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冲破铁幕》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冲破铁幕》经典观后感10篇

2018-10-09 02:4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冲破铁幕》经典观后感10篇

  《冲破铁幕》是一部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保罗·纽曼 / 朱莉·安德鲁斯 / 丽拉·柯卓娃主演的一部惊悚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观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冲破铁幕》观后感(一):不太好看的一部希区柯克作品

  仍然是很强烈的希区柯克风格感觉没有电话情杀案好看,也许是不够紧张刺激,也许是因为电影的背景安排在了东西德分裂的时期政治色彩太浓了。

  电影里急于逃到美国的波兰女人让人印象深刻,不知道是不是美国人喜欢在电影里表现发达国家优越感

  《冲破铁幕》观后感(二):那个被弃用的结尾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被弃用的结尾——

  纽曼最后把写下的公式给扔了。在他经历这一切之后,把它扔了。

  希区柯克说,这个结尾道出了整个事件的无意义,也符合了人物天真性格。纽曼并非职业间谍肯定放弃这个邪恶的职业。

  这个结尾我倒是超级喜欢。

  虚无的,天真的。从政治的阴谋社会功力中逃逸出来

  《冲破铁幕》观后感(三):再次加深了我对希区柯克不喜欢感情

  1.保罗纽曼和朱莉安德鲁绝对是这片的亮点,前面女主不知真相男主不敢直言时,两位主角互动多有感觉啊,保罗纽曼的忧郁让我的心都碎了。

  2.至于主角能动性差,配角喧宾夺主,那是希区柯克许多片子都有的特色,《西北偏北》《三十九级台阶》《爱德华大夫》《蝴蝶梦》《后窗》等等一大堆不都是这样嘛?哪个是靠主角自己发挥聪明才智主动解决问题的?不都是靠狗屎运么?这个可怪不到演员头上。

  3.作为希区柯克黑和保罗纽曼粉,对某些影评贬低演员捧高导演做法感到伤心,发这篇平衡一下。

  《冲破铁幕》观后感(四):我喜欢看那个时代的过气商业片。

  我有个怪习惯特别喜欢看五六十年代的好莱坞商业电影,并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商业片的原始规律,一些已经被现代商业片抛弃和忽略的客观规律或者宝贵经验。所幸的是,我找到了不少,冲破铁幕也是早已被现代人彻底遗忘的商业片,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才断断续续的看完,希区柯克这次显得有失水准剧情节奏把握的有些失控,前半段过于温吞,后半段却又只有刺激,却没有足够悬念,着这种悬念正是希区柯克当年最推崇的东西,我们只看到保罗纽曼不停地逃跑,却没有一条特别清晰主线,而且政治形态又过强了,总的来说不是好作品。 但是里面对人物的刻画,配角的描写依旧有值得学习地方

  《冲破铁幕》观后感(五):铁幕真的不重要,逃亡才是正经事

  虽然希区柯克的电影都很好看,但是我独爱这部。保罗纽曼和茱莉·安德鲁斯是我最喜欢的组合了!

  只是我觉得片中有一个情节很是牵强,保罗去农场组织接头,因为语言不通,在地上画了组织的暗号,通过后,竟没有擦去,被监视保罗的保镖发现。导致保罗和同伙杀他灭口,也把保罗推入险境

  这个组织不是专作间谍的吗?怎么会犯这么低级错误。还有保罗窃取别的国家机密,还杀人灭口,他的行为本来就不对,为什么茱莉在知道后会像英雄崇拜他!

  在影片的后半段,他俩去东德偷情报原因对错真的都被忽略了,铁幕真的不重要,逃亡才是正经事。

  不管怎样,这个电影还是很好看的!另外我看过希区柯克写的短篇悬疑小说,写的跟他的电影同样好,他还真是个天才

  《冲破铁幕》观后感(六):我不会写影评

  这是《铁窗喋血》的男主啊,不过在这部剧里的表演没有《铁窗》出彩,可能是人物性格的变化吧,也可能是先入为主主观情绪作怪,《铁窗》里那个热血自由男人更让我喜欢。其次,不喜欢女主,虽然很善良,但是在这样剧情紧凑的间谍片里她的存在只会让我抓狂。不聪慧的善良人真不讨喜,即使她很美。还有公交车上的那个德国女人,吵吵嚷嚷的,简直就是生活中唯恐天下不乱杞人忧天代表。反倒是乡下小屋的那个女人让人钦佩,在杀死德国佬与处理尸体系列镜头里比男主还要镇定,虽然她也很害怕,却还一直用手势稳定男主情绪,胆识过人。还有开头与结尾穿黑毛大衣飞机的女人,记者一直没在拍你哦,好尴尬啊,也是生活中一大帮抢镜头夺头条争相露脸人士真实写照。剧情既不难看也不出彩,感觉比较平淡,可能是最近看希区柯克的电影看多了看成了视觉疲劳

  《冲破铁幕》观后感(七):不抢配角的戏

  纽曼我就不说啥了,出现言情剧里和哪个女演员都毫无火花,还总是演这种“不是我不想是客观条件心理状况不允许”的尴尬角色,在《朱门巧妇》里因为过不去自己兄弟惨死的槛,拒绝老婆伊丽莎白泰勒,这里又因为要去东德偷情报不得不给未婚妻屁股,白费了女主角是《音乐之声》的朱丽安德鲁斯,和一开场几分钟的床戏。切切切,还不如《郎心似铁》里的蒙哥马利,正大光明对女人自私凶残人家美人蒙哥马利可是和纽约市立芭蕾前编舞有过一段的。

  所谓的偷情报,其实只是去东德一个大学里偷个公式,纽曼和德国老科学家办公室黑板上飙学术的那段太好笑啦,纽曼哪里像为华盛顿服务物理奇才了?俨然做不出题目死憋的样子

  希胖这部铁幕时期的投桃报李作夹在他五六十年代稳定的佳作,和后来的《精神病人》之间,没什么人记得。其实群众演员和配角很出彩的,最后纽曼和未婚妻逃出铁幕,要坐一辆假巴士离开柏林,一路险象环生,这段车中群戏,完全没主角什么事。两人到柏林后又被有故事的波兰浓妆艳抹妇女截住,短短几分钟的咖啡馆独白,妇女把一个绝望中又燃起赴美希望的职业流亡女演的过目难忘

  《擒凶记》里的剧院一幕也在此上演,这次换成芭蕾舞团,芭蕾女伶因为下飞机时被纽曼抢了风头怀恨在心,竟在台上几个Fouetté En Tournant时一眼看见座中在逃的纽曼,马上举报

  挑纽曼来演大概是为了不抢这些国际配角的风采

  《冲破铁幕》观后感(八):很不经典

  aul newman逝世的消息不起眼地标在凤凰网娱乐版块的小标题却十分高调地作为mtime的首页最大的专题映入眼帘,这是作为综合资讯平台和电影社区本质区别,前者是传达信息而后者是宣泄情感,看到mtime纪念专题里的各种回顾,仿佛昨天还听说newman刚刚要退休一样恍如隔世

  手头只有一部他的电影,还搭上两个如雷贯耳名字,alfred hitchcork和Julie Andrews ,直观表述就是《精神患者》和《音乐之声》,悬疑大师与普世天使。然而这样大的卡司却成就了这样一部不算经典、不经典甚至很不经典的冷战类型片,可惜了,这不是希区柯克最好的电影也不是安德鲁斯再攀高峰的作品,在纪念保罗·纽曼的日子里,也成为了寂寂无名的笑柄——连纽曼的前十经典都无法列入的电影。

  三十九岁的保罗·纽曼在这部1966年希区柯克倒数第四部电影里,演一个以变节去东德套取军事情报的美国导弹专家,在集权监控无处不在的东柏林和莱比锡,几经艰险获取情报逃出东德。故事是俗套一塌糊涂,今天我国许多才华横溢电视导演很热衷的反特题材比那个冲击多了,然而是在希区柯克镜下,农庄杀人的桥段,快切加极端渲染空间感的镜头推动,似乎标志希氏老当益壮、仍没有忘记他的《三十九级台阶》或《后窗》,只是这一次,成了彻头彻尾的悬念片,把爱情浓缩成共赴魔域的生死相随,对东德人物的脸谱刻画,很容易令人想起同期的中国大陆那些在暗淡灯光面目狰狞反动派。纽曼的演技在这部戏里是一种很内敛的隐逸,既是因为这个角色的无间境遇在先,也有作为演员的表演性质过重因素,据说希区柯克非常看不惯他这种斯坦尼拉夫斯基式的风格。而音乐之声的天使教师加盟也仅仅成了圆满主角性格的陪衬。由于资金问题某些场景看来好似三十年代好莱坞歌舞片的舞台感觉,放在66年的当时,孰不可忍。很奇怪的是这部影片居然是美国观众票选的最受欢迎的希区柯克电影中的第三名,而据《悬念大师希区柯克之谜》的表述,“观众对影片毫无兴趣”。就我本人来说,对这部影片还是很有兴趣,到底还是希氏风格的延续,而如此鲜明的政治立场不得不联系冷战的大背景,无关个人好恶

  看完两小时的影片,我很想去找《金钱本色》,六十岁的newman一定比这特工小子出色得多,对逝去的传奇,我的认识,刚刚开始

  《冲破铁幕》观后感(九):这样的希区柯克

  在看此片之前,我只是打算欣赏希区柯克的又一部作品.当男女主角走下飞机,踏上东德的土地时,我忽然意识到,这部片子跟之前的作品有点点不一样。

  从Armstrong教授接到电报却否认是发给自己时起,疑惑和紧张开始一点点充满Sarah的眼睛,也让人不由自主地提起一颗心。当Sarah终于爆发,拒绝回答东德教授的问题,她泪流满面,我反倒松口气,心想她再这么为爱不悔下去才是憋死人了,让人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直到教授和他的助手女友在水中拼命游向斯德哥尔摩港口的岸边时,这才放下心来。当两人披着毯子坐在港口值班室的火炉前,忽然觉得自己也放松下来。不识相的记者爬上窗外的箱子还是什么,透过玻璃要求拍照,男主角用毯子蒙住自己和恋人以示拒绝,从开头到结束他的目的都不是要引人注目。(讽刺的是,那个捷克芭蕾老女人拼命想惹人注视,却屡次被教授同志破坏掉,难怪她恨得牙痒痒,决不放过每个揭发他的机会。)然后你才意识到,希区柯克终究还是在拍惊险刺激的电影,有关政治的情绪在他们逃出的路上就已经被险象环生的情景弱化,唯一刺眼的是军警拿机枪在街上扫射的情景,有些残暴

  片中,看到饭店里的女佣跪在地上擦洗地板(是不是真的阿,这么夸张),Armstrong教授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惊讶谴责意味

  而秘密警察如影随形,比苍蝇还令人讨厌,一旦抓住把柄之后,那表情...,这算是脸谱化反面角色吗?国内外的同类影片中代表反动的敌方的间谍特工或警察怎么都是一样的嘴脸

  帮助教授的那些“地下工作者”都仿佛在履行着正义使命,连普通百姓也是随时准备着揭发阴谋间谍活动似的。

  影片呈现出的东德跟Armstrong教授的内心一样充满紧张的情绪。此片拍摄于1966年,又令人浮想联翩

  这样的希区柯克让人有那么一些不适应,因为我完全没料到会看到这些立场分明甚至强烈的内容。起初,片名并未让我想到太多,后来知晓了Iron curtain的意思后,恍然。赫,几乎都要有仇视的意味了。当年的冷战,东西的隔阂,真真是可怕。连带着这样的娱乐片都颜色深沉冷肃,迥然于后窗或是捉贼记的那种鲜艳明快浪漫美好,即使紧张的时候都是完全不同的色彩。

  当然,男女主角仍然符合导演一贯的风格品味,养眼且演技得当年轻时的朱莉安德鲁斯很漂亮,以前一点也不知道。我喜欢她的发型,哦,开篇的时候她的发型师的名字都是单独亮出的,可见当年她正是如日中天

  《冲破铁幕》观后感(十):没有冲破三星

  开场很赞。游艇供热系统失灵,能源科学家们裹着厚厚大衣餐厅用餐,胸牌特写强化了反讽效果。随后,眼睛教授推门进来,主观视角下发现一处空桌。镜头一转,青年男女正躲在包厢的床上“取暖”。再一次的胸牌特写,嗯,这才是名副其实研究Interspace的专家!接下来安德鲁斯书店取书和她主观视角镜头去猜测纽曼的真实动机,都制造不错的悬念。

  lt;图片1><图片2>

  可随着飞机降落柏林,问题密集出现:

  1、身份败露与保镖被杀的时间点太靠前,以至后续大部情节都近于失真。

  尽管,希区柯克并没有过分低估观众的智商,总能在相对适当时刻制造一些麻烦出来,诸如,出租车司机报纸后及时举报;特工们冲进阶梯教室终止会议……但它们仅仅属于见招拆招的被动应对,解决不了此时此刻一个最核心逻辑问题:如果你是东德当局,在碰到新近变节的美国科学家偷偷乡下探亲(神通广大的特工部门居然不知道此人本地还有亲戚?),跟踪他的保镖随后便彻底失踪的情况时会怎么办?还用说吗,最起码也软禁起来接受调查呀!

  可主人公被关,故事还怎么继续?这时,铁幕不能再铁,而必须柔和。所以,再往下基本也就没法看了。什么女医生伸腿绊了一脚;什么小山上向未婚妻吐露实情……最不能容忍的是,满院师生楼上楼下的找,却不知道他们要找人的长什么样。可即便如此,三人如此轻松地骑车溜掉也够匪夷所思的。

  2、过分依靠组织,个人的闪光点太少。

  整个逃亡过程,大部分都由地下组织所包办,我们的保罗纽曼先生需要做的就是发挥他的特长:紧锁眉头心事重重。而这显然与观众对于此类影片的心理预期有着巨大落差,他们更想看的是大牌明星亲力亲为凭一己之力来解决问题。即使不必每次如此。

  可你别说,剧院脱困那场戏倒是给了纽曼一次露脸的机会。只是手法稍显老套,灵感产生的也有点敷衍了事。如果我是编导,就会考虑让打火机再次派上有场(前一次是黑色幽默。保镖死活打不着,而纽曼一打就着):情急之下,无意间摸到了兜里的……

  3、情感这条线索上,希区柯克愚弄了观众一把。

  本以为会有一个类似于《美人计》式的三角谍恋,因为很多段落中就以特写镜头明确交代了那位戴眼镜的东德教授对安德鲁斯的好感。可等到影片结束,你却发现这些镜头都是没有意义的,甚至眼镜教授这个角色都是多余的。他既无吸引安德鲁斯的外在魅力,也不具备介入到纽曼核心任务的职权范围。而这反过来,也导致安德鲁斯的角色失去了发展空间。她无法在不知情时为了报复纽曼的冷漠而假装移情别恋,也无需在知情后承受为了拯救纽曼脱险而付出感情甚至更大牺牲的压力——最多不过是陪教授们跳了两支舞而已。

  4、幽默的不是地方。

  那位骑摩托的保镖,倒是很符合本人的“坏蛋审美”:从里到外透着坏,也很出戏!却无奈早早就被干掉。农场打斗给人印象深刻,但风格化渲染过度,可信度不足:被勒住脖子,还在一个劲儿往外蹦英文,“别闹了,我可是受过训练的。按你们话怎么说?哦,一只手都能摆平你!” 为什么不直接用母语大喊救命?出租车司机不就在屋外?还有就是女人花样翻新的攻击手法……这些黑色幽默,似乎与本片的整体风格以及保罗纽曼的方法派表演格格不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