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可曾认真审视走过的人生路?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你可曾认真审视走过的人生路?

2019-06-29 19:30:06 作者:随佛禅师开示整理 来源:华人原始佛法 阅读:载入中…

你可曾认真审视走过的人生路?

  善 知 识 语

  活到这把年纪

  可有仔细审视过一路走来的人生历程

  在处理事业成就情感苦乐当中

  可曾清楚明白

  我此生到底扮演的是何种角色

  对自己所走过的人生路

  自觉最该做的又是什么?

  或许您以为一切都已过去

  从不曾回首检视这些……

  点绿色喇叭收听文章语音

  事实上,所有的一切都不会过去,而是在生命中留下一道道印痕

  既然生命经历同时,亦在雕凿生命,有心修行的我们理当认真面对。

  人的身心在“六触处”运作,因为不知因缘、缘生,而起对“常、我”的贪爱,这就是人生

  因此,针对这一生到目前为止,自己是抱怨后悔生气意图忘却的多?

  或是愧歉、感恩怀念的多?

  就从面对它、承认它、认识它、发现它着手,开始做一个自我诊断吧。

  也许你会以为这应该是社会成长团体心理咨询课程,而不是你参加禅修的目的,因此抱持着怀疑态度

  事实上,对于一个长期背负重担在行走的人,先得回过头看看背后,然后透过真心忏悔堆积负荷倾倒干净,才可能平静内心世界

  如果你什么都不曾做过,就犹如背负重担,如何能走上修行的远路呢?

  据实写下生命体验,从书写当中,才能开始深入现实人生,对过往社群家庭重新观察与认识。

  人们对于他人长期的付出,总是习以为常,甚或认为理所当然对方偶有些许怠慢,便怫然不悦久久记恨。

  面对一辈子无怨无悔教养我们的双亲,身为子女常是受恩的多、回报的少,甚至只记恨父母的轻忽,却不曾去体贴同情了解父母。

  想想自己早期的人生,几乎都在与父母相处,当时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他们息息相关;如果对他们不曾了解,也可能成为你日后无法面对自己的主要原因

  首先问问自己,对父母的态度如何;可曾了解或体谅过他们;或许他们也和你一样,背负着许多难言的无奈辛酸

  除了创伤、抱怨之外,你怜悯过他们吗?包括他们在你身上所留下的伤痕

  同时,想想这一生,如果不是领受那么多人的关爱支持包容退让,怎可能会有今天?

  藉这机会用心地回头看看,提起勇气倒转方向修复自己,才有可能找到往前的勇气与动力

  回首看清来时路,当一点一滴实际人生的回顾中洞悉自己,这也是你重整生活改善人际关系的新契机

  许多人心中的结,多是由于伤心痛苦经验形成不甘心的心绪,或不认输的心理,在此心境之下,即使旁人劝说亦很难改变

  对于个人生命的观点,我们往往会选择性地聚焦在记忆中的某些事件上,不知不觉地陷入了自我情绪里面无法跳脱,并不成比例强化了心绪上简约认知,而让理性部分退缩到极低的位置

  以致于让这种概念式的看法,形成日后很难改变的成见

  特别是面对认识的人,经常由于既定的看法与感受,而影响彼此相处的品质

  基于这些因素,今日在做这一功课时候,如果没有一项项地设置要点大家在回顾过去时,就会轻重不一,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评价,让受伤与不甘的心绪不断地延伸

  最后,变成放大自己的优点、缩小自己的不是,乃至渲染别人的不是、而忽略了别人的优点,到头来连自己也被自己诳骗了。

  这课程正犹如乌龟脱壳一般,那些由于淡忘而被简化的经历,或许就此一一回到心中,许多不必要心结也许就此搁下。

  它对你的影响与帮助,可能远远超乎你的想象,切勿等闲视之

  倘使触及曾几何时那些错失于心、隐晦不明细节,由于对这些细节的回顾,也许从此会改变你当前对人、对事的看法。

  文章节选自《正法之光》第31期第50页,22期“中道十日禅”专辑报道中,记录随佛禅师开示的部分内容欢迎转发朋友圈利益更多人!

  除特别说明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原始佛教任何观点。

  往期精彩回顾 点下方标题进入查阅

  了解这四个字 就能知道佛教的精髓

  宿命论的致命盲点

  人与人之间温暖相处的诀窍

  欢迎将 原始佛教 公众号

  设为星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