配乐让我喜欢上了管风琴。在此之前我只知道管风琴是个轰鸣咆哮的庞然大物唱片录音里奇怪的音色我总难以适应。但是《木履树》中频频响起的管风琴,单独听也许并不动人,但和电影很般配,那声音清冷,纯净,让人感受到贫苦生活中农民的坚忍和希望。还有一个镜头,是一大群人在仓库里一边干活一边唱歌,没有管风琴,但是淳朴歌声也很动人。

  关于演员

  《木履树》导演起用了一批非专业演员,效果非常好,也许是因为真实,所以表演特别细腻,尤其是片中人物的表情,虽没有大悲大喜,但神情变化非常微妙,耐人寻味。比如有个场景,是一个姑娘收了工在路上走,有个小伙子紧随其后,有意求爱。姑娘出于教养和羞涩对他置之不理,但是她的表情,粗看不动声色,其实传神地流露出她意属于那个小伙子。这段两人基本没有什么动作,就是不停地走着,但是一点不显得单调乏味。

  《呼兰河传》

  《木履树》让我想到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一样艰苦的生存环境,但是不悲观,不抱怨,这需要特别的精神支柱才得以做到,在《呼兰河传》里是出于儿童眼光纯真,在《木履树》里也许是出于宗教信仰吧。《木履树》和《呼兰河传》里都时常流露出人与人之间脉脉的温情,在困苦中,这些温情也就格外感人

  最后要说的是,《木履树》真的是不容错过的好片,我觉得看十遍都不会厌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