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男性,女性》经典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男性,女性》经典影评10篇

2018-10-11 01:35:02 作者: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男性,女性》经典影评10篇

  《男性女性》是一部由让-吕克·戈达尔执导,让-皮埃尔·利奥德 / 香妲儿·戈雅 / 玛尔琳·若贝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电影,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观众影评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男性,女性》影评(一):所谓马克思可口可乐时代

  戈达尔想揭示的或许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同样的对社会不满困惑。1965年的戈达尔时代是一个马克思可口可乐的时代,充斥着关于性、女人欲望、关于战争的种种。什么才是世界中心?是欲望,是你?是以可口百事为首的资本主义市场,还是社会主义马克思?是唱片和电影的繁荣,还是汽车嘈杂?上流社会的女人比工厂女工冷漠,这就是社会的进步吗?

  这个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但又相同,或许这就是人类

  《男性,女性》影评(二):Feminin Masculin

  怎么都爱借女性形象来表征资本主义呢?

  讽刺的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男性/有意识 和 可口可乐/资本主义/女性/无意识 的断裂,部分靠的是超越两种主义的男权文化来连接的(片中男性对女性的凝视,女性的自我物化,两者均为无意识),但这种连接是轻浮的、不可证的,就像P最开始咖啡厅搭讪M时提到的那个根本出现在片中的人。

  虽然片名的Masculin和Feminin处于并列和断裂关系,看似平等,但还是Masculin排在了前面呀。

  《男性,女性》影评(三):`

  马德莱娜 一天接50个太可怕

  保罗 两三个已经够可怕了

  马德莱娜朋友 伊丽莎白在贫民窟一个周末110次的也有 这些妓女为了生活不能支配自己思想感情

  保罗在厕所看到同性恋接吻

  同性恋 欠揍是吧

  保罗把门关上 然后在门上写:有种就到公共场合表演一下

  保罗母亲给他留了一些钱 保罗买了一套公寓 马德莱娜想要搬进去 保罗不同意 保罗为了拍照片爬得太高掉下摔死了 但这时马德莱娜怀孕了

  她不知该怎么办

  《男性,女性》影评(四):戈达尔和他的锄头

  戈达尔把摄像机当枪,瞄准社会的做法牛逼,很革命,他也的确为观众带来了与好莱坞电影不同的东西,他的电影即便是在今天看来还是非激进的。以致戈达尔以后的电影导演可能不受到他风格影响,他手上挥舞这的摄像机就像犁一样后人开辟出另一块属于电影的领域

  这种挥舞的同时不断挑战观者既定电影模式神经,在不断地对戈达尔的容忍中,他带着观众一起完成荒地的开垦,他会顶着烈日扛着锄头说:看,跟原来的地比这也不赖吧。

  其实他给人带来的更多应该是他的行为给后人留下的启示,而不是他的风格,他的电影,他所要表达的左翼观点。他就像是在创造一些词语语法的人,他所要突破的是电影语言的既定语法。可以看到,在今天,像他那样拍摄剪辑的人已经很少了,持激进左翼观点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但由于戈达尔的努力,如今的导演将对电影的语言探索默默地当成是自己的义务,别害怕观众换频道,别害怕老板炒你鱿鱼勇敢地去剪吧。因为他们心中都还有那个扛着锄头的老人

  《男性,女性》影评(五):馬克思與可口可樂的一代 - 年少無知

  從Masculin feminin, 或許可以看出68運動的一些端倪。當然高達受阿爾杜塞與布萊希特的影響, 強烈批評資本主義與消費社會。正如他自己所說, 這是一部關於Children of Marx and Coca cola。戰後法國年青一代如何爭取自主, 處理二戰的歷史問題以及自我定位。通篇都是性的蠢蠢欲動, 很明顯。對社會主義、計劃生育、哲學、文學、越戰的理想與無知(相對起來, 今天可能連冷戰也不知道是什麼)。我覺得是一種矛盾的再現。然而高達也沒有說出美國是否自由, 與社會主義是否沒望。我們只聽到非線性的叙述句段, 以及種種不同的法國寫照和畫外音的叙述, 包括那些半紀錄式的訪問, 或者說是一群初生之犢的理想與現實的grumble。

  男性: 無聊、焦躁不安, 最後死於stupid accident

  女性: 無知與我不知道。

  另外, Brigitte Bardot 真的是Brigitte Bardot

  如果當年是年少無知, 說出很多囉嗦, 那麼今天這一群的年青人, 當年的激進的, 進步的青年, 或工會領袖, 又去了哪裡? 是因為68之後整個世界的進步變成保守退步, 還是因為冷戰過去, 歷史也終結了?

  《男性,女性》影评(六):疙瘩你不要这么跳好嘛

  看着李奥还不会太跳戏 在特吕弗电影里和在疙瘩电影里很明显不一样的风格

  疙瘩老是话特别多 也很严肃 不过男主都是一样可爱 毕竟是两人的亲儿子嘛哈哈哈哈

  对话的不可行 沟通的割裂和困境

  戈达尔要不要这么跳这么神经质 你追女生也这么跳啊 妈呀戈达尔也这么浪漫 里面的歌都好好听

  哈哈哈法国人看电影别人举止不好都是直接吼的啊

  哈哈哈疙瘩怎么这么不靠谱

  那个人说借个火 然后向打沐浴露一样平常的往自己身上浇了汽油

  我们是马克思和百事可乐的一代 你让我们何去何从 这个世界对思想觉醒的人总是这么残酷

  背景永远那么嘈杂 就像我们的声音从来被盖过

  我一直觉得疙瘩特别激进 女主角漫不经心关心情感和自我 和男主角的义愤填膺关心政治对比 完全就像特吕弗和戈达尔自己的性格 这部里面也有了结局 就是两人的沟通无果 决裂 所以不难理解现实中两个知己绝交的结局 很令人唏嘘 我现在理解疙瘩为什么要做的那么绝 他估计觉得拍摄手法 题材 这些是原则问题 但是疙瘩啊 政治和战争从来不会伤到真正该付出代价的人 却会伤到自己的爱情友情 你应该知道的 但你还是要喊出来吗 那你就喊吧 喊吧 你不喊 还有谁会喊呢 还有谁会记得呢 还有谁敢拍出最真实的青年的状态 拍出时代发生了什么?

  哪一种才是对的呢?我屈服于可口可乐 屈服于时代和现实 没有反抗勇气 想都不会去想 我是麻木了吗?还是看清了呢?我不懂 我不懂你我哪个是更好的做法

  我以前多么不屑关心政治 但我现在最佩服革命的人 他们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兼具浪漫和勇气

  《男性,女性》影评(七):The Children of Marx and Coca-Cola

  个人非常喜欢片中的Jean-Pierre Leaud,不光在这部Godard的片中所对他着迷!!特别是在特吕弗那套安托万的冒险中几乎达到偏执喜爱。当然这是出自一个普通影迷感受

  简单的说这部片子讲述了一个法国理想主义先锋意识的青年日常的思想生活状态影片对于来自周围不同事物所对人物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对白及访谈式的方法做出了直白解释

  戈达尔的手法估计放到现在一些前卫人类眼里,也是具有先锋的意识形态以及独特视角观点的另类表述。片中可以看到性,爱情,越战,革命,流行音乐,可口可乐,劳动等社会比较集中和容易产生众多问题矛盾的事物通过戈达尔对于人物固定的拍摄镜头展现在观者的眼前。从戈达尔一惯的游离拍摄手法与不对声画的配音里我们多少也能看出他将这些事物注入了影片中几位主角的相互关系之中,并在发展过程中做了一些流畅的直接体现

  不难看出戈达尔是一名通过电影来表达自己观点和愤怒的独特导演,就像影片开头在咖啡厅里一对男女互相争执后女性对于男性直接拔枪射击,如此突然!又在影片中段可以看到一男青年对主角保罗以刀相危,然而突然刺向自身。这些在片中的“突然”与“看似并不相连的段落”构成了戈达尔独特的电影特色。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拍摄技术与剪辑手法在这里我想一个门外汉不必做过多的解释。但能够看出一点戈达尔一直在寻找着矛盾的集中点,他个人总在对社会生活中不断出现的事物变化现象做着自己独道的阐述。从这一主要方面来看,戈达尔确实与新浪潮的另一位大师特吕弗有着巨大的根本上的不同。

  影片最后对于Madeleine访谈式的对话做出了较为概念化的总结,简单的结尾中对于男性与女性提出了共同在当时那个社会所要面对的大众化的题问。在轻松诙谐幽默节奏中戈达尔将一个小问号通过放大镜大成体积等于与整个社会大小的大问号,但答案似乎还是未知

  《男性,女性》影评(八):观影笔记马克思主义和可口可乐的对立

  这是一部具有强烈戈达尔个人特质的电影。

  1.对立:男性与女性

  内容上是戈达尔对于资本主义浪潮的苍白呐喊:男主角保罗代表激进的共产主义者,寻求意义,寻求坚固存在,爱,严丝合缝与社会正义(?);女主觉玛德莱娜是商品经济符号甜美,注重外表,感情轻浮,善变而充满谎言表面上看是男性与女性的对立,实则是两种意识形态的矛盾。

  这个对立从影片一开始就开始树立:保罗的特写镜头和虚无主义的念白,镜头一转是玛德莱娜的特写,玛德莱娜的问话和保罗的回答格格不入的、单向的:保罗嘴里军营生活失去了时间与自由的“现代人的生活”,女主不以为然;同样的,电影中保罗和玛德莱娜的第二场对话,玛德莱娜从来没有停止梳妆打扮,而男性的动情显得实质沉重:镜头的一边是沉重的对爱情和性的渴望,另一边是浮动的能量浅尝辄止的对答,重复性的动作。以男性的"重"对立女性的"轻",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对立资本主义的"轻"。这种割裂和对立在影片的后半部,在另外一对男女的对话中重现,既是呼应,也是无尽循环的隐喻。

  在两次男性告白的戏里,女性的表演都借助了外物的辅助——梳妆和吃苹果,用来加强片中女性肤浅的符号特征。导演将男性塑造成在资本主义的虚无浪潮中追求意义的悲剧者,女性为弄潮儿、浅薄的观看者。

  值得留意的片中作为背景出现的几对男女,开篇打死丈夫的女人,妓女和德国男士冲突,虽然无一不以背景板的作用使影片具有普遍性和真实感,也平添了讽刺和荒诞,暗自强调了男与女的二者对立。

  另外,片中几次杀戮和死亡也将男性(马克思主义)的悲剧命运隐喻出来,被妻子突如其来枪杀的丈夫,在海边上飞驰而过的火车上的枪声,借火自杀的游荡者,虽然导演从不从情绪渲染其悲剧性,但不经意的突然死亡和危险降生暗含了现代社会中的混乱、漂泊感、如浮萍般的无依无靠城市人群的命运。以近乎玩笑出现的死亡话题,导演没有选择直接去渲染死亡,反而是以平静的镜头,或对话来展开死亡的过程——生不重要,死亦是一件可有可无事情生死都不再有意义,一切意义也都荡然无存了。有趣的是,在影片中死亡的主体家庭生活中的男性、反战的人、和男主角——把“爱当成是世界中心”的人。

  2. 语言的符号

  戈达尔的影片内容丰富冗杂,本片充斥了反战、性、民主、谎言、资本主义、商品、流行文化等等主题元素。他多次提及了文字的拆解和符号的指代:masculin拆成了面具屁股,而feminin什么也没有(两位男性在洗衣店的对话)。影片的结尾feminin被拆为fin,意为结束。在一段男女主角的闲聊中,提到了指代“屁股”的不同种的词语。是戏虐的,也是哲学性的。

  影片运用大量的独白,有时是诗歌性的,有时是戏剧性的,串以以作者身份出来的幕间标题,使影片有强烈的文本感。影片内容中,也出现了反战标语、保罗在厕所门上的涂鸦等文字,进一步将文字和图像糅合在一个维度里。是很成功的电影文学化的一个作品

  3. 消费社会的乱象

  不仅仅女主角玛德莱娜是商品社会的人物符号,片中也有关电子设备对于未来生活的悲观畅想,游戏厅,街边录音棚,色情电影等五光十色的现代城市景观。荒诞,意义消失了;快速,变幻莫测,充满了轻快和善变的瞬间。它是绚烂多彩的,也是空虚无力的。玛德莱娜在录音棚这一段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一间屋子里听到的是歌声和伴奏的成品,而另一间里,她的歌声在安静房间里显得拙略而刺耳,周围似乎什么都没有,而她却茫然不知——在空虚中被孤立,而保罗正凝视着她。

  戈达尔对于消费社会的批判是明显的,他片断性的叙事,纪录片式的镜头,大量的面部特写和城市景观的穿插,使这个个人化的故事有了社会真实感。他描绘出了一番上世纪60年代的巴黎,似一条不息的河流,既有物质的璀璨,也有沉重的幻灭,死亡变得轻易,生存变得浮于表面。诗意和享乐主义碰撞着,马克思主义和可口可乐一并存在着,这究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可最终,保罗死了,不知道是自杀还是事故。保罗(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死亡,“百事可乐一代”的诞生,预示着“马克思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的角斗过后的最终结局。

  《男性,女性》影评(九):马克思与可口可乐之间——读解戈达尔的《男性女性》

  《男性女性》(Masculin Féminin)是戈达尔(Jean-Luc Godard)于1965年摄制、1966年上映的电影。影片在某种程度上改编自莫泊桑的两个短篇故事,即《保罗的女友》(La Femme de Paul)和《暗号》(Le Signe),但除了主人公的名字和个别桥段能够呼应以外,原著的痕迹十分稀薄。《男性女性》有五个主要人物,即保罗、保罗的朋友罗贝尔、玛德莱娜、玛德莱娜的朋友卡特琳娜和伊丽莎白。其中,同为共产主义者的保罗和罗贝尔热衷于谈论政治与性;保罗爱上流行歌手玛德莱娜,而卡特琳娜则暗恋保罗,但玛德莱娜似乎只关心自己;伊丽莎白的戏份不多,但莫泊桑的《保罗的女友》也暗示了伊丽莎白和玛德莱娜有某种同性恋情谊。这三个女性角色也喜欢谈论情爱,但对政治兴趣不大。 在一次访谈中,戈达尔说《男性女性》可以说是一份“具有相当前瞻性的调查”。借由一种风格强烈的电影语言,这部电影调查了1965年法国青年男女的诸种观念,上至流行文化、性爱,下至越战、政治、消费社会等等。在论及本片的镜头运动时,路易斯·贾内梯(Louis Giannetti)指出,片中中景镜头和远景镜头的运用揭示了《男性女性》的一个主题,即“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双生危险”(twin dangers of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但在技术之外,影片《男性女性》呈现的是更为复杂的矛盾。 在《男性女性》的某处,戈达尔使用了一副幕间标题,写着“实际上这部电影可以取名为‘马克思与可口可乐的孩子’”(LES ENFANTS DE MARX ET DE COCA-COLA)。这是戈达尔拍片之后的对年轻一代的结论性指涉,它无疑是风云激荡的六十年代的一个切中要害的关键词,揭示了其中暗涌的断裂,成为一道法国六十年代的社会风景寓言/预言。 一、社会风景寓言 《男性女性》摄制于1965年冬,也正是在1965年十二月,法国将第一次全民直选总统。正如戈达尔在影片宣传短文上说的,“在1965年冬天的巴黎,我发现自己在两轮选举中孤身一人。”立场鲜明的左派导演戈达尔无疑对当时的法国政治大失所望。此时的戈达尔接到拍摄本片的任务,随即敏锐地捕捉了当时法国青年男女的某种分裂。拍摄本片过程中,戈达尔正好过了35岁生日。他说他被夹在新老两代的中间无所适从,因而本片也是他黏合两个世代的尝试。 戈达尔曾有名言:“问题不在于如何拍政治电影,而是在于如何政治化地拍电影。”《男性女性》中政治表意俯拾即是,或者可以说,这部非架空的电影正是风云激荡的六十年代的真实呈现。这部散文化特质强烈的《男性女性》则兼顾了呈现与讲述,超越了写实主义而更具有“真实电影”(cinéma vérité)的风姿。属于1965年的法国的真实,则诚如戈达尔所切身体会的,已经是一种断裂。 影片以诡异的枪声揭开序幕,戈达尔在这部影片中多次使用这种枪声作为剪辑的标点符号。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正对主人公保罗的水平视线特写,镜头中的保罗在咖啡馆里一边念一边写下一些颇具存在主义意味的文字。接着切换为全景镜头,玛德莱娜进场。玛德莱娜落座时,保罗几乎被挤出镜框。座位上的玛德莱娜先照照镜子,接着翻阅起杂志,而保罗认出她,并聊起找工作的事。随着镜头前推并定在玛德莱娜面前。这时两人互作自我介绍。玛德莱娜是出道歌手,正在录制唱片,而保罗则退伍不久,在他的描述中,军队生活没有快乐没有爱情没有金钱,更重要的是,这粗糙的16个月“换句话说就是现代生活,二十四小时都要服从当局,法国的年轻人面对权威,获得仅有一点自由,这实在是屈辱的人生,军队组织与产业组织是一样的,金钱的伦理就是秩序的伦理。”玛德莱娜评价道:“听起来的确一点意思也没有。那么你现在感到失落吗?”保罗回答:“也不是非常失落,但是我想改变。”这个开场从一开始就力道强劲地把问题推上舞台中心。更巧妙的是,当保罗在描述工人工作与生活条件的恶劣时,镜头并没有切给保罗,而是继续定在玛德莱娜身上,而玛德莱娜却只是漫不经心地听着,眼神游离,时不时拨弄她的头发,保罗的存在只剩下画面外的声音。这一另类的正反打镜头聪明地给观众制造了难题:听保罗还是看玛德莱娜?听一个马克思主义青年的社论还是看一个流行女歌手的美貌?影片所呈现的断裂于此开始。 就在玛德莱娜敷衍地结束保罗的谈论时,画面切换为一个全景镜头,中心是咖啡馆里一对争吵的夫妇,随后男方强行抱走孩子,而女方追出门外并开枪射杀了男方,随即借枪声结束了这一段落。这是保罗和玛德莱娜之间二人关系的一个暗示,暗示着男性女性之间沟通的困境,而电影最后保罗也死了,据说是失足坠楼身亡。 影片第二段落同样意味深长。在这一段落里,保罗的朋友罗贝尔出场。罗贝尔在工厂上班,而最近工会举行了罢工,抗议政府限制言论自由,要求释放犯人。罗贝尔让保罗在请愿书上签名,此时戈达尔插入了一个标题字幕,写着“人类劳动从死者中复活了那些事物”(LE TRAVAIL HUMAIN RESSUSCITE LES CHOSES D’ENTRE LES MORTS),与此同时,罗贝尔问保罗现在的工资水平,保罗回答六十,而罗贝尔说“还不错,但不值得为之抛弃革命”,保罗则回答“是的,我明白,我明白。”毋庸置疑,插入标题字幕是典型的戈达尔作风。在形式上,借由这种字幕,戈达尔直截了当地闯进画面。更重要的是,戈达尔的字幕作为表意实践,犹如一张宣传字报,直接在荧幕上声援工人罢工活动,批判资本主义。也是在1965年,戴高乐曾毫不客气地批评道:“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如果说戴高乐的批评可以看作戈达尔之怒的一个注释,那么戈达尔无疑是更加深刻、激进的,用詹明信(Frederic Jameson,又译詹姆逊)的话来说:“戈达尔的电影……的目标已不再是传统的夺取国家政权,而是具有教育或传递信息性质的示威,如‘迫使国家暴露法西斯的本质。” 断裂还表现在一个看似滑稽的细节,即在保罗和罗贝尔聊天的时候(保罗说他对玛德莱娜还没有任何兴趣),有个看上去三十几岁的路人走进咖啡馆问路。随后,保罗一板一眼地模仿这个路人问路,并向罗贝尔解释道:“他们说要了解一个人的话就变成那个人。我在证明事实并非如此。”保罗这一举动无疑具有鲜明的后现代色彩,几乎正是利奥塔尔(Jean-Francois Lyotard)所谓的“对元叙事的怀疑”。他用身体的实践否定了人际理解的前知识,而被否定理解的对象正是他们的前辈,同时也是一个问路者,一个已然失却了方向的人。这是代际断裂的一个重要表征,并被戈达尔准确地呈现在这一不经意的细节之中。对上一辈的嘲讽、对上一辈的知识的怀疑、对上一辈的解决方案的否定,这正是六十年代的法国青年的典型精神面貌。 然而,在同一代人之间,分裂也昭然可见。尽管戈达尔借性别之分来呈现这一层分裂的做法显得粗暴甚至有些刻板,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保罗之所以与玛德莱娜相识,是因为两人有一个名为马塞尔的朋友,马塞尔曾说玛德莱娜可以帮保罗在杂志社里找一份工作。然而这个马塞尔却不曾出现在影片中。马塞尔无疑是为了情节方便而设置的,但这一幻影般的纽带恰恰暗示了保罗和玛德莱娜直接缺乏实际基础的关系。这也意味着,即便是同代人,人与人之间也都充斥着一种虚假的联系。影片中的保罗喜欢巴赫、莫扎特,而玛德莱娜却说“又是这种粗俗的音乐”。玛德莱娜关心的是自己的单曲在日本排行榜位列第六。这也是饰演玛德莱娜的女歌手戈雅(Chantal Goya)的真实履历,尽管我们并不知道戈雅对古典乐的的真实看法。但作为剧中人的玛德莱娜是不诚实的,因为当她后来录完音乐走出录音棚,接受一段简短的采访时,记者问她喜欢哪些歌手,她回答的却是披头士和巴赫。保罗和玛德莱娜在音乐品味上的差异不仅仅是趣味差异,玛德莱娜不一致的态度也不仅仅是口味摇摆。而玛德莱娜的自欺欺人更代表了一种主体的幻觉与虚妄,因为主体与客体的连接已然是随意而泛滥的;与其说它充满弹性,不如说是一种(后)现代境况: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将被亵渎。 戈达尔本人其实更喜爱古典乐,但他选中现实中就是流行歌手的戈雅来出演玛德莱娜,从任何角度看都是一个惊人而明智的决定,因为他如此准确地察觉并把握住流行音乐在六十年代的地位,并将它提炼为玛德莱娜的形象加以呈现。阿多诺(Theodor Adorno)早在发表于1941年的《论流行音乐》中就指出,比起严肃的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具有标准化、伪个性化的特征,它刺激的不过是被动消费与机械重复。玛德莱娜作为流行歌手本身,几乎可以视为消费社会的产物,而她的形象、气质、言谈举止也无不给人这种印象,即她是浮华甚至肤浅且迷茫的,她并不关心身边风云变幻的社会。影片记录了玛德莱娜录歌的情形,然而录音过程中,她全神贯注得近似于没有了灵魂,无视保罗的存在。保罗显得无比孤独。玛德莱娜的投入固然是对自己歌唱事业的喜爱,然而,她的流行乐不过是消费社会的一个商品,一个排行榜上的数字。走出录音棚,她欣然同意记者将自己归为“百事可乐一代”(La Génération Pepsi)。玛德莱娜竟然便利地挪用商业营销口号当作自己的身份,她被物化的程度也达到了峰值,成为和她所醉心吟唱的流行音乐一样的标准化、伪个性化的商品物件,成为拜物教的祭品。 戈达尔还有其他几部作品,如《女人就是女人》(Une Femme Est Une Femme, 1961)、《赖活》(Vivre Sa Vie,1962)、《我所略知她的二三事》(2 Ou 3 Choses Que Je Sais D'Elle,1967),均以妓女为主角。焦雄屏指出:“由于女性在消费社会中被物化,戈达尔乃将女性、性与金钱的交换关系联合起来,而‘娼妓’成为这个时期的重要主题,也是戈达尔对物质社会的反省及批判。”《男性女性》中,片中亦有妓女拉皮条的场景,表明了他对女性物化的一脉相承的关注,而作为流行歌手的玛德莱娜也集中承担了戈达尔的批判目光。不过,《男性女性》的高潮无疑是保罗对一个选美冠军艾尔莎(玛德莱娜的相识)的采访。这段采访以政治、性、流行文化等具体问题为内容,集中揭示了男性女性的分裂、消费主义对女性的物化等不容忽视的社会状况。这段采访可以说是一个纪录片片段,因为采访对象正是一个真实的1965年的选美冠军(片中头衔为“19岁小姐”,而真实头衔则为“未熟小姐”(Mademoiselle Age Tendre))。戈达尔给这一幕打了一个标题,名为“与一个消费产品的对话”(DIALOGUE AVEC UN PRODUIT DE COMSOMMATION),从采访开始就猛击要害。 整段采访非常大胆地直接以固定的特写镜头加长镜头的组合完成,一镜到底,历时近七分钟。镜头中只有艾尔莎,而保罗则以画外音的形式提出各个采访问题。有趣的还在于这一个长镜头的构图:艾尔莎背光靠在窗台中间,取景框框住窗户,而窗井又再框住艾尔莎的身体,同时窗外景观表明他们身处高处。采访镜头从头到尾都是这个几何构图,充满了压迫感,仿佛是一座高耸的囚塔。面对保罗不断抛出的诸多时事政治问题,无奈和尴尬艾尔莎也显得恰似一个遭受拷问的囚犯。保罗提了不少意识形态浓厚的问题,例如“你认为社会主义有未来吗?”、“美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主义有什么不同?”“对于‘反动’这个词有什么看法?”“了解人民阵线吗?”“关于避孕知道什么吗?”、“知道现在世界上哪里在打仗吗?”而喜爱美式生活的艾尔莎对这类问题都无能为力,只能闪烁其词并且抱怨“这是什么问题,我回答不了。”、“怎么都是这种问题!”、“我对哪里有战争没兴趣!”诚然,采访选美冠军,这些问题显然提得不可理喻。但恰恰是这一场真实的采访集中反映了法国青年男女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更重要的,一种分裂。戈达尔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一个事实,即选美冠军艾尔莎沦为“消费产品”的惨剧,她/它被困在消费主义的“铁笼”里,被囚在消费社会的“全景敞视监狱”里。戈达尔的观察与批判不可谓不深刻。 但也有一个场景暗示了戈达尔对年轻人的期待,尽管也带有浓厚的黑色幽默。在保罗和卡特琳娜去录音棚找玛德莱娜的路上,他们遇到一个借火的男子。保罗把整盒火柴都给了他,但是该男子似乎不打算还,面带愠色。这名男子从车上拿出一罐东西,并走进镜头右侧,随后保罗追过去才发现他正以自焚抗议越战。“借火”是意味深长的。男人要自焚却没有火,这简直太荒诞了;但是,保罗拥有火种——无形之中,左派青年保罗化身为马克思挚爱的普罗米修斯。换言之,保罗这样的青年正是社会变革的火光与力量,只是他终究还不够成熟、不够坚毅,甚至还有点可笑。 马歇尔·伯曼(Marshall Berman)如此定义现代主义:“现代的男男女女试图成为现代化的客体与主体、试图掌握现代世界并把它改造为自己的家的一切尝试。”保罗、玛德莱娜及其友人无疑正是按照他们的理解和方式去掌握时代、打造家园,只是他们的尝试并不见得成功,甚至在保罗眼中,现代生活是无聊的,缺乏自由和美感。法国是全球动荡的六十年代的一个中心,而在那个大肆使用萨特式“说不的权利”的年代,《男性女性》里所呈现的主体之际、主客体之际、主体内部的断裂无疑是一种典型(后)现代景观。他们既否定前人又否定他者,看似以自我为中心,实际上连自我被遭到取消,因此陷入困境。这一危机源自于后现代的结构性的“精神分裂”,源自于其“表意锁链的断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