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北大学霸拉黑父母6年:恨不会让你更强大,爱才会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北大学霸拉黑父母6年:恨不会让你更强大,爱才会

2018-02-03 07:45:30 作者:书单特约作者火养 阅读:载入中…

北大学霸拉黑父母6年:恨不会让你更强大,爱才会

  这几天,“北大学霸拉黑父母6年,12年不回家”的新闻引起了热议。

  但书单君注意到,有些讨论逐渐变成了对“中国式父母”的群体吐槽,“不会好好说话的家长有多可怕”,“有种爱让人生不如死”……

  有童年创伤的人并不少,有些父母也的确应该反思自己正确教养方式。但书单君觉得,子女们如果只是简单控诉,除了发泄出不满,又有多少积极意义

  所以,我邀请书单特约作者,我的好朋友火养写了篇文章,和大家聊聊面对童年创伤和曾给自己造成创伤的父母,到底怎样的态度才是更可取的。

  ▼

  1

  在父母和外人眼里,王猛符合所有“别人家孩子”的特征: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最好专业之一的生物专业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然而,这一切光环的背后,却是王猛和父母的决裂: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他甚至还准备再到北大读个心理学方面博士,以解决自己长期压抑之下的心理问题

  他将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甚至写下万字长文“控诉”父母的“罪行”——

  学校文艺演出要求穿短裤,但母亲强迫他穿长裤。而且从小到大所有衣服都是父母包办的;

  高中毕业前,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

  出外参加奥数考试文件夹被人划坏,母亲不仅不安慰,还讽刺他“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精彩了吧”;

  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被同学亲戚取笑,但父母从未保护过他。

  王猛父母的这些“罪行”,你是不是感到很熟悉?中国式父母的“通病”,就是喜欢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爱怎么打骂教育都是自己的事情,从不会顾及孩子的感受

  当年豆瓣上就有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成员十多万人,帖子内容清一色对父母的控诉:不是过度干涉个人生活,就是经常讽刺挖苦从不顾及自己的自尊,最后还都会加上一句——

  “我这还不是为了你好?”

  2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父母,在用让子女非常不适的态度来表达“为你好”?

  美国心理专家金伯利·罗斯和弗兰德曼认为,那些不能给孩子健康的心理教育,总是讽刺、谩骂孩子的父母,有可能边缘人格障碍患者

  在他们合著的《与内心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一书中,就有对这一心理障碍的剖析。

  比如,“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表现之一,是经常会改变自己的想法观点甚至价值观

  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已经50多岁的女士,仍然记得中学时母亲对待自己交朋友这件事的态度——

  有时候,母亲为了鼓励她多出去玩,会冷酷地说:“你怎么没有朋友呢?你需要加把劲。”而当她与同学们建立起友谊,有次在一个好朋友家过了个夜,母亲又会骂她,“和那些小娼妇们在外面约会男人”。

  做了,受责备;不做,也受责备。这种自相矛盾说法让她至今无法理解

  “边缘性人格障碍”还有一种典型表现,就是容易暴怒。而且无论导火索多么微不足道或多么严重,夹杂着言辞攻击与肢体暴力的暴风雨,都会突然爆发,然后又迅速归于平静

  我一个朋友父亲就是如此。他高兴时就又蹦又跳,不高兴了全家都遭殃。朋友和她的弟弟成长在父亲不断贬低的声音下,性格内向,她更是有严重的自卑。尽管父亲现在都70岁了,可要是生了气依然张嘴就骂,什么难听说什么,不管家里是否有客人

  有一次,她的父亲喝了点酒,就开始打母亲。朋友阻拦,父亲就骂她:“你狗屁都不是,除了生个好孩子你一文不值,一点价值都没有,我要是你就去死……你别活了,去死吧!”

  尽管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些父母的行为非常过分,甚至近乎病态,但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却可能完全不同

  就像王猛的父母,他们在对王猛进行打击伤害的时候,完全不会意识到这是一种性格障碍,只会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甚至面对王猛发来的“决裂信”,最初也没觉得有啥特别,而且不明白“为啥儿子老是揪着过去不放”。

  3

  尽管许多人都遭受过原生家庭带来的童年阴影,但现实情况是,每个人都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也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

  绝大部分人,就算曾经受过父母的伤害,也不可能像王猛那样决绝地拉黑,12年不回家,也从不联系。更现实的情况是,我们依然会去看望爸妈,甚至成年后还会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只是对于过去,依旧无法完全释怀。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该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抚平童年创伤这道心灵疤痕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给出了很实用的方法技巧

  比如,改变看待父母的视角。

  我们默认是从孩子的视角看待父母的,而不同的家庭成员和朋友可能会对我们的父母有截然不同看法。尝试站在其他成年人的角度,或许就能对父母了解得更多。

  再比如,尝试筛选过去。

  不论你的父母有多么忽视你或者虐待你,静静地坐下来,想一想你与父母在一起的美好回忆,哪怕这段记忆多么短暂。有没有一首歌、个故事、一段散步、一件礼物或者一个瞬间让你觉得,与父母在一起很开心,他们很爱你

  筛选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点持之以恒

  不过,我觉得书里最为精彩的论述,是关于对父母的原谅。

  也许你会说,父母对我如此过分,甚至至今还不觉得他们做得不妥,我凭什么要轻易地原谅?

  但《与内心的小孩对话》会告诉你,原谅不是忘记或否认你的经历,原谅也不代表免责或既往不咎,也不需要被原谅的人表现出悔过或作出忏悔

  原谅是你为自己做的事,别人不需要知道,你也没有义务告诉他们。你可以原谅一部分,而不原谅其他。你也可以在几个月、几年的时间里慢慢原谅,它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过程。

  原谅不是忘却。它会帮助你继续生活,使得你不再需要为应对过去而耗费精力

  4

  有句话说,中国的父母永远在等孩子的一声谢谢,而孩子却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

  双方往往就在这样的无声等待中,蹉跎了岁月,隔膜了亲情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在最后一部分写道:记住,你不应当期盼自己的父母改变。但你可以改变,而且你也应该改变。

  我觉得,这是对每一个曾经受过童年创伤的朋友们最好的建议

  就像我一个朋友,童年也曾受过父母的伤害,为了逃离,他特意选择了离家乡很远的大学。但后来,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大,自己阅历的增多,他慢慢理解了父母当年的很多无奈

  “父母并不像我们这一代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经历过上山下乡,挨过饥饿,在年轻力壮的时候下岗失业,他们总是希望子女能够过得更好,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以此来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但是很多是时代造成了他们的性格上的很多缺陷,但这并不是他们本身的错。

  恨并不会让人强大,爱才会。比等待父母说一句“对不起”更有勇气的,是选择原谅。

  在看这篇文章的读者,即使曾经有过童年创伤,如今很多也已为人父母。经历过对原生家庭的原谅与和解,我们不会重蹈覆辙,更会明白该怎么与自己的孩子相处

  我想,相比治愈童年创伤的方法,《与内心的小孩对话》里的这句话也许对大家更有建设意义:

  “不论养育子女多么具有挑战性,培养一个健康、自信、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孩子的基本方法其实是很简单的。孩子需要支持尊重和赞同、表达、无条件的爱与关怀始终如一安全感

  希望每个人都拥有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我们童年不曾拥有的,希望它不要再成为孩子的遗憾

  ヽ(゚∀゚)メ(゚∀゚)ノ

  --每天进步一点点--

  年底快到了,看看自己的银行卡,大家今年战果如何呢?

  存下来的钱,现在越来越多人会选择理财来增加收入,但市面上理财产品成千上万,选择适合自己的相当不容易吧。

  不久前,书单给大家推荐了一款理财课,从基金股票到买房投资,它能帮大家在赚钱这件事上,少走些弯路,多一些回报

  学完就能用,马上赚回学费

  点击下图,一起来学习

  火养,书单特约作者,特别能坚持的摩羯座,每年读两百本书。个人公号火养读书时间(ID:huoyangdushu)。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