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佳节》?更是吃货的狂欢日!
图/网络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小长假啦,大家想必又进入了幸福的拼假节奏——只要胆子大,九天大长假!
如此好时机,先生必须给你们安利一波最近腾讯视频新上架的一部纪录片——《佳节》。
这部纪录片不仅对中国传统节日投注了充满关切的目光,最重要的是,还介绍了在传统节日里中国人会准备的传统美食。
这些美食有的常见,有的确实刷新了先生的认知,是之前闻所未闻的,带来了新鲜的感受。
不禁想感慨,美食,不仅是满足我们口腹之欲的生活必需品,更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寄托着浓浓的人间温情。
第一弹
过节=热闹?
对有些人来说,过节意味着旅游,梦想中是青山绿水,事实上节假日出行,看到的景还没有看到的人多。
对有些人来说,过节意味着约会,平时没空说的情话,没空牵的小手,趁着难得的空闲,一次爱个够。
总而言之,过节意味着热闹,一定要躁起来。
在香港的长洲岛,太平清醮正是这样热闹的活动,每年农历四月,人们都会举办抢包山活动,足足18米高的包山上,挂满了9000个平安包,参赛者在3分钟内,尽力抢夺,多者为胜。
平安包,身兼着传统美食和竞技道具的双重身份,既是每一个长洲岛人民祈祷平安的象征,也是比赛场上每一个选手尽力抢夺的目标。
看着屏幕上参赛者们尽力攀爬的身影,顿时产生了对自己肥宅的惭愧之情。
但我还是想说:比赛你们来,平安包,给我留一个。
毕竟俗话说的好,节假日能让年轻人从被窝里出来的,不是工作和约会,不是诗和远方,只有一句朴素的“约饭吗”。
过节,对别人来说,是热闹,对我们来说,是吃吃吃。
【先生佳节美食TIPS】之今年你已经错过了这些美食:
在新年庆祝的尾声、正月十五的元宵佳节,元宵和汤圆是必吃的应节食品。
俗话说“北滚元宵,南包汤圆”,以江浙为中心的南方地区,主要吃包制方法制作的汤圆;而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则主要吃摇制方法制作的元宵。
北京的桂花什锦元宵、天津的蜜馅元宵、重庆的凌汤圆、广东的四式汤圆……
2.二月二:龙鳞饼
二月二这一天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祥瑞龙活动的时节,以各种与龙相关的民俗活动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在这天北方有吃葱饼的说法,意味着“揭龙皮,吃龙骨,合龙头”。
所以,这天的葱饼就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龙鳞饼!有木有很霸气!
3.清明节:清明粿
江南一带清明祭祖必备,上海杭州叫做青团,而在片中的浙江丽水叫清明粿。
用米粉捣出最劲道的面团,挑选最新鲜的艾草着色,再包上各式各样的馅料。
有人喜欢咸馅,有人喜欢甜馅,你心中最爱的那款清明粿会是什么样呢?
第二弹
过节=仪式感?
过节对很多人来说,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信念。
所谓过节,一定要有个过节的样子!不管什么节,仪式感都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比如中秋节,一定要拍张月亮的照片,配上美美的自拍,发一条逼格十足的朋友圈。
比如端午节,不管清不清楚背后的深意,总之在门口挂几枝艾草就对了。
就连光棍节双十一也要充满激情,有没有对象是次要的,去各大电商“剁手”,买上一堆有用没用的,才是最重要的。
想想不管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赏月的习俗,还是双十一的购物狂欢,都洋溢人们对生活的热情。
至于我,看着朋友圈刷屏的月亮图片,表示只想吃一盒月饼,撒芝麻花生碎!最好还有蛋黄夹心!
看着微博上不管是“逢考必过”“脱贫致富”都必转的锦鲤,表示只想给我来一盘红烧鲤鱼,如果是江西婺源的荷包红鲤,就最好不过了。
【先生佳节美食TIPS】之今年你一定不能错过的这些美食:
1.中秋节:酥月
中秋节的月饼想必大家都吃过,但酥月可就不一定了。
酥月是婺源等地民间传统的特色月饼,对当地人来说,要吃过酥月才算是过了中秋节。
生面粉放进锅里蒸熟,加入鸡蛋、食油,老师傅用手揉面,做成酥月的饼皮。
馅料以炒熟碾碎的芝麻和白砂糖为主,花生碎和红丝点缀其中,最后以柴火烤制。
酥月好不好吃,馅料的新鲜、油的好坏和甜度的把控,还有火候的控制都很关键,全是技术活儿呀。
2.重阳节:糍粑
有咸口的芋头糍,还有甜口的糖水糍,刚刚炸出锅的糍粑金灿灿的,简直太诱人了!
第三弹
过节=吃火锅?
提起过节,绕不过的一道美食,那就是火锅。
朋友聚会,家人团圆的大好时刻,必然会爆发关于“吃什么好呢”的大型讨论。
战况激烈,站在外围的你不敢轻举妄动,投给任何一个馆子,都可能遭到围攻,但只有选择一样东西,你绝对不会被误伤,并且获得全票通过。
就是火锅。
这个集“有荤有素”“有咸有淡”“辣与更辣”“还能喝汤”“加点主食”于一身的食物,可以让即使是最刁钻的人,都立刻住口。
但有一个节日例外,人们往往不会下馆子,而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那就是春节。
每逢农历新年,从除夕到元宵节,人们放下一年的忙碌,共享天伦、庆祝团圆。再远,都要回家过年。
哪怕是平时在外工作,忙到只能点外卖的年轻姑娘,也亲手做起了汤羹,还起名“全家福”,盼望这份美好的寓意,能给家人送上祝福。
春节就像一张宣言书,不仅将中华文化中“团圆”这一观念普及到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更将之推广到全球,使之成为中国人的情感名片。
从前外国人想起中国人的聚餐,或许只能想起热气腾腾的火锅,随着春节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他们会知道远远不止如此。
中国人饭桌上的年夜饭,在如今,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这真是让我们所有吃货与有荣焉。
【先生佳节美食TIPS】之春节天南海北都怎么吃:
中国人过年的食俗有很多。
比如,北方人除夕夜大多会包饺子吃,取谐音“更岁交子”的意思;
广东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三天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
江苏浙江部分地方春节第一餐要吃由芹菜、韭菜、竹笋等组成的“春盘”,寓意“勤劳长久”;
关中、河南一些地方春节第一餐则要吃饺子与面条同煮的饭,名为“金丝穿元宝”、“银线吊葫芦”。
同一片土地上的中国人,总能吃出不同的花样。
其实,不管是吃什么、怎么吃,每个传统节日里的食俗都饱含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深意和最紧密的情感联结。
享受假期的同时,先生由衷地希望大家不要淡忘了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也很高兴看到《佳节》这样的传统文化纪录片在提醒我们,并不是每个节日“只要吃饺子就对了”。
一个一个的传统节日里,藏着我们的文化符号,藏着我们文化的传承和血脉印记。
一些传统节日的衰微并不意味着文化的陈旧,只是我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习惯的行为模式历经了一些改变。
当我们沉静下心情,认真地了解那一段历史文化,还是能从中看到曾被我们忽略的悠远情愫,将之悦纳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们会发现,传统文化以不同的形式绵延在每一个人身上,从未走远。
传统节日是中国人生活中的浓烈色彩,看着《佳节》里一道道属于传统节日的美食,一张张因为家人团圆而展开的笑脸。
我想,这大概就是节日的意义吧。
三集的篇幅里,从北到南、从春到冬,这档聚焦中国最具代表性传统节日的纪录片里有数的尽的美食,却有数不尽的“佳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