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朗宁版本》影评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白朗宁版本》影评精选10篇

2018-10-03 01:14: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朗宁版本》影评精选10篇

  《白朗宁版本》是一部由安东尼·阿斯奎斯执导,迈克尔·雷德格瑞夫 / 简·肯特 / 奈吉尔·帕特里克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白朗宁版本》影评(一):大抵天才都要忍受孤独

  讲述教育的片不知凡几,死亡诗社,放牛班……但或许它们的力量都及不上这部1951年的电影。

  他自认是天才学者作为老师完全失败。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自己不幸。有些人总不善于表达情感,什么时候冷冷淡漠。不知道该付诸怎样的表情话语不知道怎么挽救冷却下来的梦。十几年的付出到最后还剩下什么。一直以来的坚持变的如此可笑。他知道这一切依旧默默忍受包容着所有人沿着不归路且歌且泣的走下去。他教导学生情感,但自己却是最缺乏情感的人。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后来又实在怒不起来。与其强求自己不想要的生活,不如把灵魂交与孤独陪葬。

  这是他选择生活。不论对错无怨无悔。直到某一刻……彻悟。

  这是最艰难的道路。但走过之后……他比任何人都强大

  《白朗宁版本》影评(二):Three Versions of One Persin

  The Browning Version,剧本排列得严密整齐,冲突爆发的恰倒好处,由火山的淤积,爆发,直到开始新的生活,列式传统完整

  线索就是那三本<<阿迦门农>>

  第一本是希腊原文,他本人就似隐藏在这些冷涩难懂文字背后.虽然固执高昂尊贵的头,保持自己的肃静正直忍耐,得到的反应只是不解,背弃甚至嘲笑.别的人看不懂,只感觉他的可笑.同情他的妻子,嘲笑他的口音利用他的懦弱,在他那些难懂的幽默无动于衷.他却也并不在乎这些,只是不动声色地尽自己职责

  第二本白朗宁版本的<<阿迦门农>>,是一颗火种,揭去了这张没有感情面具.也随之显现数人的真感情.他将做出什么选择?是回到原来的<<阿迦门农>>身后,还是成为另一个白朗宁?

  还好第三本的保存,使他终回到本体.他自己的那本未竟的<<阿迦门农>>译稿,重新回到手中.他再不隐藏,也不必改变,只需回到真正的自己而已.

  这就是所谓人生探索过程罢.

  感谢这个世界,有那些神圣知识,还有那些有爱恨的人.

  《白朗宁版本》影评(三):向传统致敬

  看老英国的片子会有一种恍如隔世迷离感,干净到几乎透明的黑白画面、绵密的情节和整殇的结构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古典魅力,而同样让人不容置疑的是它所要传达的道德信念,即使受伤,也是坚定从容执着、有穿透力,实在是骄傲厉害,实在是绅士不行

  时代总是向前在走,向前走的时代总是会创造一些新的东西同时也毁掉一些旧的东西,这叫新陈代谢。所以,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之叹,而古代之前还有上古,上古之前还有远古,所以,念旧怀古并不是说古的旧的真有多好,那只是一种态度,以宣示你对现实不适应不苟且不妥协,以表达你对某种东西的不疑不惑不离不弃,有的时候甚至是敬畏,甚至是守护

  这个片子讲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时代一个失败主义者故事,也是一个秉承古典情怀的人自我救赎精神历程。作为一个契机,也作为传统与自我之间的一座桥梁,古希腊悲剧《阿伽门农》的勃朗宁英译版本,其在希腊文元典与英文权威经典译本之间所构成的版本学意义上的延续关系,隐喻着一种传统的神圣与尊严,让世风继续日下吧,让人心继续不古吧,所幸,哈里斯终归还是重新捡起他年轻时搁置的《阿伽门农》的那个未完成的译本,以向传统致敬的姿态,去修复自己的人生,完成自己的使命

  《白朗宁版本》影评(四):那些被上帝诅咒冷漠之人(转载于时光网sunyunya的博客

  人生的惨败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在每一个选择与执行时刻,他过渡得如此自然,然而在潜意识里,他能感受到失败与徒劳的预兆,有时他会寻求改变,从撒旦转向上帝或从上帝转向撒旦,但无论怎么改变,就像演员扮演的角色一样,不过是形式更替而已,结果相同的。

  冷漠与孤独乃是生活中普遍存在,无论圣人凡人都不能摆脱。人们都说老教师冷漠,那其他人就不冷漠吗?太太们在男人中间一个个母爱盈身,慈祥华贵,背地里却勾心斗角,说别人的风凉话;体育老师一副乐观活泼的姿态,向学生们宣泄着自己的幽默与亲民,但我们仔细听听他的演讲,又能听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他的所作所为,不过为了炫耀,源于一种虚荣自私化学老师之前不过是个风流汉和实用主义者;新老师在教课之前,像所有刚开始的教师那样,幼稚幻想和学生们打成一片,他们不明白教师的含义不明白老师们那仅有的一点真诚或许就是他们唯一能给予学生的有价值的东西;妻子自私势力,对她而言,丈夫不过是退休金代名词和一个不得不摆脱的人;最可恶的就是校长那副欺软怕硬的嘴脸……这是凡人的冷漠,我相信上帝会惩罚这些人的,无聊麻木空虚会是他们人生失败的表现形式。

  面对着这些人的冷漠,老教师的冷漠至少能得到我们的同情,他是圣人,圣人有圣人的冷漠。我们看不到他说过谁的风凉话,看不到他勾心斗角,他少年时如此富有激情,成为最卓越的学者,但进入一个如此冷漠的环境,他的心智便陷入一片麻木之中,直到人生职业终点,才猛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如此的失败。所以,我更相信那个学生是上帝派来的使者,这部电影不仅是老教师的救赎也是其他人——顽劣无知的学生,冷漠的科学家初出茅庐的教师,势力的妻子——的救赎,我们从结尾这些人的反馈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再伟大的人对爱的需求也像婴儿母乳的需求一样,是如此卑微地贪求,一本小书让他痛哭流涕;最后一课,学生的冷漠让他完全不知所措……

  在结尾,我相信,他的人生因为他的真诚自省而重新开始,少年时未完成的《阿伽门农》译本又回到了身旁,新的学校等待着他,一切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那些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的人,每时每刻都是新的开始。《白朗宁版本》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如何的成功,而在于,在这些弥足珍贵的时刻,我们是否能感受到生命重量

  《白朗宁版本》影评(五):The Browning Version

  《白朗宁版本》一片对人性的刻划非常出色,也同时描摹了爱情友情这两种我们不得不正视的关系。 「如何和人相处?」是身为人的我们需要不断反思与摸索的课题,再怎么漠然、孤傲,也不可能有人有办法只身过完一辈子而不和其他人打交道。看完这部片子,我觉得冷漠的人其实也是渴望温暖的。像片中的Crocker Harris说得几段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学生们现在不觉得我有趣、也不再笑我了」、「一开始我就明白我不知道如何取悦别人」、「现在我不但不讨人喜欢,还招人厌……」一切的话语都说明Mr. Harris在最初也曾希望获得认同。相较于他之后没感情的indifference、封闭内心、既不会爱也不会难过的死尸生活,我确确实实对他妻子与学生造成的影响感到害怕。是什么样子绝望扭曲了他的心?是什么方式嘲讽锁上了他的感情?这除了让我了解自我调适的重要以外,也深刻的告诫了我对身旁每个人态度——千万不要随便敷衍甚至是蔑视他人。

  《白朗宁版本》整片中我最喜欢的角色非Taplow莫属了,尽管调皮,但他的真诚却会让人整个心头都暖暖的。他就像一颗小太阳,给别人带来温暖。除此之外也和太阳一样公平,每一道光线雨露均沾——Taplow是学校中唯一一位和Crocker Harris亲近的学生,我想这是因为他没有因为同学间的流言蜚语就去评断一个人吧。反观现实,我们很容易就因为别人的话而断定人的好坏,甚至去散播、到处流传,连辩驳的机会都不曾给予。其实了解一个人真的要身体力行才可能做到,很多时候的「亲自」是打开新大门钥匙。没有成见才没有偏见,也才可能发现一个人的好。五十多年前的片子现在看来完全没有与时代脱节,还是那么让人心头狠狠一颤。究竟是该夸赞导演观察丝丝入扣,还是鄙视这么多年过去了,人类世界仍日日重复上演着同样的戏码

  《白朗宁版本》中的爱情是丑陋的。夫妻志趣不合、相互折磨日日夜夜一张双人床中间隔着一片海,除了人性,这部片在情感方面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看到Harris夫妇不幸福婚姻,让我不禁恍惚若要得到一段相知相惜的感情,不只需要运气用心经营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一直很喜欢的一段话:「人活一世,若有那么一个人和温柔相待,陪着你一起走过岁月流霜,就已经太难得。」希望天下人都能遇见那个灵魂契合的另一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爱情的态度,当我看到Mrs. Harris毫不在乎的偷情时,感觉还蛮难过的。我觉得她践踏的不只是她丈夫的尊严,同时也会让别人看不起她对待感情的态度。让我印象很深刻的还有她说的这么一句话:「你不来我会死的。」这就是所谓的恐怖情人了吧?扭曲的爱、以死相逼……如此换来的绝不是单纯好的爱情,只会是让人喘不过气的胁迫与束缚

  《白朗宁版本》是一部很棒的片子,我看到了很多,也想了很多。看到了人性、看到了感情、思考了待人相处之道以及爱的方式……在欢笑泪水之中,我觉得我成长了不少。这部片最棒的一点是它将人性丑陋的一面雪亮的摊在观众面前,但造就的不是苍凉看尽的冷漠,反倒是一线曙光——对人心唤醒灵魂力量的期待肯定

  《白朗宁版本》影评(六):落下的帷幕众人眼神

  我得承认,在暑假独自在学校看这部片子的夜晚,我很多次都有**的冲动。是为了Mr Harris,也是为了我从小到大的无数老师们。

  我还得承认,我一直是带着偏执眼镜——就像片中他的那些学生一样——来看待师者们的,他们通常显得伪善,缺乏同情心虚伪做作。但,看完后,我又能说什么呢,我想到了我高一高二的数学老师。

  他也是一个老头子,而且头更秃,总是油光发亮的可以做镜子用,走路辗转蹒跚,操着一口奇怪普通话,而且总是平调发音,对于我们这些刚进入高中尽情享受放肆青春孩子们,他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取笑对象。尽管在班上流传着他的传说,比如带出了几个高考状元,一直是重点班的任课老师之类的,我们总付之一笑,既然这么好的老师,为什么还要教我们普通班呢?然后继续在他的课堂上梦周公、看小说。他上课总是显得很沉闷,我记得一开始我数学并不是很好,但高一刚入学时借着初中的余威还是考了前几名,于是老头子就把我们几个前面的召集起来,用他那副奇怪的语调说要成立一个数学小组,让我们在自习课上轮流讲作业。这对我来说是件新鲜事,小组也持续了半个学期,直到他生病住了一个星期院。

  出院后,他也越发奇怪,上课一半经常会突然停下来,倒是把我们吓一跳。那时我们班数学很差,大家都埋怨老头子教不好进而在背地里蔑视他。现在想想当时我们真是一群自私的人,当自己没有取得成绩时只会找别的理由而从不会自省。进而发展到大家下意识都会认为他教的很差劲地步了。最后连开家长会时,一些家长都会这么向我么班主任反映

  其实到后来老头子也知道了我们对他的看法,上课时也老是显得诚惶诚恐,我们并不领情,直到高二时我们高中的百年校庆。校庆时很热闹乱七八糟来了几个院士还有几个大学校长,校庆祝词时让我们大吃一惊的是竟然请了老头子上台发言。并且当时的情形极为感人,好多当年都是他学生的中年老男人满眼泪水地拉着老头子叙旧。校庆后就是分班考试,我被分到了重点班后换了数学老师。老头子也不教我们这一届了。分班前的班会上班主任告诉了我们他上课时为什么老是突然停下来——他的骨头出了毛病不能持续举着手在黑板上板书,有时想坚持着写完却又无法自制着落下来,而我们竟以为这是他的怪癖。

  高三忙碌。我记得很清楚的是有天晚上我去打水时老头子碰巧在我旁边,我问他现在怎么样,他说已经有病了不教了已经退休了,而我们就是他带的最后一届,然后他有点自嘲的说,被学生骂了这么多年,终于能轻松了。说话的时候我看着他,水房的小黄灯光照在他侧脸上,显得他格外寂寥

  我想,当了这么多年老师,总希望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个好印象,没想到最后却说被学生骂了这么多年。他心中的滋味必定不好受。而年少青春的我们却无知而残酷,轻轻松松就给老人心灵留下深重烙印。 Mr Harris,总是搓着双手满脸严肃,被学生称做希姆莱,在教室里和年轻的新老师交谈时的表情,总让我想起那个老头子,水房灯光下的老头子。看到《阿伽门农》时禁不住哭出来的Mr Harris,我也禁不住哭了出来。这篇写到这里已经不算是影评了吧,这部片子是我最近看的最好的一部,而且肯定会在相当长期的时间内影响着我。

  《白朗宁版本》影评(七):没有基友的人生什么都不是,有了基友就有了一切!

  原谅我,这回真的不是标题党,也不是故意耸人听闻。阿斯奎斯家这孩子的电影就是这么拍的!

  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位曾经的牛津毕业生,学业很优秀,拿过不少知名奖学金,还拿过double first,意气风发地来到一所公学当古典文学教师,他起初必定像所有立志投身教育事业的年轻人一样满怀憧憬,坚信自己能当个好老师,教书育人,然后像《万世师表》里的奇普斯先生一样桃李满天下,备受师生尊敬,安然度过没有遗憾、并不显赫,然而光荣的一生。可是他忘记了奇普斯先生也曾有过困顿潦倒的阶段,若非诚挚的友情和爱情挽救了他,使他焕发出新气象,赢得了学生的欢心,那么很容易想象,奇普斯先生不会成为什么万世师表,而会像这位牛津来的年轻人一样,碌碌无为地在公学里熬到中年,枯燥、严肃、刻板,不被学生喜欢,与同僚也不合群,被所有人忽视,成为十足的生活和事业的双重loser。

  影片开始的时候,这位古典文学老师已经面临人生中最糟糕的窘境:他心脏不好,被迫从任职的公学离职,调去一家为落后生开办的学校,年薪只有200镑;他的妻子与化学老师私通,看来人尽皆知;校长拒绝给予他退休金,理由是他年龄尚未达到,也不符合破例的条件;妻子得知退休金无望后,口出讥讽,怨恨不平;绝大部分学生为他即将离去而兴高采烈,他们对他毫无尊敬,还因为他每每不容情面,而将“希姆莱”这样的蔑称冠在他头上。

  做老师做到这种程度,可谓失败至极。但这位失败的古典文学老师究竟是不是一个好老师?他教学极其认真严谨,对学生尽职尽责,从不行打击报复之事,即使明天就要离开学校,他今天依然一如既往上好最后的一堂课,还不忘利用中午时间为上周缺课的学生补课。他也决非缺乏才华,他在牛津的学业自不待言,他似乎还放弃了伊顿的好职业,他用诗歌体英译的《阿迦门侬》令希腊文学生赞不绝口,称之胜过白朗宁(Robert Browning)的译本。他既非无师才,又非无师德,缘何落到如此难堪境地?这可能就要归结于性情和教育艺术的问题了。他过于严肃刻板,不够平易近人,又严格地恪守内在的律令,不够通情达理。对于他而言,学生错就是错,对就是对,不够好就是不够好,没有什么需要曲道而行,他都给予当面指出,毫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承受。这样的老师诚然不是坏人,但也诚然很难得到学生喜爱。他的课堂井然有序,但缺乏生气。外人对他的评论是,他什么也不恨,什么也不爱,似乎也什么都不在乎。

  故事一开始就是如此窘境,还要想怎么转圜?若你以为学生塔普洛作为送别赠礼、感动得这位老师俯首呜咽的一本白朗宁版《阿迦门侬》就是打破僵局的关键,那你就错了。即使它曾是关键,也被老师那红杏出墙的妻子的一句残酷真言给抵消了积极作用。当老师刚刚以为“啊,原来还是有学生惦念我的,原来我也并不是没有一个人爱”的时候,当老师像献宝一样把这本赠书给上门拜访的化学老师看的时候,她冷冷地说,塔普洛在早上刚刚模仿了他,嘲笑了他,被她看见了,塔普洛送这本书给他,只不过是怕他因此芥蒂而不让他升级。老师像被扎破的皮球一样,顿时颓然。被愚弄被蒙骗的羞耻感深刻地刺伤了他。没有什么比伪装成好意的恶意更伤人的了。

  真正的转机既不在塔普洛,也不在白朗宁版本,也不在开始很容易引人误会的新任古典文学老师身上,而在于——一直潜伏老师身边的化学老师身上!对,就是与老师的妻子私通的化学老师!这位化学老师比老师年轻,比老师讨人喜欢,当然更讨学生喜欢,比如塔普洛就特别希望能升级,明年转到他那里上化学班。当化学老师看到古典文学老师如此被伤害,被侮辱,他受不了了!他幡然醒悟!试想想,难道从前古典文学老师就不惨么,就不倒霉么,就不受妻子不待见么?而明知是这样还和老师的妻子私通,还屡屡登门,假借拜访之名行勾搭之实,这位化学老师的良心实在是大大的不好。因此,此时的翻然醒悟、良心发现,与老师妻子瞬间的断绝关系、划清界限,也实在是大大地令人错愕!令人越想越觉不对头!若说停止搞小三还能勉强用良心发现来解释,那接下去,逼老师立刻与妻子离婚,就无论如何不知该如何解释了!

  影片至此,滋味迥异。再演下去,已经成喜剧了。校长晚宴上,一群夫人在屋子里头聊八卦,一群绅士在另一间屋子里打桌球,在餐厅里,化学老师与古典文学老师面面相觑,对峙谈判。化学老师说,你赶紧离婚,这是你唯一的机会;古典文学老师说,我和她结婚已经是第一个错误,我不想犯第二个错误,我们都没能给予彼此需要的东西,我们彼此都是错误,正应该凑合在一起;化学老师直接逼上前去,说,我不管你是不是相信我,也不管你会不会接受,我反正是要帮助你;古典文学老师回答,你别指望我会重复在塔普洛面前流露出来的可耻感情,那感情已经成了尸体,不会再发生了;化学老师说,尸体可以苏醒;古典文学老师答,哦,我可不相信这个;化学老师笑了,我作为科学家倒是相信的。……接下去的对话越发像两个孩子吵架,一个盛气凌人,咄咄逼人,扬言一定要在老师9月份就职新单位后立刻去看他,并约定日期;一个招架无力,步步退让,最后被套出了学校名、地址,并丧权辱国地答应了遵守约定,接受探访。古典文学老师再度在人生紧要关头完败。但这次的完败,焉知不是幸福的。。。

  在校长家的露台上,眼观夜空爆开的烟花,已经什么也不是的老师妻子失落地说,“我得说这很可笑,你邀请他和你在一起。”古典文学老师闭着眼,昂着头:“不,我没有邀请,他自己提出来的。”……完全人生赢家的心态了好么?接下去的离职演说,诚恳的自省与检讨,自己误人子弟,自己没有尽到老师的职责,都已不在话下,师生众的热烈掌声,也已不在介意之中。他接受了化学老师的一切提议,不再试图保留婚姻,并且坚决不与妻子一同离去,而是像化学老师建议的那样,准备在学校呆到9月份就职那天。我们可以想象,即便到了新学校新环境,有化学老师这个好基友的陪伴,人生必定不会无聊孤单。

  阿斯奎斯家孩子拍的这个片子,真不知是何居心。

  题外话,《万世师表》里我最喜欢的角色是奇普斯的那位好朋友,在学校里关怀他,在他困顿时邀请他去欧陆旅行,奇普斯结婚时陪着他一起高兴,然后在大战中加入了德军?……

  本片导演安东尼·阿斯奎斯是玛歌(Margot Tennant)与阿斯奎斯首相的孩子,玛歌是阿斯奎斯首相的第二任夫人,他的第一次婚姻为他带来了四个儿子,四个儿子都出类拔萃,一战爆发时全部服役,长子雷蒙德,律师,在近卫掷弹兵团,1916年9月阵亡;次子赫伯特,律师,诗人,在皇家炮兵部队;三子亚瑟,准将,三次DSO获得者,曾任皇家海军师胡德营指挥官;四子西里尔,律师,法官,伦敦城团第16营上尉。相对他的这四个几乎全部继承了他法律衣钵的孩子,玛歌的孩子安东尼则往艺术道路发展,成了著名的电影导演,拍摄了诸如The Winslow Boy (1948),The Browning Version (1951),The Yellow Rolls Royce(1964)等一系列电影。

  《白朗宁版本》影评(八):从惺惺相惜到自我反省

  对这部电影的喜爱,可以被理解为惺惺相惜的结果。现在,很难说我成为教师的意志是受到了动摇,还是更加坚定。当然两者都有可能,我回想起孙老师对我作为一名教师的品质的肯定,那是在他当堂讨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品质之后。但是,无论如何,我觉得自己应当为Mr Crocker-Harris痛哭,因此我还是带有一点强迫性质地为本片痛哭流涕了──很大程度上我们是一类人,于是我一次次在心底提醒自己:这是真正属于你这一类人的电影,那些手握遥控器,皱着眉头的家伙永远不能有和你相同的感受。

  这是关于理解和尊重的影片,也是一部教育与被教育的影片。

  1

  我一直相信一个人的品质可以从脸上读出,对于Mr Crocker-Harris,最为明显的就是那种透出文人酸腐气息的刻意的抑扬顿挫的语调,他知道单凭这一点就已经让他“与众不同”,在孩子们对他恶语相加,百般讥讽的时候,他甚至会把自己这种异于常人的特征更加夸大。Taplow这么说"He doesn't talk people,he doesn't like people,even doesn't like people to like him."一个被世人所弃的人也开始抛弃这个世界,这当然是出于无奈,而且是可悲的。但是这种行为无疑具有普遍性,甚至导演也没有试图对Mr Crocker-Harris在同事和学生中受到的冷嘲热讽作丝毫同情。的确,一个具有正常期望的人是很难对Mr Crocker-Harris感到怜悯的。同时Crocker-Harris也畏惧被怜悯,拒绝承认自己所教的年纪像校长所说的是“soul-breaking”,对他而言,学生们只是“a little wild, unfeeling"。任何触及自己和他人的事实情况都难以接受,在对译文的商榷时,Crocker-Harris坚持不使用"bloody","corpse"等字眼也看出他这一心理。

  影片中人物比较丰富,大多数教师都与Crocker-Harris疏远,其他的也基本上毫无善意,其中最让人厌恶的一定是校长了,不光是因为他的欺软怕硬,他的一幅八面玲珑的讨好嘴脸实在可气。设置这个角色是明智的,至少在观众们还有可能在真挚的艰难滞涩和虚伪的一团和气之间作个选择。

  Crocker-Harris和他的学生Taplow之间的感情也许是影片的最动人之处,Taplow几乎是唯一对Crocker-Harris有感情的学生,尽管不谙世事,却对他很了解,而Crocker-Harris的所有举动也表明Taplow是自己最钟爱的学生。这一点我也许可以理解,有一部分人永远不会对别人作最坏的设想,他们即使不能够设身处地考虑问题,也会出于良心而主动避免各种容易暗示出恶意的行为。Taplow正是这样的人,影片所要表达的还有他的好学,而他对于Crocker-Harris神情和语调的模仿,尽管有讽刺效果,但还是透露出潜在的对被模仿者的崇敬和向往。

  2

  《阿伽门农》在影片中无疑是具有象征性的,很难想象Crocker-Harris多年以来深爱的是一本关于妻子联合情人弑夫的书。当Mr. hunter了解了这一情节时不禁眉头一皱,我们可以猜想他正是借此从与Millie的暧昧关系中警醒,开始反思自己的行径的。

  而Taplow赠书这一场戏是全片泪点,Crocker-Harris说过只要有一丝成功就能挽回全局的失败,Taplow正是给了他这个契机,若不是Millie的干预,我们也不会渴望看到更好的结果了。

  3

  Andrew和Millie的婚姻在电影中被理解为是不般配的。不难发现,由Jean Kent饰演的Mrs. Crocker-Harris被处理的很不美好。这个角色也许并没有如此不堪,正如Mr Crocker-Harris所言,他们的婚姻是一个错误,Millie不过是在多年乏味的生活中对自己的丈夫有了充足的了解,对他们的生活不抱希望而已,丈夫的冷漠妻子的刻薄都是他们习惯的相处方式。反倒是Mr hunter在这一点上过于敏感了。

  这应当引起注意的是,Crocker-Harris冷淡怯懦,时常表现出些许的女性倾向,Hunter成熟稳重却不圆滑事故,而Gilbert年轻俊朗,对Crocker-Harris表现出敬慕和关注。电影中Crocker-Harris和gilbert以及hunter的谈话,在现在看来都非常暧昧。能看出两位年轻的男教师都对Crocker-Harris非常敬重,而且关心他内心的感受,总会有许多类似于情人间的微妙的感情流露。最为明显的是,Crocker-Harris对于Hunter的建议由回绝转为犹豫时,不断以婉转却苛刻的言辞相加,而这些话语除却华丽的修饰则是孩子气的,此时Hunter想热恋中的男孩一样固执地坚持己见。尽管这些场景都被处理地十分小心,然而当Mrs Crocker-Harris推开门发现两个男人正在握手,这一幕还是几乎可以像现在某些影片中女孩发现自己的男友和另一个男生在床上一样令人难堪。接下来我们听见的是Crocker-Harris在自己妻子的怒气之下告知Hunter自己的地址,这一幕相当有趣:夫妻双方为同一个男人争执说些气话,而Hunter,的确是因为对一个男人的感情而与Millie分手的。

  4

  影片的结局无疑是积极的,至少带给观众希望:Crocker-Harris悔过了。对于这个结果我是非常矛盾的,首先我一直不愿承认Crocker-Harris是否真的错了,以至于初看他的演讲会觉得尚欠力度,同时单纯的忏悔是否在整个电影结构中具有说服力,就像在做学生们的反应那样。然而我想在看重罪过的西方世界中,发自内心的忏悔无疑是最具震撼力的。

  可是Crocker-Harris究竟有什么错?

  当Crocker-Harris准备向新教师Gilbert介绍教学时,Gilbert却说到自己的课程无关古拉丁语,却相关"human nature";当学生得知Crocker-Harris患的是心脏病是,一个学生说他居然还有心脏;Crocker-Harris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失败是听说自己被冠以"the himmler of the lower fifth";而用他自己的话说,在十八年的教学中他都没能给予学生们他们应该从老师那得到的关心和鼓励……

  Crocker-Harris的过错也许在于缺乏对于人性的关怀,这一点在他人看来显而易见,但是对于自己而言,Crocker-Harris对于作为一个人的责任的漠视同时伤及了他人和自己的权利,作为受害者更难以体会到自己在承受痛苦的同时给别人带来的伤害。

  所以Crocker-Harris的确是错了,而且错了十八年。我们所看到的Crocker-Harris最后演讲的结果是振奋人心的,几乎将十八年的阴霾一次扫清了。在暴风雨一般的掌声与欢呼声中,相信很多人会想到另一部冷静的影片。在质疑《勃郎宁版本》与很多年前同样让我哭过一会的电影《春风化雨》之间的可比性之前,我还是想说本片所体现出的情感与对众多问题的讨论和思索很可能是后者难以企及的,而后者不可避免地体现出的典型的美国式个人中心主义与英雄主义常常让人十分无奈。

  行动也许是最好的证明,我是怀着一种期待的心情看完整部电影的。很久以来,觉得自己第一次真正地在看一部电影了,哭了,笑了,在自作聪明之中不知觉地被教育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