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张东亮:过年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张东亮:过年

2019-01-02 21:02:17 作者:张东亮 来源:当代作家 阅读:载入中…

张东亮:过年

  处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地带的河北邯郸,过年的味道大概和其它地方有些不同,尤其是在我孩童时的八十年代

  农村收秋种麦以后,北方大都进入了农闲季节作为孩童的我们,就掰手指算离过年还有多少天。那时候,乡村里大都是过的苦日子一年四季很少能吃到肉和白面馒头,过年就意味着有肉吃,有鞭炮放,爷爷奶奶,还有压岁钱给,于是越发盼着年早点到来。拿到压岁钱后,第一件事就飞快地跑到村里的代销点,买一挂用红纸包装的小鞭炮和眼馋别人已久的锭轱辘糖,嘴里含着细甜的糖,拿一支点燃的香燃放鞭炮。寂静贫穷村庄便有了噼里啪啦,零碎鞭炮声年味就渐渐来了。

  北方的农村过年比较简单乡里乡亲坐在一起谋划着来年的丰收,期待着更好的光景。要说真正进入过年的一天,在我们北方来说应该是腊月二十三,即灶王爷升天那天,俗称祭灶日。在这一天,母亲通常是要煮饺子的,并且要和鲜油菜肥大的根一起煮,我们当地人都叫作蔓菁,具体什么寓意直到现在我也不明白。通常是在灶台边贴有灶王爷木板年画神位下,神位旁边通常贴着父亲毛笔黄纸写的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神位上通常要摆上芝麻糖,以及用肉片,海带红薯粉条菠菜等调成的供菜。然后,把灶王爷的纸像,对联,一起撕下来,用火点燃,母亲庄重的说,可以点鞭炮了。一时鞭炮声起,香火袅袅,青  烟直上九天,灶王爷去天庭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以来人间工作去了。想到有灶王爷可以向主管天地三界的老天爷美言我家的具体情况,我往往是飘飘然,感觉明年的运气肯定是比今年好!

  我们魏县回隆镇任庄村,处于河南,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素有“两省四县加一州”的美誉,四县就是我们魏县,以及河北临漳县和河南省的安阳县,内黄县,一州就是就是古时候的安阳叫相州。处于鸡鸣两省,狗吠四县,三不管地带,经济发展程度自然比较落后。过年所需要猪肉,通常需要到河南省内黄县楚旺镇去购买,当然是因为那里的猪肉比较便宜。我们会踩单车的几个小伙伴,通常结伴一起去。有的街坊邻居方便去,我们就帮忙捎回来。当然,我们也不会担心受骗,我们本家的一个远房姑姑是嫁在这里的。这里的肉膘厚,瘦肉也多,肉质也好,所以我们村过年吃的猪肉基本上都来自这里。像我们这样的家庭过年要割五十斤猪肉的。那是我当年跑得最远的地方,人生第一次见到繁华村镇集市,就是过年割猪肉见到的。

  正式进入过年,爷爷,父亲,只是打扫下庭院,置办一些过年必需的年货,把房间里的邋遢清理一下,写写对联,我通常是跟在爷爷身后递一下对联,浆糊,笤帚之类的小事情笔墨纸砚接触多了,也会歪歪斜斜地写几个毛笔字,在我来说是过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了。有时候,家里收成好,父亲会去镇上买一个猪头回来,放在家里老天爷的神位前,过一个猪头大供年。猪头上的毛通常是用沥青粘下来的,通常拔干净毛的猪头,咧着牙,咪着眼,露出狰狞的猪脸,在猩红蜡烛火焰的映照下,越发显得家庭对老天爷的敬重了。猪头大供等大年三十过后,才可以从神位下取下来煮熟了吃。过年最忙的当属母亲了,馍馍,花糕,豆馅馍,枣花,炸丸子,炸酥肉等过年主食,在母亲的汗水,巧手下橱柜衣柜水缸,瓮得等里面,都是摆放的满满的。北方的天冷,蒸好的馍馍之类,一般不会变质,可以吃一个年下了。炖菜也是我们那里过年的必备,把切好的大块猪肉,皮扎,海带,红萝卜白菜,红薯粉条,加上八角,茴香,花椒,十三香等佐料一起炖,不过母亲通常说这叫熬菜。大碗菜,这样的过年菜肴,在我看来虽然不怎么丰盛,但是陪伴了我每一个年下。我认为,过年最严肃的事情,就是到祖坟上坟,一般在大年三十天快黑的时候,当冬日即将落山,寂寞萧索的华北平原庄稼地里就开始热闹了。每家的祖坟都有后人祭奠追思,鞭炮声在空旷田野里回荡,剪好的纸钱火苗寒风里或明或暗,只有这时我们才不会害怕有鬼,并亲口说出爷爷奶奶收钱吧!孙子我,回来我来看望你们了。

  不过,在大年除夕夜守岁时,我们那里吃的还是饺子。小时候家里弟兄多,又没有人帮母亲做家务哥哥弟弟在村里玩伴多,大都整天不着家。帮母亲剁肉,烧火,和面,调饺子馅料,包饺子等,大都落在我这个不善言语,生是男儿身,却被母亲当做姑娘用的我身上。剁肉通常要把肥肉膘和瘦肉先分割开,把瘦肉切块,然后一刀刀剁碎,但不可把刀举得太高,用力过大,不然肉块都甩出案板了。剁肉是件辛苦活,有时为了剁得快,一手一把刀,左右开工,有时候怕肉沾刀,再洒少许盐到肉里。焙熟的花椒,通常需要在案板上用擀面杖压碎。母亲通常是把剁好的肉,白菜,大葱,红萝卜丝,拌上擀碎的花椒,八角,然后再把烧热的棉花籽油,浇在拌好的馅料上,顿时香气四溢,再搅拌均匀就可以包饺子了。包饺子在我来说也是拿手活,放馅料,捏边,一气呵成。除夕夜包的饺子,通常要包个五分硬币或者是铜钱进去,谁吃到就证明来年谁的运气好。

  过年看春晚全村人喜欢节目电视通常是放在院子里。人也是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有时房顶上,树上,都是不怕冷,被春晚迷住的乡亲。当新年的钟声响起,远近的村庄,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家家户户都开始拜神,庆祝新年的到来,农村也成了不夜村。主管天地三界的老天爷是第一个要祭拜的神,香火案上点上粗大红色的蜡烛。老天爷的神像是所有神像里一副最大的神像,颜色通常由红,黄,蓝,黑,白等颜色组成,都是民间比较低级印刷品。通常是摆在家里进门最主要的位置,神位前摆的供菜也是最大最多份的,并且是摆单不摆双的。神位傍边的对联家家户户都差不多,黄纸黑字,竖联是:“天高升日月,地厚载山川,”横联是:“天地三界。”除夕夜饺子煮好后也是要先放在神位上,等全家最大的一挂鞭炮燃放过,母亲虔诚地点燃锡箔纸钱,口中念念有词叩拜神灵,保佑我们全家平安无事五谷丰登之类的吉言后,母亲才对我们几个如饿狼般的兄弟说:“可以吃了。”我们兄弟几个一哄而上,顷刻间就把母亲辛苦做好的饺子吃到肚子里了,然后就到爷爷奶奶家拜年磕头讨要压岁钱去了。满大街瞬时充满了含硫磺的硝烟味,整个神州大地氤氲在浓浓的烟雾中。全村家族辈分最高同时族谱也供奉在族长家里,就开始收头了。正月初一早上磕头是我们那里的习俗。小辈份的通常要给长辈磕头拜年,辈分高的家里都要提前做好回敬的香烟糖果坚果之类的食品,以示谢意。有的人家在全村里辈分最小,要从凌晨开始磕头拜年,有时初一早上整条村都没有转完,还要继续磕头。在我们家族来说,我们磕头的部队都是大部队,前头带队的都是辈分稍大些的,待听到:“爷爷奶奶,过年给恁拜年磕头了,”前面在房间里已经跪地磕头了,我们后面在院子里随声附和着,还站着连膝盖都还没着地。收头的人家边说:“来了就好了,来了就好,还磕什么头!”一边散烟,一边撒糖果。当年像我这样的后生,会不会抽烟都要接住,以示尊敬。带头的长辈经常还客气地说:“一年一个头,这个头必需得磕。”所有街坊邻居的恩怨情仇,在大年初一早上的拜年一刹那,全部烟消云散,乡里亲情全部融合在一起。拜年,虽然是一种习俗,但也可以看出一个家族的团结与否,兴旺程度,也可以彰显一个家族在村里的地位势力,一个大的家族在村里是有绝对权威的。

  一般到正月初三,我们回隆镇的民俗表演就开始了。高跷,背阁,抬阁,秧歌等表演,相继展开。方圆十里八乡的乡亲,都会赶过来观看。用十里空巷,人山人海,形容也不为过,当年听说被挤掉鞋子家人被挤散,小孩子被踩伤,找不到爹娘的,比比皆是

  正月初四通常是媳妇娘家拜年,往往也是一个家里最温馨时刻。长大了的小棉袄带着老公孩子一块儿回娘家。这时候才是丈母娘女婿,越看越顺眼。乱(闹)女婿是我们那一带风俗,女婿要提前准备好银两,以备婶子或兄弟姐妹辈分的人搜身,搜出的钱自然买大家喜欢吃的东西

  正月初五是送无穷,也叫烤百病,具体什么意思当年也不是很清楚,应该是把身上的穷气晦气送走吧。通常天蒙蒙亮,就有鞭炮声响起。家家户户门口都堆放一堆柴火,点燃后烤火。有的拿小孩的棉袄棉裤烤热后给小孩穿,据说可以驱邪治病。烤的火越多越好,有的可以烤一百多家。有的小孩戏谑说:“烤烤腚,不生病。烤烤屄,不生蛆,”反正大家都是开心地烤火。也经常有从家里拿年糕放在火里烤,由于火太大,通常都烤成了焦黑色

  一般的亲戚朋友拜年走亲串友,一直持续到正月初十左右。北方人注重的是那份亲情,生怕把哪个朋友遗漏了,拜年没去到,让别人说嘴。

  年味真正淡下来的时间,应该是正月十五以后。元宵节,家家户户放烟花,吃年糕,汤圆。士农工商学,元宵节以后,都各复其位,平原的村庄又恢复了往日的模样

  年就这样隆重而来,悄然而去,带走的是人们心中的牵挂,留下的是对来年的期盼

  猜你喜欢:

  丰子恺:过年

  毕飞宇:元旦之夜

  陈慧娟:屿北村,隐者的高地

  别了,2018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张东亮:过年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