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把女儿教育成“乖乖女”?
后台和前台都有很多留言,想知道怎么才能不把女儿教育成“乖乖女”。
乐子,这是很矛盾的一点,也是从你昨天分享的文章中有所启发。你昨天点评那个姑娘的时候提到了,乖乖女没有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父母也保护得也比较好。父母保护孩子并不是坏事。但很多父母采取的保护方式就是:直接把价值观强加给孩子。
我想问的是:如果不是价值观的传递,那我们应该以什么方式教育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呢?我不希望她过度听话,也不希望她过度叛逆,但是到了青春期,如果我不把她保护好的话,难不成要放任她出去跟男人谈几场恋爱来增加自我阅历吗?
我传递的价值观,她长大后可能未必认同。那我如果要让她长见识的方法,不就是让她自我去实践吗?可是工作可以实践,学业可以实践,感情方面的实践我怕她拿捏不好度。很矛盾的一点,从小教育女孩子的方式,能否分享一二呢?
我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是育儿专家,所以也很少写关于这方面的话题。
但作为一个长期研究情感案例的人,也作为一个母亲,确实总结出了一些东西。
01
为什么不建议直接传递价值观?
我觉得价值观,还有人生经验,都是无法通过语言直接输出给另一个人的。
把价值观强行植入到另一个人脑海里的行为,类似于洗脑,传销,邪教。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把“断言、重复和传染”这三种手段确认为是给群众洗脑,并彻底控制群众的宣传良方。
而其实“断言”和“重复”恰恰是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
当然他们是为了孩子好,恨不得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一股脑儿全都塞进孩子脑袋里。
“你应该怎样,你不应该怎样。”
“你能怎样,你不能怎样。”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反复去说,希望孩子全都记住。可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如果你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那你必须确保孩子的人生始终在你可控范围内。
就好像《三十不嫁》里杜亮的姐姐,在父母的安排下过完一生,选择父母认为最有利于她的生活。
其实也没什么不好。
但假如有一天,孩子不在你的可控范围内,那就危险了。类似于一个人从“传销组织”里逃脱了。
一开始,她还会沿用你的价值观来进行思考。
可假如她遇到了一个坏男人,非常善于洗脑,那么很快就会把她的价值观洗得面目全非。
因为她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服从别人的价值观。
谁在她身边,她就信任谁。
哪怕一个什么都不如她的男人,都可以轻易控制她。
其实不光女孩,也有很多男孩子被骗婚,骗钱,骗感情。
02
我们要向孩子传递什么?
十几年前我看过一篇报道,说美国孩子的偶像前三位:爸爸,妈妈,乔丹。
我国孩子的偶像前三位:刘德华,郑伊健,谢霆锋。
我们的孩子很少把父母当偶像,甚至长大以后内心多少会有些看不起父母。
为什么?
我说两个事例。
事例一,我有天经过一个初中,刚好开学典礼结束,看见一个母亲跟着她的儿子。母亲穿着很简朴,看上去就是非常贤惠的一个女人。
她一边给儿子递水,一边不停念叨:“你今天有没有交到朋友啊?有没有跟同学一起分享呢?要跟同学一起分享知道吗?”
她儿子眉头紧皱,没搭理她,然后她盯在后面一直说。
其实我很理解这位母亲,她生怕自己的孩子不合群,想传递给他“多交朋友”,“多分享”的价值观。
可多分享就能多交朋友吗?并不是。
她以为自己在教育孩子,但实际上可能只是在传递焦虑。
事例二,我的读者,守婚很多年。
她发现19岁刚上大学的女儿,找了一个打流混世的无业游民做男朋友,非常着急。
但无论怎么骂她,她都不听。
她本想投稿长案例,借我之口教育她女儿。可我不赞成她这么做,并给了她一点建议。
我说,不要骂她,也不要去分析她的感情。放低你的语气,把自己摆到跟她平等的位置聊一聊。
告诉她:“妈妈没有经营好自己的感情,走了很多弯路。但我相信你是比妈妈更聪明的女孩,一定能走好感情这条路。也许他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我应该更多去了解他的。”
最初她拉不下自己的身份,更难以启齿在女儿面前说自己无能。最终她还是这么做了,因为爱,因为我告诉她值得一试。
她女儿渐渐愿意和她交流了,特别是愿意把那个男人的情况告诉她。
这很重要。
如果你想让孩子吸取你的人生经验,那么你首先要获得她的尊重和信任,让她愿意跟你交流。
不要用居高临下的方式强行灌输给她,也不要去传递焦虑。
否则等她懂事以后就会觉得:你想要控制她。
她还会在潜意识里质疑:你的行为配得上你所说的话吗?
你自己都没把人生过好,凭什么来指导我?
假如你的人生经历配不上你所传达的“经验”。
也许她会暂时“屈服于你”,但很难再信任你,尊重你,把你的话听进去。
那么要如何获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呢?
1、表达爱,传递爱
爱是最能让人信任的。
为什么女儿信任渣男多过于信任你?
因为她在渣男那里能感觉到爱,能听到甜言蜜语,但在你这里只能听到苛责。
2、平等交流,尊重界限
她可以在学习上指导你,而不是你去指导她。
长幼有序,隔代有沟。
但你得尊重她。
你得实事求是。
孝和顺,是两个概念。
信任,尊重,爱,这三样东西,是从小就要去传递的。
传递得越早,你和孩子之间的纽带就越紧密。
她能从你身上得到的人生经验也就越多。
人的一生中,价值观一直都在不停“微调”。
扪心自问,真正促使你理解这世界的,是在父母襁褓下的十几年?还是走上社会以后的十几年?
大约是后者。
所以不要急于在这十几年里拼命灌输你的价值观和人生经验给她。
你要让她学会独立思考。
03
怎么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很多人想训练孩子独立吃饭,可孩子每次都吃不好,搞得乱七八糟,于是决定还是喂饭算了。
其实如果能再坚持一下,给孩子一点机会,让她度过这个乱七八糟的阶段,也许她很快就学会了。
直接传递价值观,从某种角度说其实也是没耐心去训练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但这个“正确答案”是你总结出来的,不是她自己领悟出来的,所以无法吸收到骨子里去。
怎么训练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那就是不要扮演权威。
不要告诉她,你的答案才是正确的。
敢于承认:“妈妈也不懂”
共同探讨:“要不我们一起上网查查?一起去图书馆找找答案?一起问问爸爸的看法?”
引发思考:“你对此有什么见解?”
勇于认错:“你是对的,我是错的”。
她不知道如何拒绝老师,甚至还担心自己“做得不好”,一直合理化老师的行为,因为她从小就被父母教育要顺从。
怎么教孩子学会拒绝?
不是去告诉她该怎样拒绝,而是给予她拒绝的权利。
别怕孩子对你说“不”,给予她说“不”的权力。
是平等,是界限。
她有说“不”的权力,你也有说“不”的权力。
她有权说:“妈妈,今天我不想吃午饭。”
OK,那就不吃了。
但你也有权说:“妈妈午饭做得太累了,所以今天不想做晚饭了。”
等她挨了饿,下次就会知道谨慎使用这个权力,并尊重你的劳动付出。
大多数父母会怎么做?
逼她吃下去。
一顿吼:“我辛辛苦苦做的,你怎么能不吃呢?”
纵容她不吃午饭,但她一喊饿,又赶忙去做晚饭。
平等二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我国家长普遍在“强权”和“溺爱”之间找不到平衡点,不是落入这个极端,就是落入那个极端。
既不懂得尊重孩子,也不懂得尊重自己。
其实经营亲子关系和经营夫妻关系有许多相通之处,都属于亲密关系。
抛砖引玉。
04
该不该让孩子早恋?
1、缺乏感情基础
找了个大差不差的对象结婚,结果发现三观不合,培养不出感情。
出轨,离婚……
看看这里那么多案例,你会发现很多女人根本就不了解感情,莫名其妙结了婚。
其实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家长认为青春期的情感萌芽是“早恋”?
明明是很正常的情感发育过程。
很难。
多谈几次恋爱,未必就是坏事。
这样才会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爱,什么才是真正的爱,以及如何与爱人相处。
家长要做的是什么?
一、“性教育”
很多父母对性教育闭口不谈,却对孩子的早恋围追堵截。
可这并不能阻止孩子偷尝禁果,反而致使很多女孩因为缺乏性教育而过早怀孕。
请不要把“早恋”和“早性”混为一谈。
但不是你阻止了她早恋,她就不会偷偷去恋,甚至发生性行为。
所以与其围追堵截,不如鼓励她正常恋爱,并对她进行性教育,让她学会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行为负责。
二、间接传递价值观
给她几本好书。
青少年时期读名著是最适合的,如《简爱》,《傲慢与偏见》等等。
让她从书中去理解爱,平等,尊重,自由。
如果你女儿喜欢读《三国演义》,《鲁滨逊漂流记》,《魔戒》之类的书,那么更好。
你也可以通过平常的闲聊,间接传达一些价值观给她。
譬如给她讲讲父母相爱的过程,你看中她父亲什么品质,你认为男人什么样的品质最重要。
05
请记住:你的孩子不属于你
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不必焦虑,尊重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