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亚生活》经典观后感10篇
《波希米亚生活》是一部由阿基·考里斯马基执导,马蒂·佩龙帕 / Evelyne Didi / André Wilms主演的一部喜剧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波希米亚生活》观后感(一):无关话题
伊始,诗人和农夫是邻居,二人日子都不好过,天天饿肚子,于是诗人写诗,说“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后来,这两个人都饿死了。县中小吏来收尸,周围村民窃窃私语,他们同情饿死的农夫,却对饿死的诗人嗤之以鼻。
当然,诗人并不需要同情。大多数人也无法与诗人同情。
《波希米亚生活》观后感(二):令人感动!
导演又一次将视角对准了生活中的失败者,影片的三个男主角是三个穷困潦倒的落魄文艺男青年,虽然他们身上有点小奸小滑,但总体上还是诚实劳动的善良人;而影片最大的讽刺偏偏在于爱情线上,看似正经工作的女孩可以为了物质抛弃男主,但生命垂危之际还是得依靠三个善良、义无反顾的男人!善良灵魂与穷困生活形成巨大反差张力,瞬间令人感动! 影片前半段故事铺垫略长,但好在后面戏剧性足够;导演的视角不再荒诞,反而略显哀伤;结尾的音乐堪称神来之笔
《波希米亚生活》观后感(三):【电影博物馆2017-11-25】
我眼中这部剧的爱情:【我在瞎说,勿喷】
【画家】
把诗歌集当作为女友取暖的燃料,为自己女友无法忍受贫困离开自己难过的吃不下饭,当女友重新回来,却又义无反顾照顾她,甚至卖掉了所有的画…
【作家】
作家懂得爱的责任,但爱情在他心中并不那么重要,虽然他也为女盆友的离开而难过…
但他用女友当戒指换来的钱买了书,又为了朋友的女友而卖掉自己心爱的书…
也许他更在意的是友情吧
【作曲家】
估计没有爱过吧…
《波希米亚生活》观后感(四):前路点点星光吾愿往观之
穷困潦倒的作家、画家、作曲家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碰在了一起,并开始了一段互助互励的法国生存手记。那年,他们事业、爱情稍有起色,但是画家却被发现非法居留,要遣返阿尔巴尼亚。春天,三人再次聚首,生活依旧潦倒。他们努力想要改变现状,但是幸运女神十分贪玩。画家的画作不被认可,作家的“彩虹”关门大吉,就连爱情的保鲜期也迫不及待,要撕出一条裂痕逃离这片不如意的境地。圣诞节,他们看着橱窗里的食物讨论了起来,奈何身上无多少银两。没想到孤注一掷的赌博赢来一顿美餐,更没想到的是宓幂(女主角)回来了。来不及欢欣,就迎来了她的病危讯息。三人为了她的最后时光倾尽所有。又是春天,宓幂离世,三人又回到了原点。
一首不屈不挠又命运多舛的生存欲望进行曲。人永远都没有长大,一直是个孩子,在路上跌跌撞撞,时而迎来曙光、时而沙尘扑面,爬过翻过、走过跑过、跳过停过,以为已经在很远的地方了,殊不知是永无止尽的回路。有时会想,或许我不是自己在走,而是底下的圆盘在动,遇到的人就像一颗颗在圆盘上的滚珠,偶尔碰聚在了一起。却又不甘心:难道就不能跳出这怪圈吗?于是,再一次选择了前进。有一种生活叫作:我的选择我来负责的存在主义生活,既是看到绝望但又不失乐观的向往。与1989年的《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交相辉映,相反的是死亡一轻一重。商业进程是多么快速无情,艺术与生活又是多么格格不入,但前路点点星光吾愿往观之,说不定绿洲仍有翠生生绿油油的一片。或许这就是原著作家亨利•缪尔热和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要表达的吧。
《波希米亚生活》观后感(五):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波希米亚生活》观后座谈会纪要
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波希米亚生活》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6年6月10日(星期五)下午15:26—16:10
(恒庐艺术影吧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波希米亚生活》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汪琲琳、马以乐、金爱武、张五妹、方飞凯、金威、杜素梅、陆建琴、王犀灵、李泽、彭明明、孙凤凤、王东方、何吉、朱建伟(观影者:姜天鸿、姬伯庆、翁锡良、王月芳、范大茵、朱法清、赵丽娟、陆晓俐、冯军、刘桂良、何琼、王兰、田瑛、周洪泽、章毓苏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孙凤凤
恒庐艺术影吧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波希米亚生活》观看现场一
《波希米亚生活》观后感(六):做点记录,算是备忘,剧透,非喜勿进
做点记录,算是备忘
酒保倒了什么酒,酒杯那么小
画家问剧作家借钱,没有,问另一人讨债,得到了个戒指。编谎话说自己有很多孩子,卖掉戒指,买颜料。
画家自画像挺像高更
剧作家去杂志社面试,两只鞋子都不一样,衣服还给画家占用了,缺黑色正装,正好来了个要画家画肖像的老板,借用了他的西装。
跟杂志社谈,得到了钱
音乐家打车不给钱:才走了几公里就问我要钱
大家分钱,说要要节俭生活,置办行头被人看得起就可以挣到钱。
画家请咪咪回家,墓地的鲜花已成了干花,画家给她做汤,从狗爪下拿走了骨头做汤。
我可以吻你的手吗,结果吻的是嘴
画家从老板那里拿到了钱,去旧货摊买了黑上衣50法郎
和咪咪出去约会,钱包被偷,没钱付账,叫来警察,420法郎,非法移民被抓遣送回国
老板又回来了,收藏他的画,他拿钱给够炫耀给狗闻闻
周日外出野餐
作曲家请大家回家吃饭,穷得只能吃面包,作曲家弹奏现代音乐,里面还有人声:你被捕了。
大家目瞪口呆。
咪咪要出去工作,画家把自己的诗稿烧了取暖
咪咪还是走了。
咪咪又回来了,病得很重,只能挨到春天。住院费很贵,画家卖了所有的画筹钱
作曲家卖了车
剧作家卖了巴尔扎克的书
画家去做机床工
春天到了,咪咪死了,临死前让画家去摘花。花摘来,人已经死了。
三个人要一起走,画家说想一个人走,奇怪的是狗变成了两只,寓意吧。
《波希米亚生活》观后感(七):《波希米亚人生》艺术的漂泊和生活的浪漫
波希米亚人生一般就是指艺术家漂泊和浪漫的生活,这部影片和有着普契尼歌剧的影子。描绘的是几个几个来巴黎寻梦的艺术家贫困的生活,导演以他擅长的黑色手法表现他们的苦恼和奋斗,对比强烈的影像让画面充满着疏离和沉重的氛围,同时让观众感受到压抑和现实的苦痛。对白里不时嘲讽一下现实,戏谑是导演的一贯风格,比如当铺老板问画家为什么要当戒指,他的假话令人捧腹,他说家里有一大堆的孩子,那是一时冲动的后果。酒吧一场戏里,导演以画家身边的空椅子表现他的孤独以及他对爱情的等待,隐喻让导演的表现手法更加简捷,直入主题。
导演喜欢以摇滚乐点缀人物心理,在影片里起着注解心绪的重要作用,是片中人物人心的苦闷以及情绪外化和补充。这样的场景里,导演往往以阴影投射使歌手的演唱显得异常焦虑,和剧情产生激烈的戏剧效果,有着画龙点睛的功效。
虽然他们贫困却依旧有着梦想,生活拮据的剧作家为了应聘而将旧鞋染成黑色的细节点出了巴黎是一个注重衣衫的假面社会,而糖厂老板和画家讨价还价画肖像画的场面让我们看到了艺术的市场价值,同时,为了画画糖厂老板脱下了外套这为剧作家借衣应聘创造了条件,喜剧最难把握的就是“包袱”,这些戏剧性的连环布置并可以自圆其说说明了导演驾驭和推动剧情的能力,但使場面調度显得夸张幽默而不失真实性,让观众在会心微笑后回味无穷,画家刚刚得到卖了画请他的女友吃饭付帐时钱却发现钱已经被偷盗走,警察来后发现他是非法移民被遣送回老家,牵挂着爱情的他不死心,他再次偷渡回来因祸得福,爱情和事业都有了转机。这样的安排显然是导演为了让爱情的戏份好事多磨让电影增加悬念。作为描绘艺术家的电影,导演还是以自然景物抒发着艺术家对自然和爱情的欣喜,闲适的生活在现实里总是短暂的,一场变故让他们回到了原地,导演以他们卖书、抛售画作、卖车来表示他们的绝望境遇,而爱情的花朵也因为咪咪的死去而凋零,导演一如既往描绘着人世的离合悲欢,具有很强的社会批评性。
三位扮演艺术家的演员非常到位和有趣,整天一筹莫展神经道道的模样为影片增色不少。因此获得欧洲电影奖最佳男主角、男配角的提名。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波希米亚生活》观后感(八):你会感受到多少温暖?
当剧终洛特勒夫松开他的狗,独自走向那扇阴暗的门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冗重的黑暗。
我不知道为何最后他要松开他的狗,但当他的狗和另一只狗一起欢快的跑过那条逼仄的走道时,我突然觉得他的背影无比的孤独。
“我爱你,但是我忍受不了贫穷。”眯米这句话既是对一个男人最大的肯定,同时却也是最大的否定。“被迫要让女人过贫穷的生活。”作家的自嘲之语道来不过是轻飘飘的一句话,但是连屏幕外的我都感受到了生活赋予他们的巨大的压力。三人渴望彰显和证明的自我在世人的眼中或者说在普世价值观世界观之下只不过是一个笑话,何况最后作曲家疯狂演奏的杂乱音符甚至连朝夕相处的好友都难以认同,但说实话那种夹杂着浓郁而强烈的个人情感在如此狂乱的抒发之中又有多少人能够认同呢?
作为一部上个世纪的黑白电影,其特有的巨大张力让故事的一切都具有一种奇特的安静感:单个持续的镜头、人物难以察觉的表情、长期的静止画面,都让人不禁终于沉下心来,开始细细琢磨其中难以揣摩却又隐藏在这种巨大平静之下的情感暗涌。
于是开始沉迷于这种年代感十足的叙事方式,单纯而慢节奏的分镜、木讷而隐秘的表情变化,似乎连自己那蛰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都慢慢剥离,浮现,呆板而迟钝的展现在面前。
眯米大概是洛特勒夫最后的灯笼吧。“虽然我是单身主义者,但我喜欢和你在一起”“我想和你走到北的尽头”这样抒情而浪漫的话从这样一个生活在窘迫中的木讷男子口中说出,不禁为这样一部黑色幽默的黑白电影增添了不少暖色。为了她,他卖出了所有的画,点燃了自己的诗集,但最终,北的尽头还是太过遥远,她放弃了他,又找回了他,最后消失在了只剩下惨白花朵的春天里。
她不仅是洛特勒夫唯一的灯笼,也是这部电影唯一的灯笼。之前他还有自己的画,还有那遥不可及的希望,但在最后,灯笼熄灭,花朵零落,他便也走向黑暗。
一无所有的生活,贫穷,这些都不能击倒这些男人,但是现实却是,“男人很强大”这句话在最后看来充其量不过是彼此打气鼓劲的话罢了。我倒是希望他不要被生活击倒,但是剧终那扇无比黑暗的门却似乎在隐隐暗示着什么。当生活毫无希望,灯笼完全熄灭,我不知道剩余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或许他还会重新再来,或许他就此结束生命,或许他从此一蹶不振,但于我而言,他或许真的已经死了。
“死了。”就像他最后那直白的、不带修饰的、赤裸的说出那事实一样,所有的感情在一瞬间化为沉默,隐秘而沉重的无力感笼罩了所有。
突然想起,准备烧去自己诗集的洛特勒夫对眯米问道:
“你会感受到多少温暖?”
《波希米亚生活》观后感(九):當巴黎變得極簡
當一個北歐導演在巴黎拍一部電影,除了語言和波西尼亞的浪漫,剩下的一點也不巴黎。黑白畫面,定格鏡頭,藝術家貧窮生活的沉默無言。
阿爾巴尼亞畫家在餐館請劇作家吃雙頭鱒魚,兩人大談特談。劇作家邀請他到自己已經被趕出來的住處去繼續話題,現任租客是一個作曲家,三人一起喝酒聊天。巴黎落魄藝術家們的友誼得以建立,因爲善良,因爲同樣的窘迫,但不失浪漫。他們討論著,不能讓女人忍受貧窮,商量著帶她們去舊貨市場買衣服,帶她們去鄉下郊游野餐,汎舟湖上。
畫家說我想談戀愛了,於是他遇見了mimi, 要跟她走到北的盡頭,結果“不小心”走囘了自己傢。我可以吻你的手嗎,但是直接吻了嘴巴。墓地裏的玫瑰花被拿回來獻給愛人,詩歌當作燃料給愛人取暖,這簡陋的溫暖,不知道會否讓你感受到一些。畫作全部變賣,為了讓愛人能活六個月。
mimi說,我愛你,但我無法忍受貧窮的生活。春天之後的又一個春天,野雛菊盛開著,mimi死了。
作曲家搭訕旁邊的女人,你的眼睛像月亮一樣美麗。創作了《藍色對於藝術的影響》,用鋼琴彈出了電音的效果,在聖誕節用不多的錢賭來豪華晚餐,說著,如果有勇氣餓死,也可以吃飽撐死。
劇作家的生活費全部拿來買巴爾扎克的書,女友離開他去嫁給鄉下富豪,因爲至少可以慈祥平庸地過體面的生活。
我一直好奇的是,畫家的墻壁是什麽顔色的,自畫像又是什麽顔色的。巴黎的香榭麗捨又是否暗香浮動。
《波希米亚生活》观后感(十):波西米亚生活
他的旧皮靴踩过鲜花,悲伤的法国乐曲响起,他对同伴说:她死了。
我去看[波西米亚生活]的时候,北京阳光明媚。深秋这样的日子不多,风把枝头残留的金箔吹得哗哗作响,但是人不会感觉到冷。从公交车的窗子看到温柔的天空上的云朵,低低地浮在树梢上。我错过了12:30的[列宁格勒牛仔征美记],失去了连续看两场芬兰电影的狂欢幻想。
中国电影博物馆建筑伟大而时髦,但是地理位置偏僻。周内行人更少了,远远望到堆在地平线上的云山云海,仿佛自己身处山野,对岸一户人家的矮墙上仿佛还立了几只鸡。只有一队小学生从博物馆高大的门洞里走出来,在五星红旗下合影。
公益影劵五元一张,我把保温杯里灌满热水,啃食甜腻的巧克力。这是一部浪漫的电影,光看对白就会脸红心跳。黑白的影像中,漫长的塞纳河水浮动,淡淡的灰色的阳光把情侣们笼罩于梦境一般的自然风光中。钢琴家半躺在摇晃的船头,向对面的女人投去诱惑的眼光。咪咪用一根小草挠痒画家的鼻孔,画家忽闪着眯开睡梦中的眼睛,把咪咪搂到怀里亲吻。作家和他的小编辑窝在树下打扑克,寻找草丛中的小木棍作为抵押。
这是波西米亚人的生活情景,原著作者亨利·缪尔热说:“波西米亚,是艺术生活的见习期,是进入科学院、主恩医院或太平间的前奏。”他还补充:“波西米亚人只存在在巴黎,只有在巴黎才成为可能。”在小小的巴黎,这三位穷困潦倒的艺术家相遇,他们分别是:卖不出剧本的作家、从上流社会堕落的钢琴家、入不敷出的画家。他们在考里斯马基的电影里没有表现出惊人的才华,但是他们有趣的想象力和放荡不羁的行径,注定他们会失去成为有钱人的机遇而遁入悲剧的生活。他们的话题离不开搞钱,但是贫穷更像是被调侃的对象,他们从来不因此放弃饮酒和约会。他们追求体面,购买得体的燕尾服、骚气的小轿车,周末还要把女朋友带到大自然享受野趣,把最后的钱都花光。他们没有什么社会责任压身,偷渡、欺骗、殴打出租车司机,他们不思改过,仿佛可以随随便便就自杀。他们的生命沉溺于热烈的艺术和情感中,用这些最迷人也最善变的火焰烧身。
这样的波西米亚人,不是才华横溢者的代名词,钢琴家弹奏杂乱的低音、尖利的警鸣声、激动时把钢琴锤得咚咚响。作家的剧本手稿写了一捆也卖不出去,有机会做杂志也因为天马行空的想象与资本理念相悖而失败。画家用贵重的颜料一遍遍地完美他的油画,最后也不得不靠忽悠赚钱,上流社会的展览馆对他的作品根本不屑一顾。没人能证明他们的才华,或许是因为沙堆中金子还没有找到阳光。但是此刻,他们在常人眼中与街头的疯子和醉鬼没什么两样。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十九世纪巴黎衣冠楚楚的艺术沙龙,而事实上,他们自己就是艺术,他们所过的是真正的艺术生活,一种“自燃”的体验。
钢琴家的新交响乐名为[蓝对艺术的影响],作家几乎把所有的生活费都用来买书,画家说想要带咪咪去最北的地方,最后是带她来到了自己的家。为了给咪咪取暖,他把自己的诗稿付之一炬。画家是个多么绅士而深情的人,他养了一条大黑狗,第一次收留美丽的咪咪时,他牵着这只爱叫唤的狗去墓地睡觉,还采了一束白色墓碑前的玫瑰花想要送给咪咪。这可能预示了他们两人爱情的悲剧结局。无论精神生活多么牛逼,他们依旧是巴黎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甚至无法留住心爱的女子,更无能拯救她们。后来咪咪被有钱人蹂躏,她被抛弃在圣诞节的街头,再次投靠画家时已经染上恶疾。画家卖掉他所有的画,也只能将她的生命维持到来年的春天。
春天来到了。咪咪让画家打开窗,想看看树梢盛开的鲜花。画家出门为她采花,回来的时候看到咪咪苍白的脸。她的两颊凹陷,表情里似乎没有痛苦。他的花束散落一地。
[波西米亚生活]不同考里斯马基往常怪癖难懂的风格,真情流露。大都市里存在着众多的边缘人,那些追求悲剧生活的艺术家们,谁会真的是天之骄子呢?他们真诚、有趣、幽默,有那么一点点的才华,只要自愿,也得以在主流社会中存活。但他们玩世不恭,只有巴黎会包容他们。受上天成全,他们的生命就像雨中的烛光,昭示了这世间的所有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