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天临人设崩塌的背后,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三观
作者:苏菲安
翟天临大概也没有想到,因为自己的“临言临语”,他的学霸形象一下子翻了车。
其论文被指抄袭的事件如今高居话题热搜,就连黄立华教授也在朋友圈转发知乎并评论:“这个表演打假警察的人是要我起来打假吗?”
一个真正潜心做学术的人,其实是没有太多业余精力去做别的事情的。
从他选择做学术那天开始,似乎就注定要背负很多常人难以体会的寂寞。
在学术的世界里,它更是一种清净,一种自愿自觉,意味着超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在内心祥和与自主的隐士状态中,潜心治学。
当你在跟朋友聚餐侃侃而谈的时候,当你在旅行享受的时候,真正做学术的人,要么在读书,要么在实验室做实验,要么在做问卷,要么在采访,要么在偏远的异域之地,做着田野调研,或者宅在家里,细思冥所。
像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他证实了数学界七大难题之一的庞加莱猜想,而且还是在被窝里想出来的。
在证实庞加莱猜想之前,他也作了关于“灵魂猜想”的证明报告,可以说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数学明星”。
但是他对外在的名誉荣耀毫不在乎,2006年,国际数学联合会决定授予佩雷尔曼菲尔兹奖,被他拒绝了;
联合会主席约翰·保尔前往圣彼得堡试图说服佩雷尔曼领奖,没有送出;
而所谓的Dr.翟呢,博士的头衔让他占尽了风头,赢得足够的荣耀,各处关于他的介绍,也总是加上一顶“学霸”的帽子。
1月31日,翟天临又在微博晒出了北京大学博士后录用通知书,配文:“新的旅程,小翟要加油!”
博士后哦,这么一顶帽子,比前面学霸的帽子还要叫人震撼。
结果,用心的网友却发现他在北电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查重率居然高达57%,博士论文也搜不到。
一个博士毕业的人,搜不到他的博士论文?
这是“催更时代”么,可以跨越博士论文进阶博士后!
如果说,硕士论文你还只是引用理论去分析案例,或者在导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允许你有限制地去“借鉴”,到了博士阶段,还想用同样的套路,是拿不到博士头衔的。
我在德国读硕士的时候,认识一个读BWL(企业经济管理学)的博士。
他光做一个问卷,出问卷的题目,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每一个问题,都要考虑其在之后的研究当中做起的作用,每一个词汇,都要仔细斟酌,然后交给导师,不断被打回来,重新打磨,直到最后成型。
整个博士,他读了七年。
但是为了做好学术研究,他选择了一个人在大学的图书馆里朝九晚十的生活,要多孤寂有多孤寂。
也认识一个读物理专业的师哥,奖学金是三年,但实质上读了五年才毕业。
我在北京工作两年之后,有了身孕,当时想法特简单,要是带宝宝,我就不能全职工作了,那么我还是申请个博士,一边生养孩子一边读博士吧。
那个时候想法多简单,以为读博士就是顺带的事。
我以为读博士业余时间很多,可以更多地陪伴孩子。
而事实是,读博它是一个“研究”工作,而且是一个长时间专注和持之以恒的事情,是一个被虐万遍还要继续修改和调研的工作。
与此同时,我多么怀念那时候在北京工作时候的生活啊,能够不断地跟不同的人会面,参加各种活动,下了班随时都可以去逛大商场,想看电影了就近远洋广场或者什么商场买个电影院的票,想吃饭了周边各种餐饮无数,不想出门还能外卖。
在德国,这些都成了奢侈,那些浮华喧嚣,声色犬马,似乎跟我们无关。
寂寞是常事,但是这种寂寞,不能允许它沦落为伤心孤寂的寂寞,而是内心平和的寂寞。
内心不平和,就不用读了。
怀孕的时候开始写研究计划,孩子生下来了,研究计划还在修改。
前前后后,修改了一年,每一个句子,每一个用词,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反复敲打。
我的研究计划的文件夹里,从最初的版本,到最后一个版本,整整存储了十一个,而这十一个中每一个拿出来,其实我都自信如果放到知网上,都是特别好的范例,其中第一个研究计划还是拿来申请国家奖学金成功的那个版本。
但是在德国教授看来,只有最后这个版本才是最好的,而且可行的。
对,无数次想跟教授拍桌子.......
想作假,有德国教授在,没门。
觉得写得很好,不想改了,教授不同意,没门。
很多工作大概就是这样,无论是演艺事业,还是经营企业,都是在带一个“孩子”,都需要一个人投入大量的精力,能够在烦累工作之余,还能读出一个博士,再读出一个博士后,别人晓得了,自然肃然起敬。
但问题是,学术它不是一件“顺带”的事情。
再说到“临言临语”。
读博期间,德语的、中文的、还有英语的论文,看过很多很多。
到最后,知网下载的论文很少看了,因为看完似乎总觉得没有太多创新。
有时候在这个论文里看到的段落,会在另一篇论文里看到。
有时候读着一段话特别熟悉,翻阅过德文或者英文原版才发现原来是翻译过去的,没有任何标注,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原创。
这样的事情,在德国,就是被当做“剽窃”,一旦被查出来,后果非常严重。
德国人的匠人精神,学术精神,没得说,万一他们发现抄袭剽窃的人,那可不得了。
要是发现有人抄袭,简直就是零容忍,取消一切资格,甭管你是谁。
2011年2月德国前国防部部长古腾伯格(Guttenberg)的论文剽窃事件,那在德国简直炸翻了。
古腾伯格(Guttenberg)不仅被大学取缔了已经授予他的博士头衔,而且他自己也无脸面对国人,只能引咎辞去部长职位,永久告别政坛了。
最近,有个德国大学取消了中国人的读书资格,就因为语言考试作假,结果没作假的学生也遭了殃,一同被取消了就读资格,坐标是安哈尔特。
但出门在外,中国人就是一个整体,一个人做了不好的事情,人家不会说“你”,而是说“你们中国人怎样怎样。”
在国外,既是为了求一个真才实学的资历,也是为了不给国家抹黑。
是我们太不重视学术?
显然的,大部分人要挣钱养家,为了来钱快,动了科研经费的歪脑筋,各种投机取巧申请了经费。
而那些似乎不缺钱的,也想在学术上面讨一个学霸的声名。
似乎这样,能够给自己带来无上的荣耀。
尤其是娱乐圈里,要是出个硕士,出个博士,再出个博士后,真是酷毙了!
一开始,大家都是真的尊敬Dr.翟啊,深深地关切,还等着他的学位论文拿出来给他助力打call。
但是,翟老师这个拿到博士后录取资格的人,至今都没有拿出学位论文给大家看。
哇,645KB就可以是一部博士论文哦。
我看了一个70页的硕士论文,CAJ格式的,6200KB,一个80页的,PDF文档格式是900KB。
德国的博士论文,至少250页,国内最少最少也要十万字吧。
其实,学历并不是评判一个人成功的终极标准,很多非科班出身,甚至连文凭都没有的人,照样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
但,论文千万条,原创第一条。
也许你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