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婚闹背后的恶俗中年人们
在婚礼上,伴随着周遭亲友的欢呼与司仪热情洋溢的介绍:“一对新人大方得体的走上舞台,而新娘也入乡随俗...”话未说完,台上的男子则抱着身边的年轻的女子,做出了亲吻的举动(据后来当事人证实,只是象征性的亲脸)台下哗然一片。而后在这个视频下方的注解是:盐城的婚礼上,喜公公竟然强吻儿媳!
一时间,男人们开始笑,笑这老男人胆大包天。女人们开始怒骂,这男人老不正经。年轻人说这是落后的地区与落后的婚俗,是该被摒弃的;而那些中老年人说,结婚嘛,家家如此,未能免俗。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婚礼。而婚礼这个简简单单祝福一对心爱之人结合的仪式,也逐渐嬗变成了家庭的结合仪式。有南北差异,有地方民俗,有性格品行,有家世财力,更多的与爱情无关的因素掺杂其中,让本身最神圣最美好的东西“变了味。”
有追逐着婚车的前任,有不收够“下车红包”而不下车的新娘,有各种“闹新房”中受伤的伴娘,更有一些地区所展现的公公与儿媳“扒灰”而婆婆不知的,看似搞笑,实则恶俗的场景与礼仪。
而更令人大跌眼镜乃至于啼笑皆非的是,在盐城婚闹事件的后续里,最后以男方开了直播而进行了解释:双方没有打架,一切只不过是二人商量好为了取悦亲友的一点“彩蛋”。那个千夫所指的“公公”则躲在了众人后面,而他的身边,则是他的妻子,整个事件中的“婆婆”。
而这场直播,我们看到的是借口“地区风俗”下丑陋的嘴脸。没有对新娘子被侵犯的抱歉,没有对盐城人抹黑的抱歉,只有一种弱民的姿态在说:“我们被网络暴力了!大家不要再传了。这种事情到你家里你还会这么传么?”
对此,观影君想代表各位对如此恶劣的婚俗持以鄙夷态度并坚决反对以各种形式在婚礼上的婚闹的人们发声:“这种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在我们的家庭。”
而网络上的风向一变在变。由对这家人的声讨转变为对低俗婚俗的讨伐与对江浙一带相对落后城市的地图炮。而卞家婚礼,则成为这一场对“婚礼习俗”大讨论下,最大的笑话。
同样的让观影君不得不想到一部侧面批判了我国婚俗的电影《喜宴》.李安导演于1993年执导。
影片虽然主要在于反映了男主角“同志”的身份于父母的婚姻价值冲突。但是更让我们津津乐道的,是导演李安对于中国婚闹的讽刺与批判。
在男主角伟同的婚礼中,有他的西方朋友,更多的是伟同父亲所邀请的中国亲戚朋友。他们浓妆艳抹,他们的表情极尽夸张,却又极尽喜庆。
他们首先是逼迫滴酒不沾的伟同一杯一杯的喝酒。似乎只有在这个时候与自己喝一杯,才能体现彼此关系的不一般。劝酒文化也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大到婚礼宴席,小到朋友聚会,那一句:“你给不给我面子?这杯我干了,你随意,”渐渐成为了多少不胜酒力人的噩梦,也成为了一些因酒醉而产生的事故的祸端。
继而便是低俗的婚闹情节。例如互相啃鸭头,恶搞新娘,甚至是所有的男性“排着队”的亲吻新娘....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喜庆,看不到祝福,只看到新娘尴尬的惊呼,与那些恶俗与丑陋的中年人那令人恶心的笑意。
而其他更让人无法直视的如“测试新郎新娘默契度”或“闹洞房”则更全然没有了传统婚俗喜庆的意味,更多的是一群恶俗中年人的淫亵的笑声。
导演李安借用自己的客串角色道出了真谛:“婚闹,不过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而放之于文化科学进步的今天,我们披着文明的外衣,但是实际仍是性压抑的我们。
而那些因为那些粗俗、奇葩乃至于侮辱的人格的婚俗背后,则是一张张等着看笑话的丑恶的脸。他们不想看到的是新郎新娘的幸福美满,更愿意看到的是公公与儿媳的荒诞故事、看到的向那些“伴娘团”伸出禄山之爪,更愿意的看到的是一出出可笑的,可鄙夷的闹剧。
当我们义正言辞的去解释,去反抗时,他们会说:“家家都这样啊,”“婚礼不就是大家热闹一下吗?”“这不是为了哄宾客开心吗?”
这种感人的“恶俗逻辑”真的只存在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万民齐齐暗的年代的遗留产物。对于那些恶俗的中年人来说,我真的想由衷的对您说一句,谁做您的家人,真倒霉。
今日话题
来与观影君说一下你家乡的结婚习俗吧,或者是你你知道的结婚习俗,互相猜一下你们都是哪里的。