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夜》影评10篇
《死亡之夜》是一部由阿尔贝托·卡瓦尔康蒂 / 巴兹尔·迪尔登 / 查尔斯·克瑞奇顿 执导,Mervyn Johns / Roland Culver / Mary Merrall主演的一部恐怖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死亡之夜》影评(一):当幻想重复多少次的时候就将变成现实?
埋在深处的俄狄浦斯的宿命观:我们最恐惧的就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将要做出的(或已经做出的)。我们面对深渊所恐惧的并不是单纯未知的深渊,而是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去想要或者强迫着跳下去的幻象或预知(正如电影中所表现的)换句话说,也许世界上本没有预知,只有宿命的反复轮回和重复发现。
或者,这一切都是幻想,预示以及预示的证实都是幻想。在这种情况下,另外一个恐怖就出现了:当幻想重复多少次的时候就将变成现实?当我想到每一次我们意识到的重复也许已经是无数次的重复的后继,我就不寒而栗:黑暗的幻想向液体一样溢出了我们的梦境,变成了现实,一个毫无救赎的现实。我逐渐明白了主角的选择:与其承认这个现实,我宁愿选择生活在无穷的梦中:至少每一次都有醒来笑着感叹这一切只是个噩梦的安慰机会。
《死亡之夜》影评(二):胡扯自娱,请勿观看
梦的深层欲望(里面故事的镜子是梦者的一种挣扎最后被妻子打碎的镜子意味着被现实拉回了理性的范畴以及木偶戏中的木偶与赋予他的表演者之间的斗争,不疯魔不成活的写照,这两个故事是相对的)和恐惧(不同人物之间的斗争深层的相互斗争到最后所有人对梦者的一种斗争压迫梦者)及与现实的联系,还有自我(梦者本身),本我(梦者潜意识的多重人格),超我(高尔夫故事里的死者与木偶等赋予非理性外的存在),意识(理性,梦境里的医生和梦者自己)与潜意识(梦境里相信鬼的人,非理性无法用明晰的逻辑构建却存在的事物,具体第二个故事较为典型)的关系,最后片尾的轮回(这些东西都通过我们无法外在意识的理性渐渐通过潜意识再通过梦境的来进行表达,说明这是一种无限死循环的模式)。
很经典,做下笔记,还需再细看,从中获取启发,也可用弗洛伊德来解释。
标题就是我看完这部电影后的内心感受。说他浪费了我两个小时,是因为这部电影若是放在今天,应是只能算作一部差强人意的电影,仅仅合格。可这是1945年的片子,我想在那个年代恐怖片应该不可能被算作主流。然,导演们却拍出了现在多数主流恐怖片里可能涉及到的题材。整个故事主线中主角的预知梦以及无差别的预言我想在很多电影中都被借鉴过,结尾的无限轮回更是让我想起了很多电影,包括我的最爱之一《恐怖游轮》。第一个故事很薄弱,不论是幻觉还是预言什么的,总之和主线某些方面很相似。第二个故事更是现在大多数涉及到鬼的恐怖片所表现出来的“见鬼”,顺便吐槽女主演技。第三个故事的镜子至今还被国产烂片津津乐道。第四个故事好欢乐,让我想起林正英、《回魂夜》还有《僵尸肖恩》。第五个可以说是最惊喜的,一开始以为是《死寂》,最后发现居然是《惊魂记》。最终男主展露出本性,这样的心理变态在很多无鬼的恐怖电影中都有涉及。最终将所有小故事串联在一起归结到主线来,似乎现在某些多线叙事电影也有它的影子。这样看来,我看过的恐怖片里很多都有这部黑白电影的影子。我自认为恐怖片看的不少,因此这部电影单从恐怖来说完全没有任何地方能够吓到我。但是,如果没有这部电影,我想可能我看过的很多恐怖片就拍不出来了吧。这样的构思,着实令人钦佩。因此,我说它是一部神作。
评分:9.2/10
《死亡之夜》影评(四):一场心理悬疑片盛宴
第一个故事:赛车手的死亡预像
《死神来了》《降临》等故事广为运用,科幻片中、恐怖悬疑片中、鬼怪灵异片中、梦境中……
第二个故事:与幽灵相遇
这个更普遍了,远至我国古代的很多志怪小说,到日本很多故事,到现代各类恐怖片;与鬼怪相遇,产生各种事,本以为是正常人,后来才知道竟然进入了鬼怪的领域。
第三个故事:镜子寄魂
镜子可以照见一些不寻常的东西;
以及可以根据镜子能照物的特点,需求自创,一些特殊镜子的特殊功能:
神话中的照妖镜;
心理悬疑片中心中有鬼的人不敢照镜子、有如恐惧等神经症的人不敢照镜子、害怕自己长相如电视剧《天涯明月刀》公子羽不敢照镜子;
灵异世界的入口;
……
鬼魂带有怨气来找生前的人,和第二个故事性质相似;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其实隐含构建了一个鬼魂世界——人在死亡成为鬼魂后,都会接受鬼魂培训,从而获得各种鬼魂的能力,如显灵,如返回异世界等等;而这个鬼魂着急与显灵而在重返异世界的功课上不重视,导致没法返回鬼魂世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如同《寻梦环游记》一样可以打造一个异世界。
第五个故事:人偶师双重人格
这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片,本片后这样的心理片也是越来越多,人格分裂、精神分裂广受电影人喜欢;拍出如《致命ID》《惊魂记》的人格分裂片,如《禁闭岛》《K星异客》这样精神分裂片无数,现在也还是一大电影类型,只不过现在拍的很多都拍不好。
.
主题故事:无限循环庄周梦蝶
首尾相接无限循环庄周梦蝶,后来很多好片都用这种方式,如更为现在很多人知的《致命游轮》、《黑镜第二季》里的白熊正义公园、《西部世界》里的无限循环在一天(无限循环在一天还有不少电影)
这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理解:
一.无限循环的梦境
建筑师一直都是在睡梦中(植物人、永久催眠、意识滞留、死亡时刻、时空停滞……),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梦:
开始阶段:从床上噩梦而醒、接着接电话去农场,接着感到似曾相识,然后慢慢记起一些东西(“好像一片黑暗中偶尔一道闪电闪过,一个画面显现”这个比喻非常好);
发展阶段:在场的人纷纷开始反应,有的怀疑有的开始说自己的事,逐渐引出大家一个个故事;
高潮阶段:建筑师感到深深的不安要离去,被劝留下后和医生开始“咨询”,然后勒死医生,接下来建筑师进入之前每个人讲的灵异事件里,喧嚣与混乱,最后一幕被众人投入“牢房”然后惊险而不记得梦境内容;
接着,接入开始阶段,从床上醒来……
二.无限循环的内容、无限循环的一天
这一切都是现实的,被人布置来无限循环这一状态,如《西部世界》,如《黑镜第二季》白熊公园,而布局者动机可能是某种谋利,可能是某种惩罚;
三.一场潜意识之行
如《催眠大师》类的催眠意识中,如《黑镜圣诞特别篇》中的意识场景中,如《禁闭岛》的现实布局;
……
《死亡之夜》影评(五):恐怖饕餮盛筵
1945年拍摄的《深夜》确实是一部杰作,影片是通过一个男人拜访一间乡间小屋参加一起小型聚会,所引发的会上宾客叙述身边的五个独立的灵异故事组成,从而形成一部完整的电影。这五个短片和贯穿短片的片外故事是由四位导演分别拍摄的,他们是:巴兹.迪尔登的通篇故事和短片《灵车司机》(Hearse Driver)、Alberto Cavalcanti的《圣诞派对》(Christmas Party)和《温特瑞丽欧奎斯特的木偶》(The Ventriloquist's Dummy)、查尔斯.克里奇顿的《高尔夫的故事》(Golfing Story)、罗伯特.汉默的《幽灵古镜》(The Haunted Mirror)等。现在这种叙事结构的短篇已经很常见,但在当时确是大胆的尝试,几位导演配合的也天衣无缝。
故事由擅长侦探片的巴兹.迪尔登拍摄(我看过他导演的《牺牲》、《美人局》和《国际暗杀局》都相当精彩,此外还有《沙漠龙虎会》较为一般):中年男子克雷格驱车前往一乡间小屋,他的好朋友福利先生约了一些朋友在这里举行了一个小型聚会。克雷格到了客厅看到与会的宾客,他突然感觉这些情景和人物都在他的梦境中出现过,他甚至都能料及接下来将要发生什么,一切都似曾相识的感觉。越往后发展,这种意识越是引发了在座宾客的相同看法,唯独其中的心理学教授对此不以为然,也一直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排除克莱格所谓的超自然现象的谬论,而克莱格一直在向所有人暗示这天夜晚将有可怕的事情发生。
聚会中五个人物分别讲述的故事如下,好几处地方让我有点儿发怵 :
故事1 《灵车司机》:导演仍是巴兹.迪尔登,由一男青年叙述,原是赛车手的格兰杰在一次赛车比赛中受伤,在医院疗养之际产生幻觉看到了,一位驾着灵车的老司机在窗外对他说“先生,只剩一个位置了”暗示他来乘车。康复的赛车手在一次等公交车时,老售票员对他说“只剩一个位置了”,赛车手没有上去,这列公交车没开走多远便从桥上坠落。
这个短篇故事是全片最薄弱的一个故事,但我相当喜欢它。带有预言色彩的启示性,它通过主人公幻觉上产生的错觉,从而幸运的躲过了一劫。
故事2 《圣诞派对》:导演是Alberto Cavalcanti,这个人的片子此前一部也没有看过。该段落由年轻的姑娘莎莉讲述,一个圣诞夜,她和同龄朋友在朋友的别墅里玩捉迷藏。她藏在一处在百年前发生过谋杀案的小卧室里,在这里她见到了一个小男孩,并照顾她入睡。后来她出了这间卧室才知道这里根本没有存在过这个男孩,这个男孩实际上就是当年被亲姐姐谋杀的小孩。
是中邪还是自己产生的错觉呢?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个被亲姐姐杀害的男孩的幽灵并没有伤害莎莉,而不知情的莎莉反而像姐姐一般的照顾男孩入睡,让男孩感受到了姐姐真正该做的事。
故事3 《幽灵古镜》:导演是执导过《仁心与冠冕》的罗伯特.汉默执导,由伊恩.奥美女士叙述,——有一回,她为她的丈夫买了一面古镜作为生日礼物。但丈夫总在镜子里看到反映的是另一间屋子的影像,渐渐的他的脾气也变得古怪起来。时间一长,妻子也发觉古怪,她在买来镜子的古董店老板那里得知,这面镜子是几百年前一位伯爵的镜子,他因为腿部受伤便一直躺在床上,由于身体的限制无法外出被困于屋内,时间久了性格发生了变化,开始猜疑自己的妻子红杏出墙,最终在这面面子前掐死了妻子。奥美女士回家后发现丈夫业开始怀子自己出轨,并且也试图勒死自己。挣扎中的奥美女士砸碎了镜子,丈夫也逐渐清醒……
影片通过一扇镜子来展现男主人公在面对真实的自己和虚拟的幻境中的徘徊,在镜子里面你看到的是你自己本身还是你的潜在阴暗面呢?如果有勇气是否可以战胜它这些都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
故事4《高尔夫的故事》:由《熏衣草山上的暴徒》导演擅长拍喜剧的查尔斯.克里奇顿执导,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作品是1988年的经典喜剧《一条名叫旺达的鱼》!这个故事是来源于科幻小说宗师H G威尔斯的创意。
这个故事是片中一位先生讲出来调节气氛的,成了这部恐怖短篇集里面的一瓶调和剂。
两位玩高尔夫球的死党乔治和拉瑞同时爱上一个女孩玛丽,玛丽也很喜欢他们俩,可他们必须有一个人成全玛丽。因此他们决定用高尔夫比赛定胜负,最终失败的拉瑞跳河自尽。婚后的乔治生活幸福,直到有一天遇到了拉瑞的鬼魂,但是只有拉瑞自己能看到它,拉瑞可以显灵却忘记了消失的法门因此十分苦恼,乔治也开始帮他分析该如何消失,但结局是乔治消失了……
这部讽刺剧非常有意思,结局也很有颠覆性。主演该片的两位主角是《贵妇失踪案》里面那对滑稽的英国人巴兹.雷德福(Basil Radford,这个老头长的和麦克尔.凯恩特别的像)和诺顿.维恩(Naunton Wayne),俩人合作了许多经典喜剧,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喜剧拍档。
故事5《温特瑞丽欧奎斯特的木偶》:第五个故事也是全片最精彩的故事,无疑是其中最不安的恐怖故事,难怪拿来压轴。这部短片也是由《圣诞派对》的导演Alberto Cavalcanti执导,麦克尔.雷德格里夫主演(演的太精彩了!赞一个!)。这个故事是心理医生口述的,故事通过知名腹语表演者温特瑞丽欧奎斯特.迈克斯韦和他的木偶人雨果展开。会腹语的麦克斯韦的木偶表演可谓精彩,其腹语和雨果的嘴巴一张一合也搭配的珠联璧合。在一次木偶戏表演中,他巧遇另一位腹语专家西尔威斯特.奇。看似木偶雨果有自己的头脑一般,千方百计诱惑西尔维斯特来取代迈克斯韦。西尔维斯特一直认为这是麦克斯韦的恶作剧。在酒店,麦克斯韦误认为西尔维斯特偷取雨果开枪射伤了他。在监狱里,一直被人觉得无辜的麦克斯韦被雨果百般调侃,一怒之下将其剁成粉碎。
结尾处,西尔维斯特来探监将剧情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躺在床上的麦克斯韦嘴唇动着用雨果的声音对他说:“你终于来看我了,我一直在等你。” 作为心理医生的 下出结论:迈克斯韦并非无辜,他乃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对自己表演木偶的技艺信心不足的麦克斯韦,也和他多年来从事木偶表演有关让他渐渐出现了人格分裂,分裂出一心想寻求他人合作的木偶人雨果的性格以及对自己缺乏信心又不肯和雨果决裂的软弱本质性格。于是在遇到西尔维斯特时,心中的雨果性格开始萌发去寻找西尔维斯特(当然这种性格是麦克斯韦拿着木偶来呈现),而麦克斯韦本人则浑然不知,一直心存猜疑的他误认为西尔维斯特偷拿了雨果,所以开枪酿下惨剧。
这部短片用短小的篇幅展开了这个故事,片尾人格分裂的麦克斯韦不正是《惊魂记》片尾的诺曼贝茨吗?显而易见,希区柯克的《惊魂记》也借鉴了此短片。而更受其影响的莫过于理查德.阿顿伯罗1978年导演,由安东尼.霍普金斯主演的恐怖片《傀儡杀手》(Magic)——这部片我也写过篇影评,很不错的电影!
不仅Magic一片,关于腹语和木偶的影片还有早期的THE UNHOLY THREE (1925/1930)、THE GREAT GABBO (1929)和DEVIL DOLL (1963).
五个故事结束后,心理医生确实应验了克雷格的预言,他在倒酒后会将眼镜打碎。在所有人都去忙活自己的事情时,克雷格开始歇斯底里的疯狂起来,他借助于这种种预言来完成自己杀死一个人的心理满足感,从而通过合理的解释来圆局而不会让人产生怀疑。在勒死心理医生后,他也出现了幻觉——那些故事里的“坏东西”都跑了出来犹如一个超现实主义万花筒一般——和一些小朋友玩捉迷藏,他藏到了那间发生谋杀案的房子里,见到了古怪的幽灵古镜,然后监狱长对他说了一句:“只剩一个位置了”,关入监狱后木偶人雨果掐住他的喉咙…………然后噩梦突然惊醒,原来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场噩梦,他醒来后接到一通电话,是好友福利先生邀请他去参加乡村聚会。
显然已经忘记了噩梦的克雷格异常高兴,妻子的一句“这才是你所需要的,它(指代聚会)可以帮助你摆脱那些可怕的噩梦”才使克雷格想起来什么事。克雷格驱车前往聚会的地点,还是电影开头那间农舍,还是福利先生前来迎接。这一切的一切又和电影开始(噩梦中)交相辉映。这是梦对他的暗示呢还是有一个噩梦?国内前不久刚刚上映的《箱子》的结尾同样也是如此,现在这种手法已经比较司空见惯了。
1945年在弗洛伊德去世后不久的这一年,出现了大量心理分析和梦的解析等影片,如《爱德华大夫》、《爱到天堂》等,从而也穿插着超现实主义的特色。编导特意安排对梦境和现实的混淆是否也在理性的阐述梦境是由现实生活支配的,而梦境同时也会自配现实世界中的点点滴滴。而宴会的一伙人和心理专家的分歧是否也是英国的保守派思想者和超现实主义思想的对峙,或说是迷信和科学的对峙?这就如同《周公解梦》和《弗洛伊德’s梦的解析》哪一个更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