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见》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不见》经典影评集

2018-09-30 01:52: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见》经典影评集

  《不见》是一部由李康生执导,苗天 / 张捷 / 陆弈静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不见》影评(一):或许应该鼓励

  蔡明亮的御用演员李康生执导的影片

  一直都不喜欢蔡明亮,可能源于浓郁的台湾腔~

  如同这部影片中寻找丢失孙子老人感觉应该是个年轻演员的化妆表演,真的是健步如飞,也情有可原:丢失了孩子,不过开口的台湾腔,还是让人感觉反感~

  蔡明亮这几年的片子用足了“性”,依然做作,李康生沿袭了他的这股风气,其中还参了些杂乱~

  《不见》影评(二):公园故事

  这部电影看了有一年了吧,映像有些模糊了。城市的公园中,是老人与孩子的聚集地,是一群被社会忽视的人的集散中心。老人是儿女尊敬长辈儿童父母关爱的幼子,然而又有谁真正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内心真实想法。也许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因为子女父母都要上班,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生存,漠不关心也许是不断进步的前提

  《不见》影评(三):被弃

  不见了的东西抛弃了你。

  往往从主动角度思考是得不到站得住脚的道理的。就像奶奶再找孙子时候提供的那些情况一样毫无用场。她的脚步总是绕着公园相同的一些道路走马观花般走过;或者又像用无动于衷蒙蔽住自己需要,而沉浸于机械运动般的游戏当中的高中生

  最终,她来到死人面前来说出那个事实:他们都不要我。

  这种情感在影片中应该是很重要

  不然爷爷和孙子,作为被动者(被找者)就不会享受着那种“不见”者的自由

  《不见》影评(四):你不见了。我才发现。我也不见了。

  不见了怎么办啊。找啊。于是阿嚒找孙子。少年找爷爷。

  一个尽心尽力疯也似的找。实在找不着了去跟已故之人说,你帮帮我,你不在我一个人好寂寞。阿嚒精疲力尽而又柔软哀切的台湾腔把观者责备死死缠在嗓子眼。

  一个没心没肺无所谓地找。不分漆黑昭白地打游戏跟朋友说爷爷死了。少年的眉目清秀更让人心疼围着他的深深无奈

  都是找得不得要领。都没有找到要找的人。却发现原来弄丢了太多太多。

  开头是近二十分钟的阿嚒奔波寻找。鱼缸里的杀鱼凶手报纸条。03年大家都带着口罩小康的电影蔡氏风格极浓。

  难说小康究竟枉了老蔡这番栽培没有,这部李康生出品时长不长,看时心里的不耐却多着。小康出演的电影倒是个顶个独有的精妙

  《不见》影评(五):不见。不散。

  看李康生的片子,跟看蔡明亮的一样,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抽完这只毒药。然后产生幻觉

  比起蔡明亮的绝望,李康生的片子充其量只算悲伤

  看,不散。要比不见早很多。

  两个完全不同的电影,却如出一辙缓慢爬行。

  不见。

  阿嬷不见了孙子。少年寻找他的爷爷。两个人在公园水池边相遇了。

  然而。在公园围墙外面,一个爷爷拉着一个孩子快乐的行走。

  不散。

  日本男子迷宫一样的电影院里穿行。售票员一次次的寻找放映员,却未找到。老演员坐在电影院中看自己无人观赏的影片,泪眼婆娑。

  最后,电影散场。

  我总是在想。是不是两个人在一起久了,互相就会影响改变,然后看起来就好像是一个人。有细微差别,但是已经融合,成为一体

  李康生总是带着蔡明亮的影子,蔡明亮也总是背负李康生的模样

  电影散场了。你还不打算离开么、

  http://hi.baidu.com/%CA%C0%CF%AE%B5%C4%C9%DD%B3%DE/blog/item/a15e501b9ff4f4d0ad6e7523.html

  《不见》影评(六):不见,觅而不见,视而不见

  李康生、蔡明亮的合作,有了《不见·不散》。

  I

  这是一部用来反省忏悔的片子。

  不见,觅而不见,视而不见。

  阿嫲在寻找孙子小奕,四处奔走,大声呼叫。我的孙子不见了,他三岁,他穿着橘子衣服,他穿什么颜色裤子不记得,他可能和一个白头发的爷爷一起——她一遍又一遍的向见到的所有人描述着,哭喊着。小奕不见了,阿嫲很委屈。她实在是不明白为什么能把孙子丢了,她只不过拉肚子去了一下洗手间,她甚至还让别人帮她看管着。阿嫲以为她一贯爱着小奕,而她也的确爱他。所以他就会一直在那里。但她不知道,当小奕还在她视野范围的时候就已经不见了。被她视而不见。她忽略了小奕今天穿的不是橘子色而是蓝白条纹衣服,她甚至将这个三岁的小孩交托给另一个玩得不亦乐乎的五六岁陌生小女孩。当爱变成了习惯,我们慢慢就会以为一切都理所当然,一切都不会不见,一切都可以视而不见。

  少年在寻找爷爷,默默的游荡。他爱爷爷,他知道爷爷总有一天会因为老人痴呆症而死去,就像那一缸鱼。不知道他看到流浪企图吃他抛弃的早餐时,会不会想到爷爷给他的爱是许多人的奢望却被他视而不见。也许生活就像他迷恋的游戏,虚幻和显示只隔着一道玻璃。所以他对爷爷的孤独视而不见,只在游戏里沉迷。

  阿嫲和少年终于没有看到他们要找的人就隔着一道围墙。他们被自我包围着,对身边的人视而不见。

  II

  身边的一切都很脆弱。一个轻轻的偶然,以为抓在手上的就已经猝然消失。正如不见了的小奕,不见了的爷爷,和那位网吧里的中年人

  我们都落入了惶恐

  III

  这部作品很生活化。节奏缓慢,情节简单。像一部记录片,真实的展现事件的每一秒。失去以后的彷徨无助,如此真实的被记录,被呈现。

  生活就是这样。

  《不见》影评(七):丢了

  孙子不见了,奶奶四处寻找,甚至求助于往生的老伴

  爷爷不见了,在网吧里浑浑噩噩。

  最后不见了爷爷的孙子和丢了孙子的奶奶在暗夜中交汇,一个沉默不语,一个叫声凄厉

  最后屏幕黑了

  泥娃娃泥娃娃

  泥呀泥娃娃

  也有那眉毛也有那眼睛

  眼睛不会眨

  泥娃娃,泥娃娃

  泥呀泥娃娃

  也有那鼻子也有那嘴巴

  嘴巴不说话

  她是个假娃娃

  不是个真娃娃

  她没有亲爱爸爸也没有妈妈

  泥娃娃泥娃娃

  泥呀泥娃娃

  我做她爸爸我做她妈妈

  永远爱着她

  本是欢快儿歌,在中性的嗓音和拖慢的节奏中我听到的是无尽的悲伤。

  影片中丢了中间的一代人。不, 有一个,那个中年男子,猝死在了网吧。

  《不见》影评(八):绝望“明亮” 无奈<不见>

  小李究竟是老蔡多年培养出来的青年 我从来就明白他的导演处女作将完全延续蔡式风格 果不其然

  片子一开首 奶奶在公园丢孙子的戏足足超过20分钟。不停地喊着“小奕”的老人 身体瘦弱异常矫健地到处跑、问。她去公园广播派出所报案。每个人都问她同样的问题“男的还是女的”“几岁了”“穿什么样的衣服”“在哪里丢的”……她只能不停的回答男生、三岁、穿橘子色衣服……”。。。有什么用呢。即使作为观者的我 也不会去相信公园的广播与派出所的民警 不会相信那些被提问与回答了N遍的话能起到什么作用。那20分钟 是几近让人绝望的悲惨。因此也不难理解奶奶最后去了自己先生墓地寻找虚无的安慰

  那个穿着兰色衬衫的少年 不晓得他在网吧游戏了几天几夜。与网吧老板关系居然因为游戏而显的那么亲密。他与自己爷爷的关系太多冷漠 以至于几天来将爷爷为他准备早饭都挂在公园的树上置之不理 以至于几天不回家也不会考虑爷爷会不会担心 或者为爷爷担心。爷爷还是失踪了 就像小奕一样不知了去向。但小奕有奶奶拼命的寻找 少年回家后 却依然还是停不下的游戏

  最后 陆奕静饰演的奶奶与张捷饰演的少年还是相遇了。寻找亲人 究竟他们是怀着爱还是愧疚。奶奶在自己先生的灵前说 小奕不见了 儿子一定会怪我一辈子 我该怎么办。我倒真是不确定小奕予她的重要性在哪里了。先生走后 她感觉了寂寞 了解了自己丈夫怨恨。她只是害怕寂寞么 所以孙子小奕几乎成了她再生活的动力支柱 使她不再没有人关注问候。少年对于爷爷迟来的牵挂 多少还是出于一种对于一个人生活的莫名恐惧

  可悲的是 最终 少年与奶奶在夜深到诡异的公园里 面对一滩死水席地而坐。而小奕与苗天饰演的爷爷 却与他们相隔一道薄墙 缓慢走过

  一种冷漠与疏离的气息始终贯穿着片子。少年面对冰蓝的游戏画面出神表现了对于现世逃避怯懦。游戏中的人物设定成“连战”和“宋楚谕” 政治此时只是被戏谑的对象。这样的生存状态 仿若“另一场瘟疫” 在片子的开始已经被李康生点明

  老蔡与小李 应当是中国当今对于个人电影与艺术电影执着追求典型代表。我亦是十分敬佩陆奕静、苗天、陈湘琪、陈昭荣这些一直为老蔡片子增色的演员们。可以说 老蔡每部片子都逃不了票房毒药的厄运 而能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坚持下来的这群人 必定是有着对艺术与生命思考的相通和共鸣的。即便他们的片子基调再过灰色 我始终认为 那是场色彩华丽的斟酌与反思

  《不见》影评(九):李康生,你***到底想说啥?

  李康生绝对是一个又自恋又自负的导演。否则的话,他就不会在影片都开始了两分钟之后很突兀地插一个画面进来,“李康生作品”;否则的话他就不会把影片中那个死老太婆的儿子拿自己的名字命名,生怕观众不知道自己的大名。当然,前面只是调侃一下,真正显出他的自负的是影片的独特个性拍摄手法和叙事手段,很个性,以至于让人“个应”了。

  看完这部片子的人,最想称赞的不是自己的品位,而是自己的耐心。上来20分钟,先是一个老太婆在公园里寻找自己的孙子,走来走去,问来问去,这一部分基本就是温吞水,镜头在20米之外一直跟随着那老太婆,台词单调,无非是见到每个人都要问一句,你有没有见到我的孙子啊?三岁的男孩,橘子色的衣服。。。我就想,幸好我是拿电脑看,忍不住了还能跳跳,要是在电影院看那还不得把我直接送到周公那里去?其实,这段倒不是没有丝毫用意,丢失掉自己孙子的奶奶发现孙子走失后,一直在问,一直在找,一直在跑。。可是难道这一简单的用意就非得用20分钟的单调的丝毫不带个特写的不间断的远景表述么?还有,影片逐渐进展下去,老太婆表现越来越像个老年痴呆,丢孙子的事实都开始被质疑。我就想,“我靠,李康生,你小子要拍悬疑片?”嘿嘿,接下来的故事否定了我稍微提起的些许兴趣,还是温吞水,到最后啥也没说清楚

  不过也不用说清楚。李康生纯粹就没想讲啥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些碎片的组接来表达一种情绪。失去老伴,独自生活的老太婆的生活的脆弱精神的脆弱值得令人同情;还有那个后来出现的网络新青年对于爷爷的追思,等等,这种情绪无疑都指向一个事实:李康生是个心思细腻男人,连他妈这种小情小调的都能给拍出90分钟的片子来。最后,李导又在片末继续标榜了这一点——献给天上的父亲。我靠,不是我跟你急,你献就献吧,拉着观众一起献多少有点不仗义,观众要是买了票进了电影院,正打算通过一部温情片来打动身边的女人,让她心软且身软下来的时候,看了你拍的这么一部片子,那还不得都睡了?

  所以说,这部片子压根就不适合在电影院看。想表达亲情,就得赚取观众眼泪,就得煽情,不能像你这么艺术而清高地慢吞吞地炖水。就算你想走艺术路线,这90分钟的片子未免也太有点小题大做了吧。你要是把他浓缩到20分钟,去参加个什么电影节短片奖评选,还是有点希望的。

  《不见》影评(十):不见

  这是一个关于丢失的故事。

  一个丢了孙子,一个丢了爷爷。

  她拉肚子,从厕所出来,又回去,蹲在马桶上,再出来,孙子不见了。

  她跑来跑去,见到人就问,看见小奕了没有,男孩,橘子色衣服。

  从不会说话到会说,从不会走路到会走,从不懂事到懂事,把一个孩子养大,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

  她回家,取了小奕的照片,出来,跟疯了似的坐上每一辆摩托车,她说,我要找我孙子,我孙子掉了,你载我找一找。有人把她轰下来,有人终于载了她。

  摩托开来开去,没有找到,她于是说,我要找我先生。

  我当时想,她先生一定已经死了。

  是这样的。

  一座陵园,好像在山上。她买了先生爱吃的烤鸭,还烧了香和纸钱

  其实不是陵园,她先生住的地方,是一个骨灰堂,摆放骨灰的架子,一个一个,挨得很近,好像人死了,依旧住得很拥挤

  门没有开,她进不去,她跪在外边哭。

  她说她没法向孩子他爸交待,凄凄惨惨的,一直哭。

  她瘦弱的身子,一颤一颤地,可是,哭有什么用呢。

  这让我想起了我常去的一个陵园,坐很长时间的车,在西北旺。

  那是一个天主教的陵园,在一片田地的中央。

  天空澄明干净,高高地张开,像一个深深的湖。

  如果从天空中俯瞰,它的骨灰堂是一个十字架的形状,然后,四周遍布着十字架的墓碑与墓地。

  我总爱在墓碑间流连,有人活着,就总有人死去。有的墓碑上,有照片和文字,有一个小姑娘,死的那年,只有12岁,白血病,她长得真漂亮。

  那里总是非常的安静,人很少,总是很冷。

  可是,我真喜欢那个地方。没有人打扰,呆上半天,就仿佛连心都干净了。

  那个叫海珊的,是电玩店里的成年男子么。

  可是他和那个男孩,为什么不说话,而要用电脑来交流呢。

  男孩说他心情不好,他爷爷死了,是老年痴呆症。

  他说这些的时候,面无表情,仿佛死的是别人的爷爷。

  可是,他在回家的时候,排队买了爷爷最爱吃的烤鸭。

  满屋子满楼道整个鱼缸都是碎纸,代表的是纸钱么?

  金鱼死了,浮上去又沉下来。

  片子的最后,他们两个人又碰面了,一个叫着爷爷,一个叫着小奕。

  然后,一起,无助地坐在湖边。

  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湖好像在施工,它被一个圆形的铁板围住。

  而铁板的外面,一个爷爷,领着一个孙子,缓缓地走了过去。

  有很多东西,一旦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封面上那个“见”字,我真喜欢,像极了杨树的眼睛。

  台湾那个地方,没有杨树吧,没有眼睛,就看不见,看不见,又怎么找呢。

  丢失了,就再也不见了。

  片子最后也没有说,那个泥娃娃的歌是谁的。泥娃娃,没有爸爸也没有妈妈,我来当你的爸爸,也当你妈妈。

  把盘从机器里拿出来的时候,我突然看见了自己右手腕上的痣。

  这让我想起小的时候,我跟我妈说,妈,要是有一天,我丢了,你要记住,我的右手腕上有一颗痣,你一定要记住,这样就能找到我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