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希望之旅》观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希望之旅》观后感精选10篇

2018-10-06 01:47: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希望之旅》观后感精选10篇

  《希望之旅》是一部由扎维埃·科莱执导,Necmettin Çobanoglu / Nur Sürer / Emin Sivas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望之旅》观后感(一):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既惊心动魄感人肺腑

  土耳其摩德族夫妇海达与梅兰卖掉所有的家产后,带着儿子阿里离开落后故乡打算偷渡前往人间天堂瑞士。然而,当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踏上梦土之后,却付出了不可承受代价……本片是199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获得者影片通过一家三口偷渡者的经历深刻揭示了偷渡移民心酸血泪史。影片的表现手法写实不夸张,十分真实地再现了一段既惊心动魄、又感人肺腑的偷渡经历,兼具了可看性和内涵深度,属于不可错过佳作

  《希望之旅》观后感(二):希望的代价

  踏上移民道路的土耳其海达夫妇并不是走投无路要移民。他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他的内心对远方的渴望,如同他的小儿子敢于贴在火车轨道上听火车呼啸而过那么没有理性坚持

  对远方的渴望。卖掉所有的土地羊群离开家

  所谓希望,看见海,雪山,并且有好的生活,然后在彼处安家,新生孩子也可以在那里扎下根去。

  希望是凭空而生的,而生下去却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一路上欺骗,凌辱,当然也有短暂温暖。岔开话说,如果拍部中国移民史,大概其中只有更大的凌辱,欺骗,没有温暖。

  最后,那么生动活泼小孩子安静地死于寒冷疲劳

  没有挣扎

  他的父亲对前来探望的瑞士卡车司机说,我希望成为你的朋友

  希望还是凭空而生。

  《希望之旅》观后感(三):当我们只剩希望的时候

  看过顾长卫的《孔雀》《立春》吗?很多人认为那是苦痛和没有希望的,压抑的,但是和《希望之旅》比起来,那两部就太轻快了。

  看着这个电影的时候觉得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电影主要是说土耳其人海达和妻子梅兰带着小儿子阿里踏上去瑞士寻找美好生活的希望之旅,当然周围还有和他们一样的土耳其人,这有点像现在很多人千方百计的去美国。只是,我不希望也是和他们一样的结果

  现实总是这样,有很多黑中介,海达也是遇到了。带着憧憬,他卖掉家里挣钱的牛羊和地,勉强凑够了给中介的手续费20万和一点点零花钱。父亲说,不能忘记根,所以让海达带上一个儿子,阿里就是能够在瑞士重新扎根的希望。

  交了钱见到中介,才发现自己带的钱不仅不能换成法郎还只能高价换取少量的里拉。而当带着没有护照的儿子经历了躲藏在集装箱里的痛苦辗转到达米兰之后,却遇到更大的骗局。中介不仅拿总海达所有的钱还谎称海达仍欠着住宿费2300里拉,而当好心的土耳其同乡(和海达一样带着希望的人)付清了款项,他们被带到的却是比贫民窟还不如的“别墅”。在这里他们被告知要翻越边境雪山进入瑞士,而如果被警察抓住就要说请求政治庇护(原来全世界的黑中介都知道用这一招!)。原本带路翻雪山的人看天气恶劣不忍心让他们丧命,不肯带路,却被黑中介打死。海达和其他揣着梦想的人,终于还是在迷雾中踏上了希望之路。

  边境线上,大家走散了,还有人被警察抓住。梅兰受了伤,大家为了救她却误打误撞的找到了警察。海达和阿里在茫茫雪山中迷了路。海达抱着又冷又困的阿里,那些本来装满重要东西箱子,此刻都被他一一丢掉。

  海达一直没有找到救援的人。阿里的状况越来越差。终于,第二天的早上,有好心人路过,送他们去了门诊处。阿里还是死了,警察来了竟然以偷渡罪和谋杀(阿里致死,尽管被诊断呼吸衰竭)逮捕了海达。警察问海达是谁让他们到这一步的,黑中介们到底是谁。海达睁着他那自从阿里死后就一直空洞的眼,平静的说:“希望。”

  曾经,海达在向往着瑞士的生活时,他在瑞士的表亲西蒙寄来的明信片上说:“那里的天很蓝,羊很多,羊奶汩汩的流出来就像是**牌的冰激淋。”那时,海达有的就是希望。

  到了米兰,从黑中介那里海达听到了西蒙的一点消息,他一直呆在瑞士的贫民窟,没有收入。可是海达还是有希望。

  当迷失在雪山中无路可寻时,海达抱着阿里,他早就没有力气但是还有希望。

  希望,当只剩希望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我们根本没有希望。

  《希望之旅》观后感(四):导演

  影片《希望之旅》的故事背景,出自1988年一条仅八行字的报纸新闻。导演泽维尔·科勒看了报道后,深受震动强烈创作欲望责任感促使他下定决心,要为少数民族讲话,将这一真实事件搬上银幕。他千里迢迢地赶到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面见新闻报道中的家庭,请求合作。痛苦的往事不堪回首,这家人允许他利用报道,但拒绝参与其他。这样一来,反而使科勒可以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地制作一部真正的故事片。他以此为基础,对移民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联合有关组织也向他提供了走私集团在各欧洲国家残酷掠夺穷苦百姓的翔实材料。一年以后,科勒和土耳其作家费里代·吉切科卢合作的剧本《希望之旅》便开始投入拍摄

  影片拍成后,于1990年在瑞士洛迦诺电影节上首映时即得到好评,获铜豹奖。但该片公映时,却引起了争议影评普遍赞赏态度,认为影片结构精巧主题鲜明内容严肃富有政治含义环境意识:它尖锐地涉及日益增长难民问题、欧洲海关关卡的崩溃以及贫富之间不断扩大的矛盾。也有人,特别是一些右翼分子表示不满,因为影片对移民的处境给予了极大同情。这一点在影片结尾部分表现得尤为明显。女医生耐心细致地安抚越境的难民,为他们治病、治伤。一个穿制服警官迫不及待地要履行公务。于是,俩人发生争执。女医生以救死扶伤职责,认为这些是心力交瘁的伤病者,首先需要照顾,不能再受惊吓。她坚持不让任何人前去打扰。女医生的大义凛然迫使警官改变主意,他在无可奈何情况下发出怨愤之言:假如人人都想来瑞士,瑞士人又将何处安身?影片在对难民进行人主义保护援助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难民如潮水般涌来瑞士,瑞士人怎么办?小小瑞士国土显然不堪承受难民潮的重负。而造成移民或难民的主要原因战争种族主义和贫穷。本片虽然没有明确表露主人公哈伊达尔一家三口逃难的政治背景,但从人物对白暗示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库尔德人,在哪儿都受欺压,没有人的尊严,没有社会地位家境贫寒前途渺茫。影片不仅让人联想起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有多少人颠沛流离,无处安身,有多少自然资源毁灭生态环境遭破坏。也使人联想起种族主义给世界带来的动荡不安;南非黑人反抗种族歧视运动此起彼伏;德国法西斯主义重又抬头;大批逃亡的库尔德人和伊斯兰教什叶派难民在土耳其、伊拉克和伊朗边境被抓……总之,只要战争、种族主义一天不停止,人类生活就一天不得安宁

  导演泽维尔·科勒起初是个舞台演员,后开始从事导演和编剧工作。早期的一次失败促使他潜心研究叙事方法和人物塑造。他努力学习黑泽明尤其是伯格曼的编剧方法,获益匪浅。《希望之旅》采取了传统戏剧结构形式,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进程,依次而又有因果逻辑展现完整的事件和人物的命运。故事情简单明了,却不乏令人心急如焚紧张感。人物塑造真实可信,对白很少,语言朴实意蕴深刻。画面构图讲究,极富于表现力。它和伯格曼的影片,如《野草莓》、《处女泉》、《第七封印》一样,用旅行作为框架,发展剧情,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美丑善恶人生百态。

  《希望之旅》对人性问题的触及与探讨可谓直截了当令人信服。哈伊达尔这个人物塑造得比较真实,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老实巴交农民天真无邪本性。他不惜倾家荡产,用高价买护照,付旅费,长途跋涉去冒险,为的是自己所深爱的这个家,要让全家过上有尊严的富裕生活。没想到,他一次次地上当受骗,希望也随之一点点地破灭。最后,人财两空,不仅失去了心爱的儿子,自己还成了人家的阶下囚。他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惨痛了。然而,即便如此,哈伊达尔也未必能认识到造成这沉痛教训根源所在。他单纯善良愿望就是与人和睦相处,成为瑞士的朋友。因此,他不会明白穷人富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两者之间不断分化、日益扩大的差距,根本无法逾越,也无法沟通

  相反,丧尽天良的走私团伙打着“助人者”、“朋友”的幌子,以“天堂”为诱饵,路路设卡,层层索取贫苦农民的血汗钱。一旦油水榨尽,就不管死活地将他们遗弃在渺无人烟的边境线上。影片中有这样一幕:走私团伙像赶牲口似的把难民们赶上一辆小型货车,又突然叫住哈伊达尔,逼迫他在一张预先准备好的合同上签字,让他把以后在瑞士的劳动所得一半归走私团伙,以偿付他私带儿子越境而惹出麻烦费用。可以想见,即便哈伊达尔一家顺利地到达瑞士,他们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走私团伙这种面带微笑、不择手段地榨取难民钱财卑劣行径,恐怕与杀人如麻的黑手党没什么两样。影片自始至终对移民的艰难处境和悲惨遭遇寄予同情,而对那些阴险毒辣、毫无人性的社会寄生虫,则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这充分体现了影片制作者人道主义立场。本片的魅力在于:它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主人公偷渡的非法性,反而对他们产生怜悯之心,为他们焦急不安,与他们同悲共泣。

  本片所采用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别出心裁耐人寻味。在影片开头部分,哈伊达尔与堂弟塞梅尔话别时,塞梅尔“过河总是要冒风险”的话音刚落,即传来孩子们奔向火车的消息。五六个孩子卧伏在铁轨之间,要与庞大的火车作一挑战。这里,编导者用小孩子卧轨迎车的大胆举动,一方面隐喻土耳其农民(即便是孩子)敢冒风险、敢于挑战的顽强精神,唯有这种胆力,才使他们走上充满艰难险阻旅程。另一方面则暗示:偷渡、越境犹如卧轨冒险一样,吉凶难卜,或者成功,或者失败,甚至丧命。此外,影片还利用地理上的分界线作为隐喻。只要登上嵯峨的山巅,跨过边界,那边就会是个截然不同理想世界,梦想能够成真,人人可以发财致富。然而,它却像天堂般的无法达到。几个难民踉踉跄跄地靠近一处闪闪发光的高档温泉疗养地,声嘶力竭地喊着,拍打着透明玻璃围墙,请求庇护。一壮汉从游泳池内探出身子告知:疗养地关门了。这组镜头形象、生动,富有意味。贫富两个世界用玻璃墙作界线,墙内是温暖舒适光明世界,墙外是寒冷难熬的黑暗天地。疗养地大门有钱人敞开,一应俱全豪华设施供有钱人享用,那是富有者的“天堂”。但对于贫苦人来说,它就像如梦如幻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希望之旅》的片头与片尾音乐,为预示、概括总结影片的主题和基本情绪起到了很好的渲染烘托作用。在片头部分,悲凉高昂的管乐配以一望无际荒漠山丘,一下子把影片那苍凉基调表现了出来,预示着主人公哈伊达尔一家将要遭受的不幸。影片结尾处,当囚车载着神情悲怆的哈伊达尔一路飞驶时,凄厉的管乐声再次倏然响起,画面与音乐的这一有机结合突出了主人公此时此刻肝肠寸断心境,渲染了影片的悲剧气氛。这首尾相应的音乐,撼人心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有助于观赏者领悟:希望之旅最终成了绝望之旅,成了父亲与儿子的死亡之旅。

  影片获得成功,还在于演员的出色表演。12岁的小演员埃明·西瓦斯,将一个机灵勇敢的七岁顽童演得活泼有趣,惹人怜爱。哈伊达尔夫妇的扮演者内吉·梅廷·乔巴诺卢和纳尔·斯雷尔,从外形特征言行举止,都真实、自然地体现了土耳其农民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尤其是乔巴诺卢胡子拉碴、愁眉不展凄苦相,给人印象深刻,历久难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