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利尔的耶稣》影评10篇
《蒙特利尔的耶稣》是一部由丹尼斯·阿康特执导,罗泰尔·布鲁特 / 卡特琳娜·维尔克南 / Johanne-Marie Tremblay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蒙特利尔的耶稣》影评(一):理想主义的诠释 也是黑色幽默的表达
看完之后觉得有种“憋”的感觉,一方面觉得很震撼,却没有办法爆发出来,影片情绪的抑扬体现了导演绝佳的控制力。
剧情并不复杂,颇似中世纪英国的道德剧,只不过结尾。。。还是自己看看吧。 强烈推荐。
《蒙特利尔的耶稣》影评(二):令人向往的魁北克
多年前偶然的机会看到这片子,感觉非常的震撼,因为画面效果不是很好,且是英文字幕,有些地方未能完全理解,但仅有的一些已经足够。关于宗教了解不多,只知道蒙特列尔的宗教传统(天主教)是非常严格的。
因为这部电影开始对加拿大的法语片感兴趣,可惜至今看到的不过那么几部,除本片之外,另推荐一部《8月32日》,是一位青年导演的处女作,想象力非常棒。
男主角Lothaire Bluteau的眼神颇为神经质,表演出色,他的另一部名片应该是“黑袍”,也是宗教相关。
2,很向往魁北克这种在英语主流文化的夹缝求生存的精神,这种不得已的边缘化或许刺激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蒙特利尔的耶稣》影评(三):用现代的方法诠释了耶稣、神迹、使徒
1、那个为情色电影配音的男演员,有很好的演员天份,却不得不干着这样的活,他何尝不是马太的化身,那个被人看不起的税吏,而他参加到拍耶稣受难的小组里,就是被耶稣呼召的马太的影射。
2、那个漂亮的女演员,演香水广告的女演员,不就是抹大拉的马利亚的化身吗?以前就象个妓女一样,别人都是想跟她上床,她也不能确定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而她后来跟随了耶稣。
3、去试镜的时候,女演员被要求裸身,“耶稣”把桌子掀翻了那段,让我想起来主耶稣在圣殿里掀掉子那段“这本是敬拜我天父的地方,你们倒让这里成了贼窝了”
3、最后的结尾,难道不是耶稣复活后,使徒们的行动吗?让耶稣的事迹一直流传。
感谢神,有这样好的片子。
《蒙特利尔的耶稣》影评(四):如果耶稣重临,他其实无路可走-当代耶稣启示录(体制吞没人性)
Denys Arcand - Jesus of Montreal
一群底层演员,用先锋戏剧的形式,在天主教的圣殿里让耶稣复活。他们想要传道,想要关心你我一样的现代人。
在这出随着游客行程不断变换场景的戏剧里,叙述者的角色贯穿始终,站在那个时代对我们发言,每句台词都发人深省。
影片进行到一半,这出戏就演完了,宗教情怀的现代连接已经完成。接下来,现实进入。这些追求理想的人,也多半无法逃离名利的诱惑,故事里的耶稣只能无语,他连自己的兄弟都无法拯救。
我们看电影何尝不是如此?在影院不管如何流泪,回到现实,不是还要继续扮演残酷社会机器上麻木的螺丝钉?影片的着力点也正在于此,试图穿透文化与现实之间的阻碍,试图改变我们的生活。
后来女演员为钱而试镜,被要求全裸,故事里的耶稣愤而砸毁拍摄设备。等待他有两个选择,被审判,或者被媒体炒作成流行偶像。
女演员说你把我从堕落里拯救了出来,可他们甚至难以为继,耶稣对神职人员的批判立场,根本不可能得到现实教会的允许。
他们很强,在被要求按传统演出的时候,那个曾经给A片配音的男演员,甚至模仿起了日本的能剧,就敢这么赤裸裸地嘲弄主办人,甚至还敢违背禁令强行上演,因为这有意义。
这意义,最终只能为耶稣带来死亡,死前对现代文明重复了那段振聋发聩的预言:这些高楼大厦,每块石头都会坍塌。只有捐赠器官的方式才能让他重生,媒体又试图炒作包装他们的先锋戏剧……
10元包邮,多买八折,我的网店:
http://shop61179315.taobao.com/
《蒙特利尔的耶稣》影评(五):耶稣在哪里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经历了无比疲累的两周,为了作业,presentation,论文等等事情,每天熬夜到三点。这本电影的地理数据分析是我在这个忙碌的周期中的做最后一件事,结束后就可以换来2,3天的空闲。我从来没有设想过出国过后的日子是这样的,无数的作业报告席卷而来,老板和小老板都不止一次的和我说你应该出去走走,再不出去走走就冬天了,冬天开始下雪后在蒙特利尔就没办法出门了,我和他们说我没有空闲时间,他们每次都是一脸无奈而遗憾的看着我。而下个礼拜开始,冬天就真的来了,我却连圣母大教堂(Basilique Notre-Dame de Montreal)都没有去过。
蒙特利尔曾经被马克吐温戏称过是个扔块石头就可以砸中教堂玻璃的地方,各式各样的教堂遍布在它的大街小巷。我第一次听说蒙特利尔这个地方也是源于当时红极一时的大少二少贴出的圣母大教堂照片,五光十色的玻璃穹顶迷花了我的眼,迷到了我居然真的跑来了。这样就不难理解这本电影为何会诞生在宗教气息那么浓郁的蒙特利尔。信仰这种东西不就是要拿来反对的么?
作为一个根正苗红的无神论者,着实无法理解宗教这种神秘的东西,更加无法搞清各个教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本电影前半部分对于我这种人来说大有牛嚼牡丹的感觉,在7,8个小时的漫长观影过程中,有几次都差点睡过去。这里要提一下我们干的活,我们手里有一张50部魁北克出品的电影的名单,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电影里出现过的每一地理场景进行分析,在一般情况下,完成一部电影数据的采集需要超过10个小时。
这部片子拍摄在80年代,所以你可以看到80年代的特有穿着,听到80年代的旋律,所有的这些在今天都不在存在,蒙特利尔是个走在时髦前端的城市,不变的是整个城市的景色(cinematic landscape),这也是我们的项目只有在这些北美欧洲地方才可以进行下去的原因,电影拍摄地的景观几十年如一日没有改变。
整部片子的取材最多的地方是在圣约瑟夫大教堂(Saint Joseph's Oratory),当地人称它为Oratory,这个教堂位于皇家山南部,也是另一个每年吸引百万游客的地方。而教堂内部的取景却是在皇家山北部的Church of St. Michael and St. Anthony, 非常有特色的另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主演们排演剧本的地方时蒙特利尔的一座法语大学,叫蒙特利尔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éal),位于皇家山西侧,出现了多次的耶稣雕像,根据维基百科是在一所叫Marianopolis College的学校,很遗憾我们项目组没人去过,所以无法确认。片子中出现独立戏剧表演的地方,具体位置我们还没有找到,最大的猜想是植物园(Montreal Botanical Garden)和皇家山公园(Parc du Mont-Royal)。片子中出现了两次的地铁站是Place-Saint-Henri,也主角在临死前最后一场震撼人心的耶稣演出的地方, 这个地铁站的样子至今为止完全没有改变,还有呼啸而过的地铁20年后也同样还是蓝白相间样子,同样陈旧和拥挤。
回到电影本身,无疑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关于商业化和艺术的思考,关于宗教现代化的理解,关于现代艺术对传统的冲击。20年后的蒙特利尔还是充满了艺术气息,各式的画廊和街头艺人,它吸引着无数艺术家,但它依旧不是艺术家的天堂,政府在想方设法的减少对艺术的投资,我上的一节课的同学是一群在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每次讲的最多的也是商业化和艺术的矛盾,艺术家们依旧是被边缘化的一群人。项目组里的一个同事是一个独立电影导演兼作家,今天就在分析这本片子的时候她说她明年准备搬到离多伦多开车40分钟的城市去,那边有很多的英语学校有开现代艺术这种学科,她可以在那里教书,而呆在蒙特利尔这里,必须要精通法语,她的法语还没有好到可以教书的程度,“虽然我是个艺术家,但我也要生存,我已经45岁了,生活就是这样,你无能无力”。
片子最后结尾部分还是给了观影者一个美好的展望,虽然那个在蒙特利尔的"耶稣"最后还是死了,但是他依旧活着。
他在哪里,他还在这里。
《蒙特利尔的耶稣》影评(六):导演说
这是被称为加拿大电影界“黑马”的德尼·阿冈继《美洲帝国的衰落》之后又一部引起国际影坛瞩目的影片。
德尼·阿冈早年就读于蒙特利尔大学历史系。他在学生时代,就与另外两位同学一起拍摄了一部反映60年代蒙特利尔大学生生活的故事片《独来独往或成群结队》。那正是魁北克“直接电影”兴起的年代。他们的那部故事片也确实得到了魁北克“直接电影”创始人米歇尔·布劳等人的协助和指导;那部影片也就成为青年一代参与“直接电影”的一个标志。大学毕业后,德尼·阿冈从事电影工作。他先在加拿大电影局拍摄了几部纪录片,后又到独立制片机构拍摄故事片,在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的影片几乎全都显示出他的历史学修养和“直接电影”的影响。
作为“直接电影”,他善于再现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的气氛,作为“历史学”,他把现实置于未来历史的坐标上来观察,所以,他的影片中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往往超出简单的背景作用,而成为影片叙事中的实体。例如摄于1973年的影片《雷雅娜·帕多瓦尼》,讲的是一位承包商一面同政府官员周旋,争取承包一项能获巨利的工程,一面又不动声色地派人杀死自己的不忠实的妻子,并让人把尸体装进预制构件的模子里,灌注水泥,销尸灭迹。当时蒙特利尔正在兴建一条高速公路,承包商也确实竞相投标,并向政治官员施加种种影响(拉拢、行贿等等)。影片中文森特·帕多瓦尼讨好交通部长和蒙特利尔市市长的情节,就不再是影片的情节,而成为那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气氛的忠实的再现。雷雅娜·帕多瓦尼的被埋入水泥构件中的尸体,就成为大工程幕后阴谋的象征。
德尼·阿冈还善于构建平行的情节,使平行的情节在一部影片中出现,从而形成评论性的对照。例如摄于1975年的影片《吉娜》,同时展示了两条平行、交叉的情节线:有个摄制组来到某地,他们投宿的那家旅馆有脱衣舞表演。摄制组来这里是要拍摄某纺织厂的纪录片,他们看到了纺织工们在条件恶劣的工厂中劳动。脱衣舞女吉娜表演结束后,遭到十几名暴徒的轮奸。翌日她的经纪人带来一批打手要为吉娜报仇。影片制片人那天同电影局局长和纺织厂厂长共进工作午餐。午餐结束,制片人宣布取消拍摄计划。吉娜虽饱受凌辱,却不愿扩大事态,悄然远走墨西哥。影片导演也赴别处去另拍一部聊以谋生的商业片……摄制组的经历和吉娜的遭遇平行发展形成一组组对照:导演和吉娜,制片人和吉娜的经纪人,暴徒和官员,吉娜和纺织工,等等。表面上,德尼·阿冈只是客观地记录了同时发生在同一个地方的一些“事实”,未加评论,实际上他对社会的评论通过这一组组对照,表露无遗。
德尼·阿冈的情节结构明显地受到悲剧结构的影响,所以堕落、颓废往往成为他的影片的主题。但是他的“悲”是内在的,作为叙事者,他又不失幽默和冷静。过去他的影片探索魁北克地区的居民生活在异化的条件下而安之若素的悲惨现状,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魁北克地区生活的“现代化”,他的影片更深入地触及“现代化”对西方文明的实际作用。他的摄于1986年的影片《美洲帝国的衰落》就是这样的一部影片。60年代末,西方曾出现一股“意识形态热”,到70年代这股热潮为普遍的失望情绪所替代,人们从关心社会转向关心自身,逐渐形成有人称之为“自恋文化”的社会风气。整整一代人抛弃了老一辈的价值观念,而投向“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其结果是到了80年代,他们发现已陷入一条死胡同。从70年代甚嚣尘上的“性解放”,到80年代的“艾滋病恐惧症”,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发展过程。《美洲帝国的衰落》就是通过四男四女的自白展示这些发现身陷死胡同中的“自恋文化”的受害者们——现代西方知识界的心态。他们自白的话题虽只围绕着一个当前相当热门而过去长期受禁的话题——性,但涉及了“性”以外的一切价值观念。问题是以本体论的方式提出来的:既然这个世界注定要垮台,生儿育女还有什么意义?既然爱的结果无非是痛苦,人又何必追求爱情?既然全世界一天要发表上万篇文章,你又何必写什么文章?因为你的思考、你的想法注定会淹没在上万篇文章之中,注定同这上万篇文章一样在24小时之后成为无人过问的垃圾。这几乎是一个无望的社会,但是人们的态度却是“安之若素”。影片的标题《美洲帝国的衰落》有意与历史学家吉本斯的名著《罗马帝国的兴盛和衰落》相类同,更说明具有历史意识的电影导演德尼·阿冈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美洲帝国的衰落》为他赢得巨大的国际声誉。影片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奖等20余项国际奖。
《蒙特利尔的耶稣》摄制于1989年。这部影片在准备期间,北美的另一位导演——美国的马丁·斯科西斯已在开拍《基督的最后的诱惑》。当《基督的最后的诱惑》在美国和欧洲引起轩然大波时,《蒙特利尔的耶稣》已结束后期制作,准备公映。在北美同时有两位导演——而且都出生于虔诚的天主教家庭——拍摄涉及宗教信仰的影片,这件事本身就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这至少说明作为美洲帝国文明——同时也是西方文明——的基础的基督教信仰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已经摇摇欲坠,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美洲帝国衰落的征兆。在否定“基督神话”方面,德尼·阿冈的态度比马丁·斯科西斯更明朗。他在一次答记者问中说:“《圣经》是一本古老而又神秘的书,其中矛盾百出,你只要需要,可以任意引用……你可以干尽丧心病狂的坏事而自称是基督忠实追随者。有些文明整个被消灭,也是打着基督的旗号干出来的,例如北美消灭了印第安文明,南美消灭了印加文明、玛雅文明,等等。”对于这样的传统,德尼·阿冈直认不讳地表示厌恶。但是他又痛苦地认识到,不管你厌恶也罢,喜爱也罢,基督教传统是西方人身心中不可分割和无法幸免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德尼·阿冈来说,其所占比重就更大了。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在天主教耶稣教会学校求学。从这样一位虔诚少年,到后来成为因为拍摄了一部谈论“性”的影片而大为走红的电影导演,这几十年中他在思想和信仰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他一直没有机会作一次总结性的回顾。直到他在45岁时突然遇到一个人,才触动他拍一部关于宗教的影片的念头,同时也感到有必要趁机作一番这样的回顾。
有一次,他遇到一位蓄须的演员,前来应征某部影片的演员招募。那人说:“对不起,我留了胡子,因为我是耶稣。”德尼·阿冈开始以为那人是“妄想狂”,后来才知道当时他正受雇于某教堂,为游客演出“基督受难”之类的宗教剧。由于这类演出的地点是蒙特利尔市的制高点——“王山”顶峰,德尼·阿冈不禁产生灵感:在现代城市演出这个千年的社会神话,这本身就具有讽喻的意味。虽然受雇扮演耶稣等角色的,都是些无名的或失业的演员,但如果这是一位有头脑的演员,就可能对这类演出进行改革。耶稣的形象和演员的职业于是在德尼·阿冈的构思中联系起来,甚至等同起来了。
影片《蒙特利尔的耶稣》的情节结构,可以说是《圣经》中马太福音所提供的耶稣生平的“滑稽模仿”。演出同宣教布道一样也是一种传播。作为演员,达尼尔也经历了生活中的荒谬和屈辱。他所招募来的演员,就跟耶稣当年招收门徒差不多。马丁是位多才多艺的演员。但是,影片中表现他的才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呢?——是在他同时为两部色情片中的两位年龄不同的男主角配音!他的才艺没有机会在粉墨登场时显露,只能在幕后世界中展示;不能在严肃的戏剧中表现,只能在矫揉造作的色情状态中发挥。这已不仅是荒谬和屈辱的问题了,这里寄寓了德尼·阿冈对现代传播媒介的评价。虽然语调是幽默的,但我们能隐隐感到他无可奈何的愤恨。这种愤恨,在达尼尔大闹电视台,阻挠米莱叶做色情的商业广告的那个段落中,爆发为激烈的破坏性抗争。但是,作为演员,他们又不甘心让自己的个性埋没在庸俗之中,托尼接受达尼尔招募的条件之一是要为他的演出的受难剧的新编本中加进一整段哈姆雷特的独白。而且,在达尼尔的领导下,他们也终于把一出受难剧编成了一出名符其实的实验剧,从而实现了他们的自我。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在中东传道,与其说是传播天国的福音,毋宁说是实现他们的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耶稣也是演员,正如同达尼尔就是耶稣一样。德尼·阿冈说:“耶稣是有幻觉的人(能见到幻象),是预言家,是奇迹制造者。我认为他一定会变魔术,因为他的‘奇迹’类似魔术。是魔术,是一些职业窍门儿,使他赢得人们的钦佩和信服。”耶稣就类似当代社会中的超级明星。达尼尔和他所创造的形象(耶稣)在影片结尾处也终于合二而一。根据马太福音,耶稣也经历过一次称为“小启示录”的谵语期,不知他中了什么邪,他忽然人事不知,谵语不绝,预言临头的灾难;达尼尔在脑震荡后也谵语不绝。如果说在这以前,达尼尔以耶稣的名义说话,他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扮演耶稣的角色,那么,到那时谵语使他从虚构进入了现实,他已失去扮演者的清醒而与被扮演的角色合一。这正是许多从事表演艺术的人经常遇到的情况,在扮演过程中会遇到某种严重的“震荡”失去清醒而与角色认同。那么,耶稣也是这样,尤其是耶稣死后对耶稣生前言行进行神秘阐释和传播的人更是这样,如此代代相传,终于形成千年的神话。
德尼·阿冈影片《蒙特利尔的耶稣》实际上就涉及了这样一个神话的现代读解。他从一开始就模糊了虚构和现实之间的界线。影片中有一个段落是米莱叶拍摄推销香水的广告片。广告的用词是“生存的难以支撑的轻盈”。观众开始没有觉察到这是在拍广告片,而以为这是影片中的一段剧情。德尼·阿冈有意把虚构的情景与现实的情景混淆起来,并以此作为整部影片的风格基调,这就巧妙地指出了人类社会的需要:既需要信仰,又需要对信仰提出质疑。然而,这一题旨又是用最简单不过的方式提出来的。用德尼·阿冈的话来说,他只想问一问:“谁是耶稣?”“我们谈到的那个人究竟是什么人?”“有关他,我们知道些什么?”“演员们的生活究竟如何?”“他们的行为又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通过情节的展开,导演都一一作了交代。德尼·阿冈认为,他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至于观众从中看到什么,借用影片中神父的话来说:“你可以用这个剧本来证明任何东西。”也就是说,你什么东西都证明不了。古代神话就这样在后现代主义的翻版中得到消解,这就是被称为“自恋文化”的“空洞时代”的信仰的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