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遗忘的人们》的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被遗忘的人们》的观后感10篇

2018-10-04 02:28: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遗忘的人们》的观后感10篇

  《被遗忘人们》是一部由路易斯·布努埃尔执导,Estela Inda / Alfonso Mejía / Roberto Cobo主演的一部犯罪 / 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被遗忘的人们》观后感(一):观影日记

  影片很短,但起因结局比较完整,这也是控诉社会同时富裕的大城市两极分化更严重,没有机会受到教育,自从目睹杀人现场后,对鸡的暴力倾向和对棍子恐惧逐渐升级少年观念没有形成,因此一直在摇摆,虽然性本善,但威胁诱惑、恐惧一直存在底层社会,被遗忘的孩子将会继续存在。只是电影里设定的有些巧合。人们之间根本没有任何信任。最后抛尸并与少年母亲擦肩而过,真的是太黑暗

  《被遗忘的人们》观后感(二):短评写不下

  布鲁诺埃尔1950年描写墨西哥问题少年的影片。片子不仅展现了他们的“问题”,也着重讲述了问题背后的一些原因,而其连带出来的是当时墨西哥贫困阶层所面临的普遍困惑。电影同时也描述了在“混混”的标签下几个孩子内心善良暗示他们的恶其实带有很多身不由己因素,而外部社会如果能多给一些善良,则有可能带给那些孩子更多的生机——这是影片说教部分,但它悲剧性的结局又很大层面抹去了这层说教。(巾城)

  《被遗忘的人们》观后感(三):Los Olvidados,享受另一种默片时光..

  没有字幕,听不懂对白,只能从表情神情情景猜测发生了些什么事情。片头是一个陌生的城市,一群孩童作为开始,开始了一个墨西哥城平民往事..交织在各种社会问题之中,我试图通过影像而不是语言深入这个漠然巨大的墨西哥城。都是很现实的社会问题,生存问题,失学问题...那个盲人是不是在是向你指引了什么。

  与其说是路易斯布纽是新现实主义,还不如说是平民主义,被遗忘的人们,原本他要述说的就是那些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状况...死在了马棚的那个孩子,最终是被那些为了躲避嫌疑的人们推下了悬崖...也许死是最好的解脱方式,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

  《被遗忘的人们》观后感(四):當布努埃尓遇見新現實

  Los Olvidados,布努埃尓舊片,1950年,墨西哥城,『被遺忘的人們』,aka 『The Young and The Damned』。無望,不動聲色亦不故作姿態的殘忍,一點點黑色幽默。——你能想像新現實主義風格的布努埃尓電影嗎?貧窮、家庭問題、失學失業、被父親丟弃的小男孩、酗酒男子、盲眼老藝人、殘疾乞丐、黑幫青年、擠奶的少女、少管所、通奸、偷竊、殺戮、黑白攝影、簡潔迅猛不摻價值判斷的客觀叙事、被命運壓迫的短暫悲慘人生(他的出生就是一個錯誤,比他大14歲的母親經過那頭驢子的時候,幷不知道他被打得頭破血流裝在驢子背上的麻包袋里,準備被丟弃到無名的山頭。)——又或者,你能想像布努埃尓式的新現實主義電影嗎?詩意或詭异的惡夢、鶏的意向和特寫、被猥褻的女孩、被色情化的女人、超現實的意思不是超越現實而是超級現實。

  《被遗忘的人们》观后感(五):无题

  布努埃尔受德西卡《擦鞋童》的影响拍了此片。这是一部残酷的影片,看了之后如鲠在喉,心情郁闷。所以在墨西哥公映时受到观众和影评家地抨击与诘问就不足为怪了。布努埃尔曾描述:许多观众看完影片从戏院出来时,脸部表情好像家里死了爹娘刚从葬礼回来一样。有些朋友看了之后再也不和他说话……

  幸亏当时有两个“大人物”为布努埃尔撑腰,大大称赞此片。一个是普多夫金,一个是墨西哥诗人帕斯。由于他们的带动,舆论见风使舵,好评如潮(真是一个讽刺),直到此片得了嘎纳最佳导演奖和国际评论奖。再度在墨西哥上映时,连映两个月,场场爆满(真是又一个讽刺)。

  这部电影布努埃尔拍了两种结局。另一个结局是:贝德罗和伊伯在牛棚里打斗,贝德罗将伊伯误杀了。最后一个镜头是贝德罗走向劳改农场典型的“罪有应得”,一个比较光明的结局。想必二次公映时放的便是这个版本

  第一种结局残酷、无情,第二种结局落于俗套

  《被遗忘的人们》观后感(六):《被遗忘的人们》问题社会

  如果有个故事这样讲:看到“昨天”死了,又看到“今天”也死了,而在今天虽然看不到“明天”的样子,但可以知道“明天”的大脑里全部是有关死去的“昨天”跟“今天”的数据。那我所理解的这个故事它的未来也不明朗,或许就是一个死亡无限循环的大悲剧。因为,这里有一个被无视的病灶,没有自我清洁免疫功能,又没有能净化保护外力,明天就会成为另一个今天与昨天。

  电影《被遗忘的人们》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三个男孩子,从少管所逃出来的、无父无母的坏小子哈伊伯是昨天,不知生父是谁又被母亲嫌恶的佩德罗是今天,被父亲遗弃的乡下弃儿小眼睛是明天。没有“父亲”是他们共同的特征,母亲或死或病或无力,相似命运相同的社会角色,使他们自觉归类,相斥又相吸,扔掉石头的有了未知的明天,拿石头投向暴戾的要被毁灭

  而在三个孩子之外,所有脱不了关系参与者与围观者中,创作意图亦十分清晰,这群人也有一个共性,他们被人性泯灭的生态改造成了人畜不分的怪物,明里做人暗里做鬼。“踢猫效应”所导致的恶性循环是这个生态圈的生存法则病态心理在病态社会如瘟疫爆发肆虐,Loser的所有表现形式在这部电影里是普遍的人性。只对弱于自己或低于自己的,才敢发泄不满愤怒,迁怒于一切悖逆自我的事物,暴力PK成为控制一切的手段

  没有文明就没有不欺暗室这回事,这不需要证明,也有人说过,羞耻心是所有品德源泉。饿着肚子的,身残更要被践踏的,眼睛里自然没有了上帝慈爱,卖艺的盲老头孩子们欺凌,他又会把肮脏的魔爪伸向柔弱的小女孩儿。社会没有公正信誉无辜纯朴老百姓为了避免风险,也会选择沉默失语助纣为虐老人孙女把佩德罗扔下山坡时,这里的人性完全沦陷了。所以来自远方的、不属于这个地方的小眼睛终究要离去,去寻找“父亲“,去往一个有生存意义的地方。

  可见,人性上的瑕疵不是深化人物性格的,完全是来衬托第三世界千疮百孔的。65年前的墨西哥贫民区,聚集贫、弱、奴、乞、娼、贼的无望之地,呈现了生态的两种极端。人们破败无望地苟活,又无拘无束繁衍。缧绁之厄值得炫耀,他人之生命视如敝履,快活的方式是欺凌弱小教养本质是用笼子关起来。

  不难想象知识与文明被生存的镣铐锁进了小黑屋里,野蛮灾难最先吞噬儿童。A与B请选择,要么做童工被奴役,要么混大街鼠窃狗盗。孩子们,他们就像丢在街巷上的一堆堆垃圾等待肆虐的狂风卷起他们的戾气,在污浊天空中张狂,最终恹恹坠落。这里就是吞噬生命的沼泽,是没有出口的人间地狱,再无辜纯净的生命,被丢进来,他就如泥牛入海。我听到布努埃尔是这样呼喊的,必须把沼泽变成青青草原,否则不息的生命,厄运难逃。知识与文明躲到哪里去了?成人的社会职责在哪儿呢?

  因为这是布努埃尔的电影,所以在我敲字的空档,我决定闭着眼睛做个梦。不得不打扰在另一世界的布努埃尔,我梦到他,梦境内的指针设定在看电影之前。夜晚,布努埃尔挪开城市废弃的地下水井盖,趴在井口处与“井二代”聊天,聊井二代手里想要飞翔的“下蛋鸡”;一会儿他又挤进地下通道流浪者队伍身子下垫着废旧报纸,蜷缩在里面,与他们分享一支烟,旁边趴着一条没有主人的狗。白天,他看到七八岁的孩子天没亮就混进早市准备“扒手”的一天;之后他又去了一栋待拆迁的危楼,看到五六个辍学的杀马特少年正在调戏一个女孩子,女孩突然变成一头愤怒的牛,一场血腥的斗牛表演开始。

  然后,他看到一位遛鸽子大爷无声无息地走过去拉开鸟笼的门,把鸽子放飞了。我还在梦里,他突然敲我的键盘问我,生活在现代的我,是否拥有美好童年?是否拥有幸福成长时光?即便我给不了他想要的答案。他相信我能提供他需要的间接的感受,他问我是否见过或相信,在这个信息时代,有高科技理性与高文明的道德做左右护法,但仍有悲惨世界存在,仍有生活在社会边缘弱势群体,野蛮也在高度进化着。

  毫无疑问,布努埃尔绝不会问出这样幼稚的问题,是我想告诉半个世纪前的他,不公贫穷黏在社会进步的车轮上,未曾摆脱掉过,这就是现代与65年前可以无障碍对话的共同语境。这就是我梦醒后,脑子里浮现《被遗忘的人们》的画面时,我能涂上色彩,把这个故事翻新成现代版,可以分毫不差地还原电影里的所有悲苦为此,我不断感叹,布努埃尔担忧的“绝望环境”,的确从未令人乐观过。布努埃尔看到的是人类历史上不断复刻的现实:绝望的处境,与一群对处境绝望的人。

  1950年拍摄的电影《被遗忘的人们》,是布努埃尔通过《一条叫安达鲁的狗》《黄金时代》奠定“超现实主义电影之父”后的另一部巩固个人风格的力作。受安德烈布勒东影响的布努埃尔,在这部电影里,减弱梦境、本能等超现实表现手法比重后,以“纪实”的现实面目表达出了他作为社会一份子的责任感。故事的逻辑性证明他讲故事除了天马行空条理清晰也不在话下配合演出的孩子们多数是当地的青少年,孩子们不加修饰本色出镜,这也成为白描社会问题时最有说服力亮点

  另外,布努埃尔的个人风格是最有力度的故事表现形式。他设置的梦境,他寓意出的动物猛兽,他反复强调的“符号”,这些几乎都可以是电影之外让人探索的另一世界。我至今都不太确定朦胧欲望》里的麻袋与女主人公白衣睡裙的关系,就像他任用两个女演员饰演同一角色时给我的错觉

  只要看到布努埃尔的三部电影,大概就可以留有这样的印象手心里爬满蚂蚁,血淋淋的死毛驴,被拍死的母鸡,可以挤奶的牛,叫嚣的狗,带有攻击性公鸡等等,钢琴、破鼓、枪、石头,裸露的身体,女人的大腿乳房臀部,私处,眼睛,牙齿等等。他用一切可以激活想象力元素描绘他所理解的人世。在布努埃尔的很多电影里还能看到特写面孔,大多是沧桑粗糙笑脸,眼睛里带着侵略原始欲望,露出有豁口有牙垢的坏牙。

  如果把电影《被遗忘的人们》中的人物清除掉,单单留下动物,《被遗忘的人们》的故事又是这样的:有些鸡下蛋,有些鸡好斗,有些鸡被打死,有些鸡被当成宠物,有些鸡想像鸽子一样飞翔。可是鸡只知道鸽子可以飞翔,却不知道鸽子被拴上绳子,就像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它只有自我牺牲价值自由是要以死的代价获得的。

  还是牛的命好,被“供奉”着。牛是为欲望提供滋养的源泉,因为他的牛奶可以进到恶人的腹中强大他的力量,还可以涂在少女的肌肤光滑她的肉体,还可以救助饥饿者的生命使之继续呼吸,它没有立场,与好同行它就好,与坏为伍它就坏。驴子死神的关系看来是最牢固的,不是驮着尸体为死神做苦力,就是等待着卸磨杀驴的命运。

  想不到的是,那条在鸡窝横行霸道的狗,它会被“主人”的枪打死。其实我喜欢另一个版本,佩多罗打死了哈伊伯,然后走向劳改农场,这样讽刺的便是真实的成人世界了。转换成动物的杀戮,就是想要飞翔的鸡突然变成了鸽子,它打死了那条恶至骨髓里的狗,然后被主人拴上绳子,又把它变回了鸡,这样会不会是彻底的绝望呢。

  其实,看完《被遗忘的人们》,想到朱利安这个唯一贴着“追求正常生活”的标签的“配角”无端地失去生命,即便有“前因”而“后果”的交代。我竟然会想到洛尔迦。然后想到洛尔迦、布努埃尔、达利他们三人之间复杂有趣情感纠葛。三人起始于挚友或者说是更加微妙的关系,到最后诗人被暗杀,画家与电影人相忘于江湖。不管是洛加尔与达利的“同性恋”传说,还是布努埃尔与达利的彻底决裂,他们的故事总能放大我的好奇心,让我疑神疑鬼地想要从他们各自的艺术成就发挥放肆的想象力。

  :坏小子哈伊伯的刚出场时,略长的斜刘海三七分头,紧身T恤,不对称工装裤,装扮相当有型,1950年的造型,十分拉风。德佩罗则加了一件破布条式披风,也相当有个性

  《被遗忘的人们》观后感(七):一只超现实主义的“鸡”

  图文版见日记:http://www.douban.com/note/243617911/

  一、被规范束缚的欲望

  导演选择了这个画面,作为电影影像的起始。根据超现实主义的思想本质,这幅画面所要透露的信息,不外是限制人的自由的种种框框(栅栏),以及人被框框束缚的欲望诉求:水上游船是象征人(特别强调雄性)对母性的诉求,而高楼大厦则是向上欲望的符号(此处和男权关联不大)。

  二、鸡是不能高飞的鸟

  “鸡”是本片使用频率最高的超现实主义符号,布努埃尔的影像赋予了它三重意义,其中第一重也是最根本的意义,是象征人类被社会规范束缚的困境:“鸡”是不能高飞的鸟,无法在天空中自由飞翔。这个象征符号(包括与之相关的鸡脚、鸡毛等)在布努埃尔后期的多部电影中均出现过,是布努埃尔钟爱的符号体系的重要组分。

  三、鸽子是自由飞翔的意象

  “鸽子”是自由飞翔的意象,它拥有纯白的羽毛和高飞的能力,象征着人未被种种偏见侵蚀前的纯正性态和原始生命力,是作为和“鸡”相对应的象征符号(也包含鸽脚、鸽毛)列入布努埃尔的符号体系的。

  四、鸡群是母爱下的家庭

  edro刚刚参与了一场凶杀事件,惶恐失措的他回家寻找母爱的慰藉。这里的“鸡”已然嬗变为影像的第二重象征,即Pedro的母亲的象征,而鸡群和蛋则分别指母爱下的家庭和子女。

  很明显事与愿违,母亲已被家庭准则折磨得麻木不仁,而Pedro也流露出了“向上”的欲望,这些信息在以后的影像中,布努埃尔会反复地提及与强调。

  五、超现实主义的梦境

  edro的梦境是全剧主题和叙事的高度浓缩。

  此处上下鸡飞、鸡毛乱舞、鸡鸣嘹亮的设置,是“鸡”两重意义的完美统一,既象征了Pedro展翅高飞的欲望,又昭示了母亲母爱本能的复苏。

  床下人是被谋害的Julian,他的死亡是Pedro无意识深处的恐惧。Julian是传统道德的代表,终日工作只为养活双亲,父亲还是个自甘堕落的酒鬼。七窍流血的脸上流露出诡异的笑容:我已经籍死亡摆脱了束缚,而你们还在这个世界上受苦!

  死亡是自我否决的解决方式,是超现实主义前身达达主义的必然归宿,雅克•瓦舍、雅克•里戈、雷纳•克莱维尔等人正是选择了自杀来逃离这个社会。

  母亲向Pedro诉说了她的困境,而Pedro再次重申了向上的欲望,以及守护母爱的向往。

  edro在这里的索求意图,并不仅仅是为满足食欲,也不是单纯寻求母爱,而是为实现蕴含在本我和超我中的一切欲望的满足,这就是五彩斑斓的血腥生肉的象征对象。

  这种认为母爱蕴含所有欲求的思想,存在于我们的青春成长期,是动物凶猛类爱情的基石之一。

  这个掠夺者是杀害Julian的凶手Jaibo,是他闯入了Pedro的生存体系(将Pedro卷入凶杀的恐惧,并引诱了Pedro的母亲),破坏了Pedro对母性家庭和社会认知的回归(在Pedro工作的铁匠铺偷窃,结果Pedro被认定为小偷,直接导致了Pedro遭遇母亲的失望和社会的否定;抢走少管所官员让Pedro买烟的钱,使Pedro失去了被信任的机会),并最终戕害了他!

  六、一条被本能驱动的狗

  Jaibo赤裸裸地听任本能兽性的驱使,肆意地破坏周围的一切。他是Pedro宿命的闯入者和破坏者,布努埃尔前后对这个角色使用了“驴”、“鸡”、“狗”等象征符号。

  此处的“鸡”是一只野鸡,是Pedro家庭的闯入者,亦即“鸡”在本剧中的第三重象征。

  值得一提的是,Pedro的栖身之地是母体子宫的意象,而Jaibo之“狗”一直游荡在他附近。

  人的本质具有二重性,即精神性和兽性。Jaibo是单纯选择了兽性的代表,他仅仅忠于本能的驱动,力图通过对存在的恨,在疯狂和恐怖中成其自我。他打破了框框却无力去审慎/重建,在这个意义上他是孤独的。

  七、虐鸡是对无力改变的发泄

  母亲被家庭重负逼到崩溃的边缘,将怒火发泄在鸡群的内斗上,其潜意识中无疑是对养育子女规条的反抗。而这种举动在Pedro看来是极度痛苦的,这破坏了他对母爱守护的向往。

  此处的食蛋设置是为呈现Pedro对母爱的意冷和愤懑。在短暂的外部刺激(少年犯的非议)后,Pedro挥起大棒砸向了低能的鸡群,砸向了能力被束缚至微的象征。

  八、劣禽挽歌——再见了,Pedro

  Jaibo之“鸡”隐匿在阁楼中,而Pedro却没有发现危险的存在,最终被被Jaibo杀害,到死都没能摆脱现实强加的局限性。

  九、博爱是平复冲突的药方?

  作为超现实主义者,布努埃尔不仅要展示现实规条的“荒诞”,而且要致力于改造人的存在,那么他为病态的社会所开的药方在哪里呢?答案在男孩“小眼睛”身上。

  “小眼睛”是超现实主义者的化身,不同于被社会规条和食色性也驱使的俗人盲者,布努埃尔认为他们拥有明亮的眼睛,可以使人类摆脱被束缚的困境,而“小眼睛”所苦苦找寻的父亲,即是超现实主义者在打破规条后所苦苦追寻的新的指引。

  超现实主义领袖安德烈•布勒东在其思想中后期,认为博爱是实现人的内部与外部、人与宇宙实现同一性的唯一途径,布努埃尔忠实地用影像完美诠释了这一观点,他为博爱提供了两个象征符号:奶和女孩Metche,分别代表博爱本身和提供源泉。

  对于Jaibo这样的兽性动物,是没有能力去感受博爱精神的,而超现实主义者是兽性与精神性兼顾,力图要做到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同一性,从根本上祛除人的内外冲突和人同宇宙的冲突,他们自然是博爱精神眷顾的对象。

  死人牙齿无疑是指人类文明的象牙之塔,超现实主义者从未全盘否定过它,但一直强调要去追本溯源地去辩证思考(得去坟场自己捡),一味照搬只会获得僵死的框框。由于超现实主义已经发展到博爱阶段,所以象牙之塔也附身于博爱源泉上。

  布努埃尔显然认为,博爱的发现只是阶段性成果,所以超现实主义者继续携带着象牙之塔的智慧结晶,继续朝着未知的禁区勇往直前地迈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