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之道非常道,人生并不如梦
道家在人生观问题上的局限,主要原因是对创造宇宙万物的“道”的认识上的局限,不知道谁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不知道这位人类生命给予者的心意,当然无从传递创造者的心意,也无从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观。这不是老子的问题,也不是庄子的问题,他们曾经做过大量尝试,但终不能超越人的有限,所以只得退而求其次。
生与死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无论谁,多么伟大与渺小,都必须思想这一生的根本问题;但有些人选择了面对,有的人选择了逃避。青少年时,我因父亲的老迈与过世,开始不得不面对这个生命问题。
曾经以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我一定能在中华文化中为自己找到答案。以下记载了一部分重建自己宇宙观和生命观的心路里程。
道家思想是我第一个希望寻求答案的所在,老子对“道”近乎于玄学的思想一度让我着迷。事实上老子和庄子的大脑非常理性,他们的思想拓宽了我对世界认识的空间,让我确认世界上有一位神的同时,更加提升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与认知。
老子谈道,基本上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即道的本源,道与世界的关系及对世界的作用与影响,并如何宏观地顺应天道,使之发挥社会及生命的果效,基本属于宇宙及世界观的范畴;庄子也谈道,基本上是从微观角度着手,即生命的本源,道与生命的关系,人在天道中的地位及果效,人应该怎样看待与顺应天道等,基本属于人生观的范畴。
1
老子的宇宙观与人生观
1
老子的宇宙观
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和第四十二章两段文字,非常简明扼要地表达了他对宇宙及世界的态度,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
· 宇宙与世界的来源是被唯一的、无穷的、未可知的宇宙之母 “道”创造而来;
· “道”是“恍兮惚兮”、“窈兮冥兮”不可知、超然的生命体,最接近的现代描述,就是超然伟大的灵;
· 人的理性永远无法真实地认识这位超然存在的道,“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感悟是认识宇宙本源的唯一正确方法;
· 人必须在道常的规律与虚空的人生中,以无为的生命态度回归人的本原。
2
老子的人生观
在老子看来,人生就是道所建造的自然体系中的一个存在,就如花草,如木石,生老病死都是自然中的一部分,无所谓成功,也无所谓失败,在自然的规律中顺应自然,以安静宽容的心保持这个世界安康太平,就可以回到与道合一的的本原。所以老子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蕓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达到虚空的极点,保持着无我无想的境界。宇宙万物都自然地相互运作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到它们的本根源头。不论万物如何变化多端,终会回归与道合一的常态。回归这根本的常态称作静,就是所谓的回归其原来本性。恢复常态的本来天性,并不是人为的妄自干预,而要以公平的心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万物归回太平,太平后才能回到道自其其然的境界,这样宇宙万物的世界才可能在道中持久,这样,即便是死了也不得真正归回安息。
2
庄子的人生观
老子的宇宙观,包括对生命的态度,奠基了庄子对生命的认识;不过庄子又从自己观察和感悟角度,更系统地着重于人生问题,像老子一样通过,思想与探索人生的意义。如果说老子是在极力参透自然之道的认识中寻找人生的意义,庄子却更理性地在自己的有限之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借以探讨生命的意义。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一生像梦一样虚无,是庄子人生观的两个支点。
1
人生像梦一样虚无
· 世上的我不是真我
在《庄子·人间世》里,庄子虚构了一个孔子的学生颜向老师请教怎样使自己有能力在残暴无能的卫国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的故事,颜回年轻有为,刚愎自用,几乎对孔子的话听不进去。这时孔子要求颜回通过“心斋”的方式在安静和空灵的环境中领悟并与自己对话。斋毕,颜回立有顿悟,他对孔子说:
“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鸣,不入则止。无门无毒……”
颜回的顿悟是:在领受心斋之前,我感受到有一个真实的颜回,可是领受心斋之后,我感到不曾有过一个真实的颜回。庄子实际是藉着颜回的口说出自己对人生、对事业追求的观点和看法。在他看来,当人在安静的冥想中面对人生,会惊讶地发现人的存在其实就是虚无,既如梦幻,又何必执着?
· 庄周梦蝶,哪个更真实?
在另一篇《庄子·齐物论》一文中,有梦中庄周与蝴蝶的故事: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该故事是齐物论的最后一段,他以这个故事概括了他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观点。在故事中,他自己梦见自己成为了一只蝴蝶,自得其乐,根本忘记了也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庄周;突然醒来,突然产生了虚实世界的错位,他无法确定哪个世界更加真实,到底是梦中的蝴蝶是自己呢,还是现实中的庄周是自己呢?是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庄周本来就活在蝴蝶的梦中呢?
他充分地运用了每个人都能经历到的梦境,向人发出一个挑战:现实中的你和梦中的你,到底哪一个更加真实?是你梦见了真实中的你,还是你本来就活在梦中的你的梦中?即然人生如梦,就不必固执追求,连自己的存在都是虚幻,人生的意义也是虚幻。
· 人生就是一场大梦
庄子又藉着长悟子的口深化了他对梦和非梦世界的观点,长悟子先讲了个故事,有一个女子名叫丽姖,被晋国得到了,她非常伤心,哭得泪水浸透了衣襟,后来与晋候同睡而被封为夫人,因为好的生活而后悔当初自己哭得痛不欲生的荒唐。长悟子用这个故事说明以下的道理: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
心怎么知道那些死去的人不会后悔当初的求生呢?当人在做梦时,却不知道自己在做梦,有时梦中还在做梦,只等到醒来时才知道自己是做梦。只有大悟大觉的人才知道其实这一切都不过是一场大梦,唯有愚蠢的人才自以为清醒,自以为什么都知道呢。
· 一切都是相对的
在庄子对世界的理解里面,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任何绝对的东西;现实的人生和梦中的人生就是相对立而存在的,以有限的人生,谁也没有办法和能力来确定梦是真实的,人生是虚假的:或者人生是真实而梦是虚假的。他的著名的“有”与“无”之辨就是为这个观点立下注脚:
宇宙万物开始的时候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有,也有个没有开始的无,还有个未曾有过的无,同样也有个未曾有过的未曾有过的无。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突然间生出了有和无,却不知道有与无之间谁是真正的有,谁是真正的无。现在我已经说了这些话,但不知道我是果真说了呢,还是甚么也没有说呢?
在他看来,有和无之间是没有真实的分别的,真实的世界和梦幻世界也是相对而存在的,或者说,真实其实就是梦,梦也是另一种现实;人生也是虚幻的,虚幻构成了人生。
2
人生源于自然归于自然
庄子认为,整个世界的各种存在都因自然而联成一个生命的整体,人是这个生命整体的一部份。这里面可以概括两方面的认知,第一,既然生命在大一统的自然之中,生命的生与死只是自然的一部份,所以不必执着;第二,生命联于自然,我就是自然的一部份,所以,死也是相对的,今天的死就是明天的生,至于明天的生是一个甚么样子,庄子以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大而化之。所以庄子说: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
庄子讲过两个相关的故事,全然反映他于是对生命的看法。第一个假托老聃老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惶而不解。秦失讥讽那些哭丧的人之后,说了以下几句非常代表性的话语: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意即: 如此这样的态度和做法是违背天然的,他们忘掉了人的生命来自于自然去之于自然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是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一个人因偶然来到世上,这样他就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这是他顺时而死。安于天理和顺从自然,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的态度为自然的解脱。”
另一则故事是庄子的妻子死了,吊丧的惠子却看到他在那里击鼓而歌,甚是不解!庄子回答说:
"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外篇·至乐》
这句话可以说是庄子对人生命来龙去脉的总结:他论为,透过他自己的观察,他发现人出生之前根本就不具备形体与气息,而是在不知不觉的偶然里面,有了生命的元气,而元气凝聚而有了身体,有了身体就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一样。去世的人将安安稳稳地沉睡在天地之间,而他人却呜呜地伤心哭泣。他认为这是看不透命运。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他哭,是因为感伤离别;他不哭,是因为顺其自然。
3
有限人生,保全为上
· 顺其自然,不要刻意追求
庄子不鼓励人有什么事业和建树,首先世界是虚无的,并终归于空虚;另外,人生有限,要追求的知识和事业也太多了,不如顺其自然,平安度日,终享天年。在《庄子·养生主》一篇,庄子开宗明义表明了自己对生命活在当下的态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通俗地讲就是:人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止境的,做人一定不要有太大的愿望和太高的追求;做好人也要量力而行,不要想获得别人对你的称赞,做坏人也是不要罪大恶极招行刑罚和祸灾。一切顺其自然,这样就可以怡养天年,因此也能奉养父母,得享受在世的寿命。
在庄子的生命态度之中,顺其自然地活着是最重要的,事业和学习都是生命中附加可有可无的成份,像一棵树、一株草,来到世间就健健康康地活着,临近死亡就平平安安地离去,平顺地完成这一趟生命里程,就算是尽到了生命的责任,任何刻意的善恶、名利、地位,其实都没有意义。
· 生活是实,名利为虚
庄子的这段论述,使我想起了他在《庄子·逍遥游》中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尧帝觉得许由是一像太阳一样光明的大才,而自己不过是蜡烛一样的庸人,想让位与许由管理天下,许由不以为然地把他怼了回去: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
用现代语言来说:“你已把天下治理得这么好,还要我来代替你干甚么?人活在世上首先要明白甚么是实、甚么是虚?活着是实,名誉为虚,我活得好好的求那虚名干甚么?鹪鹩在深林筑巢,所需的不过一枝;偃鼠饮用河水,所需的不过填满肚子。你请回吧,我要天下没有所用啊!”
庄子不鼓励人追求知识和财富,一切都不是为了好好活着吗?如果能好好活着,为何要追求那些不能为生命带来实际内容的东西呢?你以为知识和才能能改变世界吗?能平平安安地活着比什么都强!更不必为了那些不实在的追求劳命伤神、伤害性命、得不偿失呵!
3
道家人生观初探
我们曾经对全世界不同人种对生命的态度作过系统的分析,把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分为三类:第一类:循环概念人生,这一类人相信生命的轮回;第二类为线段概念人生,这类人看生命从开始到末了是阶段性的封闭的人生;第三类是射线概念人生,这类人认为生命从开始就指向永恒。这三种不同的生命态度,因生命观的不同,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全然不同的。老子和庄子的生命观为第二类线段性生命观,他们以有限的人生为思考的对象,所以对人生的意义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和结果。
1
道家思想,保守中的主动
站在有限的人生来思考人生,道家思想是保守中的主动,首先,它主张人要为活而活,放弃一切外在的缠累;第二,以自然而来、自然而去的生命态度化解人对死亡的恐惧;第三,人们因对天道的畏惧而顺服天道的自然,回归自然的人生。
相比之下,道家思想比同样线段性人生观的无神论要实在和有意义,因为它不仅承认了人的有限,并希望在有限中通过顺应自然的规律和法则活出真实的自我;而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社会理想来模糊个人的生命理想和生命追求,其结果就是使人的生命从现实的虚无走向永恒的虚无。
这种虚无会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对未来的虚无、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我死了去见马克思!”马克思自己都否认了生命的未来,却为他的追随者们留下了个人崇拜的虚无。第二,对现实的虚无。人们因为局限于有限生命的追求,从而把所有的生命意义寄托于物质利益,从而极功尽利、不择手段,导致了从社会最高层到基层的腐败,生命被彻底物化、人最终变成物质利益的奴隶。
2
道家思想,被局限的思维
从老子到庄子,因为对终极存在“道”的认知的缺乏,所以只能局限在自己的有限中看世界看人生。虽然老子通过神在自然中的启示肯定了这位超然生命体的存在,终因没有与神面对面的经历和对神心意的了解退而求其次。如果老子和庄子真的知道“道”是谁,知道有天国、有永生,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会与现在的全然不同!
神的特殊自我启示,向人展现了一个永恒的生命和永存的天国,并且透过他自己成为人的经历打通了人从有限世界走向无限天国的生命轨道,人再也不会从有限的角度来看人生,而是从无限生命的角度来看待生命。如果有了这样世界观的转变,相对于道家的对人生的态度,就会发生根本的翻转:
第一,我们不再为活而活,而是为神而活。
既然神是存在的,我们又活在祂的看顾与恩典之中,如何满足神的心意,讨主的喜悦就成为了我们——具体地说就是基督徒们的追求。虽然他们现今依然活在世界之上,有在世界上的一切需要,因为他们知道神是又真又活的神,且有他自己的旨意,所以,他们不会执着于世界或物质生活,而是把天国当做自己生命的目标。
相对于道家思想只为了活而活的有限思维,基督徒更重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经历和感受,因为每个经历都是我们从今天直到永远的生命积累,就算是人生中的苦难与挫折也会在过程中因依靠神而经历真实的神,体会与神同行的生命经历,生命也因此变得更有意义、更加丰富、更为精彩。
第二,我们满怀喜悦与期待等待着明天的来临。
人因为生命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而有着饱满的生命热情,特别是在对死亡的态度上,基督徒已超越了死亡。因为他们知道组成生命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神用泥土造的肉体,它是生命的载体;第二部分是神从人体的鼻孔吹入人体内的灵,它是永存的生命本质。因此,死亡只是生命载体的死亡,它死了,灵体便得以摆脱肉体的限制进入灵的世界。灵的世界也有不同的去处,神的儿女归回神的国度,不属神的人必归入永远的死。
相较之下,道家思想只能寄托于自然,相信人的生命来自于自然又回归自然,至于会以甚么样的形态和样式存在于自然之中,道家不作追求,也实在无法给予答案,因为没有人知道。庄子在亲人去世之后虽然能表现出不以为然的超然态度,但那只是来自我内在的安慰,因为他根本无从了解死后的生命 。
第三,在神赐的自由之中享受丰富而有创意的人生。
基督徒也尊重自然,他们相信神在普世创造之中赐予人类共同的道德标准和理性能力,我们也相信人要顺应这些自然规律,这些美好的规律也保障和成就着人的一生。
他们还相信神对每个人都有着完美的计划和旨意,他们若按其计划和旨意规划人生,就会更好的发挥生命的果效,为社会为人类作出更好更大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当他们如此行的时候,他们就有神的同在,有生命的力量,有因此而经歴的在地若天的平安与喜乐。
他们更知道,神在创造人的时候,给予人充分的主权与自由,人可以自动选择在神的指引之下,充分挖掘人自身内在思维与创意能力,在能力的发挥中为他人带来丰富,自己也能享受其中的满足与喜乐。
更重要的,因为他们知道和相信永生,所以更珍惜今天每一天的生命,因为这是他们从现在到永恒美好生命经历的积累,将成为他们在永恒中的不断回味与更新的历史,从而更加完善自己的生命,完善我们与神、与人、与自然、与自己的关系,从而得以享受更好、更新、更丰富的生命。
3
道家思想是有待归正的“道”
道家在人生观问题上的局限,主要原因是对创造宇宙万物的“道”的认识上的局限,不知道谁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不知道这位人类生命给予者的心意,当然无从传递创造者的心意,也无从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生观。这不是老子的问题,也不是庄子的问题,他们曾经做过大量尝试,但终不能超越人的有限,所以只得退而求其次。更重要的,在永恒的计划中,创造主对人类的自我启示还没有降临到中国,所以,人没有办法认识到这位真神。
宇宙万物的主,即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就有祂自己的计划和方法向人类来启示自己:最早拣选了西亚一个人亚伯拉罕,然后藉着亚伯拉罕拣选了一个民族,过去称为希伯来人,现在称为以色列人或犹太人;继而藉着这个民族把他的启示传递到全世界。
不仅如此,为了让世界的人全然地认识祂和知道祂,祂自己成为了人的样式,就是藉着以色列这个民族来到世界的耶稣基督,向人宣告与传播天国的真理,使人得以通过理性、感性和灵性,思想和领受天国的真理,重建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彻底改变生命的轨迹,接受永恒的救恩,得享美好幸福的人生!
道家思想若从“道”的源头更新了对宇宙创造主的认识,必将开拓亿万中国人的生命视野,使之得以从永恒的角度看世界,看社会,看人生,从而改变生命的态度,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文化的发展倡导者和永生生命的承受者。
更多阅读✟ 王人义文化专栏之一:活出生命的意义✟ 王人义文化专栏之二:信仰的沉沦:从一神信仰到多神敬拜✟ 王人义文化专栏之三:当诗经遇上圣经✟ 王人义文化专栏之四:老子的道距离真道究竟有多远?✟ 王人义文化专栏之五:佛系盛行,看佛陀如何从人间走上了神坛?✟ 王人义文化专栏之六:从天道到人道的中国文化何去何从?阅读往期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